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惠州西湖一日
彭 涯
①假如给你一日时光停留在惠州,你当然会选择与美相伴,与这里的西湖共度一日的生命。
②一丝偶然的牵引最容易让人流出那被尘封的情感,一路风尘赴命定之约。这之前记忆不曾留下有关西湖的痕迹,没有知识准备的直接接触,生动新奇。“天下西湖三十六”,惠州西湖当然不是最华丽的,当年这里不是得意者的天堂,而是失意者的故乡,所以一直以来,雕琢不多,附会也少,还是自然清新的本色。自王朝云伴苏东坡谪惠,这湖就有了灵魂,有了生命,与其人一样,得意时不张狂,失意也不露消沉之色。“一自坡公下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千年的湖绝非一时兴起挖个水坑放几条小船可比。
④西湖曾经很远,离我二十年;西湖很近,离马路只烟头一闪一灭的距离。岸边一样是尖锐的嘈杂,物欲横流,人气蒸腾。湖山做温柔的抵抗,眠鸥浴露,洗眼净心,这情景陡增了我柔可克刚的信念。温柔就是力量!这里四季并不分明,你依然能神往于她动人的风姿。黄昏时分,千年的诗意沁人心脾,白云酣醉,湖上好风如水。
⑤真诚地来,就会迎面撞上永生在文字里的人物,也是囚禁在时光中的英雄。那唱“大江东去”的人,也曾吟“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不留纠缠的酸腻,只有清醒的凉意、自觉的苦闷,沉净如秋水长天。旷达人生的感伤也是明亮的,然纵有高才雅量,也难免悟透现实而又不合时宜的悲凉,只有朝云能解,只有知已落泪。
⑥最是那传说惹人疲惫,在月白风清之夜,西湖孤山上,苏东坡因思念而梦见已逝的朝云来到面前,衣裙是湿的,因问原由,朝云说:“湖上无路,妾涉水而来。”梦醒后发愿建堤。传说凄美,如樱花似雨落,轻轻地打在会疼的心上。
⑦几年不读书写字,真过了些清静的日子,时候到了就免不了沉淀的思绪又泛了上来,却已酿造不成某种情怀,风云再起时江湖已改,山河依旧处梦里情怀。今日只因“湖山此地曾埋玉,风月其人可铸金”,所以我要歌唱,我会感伤。子期不听,伯牙摔琴谢知音;朝云一泪,东坡绝唱敬红颜。
⑧二十年前,井边汲水的少年听到“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留下无名的感伤,二十年后心花开放时却是清晰的寂寥。今人只慕天才高放,千古文章;不识一泪永驻红颜,已漏隔世遗香。
⑨身在大好湖山,怀想风流人物,我当在“一亭孤月冷梅花”的夜晚来看你挂泪的容颜。一日不短,二十年不长。你是镜中一湖春水,等待风来;我是走进镜中的人,不知还能不能出来。你等待了很久,我也等待,香魂归来在晚秋。
⑩街灯眩目,只因忘记了星空。在这个演员登台而将英雄当成道具的年代,在这个各路烟尘都敢与日月争辉的年代,我还是要以人们生活的土地立脚,借西湖之水抽空将天空打扫。仰望星辰,勇敢的人们将洒下热泪;低头看水,何日能“见志士弹冠而起”?
