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问题。(共14分)
   几天前,在精神病医院的院子里,我面对我唯一的哥哥,心底便忽然冒出了“兄长”二字。那时我忧伤无比,我暗自祈祷:“主啊,请保佑我,也保佑我的兄长。”
我的兄长大我6岁,今年已经68周岁了。从21岁起,他大半的岁月是在精神病院里度过的。他是那么渴望精神病院以外的自由,而只有我是一个退休之人了,他才可能有自由。我祈祷他起码再活l0年,不病不瘫地再活10年。我也祈祷上苍眷顾于我,使我再有l0年的无病岁月。这样,他才或许能过上l0年精神病院以外的较自由的生活。若真有上帝,我愿与诸神达成约定:假使我的乞求被恩准了,哪怕在我的兄长离开人世的第二天,我的生命也必结束的话,我绝不后悔!
在我头脑中,我只记得一件事:大约是我三四岁那一年,我病了一大场,发高烧。我躺在床上,对坐在床边心疼地看着我的母亲说我想吃蛋糕。之前我在过春节时吃到过一块,觉得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外边下着瓢泼暴雨,母亲保证说雨一停,就让我哥去为我买两块。我却哭了起来,闹着说立刻就要吃到。当年l0来岁的哥哥,于是脱了鞋、上衣和裤子,只穿裤衩,戴一顶破草帽,自告奋勇,表示愿意冒雨去为我买回来。母亲被我哭闹得无奈,给了哥哥一角几分钱,于心不忍地看着哥哥冒雨冲出了家门。外边又是闪电又是惊雷的,母亲表现得很不安,不时起身走到窗前向外望。我觉得似乎过了挺长的钟点哥哥才回来,他进家门时的样子特滑稽,—手将破草帽紧拢胸前,一手拽着裤衩的上边。母亲问他买到没有,他哭了,说第一家铺子没有蛋糕,只有长白糕,第二家铺子也是,跑到了第三家铺子才买到的。说着,哭着,弯了腰,使草帽与胸口分开,原来两块用纸包着的蛋糕在帽兜里。那时刻他不像什么落汤鸡,而是像一条刚脱离了河水的娃娃鱼;那时刻他也有点儿像在变戏法,是被强迫着变出蛋糕来的。变是终归变出来了,但却委实变得太不容易,所以哭了。大约因为觉得自己笨。
母亲给他的钱,买三块蛋糕是不够的,买两块还剩下几分钱,他自作主张,又为我买了两块酥糖……而母亲却发现,哥哥的胳膊肘、膝盖破皮了,正滴着血。当母亲替哥哥用盐水擦过了伤口,对我说也给你哥吃一块糖时,我连最后一块糖也嚼在嘴里了……
我头脑中只有这件事的记忆。当我恨哥哥的时候,当年他那种像娃娃鱼又像变戏法的少年时的样子,就会逐渐清楚池浮现在我眼前。我的恨意也会逐渐地软化了。
我是憎恨过我的哥哥的。
从初中起,他一直在为考上大学而学习着。每月40元的生活费远不够母亲和我们五个儿女度日。母亲常干连男人们也会叫苦不迭的累活儿脏活儿。我则担负起照顾弟妹的重担,从小学三年级起就做几乎一切的家务。由于不堪重负,我逃学,老师到家里来。母亲明白了真相后,沉默良久;而哥哥却生气极了。那会儿,我是恨我哥哥的。他一贯以学校为家,对于家事,却所知甚少。
哥哥考上了唐山铁道学院——他是为母亲考那所学院的。那时底层人家出一名大学生,全家都是受尊敬的。大饥荒来了,哥哥给家里的信总说一切安好。但第二个学年初,家里收到了一封他学校发来的电报:“梁绍先患精神病,近日将由老师护送回家。”母亲呆了,我也呆了!
