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晨的电话
戴维·霍利斯(新西兰)
早晨的第一缕阳光爬过院子的篱笆,透过殖民时期的大窗户,柔和地照在卧室内。阵阵凉风吹来,除了梳妆台上笨重而古老的座钟发出有规律的滴答滴答声,一切都是那么安静。一床针织被盖在床上,那里睡着丈夫和妻子,他们轻微的呼吸声几乎听不到。
早晨的宁静被床边的电话铃声打破。只见丈夫动了动身体,慢慢地翻过身去。丈夫约翰·柯林斯是一个高个子的中年人,身体刚刚开始发福。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上班时整天坐着,吃的又不错,怎么能不发福呢?他一手挠着有点发白的短胡子,一手去接电话。
“早上好!约翰,我是哈里,很抱歉这么早打扰你,斯宾塞今天有事来不了,你能替他值一天班吗?”
约翰深吸了一口气,朝妻子那儿扫了一眼,看她是否醒了,“呃……好吧,我一会儿就到”。
妻子似乎突然醒了,眼里噙满泪水,她大声嚷道:“不,不行,又要在周末加班!你早就答应了,这个周末我们要一起去看彼得的橄榄球比赛。你知道,他一直都希望你去看他比赛,而且他已经对自己所有的朋友说了,他爸爸要来。看完比赛我们还要在湖边野餐!”
“听着!简,你不明白,我别无选择。他们人手不够,真的很需要我。”
约翰说着就跨进了浴室,用力打开了淋浴开关,没等水热,就钻了进去。他狠狠地往稀松的头发上抹了些洗发水,似乎这样就可以把简不停的抱怨止住。
简不说什么了,无奈地流着眼泪。约翰有些后悔了,为什么自己那么轻易地就对别人说行,而对家人说不呢?这次又是这样!
他不想吃早餐,只想在妻子重新开始唠叨之前赶快离开。他抓起公文包,正要出门,突然感觉旁边有人在看他。他慢慢转过身来,发现是彼得,他的大儿子,正用请求的眼神望着他。
“爸爸,我已经跟朋友们说了,你要来看我们的橄榄球比赛。”
“我很抱歉,儿子,同事有事上不了班,我得去替他。下次我一定去,好吗?我保证。”
“但是,爸爸,这次你不去加班不行吗?”
“听着,孩子,我也不想去加班。”约翰抬高了嗓音,“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说着,约翰怒气冲冲地离开了屋子,没有注意到眼泪已经从儿子的脸上流了下来。
“早上好,约翰!发生了什么事,一脸的不高兴?”
“你好,莫菲!家里的事,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家里人要我这样做,老板要我那样做,你说我该怎么办?我能对老板说‘不’吗?”
“要使每个人都满意是不可能的,伙计!”
繁忙的一天过去了。能在下午四点下班,约翰感到很满足。回家的路上车很多,他一边漫不经心地开着车,一边想着电视上的橄榄球比赛。
“到家应该还来得及看比赛。”约翰想,“但愿简不要再生我的气了。”
他开始加速,准备超过一辆卡车,可脑子里又不自觉地想起早上和妻子的争吵,没有注意到车子已经驶出了道路。他所记得的最后一件事,是那个老妇人脸上的惊恐,那时他们两人的车就要撞上了……
他能听见声音,却睁不开眼睛。他听见从遥远的地方传来隐隐约约的电话铃声以及说话声。
“他怎么样了,医生?”是妻子在说话,她想努力控制住自己变调的声音,但无济于事。
医生没有马上回答,他在斟酌应该怎样回答家属的询问:“很抱歉,现在还无法下结论,但是我得老实告诉你……情况不妙,他困在车里的时间钓鱼台了。我建议你最好把家人都叫来,以防万一。”
妻子的话音消失了,只是她那低低的呜咽声仍然回响在他的耳畔。他又听见儿子的哭声,以及仍然响个不停的电话铃声。
完了,一切都结束了。他感觉特别想哭,他想告诉妻子,自己是多么爱她;告诉她,他忽略了她和孩子们,总是先想着别人,心里是多么内疚。但是一切都太晚了,他没有机会重来一次。
电话铃声越来越响。怎么回事?就没有人去制止它吗?突然,他感到有人推了他一下。“去接电话,约翰。”
他猛地坐了起来,心跳得厉害,额头上渗出了汗,他抓起电话:“您……您好!我是约翰,您是哪位?”
