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夜 读
肖功勋
①对于识字的人来说,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读书,宋人尤袤云: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可谓得读书之真意。对于读书人来说,最好的时光莫过于夜读。“青灯有味似儿时”是南宋大诗人陆放翁先生追念儿时对灯读书的趣味,千载之后读之仍觉亲切温馨。苦雨翁的《夜读抄》令今人在夜晚读时有着深切的怀念。在万籁俱寂、夜深人静时,当我抖落一身的疲惫静静坐在斗室内的台灯下,手捧一本书,独自和书交谈,将自己完全融入那字字行行编织的全新世界中,情感和理智被百分之百地调动起来,思维也展示了充分的自由。此时,只有墙上的挂钟和心在聆听。
②夜读是一种境界,是寻求跟自己内心对话的一种方法。
③夜读,是属于我的幸福。我喜欢昏黄的灯火斜照在书面上泛起的暖意。夜能掩盖白日里所有的浮躁,夜读能排挤人世间所有的噪声。此时,手拿一本书,白日烦心的电话以及那些烦人的心事,统统忘掉。翻动书页,会带来哗啦哗啦的响声,阅读的快感在我翻开书页的那一瞬间开始启动,让自己进入一种清纯如水的境界。叶灵凤先生的《读书随笔》中说:“在这冬季的深夜,放下窗帘,封了炉火,在沉静的灯光下,靠在椅子上,翻着白天买来的新书的心情,我就像是在寂寞的人生旅途上为自己搜寻着新的伴侣。”看到前辈文人也如此沉迷于夜读之中,我仿佛找到了知音。
④也许是性格与气质使然,我所阅读的基本都是文学书籍,优美的文章使我乐不思蜀,悲戚的文章使我泪如雨下。阅读过程中的种种感悟仿佛夜里渐渐疯长的藤蔓,往往也会在夜读中爆发出一种创作的灵感,让思想和想象张开双翼,任意翱翔。
⑤我们都是矛盾的动物,既想向别人敞开心扉,又害怕那种被人看透后的尴尬。而书就是一颗颗心的成长史,小说也好,散文也好,诗歌也好,都是心的家园。从字里行间我寻找到钥匙,开启貌似有森严壁垒的门,漫游在别人的后花园中,兴致盎然地猜那一个个悬于树上的灯谜。
⑥夜读也是一种情调。
⑦在春花香飘、春雨潇潇的晚上,静坐书房,聆听那窗外潺潺的春雨肆意打在花瓣上的声音,清凉沁透心房,手执一册散文,追寻先哲的背影,或感伤,或叹息。在明月星稀的夏夜,
取一卷小说,于静寂中领略人世间的大喜大悲,情感与心交融。在酷暑退尽、有些凉意的秋夜,找来一本俄罗斯的著作,体验着“铁的人物和血的战斗”,不知东方既白也。在风雪之夜,靠炉围坐,佳茗一壶,淡巴菰一盒,哲学、经济、诗文、史籍十数本狼藉横陈于沙发之上,然后随意所之,取而读之,这才得了读书的兴味。在季节的氛围中,享受一种情调,也在夜读的情调中,为自己添加无限的智慧。这种情调真是人生的美好和快乐,是生命的光彩。
⑧夜里的生活是寂寞的,但对在寂寞的夜里读书的我来说,是一种意境,一种氛围,一种情调,一种特有的轻松。真的,夜读的滋味是那么富有情趣,那么亲切温馨。
【小题1】本文以“夜读”为题,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条作答。(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第⑦段的内容进行简要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作者认为“夜读是一种境界,是寻求跟自己内心对话的一种方法”,如何理解这句话?请结合自身体验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文章开头引用尤袤的话,意在突出作者的“对于识字的人来说,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读书”的主张,同时也为下文引出“夜读”这一话题做了恰当的铺垫。
B.作者引用陆放翁的名句和叶灵凤的《读书随笔》意在突出夜读的趣味。但角度不同,前者是从儿童的角度突出其趣味的,后者是从成人的角度突出其趣味的。
C.文章第③段中,作者形象地描写了夜读的种种幸福,这种幸福可以掩盖白日里所有的浮躁,可以排挤人世间所有的噪声,进入一种清纯如水的境界,找到自己的知音。
D.文章第④段中的“往往也会在夜读中爆发出一种创作的灵感,让思想和想象张开双翼,任意翱翔”一句采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突出了夜读的妙处。
E.作者以“夜读”为线索,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突出了夜读可以带给人富有情趣、亲切温馨的感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54: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棱角屠呦呦
痴迷科学、执着不休,这固然是屠呦呦的性情之一,但她还有更多面:她不是海归,只是本土的、中国式的学者;不是院士,只是一个纯粹的科学家;不是完人,只是一个耿直的知识女性。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屠呦呦的故乡在浙江宁波。她是一个殷实之家的掌上明珠。早在1930年12月30日,当父亲以《诗经》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其取名时,便已注定了屠呦呦与青蒿的缘分。
屠呦呦在3个哥哥之后出生,是家中唯一的女孩,因此备受宠爱。她的父亲很重视教育,20世纪30年代末,屠呦呦到了该读书的年纪,虽逢时局动荡,依然接受了完整的教育。她5岁入幼儿园,其后进入“翰香学堂”读小学。屠家楼顶有个摆满各类古典医书的小阁间,这里是屠呦呦童年时的阅览室:《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四部医典》《本草纲目》《温热论》《临症指南医案》……虽然因识字不多且读得磕磕绊绊,但这里是她医学梦想萌发的温床。