晚年的我决定与哥哥相伴着走向人生的终点。这在我看来,倒也别有一种圆满滋味在心头。对于绝大多数的人,人生本就是一堆责任而已。参透此谛,爱情是缘,友情是缘,亲情尤其是缘,不论怎样,皆当润砾成珠。
对面的大娘问:“是你什么人呀?”我回答:“兄长。”我问大娘:“你们来看望的是你们什么人啊?”她说:“我儿子。”大爷说:“为了给他续上住院费,我们把房子卖了,老俩口住女婿家去了……”
我心接着一疼。这一次,疼得格外锐利。我又暗自祈祷了:上帝啊,您眷顾他们吧,您拯救他们吧!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意。(3分)
 变是终归变出来了,但却委实变得太不容易,所以哭了。
答:
   
【小题2】作者为什么一方面憎恨哥哥,另一方面又乞求上帝让哥哥再活l0年并照顾他,这矛盾吗?(5分)
答:
  
  
【小题3】作者说“对于绝大多数的人,人生本就是一堆责任而已”,你认同他的观点吗?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生活谈谈你的理解与启示。(6分)
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26: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浅析中国姓氏文化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由图腾演变为姓的传说很多。据考证,夜郎国的国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为图腾,姓竹。又据史书记载,晋国有狐毛、蛇平,汉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国有豹皮公等人。透过这些古怪的姓名和骆、虎、龙、茶等与动物、植物名称相同的姓氏,隐约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姓的形成除与图腾关系密切外,还与女性分不开。那时是母系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古姓多与“女”字相关,如“姬”“姜”等,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间可以通婚。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传说,黄帝治理天下时,已有“胙土命氏”。氏的产生,最大量、最频繁的时代是周朝。周朝初年,为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统治者大规模地分封诸侯。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分封国的国名为氏。另外,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大夫的后人又以受封国的名称为氏。以后,各种形式的氏的又不断出现,并且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但是只有贵族才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至于贵族妇女,则无论怎么称呼都必须带上姓,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谨性。
到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变动,旧贵族没落了,有的还沦为奴隶。这表明贵族身份的氏,已无存在的必要。“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姓的产生,从史书上看,先秦时期的《国语·晋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由此说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同姓之间不许通婚,是周代婚姻制度的规矩。古人很早就懂得近亲婚配会产生不良后代的道理,为辨别男女姓的异同从而决定嫁娶与否,在女子称谓中标明姓就是非常必要的了。
姓氏相别的制度一直沿用到战国后期。秦朝时,旧贵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基本结束,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尽。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已经微乎其微。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顾炎武《目知录》)此后,中国的姓与氏合而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们使用姓氏时简单省事,也无贵贱之别。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的姓是在三皇五帝以前就有了的,据传说,姓氏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
B.氏族部落不仅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驯养和冒犯,还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
C.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姓”的男女可以通婚,同“氏”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
D.古人很早就懂得近亲婚配会产生不良后代的道理,用在女子称谓中标明姓的方式来辨别男女姓的异同从而决定嫁娶与否。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贵族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至于贵族妇女,则无论怎么称呼都必须带上姓,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法律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谨性。
B.从晋国的狐毛、蛇平,汉代的狗未央、鹿旗,三国的豹皮公等人的古怪姓名中我们清晰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C.古姓多与“女”字相关,甚至“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旁,这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间可以通婚。
D.在周朝初年,统治者为了达到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的目的,大规模地分封诸侯。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分封国名为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作者认为,“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 ‘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
B.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这一说法,可以从《国语·晋语》“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的记载中得到证明。