“早上好!约翰,我是哈里,很抱歉这么早打扰你,斯宾塞今天有事来不了,你能替他值一天班吗?”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小说中的约翰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他具有哪些性格特征?请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2】请简要分析开头的景物描写具有怎样的作用。(5分)
【小题3】“担当”意为“接受并负起责任”。担当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行为;担当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自觉。请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你的看法。(8分)
【小题4】下列对小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这篇小小说构思独特,采用梦境与现实相交错的写法,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一个男人所经常遇到的家庭和事业之间的矛盾问题,主题深刻,构思独具匠心。
B.文章叙述了现实生活中的情节,呈现出一种神秘而诡异的氛围,暗示了每个人都无法逃脱现实的围困。
C.小说的开头与结尾出现了同样的电话,虽然内容简单,却有着深刻的哲学意蕴,反映了现实生活时刻困扰着人们,人们没有任何自由。
D.作者先写周末早晨一个电话叫醒一个家庭的情景,然后描述随后发生的各种生活琐事和一起车祸,结尾却出人意料,陡然一转,揭示这一切竟然都发生在睡梦中。
E.小说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通过写约翰替斯宾塞值班,表现了约翰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42: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父 爱
赵 鲁
我无法不为那样的场面而感动。为那份鲜有人知的父爱而落泪。
成百上千只企鹅爸爸挤在狭长的冰岛上,在漫长的黑夜和同样漫长的严寒中,站立在冰面上,以一种不变的姿态,孵着托在脚蹼间、用厚厚绒毛盖着的那枚企鹅蛋。整整64个不能进食的白昼、不能安眠的黑夜,换来小企鹅破壳而出的那一刻。爱子如命的企鹅爸爸,到最后几乎变成了一块没有知觉的冰砣。
南极,一个冰清玉洁、银妆素裹的世界。天空蓝得有几许神秘,企鹅一对对钻出海水,登上岩屿。它们那永远都在凝望和企盼的姿态,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高贵雍容。圆圆的瞳孔里透出一派天籁的安详。阳光给它们洁白的氅衣上敷上夺目的金黄,一如皇帝的龙袍。它们头顶上那一抹浅蓝和肚腹上那些个粉嫩,使那寒冷的画面有了些许鲜亮和温和。此时严寒使海洋敛住轰鸣和喧哗,崖上冰山上一道道奇妙无比的冰褶和瀑纹借了风的力量,塑造出各种姿态凝固了的生命。就在这样的坏境里,母企鹅产下一年中仅有的一枚珍贵的卵。
为了恢复产后虚弱的身体,也为了给64天后将来到南极的小生命预备下口粮,她们不得不和丈夫分离,把孵卵的重任交给雄企鹅,依依不舍地踏上遥远的觅食之路。出发前,夫妻俩搂抱在一起,母企鹅把蛋从肚嚢下移到雄企鹅的脚蹼间,整个过程迅速而准确,要知道那蛋若不小心滚到一边,在南极零下几十度的冰天雪地里,几秒钟蛋壳就会冻裂,活活断送掉一条小生命。南极的生存规则是严酷的,一如它的气候和地貌。于是,抱着蛋卵、直立着身躯伫立在冰面上的企鹅爸爸们成了南极洲最让人刻骨铭心的一道风景。
