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外国小说,完成小题

【美】欧·亨利
陶柏蒙锁上公文包的时候,感到口干舌燥。他颤巍巍地伸手入袋,掏取香烟,觉得手在发抖。他站到窗口,俯视窗外中央公园的一片新绿,点燃一支烟,深深地吸了一口,内心的紧张,稍微缓和了一些。他那疲惫的眼睛,惶惑不决地注视着那个公文包,公文包里正装着他的命运,虽然他心里仍然矛盾,但是他到底还是那样决定了。片刻之后,他就将提着那个公文包,悄然离开这间办公室,一去不再复回,但是,他真不能相信,个人五十四年来的信誉,即将就此毁于一旦,因此他取出飞机票来,困惑地审视着。
这是一个周末的下午,办公室里静寂无声。陶柏蒙的视线,迟缓地从大写字台移向红皮沙发,然后经过甬道、外室,停驻在魏尔德小姐插瓶放在桌上的一束玫瑰花上,魏尔德小姐将和许多其他的人们一样遭受破产,这束玫瑰花,亦将被弃置于垃圾堆中,这似乎太霸道,太残酷,但是,有什么比自保更重要呢?即使是玫瑰,也长出刺来保护自己!他知道魏尔德小姐在爱恋着他,而且竭尽一个四十岁未婚女性的可能,在深深地爱恋着他,她供职于陶柏蒙信托公司已经十二年了,但是,他却不想放弃自己宁静的独身生活……他陷于沉思之中,不经意地把桌上的日历翻到了下礼拜,忽然间他从沉思中觉醒过来,发觉到刚才这些无意识的举动,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提起公文包,整整衣冠,悄悄走过玫瑰花旁,出门去了。飞机要六点钟才起飞,正是醉人的春天,公园里的景致,灿丽锦簇;春阳透过丛林,疏落的影子交相辉映。远处,广场上空时有洁白的鸽子翩然起落。虽然到南美去颐养天年是他的毕生大愿,但却不曾想到这个愿望竟会实现得这么快!这完全是医生为他决定的,他回想起医生对他说;“一切取决于你自己如何调养,享乐优裕,也许还能多活几年。”
他顺着公园漫步,手指被沉重的公文包勒得有些疼痛,但是心情却并不紧张,他和蔼地对一个巡逻警察古怪地笑笑,甚至想要拦住他,而且告诉他:“警察先生,我实在不如我的外表一般值得别人尊敬;我是个拐骗六百家客户的经纪人,我自己也和别人一样,对于我自己的行径感到惊奇,因为我一向诚实;但是,我在世之日已经无多,公文包里的钱财,足够我作最后的享用。”
路过一处玫瑰花丛,他又想起了魏尔德小姐。记得是在两个月以前,她怯怯地交给他一张三千元的支票,“陶柏蒙先生,请你把这笔款子替我投资好吗?”她忸怩地说,“我觉得我早就应该托付给你了,储蓄存款比较起来是最可靠的,而且自1929年以来,我一向对股票证券不大信任。”“魏尔德小姐,我很愿为你效劳,”他内心暗暗得意,“但是,你既然不信任证券,为什么又变了主意呢?”她低下头,羞答答地不做声,停了半晌才说:“是的,我在这里服务已经很多年了,亲见你为别人赚了许多钱……我相信托付给你是不会有什么不妥的,万一不幸,我也不会有二话的。”
他提提精神,继续向前走去,哥伦布广场已经隐隐在望了。忽然,他看见路边蹲着一个人,那人的年纪,和他自己不相上下,也许比他还稍稍大一点,头上蓬着苍苍白发,衣衫褴褛,补丁斑斑。陶柏蒙放缓脚步,许多野鸽子正围绕着那个人飞舞,争着啄食他手上的花生;在他怀里,还露出花生袋子。从侧面看去,那个人很和蔼,很慈祥。但是满面皱纹斑驳,想是历经风霜使然。他看见陶柏蒙正在看他,就说:“可怜的鸽子哟!它们经过了漫长的严冬,自从飘雪以来,它们早就被人们遗忘了,我只要能买得起花生,不论气候多么恶劣,我都必定会来的,因为我不愿意让它们失望。”