1945年,屠呦呦入读宁波私立甬江女中初中。次年一场灾难降临,她不幸染上肺结核,被迫暂停了学业。那时得此病,能活下来实属不易,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调理,她得以好转并继续学业。也就在这时,屠呦呦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落选院士
1951年春,屠呦呦从宁波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医学院,选择了一个在当时比较冷门的专业——生物药学。她觉得这个专业可以接近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又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大学期间,屠呦呦学习非常勤奋,在大课上表现优异,后来在实习期间跟从生药学家楼之岑学习,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医科学院)工作。
当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研究人员戴个棉纱口罩,连如今的雾霾都防不了,更别提各种有毒物质了”。一开始,屠呦呦从事的是中药生药和炮制研究。在实验室工作之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制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
“在做青蒿素研究的时候,屠呦呦真可以称得上是坚韧不拔。”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姜廷良告诉记者,“没有待过实验室的人不会明白,成百上千次反复的尝试有多么枯燥、寂寞,没有非凡的毅力,不可能战胜那些失败的恐惧和迷茫,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果。”朱晓新说。
由于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曾被媒体报道为“三无科学家”。她曾4次申报院士,但都没有成功。外界普遍认为,这与青蒿素的发现多年来被强调是集体成果有关。“任何一个发现青蒿素的人想评院士,就会遭到参与项目的其他人反对。所以青蒿素有关的科研人员都没有评上院士。”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好在屠呦呦秉性坚强,对院士评选一事并无多言。今年修改的院士评选规则规定,年龄超过70岁的只能参加1次评选,她现在已经85岁,不会再参评。她虽然不是院士,但是作为一个纯粹的科学家,她终其一生都奉献给了青蒿素事业。”
“她是一位有个性的科学家”
屠呦呦的老同事李连达院士曾对媒体称,屠呦呦“不善交际”,“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比如在会议上,个别谈话也好,她赞同的意见,马上肯定;不赞同的话,就直言相谏,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姜廷良也告诉记者:“她这个人比较认真,也直爽,心里怎么想的嘴上就怎么说,为此也造成了大家对她的一些误会。比如说在青蒿素的研究中,对双氢青蒿素的评估,大家有一些不同意见,一般人会顾及人情和面子,表达得比较婉转,但她就会直接说:‘你说得不对。’”
“其实很多科学家都是这样,认准一件事就会特别坚持,不会轻易地改变自己的想法。”张大庆认为,屠呦呦是一位很有个性的科学家,这种耿直的性格也形成了她不啰嗦、做事果断的风格,“我们之间的沟通往往非常简单直接,有事说事,说完就了。”姜廷良说,“她的耿直在工作上表现为极度的认真,有时候我问她一个数据,结果她第二天打电话给我,说她总算查到了原始出处,这才告诉我具体数据。”
效实中学北京校友会的会长陶瑜瑾告诉记者,“只有在谈到科研工作的时候,她才会滔滔不绝,但说到其他话题,她就很少发表看法。”令陶瑜瑾印象深刻的是屠呦呦曾对他说过的一番话:“我是搞研究的,只想老老实实做学问,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课题做好,没有心思也没有时间想别的。我这把年纪了,身体又不太好,从来没有想过去国外,更没想到要得什么奖。”陶瑜瑾记得,那是在2011年,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的那天晚上,他给屠呦呦打电话道喜。屠呦呦很平静,诚恳地表达了谢意,并说了上述这一番话。
(选自《环球人物》2015年第27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说屠呦呦不是海归、院士、完人,而是学者、科学家、耿直的知识女性,作者这样写既交代了屠呦呦平凡的身份,又突出了她朴实的性格特点。
B.父亲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屠呦呦取名时,就想让屠呦呦投身医学研究,并与青蒿素结下不解之缘,正是父亲的这一愿望成就了屠呦呦的事业。
C.屠呦呦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属于名副其实的“三无科学家”,正因为这一称号,她4次申报院士都没有成功,只能做个纯粹的科学家。
