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学作品阅读(22分)
我 的 同 班
冰 心
L女士是我们全班男女同学所最敬爱的一个人。大家都称呼她“L大姐”。她是闽南人,皮肤很黑,眼睛很大,说话作事,敏捷了当。在同学中间,疏通调信、排难解纷,无论是什么集会,什么娱乐,只要L大姐登高一呼,大家都是拥护响应的。
在医预科的末一年,有一天,我们的班导师忽然叫我去见他。在办公室里,他很客气的叫我坐下,婉转的对我说,校医发现我的肺部有些毛病,学医于我不宜,劝我转系。这真是一个晴天霹雳!我要学医,是十岁以前就决定的。因我的母亲多病,服中医的药不大见效,西医诊病的时候,总要听听心部肺部,母亲又不愿意,因此,我就立下志愿要学医,学成了好替我的母亲医病。在医预科三年,成绩还不算坏,眼看将要升入本科了,如今竟然功亏一篑!从班导师的办公室里走出来的时候,我几乎是连路都走不动了。
在生理学实验室。我说:“L大姐,我不能同你们在一起了,导师不让我继续学医,因为校医说我的肺有毛病……”L大姐愕然,说“不是肺痨吧?”我摇头说:“不是,据说是肺气枝涨大……无论如何,我要转系了,你看!”L大姐沉默了一会,便走过来安慰我说:“可惜得很,像你这么一个温和细心的人,将来一定可以做个很好的医生,不过假如你自己身体不好,学医不但要耽误自己,也要耽误别人。同时我想信你若改学科,也会有成就的。人生的路线,曲折得很,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她赶紧又加上一句:“你素来对文学就极感兴趣,我常常觉得你学医是太可惜了。”我听了大姐的话,转入了文学系。在她指导鼓励之下,我渐渐地消灭了被逼改行的伤心,而增加了写作的勇气。至今回想,当时若没有大姐的勉励和劝导,恐怕在那转变的关键之中,我要做一个颓废而不振作的人吧!在我教书的时候,L大姐已是一个很有名的产科医生了。在医院里,和在学校里一样,她仍是保持着领袖的地位,作一班大夫和护士们敬爱的中心。在那个大医院里,我的同学很多,我每次进城去,必到那里走走,看他们个个穿着白衣,挂着听诊器,在那整洁的甬道里,忙忙地走来走去。闻着一股清爽的药香,我心中常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如同一个受伤退伍的兵士,裹着绷带,坐在山头,看他的伙伴们在广场上操练一样,也许是羡慕,也许是伤心,虽然我对于我的职业,仍是抱着与时俱增的兴趣。
抗战前一个月,我从欧洲回来,正赶上校友返校日。那天晚上,我们的同级有个联欢会,真是济济一堂!十余年中,我们一班同学,差不多个个名成业就,儿女成行(当然我是一个例外),大家携眷莅临,很大的一个厅堂都坐满了。觥筹交错,童稚欢呼,大姐坐在主席的右边,很高兴地左顾右盼,说这几十个孩子之中,有百分之九十五是她接引降生的。酒酣耳热,大家谈起学生时代的笑话,气氛愈加热烈了。主席忽然起立,敲着桌子提议:“现在请求大家轮流述说,假如下一辈子再托生,还能做一个人的时候,你愿意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大家哄然大笑。于是有人说他愿意做一个元帅,有人说愿做个百万富翁……轮到我的时候,大姐忽然大笑起来,说:“×××教授,我知道你下一辈子一定愿意做一个女人。”大家听了都笑得前仰后合;当着许多太太们,我觉得有点不好意思,我也笑着反攻说:“L大夫,我知道你下一辈子,一定愿意做一个男人。”L大姐说:“不,我仍愿意做一个女人……”
盛会不常,佳时难再,那次欢乐的聚会,同班们三三两两的天涯重聚,提起来都有些怅惘。事变后,我还在北平,心里烦闷得很,到医院里去的时候,L大姐常常深思的皱着眉对我们说:“我呆不下去了。这里不是‘生’着,只是‘活’着!我们都走吧,走到自由中国去,大家各尽所能,你用你一枝笔,我们用我们的一双手,我相信大后方还用得着我们这样的人!”大家都点点头。我说:“你们医生是当今第一等人材,我这拿笔杆的人,做得了什么事?假若当初……”大姐正色拦住我说:“×××,我不许你再说这些无益的话。你自己知道你能做些什么事,学文学的人还要我们来替你打气,真是!”