陶柏蒙茫然地点点头,他盯着那个孤零零的人出神:“那个人这么穷苦,还肯把仅有的钱用来喂鸽子,那些鸽子信赖它们的穷施主……”
这个念头激起他五十四年来清白无瑕的自尊心,使他豁然一惊,他忽然看见那些鸽子变成六百家嗷嗷待哺的客户,其中有几家是孤苦无依的老寡妇,靠亡夫留下的一点薄产,节衣缩食地活着,其中有一只鸽子是魏尔德小姐。而他,就是那蹲在路边喂鸽子的人,至少在今天以前的那些日子里,他就正是这样一个人物。但是。他不但从来不曾衣衫褴褛,而且一向丰衣足食!羞恶之心,不禁油然而生,他回过头来,跑回公司,虽然他的心里还有一个声音在讥嘲他重投樊笼,为人役使,太不聪明,但是他的意念趋于坚定。
此时,那个喂鸽子的人还在公园里;他茫然地环视四周,回过头来,看见一只肥美的鸽子正在他掌中吃得高兴。喂鸽人熟练地把它的脖子一扭,揣进怀里,然后站了起来。“朋友们,很抱歉!”他对四散飞舞的鸽子们温和地说,“你们知道,我也需要果腹呀!”
(选自《欧·亨利小说选》,有删节)
【小题1】概括第二段划线处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4分)
【小题2】从全文看,小说主人公陶柏蒙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请简要概括。(3分)
【小题3】路边喂鸽子人的举动让陶柏蒙幡然醒悟,但读来并不让人觉得突兀,请结合情节谈谈其中原因。(4分)
【小题4】本文标题为“鸽”,请分析其含义与作用。(4分)
【小题5】如果没有最后一段,小说也很完整,但正是这一段,使小说更有深度。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12: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
赏梅勿忘齐如山
时下电影《梅兰芳》大热,齐如山之名得以频频见诸报端。正如他晚年在回忆录中所言:“几十年来,知道梅的人,往往就提到我。”
齐如山早年身兼梅兰芳的编剧、导演、媒介推广和经纪人等多重身份,是“梅党”的核心人物。后来他又以戏剧理论方面的建树被学界公认为“与王国维、吴梅并称的戏曲三大家之一”。只因后来去了台湾,他才被人们忽略乃至遗忘。
齐梅二人的相识在梨园界是一段佳话。1913年,新近崭露头角的梅兰芳在天乐茶园演《汾河湾》,台上薛仁贵唱到窑门一段,饰柳迎春的梅兰芳按照师傅教的,面向内坐,竟自休息了。
刚从欧洲涉猎了西方戏剧理论的齐如山观后,如鲠在喉,当晚便写了一封3000字长信给梅兰芳。“假使有一个人说,他是自己分别18年的丈夫,自己不相信、叫他叙述身世。岂能对方在滔滔不绝地叙说着,自己却漠不关心呢?”齐如山直率地批评了传统演绎,并在信的后半部分,把薛仁贵唱段分成9个段落,一一配上自己设想的柳迎春的身段。
10天后,齐如山又去看《汾河湾》。当谭鑫培唱到那一段时,梅兰芳忽然站起身来,与谭的唱腔相配合,身段、表情丝丝入扣。散戏后,谭鑫培对别人讲:“窑门一段,我说我唱的有几句,并非好得很啊,怎么有人叫好呢?留神一看,敢情是兰芳那孩子在做身段呢!”