C.秦朝时,旧贵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已经结束,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尽。
D.西汉结束之后,中国的姓与氏合而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们使用姓氏时简单省事,没有贵贱之别。
 

同类题2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4分)
闲读梧桐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在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他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日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枝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其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
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小题1】文章中作者读到的梧桐的外形特点是:     。(不超过10个字) (2分)
梧桐内在的精神特征是: (4分)
【小题2】作者看到风中的梧桐想起了外祖父,并感到两者之间“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请结合全文谈谈梧桐与外祖父的相同与不同?(需分条的请加序号)(8分)
【小题3】文章尾段中写轻盈欢快的红衣女孩的用意是:
   (2分)
写落叶似乎是在为女孩“伴奏”,这样写要表达的意思是:
  (2分)
写“阳光”洒在旧书上,“旧书上”意在表明:
   (2分)
【小题4】本文描写风中的梧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举例作简要分析。(4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状元资本家张謇
张謇,字季直,江苏通州(今南通)人。咸丰三年出生于一个富农兼小商人家庭。16岁考取秀才,但因家道中落辍学,长期以游幕为生。光绪十年(1884)重新致力于科举考试,次年参加乡试,以第二名中举,时称“南元”。其间四次参加部会试不第。二十年(1894)春,42岁的他,奉父命进京参加会试,高中一甲一名,循例授翰林院修撰。
甲午战后,爱国救亡和维新变法的浪潮勃兴,要求独立发展民族近代工业的呼声也日益强烈。张謇愤于清廷的“昏聩”,同时又深忧外资于内地设厂,将会导致“尽撤藩篱”“喧宾夺主”的恶果,因此产生“实业救国”的思想。他在光绪二十一年夏为张之洞起草的《条陈立国自强疏》,比较明确地主张:尽速讲求商务、工艺,采取保护政策,各省设立商务局、工政局,提倡招商设局、建立公司,以谋抵制洋货倾销。次年初,张之洞奏派张謇和在籍前国子监祭酒陆润庠分别在通州、苏州设立商务局。张謇与陆润庠分别在南通和苏州创办了大生纱厂与苏纶纱厂,这就是清末流传一时的“状元办厂”的故事。状元不做官却改行办厂,这个现象诚然怪异,但并非偶然。19世纪末,民族工业非常幼弱而又渴望发展。根据历来痛苦的经验,民族工商业者把与官府打交道视若畏途,迫切希望有一种中间力量可以充当他们与官府之间的桥梁。于是,像张謇这样的开明绅士应运而生了。
大生纱厂最初确定是商办,筹集资金十分有限。张謇无可奈何,只得向官府寻求援助,以求解决集资难题。拖到二十四年(1898),大生纱厂才正式在通州城西唐家闸破土动工,次年建成投产。但开工以后需用棉花日多,资金周转更加困难。张謇再次向官府求援,结果碰壁而归;请求另派殷富绅商接办,又未能得到许可。张謇等走投无路,纱厂刚刚开工就准备出让、停产、闭厂,可见幼弱的民族近代工业前景是多么暗淡。幸好这几年华洋机纱已经在通海地区畅销,纱价一直看涨。大生纱厂利用当地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而且又可以节省大量长途运费,因此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总算初步站稳了脚跟。大生纱厂的利润逐年增长,到宣统三年(1911)为止,共获净利370余万两,这就是张謇进一步创办各种企业的本钱。
从光绪二十七年到三十三年(1901-1907),张謇先后创办了19个企业。在他的努力经营下,在辛亥革命前夜出现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大生资本集团。
发展民族近代工业需要科学技术,这又促使张謇去努力兴办学堂,而他首先致力于师范教育。光绪二十八年着手创办的通州师范学校,是清未第一所师范学校,同时还创办了通州女子师范学校,并陆续兴办一批小学和中学。为了给各项企业提供技术力量,张謇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师范学校的测绘、蚕桑等科发展成为十几所职业学校。
但是好景不长,欧战后帝国主义的卷土重来,再次使民族工商业陷于凋敝。大生资本集团很快由盛而衰,张謇被迫把全部企业交给债权人江浙财团接办,将近30年苦心经营的企业体系濒于土崩瓦解。
张謇晚年周旋于各派军阀之间,希望结束军阀混战,让民族资本主义有一个得以顺利发展的和平环境。然而,时代的变化不以他的想法为转移,他的这些梦想必然走向幻灭。
1926年8月24日,张謇在南通病故。这年春天,他曾赋长诗以寄孤愤。结尾几句是:“太平在何时?今年待明年。呜呼!覆巢之下无完卵,野老洒泪江风前。”这不仅是他暮年处境的自我写照,也是整个民族近代工业的真实写照。
张謇常常以企业家之力,办社会化之事,这严重拖累了大生。出殡之日,南通万人空巷,近乎全城民众都赶来为他送行。(摘编自《中国通史》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张謇(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汉族,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省海门市长乐镇(今海门市常乐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摘编自百度百科)
②张謇创办中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工作;以家乡为基地,努力进行发展近代纺织工业的实践,为中国民族纺织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摘编自百度百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两项是
A.张謇的实业逐年发展壮大是因为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节省大量长途运费,因此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成就大生纱厂,进而形成原始积累。
B.有着和上层密切关系的张謇是代表民族工商业者与官府打交道的中间力量,充当了他们与官府之间的桥梁,“状元办厂”出现绝非偶然。
C.欧战后帝国主义的卷土重来,再次使民族工商业陷于凋敝,加之军阀混战,苦心经营的企业体系土崩瓦解,整个中国的民族工业都无法顺利发展。
D.张謇常常以企业家之力,办社会化之事,鞠躬尽瘁,努力为国为民,深受国人爱戴,出殡之日,南通万人空巷,近乎全城民众都赶来为他送行。
E.从状元到资本家,从官员到教育家,张謇以实业报国,以教育救国,壮丽辉煌的一生弘扬了爱国志士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张謇成为近代民族实业家的原因有哪些?