一年内,我们都悄然的离开了沦陷的故都,我从那时起,便没有看见过我们的L大姐,不过这个可敬的名字,常常在人们口里传说着,说L大姐在西南的一个城市里换上军装,灰白的头发也已经剪短了。她正在和她的环境,快乐地、不断地奋斗,在蛮烟瘴雨里,她的敏捷矫健的双手,又接下了成千累百的中华民族的孩童。她不但接引他们出世,还指导他们的父母,在有限的食物里,找出无限的滋养料。她正在造就无数的将来的民族斗士!
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回到故都重开级会的时候,我能对她说:“L大姐,下一辈子我情愿做一个女人,不过我一定要做像你这样的女人!”
(选自《冰心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如同一个受伤退伍的士兵,裹着绷带,坐在山头,看他的伙伴们在广场上操练一样”,形象地表现了我被逼改行以后的颓废而不振作的状态。
B.“L大夫,我知道你下一辈子,一定愿意做一个男人。”是以世俗的眼光看妇产科医生职业,以为不如“大元帅”、“百万富翁”、“教授”等伟大荣耀。
C.文章开头说“L大姐是我们最敬爱的一个人”,结尾说“下一辈子我情愿做一个女人,不过我一定要做像你这样的女人!”首尾呼应,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D.作者文笔清新婉丽,语言质朴典雅,主要运用肖像描写、细节描写来刻画L大姐可亲可爱的形象。
E.我从小就立志学医,但并不是像鲁迅先生那样学医是为了救治像亲人似的被庸医所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
【小题2】对文中“这里不是‘生’着,只是‘活’着!”这句话如何理解?请做简要阐释。(4分)
【小题3】简要分析文中L大姐这一人物形象。(8分)
【小题4】请简要概括文章后半部分所反映的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12: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自1987年出版《商州》,到2014年9月《老生》问世,27年间贾平凹共创作l5部长篇小说。但其中被改编为影视剧的仅有3部,改编后成为口碑之作的更近乎为零。作为一代名家,贾平凹似乎与时下小说改编影视剧成风的潮流格格不入。
对此,有学者提出,当今文学界紧缺的恰是敢于逆流而行,让影视剧改编无从入手的纯文学性小说。
文学评论家徐兆寿举例为证:2012年中国作家海外影响力排行榜上,莫言、余华、苏童分列前三。“作家本身功底之外,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每人背后都有一部由小说改编的经典电影。”在他看来,莫言背后有《红高粱》,余华有《活着》,苏童则有《大红灯笼高高挂》。它们既成就了张艺谋,也成全了作家在海外声名鹊起。
“国内书市同样如此,书店的畅销小说半数以上都有‘触电’背景”。徐兆寿说,影视与文学联姻,常常能让一些作家为更多读者认识,具有更大的阅读市场,像莫言、王朔、余华、刘恒、刘震云、麦家、严歌苓等,他们的作品随着影视剧的热播在小说热销榜上扶摇直上。
影视对文学作品的推广作用不仅中国有,国外同样有。美国当代电影理论家乔治·布鲁斯东就在著作《从小说到电影》中写道:“《大卫·科波菲尔》在克里夫兰的影院公映时,借阅小说的人数陡增,当地图书馆不得不在一周内添购132册;《呼啸山庄》被拍成电影后,小说在2年内的销售数量超出过去92年的总和。”
“触电”让小说流传更深广,这几乎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反复被佐证的真命题。
但真命题却叫人爱恨交加,徐兆寿旋即话锋一转:“影视剧走红了,想当编剧、当导演的年轻人多起来,但安静写作的越来越少了。”
徐兆寿的另一重身份是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院长。他一直在留心具有文学天赋的年轻人,但学生们每每志不在此,徐教授很清楚,剧本创作接触到的是声色犬马的物质世界,而真正的纯文学是孤独的精神构建,“可惜现实面前,多数人倾向于物质。”
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杨扬同样用“生不逢时”来形容现时的文学环境,“20世纪是属于作家的欢歌,文学占据绝对主力。而21世纪,图像在阅读中越来越重要”。令评论界忧思的现状是,当代年轻人的座右铭不再是文学作品里的一句箴言,取而代之的是影视剧的走红台词。长此以往,纯文学恐会为剧本式写作让位,就如同诗歌曾经的式微那样,那将是文学天大的灾难。
“灾难”是危言耸听吗?王小波的一段话可作注解,他在杂文《盖茨的紧身衣》中问道:“电影时代,小说怎么写?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几十页洋洋洒洒的文字叙述,放进宽银幕后只需几秒。电影让阅读变得轻松,既然如此,何须几十页纸?几页、几行足矣。” 
永远不要责怪读者变得浅薄。而要想想,是谁帮他们放低了文学门槛?
