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冢中琵琶
林清玄
最近读到魏晋时代艺术家阮咸的传记,阮咸是魏晋南北朝最重要的七位诗人作家之一,这七人在当时号称为“竹林七贤”,但是他没有其他六贤有名,因为他的文学创作一点也没有保留下来,我们几乎无法从文字上去追探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
阮咸死的时候,以一件琵琶乐器殉葬,这使他成为中国音乐史上少数可以追思的伟大音乐家之一。伴随阮咸长眠于地下的琵琶,经过从西晋到唐朝的五百年埋藏,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有人在古墓里挖掘到一件铜制的正圆形乐器,经过弘文馆学士元行冲的考证,才证明它是阮咸的遗物。
这一件冢中琵琶因为五百年的沉埋,已经不堪使用,元行冲叫技巧高明的乐匠依其样式仿制了一具木制乐器,称为 “月琴”,音调雄亮清雅,留传至今,不但成为宫廷中的乐器,也成为后来民间最常使用的乐器。
到了唐德宗时代,著名学者杜估鉴于“月琴”原是阮咸所创制,为了怀念他的遗风逸响,将月琴定名为“阮咸”,自此以后,凡是中国琵琶乐器全得了“阮咸”的别名,阮咸于是得以与中国音乐史同垂不朽。
阮咸与琵琶的故事是宜于联想的,经过时空一再的洗炼,我们虽无幸重聆阮咸的丝竹之音,但我们可以感受到一颗伟大的艺术心灵的不朽。艺术心灵的伟大纵使在地下数百年,纵使他手中的乐器弦败质朽,却仍然能在时空中放光,精灿夺目。阮咸死时以琵琶殉葬,做为惟一的知已,这种艺术之情使他恒常令人怀念。
千古以来,被认为是中国音乐最高境界的名曲《广陵散》便是阮咸的创作,随着阮咸的逝世,《广陵散》成为中国音乐上的绝响,我们如今眼望广大的土地,倾听历史的足音,在夏夜星空的月下,仿佛看见阮咸在竹林下弹月琴自娱,或者与嵇康的古琴(嵇康是古琴的高手,古琴状似古筝)相应和,在琴声响过,筝声戛然而止的时候,他们纵酒狂歌,大谈圣人的明教与老庄的自然,然后长叹一声“礼岂为我辈设耶!”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
阮咸的音乐天分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他很年轻的时候就被称为音乐的“神解”,任何音乐到他的耳中马上分辨出高低清浊,丝毫不爽;因此他不但弹奏月琴时能使人如饮醇酒,沉醉不已,他还是个音乐的批评家,对音乐的鉴赏力当世无有其匹。没想到他的音乐批评,竟得罪了主掌全国音乐行政的大官苟勋,他向晋武帝进谗言,革去了阮咸的官职。
阮咸丢官的时候,官位是“散骑侍郎”,这个职衔我们不用考证来解释,而用美感来联想,就仿佛看见一位卓然不群的流浪琴师,骑着驴子到处弹琴高歌的样子。
事实上,阮咸对当世的礼法非常轻蔑。他曾在母丧期间,身穿孝服,骑着驴子去追求自己私恋已久的胡婢,引得众人大哗,这在当时是不可思议的事,如今想起来却特别具有一种凄美的气氛。
我一直认为像阮咸这样的人,他是可以做到忘情的境界,但是他不能忘情音乐,以琵琶殉葬却是不可解的谜,难道这位“神解”能料到千年之后,人们能从冢中的琵琶怀想起千年之前,曾在他手中传扬的《广陵散》吗?阮咸给我们的启示还不只此,他和当时的艺术家给我们一个视野广大的胸怀,也就是“以大地为栋宇,屋室为禅衣”的胸怀,因为这种胸怀,他们方能体会到生活的乐趣,发出艺术的光辉。
我最喜欢“竹林七贤”的一则故事是:有一天嵇康、阮籍、阮咸、山涛、刘伶在竹林里喝酒,王戎最后才到。阮籍说:“这个俗气的东西,又来败坏我们的乐趣!”王戎回答说:“你们的乐趣,岂是可以败坏的吗?”这则故事正道出了“竹林七贤”艺术生命的真正所在,你看阮咸留在坟墓中的琵琶,它虽朽了,却永远不会败坏;因为那一把琵琶,曾经属于一个伟大的艺术心灵,注定了它在人心里永不败坏的玄想——如此说来,琵琶恐怕也是有心的吧!