11离去,不做沉重的回眸,只是离去。别了,那二十年中流出的一日时光。
【小题1】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⑥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4分)
【小题2】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义。(4分,每天小题2分)
(1)西湖曾经很远,离我二十年;西湖很近,离马路只烟头一闪一灭的距离。
(2)今人只慕天才高放,千古文章;不识一泪永驻红颜,已漏隔世遗香。
【小题3】请简要赏析第⑧段话的表达特色。(4分)
【小题4】作者说,苏东坡是“囚禁在时光中的英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52: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微博在中国媒介生态中,其意义不同寻常,微博一小步,媒体一大步。微博释放的“微动力”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公共与私人交往方式。这一被中国网民热捧的新媒介甚至成为穿越信息黑洞的牵引力量。
其实,小小的微博承受了不少不能承受之重,承载了过多的光荣与梦想。在微博八面风光的背后,我们需要追问和思考这一新媒介形态的宽度与限度。
尼尔·波兹曼认为,媒介的形式偏好某种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某个文化中交流的媒体对于这个文化精神重心和物质重心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波兹曼看来,任何认识论都是某个媒介发展阶段的认识论。波兹曼曾认为,随着印刷术退至我们文化的边缘以及电视占据了文化的中心,公共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价值都出现了危险的退步。他甚至顽固地认为,400年来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印刷术利大于弊。我们现代人对于智力的理解大多数来自于印刷文字,我们对于教育﹑知识﹑真理和信息的看法也是一样的。印刷时代成就了思维的系统性和深度,而电视媒介则把娱乐本身变成了表现一切的形式。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题的超意识形成。波兹曼的这种观点,不无偏激,但有一定道理。
微博催生我们的公共生活,但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牺牲我们的思想深度和宽度为代价的。与波兹曼一样,我认为,印刷媒介成就了思想的深度以及公共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系统性。阅读和写作成熟于印象时代。
微博视野中的阅读,是典型的“泛读”。在技术上,微博给书写者的空间十分有限,被限定在140字以内。在140个字符内传递一定的信息是可以的,但要表达像样的思想则是比较困难的。对于读者而言,在微博世界浸淫日久,注意力也被严重碎片化,喜欢追逐一个个信息碎片以及思想的边角料,体验的是点点滴滴短暂的快感。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的感觉似乎是丰盈的,但这种阅读多是视觉层面上的愉悦,属于刺激大脑皮层的浅性观赏。微博世界中的阅读是典型的走马观花,很难有思维的深度潜入。在微博所目击的风景,“神马都是浮云”。读者享受的只是视觉的漫游,而对于思想和思维的深度操练,微博的效果往往是有限的。如果不适当控制自己的时间,微博会让你浪费很多时间,毕竟碎片信息﹑碎片思考还是有其局限性,它不能提供系统性思想。微博视野的阅读,是典型的浅尝辄止的阅读。人生苦短,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都是稀缺资源,在微博上投注了过多的时间和注意力,必然会挤占了总的读写时间。关键的是,微博改变了我们的读写方式。习惯于微博读写的人,思维方式也被微博化,即被碎片化﹑颗粒化﹑浅表化,缺乏对问题的深度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小题1】下列对“微博”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微博一小步,媒体一大步,可见微博在中国媒介生态中,意义非同寻常。
B.改变中国社会公共与私人交往方式是微博释放的“微动力”。
C.在某种程度上微博是以牺牲我们的思想深度和宽度为代价的。
D.微博改变人类的读写方式,但并未改变人类总的读写时间。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波兹曼认为某个文化中交流的媒体对于文化精神重心的形成和物质重心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因为媒介的形式偏好某种特殊的内容,并且最终能控制文化。
B.印刷时代成就了思维的系统性和深度,娱乐则是电视上所有话题的超意识形成。
C.阅读和写作成熟于印刷时代,印刷媒介成就了思想的深度以及公共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系统性。
D.微博最大的不足是微博给书写者的空间极其有限,无法表达像样的思想。
【小题3】(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追问和思考微博这一新兴媒介形态的宽度与限度迫在眉睫。
B.在作者看来,微博容易使读者的注意力严重碎片化。
C.微博世界中的阅读是视觉层面上的阅读,难有思维的深度潜入。
D.作者主张适当控制微博阅读,避免被碎片化,颗粒化,浅表化。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国学热”还能热多久?
徐友渔
①掐指算来,“国学热”在中国闹腾的年头也不短了,现在已经失去了方兴未艾之势。我是不希望它来无影、去无踪,很快就销声匿迹的,那么自然要问,“国学热”还能热多久?
