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最常见的艺术门类是诗歌、音乐、舞蹈(三种在起源时是统一体),建筑、雕刻和绘画(合称“造形艺术”),戏剧、小说以及近代歌剧、哑剧和电影剧之类综合性艺术。这些艺术之间的分别和关系,自从莱辛的《拉奥孔》问世以来,一直是西方美学界研究和讨论的问题。德国美学家们一般把艺术分为“空间性的”和“时间性的”两大类。属于空间艺术的有建筑、雕刻和绘画,其功用主要是“状物”,或写静态,描绘在空间中直立和平铺并列的事物形状;所涉及的感官主要是视觉,所用的媒介主要是线条和颜色。属于时间艺术的主要有舞蹈、音乐、诗歌和一般文学,其功用主要是叙事抒情,写动态,描绘在时间上先后承续的事物发展过程,所涉及的感官较多,音乐较单纯,只涉及听觉和节奏感中筋肉运动感觉,舞蹈、诗歌和一般文学则视觉、听觉和筋肉运动感觉都要起作用。时间艺术在所用的媒介方面有一个值得重视的差异,这就是其它各种艺术的媒介如声音、线条、色彩之类都是感性的,即可凭感官直接觉察到;至于文学则用语言为媒介,而语言中的文字却只是代表观念的一种符号,本身并无意义,例如“人”这一观念,各民族用来代表它的文字符号各不相同,英文用man,法文用hommE.德文用Mensch,单凭这种文字符号并不能直接显出“人”的感性形象,只能显出“人”的观念或意义,所以语言这种媒介不是感性而是观念性的,也就是说,语言要通过符号(字音和字形)间接引起对事物的观念。这个分别黑格尔在他的《美学》里也经常提到。这个分别就是使文学作品为语言艺术具有独特地位的首要原因。
其次一个原因是各种艺术都要具有诗意。“诗”(Poetry)这个词在西文里和“艺术”(Art)一样,本义是“制造”或“创作”,所以黑格尔认为诗是最高的艺术,是一切门类的艺术的共同要素。维柯派美学家克罗齐还认为语言本身就是艺术,美学实际上就是语言学。各门艺术虽彼此有别,毕竟有基本共同点。例如莱辛虽严格区分过诗和画的界限,我国却很早就有诗画同源说。大诗人往往同时是大画家,王维就是一著例,苏轼说过:“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品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苏轼本人就同时擅长诗和画。在起源时诗歌、音乐和舞蹈本是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后来分道扬镳,仍旧藕断丝连,例如在近代歌剧和电影剧乃至民间曲艺里,语言艺术都还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都足以见出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所占的独特地位。
(摘自朱光潜《谈美书简》)
【小题1】下列对“时间艺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时间艺术中语言这种媒介是观念性的,其它各种艺术的媒介如声音、线条、色彩之类都是感性的。这是时间艺术在所用的媒介方面一个值得重视的差异。 
B.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是艺术的两大部分,它是德国美学家们一般的分法,前者包含了舞蹈、音乐、诗歌和一般文学。
C.时间艺术所涉及的感官较多,视觉、听觉和筋肉运动感觉都要在其中起作用。
D.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功用不同,所用的媒介不同,所涉及的感官也不同。
【小题2】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使文学作品为语言艺术具有独特地位的首要原因是文学语言要符号(字音和字形)间接引起对事物的观念。
B.建筑、雕刻和绘画所涉及的感官主要是视觉,所用的媒介主要是线条和颜色,它们属于空间艺术。
C.作者认为,各种艺术都要具有诗意,语言本身就是艺术,美学实际上就是语言学。
D.各门艺术虽然彼此有别,但是有基本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要具有诗意。
【小题3】请概括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具有独特地位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20 10:05: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在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中,人文科学以人类精神世界及其积淀的精神文化为研究对象,运用意义分析和价值解读方法来研证人类的情感、观念、精神和理念;社会科学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综合文化研究的各种方法,考究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及其诸多表现,探索和发现人类社会及其诸领域的发展规律。人文社会科学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尺,更是人类社会文明演进的催化剂,以其独到的价值理性的导向功能和工具理性的实效功能,探索指引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提炼升华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理念,滋养培育着人类自身的发展方向。