【小题1】“阮咸与琵琶的故事是宜于联想的”,作者联想到哪些内容?(2分)
【小题2】文章开头写阮咸在文学上的影响不及其他六贤,你觉得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最后一段讲述“竹林七贤”的故事,又有何作用?(5分)
【小题3】综观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眼中阮咸的特点。(3分)
【小题4】试分析本文以《冢中琵琶》为题的好处。(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54: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回忆陈寅恪先生
季羡林
要论我同寅恪先生的关系,应该从六十五年前的清华大学算起。我于1930年考入国立清华大学,入西洋文学系。西洋文学系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必修课规定得有条有理,完完整整;但是给选修课留下的时间是很富裕的。除了选修课以外,还可以旁听或者偷听。教师不以为忤,学生各得其乐。我曾旁听过朱自清、俞平伯、郑振铎等先生的课,都安然无恙,而且因此同郑振铎先生建立了终生的友谊。但也并不是一切都一帆风顺。我同一群学生去旁听冰心先生的课。她当时极年轻,而名满天下。我们是慕名而去的。冰心先生满脸庄严,不苟言笑。看到课堂上挤满了这样多学生,知道其中有“诈”,于是威仪俨然地下了“逐客令”:“凡非选修此课者,下一堂不许再来!”我们悚然而听,憬然而退,从此不敢再进她讲课的教室。四十多年以后,我同冰心重逢,她已经变成了一个慈祥和蔼的老人,由怒目金刚一变而为慈眉菩萨。我向她谈起她当年“逐客”的事情,她已经完全忘记,我们相视而笑,有会于心。
就在这个时候,我旁听了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参考书用的是《六祖坛经》,我曾到城里一个大庙里去买过此书。寅恪师讲课,同他写文章一样,先把必要的材料写在黑板上,然后再根据材料进行解释,考证,分析,综合,对地名和人名更是特别注意。他的分析细入毫发,如剥蕉叶,愈剥愈细愈剥愈深,然而一本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武断,不夸大,不歪曲,不断章取义。他仿佛引导我们走在山阴道上,盘旋曲折,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最终豁然开朗,把我们引上阳关大道。读他的文章,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无法比拟的享受。在中外众多学者中,能给我这种享受的,国外只有海因里希·吕德斯,在国内只有陈师一人。
有时候,在校内林荫道上,在熙往攘来的学生之流中,会见到陈师去上课。身着长袍,朴素无华,肘下夹着一个布包,里面装满了讲课时用的书籍和资料。不认识他的人,恐怕大都把他看成是琉璃厂某一个书店的到清华来送书的老板,绝不会知道,他就是名扬海内外的大学者。他同当时清华留洋归来的大多数西装革履、发光鉴人的教授,迥乎不同。在这一方面,他也给我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印象,令我受益无穷。
离开了水木清华,我同寅恪先生有一个长期的别离。我在济南教了一年国文,就到了德国哥廷根大学。到了这里,我才开始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在我一生治学的道路上,这是一个极关重要的转折点。我从此告别了歌德和莎士比亚,同释迦牟尼和弥勒佛打起交道来。不用说,这个转变来自寅恪先生的影响。真是无巧不成书,我的德国老师瓦尔德施米特教授同寅恪先生在柏林大学是同学,同为吕德斯教授的学生。这样一来,我的中德两位老师同出一个老师的门下。真可谓中德学坛上的佳话!