②如果我们真的想让国学(或者广义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正面作用,我们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③首先,我不得不表示我的失望,“国学热”的历程表明,它并不是一场有深厚根基的文化运动,更多的是表现为被媒体支撑和炒作的新闻风波,它吸引人们关注的,主要是一系列引起争吵的事件,比如关于少儿读经的争论、人民大学建立国学院引发的争论、关于祭孔和主张立儒教为国教的争论,以及关于于丹讲解庄子的争论和李零教授发表《丧家狗——我读论语》引发的叫骂,等等。
④我认为,像国学这样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体系,期望它有一个复兴运动,必然应该包含广泛、持久的正面文化建设、伦理道德建设,包含涌现一批国学大师,出现类似于费希特在法军入侵德国时发表《告德意志国民》讲演这样的历史性事件,但我们目前看到的,不过是电视台捧起来的三两个说书人式的明星,我们听到的,不过是明星们签名售书的新闻和码洋数如何高的利好消息。媒体上的小吵小闹和大吵大闹不能构成一场文化运动,喧哗声迟早会消失。
⑤“国学热”要能长期热下去,必须与当代生活发生密不可分的联系。不妨看一看当今的英语热、电脑热等等,它们不需要大力提倡,不需要推波助澜,一直高热不止,原因无他,对年轻人的生计、前途至关重要而已。我们当然不能期望国学热满足人们的经济和物质需求,但问题在于,它也没有满足当今的精神道德需求。当前的文化明星宣传两大主题,一是安贫乐道、与世无争,退到个人的内心生活,在社会分化和社会矛盾问题引起极大关注、社会公正问题急需解决的今天,这一剂心理麻醉药固然有少数人欢迎,但大多数人是不会买账的;二是乱世出英雄,纵横捭阖、借力打力的道理,这能引起少数政治家和商人的兴趣,但与大多数人的生活无关。对于现代化生活引起的困惑,社会急剧转型引起的焦虑,国学中不可能有现成解答,当今的文化明星也不想研究和讨论。
⑥国学作为安邦定国的原理是早已过时了,现在谁会尊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呢?它的某些教诲可能在人们的日常人伦生活中有用,但这需要在真正的个人道德和意识形态之间作出区分。现在很多人还没有看清这一点,国学要发挥正面作用还不容易。
⑦人们可能记不得了,当上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一次“国学热”兴起时,主流媒体上弄出的响动,并不下于这几年,但《哲学研究》杂志发表了一篇《国粹?复古?文化——评一种值得注意的思想倾向》,就使得它无疾而终。从根本上说,当今中国还没有多元文化的氛围(一些“国学热”的头面人物也不过幻想恢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人们还没有想清楚国学在当代生活中应有的定位,真正的“国学热”还是来日方长,需要经历反复和曲折才能出现。
【小题1】从全文看,作者对近年来的所谓“国学热”持什么样的态度?(6分
A.
【小题2】第⑤段论述当前的“国学热”无法长期热下去,请简要说明其思路。(6分)
【小题3】要想真正让“国学”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正面作用,本文作者认为应该注意什么问题?(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题目
从长安出发
和谷
(1) 从长安出发,意味着我们可以走出四塞,走向世界每一个角落。从长安出发,也意味着我们可以走入历史的长河,溯源而上,去寻找西安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和一种饱满的思想感情。
(2) 我曾躲开罗马威严而阴冷的废墟,绕过喧哗的街市,像一位当地的平民百姓,徘徊在一座地下商场的普通厨具货档间,想购置一件两件美观又实用的瓷碗。一件是敞口的碗,一件像盆儿,肉色的白釉,饰有黄或蓝的色块,点缀着一些简练明朗的小花图案。我买了它作为纪念品。
(3) 当时我是怎么想的?买了它回去,显然是舍不得用来盛玉米糁吃的。我是在寻找这异域的china,对我这么个从长安出发的旅人来说,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老家的耀州瓷,有我与生俱来的思维的资源,它在我幼年玩瓷瓦片的时候,就把一粒坚硬的种子埋进了我的体内。连老家一字不识的老汉,也会说“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话,当然他们并不完全明白罗马的准确含义,但知道这个词语所能表达的喻义。