(选自王彦的《小说敢不敢拒绝影视改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原文所说的“影视对文学作品的推广作用”的一项是
A.“触电”让小说流传更广,刘震云、王朔、刘恒、麦家、苏童等作家的作品就随着影视剧的热播而热销,为更多读者熟悉。
B.影视推动文学作品流传,《大卫·科波菲尔》在克里夫兰公映时,因借阅该小说的人数陡增,当地图书馆的藏书供不应求。
C.影视与文学联姻,文学作品的阅读市场更大,小说《呼啸山庄》改编成电影后,在2年内的销售量比过去92年的总和还多。
D.21世纪,图像在阅读中越来越重要,小说常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影视剧中的走红台词已成为当代中国许多年轻人的座右铭。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作品改编成影视剧的很少,他的一些小说被认为是紧缺的逆流而行的纯文学性小说。
B.文学虽然在20世纪占据着绝对主力的地位,但是到21世纪已经式微,让位于日益兴起的剧本式写作。
C.现在随着影视剧的走红,想当编剧、导演的年轻人逐渐增多,而安静地从事纯文学写作的人越来越少了。
D.电影有自己的叙述特点,让阅读变得轻松。文学作品中几十页的文字叙述,改编成电影后有时只需几秒。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下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已成为一种潮流,对此,有学者提出小说应保持其纯文学性,小说创作不应迎合影视剧改编。
B.徐兆寿认为,中国作家要在海外声名鹊起,就需要依托一部由小说改编的经典电影,莫言、余华、苏童就是如此。
C.真正的纯文学是孤独的精神构建,需要作家们耐得住寂寞,而当今的作家志不在此,没有这种精神。
D.有人认为,如果以剧本式写作代替纯文学,将是文学的灾难。王小波不认同这一危言耸听的“灾难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桥边的老人   何君华
如果赶不上清溟桥头的渡船,我们就不得不步行十几里山路去镇上上学。这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我们总是早早备好书包、大米和一个星期的腌菜,坐在大同水库岸边等渡船到来。
开渡船的驾船佬总是最后一个来。仿佛知道我们无论等多久都会继续等下去似的,驾船佬总是慢悠悠地把船锚抛上岸,眯缝着眼睛看我们这帮学生娃争先恐后地往船上挤,还不忘大声斥责道:“莫挤莫挤,淹死你们这帮急死鬼!”所有人都不理会驾船佬的训斥,还是像一群急不可耐的蝌蚪一样往上蹿。
驾船佬的船是杉木做的,吱吱呀呀,也不知道用了多少年,看起来随时都要散架,但只要我们质疑起来,或建议他打一条新船时,驾船佬总是说这船没问题,肯定能坐人,保证淹不死你。偌大的大同水库偏偏只有他这一条渡船,我们只能硬着头皮跳进他的船舱。
等所有人都坐定了,驾船佬却丝毫没有要开船的意思。有人坐不住了,催促道:“怎么还不开,莫非等酒喝?”“等酒喝”是乡里骂人的俗话,指一个人慢性子、怠惰,一般只有长辈对晚辈说。有学生娃胆敢这样没大没小地骂他,驾船佬却并不生气,照样坐在船头上一动不动。原来,驾船佬是在等迟来的学生,想多赚几元渡费。
还真有不着急的吊死鬼(“吊”、“掉”同音,指凡事掉在后面、不着急不抢先的人)慢悠悠地从山路上下来。整整一下午驾船佬都不着急,这时候反倒着急起来,大声朝山上喊道:“吊死鬼,还不赶快!”听了驾船佬一声吼,几个吊死鬼才快步跑起来。
嘟嘟嘟……驾船佬摇响柴油机,船终于开动了。船头劈开波浪,像一条巨大的青鱼,向下游的大同镇开去。
每个星期天的下午我都会准时去清溟桥头等渡船,但是有一次,我也当了吊死鬼。那是一个秋日的上午,我在池塘里帮爷爷挖藕,不小心弄湿了校服,奶奶非要等校服晒干才肯让我穿上去上学,也或许是别的什么原因,我已经不记得了。总之那个星期天的下午我迟到了,我在狭窄的乡村公路上疯狂地奔跑着,风呼呼地从我耳边吹过,我感觉我肯定赶不上渡船了,我不得不一次次地加快步伐。等跑过了三个山头,清溟桥头终于在我眼前出现时,让我欣喜不已的是,渡船竟还等在那里!