1945年,我同先生在长时间的分离后,在书信上取得了联系。我向他汇报我十年来学习的情况以及取得的一些成果,先生回信说想介绍我到北大任教。一九四六年春天,回国后,我曾谒见先生于俞大维官邸中,先生特别嘱咐我带上我用德文写的论文去拜见北大代校长傅斯年先生。可见先生对我爱护之深以及用心之细。
还有一件事,也给我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回忆。在解放前夕,政府经济实已完全崩溃。学术界的泰斗、德高望重、被著名的史学家郑天挺先生称之为“教授的教授”的陈寅恪先生连买煤取暖的钱都没有。我把这情况告诉了已经回国的北大校长胡适之先生。适之先生想赠寅恪先生一笔数目颇大的美元。但是,寅恪先生拒不接受。最后寅恪先生决定用卖掉藏书的办法来取得适之先生的美元。于是适之先生就派他自己的汽车,让我到清华陈先生家装了一车关于佛教和中亚古代语言的极为珍贵的西文书。陈先生只收了二千美元。这个数目在当时虽不算少,然而同书比起来,还是微不足道的。在这一批书中,仅一部《圣彼得堡梵德大词典》的市价就远远超过这个数目了。
(摘自季羡林《真话能走多远·回忆陈寅恪先生》,有删改)
【小题1】本文是为怀念陈寅恪先生而写的,然而作者却花了大量笔墨去描写旁听冰心先生一堂课的情形,为什么?
答:
【小题2】请简析第2段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答:
【小题3】请分条列出陈寅恪先生值得我们珍视的个性特点;然后就其中一点结合原文作简析,并结合现实谈谈你的见解。
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汉家寨
⑴那是大风景和大地貌汇集的一个点。我从天山大坂上下来,心被四野的宁寂——那充斥天宇六合的恐怖一样的死寂包裹着,听着马蹄声单调地试探着和这静默碰击,不由得屏住了呼吸。
⑵若是没有这匹马弄出的蹄音,或许还好受些。300里空山绝谷,一路单骑,我回想着不觉一阵阵阴凉袭向周身。那种山野之静是永恒的;一旦你被它收容过,有生残年便再也无法离开它了。无论后来我走到哪里,总是两眼幻视、满心幻觉,天涯何处都像是那个铁色戈壁,都那么空旷宁寂、四顾无援。我只有凭着一种茫然的感觉,任那匹伊犁马负着我,一步步远离了背后的雄伟天山。
⑶和北麓的蓝松嫩草判若两地——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岩石是酥碎的红石,土壤是淡红色的焦土。山坳折皱之间,风蚀的痕迹像刀割一样清晰,狞恶的尖石棱一浪浪堆起,布满着正对太阳的一面山坡。马在这种血一样的碎石中谨慎地选择着落蹄之地,我在曝晒中晕眩了,怔怔地觉得马的脚踝早已被那些尖利的石刃割破了。
⑷——那时,我独自一人,八面十方数百里内只有我一人单骑,向导已经返回了。在那种过于雄大磅礴的荒凉自然之中,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
⑸就这样,走近了汉家寨。
⑹仅仅有一炷烟在怅怅升起,猛然间感到所谓“大漠孤烟直”并没有写出一种残酷。
⑺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它坐落在新疆吐鲁番北、天山以南的一片铁灰色的砾石戈壁正中。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在三个方向汇指着它——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寸草不生,平平地铺向三个可怕的远方。因此,地图上又标着另一个地名叫三岔口;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
⑻我走进汉家寨时,天色昏暮了。汉家寨日落前的炫目白昼中已经有一种寒气存在。几间破泥屋里,看来住着几户人。
⑼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有了这样一个地名。新疆的汉语地名大多起源久远,汉代以来这里便有中原人屯垦生息,唐宋时更因为设府置县,使无望的甘陕移民迁到了这种异域。