(4)从长安出发,我们很容易走到汉朝。我们汉朝的先人,很大气,也朴素得可爱,当他们第一次极模糊地得知有关罗马的信息时,马上想到的是,罗马可能类似于我们的神州,便不无友好地说,那就叫它“大秦”吧!这是一个极具中国化的命名。我的乡党张骞尚不知罗马,班超的二次西行,认识了这个西方大帝国。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土地上长出的茂盛的桑叶喂肥的蚕儿吐出来的。无疑,精美的瓷器连同丝绸、漆器、铁器等一起,是从这里出发,从西域经中亚的中路,或从北方经匈奴转中亚入西亚的北路,以及从南海经印度入波斯湾的海上丝绸之路,抵达遥远的罗马的。
(5)是的,罗马的商团第一次来到洛阳的时间是公元前100年左右。而这更早,《旧约》中便以“西尼”一语称中国了。怎么去考证长安与罗马究竟是谁先认识了谁,似乎并不十分要紧。我们所面对的无可争辩的事实是,从长安出发,我们走到了哪里?走出了多远?为什么走?获得的又是什么?一个是柔软的丝绸,一个是坚硬的瓷器,在漫长漫长的历史风尘中,它们在大漠的驼背上,在沧海的帆船上,是以长安的名义、长安的标签、长安的品牌远行的
(6) 我曾留意过海底打捞瓷器商船的消息,那被海水湮没了若干岁月的瓷器是不会变质的,它的破碎应该说是期待和梦想的破碎。打捞上来的也许是瓷的尸骨,也许是旅人的灵魂。我尽管弄不明白它是出自定窑、钧窑、景德镇,还是出自龙泉或我的老家耀州,它在重见日月后所发出的光芒,却使我为之炫目。我会在还乡时去问候故土上的古窑址和依然生生不息的炉火,打听新瓷品的工艺创新和销路行情,并向他们说说有关在罗马购置瓷具的琐事。它肯定已不是我们的泥土和炭火烧制的,它的釉色也没有一方水土的亲切感,但这的确很美,很可爱,让人一样感觉温和
(7)前不久的丝路之行,我在大漠中的玉门关遗址旁捡到了一小块古瓷片,有黄褐色的釉饰。它又该是谁丢下的,又有多少让人思忖和念想的事情呢?
(8)当今从长安出发的路已不再曲里拐弯,它有形也可以无形,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通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也通向众多的人群和无数斑驳而丰饶的心灵。
(9)每一次从长安出发,总让我感动不已
【小题1】为什么说“每一次从长安出发,总让我感动不已”?请根据文意作简要回答。(3分)
【小题2】第5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第6段末尾说“但这的确很美,很可爱,让人一样感觉温和”。“这”指代什么?为什么说“让人一样感觉温和”?(4分)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评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4分)
A.第3段中,这异域的china,对我这个从长安出发的旅人来说,意味着它能触发我对长安、对中国瓷、对丝绸之路的思忖和念想。
B.汉朝的先民把古代的罗马称作“大秦”,没文化的老汉也知道“条条大路通罗马”,中国人早就知道罗马了,表明了中国文明的悠久。
C.我们的祖先早在西汉时期就开通了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因此,就有了本文的“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土地上长出的茂盛的桑叶喂肥的蚕儿吐出来的”的说法。
D.打捞上来的瓷的尸骨,在重见日月后所发出的光芒,却使我为之炫目,说明这些瓷片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
E.第8段是全文内容的总括和升华,它表明中国文明已经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走向世界及世界人民的心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神农架之秋
陈应松
①我走进秋天的神农架,红叶沸腾。
②这当然是晴朗的时日,空气中到处流溢着浆果灿烂刺人的甜味。当然还有不声不响变得结实的核果和坚果。说说浆果吧,浆果我见过的有红枝子、刺泡、蔷薇果、海棠果——金钟样地往下掉,红枝子一嘟噜一嘟噜。还有八月炸、老鸹枕头果、猫儿屎。还有野柿子、鲜红的茶果、猕猴桃。五味子也成熟了。那些乡下的妮子们提着篮子上街来卖,一块钱一斤,五块钱可以称一塑料袋。五味子真的是一味好药,五味子真的很好吃,吃起来全是核,可你必须将核一起吞进去,这是消积化食治胃病的好食品。千奇百怪的野果在神农架太多了,一到秋天,就铺天盖地自己钻出来了。那种青翠无比的松果,剥开来,可吃到新鲜松子中雨露和云雾的芳香。