D.文章多处引用别人对屠呦呦的评论原话,引得自然灵活,这些话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屠呦呦的工作作风和性格特点,让读者了解到一个更鲜活的屠呦呦。
E.这篇传记主要写了屠呦呦一生的点滴生活片段,但作者以冷峻而客观的语言叙述,仍使传主的形象跃然纸上,让人不由得对她伟大的人格肃然起敬。
【小题2】文章标题是“棱角屠呦呦”请结合文章说说她的“棱角”表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3】屠呦呦在几十年的科研生涯中,取得了很多成功,并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其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选择题每题3分,共8分)
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之道
①“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未来发展方向,也是中国赶超世界的契机。”日前,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与中国企业家探讨中国低碳型经济的发展之道时如此认为。
②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
③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能源环境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有资料显示,作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美国以世界6%的人口消耗了世界30%的能源。而中国的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人口是美国的好几倍,按照这种发展模式,我们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50年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实行节能节排,实现低碳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
④斯特恩指出,走向低碳经济可以有各种发展方向,如开放风能、潮汐能、太阳能和核能等,或者发展碳搜集和埋藏技术,具体选择可以由各国根据国情做出。目前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尚未有可资借鉴的成熟模式,但也为中国提供了一个跨越式赶超世界的契机。他建议,提高能效、对电力等能源部门“去碳”,同时建立强有力的价格机制,如对碳排放征税和进行碳排放交易,以及全球联合对高新去碳技术进行研发和部署等。
⑤斯特恩称,估计减少排放只需花费占全球GDP1%的成本,但不行动导致的损失将达到全球GDP的5%-20%。因此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完成温室气体的减排行动。他同时呼吁,中国应在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方面起到大国表率作用。他预测,中国要在2050年之前削减5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年经济增长率(GDP)可能下降2%-3%个百分点。但是,这不会削弱中国经济的竞争力。
⑥总之,发展低碳经济,是我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导向型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摘自《中国信息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不属于发展“低碳经济”具体措施的一项是(  )
A.开发包括风能、潮汐能、太阳能和核能等在内的新能源。
B.建立对碳排征税、进行碳排放交易等强有力的价格机制。
C.根据各国国情选择合适的低碳经济发展方向。
D.联合全球力量研发部署碳搜集和埋藏等高新去碳技术。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斯特恩在与中国企业家探讨低碳经济济问题时,不仅指出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同时也指明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
B.按照原有的发展模式,我们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50年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
C.发展低碳经济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操作性诠释。
D.斯特恩呼吁中国应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起大国表率作用,应勇敢担当起因此可能造成的年经济增长率(GDP)下降以及经济竞争力削弱的压力。