⑽真是异域——三道巨大空茫的戈壁滩一望无尽,前是无人烟的盐碱低地,后是无植被的红石高山,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孤零零地存在于这巨大得恐怖的大自然中。
⑾三个方向都像可怕的暗示。我只敢张望,再也不敢朝那些入口催动一下马蹄了。
⑿默立久了,突然意识到什么。转过头来,左右两座泥屋门口,各有一个人在盯着我。一个是位老汉,一个是七八岁的小女孩。他们痴痴盯着我。我猜他们已经好久没有见过外来人了。
⒀我想了想,指着一道戈壁问道:
——它通到哪里﹖
老人摇摇头。女孩不眨眼地盯着我。
我又指着另一道:
——这条路呢﹖
老人只微微摇了一下头,便不动了。女孩还是那么盯住我不眨眼睛。
⒁犹豫了一下,我费劲地指向最后一条戈壁滩。太阳正向那里滑下,白炽得令人无法瞭望。地平线上铁色熔成银色,闪烁着数不清的亮点。
⒂我刚刚指着,还没有开口,那老移民突然钻进了泥屋。我呆呆地举着手站在原地。那小姑娘一动不动,她一直凝视着我,不知是为了什么。这女孩穿一件破红花棉袄,污黑的棉絮露在肩上襟上。她的眼睛黑亮——好多年以后,我总觉得那是我女儿的眼睛。
⒃在那块绝地里,他们究竟怎样生存下来,种什么,吃什么,至今仍是一个谜。但是这不是幻觉也不是神话。汉家寨可以在任何一张好一点的地图上找到。《宋史·高昌传》据使臣王延德旅行记,有“又两日至汉家砦”之语。砦就是寨,都是人坚守的地方。从宋至今,汉家寨至少已经坚守着生存了一千多年了
⒄千年以来,人为着让生命存活曾忍受了多少辛苦,像我这样的人是无法揣测的。我只是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感到了那坚守如这风景一般苍凉广阔。
⒅走过—个转弯处——我知道再也不会有和汉家寨重逢的日子了——我激动地勒转马缰。遥遥地,我看见了那堆泥屋的黄褐中,有一个小巧的红艳身影,是那小女孩的破红棉袄。那时的天山已经完全升起于北方,横挡住大陆,冰峰和干沟裸谷相衬映,向着我倾泻般伸延的,是汉家寨那三岔戈壁的万吨铁石。
⒆我强忍住心中的激动,继续着我的长旅。从那一日起,我永别了汉家寨。也是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
(选自张承志《荒芜英雄路》,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第⑶段写天山南麓环境恶劣,风蚀的痕迹像刀割一样清晰,马的脚踝早已被那些尖利的石刃割破了。
B.“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形象地表现了汉家寨的地理位置、状貌和处境。
C.作者永别了汉家寨之后,无论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这可以看作是对前文三岔路口“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思考的回应。
D.本文通过人物形象传达出一些象征意义。如在汉家寨所见的老汉,他象征着一种坚守,而他痴痴的眼神又传递出作者对汉家文化的反思。
E.本文语言通篇沉郁质朴,折射出西部广袤、苍凉、雄壮的地域特征,蕴含着强烈的地域文化色彩。
【小题2】阅读⑴-⑷段,回答下面问题。(8分)
(1)“我从天山大坂上下来,心被四野的宁寂……包裹着”,这几段是怎样描写四野的“宁寂”的?(4分)
 
 
(2)这一部分写出了“铁色戈壁”什么样的环境特点?从全文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本文中多次出现“坚守”一词,请结合画线句子理解它们的含义。(3分)
 
 
【小题4】这篇作品传递出的是一种“坚守”的信念。你认同这种“坚守”吗?请结合文中小女孩的形象谈谈你对“坚守”的看法。(不少于200字)(10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桃 之 夭 夭①
张定浩
“桃花难画,因要画得它静。”这是《今生今世》的第一句话。“桃花是村中井头惟有一株,春事烂漫到难收难管,亦依然简静,一如我的小时候。”我过去思绪迷乱之时就会找来这句读一读,好比面前真的有一树桃花,人也顿时静下来。