③其实神农架的秋天是从第一阵秋雨开始的,是从河谷地带的苞谷林开始的。苞谷在八月下旬即黄了,往远山望去,水杉好像也黄了,在灌木丛中,突然出现一两株红叶植物,红得怪异端的,红得怪磨眼的。烤烟人家的烤房里冒出了青烟。烟叶是青碧的,在这个季节,他们要加速让它金黄,变成金钱。山上的雾岚在向山中漫去,浸染出秋天的气色来。而秋天的幽灵为了抚慰大山,总会让它红一阵子,鲜红,金黄样的红。鲜红的大山是疼痛而壮烈的,群山因疼痛而憋红了脸。
④正因为如此,神农架的秋天短暂而火热。
⑤一到了天晴——这样的时日总是很多,猴子的一声唳叫,天就扯开了阳光。那鸦子口和神农营的红叶,最让我惊心动魄,红得令人讶异无言,气氛令人神经错乱……那已经是高山之秋了,从低处向高处爬去的秋,烧红的秋,愈到高处和深处,就愈狂烈和响亮。那真是满山遍野的燃烧,树木层层密密,全拼命显示着红。往皇界垭爬去的某一个拐角处,回首一望,那些树呀,那些叫不出名字但造型奇崛美极的树,干脆就是一树树火焰,喷吐着秋天的狂情!它们是红枫?是鸡爪槭?是乌桕?是海棠?是所有该红的树。衬着它们的还有那红黄相间的黄栌,是结了小果的胡枝子,是开着蓝花的石泽,是路两旁一片一片的粉艳艳的打破碗碗花。一只小巧的蓝喉太阳鸟从花丛中飞出来,它们把小小的巢筑在这里,好方便吸食秋天喷涌的花蜜。
⑥最难忘的要数三里荒的那棵千年天师栗了。天师栗又名梭罗树,传说只有在月宫里才有此树,可神农架遍布了这种树。它的果实又叫猴板栗,是一味中药,比板栗大,酷肖板栗。在猴板栗成熟的时候,这棵千年天师栗就成了一树巨大的笼罩在村庄之上的火焰,照红了三里、五里、十里之地。如果你去三里荒,远远地就会看到那棵冲天火树,仿佛整个村庄都着了火一般。如此浪漫的野村啊,如此撩人的秋景啊,该要积蓄多少力量,这片土地的深处,有着什么样的热力和生命的源泉!它把地心的、石缝深处的色彩和能量都吸出来,然后托举到天空,这种力量该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旺盛,何等的强悍!处在这样的秋里,喉咙想吼,心想爆燃,所有的阴郁都会焚化为灰烬,冰凉的灵魂也会无端炽热。
⑦而秋水,也是如此这般的缱绻和缠绵,它像雾色一样地从山中流来,带着更奇艳的、陌生的、未见世面的红叶向下游流去,后来又有另一些红叶加入了这支漂流的队伍,斑斓的溪水,香艳的溪水,将这场季节的流逝装饰得妩媚动人,姿影妖娆。它掩去了秋的伤感,秋的悲壮,像一支送亲的队伍,消失在时间的深处,变为瑰丽的怀念。还有什么比这秋的叮叮淙淙更令人肝肠寸断,更令人此情绵绵呢?
⑧一个挑着浓稠蜂蜜沿街叫卖的山民,一群嗡嗡的蜜蜂跟着他。
⑨一个挽着装满五味子竹篮从山坡下来的妮儿,爽朗明净的秋云跟着她。
⑩一只从崖边土屋中蹿出的村狗,一望无际的苞谷跟着它。
一片高亢的群山和森林,一阵金色的风跟着它。
一道山溪,一片又一片红叶跟着它。
我只想用这四个字——红叶沸腾,来告诉所有未到过神农架秋天的人们。
【小题1】第①段“红叶沸腾”的含义是什么?它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神农架之秋具有哪些特点?请根据全文加以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赏析第⑧到段所使用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本文在写景抒情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湖北警察博物馆现存一块南北朝时期的石碑复制品,碑中间竖刻“仪制令”三个大字,右刻“轻避重,去避来”,左镌“贱避贵,少避长”,这便是古代的交通规则,古代的“交通法”。《仪制令》是古代国家对全体官民的社会行为的礼仪性规范条令,借以维持严明的等级秩序,不得违犯。它始创于唐代,盛行于宋朝。
②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法制制度十分完备的时期,律、令、格、式的法律体系涵盖了民事、刑事和经济等各方面,同时也包含了交通管理方面的内容,《仪制令》即为此典范。637年的《唐律.仪制令》中有“凡行路巷街,贱避贵,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唐代只是没有用实物立于道路宣传罢了。五代十国时期,是榜刻《仪制令》的开始时期,后唐931年八月敕:“朕闻教化之本,礼让为先,准《仪制令》:道路街巷,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于道路明置碑,晓喻路人。贵在所为简易,所化万人,既礼教兴行,则风俗淳厚。庶皆顺序,益致和平。”