此后,只要梅兰芳有演出,齐如山就去看,看完即写信加以指导,前后写了100多封。二人以“函授”的方式分享对戏剧的理解,却从不见面。据说有时梅兰芳演出前,也会偷眼往台下看,每次总见一位“高高的,黑瘦的四十多岁的男子,戴着礼帽,留着两撇小胡子”。
直到有一天,梅兰芳派人给齐如山送去一封信,邀请他来家中见面,二人由此订交。自此,齐如山正式开始为梅兰芳排戏。他先后编写了《嫦娥奔月》、《黛玉葬花》、《霸王别姬》等以旦角为主的新戏26部,后来又把古代描写舞蹈的辞赋中的动作找出来,编成身段,教给梅兰芳。这段合作被后人誉为“珠联璧合”。
齐如山之于梅兰芳,就像罗瘿公、翁偶虹之于程砚秋,陈墨香之于荀慧生,清逸居士之于尚小云。当时正是依靠幕后的文人创作团队,“旦角”才超越“生行”成了京剧中的主角。
九·一八事变后,梅党两大支柱,“戏袋子”齐如山与“钱袋子”冯耿光就梅兰芳去向发生争执,最后梅采纳冯耿光意见,迁居上海,齐如山则留在了北平,二人就此分开。
齐如山此时写给梅兰芳的信,后人读出了凄楚伤感和骄傲倔强:“我从民国二年冬天给您写信,至今已二十年了。……我大部分的功夫,都用在您的身上。……您自今以前,艺术日有进步;自今之后,算是停止住了。”
某种意义上说,齐如山的确说中了梅兰芳的命运。其后8年抗战,梅兰芳蓄须明志。再后齐如山去台湾,梅兰芳留大陆,天各一方。建国后,担任京剧院院长的梅兰芳奔赴各地讲话、开会和慰问演出,晚年新戏只有为国庆献礼的《穆桂英挂帅》一出。齐如山则在台湾继续从事京剧研究,著作颇丰。
齐如山赴台定居后,梅兰芳每逢过年必到齐宅探望其夫人子女,仍在堂前以大礼参拜。在那个政治气候十分敏感的年代里,这实属难能。1961年夏,85岁的齐如山从广播中得知梅兰芳逝世的消息,“不禁老泪纵横”。他后来将梅兰芳手写的中堂张挂出来,时时瞻望。
齐梅二人的合作始于那个特殊的时代,其时旧文化尚未完全瓦解泯灭,新文化尚未成型,艺人和“有着新思想的旧文人”才得以形成某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这种关系在1937年前形成了高潮,之前没有过,之后也不再有了。”
注:齐如山(1877-1962)名宗康,字如山,以字行于世,河北高阳人。戏曲理论家、剧作家。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为传记文体,其主要表现手法是借助人物的言行及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同时,引用与对比也凸显了人物形象。
B.文章以时间为顺序来表现齐如山与梅兰芳关系,同时借助插叙,回放、倒叙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再现二人亦师亦友的生动关系。
C.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迁居上海,而齐如山则流在北京,两人分道扬镳的真正原因是在于齐如山的倔强骄傲的性格。
D.抗战期间,梅兰芳蓄须明志,不向日寇低头,解放后留在大陆,后齐如山则移居台湾从事戏剧研究,著述颇丰,两人从此天各一方。
E、文章后半部分则表现了齐如山对梅兰芳的牵挂之情,“老泪纵横”及“挂中堂”的细节生动形象,表现力足。
【小题2】文章首段引述齐如山“几十年来,知道梅的人,往往就提到我”,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3】作者是怎样描写“梅”“齐”二人关系的?
