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2012·山东)《审丑》(原文见本专题高频考点三“5年高考”部分)
【小题1】结合文意,赏析两处画线部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小说结尾处“无定停了好大一会儿,说:‘真的。’”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52: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现代文阅读
无论是“五线谱”还是“数字简谱”,其目的都是为了对声音进行数量化的记录和描述。如果没有这一前提,复杂的音乐作品既不能创作,也难以演出。从这一意义上讲,正如数学是所有科学中最为抽象的科学一样,音乐是所有艺术中最为抽象的艺术,它们都可以被简单的符号体系加以表述。所以,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指出:“音乐就它的基础来说,是数学的;就它的出现来说,是直觉的。”而西方人所要做的,就是在音乐的直觉背后,发现数学的基础及其“演算”规律。于是,西方音乐和算数、几何、天文一起成为教会必修的四门功课。在西方13世纪,音乐既是艺术,又是数学,还是宗教,因为音乐家要根据数学的原理创造出符合宗教精神的艺术。
音乐不是数学,我们不能指望将一组数学公式能够直接转变成五线谱;音乐不是哲学,我们也不能指望将一个哲学命题直接转变为交响乐。然而,一方面,音乐和数学存在着类似,因为数学和音乐具有抽象探索方案的特征,在探索中由类推和变奏来引导;另一方面,哲学与音乐也拥有一些共同的世界观、共同的生活态度、共同的信仰模式。
最初,西方人对数字的崇拜、对音乐的崇拜、对宇宙本体的崇拜是交织在一起的。从“数字本质主义”的观点出发,西方人竭尽全力地去探索和谐音符背后的数学秘密。在这种探索过程中,音乐家发现,任何单一数字所对应的音响都不能产生美,和谐的音乐产生于不同音响之间的数学关系。这个观点显然比以往的“数字拜物教”有更大的进步,其意义相当于理性哲学对宗教神学的取代。
然而,数学是发展的,音乐是发展的,哲学也是发展的。数学家对“无理数”的发现不能不引发音乐家的恐慌。这个无理数和极不和谐之间的隐喻的相似,比我们期望的更为深远更为神秘。一个音乐音程和一个数学的数字被人们同样地判断:人们认为它们都在可允许的界限之外。它们对于一个已经建立起来的秩序来说,被认为不仅不使人愉快,而且是危险的,不仅有威胁,而且是魔鬼性的。
这种数学家对无理数的恐惧、音乐家对不和谐音程的恐惧,犹如哲学家对非理性世界的恐惧。然而,无论数学家是否喜欢,无理数确实是存在的;无论哲学家是否高兴,这个世界确实不是按照我们的理性模式被创造出来的;无论音乐家是否愿意,不和谐的音响也确实构成了音乐世界的一部分。于是,正像数学家必须正视无理数,哲学家必须正视非理性一样,音乐家们也必须正视不和谐音程在作曲中的地位。(摘编自陈炎《科学精神对西方艺术的双重影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线谱”和“数字简谱”都是对声音进行数量化的记录和描述,这种记录和描述是复杂的音乐作品创作和演出的前提。
B.数学和音乐分别是科学和艺术中最为抽象的,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和音乐都可以被简单的符号体系加以表述。
C.音乐的基础是数学,它是以直觉出现的,西方人所要做的,是在音乐的直觉背后,发现数学的基础及其“演算”规律。
D.音乐家要根据数学的原理创造出符合宗教精神的艺术,所以,音乐和算数、几何、天文在西方成为教会必修的四门功课。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音乐不是数学,一组数学公式不能够直接转变成五线谱;音乐不是哲学,一个哲学命题不能直接转变为交响乐。
B.数学和音乐都在探索中由类推和变奏来引导。哲学与音乐也拥有一些共同的世界观、生活态度、信仰模式。
C.音乐家发现,和谐的音乐产生于不同音响之间的数学关系,这个观点导致了理性哲学对宗教神学的取代。
D.西方人对数字、音乐、宇宙本体的崇拜是交织在一起的,他们竭尽全力地去探索和谐音符背后的数学秘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学的发展推动了音乐、哲学的发展。因为无理数和极不和谐之间的隐喻的相似,所以数学家对“无理数”的发现不能不引发音乐家的恐慌。
B.如果一个音乐音程和一个数学的数字超出了可允许的界限,它们对于一个已经建立起来的秩序来说,被认为是危险的,有威胁且是魔鬼性的。
