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题目
从长安出发
和谷
(1) 从长安出发,意味着我们可以走出四塞,走向世界每一个角落。从长安出发,也意味着我们可以走入历史的长河,溯源而上,去寻找西安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和一种饱满的思想感情。
(2) 我曾躲开罗马威严而阴冷的废墟,绕过喧哗的街市,像一位当地的平民百姓,徘徊在一座地下商场的普通厨具货档间,想购置一件两件美观又实用的瓷碗。一件是敞口的碗,一件像盆儿,肉色的白釉,饰有黄或蓝的色块,点缀着一些简练明朗的小花图案。我买了它作为纪念品。
(3) 当时我是怎么想的?买了它回去,显然是舍不得用来盛玉米糁吃的。我是在寻找这异域的china,对我这么个从长安出发的旅人来说,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老家的耀州瓷,有我与生俱来的思维的资源,它在我幼年玩瓷瓦片的时候,就把一粒坚硬的种子埋进了我的体内。连老家一字不识的老汉,也会说“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话,当然他们并不完全明白罗马的准确含义,但知道这个词语所能表达的喻义。
(4)从长安出发,我们很容易走到汉朝。我们汉朝的先人,很大气,也朴素得可爱,当他们第一次极模糊地得知有关罗马的信息时,马上想到的是,罗马可能类似于我们的神州,便不无友好地说,那就叫它“大秦”吧!这是一个极具中国化的命名。我的乡党张骞尚不知罗马,班超的二次西行,认识了这个西方大帝国。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土地上长出的茂盛的桑叶喂肥的蚕儿吐出来的。无疑,精美的瓷器连同丝绸、漆器、铁器等一起,是从这里出发,从西域经中亚的中路,或从北方经匈奴转中亚入西亚的北路,以及从南海经印度入波斯湾的海上丝绸之路,抵达遥远的罗马的。
(5)是的,罗马的商团第一次来到洛阳的时间是公元前100年左右。而这更早,《旧约》中便以“西尼”一语称中国了。怎么去考证长安与罗马究竟是谁先认识了谁,似乎并不十分要紧。我们所面对的无可争辩的事实是,从长安出发,我们走到了哪里?走出了多远?为什么走?获得的又是什么?一个是柔软的丝绸,一个是坚硬的瓷器,在漫长漫长的历史风尘中,它们在大漠的驼背上,在沧海的帆船上,是以长安的名义、长安的标签、长安的品牌远行的
(6) 我曾留意过海底打捞瓷器商船的消息,那被海水湮没了若干岁月的瓷器是不会变质的,它的破碎应该说是期待和梦想的破碎。打捞上来的也许是瓷的尸骨,也许是旅人的灵魂。我尽管弄不明白它是出自定窑、钧窑、景德镇,还是出自龙泉或我的老家耀州,它在重见日月后所发出的光芒,却使我为之炫目。我会在还乡时去问候故土上的古窑址和依然生生不息的炉火,打听新瓷品的工艺创新和销路行情,并向他们说说有关在罗马购置瓷具的琐事。它肯定已不是我们的泥土和炭火烧制的,它的釉色也没有一方水土的亲切感,但这的确很美,很可爱,让人一样感觉温和
(7)前不久的丝路之行,我在大漠中的玉门关遗址旁捡到了一小块古瓷片,有黄褐色的釉饰。它又该是谁丢下的,又有多少让人思忖和念想的事情呢?
(8)当今从长安出发的路已不再曲里拐弯,它有形也可以无形,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通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也通向众多的人群和无数斑驳而丰饶的心灵。
(9)每一次从长安出发,总让我感动不已
【小题1】为什么说“每一次从长安出发,总让我感动不已”?请根据文意作简要回答。(3分)
【小题2】第5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第6段末尾说“但这的确很美,很可爱,让人一样感觉温和”。“这”指代什么?为什么说“让人一样感觉温和”?(4分)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评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4分)
A.第3段中,这异域的china,对我这个从长安出发的旅人来说,意味着它能触发我对长安、对中国瓷、对丝绸之路的思忖和念想。
B.汉朝的先民把古代的罗马称作“大秦”,没文化的老汉也知道“条条大路通罗马”,中国人早就知道罗马了,表明了中国文明的悠久。
C.我们的祖先早在西汉时期就开通了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因此,就有了本文的“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土地上长出的茂盛的桑叶喂肥的蚕儿吐出来的”的说法。
D.打捞上来的瓷的尸骨,在重见日月后所发出的光芒,却使我为之炫目,说明这些瓷片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
E.第8段是全文内容的总括和升华,它表明中国文明已经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走向世界及世界人民的心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53: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选文,回答以下小题。
生存的地方
有两个人在大海上漂泊,想找一块生存的地方。他们找到了一座无人的荒岛,岛上虫蛇遍地,处处潜伏着危机,条件十分恶劣。
其中一个人说:“我就在这里了。这地方现在虽然差一点,但将来会是个好地方。”而另一个人不满意,于是他继续漂泊。他终于找到了一座鲜花烂漫的小岛,岛上已有人家,他们是18世纪海盗的后裔,几代人努力把小岛建成了一座花园。他便留在这里做小工,很快就富裕起来,过得很惬意。
过了很多很多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财大气粗的他经过那座他曾经放弃的荒岛,他决定去拜访老友。岛上的一切使他怀疑走错了地方:高大的屋舍整齐的田畴,健壮的青年,活泼的孩子……
老友因劳累而过早衰老,但精神仍然很好。尤其当说起变荒岛为乐园的经历时,更是神采奕奕。最后老友指着整个岛说:“这一切都是我双手干出来的,这是我的小岛。”那个曾错过这个地方的人,什么话也说不出。
是的,生活就是这样:有些人再辛苦、再困顿,但他奋斗了,他是生活的主人;有些人再舒适、再富足,但他缺少艰难的创造和奋力的拼搏,他始终自豪不起来。
【小题1】第二段的“他们”指哪些人?“把小岛建成了一座花园”中“花园”是什么意思?