它就这样,怀抱着不能碰不能压不能搁下片刻的责任,吃力地安详地等待着,实现着做父亲的承诺,用厚实的身躯为还未出世的孩子遮挡着南极无边无际的风雪。它知道此时此刻自己是孵化中的小生命的惟一依靠。企鹅孵化后代的方式异常枯燥艰辛,在两个月里不能挪动身躯、不能睡觉、不能吃任何东西,天晓得它哪来的这般好耐性好脾气好体力,浓浓的父爱抑制了它所有的欲念,不吃不喝,身体各个器官几乎进入了冬眠状态。然而它又不能沉入梦乡,那枚又薄又脆的卵需要百倍清醒的呵护,它只能依靠消耗自身的脂肪来保持身体的热量,用来维持孵卵所需要的温度。
南极的冰阪辽阔空旷,风在冰川间狂暴地奔驰,有一种呼啸长空的力度和一种穿透金属的震撼力。肆无忌惮的朔风包裹着冰屑,挟带者雪末,遇上阻挡,就像荆轲刺秦王的最后一剑,逼得你无处躲藏。企鹅爸爸冰雕石刻般站立在风中,为一种深而不灭的信念而守候着、坚持着。那是一种多么圣洁的爱呵,这种情形让每个心中有爱的人都会泫然。此时的企鹅爸爸是那样的慈爱,柔情不输母性,正如诗中所说的那样,“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世间不求回报的爱,都源于每一颗做父亲母亲的心。这份老牛舔犊的亲情地老天荒永远不变。
当小企鹅从壳中探出湿漉漉的的小脑袋,惊奇地打量外面的世界时,第一眼见到的不是妈妈,而是疲惫之极又欣喜之极的爸爸。此时的企鹅爸爸已是形销骨立,瘦得不成样子,在稚鸟啄壳的“哔剥”声中,它享受了真正的快乐。快乐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要被爱、更要去爱,要获得、更要给予。雄企鹅怀着这样的喜悦,仔细地将胖乎乎像个灰白色绒线团的小企鹅捂在自己的肚腹下,感受着儿女的每一束呼吸。既怕严寒冻坏了它,又怕贼鸥掠走了它,更怕顽皮的小家伙一旦走失,会被那些因稚子夭折而痛疯了的老企鹅在争抢之间误伤致死。如果是这样,企鹅爸爸在找到被冻成冰砣的孩子时,依旧会小心翼翼地把幼子保护起来,那种痴痴的爱没法不让人长叹。
雌企鹅终于成群结队地回来了,它们凭声音和气味找到了分别两个多月的丈夫,看见了挂念已久却从未谋面的小宝贝,急急地从嗉子里吐出小鱼小虾喂孩子。刚刚团聚又要分手,雄企鹅不得不告别妻子,因为南极洲的海面马上就要被冰封堵起来,如果再不去觅食,它就会饿毙在妻儿面前。企鹅爸爸实在舍不得心爱的小企鹅,一步一回头,那是一种多么深情的眷顾和难舍难分的情愫,最后企鹅爸爸们还是跳进了大海,向大海深处游去。在它们身后,是企鹅妈妈和小企鹅的呢喃声。吮吸着父母的爱,小东西会很快长大的,长成南极洲新的骄傲,走过冰川,去仰望新的太阳。
(选自《中国作家网》)
【小题1】作者在第一段中写到“我无法不为那样的场面而感动。为那份鲜有人知的父爱而落泪。”
⑴作者为什么要为“那样的场面”而感动?
答:     

⑵联系全文看,“那份鲜有人知的父爱”是什么?
答:     

【小题2】作者在第六段中极力渲染南极气候的严寒,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小题3】成百上千只企鹅爸爸在漫长的黑夜和同样漫长的严寒中是如何履行自己的责任的?答:   


【小题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E.最后一段“那是一种多么深情的……向大海深处游去”,含蓄地表现出企鹅爸爸为爱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
 答:[  ]和[  ]
A.这篇散文选取新颖的题材表现父爱,表达了作者对为儿女甘愿牺牲自我的企鹅爸爸的高度赞美。
B.全文以叙述和抒情为主,把企鹅爸爸孵育孩子的经历刻画得淋漓尽致,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C.第四段中“南极的生存……一如它的气候和地貌”,进一步反衬出企鹅爸爸执著奉献爱的高贵品质。
D.第七段“快乐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是对全文的高度概括,以此来看,父爱有时比母爱还要深沉、伟大。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缝山针