“吊死鬼,就等你了,还不赶快!”驾船佬照例远远地吼了一句。我连忙欢快地朝他跑去。
直到这时我才恍然明白,这个驾船佬嘴上不饶人,心地倒是挺善良——他之所以每次都不肯早早开船,根本就不是为了多赚几个渡费,而是要等所有的学生娃都齐了才行。驾船佬是那么精明的人,周围几个村子有多少娃在镇上上学他心里能不清楚吗?他要是把船开走了,学生们该怎么去上学呢?
这个驾船佬!
我们支付的那几毛钱渡费怕是还不够渡船烧柴油的钱!这是很多年后我才知道的事情。那是在驾船佬的葬礼上,他的儿子偶然跟我说的。他曾想把父亲接到城里去,他父亲死活不肯,他说:“当年你不也是这样坐渡船到镇上去上学的吗,我若走了,谁来渡娃儿们去上学呢?”
现在,村里到镇上早已修起了水泥路,人们到镇上再也不用坐渡船,大同水库也开发成了旅游景点,连名字也改了,叫仙人湖。过年回家的时候,一个人坐在清溟桥岸边,夕阳洒满金色的仙人湖,我还是会想起驾船佬。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如果赶不上清溟桥头的渡船,孩子们就不得不步行十几里山路去镇上上学,因此,大家都是每天早早赶到大同水库岸边等渡船到来。
B.看着学生娃争先恐后地往船上挤,驾船佬总是大声斥责,但他的斥责并不严厉,所以孩子们都不理会,还是急不可耐地往船上蹿。
C.驾船佬的船是杉木做的,已经用了很多年,孩子们常常质疑驾船佬的旧船存在安全隐患,但驾船佬尽管愿意却无力打造一条新船。
D.尽管孩子们支付的渡费并不能使驾船佬过上富裕的生活,但是驾船佬还是为了心底的愿望留在清溟桥边坚持渡孩子们去上学。
E.发生在驾船佬身上的故事普普通通、平淡无奇却又充满感人的力量,其中蕴涵着作者对社会生活中小人物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2)小说在刻画“驾船佬”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小说是怎样叙述驾船佬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小说的结尾一段应该删去,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由。

同类题3

现代文阅读(二)
诗人与酒
洛夫
①岁末天寒,近日气温骤降,唯一的乐趣是靠在床头拥被读唐诗。常念到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我忽然渴望身边出现两样东西:雪与酒。酒固伸手可得,而雪,却难得一见。
②小时候读这首诗,我只能懂得四分之三,最后一句的味道怎么念也念不出来,后来年事渐长,才靠一壶壶的绍兴高粱慢慢给醺了出来。对于饮酒,我徒拥虚名,谈不上酒量,平时喜欢独酌一两盏,最怕的是轰饮式的闹酒;每饮浅尝即止,微醺是我饮酒的最佳境界。一人独酌,可以深思漫想,这是哲学式的饮酒;两人对酌,可以灯下清淡,这是散文式的饮酒。但超过三人以上的群酌,不免会形成闹酒,乃至酗酒,这样就演变为戏剧性的饮酒,热闹是够热闹,总觉得缺乏那么一点情趣。
③有人说,好饮两杯的人,都不是俗客,故善饮者多为诗人与豪侠之士。张潮在《幽梦影》一文中说“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间大不平,非剑不能消也。”这话说得多么豪气干云!可是这并不能证明,雅俗与否,跟酒有绝对的关系。如说饮者大多为世间打抱不平者,替天行道,一剑在手风雷动,群魔魍魉皆伏首。而诗人多为文弱书生,而感触又深,胸中的块垒只好靠酒去浇了。
④酒可以渲染气氛,调剂情绪,有助于谈兴,故浪漫倜傥的诗人无不喜欢这个调调儿。酒可以刺激神经,产生灵感,唤起联想。二十来岁即位列“初唐四杰”之冠的王勃,据说在他写《滕王阁》七言古诗和《滕王阁序》时,先磨墨数升。继而酣饮,然后拉起被子覆面而睡,醒来后抓起笔一挥而就,一字不易。李白当年奉诏为玄宗写《清平调》时,也是在烂醉之下用水泼醒后完成的。“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他的《将进酒》字字都含酒香。如果把他所有写酒的诗拿去压榨,也许可以榨出半壶高粱酒来。