【小题2】第三段“岛上的一切使他怀疑走错了地方”一句承上启下,照应了上文什么语句?引出下文什么内容?
【小题3】老友说“这是我的小岛。”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小题4】来访者过得很惬意,为什么听了老友的经历什么话也说不出?下文为什么又说他始终自豪不起来?
【小题5】走人生的路就像在大海上漂泊。结合文中两个人的生活道路简要谈谈你打算如何寻找自己人生的立足点,开创全新的人生。

同类题3

文学类文本阅读
心中温馨的那一米阳光
相 锋
①“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如今每当我听到这首歌时,不由得联想翩翩而潸然泪下,只因在外婆桥下有我金色的记忆,在外婆温暖的怀抱里有我温馨快乐的童年。
②母亲说我小时候体弱多病,加上当时家里忙于生计,我就被寄养在外婆家。说也奇怪,我一到外婆家就活泼异常、百病全消。所以我的童年除了春节以外几乎都是在外婆家度过的。我在外婆家一住数载,度过了愉快而又甜蜜的童年,留下了一段金色的记忆。
③转眼过去二十多年,我仍忘不了外婆家门前的那棵香椿树,还有村前的那条河,以及外婆讲述的离奇古怪的故事和夏日里村口热闹的午餐“聚会”……
④每年冬去春来,新柳吐翠。外婆院子的那棵香椿树也从睡梦中醒来,向主人献上一树春芽,满院淡雅清香。这时候舅舅小心地采摘下一些,洗净后再用盐腌渍起来。几天后取出晾晒,之后再用温水洗涤后切成丁儿或小段,摆到盘里再加点麻油搅拌均匀。那正是:未入口,先闻香,吃到嘴里咯吱响。你想想,你将椿树一年精华所孕育出的生命馥郁之香尽含在口中,再加上麻油的细腻爽滑——那滋味真可谓:此菜只闻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尝!  
⑤村前的那条河,清波粼粼水草浓密,小粉蝶翩翩飞舞,诱我追逐。可外婆就是不让我单独去,说是河里有水妖。我信以为真,一边听她的描述,一边在心里想象着水妖的模样,心里恐惧不已,从此再也不敢一人踏往河边半步了——尽管心里很是向往。
⑥晌午,已经拔了满筐野菜的女人和孩子们慢悠悠地沿着河边的小路回来了。她们边走边笑地下到河水边,把马齿苋、面条菜等野菜仔细洗净码齐拿回去准备食用。这时候的我最开心了,可以下水,混在她们中间尽情玩水、捉小鱼、拔水草、追粉蝶,再也不用担心什么水妖了。
⑦古风尚存的农村在夏季绝对是孩子们的天堂。朝阳刚露出浅红的脸庞时我就披衣起床,沿着通幽曲径到小树林里去捉蚂蚱。晨光透过树缝斑斑驳驳地洒在地面上,碧草露珠更显得晶莹透亮。等外婆叫喊我的时候,我的裤脚和鞋子尽管已被露水打湿了,但手中攥着战利品,我就像得胜的将军,满头大汗又心满意足地回去吃早饭。
⑧如果炎炎酷暑,城市的人离开空调房,也许就会心烦气躁寝食难安。可那年代的盛夏,农村风光独好!村里都是砖木结构的起脊瓦房,夏季仍不失清凉。外婆家的村子,远望:房稀树稠,绿树成畦;浓荫密布,鸟语花香;绿水长流,诱人向往!到了午饭时分,村口成了最热闹的地方。全家端着饭碗到村口林荫下边纳凉边用餐不是稀奇事。少则三五家,多则十几家在一块儿席地围坐,彼此交换菜肴、交流见闻、家长里短,总之人声鼎沸。外婆也总爱带我到这里边吃饭边凑热闹,而我总是乐此不疲。每当我一去,善良淳朴的邻居和“饭友们”总是热情地夹来自家的菜肴让我享用,还真像鲁迅在小说里写的那样“一家来了客几乎是公共的”。一个村子好似一个亲密无间的大家庭在一块用餐聊天,欢声笑语起伏不断,与林中的蝉鸣一同演奏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乐曲。
⑨红日偏西,暑气渐消。淳朴勤劳的人们又开始下地劳作了,忙碌的人们依旧挥汗如雨。夕阳沉没,青翠的红薯叶片上满是露花,更加显得翠色欲滴。村里陆续升起袅袅炊烟,悬浮天际,最终与傍晚的雾霭融合。鸟儿入林雀声起,牲畜回圈人心安。夜幕降临了,庄稼汉们荷锄而归,一个个疲惫的身影陆续来到清澈的河边洗手脚,洗去尘埃和疲惫后,换得一身轻松回去与家人围桌共享晚餐。
⑩乡村生活简单,但却让我享受了童年!记忆中的乡村的那一米阳光总让我倍觉温馨,我会永生珍藏!谢谢乡村!