非鱼
年又春是市文化局的助理调研员,也是个业余画家,他的写意山水在省里小有名气。
局里开党委会研究驻村扶贫工作,说市里要求必须有一名副县级干部带队,在扶贫村帮扶一年,尽快帮村民走上致富路。年又春一听说是高阳村,他忙说,我去。
高阳村年又春去过。几年前他出去写生,骑一辆自行车三转两不转到了一个小山村,当时正是槐花飘香的时候,漫山遍野雪白的云朵起伏着,甜腻腻的香味让年又春陶醉了。他躺在树下睡了一觉,然后支起画架,画了两幅《听槐》。临走的时候,年又春问一个放羊孩子,那孩子吸溜着鼻涕告诉他:这是高阳村。
正月十五没过,年又春就带着被褥、军大衣、煤气灶、米面油盐,和两名驻村队员来到高阳村。村民们敲锣打鼓欢迎他们的到来,年又春看到寒风里热气腾腾的欢迎队伍,他的心一颤:一定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帮百姓致富。
年又春从局里要来一部分扶贫资金,又借助各种关系拉来十来万赞助,修公路、架电话线、建蓄水池,一项项实实在在的帮扶工程建成了,村民脸上的笑容多了,村委开会也开他们宿舍去了,大事小事都要跟他们商量。
秋天到来时,山上的柿子树上挂起了火红的小灯笼,年又春站在山顶上,深深呼吸着山风带来的果实成熟的香味,他又一次醉了,久违的情绪在胸膛里鼓胀。
下山的时候,年又春看见瘦瘦的高小根背了一大筐煤。他早听说高阳山上有煤,可一直没顾上详细问。他叫住高小根,要看看他筐里的煤。高小根说这煤是无烟煤,好烧。山上不少,也不深,有时候找准了几镢头下去就能看到黑煤。
年又春一听立即兴奋了。这么好的资源怎么村里早就不知道开发呢,要开发出来,村民不早富了,还用他们来扶贫?年又春一回村就把村委会主任叫来,问他煤的事。主任说早也想开发,村里没钱,投资不起。找市煤炭局的一个技术员来看过,他说都是“鸡窝矿”。年又春问他啥叫“鸡窝矿”。主任说就是矿床太小,一小片一小片,跟鸡窝一样。年又春一听沉下脸,“鸡窝矿”也是矿啊,怎么着也能给老百姓带来财富不是。村主任一听忙点头说,是,是,是。
于是,高阳村的煤矿开挖了。没钱,招外地的人来开发,村委会账上的钱慢慢多了,村民下窑挖矿,每天也可以挣八十块钱。高阳村热闹起来了,轰隆隆的汽车、拖拉机从年又春帮忙铺设的公路上开进来,又开出去,一车车煤挖出来,又拉走,换成了钱。第二年春天到来时,一些村民家里开始准备盖新房,谁见了年又春都双手拉着他说感谢啊,感谢党。
年又春是喝完高小根的喜酒才离开高阳村的。高小根在矿上挣了钱,买了个三轮摩托,还从山外娶回一个漂亮媳妇。年又春借着酒劲说:新娘子长得好看,回头给我当模特。高小根乐得直握手,不停说:喝酒,喝酒。
年又春的扶贫工作结束了,在全市召开的表彰会上,年又春做典型发言,他声情并茂,会场上好多人都在悄悄擦眼泪。没多久,年又春的先进事迹报到了省里,省里对市里的驻村帮扶工作进行了嘉奖,年又春不但晋升一级工资,还被调到市科协做了主席。
年又春一年多后翻看他的获奖作品《听槐》时想起了高阳村,他对高阳村的深厚情感被一下勾了起来。
到高阳村去!年又春立即带上司机出发。
暮秋时节,风很劲,一路上枯黄的叶子在车前翻卷飞舞,车轮带起的小石子儿敲打着车窗车门,发出清脆的响声。
停,快停下。年又春看见高小根了。司机停下车,年又春下车叫高小根,高小根迟疑了一下才认出是他,忙过来拉着年又春的手说:年局长来了,大家都一直念叨你呢。年又春叫高小根一起坐上车回村,高小根说不了,他得上坟去。年又春忙问:谁不在了?高小根苦笑一下:媳妇。八月份下大雨,她从山上下来,一个挖过的废煤矿突然塌了,媳妇一下陷了进去,肚子里还有五个月大的孩子。
年又春惊呆了,怎么会这样?他沉默了一会说,我们一起去。年又春和高小根一起慢慢朝山上走,年又春越走越心惊。满目疮痍!他只能用这个词来形容他所看到的。到处是挖过的和正在挖的小煤窑洞,废弃的煤矸石。曾经茂密的树林,现在几乎不剩几棵树,孤单地守着快速苍老的高阳山。
年又春在高小根媳妇的坟前跪了下去:都是我的错。高小根忙拉起年又春,年局长,你是我们的致富大救星,是她命不好,赶上了,怎么能赖你呢?
