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废  墟
周晓枫
(1)第一次到圆明园,我还是个热衷郊游的小学生。记得那辆被临时征用的公共汽车,记得我们在颠簸中奋力地合唱。然而来自历史的耻辱并不能在孩子的心里累积重量,我们只是惊讶于自己被汽车倾泻到一堆断壁残垣旁边。
(2)我们没有耐心听从老师语气庄重的讲解,没有兴致辨识图像混沌的黑白照片,连大石头上浮雕的植物和异兽也不能吸引我们——何况,它们只剩下片断的花纹。除了能在荒凉开阔的野地里追逐奔跑,这里毫无乐趣。留下来的印象,唯有残石上的西式雕凿,像生硬的石膏花,泛着与材质不符的脏奶油色;还有夕照中的一片芦苇,诗意萧索……殉葬的植物。
(3)第二次去圆明园,我迷失在万花阵之中。这座用四尺高的雕花砖墙组成的迷宫,复建不久。我不断碰壁,气馁不已。尽管,“迷宫”是个分外魅惑的概念。我知道,在古老的中秋之夜,宫妃们曾手执莲灯在万花阵里嬉戏,笑靥生动。月光,如同弥散整个世界的金色花药;在这圆瓣的巨型石头花里,藏匿着绝色的歌伶与舞姬……迥异于今天,那是已逝的情怀。在讲求效率的工业社会中,需要的是直接、简明、不走弯路;万花阵相反,它是一座自我封闭的娱乐场,没有暗示和标志,在蓄意的误导中,在重复的缭绕中,迷宫制造智力和体能上的惩罚,从而使身陷其中的人获得乐趣。
(4)……我丧失方向感,越走越焦灼,很长时间没找到万花阵的出口。我觉得自己笨,像只慢蜗牛。万花阵也像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一只蜗壳吧?石形圆阵,移走不动,中间被蚀空全部的血肉。很奇怪,我恰巧在镂刻的石纹间发现了一只附着其上的真蜗牛:壳体脆薄,行动迟缓,对它来说砖墙上的图案已是阻碍前行的迷宫。天线般的触角,那么细,在空气中小心试探。当它胆怯、疲倦,就蜷缩进完美的螺旋之中,进入由一条线组成的迷宫。
(5)圆明园曾作为艺术村盛极一时,集中着渐渐声名鹊起的画家和诗人,也不乏以艺术为名的骗子。当代艺术品被天价拍卖的神话时代尚未到来,彼时彼境,这些被生活腌出成味的底层艺术家多在困顿中挣扎和坚持——圆明园艺术村,体现着二十世纪最后的浪漫。几年之后,树倒猢狲散。圆明园艺术村就像现代迷宫,凭借金羊毛找到出口的人成为英雄,也有无名者被无名的怪兽吞噬。
(6)潮涌潮退,圆明园的名字就像遗留在沙滩一枚罕世珍贵的鹦鹉螺,无论拥有多少旧武士的尊严,也与我的生活无关。及至中年,我对圆明园的了解才略多于中学历史课本上普及的知识。
(7)圆明园与北京众多古迹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废墟。
(8)世界上有些圣地,带有明显的废墟感,比如庞培、吴哥窟、罗马斗兽场,空旷、盛大而神秘,远比新建筑令人尊重。所谓废墟,必然经过毁灭,但正是毁灭使之比完整之物更具力量。巨大的时间溶解在废墟里。如果说时间是有具体形状的,它就是骨殖、化石和连绵的废墟。废墟是所有伟大之物的终年,但我们甚至说不清废墟的生死。方死方生,方生方死,它漠然超越生死交界的那座短桥。废墟并非被魔鬼所摧毁,仿佛出于对时间的信仰而甘愿瓦解。废墟见识过杀戮、离乱、掠夺,见识过足够的眼泪、嘶喊以及足够的鲜血和焦骸,却保持地老天荒般的沉静。
(9)夕阳下的圆明园,有着略带沉重的末日感和亡灵乐于沉入其中的寂静。废墟,这个词的意义在于,使建筑像花朵一样享有自己的凋谢;废墟的非凡也在于,置身它的绝对寂静里,仿佛就能立即回到它的全盛时代。那是一种通过悠久的死亡而进入的永生。据说,圆明园是伟大的奇迹,其实它是从神明般不容怀疑的极权出发,由每个工匠身上的智慧来实现,如同夕阳下每粒尘埃都散发碎金的光芒。我从没想到美,还可以包括令人战栗的极权以及随后的摧残——或者说,只有不能被摧毁的才成为大美。我在废墟上看日落汹涌,看晚霞燎烈,无边席卷,就像许多年前的那场浩荡的火。
(10)圆明园毁于大火。
(11)火焰过后,空无一物。然而,圆明园剩下的灰烬依然富可敌国。世间有什么东西,烧灼之后依然美得惊心动魄?“圆明园”,这几个字仿佛经过煅烧的绝世珠宝。美的生命力如此强大,甚至它的灰烬。圆明园,曾经的醉生梦死,曾经的国殇,它的来历与毁灭……到最后什么都不重要了,美的分量重于羞耻。
(12)其实,圆明园的美正在于它的消失,在于它只剩下一个等同奇迹的名字。这朵不能从火焰里复活的玫瑰,这个我们从未目睹的地方,成为巨大而至美的幻境。它符合神话的所有气质:瑰丽而虚幻,悲伤而至尊,它像亡灵般拥有全部的褒义词。
(13)美若深渊,不可测探。圆明园:一座成为神话的想象建筑,一个被经常谈论却从未彰显的奇迹……我想说,天堂的性质莫不如此。
(选自2013年第2期《十月》,有删节)
