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就是要用公权力制止“超时加班”
一些企业将生产旺季要求职工超时加班加点视为理所当然,这似乎成了业内行规。治理超时加班问题已经提出多年,但一直收效甚微。近期上海市再出重拳整治企业超时加班,并拟对违规企业处以重罚,对此措施我们倍感欣慰。
《劳动法》早就有了每日工作不得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不得超过44小时,加班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的规定。但由于就业形势严峻,不少人被迫加入超时加班行列,个别企业日均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甚至出现恶意超时加班的行为,不少企业加班工资标准也大大低于法定标准或者干脆不支付加班费,严重损害劳动者健康和权益,是典型的既违法又短视的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超时加班有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企业,从民工向白领蔓延的趋势,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值得关注。企业本性是趋利的,为逐利而迫使员工加班本属情理之中,而员工在目前就业形势下,明知频繁加班和超时工作会影响身体,却没有多少人坚决拒绝,相反还常表现为“自愿”承担,确实令人玩味。当员工为了保住职业、争取晋升机会或赚取一点加班费而不得不超时加班时,甚至把“超时加班”与“敬业精神”等同,形成了难以逆转的“加班潜规则”时,当劳资双方的利益趋向达成“共识”时,问题就变得严重和复杂了。
既然超时加班是违法行为,那么执法者应该站在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公义的立场上制止超时加班现象对员工的损害,运用法律手段来规范市场主体即企业和员工的行为。作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政府也有必要应用其公权力对违规进行处理来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利。要遏制超时加班现象,在加大惩治力度和劳动执法力度的同时,还特别需要进一步完善劳动法律法规,当法律严重滞后甚至空白或不适合现实情况时,很容易给政府相关部门的权力寻租和不作为创造条件。
既然超时加班是短视行为,企业必定要为此付出代价。一些企业屡屡超时加班和克扣职工的加班费,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的违法成本较低,目前重点是要重视加大对处于弱势的劳动者保护的执法力度。劳动保障部门应保障劳动者能以最快速度、最少成本维护其合法权益,同时更应该加强监管,做好防范,提高企业违法的成本,使其不敢随意侵害劳动者权益。问题还在于,不少企业在重罚之下仍顶风作案,原因一是超时加班难以界定,甚至根本就无从罚起。二是处罚力度难以掌握,对于大企业区区几十万元的“重罚”根本起不了阻吓作用。三是担心处罚过重吓跑企业。笔者认为,对于因处罚其超时加班扬言要将工厂搬出的企业,其实它们并无长远打算,除了赚取血汗钱外,对地方长远经济发展和增强竞争力并无帮助,即使搬出也无碍大局。
在相关法律仍存在滞后性的情况下,工会等组织要充分扮演好职工权益代言人和维护者的角色。目前工会至少可以在确立三条基本底线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一是每周必须保证工人休息一天,每人每天最多加班3小时;二是加班必须是工人自愿;三是必须按标准支付加班费。同时,劳动者自身也应加强维权意识,要从根本上破除“加班潜规则”,需要包括政府、企业、员工乃至整个社会舆论的共同努力。
【小题1】从全文来看,超时加班产生的原因有哪些?(5分)
答:  
【小题2】从全文来看,抵制超时加班的措施有哪些?(4分)
答:
【小题3】结合文章,请你分析这篇文章的社会背景?(6分)
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1-11 04:14: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现代文阅读
静寒之境
朱良志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云亭,孤云乱山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②段的论述层次。
【小题2】作者在第④段引用了文嘉的题画诗,有什么作用?
【小题3】中国艺术为什么追求静寒之境?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②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③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④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⑤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⑥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小题1】鉴赏文中画线句加横线词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小题2】 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最后一段说“拿来”的具体做法是“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请联系第⑤段作具体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出一个书香中国
当网络横行全球,当微博华丽登场,阅读与写作的碎片化现象似乎已不可避免。不过,若是在这个盛夏光顾上海书展,看到那些酷暑中排长队购买入场券的读者,且大部分是年轻的面庞,不但关于纸质书末日的哀叹可以稍缓,也颇能体味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
这几天的上海,是最为全国读者、出版社、作家瞩目的地方。书展的成功,也向我们发出疑问:读书人的节日,能否可持续发展?阅读能否不仅仅是一年一度的盛大相约,更成为润物无声的日常习惯?