③至宋朝,是榜刻《仪制令》的推广时期,也是其盛行时期,由于当时交通工具混杂,有车、船、轿子、牲口几大类。面对交通工具混杂、秩序混乱的局面,大理正丞孔承恭上书皇帝,请在两京诸州:要道处刻榜公布《仪制令》。南宋后《仪制令》由各州扩大到各县,又由悬挂木牌逐渐发展到刻立石碑永久示人。
④于此石碑,可见古代的“交通法”带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色彩。封建礼教对交通的影响也就主要体现在交通行政及规章制度的森严等级上,“贱避贵”意思是平民百姓要给达官贵人让路。史上许多朝代都明确规定人们行路时要遵守“贱避贵”之规则,宋赵匡胤曾诏令详定内外群臣相见之仪,如“大小官员相遇于途,官级悬殊者即行回避,次尊者领马侧立,稍尊者分路行”。明也曾详细规定,街市军民、做买卖及乘坐驴马行路者,遇见公侯、一品至四品官员过往,要立即下马让道;官员相遇于途,官阶较低者要以侧立、回避等方式让道。清规定,军民等于街市遇见官员经过,须立即躲避,不许冲突。以上见诸正史之“行路贱避贵”实例,反映出官员与官员之间、官员与庶民之间的等级。就其实质而论,我国古代交通行政关于等级的规定是阶级统治在交通上的表现。
⑤但另有观点认为,这对形成好的行路秩序亦具积极意义。如“少避长”,意即年少者为年长者让路;“轻避重”负担轻者为负担重者让路,“去避来”之来者为客,去者指离开家庭或乡里未远行者,相对来者,去者仍为主人,主应为客让路。这些观念一则反映出古人礼让的行路风貌,二则反映出道路通行规则自古以来就要求,广大平民尊敬老人、谦虚克己、为他人着想,做到互相谦让。可见,《仪制令》的颁布,对现今的道路交通规则依然有其积极的借鉴意义。
(摘编自周丽红《警史台》)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湖北警察史博物馆现存的一块石碑复制品中间竖刻的“仪制令”这三个大字表明,我国早在南北朝时期,便已经出现了古代的交通规则——“交通法”。
B.《仪制令》,始创于唐代,盛行于宋朝,是古代国家对全体老百姓的社会行为的礼仪性规范条令。统治阶级借以维持严明的等级秩序,任何人都不得违犯。
C.作为法律体系一部分的《仪制令》包含了交通管理的内容,能够成为交通管理的典范,离不开整个唐代封建社会法制制度十分完备这一历史背景的支持。
D.在道路宣示上,唐代没有用到实物,到了五代十国时期,才开始了榜刻《仪制令》。“榜刻”这一方式实现了古代交通法令由文字条令向实物的历史性转变。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朝由于交通工具混杂,主要有车、船、轿子、牲口几大类,种类繁多而导致秩序混乱,迫于这些交通现实,榜刻《仪制令》得以在这一时期大力推广并盛行全国。
B.历史上,不只是《仪制令》,其实许多朝代都明确规定人们行路时要遵守“贱避贵”的规则,体现了我国古代“交通法”一直具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色彩这一鲜明特点。
C.《仪制令》榜刻公布,经历了由京城、两京诸州要道,逐渐向全国各州各县普及推广的历史过程;同时,在宣示形式上也实现了由“悬挂木牌”向“刻立石碑”的飞跃。
D.见诸我国古代正史中的“行路贱避贵”这一实例,既是当时官员与官员之间、官员与庶民之间的等级反映,更是我国古代阶级统治的意志在交通领域中的具体体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仪制令》尽管有着鲜明的阶级统治色彩,但在历史生活中,对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行路秩序,建设敬老克己、礼让他人等社会公德方面所体现的积极意义同样不容忽视。
B.《仪制令》作为我国古代的“交通法”,既带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色彩,也体现了古人在交通方面的礼仪风范。这些都与古人一贯重视道德修养、民风淳厚美好息息相关。
C.《唐律·仪制令》中的“贱避贵,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既是对南北朝时期石碑中的“仪制令”的继承,也为宋、明、清历朝对“仪制令”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D.人们加强对《仪制令》这一古代交通法令内容及其形制的有关研究,既要发掘它在交通行政方面的意义价值,也要关注它在教化百姓、净化社会风俗等方面的人文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