【小题1】根据(1)~(5)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6分)
(1)请简要概括作者小学时第一次游圆明园的感受。(3分)
(2)文中多次出现“迷宫”一词,作者主要写了哪几种“迷宫”?(3分)
【小题2】联系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以“废墟”为题。(4分)
【小题3】作者认为作为废墟的圆明园主要有哪些“美”?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对文中划线句“美的分量重于羞耻。”有人认为,这是对圆明园之美的歌颂与赞美;有人认为,这是对人们忘记历史的讽刺与批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54: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中国传统哲学中蕴涵了“易简理得”的智慧,在这一智慧影响下形成了中国画中“尚简”之风的盛行。“立象以尽意”概括了绘画最高的美学追求。中国绘画不着意于再现事物具体复杂的形象,而是通过简洁洒落的笔触和画面,揭示一种内在的无穷意蕴。这就形成了一股“尚简”之风。最突出的代表如梁楷的简笔画、马远的“半边”山水、夏圭的“一角”山水。尚简不是简单、浅显,是简约超然。这种“笔简形具”、“笔不周而意周”的效果是怎样获得的呢?关键是“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黄休复《益州名画录·目录》)。
传统哲学认为,“阴阳”至易至简,然生生不息,造就天下万物。《老子》说过“道法自然”。可以说“阴阳”是“自然”之所以然的核心。没有“阴阳”,自然只是一个空洞之物,无从措足。有了“阴阳”,“自然”才落到实处。归根到底无非是“阴阳”两个,极其易简。有了“阴阳”,万象就自然而生。张彦远指出,物象万千,其间却并没有任何繁杂的工序,“不待五色而綷”。万紫千红,无非“阴阳”两个变化出来。自然而然,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如果费尽心机,试图把天下万象一一装饰出来,“吾生也有涯”,永无止境。因此,绘图要想真实再现天地万象的无穷图景,只有像造化自然一样,握“阴阳”而循“易简”,以至“天下之理”。而真正体现“阴阳”的,不可能是“丹青五彩”,只能是水墨。墨黑纸白,一阴一阳,妙合自然。方可“神功独运”,应付无穷。这就是所谓“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反之,“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
这段话道出了“尚简”之风的形而上依据,也道出了水墨山水画之所以成立的形而上依据。把“易简”原则推为绘画的至上原则,也就把水墨山水画推到了画坛至尊的地位。水墨山水自身的“得之自然”,让它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的主流和最高峰。水墨之意义,不仅在于它“运墨而五色具”,更在于它“得意”,得造化无穷之意,把人们的心灵带出尘俗之外,获得形而上的领悟,感受宇宙生生不息的真意。
这样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中国绘画史上那么推崇王维的泼墨山水,并将其奉为一代宗师。明代的“吴门四家”,以及集大成的董其昌,无一例外地都以水墨山水画著称于世。
如此我们也明白了,为什么对王维的最高评价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什么画以诗意为工,诗以画意为尚。苏东坡另一首诗更巧妙回答了这一问题。他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好一个“天工与清新”,一语道破了天机。无论画与诗,在中国人眼里,都是实现形而上追求的途径。是要“以天合天”(《庄子·至乐》)“得之自然”,超出象外,得其环中。立足“易简”,追寻宇宙人生无限的生机和意蕴。
(摘编自杨震《中国绘画艺术中的尚简之风》)
【小题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尚简”的一项是(   )
A.王维用“簇成”法写意,以水调墨,分浓淡不同的层次,代替青绿颜色,表现出山形的阴阳向背;他的画虽用色单一,随意而自然,但内涵丰富、意境深远。