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人类历史的发展,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近代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工具理性、技术理性至上的观念也相应而生并逐渐膨胀,直至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传统人文精神,稀释了价值理性的全真意义,从而遮蔽了人类的双眼,步入了物质越丰富、精神越匮乏的悖论和怪圈。这种现象提醒我们要重视对新型大学精神和大学理念的塑造。
客观而言,大学既是知识的宝库,又是精神的殿堂,它具有追求真理和传承善德的双重使命。大学不仅应成为国家强大的智力资源宝库,而且应成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精神灯塔。追求知识、崇尚科学,无疑是大学的重要使命,但“知识”与“科学”难以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崇高性,无法解决其自身存在的意义问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只有得到大学之“道”的规范和引领,“知识”
和“科学”才能成为人类的福祉。同时,人文情怀是科学精神的不竭动力,唯有接受人文精神的引导,科学精神才能冲破功利主义的藩篱,摆脱唯我主义的束缚。自古以来,那些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所具有的顽强的求真精神、崇高的献身精神、不懈的探索精神和无穷的创造精神,正是源于他们博大的生命情怀、无私的人生态度、高洁的人生志趣和崇高的人生理想。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我国的教育方针,这就意味着大学造就的是德、智、体、美、心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健康发展的人,而不是残缺不全、工具化、碎片化的人。大学教育塑造的人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宽阔的胸襟、远大的目光、丰富的知识、善良的意志和健康的体魄,应该具有强劲的创新创造能力,更应该拥有正确运用这种能力的德性。爱因斯坦曾说:“学者必须德才兼备,与美善为邻。徒有专业知识,只不过像一头训练有素的狗。”爱因斯坦告诫我们要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厚重的人文底蕴、广博的人文情怀和深刻的人文素养,只有这样,才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拥有大智慧的人,一个有益于人类的人。
现代大学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秉承着人类文明的重要传统。基于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我国实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不论在内涵发展还是在外延拓展方面都离不开科学精神的支撑,更离不开人文情怀的滋润。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人文社会科学能够推动人类社会文明的演进,指引人类自身的发展方向,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B.当今社会,物质越来越丰富,可精神越来越匮乏,这一现象是人类文明演进、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C.如果大学只重视知识和科学的教育而忽略人文精神的教育,那么培养出来的人,就有可能是一个只有专业知识、没有道德观念的人。
D.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我国的教育方针,但我国的大学教育却只把追求知识、崇尚科学当成重要使命,缺乏对“道”的重视。
【小题2】从内容出发,最适合做选文标题的一项是(    )
A.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和意义B.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作用
C.现代大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D.如何实施现代大学教育
【小题3】根据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在选文中对现代大学教育所秉持的主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儒学在当下和未来何以安身立命