C.世界不是按照我们的理性模式被创造出来的,不和谐的音响构成了音乐世界的一部分:这个事实不以数学家、哲学家、音乐家的意志而转移。
D.尽管数学家和音乐家分别对无理数和不和谐音程感到恐惧,但是数学家必须正视无理数,音乐家们也必须正视不和谐音程在作曲中的地位。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我国960万平方千米土地上,山地占2/3,大致可分为三级台阶。第一级台阶是世界第一大高原——青藏高原。第二级台阶从黑龙江最北端开始,一直到云贵高原南部,平均海拔近2000米,包括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秦岭、大巴山和云贵高原。自第二级台阶以东至东南沿海为华东平原,即第三级台阶。上一级台阶都是下一级台阶的支撑或庇护伞。青藏高原是我国整个生态的屏障,它把寒冷空气挡在这座大墙之外,使它的东面和南面即第二级台阶形成了优良的生态条件,温暖湿润,物种丰富。而第三级台阶属平原生态系统,现代城市生活基本上都集中在这里,第二级台阶丰富的物种资源为下一级台阶的平原生态系统提供了生存的物资。三级台阶囊括了地球大多数生态类型,将地球自赤道至极地之间的多数陆地动植物承载其中,为人类的生存繁衍提供了物种资源。
三级台阶中最关键的是青藏高原,它也是亚洲生态系统的支柱,高原上的山脉就像一条条大水坝,坝顶部几乎都是冰川,既围出大面积湿地、河流与湖泊,又有冰雪融水源源不断地补给湿地,形成一个涵养水源的生态系统。水是生命之源,正是这个“大水塔”维持了中国乃至东南亚的整个生物世界的新陈代谢。但目前的情况却不容乐观,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连年干旱,青藏高原上的许多湖泊湿地渐渐干涸。青海湖是中国第一大咸水湖,现在每年退水13厘米,干涸的过程中,矿物质析出,若干年之后,过高的矿化度会杀死湖内所有生物。近些年来过度放牧也导致了草场退化,进一步破坏了涵养水源的生态条件。一旦青藏高原上的高寒草甸消失殆尽,整个高寒草甸将会被荒漠和沙漠所取代。青藏高原是地质灾害多发地,它就像一堆5-8千米厚的碎石镶在旋转的地球表面,顶端的线速度比平地快很多,所以它的板块碰撞和地质灾害表现得更加突出。地震、塌方、雪崩、泥石流等比平原剧烈得多,常有半面山坡倾倒而下,山坡上的树木成片成片地随之被连根拔起。20世纪80年代西藏通麦一次大塌方造成87辆汽车和5辆装载机被埋,我们经过塌方区时也很紧张。由于气候变迁和人类无序开发,青藏高原植被覆盖率大大降低,风沙危害逐年增大。在109国道,沙子被吹到道路当中,堆积起来,经常能看到推土机在这里清沙。将来青藏铁路很可能也遇到这种情况,维护起来相当困难。全球变暖,雪线退缩,使许多5000多米的雪山岩石裸露。冰融水量减少,许多湿地与河流干涸,缺水的居民只能搬家。
云南省号称“植物王国”,但看到的绿色与之并不相符。云南省只有西南部的森林长势良好,而中东部大部分植被很稀疏,干热河谷和干荒地区生态更加脆弱,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在喀斯特地形区的土层很薄,很容易被侵蚀。著名的云南石林,看上去虽然壮观,但从生态的角度去看,不过是一片石漠,在云贵许多地点,正在形成大量新石漠区。红色土壤流失后,裸露出灰色的石灰岩,就像动物被剔去了皮肉,剩下肉架一样,比沙漠更难治理。在云南宏德地区的热带雨林,人们砍掉它改种农作物,这样做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热带雨林是地球最重要而且无法替代的生态系统,农作物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与之比不可同日而语。这里的湿地、湖泊也在退缩或消失,以前碧波荡漾的纳帕海现在已消失不见。经询问才知道,是无序开发把地下水系破坏了,就像在我们的盆底钻一个孔,高原湖盆的水全部漏掉了。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认为“三级台阶中最关键的是青藏高原”的理由,错误的一项是(  )
A.青藏高原是内蒙古高原至云贵高原和华东平原的支撑或庇护伞。
B.青藏高原的生态类型丰富,为人类的生存繁衍提供了绝大多数的物种资源。
C.青藏高原是我国整个生态的屏障,能为形成温暖湿润、物种丰富的生态环境提供条件。
D.青藏高原上的山脉形成的生态系统维持了二、三级台阶生物世界的新陈代谢。
【小题2】根据文意,不属于“目前情况不容乐观”的一项是(  )
A.无序开发使热带雨林减少,地下水系被破坏,湿地、湖泊也在退缩或消失。
B.气候变迁和无序开发使青藏高原植被覆盖率大大降低,风沙危害逐年增大。