之所以说桃花简静,是因为世上人家过得即是这样简静的生活。梅兰竹菊虽好,却各有凌厉不甘之气,故而,远放的游宦、失意的文人、与世寡合的志士,常常种几棵梅竹,画几笔兰菊,作为寄托。许由在颍水边洗耳,巢父嘲笑他,便是知道他还未断绝名利之心,而梅兰竹菊也一如许由的洗耳。
桃花的静,又非心如槁木的死静,而是与人不诈不欺相敬如宾的贞静,也如凡俗的人世,愿意守着平和安稳的岁月,却也不惧青面獠牙的威权。有年春天,我在虎丘小住,与“五人墓”相邻,曾于落日时分前往瞻仰。跨过几进门厅,面前是一块长方形的墓石横陈,上面是春草青青,转到后面,俨然竟有一个后花园,回廊间几个老者闲坐下棋,另有人拨弄丝竹,斜阳之下,竟无一丝墓地的阴凄之感。因这不知姓名的五人,不过是桃花扇上的血迹,这刚烈不屈不过是平凡人家小儿女的血性,即便“浓浓淡淡,鲜血乱照”,略加点染,反倒能变化作几枝桃花的红艳,看惯这一点的苏州人与之相伴,自然是无惊与惧。
桃之夭夭。这份欢喜原本便是寻常人家新嫁妇脸上的欢喜,不单要当日“花盈树上簇胭脂”的艳丽,还要日后的“果压枝头垂锦弹”。思想起逐日的夸父居然会道渴而死,亦可见当日天地间的荒凉。许是心有不甘,他精魄所至,那伴随一路的拄杖便化作一片桃林,有桃花可看,还要有桃子可吃,人世应有的华丽才得以齐全。
《西游记》第五回,孙大圣来到蟠桃园,看到那“夭夭灼灼花盈树,颗颗株株果压枝”,也不免欢喜无任。从此也不交友,也不他游,自是每天赏玩其中。若非后来见到蟠桃盛会居然无己之份,一怒之下叛了天庭,他或许会在这桃园里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也未可知。说起来,行者八戒沙僧三人,为天庭所弃,发落人世,竟然都是缘出蟠桃会。只是有一点他们都不晓得,这西王母摆下的蟠桃会,本来只为一人而设。因这人惊鸿一现后便无有消息,又寻访不得,这才设下宴会,请得天上地下各路仙子,希望这宴会的声名远播,那人若健在,或许可以因缘而来。这人便是周穆天子,那年他一时兴起,驾车西游,与西王母相会于瑶池。酒意阑珊之际,她明白他是要走的,她开始唱一首悲伤的歌:“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复能来。”他是个年轻气盛的男子,自然不会说什么丧气的话,许诺三年后治理好国家便回来看她。只是她如世间一切聪明的女子,早知道分手总会比重逢要多一次,故而并不因为他的诺言而欣喜,“吹笙鼓簧,中心翔翔”,她暂且只要这片刻的歌舞动人情。一个人的日子里,她种下桃花,那桃子,三千年一熟,六千年一熟,九千年一熟。
海子的诗里面有这样一句,“千年后我再次拥有中国的稻田,和周天子的雪山,天马踢踏。”海子所说的周天子,一定便是周穆天子。他天马踢踏地穿行过中国芬芳的稻田,来到雪山之下,遇见西王母,惹得别人为他种下桃花,自己却逃之夭夭。
“逃”通“桃”,《思凡》《下山》里,小尼姑来自仙桃庵,小和尚来自碧桃寺,要的就是一个“逃”字。人世间真的有地方可以逃吗?周穆天子自西域逃回到他的镐京,许由从阳城逃到箕山,可他们仍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彼得在罗马城里传道,遇到尼禄的血腥镇压,他起初不愿意离开,后来经不住信徒们执意相劝,便决意逃离这座笼罩在疯狂中的城市。然而,就在罗马郊外的山上,他看见了基督迎面走来,他问主:“你往何处去?”基督回答道:“既然你抛弃了那座城市,我只好亲自前去那浸淫在鲜血里的罗马,再让他们把我绑上十字架。”彼得顿悟,转身回到罗马,从容就义。
有些死亡即是逃之夭夭,有些死亡却不是。只是我不能分辨得清楚,因为面对死亡,一如站在桃花面前,我只能是安静的。
注:①“桃之夭夭”出自《诗经》,夭夭:美丽茂盛的样子。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五人墓”后有人闲坐下棋,有人拨弄丝竹,“竟无一丝墓地的阴凄之感”,在作者看来,
是因为苏州人懂得“这五人的刚烈不屈不过是平凡人家小儿女的血性”,“自然是无惊与惧” 。
B.西王母摆下蟠桃会,是因为她觉得这宴会的声名肯定会远播四方,而负心的周穆天子听说了一定会想起很久以前的约定,前来赴宴。
C.行者八戒沙僧三人本来想在桃园里守着平和安稳的岁月,但蟠桃会居然不邀请他们,故而奋起反抗,结果三人为天庭所弃,发落人世。