由于孔子诞辰日的到来,又有国家领导人的有意识推动,有关儒学与传统文化复兴的话题近来热度骤然升高。
实际上,过去十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与社会文化的日益多元化,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关心起人生价值及生存意义这样的精神层面问题。以民族复兴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宏大目标,更促使人们重新反思近一个世纪以来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的曲折命运。
不过,在经历了从“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到文革“批林批孔”的全盘激进反传统运动后的今天,我们再来谈论儒学的复兴,恐怕首先要厘清一些基本关系。换句话说,如果说儒家文化曾经在过去2000年里充当过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的话,那么在百余年激进变革之后,它自己现在也面临一个如何安身立命的问题。
首先必须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等同于儒家文化。自汉代以后,儒家在政治领域的确占据了主流地位,但实际上,它从来就没有将其他信仰和价值体系的生存空间挤压殆尽。在民间,佛教乃至道教等信仰体系与儒学基本和睦并存着。即便前现代的中国政治合法性及其传统是建立在儒家政治哲学基础之上的,但这并不等于说,其他思潮就被彻底排除政治在外。因此,如果将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简单地理解为阅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尊崇儒家价值理念,恐怕是一种过于狭隘的理解。
第二,在对待以儒家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时,我们应当避免重蹈两个极端的错误。第一个极端就是前文提及的激进反传统思潮,它将近代以后中国积贫积弱的原因全部归结于儒学和传统文化,认为只有彻底打倒它们,中国才会取得进步。这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决定论”思维,它错误地将复杂的现实问题简单化地用一个理由来归纳。
另一个极端的思潮是最近几年伴随着儒学的复兴而兴起的,它认为,对于中国的现代化来说,传统不仅不是障碍,反而是极其重要的资源。如果仅仅到这一步,我们或许还能够认同。但它进一步认为,只要从儒学中不断地挖掘这些传统资源,加以发扬光大,我们就能够顺利地实现民主与法治等中国人追求了上百年的现代梦想。这种试图重建儒家政治制度的想法几近于天方夜谭。
中国近代历史已经证明,儒家政治是一种无力应对现代挑战的失败的制度。今天我们可以明确地说,传统与现代既不是对立关系,也不是自然延续的关系。“现代”固然不是必须在传统被打倒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全然异质的事物,但也绝不是在传统的田园里自然生发出来的甜美果实。两者的关系毋宁如下:现代是在传统的基础之上经过一系列“基因突变”后产生的新事物,它既与传统一脉相承,但又包含了截然不同的新内涵。中国的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诸多历史和现实的因素,没有一个简单的因素能够充当唯一的(或主要的)决定性作用。这就决定了儒家文化过去既没有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绊脚石,将来也不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动机。
第三,以儒家为“大传统”的中国传统包含着“器物”、“制度”和“文化”三个不同层次,很难简单化地谈论尊重传统或尊儒、尊孔。要说传统,女人缠足、男子纳妾、科举考试、四书五经……都是传统,我们现代人究竟如何去遵从?我个人认为,任何文化传统本身都一直在随着时间的流淌而演化,没有一成不变的所谓传统。简单地说,一个民族应当传承的是本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价值体系”,至于一些具体的传统社会制度和传统生活方式,我们不必也不应该以墨守成规和抱残守缺的态度去对待。
有一点是肯定的,作为一个伟大传统,儒家思想文化不应该、也不可能就此走向消亡。无论对中国还是世界来说,儒家思想文化都是一件无价瑰宝,我们这个危机四伏的时代尤其需要它提供的解毒剂。因此,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为儒学重新寻找一个安身立命的现实家园。
作为一种精神资源和生活实践的儒学,在未来的可能出路只有到民间社会中去开创。今天真正有志于推动儒学复兴的人士,应当重新实践2500年前孔子曾倡导并身体力行的“礼失求诸野”的导向,而不是忙于去成立什么闹哄哄的“儒教协会”或穿梭周旋于一个个“儒学复兴规划”之间。我坚信,孔子在他的时代也曾面对过我们今天同样的困境,所以他才会提出这样明智的思路。
除了挖掘和整理在百年社会变迁中几近湮灭的儒家精神因子外,当代儒者更艰巨的任务是创造性地为儒学重新争得一片能够与现代政治秩序接榫、并在现代社会中延续传承乃至发展更生的崭新洞天。如果把儒学的前途寄托于民间,那么首先需要让四书五经“不传久矣”的社会民众经历一个消除隔膜的再亲近过程。