【小题4】联系全文,请用概括语言为齐如山撰写人物简介。(字数不超过300字)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18北京图书订货会昨日下午落下帷幕。在为期3天的图书订货会上,少儿馆始终人气爆棚。来自全国各地的经销商和带着孩子来看书的家长们,络绎不绝。天天出版社总编辑张昀韬介绍说,近年来原创图画书是策划重点,这次推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绘本大系”由四个子系列组成,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向读者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说,这种传统文化类图书的持续热销,是因为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渴望日益强烈,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普及与传播,为读者奉献更多精品佳作。每届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名家新作都是备受瞩目的亮点。此次,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张炜、周大新等,都携新书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摘编自《“出版业风向标”释放出哪些信号?》)
材料二

(摘编自《2017年中国图书馆零售市场报告》)
材料三:
年来,随着人们对品质生活的持续追求,对于精神食粮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全国各省的图书销量及用户数持续保持增长,越来越多人加入阅读大军。其中,北上广及其他东部发达城市仍然是阋读主力,但增长率趋于平稳;得益于线上购书的便捷性,中西部城市反而高歌猛进。
数据显示,京东主力购书和阅读人群的用户中,男性用户占比略高于女性用户;70后、80后的中青年占京东平台上所有读者的74%;大学和研究生以上学历的用户,占京东图书消费者的8成;中产人群占比超过50%;在京东选购图书时,81%的用户对于评价敏感。京东平台读者中,高学历人群聚集现象明显。这既得益于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因为他们是网购的熟练使用者。他们除了自身酷爱阅读,也重视对下一代阅读习惯的引导和培养,是全民阅读的领军者。而学生群体作为读书需求大户,良好的阅读习惯正在形成,他们是未来全民阅读的中坚力量。
近年来,用户的阅读出发点更加明确,更注重自身买书的功能性,专业领域书籍的市场需求持续扩大。同时,促销、粉丝经济、社会热点等都对图书销售有着越来越强的影响。随着全民读书习惯的逐步养成,在线销售渠道为图书提供了更好的展示和阅读分享空间,使用户可以更精准地进行个性化阅读。
(摘编自《2017国民阅读报告》)
材料四:
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总规模还在继续增加,2017年已经达到了803.2亿元,较2016年的701.2亿元同比增长14.55%。说到底就是书销售得多了,市场对于图书的需求在增加。
这应该是一个好现象。但另一个数据却是2017年畅销排行前1%的图书为整个市场贡献了51.7%的码洋(书价总和)。早在2014年,图书市场中销量排名前1%的图书就为整个市场贡献了43.73%的码洋,随后的2015年和2016年,畅销书的贡献都持续增加。超过了一半的市场码洋是由1%的畅销书所取得的。这说明图书的“贫富差距”在扩大,畅销书越来越赚钱,而其他图书就销售得非常一般,以致滞销。
另一个数据也多少佐证了这一点。报告显示,少儿市场依然是市场增长的主要推动力。2017年,少儿图书占图书零售市场的码洋比重达到24.64%,是最大的细分类,也成为市场增长贡献最大的类别。这也显示了图书销售的“集中”,说明国人出书还是有迎合热点、力求投机的成分,做书只图赚一票就走,这当然不是一个做书的健康的方式。
(摘编自郦亮《大市场难掩图书销售“两极分化”》)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绘本大系”四个子系列形式生动活泼,满足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受到了读者的热烈追捧。