比如,可否让传统的书店不那么急吼吼地退出历史舞台?尽管网上购书已成常态,但读者仍然需要阅读的氛围。在网络时代,如果还固守着当年新华书店的站柜卖书方式,书店的没落可想而知。而上海书展每天数十场作者与读者的互动、对话、签售,网上信息的充分发布,全场提供免费Wi-Fi,读者呼朋引类相约而来,既是阅读与购书的场所,也有了解作家、见识明星的机缘,还可以拿到小纪念品,或者只是一场以书为媒的社交、约会……正像上海书展的主题“我爱读书,我爱生活”——读书,本来就该是生活的一部分。
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的研究,我国公民人均阅读图书只有4.35本,上海领先全国,人均8本,而韩国人读11本、法国人20本、以色列人64本……
重视教育的中国家庭,原来竟鲜有读书人么?除了教科书,我们的下一代真的没了阅读习惯么?
试想,倘若官员忙于应酬惰于读书,我们只能坐视各处焚琴煮鹤、荼毒人文的事件层出不穷,更无法指望社会管理的规则意识;倘若学生深陷题海无暇读书,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生机勃勃的孩子变成刻板僵化的应试机器,不但失掉创新的欲望与能力,更可能耽于本能冲动而拙于理性表达;倘若我们的社会弥漫着追逐物质、不屑读书的风气,更会与书籍带来的“高贵、力量、优雅和美”绝缘,挡住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路途……“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开卷与否,兹事体大!
阅读习惯是需要培养的。如果有出了家门抬眼就能看到的社区图书馆,有在地铁站台相约时可以兜兜转转的人文书店,有班级里的图书角、学校里的阅览室,也有像年复一年的上海书展那样,成为这座城市读书人的节日,公众就有机缘体会对阅读的如饥似渴,体验思考的尊严,享受与智者对话的快乐。这也让我们温暖:未必是“大雅久不作”,公众并没有遗弃阅读,城市依然有可能成为爱书人的“书房”,很多现实疑团依然可能在阅读中丝丝缕缕地厘清……
无书使人俗,没有书香的城市更会显得伧俗无礼。一场书展,透露了一座城市优雅的文化特征,也散发了令人欣慰的讯息:书事可为,阅读可期,民气可用,它作为公共服务的一种,在激励阅读、弥散书香方面,还有很多沉睡的领域有待开拓……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书香中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营造阅读的氛围,使作者与读者互动、对话、签售等,让读书成为人们社交、约会的桥梁,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B.让学生跳出题海,拒绝应试,通过好好读书来增强创新的欲望与能力,远离本能的冲动,扎实地提高理性表达能力。
C.让官员从应酬中解放出来,抽出时间好好读书,杜绝焚琴煮鹤、荼毒人文的事件发生,以增强社会管理的规则意识。
D.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让读书的氛围充满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让整个社会因此而变得充满文化内涵,进而高雅起来。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网络尤其是微博,使阅读与写作受到冲击。在此背景下,上海书展让人们在关于纸质书末日的哀叹中看到了希望。
B.作者希望读书人的节日能够持续发展下去,阅读能够成为一种习惯,并且能够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C.文章通过论述官员、学生不读书,社会没有读书风气的后果,指明了不读书的危害,从反面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
D.我国公民的阅读量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每年阅读图书只有4.35本,上海领先全国,人均也只有8本。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众并没有遗弃阅读,城市依然是爱书人的“书房”,很多现实疑团依然可能在阅读中丝丝缕缕地厘清。
B.在网络时代,读书仍然应当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因为读书能够使人变得高贵、聪明,意义十分重大。
C.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网络,它有可能使阅读与写作出现碎片化现象,但传统的阅读不会退出历史舞台。
D.这场书展透露了一座城市优雅的文化特征,但是在激励阅读、弥散书香方面,还有很多沉睡的领域有待开拓。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培育诗词文化生态
诗词文化生态命题的提出,是在考察中华诗词的生长、发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细细思之,我们发现中华诗词与中华民族相生相伴,一路同行。它融进民族文化的滚烫血液,直接影响了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的形成。