【小题1】下列关于“儒家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受重视,但我们也要认识到,虽然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但中国传统文化不能简单地与儒家文化画符号。
B.儒家文化因其信仰、价值体系的优势而被统治者看重,自汉代以后便在政治领域占据了主流地位,从而形成了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政治制度。
C.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世界来说,儒家思想文化都是一件无价瑰宝,在我们这个时代尤其需要它,它对中国现代化这一宏大目标的实现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D.传统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今天我们传承民族传统,不应该一味遵从之前的那些具体的传统社会制度和传统生活方式。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近代历史证明,儒家政治是一种无力应对现代挑战的失败的制度,在百余年激进变革之后,它自己现在也面临一个如何安身立命的问题。
B.近代以后的中国积贫积弱,这是由很多历史原因造成的,不能归结于儒学和传统文化,更不能简单地认为只有彻底打倒它们,中国才会取得进步。
C.就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来说,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不是障碍,反而是极其重要的资源。
D.像女人缠足、男子纳妾之类也是传统,我们很难简单地全盘地去遵从传统,一个民族应当传承的是本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价值体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近来儒学和传统文化的复兴被重视,有关话题讨论的热度如此之高,是因为儒家文化曾在过去2000年里充当过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B.将中国传统文化简单理解为儒家文化是狭隘的,尊重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单纯地学习儒家经典,尊崇儒家价值理念。
C.有人认为,只要不断挖掘儒学中的那些传统资源并加以发扬光大,我们就能顺利实现民主与法治等现代梦想,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
D.为作为精神资源和生活实践的儒学重新寻找一个安身立命的的现实家园,未来可能只有到民间社会中去开创,首要任务是让民众消除与四书五经的隔膜而再亲近它。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孝”作为日常行为规范,几千年来被赋予了强烈的象征涵义。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法律与政治是紧密纠缠的共生体,从未像西方社会那样在权利框架下充分剥离。因此,通过对“父子—君臣”这一隐喻关系的不断自我确认,个体在家庭中的品行,变成了考察社会角色与政治素质的根本依据。汉代选拔与培养官员的重要途径就是“举孝廉”,即二十万户中每年推举一位公认为孝顺父母、行为廉正者由朝廷直接任命为官吏。这种以德取士、以德治国的系统,直到清代仍是吏治的重要方面。显然,作为家庭伦理规范的“孝”,已作为政治考核标准直接介入了社会生活,实际上是国家层面上“忠”的异质同构体。多少功臣名将失宠后,往往以“不孝”之名获罪杀身。 
“孝”在周代以前主要是指对逝去的先人进行祭祀与守制。周以后随着儒家的兴起,供奉活人的社会议题渐渐压倒了供奉死人的宗教议题。从现实利益上说,对逝者的守制与对老者的奉养,都要浪费大量劳动力,并不符合资源最优化配置的自然原则。然而,这种“不经济”的行为却恰恰体现了文明的力量,即宣告一种基于“反哺”机制的群体关系的确立。在个体意义上,孝敬父母本身必然包含着对晚辈生活“方便性”的牺牲。 
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个体高度独立,包括从家族和家庭依赖关系中的解放。这使代际成员的长期共处失去强制性,公共教育、全日工作和社会化福利体系,最终切断了原有的“反哺”链条,于是出现越来越多失去回报的“空巢老人”。由于时间上的快节奏和空间上的流动性,年轻人的自我认同更多来自社会角色尤其是职业角色,家庭日益远离作为国家缩影和权力纽带的含义。这使“孝”作为一种崇高的政治话语迅速崩溃,还原为日常生活中的利益话语和情感话语。 
将“孝”解释为功利性的交易似乎有“庸俗社会学”之嫌,因此有人试图寻求更自然的心理依据,把它归结为人类的某种普遍情感。但是,如果没有内在的敬畏与顺从,奉养老人就与豢养宠物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也就是说,仅仅根据强烈的审美感情——“爱”,并不必然导致“孝”的行为。另一方面,当我们讴歌伟大无私的母爱时,往往忘记了野兽的护崽之情比人类更绝对、强烈和直接,它们会为保护幼崽而自不量力地攻击任何目标,不会想什么养儿防老的问题。 