B.2018北京图书订货会名家新作仍是备受瞩目的亮点,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张炜、周大新等前来参加。
C.近年来中西部城市的图书销量和用户数高歌猛进,已经超越北上广及其他东部发达城市图书销量及用户数。
D.从京东平台读者群的组成看,大学和研究生以上学历的用户占比8成,他们是全民阅读的领军者。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7年度少儿类图书对市场增长的贡献率所占比率最大,少儿图书占图书零售市场的码洋比重达到24.64%。
B.从2017年度中国图书销售全年分布的情况分析,全年图书销售数量并不是一路高涨,而是有高涨期也有低潮期。
C.2017年畅销排行前1%的图书为整个市场贡献了51.7%的码洋,这说明畅销书越来越赚钱,也说明图书销售越来越“集中”了。
D.当前图书销售“两极分化”,这说明国人出书是为了迎合热点、力求投机,这不利于图书市场的健康发展。
【小题3】根据材料三,说说近几年来我国图书出现热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12分)
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①一个道:“这条计好么?一个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得推故了!”③一个道:“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 又④一个道:“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没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又⑤一个道:“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里去!”那⑥一个道:“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又听得⑦一个道:“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⑧一个道:“我们回城里去罢。”⑨一个道:“再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
【小题1】横线上说的“这条计”是指什么计?它“好”在什么地方?(3分)

【小题2】文中画波浪线的“这件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小题3】文中画线①至⑨上的九处“一个”,分别指哪几个人?请分类归纳后,说说是凭什么判断出来的。从中可看出,《水浒》在写人方面有什么特点?(4分)

【小题4】这段文字主要用了哪两种描写方法?从内容上看,这段描写对林冲性格发展起到什么作用?(4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庭院无风花自飞
——邵雍击壤体的渊源与体式
王利民
《伊川击壤集》中的诗篇载录了邵雍的思想、学术、志愿、情感与德行,是他的生平经历与人格风范的艺术化反映。从形式与内容方面来看,邵雍所创造的击壤体既确立了文人诗的一种全新的体式规范,又凝聚了北宋时代的理学思潮,是儒门哲理诗的轴心体现。
击壤体的形成根基于唐宋之际由崇文到尚理的学术变迁、反朴还淳的士风变易和趋于平易朴实的文风走向。四库馆臣在《击壤集提要》中对此有清晰的辨析:“自班固作《咏史》诗,始兆论宗:东方朔作《诫子》诗,始涉理路。沿及北宋,鄙唐人之不知道,于是以论理为本,以修词为末,而诗格于是乎大变。此集其尤著者也。北宋自嘉祜以前,事事反朴还淳,其人品率以光明豁达为宗,其文章亦以平实坦易为主,故一时作者,往往衍长庆余风。王禹傅诗所谓‘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杜甫是前身’者是也。邵子之诗,其源亦出白居易。而晚年绝意世事,不复以文字为长。意所欲言,自抒胸臆,原脱然于诗法之外。”这是在全面把握中国古代哲理诗发展轨迹和北宋士风、文风的基础上,对《伊川击壤集》所作的归纳。尽管它对哲理诗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的考察显得粗略而欠准确,但它对邵雍诗歌的体式特征、创作原则的总结平实公允,富有卓识。