B.董其昌的山水画注重师法古人的传统技法,题材变化较少,以书法的笔墨修养,融会于绘画之中,他的画柔中有骨,拙中带秀,清隽雅逸,在当时声望显著。
C.齐白石的水墨画在艺术上受陈师曾影响甚大,他专长花鸟,力健有锋,极为精细;尤工虾蟹、蝉、蝶、鱼、鸟,墨黑纸白,洋溢着自然界生气勃勃的气息。
D.徐悲鸿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史、神话,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他把中西方绘画艺术融合得最为成功。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画中“尚简”之风的盛行,深受中国传统哲学中蕴涵的“易简理得”的影响,中国画崇尚通过简洁洒落的笔触和画面,揭示一种内在的无穷意蕴。
B.“尚简”不是简单、浅显,而是简约超然,“笔简形具”、“笔不周而意周”;梁楷的简笔画、马远的“半边”山水、夏圭的“一角”山水都具有代表性。
C.“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道出了“尚简”之风的形而上依据,也道出了水墨山水画之所以成立的形而上的依据。
D.水墨山水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主流和最高峰,源自它自身的“得之自然”,“运墨而五色具”,把人们的心灵带出尘俗之外,感受宇宙的生生不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绘画不着意于再现事物具体复杂的形象,重在追求内在的品质。苏东坡的诗句“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揭示了中国画家的艺术追求。
B.张彦远认为绘图要真实再现天地万象的无穷图景,只能遵循“易简”,摒弃“丹青五彩”,巧用墨黑纸白,他的观点得到了中国水墨画家的认可。
C.中国绘画史推崇王维的山水画,将其奉为一代宗师,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充分说明他的画画面美丽,极具想象力和表现力,具有诗歌的美。
D.在中国人眼里,无论画与诗,都是实现形而上追求的途径。“尚简”之风代表了中国艺术界对宇宙人生无限生机和意蕴的追寻,体现了独特的价值取向。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唐代乡村社会的权力网络
耿元骊
在唐代官府的文书格式中,“尚书省下于州,州下于县,县下于乡,皆曰符”。这意味着,乡在中央政府看来就是最低一层的管理层级。但是“乡”的地位,在唐代也有比较大的变化。武德七年,唐朝律令规定:“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四邻为保。”其中对乡里的地位,没有明确说明。《通典》则提到:“大唐百户为里,里置正一人;五里为乡,乡置耆老一人。……贞观九年,每乡置长一人,佐二人,至十五年省。”由此可见唐初延续了汉魏以来的“乡官”之制,里正、耆老或者乡长都算是正式(或比照)的官府成员。但是随着承平日久,到贞观十五年,就不得不废罢“乡长”及属官(佐),废除了乡官之制。“乡长”及乡的建制虽然废除,但是县以下的地域仍然需要管理,“乡”作为区块名称仍得以继续存在。只不过将管理“乡”的权力转到了“里正”身上,“里正”一词也逐渐转变为职务名称。
“里正”成为乡领导的称呼的同时,“里”本身却逐渐消失,取代“里”地位的则是村。唐初的乡里制,在贞观十五年以后就逐渐向乡村制转化。“乡”和“里”都是设计概念,由上至下加以推行,试图把县以下地域的居民纳入一个统一的网络当中。但是这种由“五”“百”之类整数所构成充满结构感的设计规划,却很难与乡村居民的居住实情相吻合。由非正式纳入官府序列但又受官府严密掌控的“乡”直接面对自然形成的聚落“村”成为相对合理的选择。
在赋役征派过程当中,乡村社会中的权力网络得以高效运转起来。当然,乡村文化习俗活动、纠纷调解等等也都是乡村权力运作的载体,但是最基本的运作模式还是通过赋役征派而得以展现。唐代里正的四项职责“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当中,最关键也最重要的就是“催驱赋役”。官府为了尽可能多和快地取得赋役收入(包括劳力),多倾向于直接派人下乡征收选派。其正常程序为“刺史……下文帖付县……县令付案,案司出帖,分付里正”,而里正常常借机谋私,“赤帖怀中藏却,巡门掠敛一遍”,在乡村中造成“忽闻扣门急,云是下乡隶”的惊恐局面。