因此,坦然承认“孝”的功利基础并不可耻,可耻的是对“孝”进行道貌岸然地掩耳盗铃和无限绑架。人的感恩之情并非与生俱来,其前提是要有“恩”可感;而当情感内化为道德习惯时,便拥有了难以抗拒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所以,说到底,“孝”不仅是一种光荣的美德,而且应当是一笔自由的交易和一份愉快的感情。 
(节选自《当孝道遇上法律》) 
【小题1】下列关于“孝”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父子—君臣”的隐喻关系存在着联系。
B.现实中,“孝”体现了资源最优化配置的自然原则与文明力量之间的差别。
C.现代社会的“孝”已非崇高的政治话语,而是一种利益话语和情感话语。
D.在儒家思想影响下,“孝”的侧重点经历了由社会议题向宗教议题的转变。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如果没有对长辈内在的敬畏与顺从,而仅仅出于“爱”这种强烈的审美感情,奉养老人就与豢养宠物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B.作为一种“不经济”的守制和奉养行为,曾经基于“反哺”机制而确立的“孝”,包含着对晚辈自身生活“方便性”的牺牲。
C.汉代“举孝廉”表明,“孝”作为政治考核标准直接介入了社会生活,并由家庭伦理规范变成了以德取士、以德治国的系统。
D.与野兽具有比人类更绝对、强烈和直接的护崽之情相比,我们应该坦然承认“孝” 的功利基础,否则可能对“孝”作出曲解。
【小题3】本文对孝所持的观点是什么?(4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豆腐是我国的传统食品,不仅制作简单、品种齐全、食用方便、风味独特,而且营养丰富,含有铁、钙、磷、镁等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还含有糖类、植物油和丰富的优质蛋白,素有“植物肉”之美称。豆腐的消化吸收率达95%以上,两小块豆腐,即可满足一个人一天对钙的需求量。

豆腐软软滑滑、入口即化,让人“爱不释口”,又不含胆固醇。可是,豆腐中人体必需的硫氨酸含量不足,因此营养不能被人体完全吸收。不过豆腐的这个缺陷可以通过吃玉米来弥补。玉米中硫氨酸含量丰富,但缺乏豆腐中的赖氨酸和丝氨酸,两者一起吃,营养吸收率可以大大提高。最近,德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所有主食中,玉米中的维生素含量为稻米、面粉的5―10倍,还含有7种“抗衰剂”:钙、谷胱甘肽、纤维素、镁、硒、维生素E和脂肪酸。因此,用玉米作主食,再加上一道豆腐做的菜,是很不错的午餐选择。

除了玉米外,豆腐和鱼、肉、蛋也是好搭档。营养学家研究发现,鱼肉中含有的牛磺酸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豆腐和鱼搭配着吃,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大为增强。此外,豆腐中蛋氨酸含量较少,而鱼、肉、蛋中却非常丰富,在豆腐中加入各种肉末,或用鸡蛋裹豆腐油煎,食用后可以补充蛋氨酸,从而提高豆腐中蛋白质的营养利用率,提升其营养档次。

一般来说,豆腐不能与含草酸高的食物如菠菜、竹笋、苋菜等一起吃,其原因是豆腐含钙高,钙与草酸可在人体内发生化学变化,生成难溶或不溶的草酸钙,不仅影响钙的吸收,而且容易沉积形成结石。

豆腐虽好,也不宜天天吃,一次食用也不要过量。因为豆腐中含有极为丰富的蛋白质,食用过多不仅阻碍人体对铁的吸收,而且容易出现腹胀、腹泻等不适症状;摄入过多的植物性蛋白质,势必会使体内生成的含氮废物增多,加重肾脏的负担;另外豆腐含嘌呤较多,多食则易导致痛风病人痛风发作。

只要科学食用,豆腐无疑是一道美味食品,而且它的药用价值也不可小觑。中医书籍记载:豆腐,味甘性凉,入脾胃大肠,具有益气和中、生津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消渴、休痢,并能解硫磺、烧酒之毒。在豆腐制品中,豆腐干所含的卵磷脂对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有很好的效果;冻豆腐的营养素种类虽说从水豆腐的25种减少到了18种,不过豆腐冷冻后产生的酸性物质有利于人体脂肪排泄,是减肥的理想食品。就连加工豆腐后剩下的渣滓(《纲目拾遗》中叫雪花菜)也有药用价值,可治一切恶疮、无名肿毒以及皮肤湿烂等症。

豆腐还丰富了汉语的词汇, “撞豆腐”“小葱拌豆腐” “豆腐渣工程”等,无不形象生动。

【小题1】下列关于“科学食用”豆腐的解说,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豆腐含有铁、钙、磷、镁等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又富含优质蛋白,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物。
B.豆腐中的硫氨酸含量不足,蛋氨酸含量也较少,所以只要与其他食物搭配食用就能做到营养均衡。
C.豆腐虽好,可不能贪吃,不然容易出现腹胀、腹泻等不适症状,并加重肾脏负担,导致痛风发作。