【小题1】第③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第④段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好处?(5分)
【小题3】为何在外婆家度过的童年让“我”感到温馨快乐?请依据文意从三个方面简要分析。(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吴良镛:筑梦人生
①1922年的春深时节,吴良镛出生于南京一个普通职员家庭。年少的他,目睹了收账人无情揭走自家的屋瓦,凄风苦雨中一家人被迫告别祖居。1937年南京沦陷前,他先后到武汉、重庆求学;1940年在重庆合川参加大学招生考试时,他亲历了日军战机对大半座城市的轰炸。流离失所、国破家亡,层层累积的苦难激发了他重建家园的热切愿望。
②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吴良镛结束在美国的研读深造,冲破重重阻挠,绕道回到魂牵梦绕的祖国。投身于新中国建设,协助梁思成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此后,风雨数十载,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导向,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到教书育人,他不知疲倦地奔忙着,孜孜探求着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建设之路。他指出,西方建筑史是“石头的历史”,而中国古代建筑史是“土木的历史”,因此,北京旧城这个世界城市史上无与伦比之杰作的保护工作尤为不易。随着一批批新建筑、一座座新城市的拔地而起,吴良镛的心头却日益萦绕着浓密的困惑。他认为,旧城的改造不仅要满足现代生活的舒适要求,还要与原有的历史环境密切结合。
③“自古太守多诗人。”在吴良镛看来,作为城市规划者的市长,不仅要具备革命家的情操,还应具有诗人的情怀、史学家的渊博。“衣服破了一定要扔掉吗?是不是想想办法,例如打个漂亮补丁或绣上图案。”相对于大拆大建,吴良镛提出了“有机更新”理论和建造“类四合院”住房体系的构想。他的这一理论,被成功应用于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改造工程。菊儿胡同居民曾一直被危房、积水等问题困扰着。由于许多改造方案与旧城风貌保护相冲突,改造项目一直停滞在规划层面。吴良镛说:“民惟邦本,普通人的居住问题是建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他不辞辛劳,反复修改施工方案,每天拖着装满资料的小车到建筑馆工作,或奔波于尘土飞扬的工地。改造后的菊儿小区白墙黛瓦,与周边的老房子浑然一体。在这样一座“类四合院”里,邻里进出打招呼,有了困难互相帮,北京城原有的历史环境和生活情境得以延续。
④创造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能诗情画意般栖居在大地上,这是吴良镛一生不变的梦想。提到这个梦想时,他的脸上总是带着欣慰的笑容。辛勤耕耘在教育第一线的他,言传身教,桃李芬芳。他常常对学生说:“建筑师与社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而每个时代对建筑师的要求又有所不同,但不管怎样改变,一定要牢记对人的关切,同时建筑业需要赴汤蹈火的热情和无限的忠诚。”
⑤针对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吴良镛提出了以城市规划、建筑与园林为核心,整合工程、社会、地理、生态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模式。融贯多学科研究成果,他创建了“广义建筑学”理论,并出版了同名专著,将建筑从单纯的“房子”概念拓展为“聚落”的概念。在1999年国际建协第二十届建筑师大会上,作为中国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的领军者,吴良镛宣读了由他起草的《北京宪章》并获得通过。这标志着“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学说已被世界建筑学界普遍接受和推崇,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
⑥2008年,86岁的吴良镛在工地视察时突发脑梗,被医生判断为难以再行走。但他按照科学方法刻苦锻炼,努力坚持,很快就可以走路了。出院那天,满头银发的他亲笔完成了一幅书法作品。苍劲有力的字迹,与绚烂的晚霞交相辉映。医生说,吴老不仅给建筑界留下了令人惊叹的奇迹,也创造了康复医学领域中的奇迹。
⑦著名建筑学家贝聿铭曾说过:“不管你到哪个***……数不清的荣誉和成就并未让吴良镛停下前行的步履。他每每凝思:“人们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我觉得建筑更是遗憾的艺术……我们将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交给子孙后代?”
(摘编自田雅婷《吴良镛:筑梦人生》)
【小题1】请简要概括吴良镛先生在建筑领域取得的成就。(4分)
【小题2】文章第⑥段叙述传主生病痊愈一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3】吴良镛的建筑之“梦”体现在哪些方面?用“筑梦人生”作标题有什么作用?(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