在由县级官员主导而成的乡村社会权力网络中,里正、村正这样的基层实际管理者成为重要的网络节点。经由里正、村正的上传下达、左右协调,权力网络得以运转并最大程度地为朝廷管理县以下地域。对村民来说,里正、村正代表国家意志对乡村百姓进行管理;对朝廷来说,里正、村正生活在乡村社会当中,是村民的一部分。所以他们处于一个微妙的境地,既不敢也不想与朝廷对抗,又不能完全站在朝廷的立场。从朝廷的角度,既不得不依赖于他们,又经常借机加以惩处打压。里正、村正处于乡村社会事务、经济事务的中心,上下有事均责成在他们身上,是朝廷、州县和村民的交汇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官府的文书格式看,乡被中央政府看作是最低一层的管理层级,并纳入官府序列,但受官府严密掌控。
B.到了贞观十五年,虽然乡作为区块名称仍存在,但是乡官之制被废除,而赋予里正以管理“乡”的权力。
C.“乡”“里”作为一种设计概念,是自上而下推行的,力图把其居民纳入统一网络,遭到乡村居民的抵触。
D.贞观十五年,乡里制逐渐向乡村制转化,官府直接面向“村”,而其办理事务还是通过“乡”来进行相关处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由乡在唐代地位的变化,引出乡官之制的废除,管理乡的权力转到了“里正”身上,里正逐渐转变为职务名称。
B.文章由“里正”引出“里”,介绍唐代乡里制向乡村制的转化,并解释了乡里制的不合理之处与乡村制出现的必然。
C.经由里正、村正的上传下达、左右协调,权力网络得以运转并最大程度地为朝廷管理乡以下地域。
D.文章介绍了里正、村正在权力网络中的重要作用,并从里正、村正的身份角度揭示朝廷与里正、村正之间的微妙关系 。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的官府文书,由尚书省下发到州,再到县再到乡,都称为“符”。武德七年,唐朝律令没有明确规定乡里地位。
B.在赋役征派过程中,乡村的权力网络得到高效体现,同时乡村文化习俗活动、纠纷调解也是乡村权力运作的基础。
C.乡村社会权力网络由县级官员主导,里正职责是“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催驱赋役”最为重要。
D.对朝廷来说,里正、村正代表国家意志进行相关管理,既是依赖的对象,又是需要惩处打压的对象,有事责成他们办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
荣新江
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是沟通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也促进了东西方双向的文化交流。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好的时候,文化的交流会通过官私渠道,畅通无阻;有的时候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因为政治或其他原因断绝了关系,但文化是流动的,并不因为政权的敌对而完全断绝交流,文化的因子会通过其他途径输入或传出。
从北朝到隋唐,中国与萨珊波斯一直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双方使者不断。相互之间除了政治声援,还有多彩的文化交流景观,不论是作为物质文化代表的金银器,还是作为精神文化代表的景教、摩尼教,都从波斯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波斯文化与中国文化在唐朝交融产生的成果,比如唐人制作的波斯纹样、仿金银器制品,又从长安传到新罗、日本。
文化交流所能达到的深远程度常常是出乎今人意料的,唐朝有个叫杨良瑶的,在德宗贞元元年,受命出使阿拉伯半岛的黑衣大食,他从广州出发,走海上丝路,经过三年多的时间,完成联络大食、夹击吐蕃的政治使命,返回唐朝。杨良瑶聘使大食更为重要的结果,是给唐朝带回来珍贵而完整的海上丝路的航海日记,这应当就是贾耽记录下来的《皇华四达记》中从广州到缚达(巴格达)的路线,而晚唐入藏法门寺地宫的一批伊斯兰系统的玻璃器,或许也和杨良瑶的聘使大食有一定的联系。