邵雍以哲人身份写作诗歌,着意塑造理学的精神文化结构,自觉充当道德文化的立法者和解释者,而无意于遵循传统诗歌规则。依据传统的诗学规则对他的诗歌作艺术判断只能斫伤击壤体的文化价值和个性价值。清代何一碧在《论诗》诗中吟道:“诗家说理常嫌腐,《击壤》歌谣宜另看。”其另眼相看的应是《伊川击壤集》中有着自然景物刻画、风格清新活泼的诗篇。而这些诗歌往往在感性中寓有理性。在想象和知觉中寓有义理。如邵雍《暮春吟》:“林下居常睡起迟,那堪车马近来稀。春深昼永帘垂地,庭院无风花自飞。”诗人的从容静定气象从春日的大化流行中呈现出来。儒道两家在修身、养心问题上的总体思路是通过否定感性自我来实现精神超越,而邵雍则强调在个体生命的感性存在中实现内在超越。他认为修身是为了形体上求安,养心是为了心灵上求乐,他的《天人吟》说:“身安心乐,乃见天人。”天人合一的安乐境界就是邵雍所追求的道德化境。
四库馆臣认为击壤体源出于白居易。这是着眼于二者流畅浅近的语言风格而言的。其实,白诗的通俗晓畅,是经过千锤百炼、作了许多艺术加工的结果。这和邵雍直抒胸臆、伫兴而就的创作方式大异其趣。在这个时代,洛阳文人多以白居易为师法对象,但击壤体所体现的理学价值原则、重意识甚于重技巧的创作原则使得它不可能成为白体诗的承流接响。邵雍本人鸟瞰诗史,仅仅标举《诗经》为诗歌典范。他喜爱陶渊明诗文,主要是钦慕陶氏的人格。和陶渊明一样,邵雍的生活和人格紧密地交织在他的诗中。其诗歌风格与生活风格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都是深思熟虑后的选择。二者都以平易质朴为特征,都与人为矫饰相悖离。二人的诗都有一定的自传性,都有一种表现自我和得到理解的强烈愿望。由于本人的不断出场,诗人自身成了诗歌观照的主体,家园生活构成了重要的主题。他们那具有自我满足感的隐士形象及其特异的个性,主要是由自己的诗作塑造的。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说:“白沙虽宗《击壤》,源出柴桑。”指出陈献章诗歌与陶诗、邵诗间的前后继承关系,同时也表明了陶诗与邵诗存在同中之异。击壤体有着突出的原创性,其体式固然和《诗经》相去甚远;其浅近的语言和陶诗的简古风格也不相同。其实,邵雍仰幕的是《诗经》的济世精神和陶诗任真自适的意趣,而没有着力追仿《诗经》和陶诗的艺术形式。
(选自2016年12月16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注】①兆:开始。②理路:道理,理论。③白沙:指明代思想家、诗人陈献章,因陈献章曾在白沙村居住,故人称白沙先生。④柴桑:古地名,是陶渊明的故里,后人便以“柴桑”代指陶渊明。
【小题1】关于邵雍的击壤体诗歌,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宋之际,学术逐渐追求理性,士风逐渐返朴归淳,文风逐渐崇尚平实,这是邵雍击壤体诗歌产生的基础。
B.击壤体诗歌在内容上体现了北宋时代的理学思潮,在形式上确立了文人诗的体式规范,是儒门哲理诗的典型代表。
C.击壤体诗歌彰显了邵雍的诗歌创作原则,即追求任真自适的意趣和清新活泼的风格,反对沿袭传统,反对形式技巧。
D.击壤体诗歌星现出理学的精神文化结构。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个性价值,与邵雍的哲人身份相称。
【小题2】下列关于邵雍诗歌的渊源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邵雍的诗歌创作以论理为本,其创作理论远宗班固的《咏史》诗和东方朔的《诫子》诗,近学杜甫和自居易。
B.邵雍与自居易的诗歌都体现出流畅浅近的语言风格,但他们的创作方式却迥然不同,白诗精心锤炼,而邵诗则自然而为。
C.邵雍注重意识,注重理性,追求天人合一的安乐境界。其诗歌创作思想直接于儒家和道家在修身、养心上的思想。
D.邵雍的击壤体在语言风格上刻意模仿陶渊明,二人作品都表现家园生活和隐士情怀,反对矫饰造作,追求简单质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库馆臣对中国古代哲理诗的形成和演化过程进行了系统科学的梳理归纳,对邵雍诗歌的体式特征、创作原则做了平实公允的评价。
B.邵雍自觉充当道德文化的立法者和解释者,他感悟生活,以诗诠道,创造了理学的诗化形态,折射出时代的风采。
C.邵雍的《暮春吟》让人在生动感人的暮春景象中体味出诗人从容镇定的精神气度,表现了诗人感性自我与客观外界的有机融合。
D.邵雍身上综合着不同类型的特点:他有读书人的济世精神,也有独居山林的隐士情怀;既具有哲学家的深逐思维,又饱含诗人的灵感和才情。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乡村的节奏
路军