年又春没有勇气走进高阳村,他匆忙赶了回去。
三个月后,市里禁止小煤窑开采的通知下来了,一件由年又春设计的巨型雕塑也从省城运到了市里,又彼运到高阳村,是年又春自己掏钱制作的。
那是一根细细的弯弯的金属大针,足有十来米高,斜依在一个底座上,在太阳下发出耀眼的光芒。
年又春给这个雕塑取名字叫:缝山针。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了“年又春是市文化局的助理调研员,也是个业余画家”,为后文他画出获奖作品《听槐》和设计出巨型雕塑“缝山针”做了铺垫。
B.“他又一次醉了,久违的情绪在胸膛里鼓胀”,呼应了上文“甜腻腻的香味让年又春陶醉了”。这种对美景和自我成就的陶醉让年又春下决心采掘煤矿。
C.风景秀丽的高阳山热闹起来了,村民靠煤矿挣钱,盖房娶妻,过上了富足的生活,这是年又春一手打造的政绩工程,他也因此得以晋升。
D.美丽的高阳村变得满目疮痍,村民以毁坏自然环境为代价脱贫致富,这留给读者沉重的思考,也显示出作者的忧患意识。
E.高小根带有身孕的媳妇被突然坍塌的废煤矿夺去生命,但他处于对年又春带领高阳村脱贫致富的感恩之情,不肯承认媳妇和孩子的死是年局长的错。
(2)小说中的年又春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听槐》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年又春设计的巨型雕塑“缝山针”被运到高阳村,“在太阳下发出耀眼的光芒”,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杨绛先生的书香世界
罗银胜
杨绛与钱钟书都是有名的“读书种子”,对于他们来说,读书已经不是职业所需,而成了他们的精神支柱。
钱钟书去世后,杨绛一如既往杜门谢客,潜心读书。她的闭门读书不是消极避世,不通人情世故,而是“追求精神的享受”。她说“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称‘亦曰仁义而已矣’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 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匹克悌忒斯的《金玉良言》思考怀疑。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啪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
杨绛非常珍视如此读书的自由,她还感叹道“壶公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至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我们很不必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门票去看些仿造的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真真切切地观赏一番……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真正是‘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可算大极了。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去界’,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随时拜师求教。 谁说读书人目光短浅,不通人情,不关心世事呢!这里可得到丰富的经历,可认识各时各地、各种各样的人。经常在书里‘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儿吧?”杨绛读书时的惬意,无疑也是众多读书人心向往之的精神世界。
杨绛生活是非常简朴的,她摆脱了世俗的陋见。如今她住的房间,水泥地、白灰墙,比照当今一些教授们新迁的住宅,可谓简陋至极,但所有房间都干净、整洁、雅致,涌流着一股沁人心脾的书卷气。
2007年夏天,年近期颐的杨绛推出了《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一书,按照她自己的说法,“我试图摆脱一切成见,按照合理的规律,合乎逻辑的推理,依靠实际生活经验,自己思考。我要从平时不在意的地方,发现问题,解答问题;能证实的予以肯定,不能证实的存疑。这样一步一步自问自答,看能探索多远。好在我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人,无党无派,也不是教徒,没什么条条框框干碍我思想的自由。而我所想的,只是浅显的事,不是专门之学,普通人都明白。 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灵魂也没有了吗?”
摆脱了羁绊和束缚的杨绛先生,在书中更多体现的是个人的感悟。老人家九十多岁,快到生命的尽头,仍在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本原,还极认真地反思自己年轻时的过错。
杨绛的文学语言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情。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先生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
(节选自《名人传记》2011年第10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
A.杨绛先生是“读书种子”,她享受读书的生活,也勤于思考与创作,读与写构成了她完整的“书香世界”。
B.钱钟书逝后,杨绛杜门谢客,潜心读书,在读书中追求并获得了“精神的享受”。
C.杨绛先生的生活是简朴的,她生活需求的有限与她思想的无限构成了巨大的反差,也凸显了她伟大的品格。
D.杨绛先生认为:读书人目光短浅是可以通过读书贯通三界、神游万里来改变的。
E.杨绛先生的文学语言平淡而不贫乏,干净明晰而有巨大的表现力,这样的成就是她苦心经营的结果。
【小题2】杨绛先生把读书比作串门,她在读书中创造了“众多读书人心向往之的精神世界”。请简要概括这个“精神世界”的特点?(6分)
  
【小题3】这篇传记从哪几方面来写杨绛先生的?请简要概括分析。(6分)
  
【小题4】年近期颐的老人杨绛推出了《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一书,她问答的内容是什么?她的问答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原文进行分析阐述。杨绛先生的问答对你有怎样的启迪和影响呢?请结合实际谈一谈。(7分)
   

同类题4

城里人与乡下人
毕淑敏
最近几个月来,吃过的最美味一餐饭,是在乡间的小山村。正午时,背靠着池塘,秫秸搭成的简易凉棚下,老农端上自家种的玉米和土豆,还有刚刚从水中打捞起的半尺长的鱼,炭火上烤熟。
  那鱼被从中间剖开,平铺在黯哑的火焰上,一条好像变成了两条。浑身披挂盐霜,硬而微黄,好似生了薄锈的盔甲。吃到嘴里,鱼刺和鱼肉都是干脆而火爆的,咯吱吱,似嚼着一袭土色的蓑衣。
  我问老农,用了什么调料呢?