诗词是时代文化的产物。社会文化、民心、民趣是滋养诗的必要条件,也是产生诗词作品的必要条件。那个叫作“诗词”的文化,与我们的痛痒息息相关。如果我们的眼睛只能看到用平仄格律写作的诗人、诗作和专业诗词研究者,那么事实上把诗词看小了。诗词是大的,大到可以承载一个民族的悲欣。诗词的文化力量是不可低估的,它可以穿越时空,完成人类的千秋梦想。诗词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华美篇章。
一百多年来,由于国家积贫积弱,在思想文化界长期受西方殖民思想和西方文化霸权话语的影响下,中华文化遭受到严重破坏,需要重建文化的信心。虽然自1978年以来的三十多年,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中华诗词得以复苏,但诗词的大众影响和社会认知度并没有形成。我们今天有号称百万诗词创作大军,年诗词创作量有数百万首之多,但“诗词”仍然只是诗词,是诗人和诗词研究者的事,与他人与社会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这与数千年来诗词与社会的亲密关系、良好的诗词文化生态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一方面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加速损耗和透支资源环境,人与自然的矛盾异常尖锐。在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没有战争,但甚至制造了比战争更为可怕的环境污染、环境灾难,致使生态失衡。自然界的有限资源,能否保障子孙后代健康、快乐长久生存,做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当代社会的一个严峻课题。另一方面,由工业文明引导的新的生活方式冲击和破坏传统文化及其价值体系,致使社会金钱至上、物欲横流、道德沦丧、人心浮躁,人与社会的矛盾非常突出。而中华诗词的诗性思维、诗性精神与生命智慧,已是疗救当代自然病象、社会病象的有效药方,做到“天人合一”,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共生共荣、和谐发展。今天国家的传统文化热、中华诗词热正反映了这种时代要求。这既是国家的文化选择,也是民族的心灵渴盼。那么,重视诗词,培育良好的诗词文化生态就是重要和必须的。对于诗词,我们今天要做的事情很多很多。
在民族经历了一百多年来求新、求变,西化、现代化的今天,我们对今天的中国和世界,应当说看得比较清楚了,思想也趋于成熟,需要从民族长治久安,乃至人类长治久安的时代高度,来思考诗词、发展诗词。如此,便能恢复中华诗词的民族自信,在全社会形成欣赏诗词、创作诗词、使用诗词的诗词文化氛围。我们的诗词理论工作者、诗词教育工作者和诗词文化组织者和领导者,要运用当代科学成果、教育成果与传播手段,找寻打开传统诗词宝库的钥匙和发现当代诗词的艺术魅力,让中华诗词熠熠生辉,温暖社会,智慧人生。对于今天的诗词创作者,尤其对于诗词初学者,要紧的其实不是创作诗词,而是首先要有一个好的“诗词思维”,即“诗性思维”。毕竟“诗词”是作为文学艺术为人们所喜爱的。毕竟诗词就是“诗词”而不是别的什么。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风貌、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诗词艺术作品,恢复诗词的当代声誉。
(摘自蔡世平《培育良好的诗词文化生态》)
【小题1】下列有关“诗词文化生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词文化生态,随着中华诗词的生长、发育、发展,融进民族文化的滚烫血液。
B.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三十多年来,中华诗词得以复苏,但还没有恢复良好的诗词文化生态。
C.重视诗词,培育良好的诗词文化生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是重要和必须的。
D.培育诗词文化生态,诗词理论工作者、诗词教育工作者、诗词文化组织者和领导者们,都要具备相应的素质,付出一定的劳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词的文化力量不可低估,它与我们民族的痛痒息息相关,承载一个民族的悲欣。
B.重建中华文化的信心之所以必要,是因为一百多年来中华文化遭受到严重破坏。
C.中华诗词蕴含的生命智慧,足以让我们做到“天人合一”,是疗救当代自然病象、社会病象的有效药方。
D.传统文化热、中华诗词热,其实是时代的要求,国家的选择和民族的渴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从民族长治久安,乃至人类长治久安的时代高度,来思考诗词、发展诗词,能恢复中华诗词的民族自信,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诗词文化氛围。
B.运用当代科学成果、教育成果与传播手段,诗词工作者们就能找寻打开传统诗词宝库的钥匙和发现当代诗词的艺术魅力。