⑤据《世说新语》所载:一天刘伶酒瘾发作,向太太索酒。太太一气之下,将所有的酒倒掉并把酒具全部砸毁,然后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劝他说:“你饮酒太过,非摄生之道,必须戒掉。”刘伶说:“好吧,不过要我自己戒是戒不掉的,只有祝告神灵后再戒。”他太太信以为真,便遵嘱为他准备了酒肉。于是刘伶跪下来发誓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醒,妇人之言,慎不可听!”祝祷既毕,便大口喝酒,大块进肉,醉得人事不知。在这方面,苏东坡的太太就显得贤慧得多了。《后赤壁赋》中有一段关于饮酒的对话,非常精彩。话说宋神宗元丰五年十月某夜,苏东坡从雪堂步行回临皋,有位朋友陪他散步而去,这时月色皎洁,情绪颇佳,走着走着,他忽然叹息说:“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宵何?”一位朋友接道:“今者薄暮,举纲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有鱼就好办,于是苏东坡匆匆赶回去跟老妻商量。苏夫人果然是一位贤德之妇,她说:“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只要听到这两句话就够醉人的了。
⑥中国古典诗中关于友情、送别与感怀这一类的作品最多,故诗中经常流着两种液体,一是眼泪,一是酒。泪的味道既咸且苦,酒的味道又辛又辣,真是五味俱全,难怪某些批评家认为中国的文学是纯感性的。
【小题1】作者说,小时候读《问刘十九》,最后一句的味道怎么也念不出来,后来年事渐长,靠一壶壶的绍兴高粱慢慢给醺了出来。请简要概括作者所体会出来的“味道”。
【小题2】说说第四自然段中划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小题3】从全文看,诗人喜欢酒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认为,饮酒须有雪,否则就缺乏情趣。
B.作者认为中国古典诗歌充满伤感,所以中国的文学全是纯感性的文学。
C.文章写出了古代诗人与酒的深厚关系,也表明了作者对饮酒的态度。
D.“只要听到这两句就够醉人的了”,这是夸奖苏轼的妻子很会持家。
E.这篇文章有较深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作者较深的文化底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追忆陈忠实:他用作品写出这块热土骨子里的精神
陈忠实出生在白鹿原下一座普通的农家小院中,他的大半生都在白鹿原上度过。从读小学到当民办教师,到在公社工作,又调至区文化局,他没离开过那片土地。他曾说:“我的创作正得益于我在乡村工作的二十年,特别是我在公社工作的十年。那是我对中国乡村的体验、理解及生活积累最重要的时期,对农民世界的了解和感受,是我后来创作农村题材小说的动因。”
在农村生活和工作的岁月里,陈忠实基本终止了自己爱好的写作,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乡村工作上。当时公社管辖30多个自然村,这些地方,他不知跑了多少回,有好几个村子他一住就是大半年,甚至都能叫上各家人的名字。直至成为专业作家,他也是带着铺盖回到老家的乡村院落潜心创作。
上世纪80年代,陈忠实调入陕西省作协,这一次他结束了自己的“上班族生活”,回到了这个农家小院。专业作家的身份,让陈忠实得到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在地方县志和当地老人的回忆之中,陈忠实了解到,自己的家乡曾是陕西响应中国革命最早的地区之一,这燃起了他的创作热情。《白鹿原》的创作期间,陈忠实经历了许多艰辛。孩子多,生活负担重,家里的老屋破败不堪却无钱修缮,遇到下雨天,家里甚至找不到一块不漏雨的地方睡觉:陈忠实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创作的。后来,陈忠实借住在亲戚家的小屋中,一张小桌、一个板凳,成为他笔下中国乡村历史风云变幻的发源之地。