杨良瑶从海路出使大食的背景,是吐蕃乘唐朝“安史之乱”,攻占了唐朝的河西领地,并向西域进军。由于吐蕃和唐朝的敌对关系,像杨良瑶这样的政治使节很难经陆上丝路去往西方。过去学术界普遍认为,贞元六年沙门悟空从天竺回到长安之后,中印之间的交往就完全断绝了,晚唐五代时期西北兵荒马乱,中印之间也没有任何交往的记录。许多历史没有被传世文献记录下来,但我们今天可以通过出土文书再现某些历史真相。敦煌发现的汉藏语文献材料告诉我们,从晚唐五代直到宋初,中印之间僧侣的往来、经本的流通等佛教文化的交往始终未断,因为吐蕃也同样信奉佛教,所以僧侣的往来并没有受到阻碍,他们仍然肩负着文化交流的使命,奔波在陆上丝绸之路上。
文化的流动性极强,它不仅在中国与西方之间传播,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东渐朝鲜半岛与日本列岛。由于奈良正仓院和韩国、日本古寺院收藏品的大量保存,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我们也不断从传世典籍和新发现的石刻史料中找到新的印证。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但由于学术研究的训练和背景不同,中国学者关注更多的还是进入中国的外来文化。虽然我们目前在更遥远的中亚、西亚没有看到类似新疆古代遗址出土的汉文典籍资料,但撒马尔罕壁画上手捧丝绢的唐朝使者,波斯文、阿拉伯文文献中对中国物产、工艺传入的记录,以及大量瓷器、丝织品的考古发现,都说明了中国文化西渐的深度和广度。
(选自《文史知识》2015年第8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海上丝绸之路还是陆上丝绸之路,都起到了沟通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交往的作用,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B.由丝绸之路实现的文化交流还能以某国为基点发散传播,如唐人学习的波斯文化又会传到其他国家。
C.唐代的杨良瑶从海上丝绸之路到达黑衣大食完成政治使命,其背景是当时吐蕃与唐朝是敌对的,政治使节很难经陆上丝路去西方。
D.目前研究丝路文化的中国学者关注较多的是进入中国的外来文化,所以如今还不能肯定中国当年对更遥远的中亚、西亚有无文化影响。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不同国家与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它们之间是否友好没有关系,因为无论关系好还是不好,文化的交流都会畅通无阻。
B.中国与萨珊波斯关系友好时,有着较多的使者来往、政治声援以及多彩的文化交流景观等,而萨珊波斯文化的传入,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C.唐朝的杨良瑶出使大食有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带回了从广州到缚达(巴格达)的路线,贾耽的《皇华四达记》中记录了这条路线。
D.在奈良正仓院和韩国、日本古寺院的收藏品以及传世典籍和新发现的石刻史料中,都有证据证明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东渐现象的存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程度深、角度多,如中国与萨珊波斯的文化交流不仅有以金银器为代表的物质文化,也有以景教、摩尼教为代表的精神文化。
B.晚唐入藏法门寺地宫的一批伊斯兰系统的玻璃器,有可能是经过海上丝路出使大食完成联络任务的杨良瑶带回来的东西。
C.沙门悟空从天竺回到长安后中印间的交往就完全断绝了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目前的传世文献、敦煌发现的汉藏语文献材料等能够证明,从晚唐五代直到宋初,中印之间僧侣的往来、经本的流通等始终未断。
D.丝路上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即使目前在中亚、西亚没有看到出土的汉文典籍资料,波斯文、阿拉伯文文献中对中国物产等的记录也都印证了中国文化西渐的事实。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题目。(每题3分,共9分)
以优雅表达治疗“语言癌”
刘巽达
台湾媒体新近提出一个名曰“语言癌”的概念,一时间应者甚众。最先“发难”的对象,是“做一个……的动作(如“拥抱”“微笑”“按摩”“点餐”)”之类的冗词赘句。这些词在现实生活中表达得非常烦琐,无意义地叠加赘词。最先表现在服务行业,似乎长一点的句子听起来较为委婉、温顺、礼貌,但一旦敷衍开去,不分场合,全都“拉长”。这种“语言的癌细胞不断增生”,扩散到大众口中,也入侵到标语及平面媒体里,甚至渗透到文字语法中,这就令人担忧了。