①我喜欢乡村的节奏,每一回乡,就像离巢久了的鸟儿,落在那儿,被一种难以名状的力量覆盖,缓缓地、静静地,古老的乡村像一块沉积了千年的磁石,不管外界怎样的喧嚣,内心的尘垢都在那一瞬间剔除掉了。乡村,我的乡村,你的脚步不会慌乱,不会迷茫,不会在现代的包裹中逝去,她坚定地走着,内心的包容力量谁也不可小觑。
②我不喜欢时下乡村会走向没落的荒诞论调,即使城市再无限制的扩延,也难以吞没乡村的广袤。
③行走于乡村,既是一种膜拜,也是一种回归,精神宁静的安养,心灵倾斜的抚慰,思想的反刍与咀嚼。
④炊烟依然,缓缓地上升,在早晨的阳光里散发着植物的味道,玉米味,槐树味和松香味混合在空气中,随着时光的飘转发酵,扩散到村庄四面的丛林中。一代一代的坚守,虽然偶有烟煤的污气从远远的城市飘来,试图包裹山野的昏暗,但在山山川川的绿色的屏障中,在原始一般的炊烟中还是败下阵来,灰溜溜地走了。我试图从生物学的循环系统中找到答案,那是很遥远的解释,只有眼睛和思维落在你土地中,落在乡村强大的生命力上,谜底也就不成为谜底。
⑤在雾霾如此猖獗的时刻,多看一看乡村的早晨的炊烟脚步,或许有所裨益。虽然我隐隐还有些担心。街巷中,老头、老太太安详地坐在树下,坐在石台上,细数着岁月的影像,饱经沧桑的脸庞就像意蕴深厚的诗行,他们的语调如平缓流淌的溪水,舒缓的波痕轻轻卷过你的心头。那是岁月沉积的大度与包容,是酸甜苦辣咸——人生滋味浸润的智慧。
⑥不知何时,孩子们蹦蹦跳跳出来了,仿佛一个个小精灵钻来钻去,又像一只只轻盈的蝴蝶时而安静,时而翩翩而飞。一位女孩子的马尾辫在清风中左右甩着,如蝴蝶头上触摸春天气息的触角。有的孩童滚着铁圈,有的抛着纸飞机,有的吹着柳笛,还有的放着风筝,一根长长的线系着一颗放飞的梦想。老与少,安详与灵动,在乡村融合成一幅和谐的图景。
⑦农田里,古老与现代的音符飘来飘去。从春天飘到冬天,从冰冻飘到花开。在暖洋洋的天气,春天的田野热闹起来,乡亲们有的手扶犁杖,犁杖弯弯的尖头上顶着圆圆的柳筐,筐里压着一块厚重的河卵石,以手紧紧地握住犁杖前的的横柄,沿着整齐的田垄弹拨音节,那新翻开的泥土气息在田垄上微微荡漾,与不远处山上的春草花香融化在心底,就在农人的心头氤氲起一个个美丽的秋收之梦,仿佛那一株株迎风而立的饱满玉米就在他们的眼前炫耀。若是累了,便蹲下身子,坐在地边矮矮的石墙上,吸一袋纸烟;或者目视太阳打几个响响的喷嚏,从地头的柳筐里取出早早预备的山泉水,咕咚咕咚驱赶劳累。
⑧快到中午了,太阳爬得老高,一位位小商贩好像赴约而来,在杨树底下,在街巷中,放开喉咙吆喝,粗犷的,高亢的,悠长的,沙哑的,“小米煎饼呦!”“家做的大豆腐。”此起彼伏,一些农妇步出家门,买好食物,很快消失在街巷深处。袅袅炊烟渲染乡村的祥和与温暖。
⑨短暂的静谧在太阳的游走中悄悄流逝,不久,乡村又回到了她自己的节奏中行走。
⑩我喜欢乡村的节奏,那是纯净无瑕的,是沉淀许久的厚重与瓷实,是历经沧桑后的大度与从容,每当我的双脚踩在生我养我的乡村,我都喜欢融入这种节奏的行走中。
(选自《廊坊日报》 2014年3月28日)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作者在文章开头、结尾点题,首尾照应,并且直接抒发了对乡村的节奏的喜欢之情。
B.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了乡村节奏的纯洁无暇、厚重与瓷实、大度与从容的特点。
C.作者用“像离巢久了的鸟儿”这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回乡的喜悦之情,作者坚信城市再扩张也不能吞噬乡村。
D.作者用“你的脚步”“她坚定地走着”“乡村又回到了她自己的节奏中行走”来写乡村,运用拟人,变换人称,给人一种亲切感。
E.文章借助一幅幅画面来刻画乡村的和谐与温馨,也写了“小商贩放开喉咙吆喝”这一打破乡村宁静的不和谐的情境。
【小题2】理解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义。(7分)
①古老的乡村像一块沉积了千年的磁石,不管外界怎样的喧嚣,内心的尘垢都在那一瞬间剔除掉了。(3分)  
②行走于乡村,既是一种膜拜,也是一种回归,精神宁静的安养,心灵倾斜的抚慰,思想的反刍与咀嚼。(4分)
【小题3】作者在文章主体部分描绘了哪几幅乡村图景,请简要概括。(5分)
【小题4】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在不断地扩张,乡村在不断地被挤压,不少农民离开土地,涌进城市。有人认为“乡村会走向没落”,请结合本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的认识。(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