C.“毕竟‘诗词’是作为文学艺术为人们所喜爱的。毕竟诗词就是‘诗词’而不是别的什么”这两话强调“诗性思维”的重要性。
D.诗词创作者具有“诗性思维”,才有可能恢复诗词的当代声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礼乐相须以为用
项阳
所谓礼乐,是指在国家、民族、群体、个人重要事件中与仪式相须为用的乐。《礼记·月令》云:“凡用乐必有礼,用礼则有不用乐者”,所谓“礼乐相须以为用,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周公制礼作乐拉开国家制度下礼制仪式用乐三千载之帷幕。中国礼制在三千年间以五礼样态实施,即吉嘉军宾凶,每类礼制有多层级的仪式形态,有些只能在国家最高仪式中使用,有些可以上下相通地用于各种层级,因不同礼制类型而形成多种用乐风格,让人们在仪式用乐中感受和体味崇高、庄重、肃穆、豪迈、缅怀、仁爱等多种情感,如此形成国家和民间具有体系化特色的礼乐形态。
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礼仪用乐形态,中华文化为何将“礼乐文明”视为特色呢?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乐以审美、教育、娱乐、实用和社会多种功能,在仪式化乐的应用中使国人体味多种内涵。礼制仪式有多种类型、多种层级,与之相须为用的礼乐当然也有多类型、多层级、多种风格,如此构成礼乐形态的体系化。在仪式体系化用乐的礼乐观念下,历朝历代,当国家和社会走向稳定繁荣之时必定要建立自己的礼乐体系,诸如唐代开元盛世的礼乐体系即如此。
当代文化建设中要不要承继传统礼乐观念并构建新的礼乐体系呢?答案是肯定的。既然礼乐文明体系化存在是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也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积淀的深层精神内涵,我们何以不将它发扬光大呢?
不可否认,传统礼乐文化中特别是某些高端仪式、仪轨的确过于繁琐,因此在建立中华礼乐文明新体系之时,应注意既体现民族特色又简洁明快;既要彰显国家意义,也考量民众多层次需求;既有高端“国乐”,亦要上下相通,在同一类型下分出层级,在不同类型下显现风格多样性。我们看到,国家在当下也有一些礼仪用乐,诸如颇具象征意义的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用乐,人民大会堂前迎接来宾用乐以及在一些庄重场合奏唱国歌等等,这些是国家礼仪用乐的一些基本需求。
中华民族的礼乐观念是在数千年发展中动态形成的。当代文化建设中的国家礼制仪式用乐当然要体现时代风貌,在不同仪式中凸显民族特色,显现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胸怀,吸收借鉴多民族甚至是外来文化元素,诸如乐队组合等。把握吉嘉军宾凶礼制仪式用乐的特点,在多类型、多层次、多风格中展现中华民族礼仪用乐之风采,使参与者在其中体味与感知,从精神上得到洗礼。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不属于当前建立中华礼乐文明新体系时注意点的一项是( )
A.当代文化建设中的国家礼乐文明新体系既要体现民族特色,又要提倡简洁明快。
B.既要彰显国家层面的意义,也要考量不同层面民众的多层次需求。
C.既要有高端“国乐”,也要上下相通,在同一类型下分出层级,在不同类型下显现风格多样性。
D.传统礼乐文化中的某些高端仪式、仪轨过于繁琐,这是不可否认的。
【小题2】【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周公制礼作乐拉开国家制度下礼制仪式用乐三千载之帷幕,在三千年间中国礼制是以吉嘉军宾凶五礼样态实施的。
B.中国礼制中的每类礼制都有多层级的仪式形态,这些仪式都可以在国家和民间各种层级之间通用,从而让人们在仪式用乐中感受和体味崇高、庄重等多种情感。
C.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乐以审美、教育、娱乐、实用和社会多种功能,在仪式化乐的应用中能够使国人体味多种内涵,所以中华文化将“礼乐文明”视为特色。
D.因为礼制仪式有多种类型、多种层级,所以与之相须为用的礼乐当然也有多种类型、多种层级、多种风格,如此才能构成礼乐形态的体系化。
【小题4】【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乐相须以为用,大礼必有仪式,仪式必须用乐,在仪式中礼与乐是一个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从古到今都是这样。
B.唐代开元盛世的礼乐体系就是在唐朝走向稳定繁荣之时为自己建立的礼乐体系。
C.礼乐文明体系化存在是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也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积淀的深层精神内涵,所以,当代文化建设要将它发扬光大。
D.建立国家礼制仪式用乐体系,要体现时代风貌,要凸显民族特色,类型、层次、风格要多样化,使参与者从精神上得到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