“语言癌”这一新概念,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关注与热议,乃因其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命门。现代人无法用精准的中文表达,已然不是一两天的事,而是积久之弊。当触摸手机屏幕点赞大面积代替词语表达,当音频和视频大范围代替文字表述,当非规范的网络语言吞噬规范中文,当“西语”未加消化地侵入汉语,“语言癌”就在这一片雾霾中渐渐生成。
也许有人认为,“语言癌”的症状在台湾地区较为明显,大陆症状略轻。笔者并不以为然,在这一点上,两岸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对此,著名作家余光中认为,这和中文的“恶性西化”有很大关系,大家只顾学英文、看翻译小说,不再看用字精简的中文经典,结果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化简为繁,以拙代巧,加上电视、网络推波助澜,遂将“讲病态中文”变成时尚。台湾作家张晓风还分析说,电视记者常在现场连线时拉高音调,吐出长串累赘、不知所云的话语,这种“腔调”潜移默化感染到受众,“癌细胞”就一点点扩散了。这些分析无疑是切中肯綮的。咱们这边的电视节目“口水”也不少,“讲变态中文”在现实中更是常见,“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的例子俯拾即是。比如“90后”说话,前缀后缀经常是没完没了的“然后”。
在“语言癌”话题引发广泛共鸣后,台湾有关部门纷纷亮出应对方策,比如在会考中适时出一些“语言癌”的辨正题,引导教学,提升语文表达能力;比如在未来修订语文领域课纲时,将提升表达能力列为重要项目,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讨论、上台讲话,等等。这些从青少年抓起的举措无疑是可喜的。但更为重要的是,全社会要形成说“雅语”的“雅风”,一要精准,二要生动,三要雅致。人人以此要求自己,并蔚然成风,才会感染到青少年。毕竟,对语言最大的影响,是社会文化,它不但存在于媒体之中,还存在于人际之间,无孔不入,深入肌理。
打造健康环保的“绿色语言环境”,一方面,我们需要看到流行语中的健康新生词语,并及时融入语言河海,丰富语言宝库;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适时进行语言清污,对形形色色的“语言癌细胞增生”梳理判别并加以遏止,让它们在“雅语雅风”面前式微。唯有如此,“语言癌”才会逐步治愈。
(《光明日报》2015年01月14日02版
【小题1】下面对“语言癌”的内涵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常见到的“做一个……的动作(如“拥抱”“微笑”等)”之类的冗词赘句。
B.已扩散并渗透到大众口中、标语、平面媒体、文字语法中的语言表达现象。
C.服务行业中为让人听起来感到委婉、温顺、礼貌,故意使用长一点的句子。
D.在生活中表达非常烦琐,无意义地叠加赘词,不分场合,全都将句子“拉长”。
【小题2】下列对“语言癌”产生的因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手机点赞、播放音频和视频代替文字表达,使用非规范的网络语言,导致“语言癌”生成。
B.中文“恶性西化”,大家只顾学英文,不再看用字精简的中文经典,“讲病态中文”变成时尚。
C.大陆电视节目中的“口水”较多;现实中,“90后”说话,前缀后缀经常是没完没了的“然后”。
D.电视记者常拉高音调,吐出长串累赘、不知所云的话语,这种“腔调”潜移默化感染到受众。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两岸的“语言癌”在表现形式上有着不同,但在症状上,并不存在孰重孰轻的问题。
B.“语言癌”这一概念能迅速升温,是因为两岸媒体与学界的关注和热议,击中了命门。
C.台湾有关部门的应对方策虽然可喜,但在全社会形成说“雅语”的“雅风”更为重要。
D.治愈“语言癌”的过程中,既要吸纳流行语中健康生动的新生词语,也要适时对语言清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