C.云贵地区许多地点,生态脆弱,水土流失相当严重,正在形成大量新石漠区。
D.青藏高原上的许多湖泊湿地渐渐干涸,整个高寒草甸被荒漠和沙漠所取代。
【小题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得青藏高原板块碰撞和地质灾害表现得更加突出。
B.过度放牧、无序开发等人为因素破坏了生态条件,进一步引发了生态危机。
C.中国整个生态格局可分为三级台阶,三级台阶之间相互依存。
D.形成大量新石漠区和热带雨林遭到破坏,都反映出我国生态现状十分严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我因为常见些a但愿不如所料,b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c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已,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小题1】第一段中画横线的a、b、c三处按顺序分别是从哪个角度说的,正确的选项是(    )
A.对黑暗社会的深刻体察 “我”的爱憎情感正常的逻辑推理
B.对黑暗社会的深刻体察 正常的逻辑推理“我”的爱憎情感
C.“我”的爱憎情感正常的逻辑推理对黑暗社会的深刻体察
D.正常的逻辑推理对黑暗社会的深刻体察“我”的爱憎情感
【小题2】对倒数第二段中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受尽了万般凌辱,历尽了人间辛酸,死后还被咒为“谬种”。与其这样悲惨痛苦地活下去,确实还不如死去好。只有离开这样的“现世”,才能脱离这水深火热的苦海。这表现了“我”对祥林嫂的同情。
B.在现在这样的人世间,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使讨厌见她的人不再见到她,这对别人对自己,也还都不错。这表现了“我”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C.祥林嫂还挣扎在尘芥堆中时,那些活得有趣的人们,就“怪讶她何以还存在”,认为她早就不该生存于人间。如今,她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对“厌见她”的人来说,当然是如愿以偿,很“不错”的。这表现了“我”善解人意的性格。
D.在现在这样的世界上,无法生活的人还不如死了好,对自己来说,可以减少痛苦,对厌恶她的人来说,可以不因为看到她而心里不高兴。这表现了“我”的消极悲观的思想
【小题3】倒数第二段开头和结尾都提到“瑟瑟作响的雪花声”,对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写雪既密又大。
B.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C.以“有声衬托无声”,表现静寂凄凉的气氛,衬托“我”心境的孤寂沉重。
D.衬托屋内的静,便于表现“我”的无聊,引出联想。

同类题4


碑学的精神
西中文
碑帖之争无疑是当代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事情。清中晚期以来,书坛出现震古烁今的大家,其中碑派阵营的居多,充分说明这个书坛新流派具有深厚的潜质和强大的生命力。
清季以来的碑学大家,他们往往并不知名碑志取法,尽管原来的范本可能荒疏粗率,然而经过他们的手,却能化腐朽为神奇。原作中的靡怯被塑造为柔美,荒率被升华为清新自然——呈现出雄健清新、儒雅典丽的气象。
帖学的兴盛大抵是实行科举制度的时期,科举制度的保守性质使书法失去了创造的需求和动力。随着科举制度的废止,帖学的危机进一步加剧。可以说,体系的封闭性、技法的自足性、传承的递减性,是帖学理论的先天缺陷。这种缺陷使书法只能在一个既定的有限范围内传承,从而失去了创造性,这应是帖学式微的根本原因。
碑学则不然,碑学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系统,它的取法对象远比帖学丰富而芜杂,其师法的触角几乎遍及书法史的各个时期、各个层面和各个角落。更重要的是,和帖派的取法虔诚膜拜、心摹手追的心态不同,碑派更多的是涉取、化裁、改造和蜕变。对前人留下的作品和取得的成就,帖派奉为经典,怀着守成和奉祀的心态;而碑学则视为资源,用于取法和创造。创造精神正是碑学最可贵的精神。