D.在作者眼中,梅兰竹菊常常作为远放的游宦、失意的文人、与世寡合的志士的精神寄托,却各有凌厉不甘之气,未能真的彻底断绝名利的侵扰。
E、文章写周穆天子和彼得,采用了对比手法,一反一正,暗示出了自己的意图,即使“逃”最终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反不如直面人生,淡然以对。
【小题2】如何理解桃花之“静”,请结合文本加以简析。(4分)
【小题3】请赏析文章题目“桃之夭夭”的含义和作用。(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毛磊:潜心国共两党关系研究
明海英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毛磊如今已是耄耋之年,作为较早从事国共两党关系史研究的学者之一,他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涉及该领域的研究工作,当时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令他欣慰的是,国共两党关系史的研究现已成为中国历史研究中颇为活跃的领域,一批年轻学者正在把国共关系的研究向更深领域推进。
毛磊出生于1931年,幼年时因日寇侵华而辍学,14岁开始当学徒,抓住一切机会刻苦读书。中学时期的毛磊成绩优秀、表现积极。1951年5月,正读高二的毛磊光荣入党,成为学校里第一名学生党员。
1952年,毛磊考入武汉大学法律系。毕业后他面临两个选择:一是留校担任校长秘书,二是前往当时的中南政法学院任教。“我中学时候就立志将来要从事学术研究。”毛磊毅然选择了后者。
中南政法学院合并到湖北大学后,招生人数大大减少,老师们纷纷改教其他课程,毛磊则申请成为党史教师。为上好第一堂课,他抓紧一切时间“看书、读报、整理文件、收集历史资料,日夜备课”。经过整整两年的准备,17次修改讲稿后,毛磊走上了讲台,用生动的讲述赢得了学生们的肯定。从此,毛磊开始了他的党史教学和研究生涯。
在教学过程中毛磊意识到,要教好中共党史,必须熟悉中国现代史,也要了解国共两党和海峡两岸关系史。特别是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以来,有关两党和两岸关系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从1984年开始,毛磊全身心投入到国共两党关系的研究中去。他开始收集资料,留心与研究相关的报刊、书籍。随着积累的资料越来越多,毛磊的视野也越来越开阔,他逐渐认识到国共两党关系的研究任重道远,仅靠他一个人和一个部门的力量远远不够。因此,毛磊开始寻找合作者。他找到了时任中共武汉市委统战部长王功安。1988年,毛磊和王功安合著的《国共两党关系史》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全面、系统地研究国共两党关系的专著。
随后,在毛磊等相关学者的积极推动下,武汉有关部门经过周密准备,召开了全国首届国共两党关系学术讨论会,这引发了全国范围内国共两党关系史研究的热潮。
“大量论著相继发表,标志着国共两党关系史的研究进入新阶段。从此,由过去只研究国共两党合作关系发展到研究两党的整体关系;由少数地区研究国共关系而扩大到全国范围。”毛磊对记者说,研究开展后,相关的理论问题相继涌现。例如,国共两党关系史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两党之间关系的发展有无规律可循,如何建立学科体系等。
为了进一步探求这些问题,毛磊和王功安在《国共两党关系史》的基础上,又撰写了五卷本的《国共两党关系通史》。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共两党关系这一课题愈发重要,关注问题不断增多,研究难度也日益增大。为了将研究推向深处,毛磊和王功安计划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推出系列丛书。