【小题3】结合第三段内容,简述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2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5分)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
翁敏华
⑴过节是全世界各民族的普遍文化现象,并非中国独有。英语作holiday,含有神圣(holiness)的意味;日语作“祭り”,突出节日活动;但是这些都不如“节日”来得形象生动。2005年11月,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几年来,每到端午节,我们心里总是有一丝隐痛。它让我们认识到:所谓国家意识,绝不是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
⑵派定哪些日子作为节日?西方每每同历史上的人事相关,无论是圣诞节、万圣节还是情人节;中国却不是这样。你看:一月一“元旦”,一年中第一个冉冉升起的旭日;三月三上巳,蛇开始活跃了,让我们亲近春水;五月五端午,毒虫百脚需要好好对付,才能平安度夏……原来,中国的节日尽是太阳的、月亮的、星星的、山的、水的节日,其本质就是一个和谐天人的节日。我国的岁时节日还非常强调“节物”,比如,梅花是新年的节物,桃花是三月三的节物,石榴花是端午的节物,桂花属于中秋,菊花属于重阳。新年的饺子年糕、元宵的汤圆、清明的青团、端午的粽子、七夕的巧果、中秋的月饼、九月九的重阳糕,包括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凡此等等,也同样是“节物”。
⑶传统节日,历来就是国人和谐人事的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是国人沟通人心的一个有效的平台。在孔夫子时代,人们过年,就是“乡人傩,一国皆若狂”,举国狂欢,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我们能以什么样的名义凝聚在一起,温习、积累和增加我们的缘分?在我看来,再也没有比传统节日更好的名义了。“缘”,大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命题,他国语言中很难有一个对应的译词来与之匹配了。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缘”字:相互关联的人们,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共同祭祀。多少年过去,现代人也许早已不再记得传统节日各自的崇拜对象和初始起源了,但是,一种共同血脉的感觉还在,一种“我们感”在这些日子里显得格外强烈: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所以我今天过节。我们传统节日在一年四季中分布匀称,大小交替,大致一两个月必然有一节,也就是说:“竹筒”有段时日了,该“竹节”一下了,聚一聚,聊一聊,深化一下感情。
⑷江苏省中秋节有一个奇俗叫“摸秋”。这一天晚上,无论男女,都可以到别人家的田地里偷一个瓜吃什么的。人性中的一些缺点,比如说小偷小摸,一味的“堵”也不成,有的时候,得给它们一点出路。它是民间的一种约定俗成:平时不许偷,中秋夜允许他们稍稍地去过一下“偷”瘾。注意:只许“偷”别人家地里的东西,而且是小东西。第二天,就不行了。这与西方的“万圣节”,孩子们戴着各种可怕的面具,到各家各户恶作剧,去闹、去讨糖果吃,有异曲同工之妙。平日里,西方社会是最忌随便打搅别人的。或许,安顿人们不太光彩的欲望,和谐人们疲惫的身心,原本就是节日的一个题中之义。
⑸在一个个自古及今的节日里,我们善解天意,善解人意。明天,也许我们又要各奔东西,但至少今天,借助传统节日,我们可以温暖自己、温暖别人。
【小题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意味着:韩国申遗成功触发我们想到中国许多传统文化的传承,现在已到了危险的时候。
B.“所谓国家意识,绝不是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的潜台词是:国家意识在时间上的体现便是寄予
着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
C.“‘竹筒’有段时日了,该‘竹节’一下了”形象地将过节的“节”解释成竹节的“节”,暗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祝愿。
D.“摸秋”故事的插入,使得平实的论述一下子生动起来;画龙点睛的议论,有力地升华了节日故
事背后的意义。
【小题2】阅读文章,你认为作者提出“过传统节日”主要意义有哪些?(3分)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
李振宏
①以往,变革精神这个黄河文明的显著特色,一直未被人们重视,即人们总是给这种文明冠以保守性的特征,这种认识误区,应该得到扭转。
②过分强调大河流城文化、平原文化或农业文明的保守属性,主要是源自于黑格尔的影响。黑格尔按照地理特征把世界区分为三种类型:高地居民的性格是好客和掠夺,平原上居民的特性是守旧、呆板和孤僻,海岸居民的性格是勇敢、沉着和机智。这便是将平原流域的农业文化或农业文明打上保守性特征的论证。
③《周易》“革卦”曰:“革:巳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意思是说,革卦象征变革,在“巳日”推行变革并取信于民众,前景就至为亨通。革卦的《彖传》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不仅求变,而且倡导顺乎天而应乎人的革命性变革。