创造精神原本是在中国书法古典时期形成的。古典时期书法没有权威、没有经典,也没有“取法乎上”的传承信条。从上层的文化官吏到民间的匠役,大家都在师法前贤、借鉴别人中探索前进。一些新的笔法(如波磔)、新的技法(如捻管转折)、新的书体(如隶变和八分书),被某些人发明试用,随后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群起仿效,而逐渐成为书法的新元素。最初发明这些技法、笔法的人不但没有成为后人膜拜的对象反而被逐渐淡忘。
到魏晋时期,随着一股思想解放的浪潮,书法也实现了人性的觉醒,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把性情、襟度、风格寓于书法之中,使书法具有高度的人文精神,这对书法品格的提升起到巨大的作用。就人文精神的建立而言,王羲之的功迹无疑是巨大的。然而这种人文精神势必建立在技术的基础上,所谓技术,即书体的成熟和技法的完善。这些当然不是王羲之一人的功劳,而是许多前人共同创造的结果。
中国书法作为一门艺术,靠两种精神支撑:一是 ,一是 。人文精神体现的是书法的品格、艺术高度以及对人的终极关怀。
在当代的流派格局中,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似乎帖派对碑派的不满和抨击更多,而少见碑派对帖派的不屑。帖派绝不会向碑派学习,而碑派倒是很乐于向帖派借鉴,甚而不排斥奉王羲之为圭臬。这种似乎不对等的流派格局其实也从某一个侧面反映了二者所秉持的观念的差异。当然,碑派最应该向帖派学习的还是其人文精神。帖派是一个充溢着人文精神和书卷气息的艺术领地,代代相传的“取法乎上”的传承信条保证了他的艺术高度和纯粹性。而碑派所取法的多是未经开发的原始书法资源,要把他们提升到相当的艺术高度并赋予其人文精神,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因而碑派书法家的成功率是相对较低的。尽管“取法乎下,而得其上”并非绝对不可能,但毕竟需要超乎常人的修养和智慧。作为一个书家,倾毕生精力能在某一个点上有所突破,也是了不起的成就。只要能坚持碑派的创造精神,这样的成就就是值得期待的。
(选自《新华文摘》2013年8月第16期,有删改)
【小题1】【小题2】文中划横线处,应填的两个四字短语分别是     。(4分)
【小题3】【小题4】下列表述,符合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清中晚期以来,书坛各派出现震古烁今的大家,这说明碑学流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B.帖学兴盛于实行科举制度的时期,但科举制度的保守性以使帖学的危机进一步加剧。
C.在王羲之的倡导下,魏晋文人把性情、襟度、风格寓于书法之中,使书法品格提升。
D.帖学虽然封闭、自足,但代代相传的“取法乎上”的传承信条保证了它的艺术高度。
【小题5】【小题6】【小题7】根据原文,下列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季以来,又碑学人物,从并不知名的碑志取法,化腐朽为神奇,成为碑学大家。
B.帖学拒绝向碑学学习,因而造成其体系的封闭性、技法的自足性和传承的递减性。
C.在中国书法的古典时期,人们探索前进,看重的是不断的创造,而不是膜拜权威。
D.碑学、帖学都应以开放的心态互相借鉴和学习,书坛发展的势头,才会愈加强劲。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人的姓氏,最早可追溯到母系氏族时代。当时出于族际间识别的需要,每个民族都会有一个本民族的专用名称,这个名称事实上就是全体氏族成员共同的姓,如姬、姜、姒、妫、姚、好等。这些姓皆从“女”字旁,从一个方面表明姓最初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与现今的观念不同,在先秦时期,姓、氏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出现姓、氏上下两级结构,是因为当一个氏族由于世代久远、人口增殖而规模越来越大时,氏族内一些成员间的血缘关系就会越来越淡,有些成员甚至可能已经找不到与另一些成员间的血缘联系了。这时,民族内一部分血缘关系较近的人便会结成次一级的血缘组织,而次一级的血缘组织也会有相互识别的符号,这就是“氏”。