D.豆腐软软滑滑,入口即化,让人爱不释口,若食用得当,能益气和中、生津解毒,养生效果较好。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为豆腐具有制作简单,品种齐全,食用方便,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消化吸收率高等优点,所以享有“植物肉”的美称。
B.玉米维生素含量高,还有多种“抗衰剂”,鱼肉含有牛磺酸,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它们跟豆腐一样,都有养生功能。
C.豆腐中钙和蛋白质含量都很高,但若是与菠菜同吃,会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若食用过量,又会阻碍人体对铁的吸收。
D.在豆腐制品中,豆腐干和冻豆腐各自含有卵磷脂和酸性物质,分别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和肥胖病人理想的养生保健食品。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豆腐和玉米这两种食物在市场上都能轻易买到,在人们越来越讲究饮食养生的今天,它们必定会走上餐桌,成为不可或缺的主食。
B.熬鱼汤时加入适量豆腐,烧豆腐时加入各种肉末,用鸡蛋裹豆腐油煎,都有助于提高豆腐中蛋白质的利用率,提升其营养档次。
C.将菠菜、竹笋、苋菜等含草酸高的食物先用开水焯一下,如果能除去其中的草酸,就可以与豆腐搭配食用,而不必担心形成结石。
D.作为中国的传统食品,豆腐具有很高的养生和药用价值,随着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豆腐会像中医药一样受到世界人民欢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历史启示我们,一个大国崛起图强,绝不是轻轻松松、   就能实現的。这一历史进程,必然是一个通过改革创新实现内生发展的艰难蜕变历程,必然是一个经受外部考验进而提升自我的艰辛成长历程,必然是一个正视自身不足并且不断改进的   历程。进入新时代的中国,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蓬勃兴起,加剧了国际竞争的不确定性,世界貿易和科技格局呈现明显的“量子化”特征,我国面临的技术围堵趋向严峻。国际创新局势“乱云飞渡”,我们必须坚定自信、保持定力、不卑不亢、沉着从容,始终不渝把自己的路走踏实。自信何来,定力何来?   不可能有自信和定力,妄自尊大更不可能有自信和定力。我们的自信和定力,源于对我国科技创新成就和问题的客观认识。(   ),只做   的客观派。这些年我国科技取得的巨大增长,世人瞩目,但相比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作比较我国科技事业起步晚、起点低,以关键核心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创新能力仍是制约我国实现创新发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阿喀琉斯之踵”。必须意识到,我们没有躺在功劳薄上睡大觉的本钱,科技竞争已成为大国博弈的焦点,且不论我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在科技实力上还有很大差距,就算已有与科技先进国家一较高低长短的能力,我们也不能有松气歇脚的思想。
【小题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敲锣打鼓  艰苦卓绝   目中无人   发奋图强
B.锣鼓喧天  艰苦奋斗   目中无人   实事求是
C.锣鼓喧天  艰苦卓绝   妄自菲薄   发奋图强
D.敲锣打鼓  艰苦奋斗   妄自非薄   实事求是
【小题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无端“玻璃心”的悲观派和“天真幼稚”的乐观派都不是我们
B.我们不做无端“玻璃心”的悲观派,不做“天真幼稚”的乐观派
C.我们并非无端“玻璃心”的悲观派,更不是“天真幼稚”的乐观派
D.无端“玻璃心”的悲观派不是我们,“天真幼雅”的乐观派不是我们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年我国科技取得的巨大成就,世人瞩目,但相比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科技事业起步晚、起点低
B.这些年我国科技取得的巨大增长,世人瞩目,但相比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科技事业起步晚、起点低
C.这些年我国科技取得的巨大成就,世人瞩目,但相比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作比较,我国科技事业起步晚、起点低
D.这些年我国科技取得的巨大増长,世人瞩目,但相比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起步晚、起点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