④社会的变革如此,对于人的基本素质的培育也是如此,要求个体的修养、成长也要日日求新。《大学》就反复教诲人们要去创造,去求新,《大学》云:“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⑤这样一种强调求新求变的思想,既是历史本身的观念反映,也反过来催生历史的变事和发展。三代的历史沿革就具有明显的文明变迁意义,夏商周三代只有千余年的历史,这对于早期文明来说并不算长,但却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迁。
⑥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深深影响了政治文明的进程及其特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变革,就是这种文明内生性的历史巨变。中国历史的这场深刻变革,既是黄河文化区域内的政治变革,也在思想层面上受到“天地革而四时成”的变革精神的支撑。各诸侯国内的变法运动,大都继承这样清晰的变革思想。正是这样的变革思想,支撑了长达数百年的变法运动,终于把行之千余年的贵族制推进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⑦中国的政治体制也不是一成不变,不管是官僚制度,还是经济制度、选官制度、文化思想等等各个方面,从秦到清发展变化的脉络也清晰可循。以往所谓“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说法,说中国古代社会长期迟滞或停滞不前,较之欧洲的封建时代要显得特别漫长。其实,这完全是一个认识误区,而且也是一种并不恰当的比较。这种所谓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超级稳定、迟滞发展的说法,完全无法解释中国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毫无争议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事实。
⑧事实上,古代中国并没有传统所理解的农业社会那种无限依赖于土地所造成的孤僻、呆板和保守,而是在平原流域丰厚的土壤条件上,创造了中央集权制度,创造了科举制度,创造了官僚制度,更是创造了直接影响西方政治进程的四大发明。
⑨黄河文明作为一种农业文明,相对于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来说,没有保守性的文化因素是不可能的,但一种显示了巨大创造力的文化,只注意到它的保守性的一面,显然是不客观不公允的。
(节选自《光明日报》 有删节)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黄河文明的显著特色,变革精神一直都未被人们重视,这种对平原流域冠以保守性特征的认识误区,应该扭转。
B.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深深影响了中国政治文明的进程及其特点,其政治体制的核心、经济制度等很多方面发展脉络清晰可循。
C.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继承了清晰的变革思想,终于把行之千余年的贵族制推进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D.历史本身的观念反映,强调了求新求变的思想;历史的变革和发展也催生了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否定了黑格尔的观点,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应该全面认识黄河文明中的变革精神。
B.文章引用《周易》和《大学》的文字,证明了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既有社会性,又有对个体修养的要求。
C.文章举出了四大发明等例子,可以证明古代中国并没有传统所理解的农业社会那种无限依赖于士地所造成的孤僻、呆板和保守。
D.文章承认了黄河文明相对于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的保守性,但是更强调其巨大的创造力,论述客观公允。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商周三代只有千余年的历史,这对于早期文明的历史过程来说并不算长,但却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迁。它们的历史沿革有明显的文明变迁意义。
B.春秋战国的历史变革,既是黄河文化区域内的政治变革,也在思想层面上受到“天地革而四时成”变革精神的支撑。
C.过去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社会长期迟滞或停滞不前,较之欧洲的封建时代要显得特别漫长。这种说法是一种并不恰当的比较。
D.古代中国在平原流域丰厚的土壤条件上,创造了早于西方千余年的中央集权制度。这说明黄河文明的变革精神比西方更优秀。

同类题5

“跟帖文化”的长与短