姓与氏作为不同级别血缘组织的名号,在先秦时代的区分很明显。首先,在对始祖的追溯上,姓所代表的氏族组织历史悠远,世系模糊,因而其真实的始祖已无法明确地追溯,每个姓的祖先只能出自想象;而氏由于所代表的家族组织历史较晚,世系清晰,其始祖多数可以确切地知晓。比如春秋时鲁桓公的三个儿子所建立的家族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孟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庆父,叔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叔牙,季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季友,而三家共同领有的“姬”姓的始祖,却只能想象为传说中的人物黄帝。其次,在姓氏应用规则上,先秦时代是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现今的一些姓氏书为先秦男子也冠上了姓,如称周文王为“姬昌”,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其实都是不符合先秦实际的错误称谓。周公在先秦典籍中多被提及,均无称“姬旦”者,其被称为“姬旦”,是晚至《晋书·王浑传》才有的事。大概到了晋代,人们对先秦姓氏应用规则已不甚清楚,遂以后世制度相比附。
战国时代,随着社会血缘组织的结构形式由氏族、家族两级形态向单级的个体家庭形态转化,姓氏制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姓与氏合流。原有的姓、氏都无区别地成为新姓氏制度中的新姓,此后无论单称“姓”、“氏”,还是合称“姓氏”,其所代表的都是个体家庭的名号。其次,姓氏在应用规则上不再有男女之分,无论男女,其个人称谓都以姓加名的形式出现,人们所熟知的秦王“赢政”,刺杀赢政的“荆轲”为荆轲击筑送行的“高渐离”,都是如此。再次,以前同姓即意味着同祖,但姓氏合流之后的新姓多数是由从前的氏转化而来,因而变化后的同姓也不一定具有相同的血缘关系。比如春秋时期的几个国家都有孔氏,鲁国的孔氏姓子,属殷商遗族;郑国的孔氏姓姬,为周厉王之后;陈国的孔氏姓妫,据称出自虞舜。这三支孔氏在变化之后都转为了孔姓,但三者并不必然地沾亲带故。新姓氏制度自战国中期确立以后,一直沿用至今。
(摘编自张淑一《古代姓氏浅谈》)
【小题1】下列对中国人姓与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人的姓最初是一个氏族用来区别于其他氏族的专用名称,在一个氏族内部,其全体成员的姓是相同的。
B.中国人的姓最早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当时的姓如姬、姜、姒、妫、姚、好等都从“女”字旁,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C.随着人口规模的增大,氏族内部一些成员的血缘关系逐渐变淡,甚至相互失去了血缘关系,用以相互识别的“氏”便产生了。
D.先秦时期,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是高一级的结构;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是次一级的结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先秦时期,姓所代表的氏族组织,其真实的始祖已无法明确追溯;与此不同,氏所代表的家族组织的始祖大多可确切知晓。
B.春秋时期的盂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从氏的方面追溯,他们的始祖不同;从姓的方面追溯,他们又是同一始祖。
C.战国时代,由于社会血缘组织的结构形式发生变化,姓氏制度也发生巨大变化,其中首要的变化是姓与氏合流,融二为一。
D.今人错误地称周文王为“姬昌”,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应该是误认为“姬”是他们的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女子称姓,这是因为姓最初产生于母系社会时期,而氏则产生于母系社会之后。
B.姓与氏在先秦时期虽然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却都是同一血缘关系的成员用以相互识别的符号。
C.战国时代,姓与氏合流,不论单称还是合称,其所代表的都是个体家庭的名号,两者不再像以前那样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了。
D.姓氏合流之后,同姓却不一定同祖,原因在于合流后新姓多自以前的氏转化而来,而先前同样的氏必是同一个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