  他嘬着旱烟嘴,含混地回答,盐。
  盐是不消说的,看得见,而且,无所不在的咸。我说,还有呢?
  没有了。老农吐出一口烟雾,清晰地答。
  我不相信地反问:没有花椒大料?没有豆豉辣椒?没有蚝油香叶?没有……
  老农打断我,你说的那些,都没有——光是盐。
  我说,今天才知道,盐是这样好吃啊。
  老农就笑了,说,你这个人啊,整差了。盐并不好吃,好吃的是我们给自己预备的这些个物产。乾隆年间老辈子怎么着种,咱现在还是怎么着种。
  我反驳道,乾隆年间老辈子好像没有这种甜糯玉米。
  老农笑笑说,你这个人还好较真。种子是没这会儿的好,我说的是种法。我们给自己吃的东西,用的是土法,没有化肥,没有农药,更没有激素。
  说到这里,他沧桑的脸上露出一点点不怀好意的浅笑,说,有件事,我一直整不明白,总想找个不见怪不爱生气的城里人打听打听。
  我说,您打听吧,我不见怪也不生气。
  老农清了清嗓子,以表明他将要询问的题目是多么不同寻常。在咽下了几大口唾沫之后,他说,我们在庄稼和菜叶上,用了那么多化肥和农药,眼看着活蹦乱跳的虫子眨眼间就扑拉拉死了一地,可你们城里人一年到头吃的就是这种粮食和菜,怎么到如今还没有被药死呢?
  他原本就有地方口音,因为踌躇加之不好意思,让方言味变得更加浓厚。“药死”这个词,在他的发音里,说成“约死”。
  我听懂了他的话,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第一个反应是为自己吞下那么多的农药和化肥加激素却“约而不死”,依然活蹦乱跳地大吃东西而深感惭愧。我说,抱歉啊,我也不知道自己至今为什么还没有被“约死”……
  在一旁偷听我们对话的一个小伙子,挺身而出解了我的围。
  他说,早年间,有一个广告,唱的是“我们是害虫,我们是害虫……”记得吗?人就像害虫。打了农药,有些人生了癌症等恶病死了,有的就产生了抗药性,不死。你们这些不死的人,就像活下来的害虫,有了抗体,反倒更坚强了。
  周围的人偷听到我们的话,七嘴八舌道,是啊是这样。你看蟑螂,你看老鼠,不是一直被各种药饵毒杀吗?绝了吗?没有!越杀越多。城里人也跟它们似的,毒不死的。
  我拿捏不准自己作为城里人的一员,在农药和化肥的围攻浸淫中,至今活着,是该自豪还是该悲哀呢?
  我们从来不吃给城里人准备的东西。我们把给自己吃的东西和卖给城里人的东西,分成两个地块,绝不掺和。今天给你们吃的,就是平日留给俺们自己吃的东西。老农家非常热情地说。
  我望着他善良而沧桑的脸,心中满是惘然。
  泾渭分明地把种粮的人和吃粮的人齐刷刷分开,给自己留下清洁的食品,然后用慢性毒药去“约”他人,这是生存的智慧还是蓄意的谋杀?
  我不敢生出责备老农的意思,倘若自己是农人,很可能也出此下策。面对现今中国的普遍现象,无奈,只得寄希望能变成杀不死的青虫。
  前两天看报纸,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达到了62%以上。可否这样说:大部分中国人现在吃的食品,其实是那少部分人不喜欢吃,不屑于吃,也不敢吃的。
  想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那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曾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现今在“吃”这个天大的问题上,怎么美德尽失?