为了完成这个浩大的工程,他们邀请了全国8个省市70余名专家学者共同攻关。2003年,《国共关系与两岸关系丛书》20卷本历时10年,全部出版完成。该书近600万字,再现了80余年国共两党和50余年海峡两岸的风云历史。有学者评价,其在“两个关系”史上新学科领域的开拓和新学科体系的建立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关链接:
①“科学研究是一个长期艰苦的任务,说大话假话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但一旦确定观点,就要抗争到底。我们要用抗战精神来研究抗战。”毛教授指出当前西方贬低中国抗战,日本不承认历史,热切希望年轻一代人能谨记战争的历史经验,为保卫祖国努力奋斗。(毛磊语录)
②毛磊:以辛亥精神和孙中山的优秀品格塑造出大量的优秀人才,这是对辛亥革命最好的纪念。”毛磊认为,以办大学来纪念辛亥革命别具意义,同时也能加强全球华侨华人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他认为,借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支持,中部崛起的契机,湖北的高教优势,将“辛亥大学”办成国际一流大学。(毛磊创学宣言)
【小题1】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毛磊对国共关系问题的研究源于从小对此的热爱,于是才一直坚守至今,成为一方大师。
B.毛磊的国共关系研究之路恰好印证了“行行出状元”的说法,所以并无什么冷门的专业。
C.毛磊拥有浓烈的爱国情怀,正是拥有这一品质他才能在研究路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D.作者眼中的毛磊是一个有探索精神的人,在研究之路上毛磊不断开拓创新,发掘新内涵。
【小题2】毛磊在研究国共两党关系中作出了哪些贡献?请简要分析。
【小题3】毛磊之所以能成为研究国共两党关系的大师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风暴中抠住两颗石子
1974年12月3日零时过后不久,顾准在风雪夜去世。
1952年,37岁的顾准被撤去上海市财政局局长职务。关于这次撤职,没有档案材料,只有一份当年2月29日新华社电讯稿的几句话:“顾准一贯存在严重的个人英雄主义, 自以为是,目无组织,屡经教育,毫无改进,决定予以撤职处分。”在人人穿黄绿军装的年代,一个穿背带裤,戴玳瑁眼镜,在跟弟弟的通信中常常用“睥睨”二字的人,得到这个评语并不奇怪。他不是出身望族,12岁在上海会计师事务所当学徒养活一大家子人,15岁已经写出中国会计业的最早教材。大家都承认,整个大华东地区找不出他这样有才干的人。但是这个人不服用。有关部门曾有意调他,他却坚持留在上海——入阁只是盆景,长不成乔木了。不光不去,他还不同意上级民主评议的运动式征税的方法,认为应该按法律规定的税率来征。不光不同意,还连续写文章来论证谁对谁错。他被撤职后曾有人为他申辩,一位领导说:“顾准不听话,不给他饭吃。”
撤职没有具体原因,顾准连检查都不知道该怎么写,他想写民主评议的事,被人叮嘱不要写这个。他连批判他的会议都没权参加,市委简报上的顾准检查,是由他的继任代写的。
不听话、不服用的结果,是被剥夺参与这个世界的权利。那段时间里他别无一事,夜不能寐,卧听马路上车声杂沓,渐渐沉寂。到又有少数人声、车辆开动之时,也就天色欲晓了。但他没有李慎之式的自我怀疑,当然有激愤和悲挫。但从他的日记来看,从来没有过灵魂深处的破裂,他的独立性保持终生。
一个月后,他找了几本初等几何、代数、微积分开始学习数学,觉得在阶级斗争和政治动向之外别有天地,他试图沉浸在与人世无关的理性里。不过,他很快跨越对三角尺和圆规的单纯迷恋。他说研究经济一定要研究历史。他开始研究西方史和中国史。英文是他的另一大重要工具,凭此,他冲破当时扎在知识分子头脑中的樊篱。书尽管有限,但他已经可以直接阅读到凯恩斯和斯密的原作,自己动手改译《资本论》。朱学勤说,后来那一代知识分子未能取得顾准这样的成就,是因为知识面以及逻辑乏力拖住了他们的脚步。
知识让人求实,逻辑让人求是。但是,我一直有一个疑问:在一个会把人席卷而去的时代,他怎么能在风暴中趴在地上紧紧抠住这两颗石子,而不被吹走,甚至连气息都不沾染?