张颐武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跟帖文化”开始流行。它已经不仅仅存在于网上,而且逐渐扩展到纸媒,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力。所谓“跟帖文化”,其实就是在网上的正文之后跟进点评的一种文化现象。“跟帖”跟在新闻、评论和博客文章等之后,每个人看完正文之后都有机插一句话,讲一点看法。这种跟帖最好地体现了众生平等的参与诉求。

现在网络讨论问题,往往是由纸媒先“爆料”,抛出一个话题,然后网上的“跟帖”再反应。“跟帖文化”类似于“评点文化”,“跟帖”有点像传统的“评点”,往往只是一两句话,点明自己对于上面正文的看法,或赞同,或反对,或激起互相讨论。这些跟帖往往是口无遮拦,臧否人物和事件态度鲜明,观点清楚。“跟帖”无需署名,几乎不必为言论负责,基本上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现在许多文化和社会热点的形成,并不是在新闻报道发表或者文章发表之后,而是在大量的跟帖形成了一种让任何人忽视不得的网络“公意”之后, 一个“事件”就突然被凸现了出来。“跟帖文化”最好地反映了互联网文化的特色,也给了原来在现实社会中没有太多向社会发言的机会的人一个最好的机会。现在的“草根”很大程度上就是靠着“跟帖”浮现出来的“群体意识”,显示了任何人不可小觑的力量。

“跟帖文化”的特色有三个方面:首先是瞬间性,也就是在新闻或者文章发表后的一瞬间就会有反应:好恶是非的判断,道德高下的评判。由于是在互联网上,原来仅仅靠电视和纸媒难以传播的事情,今天完全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会迅速变成人难以控制的影响。其次是直觉性,网民的判断并不是依赖全面资讯的理性分析,而是从感觉和经验出发的推断。第三是群体性,如果仅仅是一个人的匿名跟帖谁也不会注意,但一旦形成来势汹汹的“公意”潮流,而且被视为“民意”,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这种“跟帖文化”当然是一种文化民主的展现,也是公众发表意见的一个渠道。它当然也就是一种另类的舆论监督,让社会的一些问题和毛病在这种看起来虚拟却又有许多现实性的“公意”之下无所遁形。对于是非对错一眼就能看明白的事情,“跟帖文化”的力量能够有效地促进问题的解决。“跟帖文化”也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特点,这就使得事实相当容易被扭曲,观点容易被误导,往往大家慷慨激昂了半天,原始的事实却没有根据,不仅浪费了大家的义愤,而且给当事人造成伤害。这其实也给某些人刻意地误导公众的情绪带来了可能性。更重要的是,这种非理性反而使得公众理性讨论问题的空间缩小,往往两种或多种意见不可能得到坦诚平等的交流。世界上许多事情是非并不那么分明,价值有正负两面,牵扯面广,而且很复杂和很难处理。

“跟帖文化”在这时候就往往具有负面的作用,它经常会压抑不同意见,让心里有自己另外想法的人看到势头不对就噤声不言。有些观点和问题其实是值得更加理性地认知和讨论的。但不同意见一旦变成了“跟帖”抨击的对象,往往就遭到道德的讨伐,最后消失。结果问题仍然存在,并不可能因为“跟帖”的痛斥而消失。同时由于“跟帖文化”的草根性格,草根网民对于问题的理解往往并不全面,就依靠拉高道德上的尺度来显示自己发言的合法性和力度,使得发言立于不败之地。而一些纸媒也难免由于这样的声势而跟进,使得理性探讨的空间被压缩,使得更多可能有专业意见或其他看法的人被“震慑”而选择沉默。最近许多人批评 “跟帖文化”是“网络暴力”,此说过于偏激,但也确实反映出 “跟帖文化”明显的弱点。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跟帖文化”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跟帖文化”是网民在新闻、评论和博客文章等之后, 用简短的语句跟帖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
B.“跟帖文化”是一种文化民主的展现,它给人们提供了发表自己观点的一个互动平台,体现了众生平等的参与诉求。
C.“跟帖文化”类似于“评点文化”,虽然可以激浊扬清, 可以臧否人物和事件,但纸媒的观点往往起决定作用。
D.“跟帖文化”是网络文化的一部分,它既有瞬间性、直觉性特点,又有群体性、草根性特点。
【小题2】下列表述,不属于“跟帖文化”的局限性的一项是
A.跟帖往往在新闻或文章发表后的一瞬间就出现,而且在互联网上不受时空的限制,人难以控制,很容易形成巨大的影响力。
B.网民往往难以对事情的真相进行全面了解和理性分析,而是仅凭感觉和经验推断就轻易跟帖进行道德评判,容易被人误导。
C.网民非理性跟帖压缩了公众理性讨论的空间,使得不同意见在网络上很难得到坦诚平等的交流,有的问题难以得到真正解决。
D.草根性出身决定很多网民对问题的理解往往不全面不深刻,网民经常将言语上升到道德的高度来党同伐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跟帖无需署名,所以网民不必为言论负责,在讨论时臧否人物和事件态度鲜明,观点清楚,容易激起互相讨论。
B.在“跟帖文化”流行的时代,文化和社会热点的形成需借助大量网络跟帖形成网络“公意”,而依靠传统的新闻报道或发表文章很难达到这一效果。
C.“跟帖文化”能够针砭时弊,起到很好的舆论监督作用,让丑恶现象无所遁形,并能促进根深蒂固的社会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D.网络“跟帖”形成的群体性力量有时会造成很大的声势,会迫使一些持不同看法甚至有专业意见的人选择沉默,也会吸引一些纸媒关注和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