分手的时候,老农很开心地告诉我们,他的一双孙儿女,都考上了大学,以后也要成为城里人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文以小见大,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平淡无奇的情节展示了一种社会现象,其所反映的问题引人深思。
B.“咯吱吱,似嚼着一袭土色的蓑衣”用拟声词和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我们吃着老农为我们烤制的纯天然食品时香甜可口的感觉。
C.对于老农的询问,“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一个在旁偷听的小伙子给“我”解围,我对他的回答感到非常满意。
D.文章引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古训,目的只是为了批评老农的狭隘个人主义,讽刺他的小农意识。
E.文末老农很开心地告诉“我们”,他的一双孙儿女,都考上了大学,以后也要成为城里人了。这个结尾具有明显的反讽意味,引人深思。
【小题2】文中的“老农”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作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我”听了老农“城里人怎么到如今还没有被药死”的问题后,内心想到了什么?(6分)
【小题4】对老农 “把给自己吃的东西和卖给城里人的东西,分成两个地块,绝不掺和”的做法,你有什么看法?请陈述观点并作分析?(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面小题。

⑥这是一个无可挽回的丧失。
⑦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痛苦的煎熬,当它最充分地展示黑暗、龌龊、卑鄙、虚伪一面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快乐的享受,当它展示出光明、纯洁、崇高、真诚一面的时候;生命似乎永远是在这样两极之间交错延伸的,在它延伸的每一个区段里,似乎总是喜剧与悲剧同生,苦难与幸福共存。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渺小的存在,当物欲、情欲、贪欲在蝼蚁般的人群中横行肆虐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伟大的结晶,当它在强暴、苦难、灾害中显示出牺牲的悲壮的时候。生命似乎永远是渺小和伟大的“混血儿”,由此我们也就没有理由产生绝对的崇拜和蔑视,再伟大的巨人也有他渺小的瞬间,再渺小的凡人也有他伟大的片刻。
⑧绝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有一种珍惜生命的本能,似乎没有一个人来到世上就梦寐求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在心灵中会无限地增值。毕竟,生命只属于这一个人,而且仅仅只有一次。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一切都失去了,而却一息尚存,你就没有丝毫理由绝望,这样的事例在生活中是很多的。当然,在极少数的时候,我们也渴望着悲壮的牺牲,那是因为苟且偷生已严重地亵渎了神圣的生命。那时,我们会毫不犹豫地以死明志。这样,死亡就变得令人仰止,生命就会因死亡而延续,因毁灭而永生。
⑨钟声是生命长度的量尺,却不是生命价值的量尺。生命的价值只有在历史的天平上才能清晰地显示出它本来的刻度。一代又一代的人来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去了,他们的生命价值何在? 有的人有一个轰轰烈烈的生,却留下一个默默无闻的死;有的人有一个默默无闻的生,却有一个轰轰烈烈的死。有的人显赫一时,却只能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有的人潦倒终生,却成为历史灿烂星空的泰斗。这一切绝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生命价值的客观性和历史性,使不绝于耳的喧嚣显得极其微不足道。
⑩一时一事的得失,似乎永远困扰着我们,永远是生命的烦恼之泉。倘若能真正将其王之度外,烦恼就真正超脱了。其实,真正值得烦恼的命题在于:生命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作何种转化。对于这个千古之谜,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却没有任何一本哪怕是世界上最权威的教科书能提出最完美的答案。人其实是最难认识自己的,也就更难找到自己生命的转化方式,这正是一些人拥有一个失败的人生之根源。更悲惨的结局则在于,自以为找到了答案而其实完全是南辕北辙。所谓天才,无非就是能最早最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价值,从而以最直接的方式完成了生命由瞬间到永恒的有效转化。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生命,然而相当多的人直到濒临死亡也没有弄清生命是怎么一回事,这正是人类的悲剧所在。
生命,这神秘而美丽,不可捉捧而异常珍贵的存在,你究竟隐逸着多少暗示?而哲人的终生存在,就是捕捉这样一些暗示么?
【小题1】文章开头对“秋虫”“钟声”的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 结合全文,请概括作者对生命有哪些思索?(6分)
【小题3】理解文章第⑧段划线句子的含意(3分)
【小题4】作者在文中第 ⑩段中提出一个“值得烦恼的命题”,对这个命题,你会作出怎样的回答?结合自己的人生作简要分析。(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