顾准后来说过,那一年的生活让他养成读史的习惯。这种习惯的好处就是样样东西都要自己学着去判断。习惯一旦养成,就会自动带着人去往未知之地。
1960年,他被划为右派。他在日记里写道:“腰不好,拿的又是短锄,有时只能双膝跪在泥里,靠双臂支撑着爬行。”双膝破损,臂膀全部红肿了,手掌也血肉模糊,很难拿笔。但他写道:“也只是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才有机会学习我国的农村经济这门课。”那时他早已没有了穿背带裤的习惯,他的新工作是捡粪。因为饥饿,粪越来越少,他需要站在别人边上,等人家拉完。他在日记里对自己有“抱臂旁观”的总结。
他并非刻意宁为玉碎,但他始终有自己的底线。“文革”初期,在河南某地,外调人员要他写材料说明某人过去和国民党有瓜葛。顾准说,从来不知道这件事。对方当即打了他一个耳光。他干脆把脸送过去。对方一连打了十几个耳光之后,终于打不下去了。与他一起被下放的吴敬琏说,我还清楚地记得在一次无端指责他偷奸耍滑的地头批判会上,他冒着雨点般袭来的拳头高昂头颅喊着“我就是不服”的神态。他可以接受自己是牛鬼蛇神和反革命,但他不接受道德上的泼污。
顾准有一本中英文对照的《圣经》,有一天他看的时候,被军宣队的一个参谋发现了,便训斥他,马克思早就说过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你怎么能看这样的书?过了几天,顾准拿着一本《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去问这个参谋:列宁说修正主义者为了一碗红豆汤出卖了长子权,是什么意思啊?这个参谋答不上来,顾准说:这个典故出自《圣经》。你不读《圣经》,就根本读不懂列宁。军宣队的人从此有意识地避开顾准。即使看见他在看书,也绕着走,以免尴尬——似乎被监管的对象不是他,而是监管者自己。顾准就是这样不认输,不服输,甚至反输为赢,颠倒被欺凌和被侮辱的处境。
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历尽劫难之后的上世纪80年代开始沉痛反思,回到巴金式的常识,没有神,也就没有兽,大家都是人。而顾准却在“文革”没有结束的年代,不仅要做一个人,而且已经对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这种智力上的进取,不是跪倒在世俗权力脚下的头脑能够创造出来的。他引述普罗米修斯的自白: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这就是哲学本身的自白,哲学本身的箴言。这也是他的信仰——人的自觉性是最高的神。有了这种穷尽事理的逻辑,就不可能扯谎,也不可能屈服。 
(节选自《读者》2010年第八期)
【小题1】下列对传记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顾准在跟弟弟的通信中常用“睥睨”二字,表现出了他在人人穿绿军装的年代里,身居高位时的傲慢态度。
B.顾准在撤职后,登在市委简报上的检查,是由他的继任代写的,说明当时他犯的错误非常严重。
C.“凭此,他冲破了当时扎在知识分子头脑中的樊篱。”“樊篱”是指对三角尺和圆规的单纯迷恋。
D.顾准在新的捡粪工作中能做到“站在别人旁边,等人家拉完”,是因为他要借这样的机会学习我国的农村经济这门课。
E、顾准早于其他中国知识分子对神进行深刻的批判,源于他具有不可扯谎,不能屈服的人的自觉性。
【小题2】顾准“不听话、不服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在风暴中抠住两颗石子”的“两颗石子”具体指什么呢?“抠住两颗石子”的目的是什么呢?(6分)
【小题4】顾准“可以接受自己是牛鬼蛇神和反革命,但不接受道德上的泼污”,给你的启示是什么呢?请结合文章和现实加以探究。(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