对于《白鹿原》的写作,陈忠实说:“我在创作时必须把自己关在屋里,屋子虽破,但安静。在这里,笔下的人物仿佛都在我的周围活动,要是屋子里进来一个人,那些人物就都吓跑了,我也就写不出一个字了。”陈忠实在农家小院一住就是10年,直到《白鹿原》出版,他才回到西安。1993年,51岁的陈忠实出版了成名之作《白鹿原》。为了这部作品,陈忠实从1988年4月动笔,到1992年农历腊月二十五封笔,历时近四个年头,草稿和复稿中的近百万字都是在其祖居的乡村家里完成的。
1997年,《白鹿原》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而当时陈忠实早已成名。在《白鹿原》获奖后,陈忠实及时回到了乡下,他避开了热闹和喧哗,在沉静中积蓄着创作的力量。对待名利,陈忠实直言不讳:“毋需讳言,我向来不说淡泊名利的话。反之,在一定的场合和相关的文字话题中,我鼓励作家要出名,先出小名,再出大名。我希望有中国作家能出大名,大到让世界都能闻其名而赞叹,当是我的国家、我的民族、我的家乡的大幸。再说利,作家通过自己的创作劳动赢得酬报是为正道,有什么可指责的呢?要求喝着玉米糁子就着酸菜的作家‘淡泊’名利,缺乏人道!”
尽管陈忠实早已达到“小康”,但他仍保持着粗茶淡饭的生活习惯和节俭美德,就连一般人弃之不要的芹菜叶、老莴笋叶,他都舍不得丢。在他眼里,这些蔬菜叶子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多种营养,扔了实在可惜。他常说:“生活的要求是无止境的,如果一味地向高标准看齐,就会消磨自己的意志。粗茶淡饭、五谷杂粮最养人,衣着朴实最惬意。”
陕西作家高建群回忆起陈忠实时说:“我第一次见到老陈,是在1979年的一次文学创作会上,他穿着一件半旧的衬衣,背着一个黄挎包。他坐在角落里,总把挎包放在胸前,两只手搭在包上。他从骨子里讲还是一个农民,身上具有关中农民的所有特点。”陈忠实是地道的西北汉子,对人生的感悟,会用最简单直观的语言来描述:“馍蒸到一半,最害怕啥?最害怕揭锅盖。因为锅盖一揭,气就放了,所以馍就生了。”他就是以这种大智若愚的态度对待人生和写作。
(摘编自新华网)
相关链接:
①“我没有想到,他为了见一位远道而来的编辑,竞推迟了前往长安县修改《白鹿原》的行程。你知道吗,当时修改《白鹿原》远比见一位未曾谋面的编辑急迫、重要啊,如果不能如期修改好,那一届的茅盾文学奖可能就失之交臂了。”其实,在见面之前,邓映如仅与陈忠实通过一个电话。  (著名出版人邓映如回忆与陈忠实的初次相见)
②“……进入44岁时很清晰地听到了生命的警钟,如果50岁还写不出一部死后可以做枕头的书,这辈子就白活了!”  (陈忠实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语)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陈忠实出生在白鹿原,直至调至区文化局,从来没有离开过那片土地,所以小说《白鹿原》与陈忠实自身的经历有紧密的关联。
B.在农村生活和工作期间,陈忠实基本终止了写作,这段经历虽然有利于写作素材的积累,但繁忙的工作也耽误了他的文学创作。
C.在《白鹿原》的创作过程中,陈忠实经历了许多艰辛,这些经历,有的固然是一种磨难,但有的却使陈忠实能够安心创作。
D.在名利的问题上,陈忠实有自己的见解和做法:《白鹿原》获奖后,他选择避开繁华;而对其他作家,他却鼓励他们应追逐名利。
E. 陈忠实是地道的西北汉子,成名前后,始终没有改变关中农民朴实的本性,这在他淳朴的语言、简朴的生活等方面得到了体现。
【小题2】陈忠实创作《白鹿原》的动机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小题3】文中多处直接引用陈忠实及其朋友的话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4】陈忠实有哪些人格魅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