(3)摘自百度的相关链接有什么作用?
(4)你如何理解“太平在何时?今年待明年。呜呼!覆巢之下无完卵,野老洒泪江风前。”?为什么说是他暮年的写照呢?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莲花布鞋
马犇
落了一场雨,平添了几分凉意,尤其是近几日。更准确地说,此时,用“凉”已不妥帖,应该为“寒”,是平添了几分寒意。
我正打理着窗台上的秋菊,暗想,晚上弄几盅老酒,边饮边赏。岂不是雅事。正思忖间,一阵电话铃声把我从遐想中拖曳出来。
尾号:9654。是老友徐东南。
东南是苏北人,用他们当地方言念这几个数字,谐音是“酒足误事”。
东南自打认识我,就没换过号,他总说“小酒怡情,大酒伤身,酒足误事”。
而这次不同,他让我去他家,我觉得奇怪。
不容多想,我端了一盆秋菊直奔徐家。
东南的娘在他十几岁时就病逝了,而东南的妻子在怀孕6个月的时候遭遇了车祸,两条命都没保住。东南和他那耳朵有点背的爹相依为命也有20年了。说白了,这是一个由两个光棍组成的家。这也是他让我来家里吃饭,我感到奇怪的原因。
一踏入他家门,我的注意力就被鞋架上最上层规规矩矩摆放的一双手工女式布鞋吸引住了——鞋面绣有粉色的莲花,针法细密。这个家里有了新的女人!
我情不自禁地向几个房间环视。
“贤弟,快来,昨天一个同乡带来了无肠公子,所以特邀你来寒舍品尝。”东南故意文绉绉的,以此来彰显他来自南方的“公子才情”。
我没多少话,只是举了举手里的秋菊。
卧室的门半掩着,老爷子坐在床边,腿上放着一本旧相册,静静地翻着,偶尔凑近,小心地轻轻地抚摸着。
我刚想打招呼。东南却向我摆摆手,示意我在客厅里坐下。
东南进了厨房,打开蒲包,里面有十只蟹,公母各半。他在水池里放了些水,把蟹倒出来,那些蟹立刻张牙舞爪来回横行。
“重阳过后,螃蟹无论公母,无不肥大,味道一个赛一个。”
东南话音未落,出来方便的老爷子一眼看见了螃蟹,抬手指点着说:“你娘从来不吃螃蟹,你忘了?咱们吃蟹,你娘她吃什么?”
东南赶紧大声说:“知道,知道。”停顿一下。又说:“她爱吃阳春面,一会儿单做。”
老爷子抬起的手放下了。
我的猜测是对的,这个家有新女人了。也就是说,东南有继母了。
从卫生间出来,老爷子突然一拍脑门,讪笑着自嘲:“瞧我这记性,你娘不是去哈尔滨旅游了吗?”他略带歉意地看了我一眼,说:“咱们吃蟹,咱们吃蟹。”
老爷子回卧室了,不一会儿,卧室里传出了他可以撼动楼板的声音:“喂,老伴儿啊,昨天的电话撂下也没多久,但还是忍不住想打一个。今天都去哪儿了?快给我讲讲。”
话音刚落,老爷子就从卧室出来,抬腿又进了隔壁的另一个房间。
“啊,老头子。”竟是细细的女声,“今天去了中央大街,你当年邮过中央大街的风光明信片给我,所以我瞅着这里什么都眼熟。”
我听出来了,是老爷子在装老太太的声音。
老爷子从隔壁的房间里出来,复又进入卧室:“老伴啊,秋天了。那边早晚凉啊,穿上那件我送你的毛衫,就是右下边有朵莲花的那件。对,对,对了,你走时忘了拿上莲花布鞋,带上它多好啊,走路轻便,和毛衫又配套……”
我完全可以想象老爷子在卧室说这番话时的表情。我的眼睛不自觉地向着鞋架上望了望。
老爷子还在说着什么,东南已经端起泡好的普洱踱过来。他一脸庄重地苦笑。本来就不想解释,略略沉吟,还是语气稍稍沉重地开了口:“老弟,弄糊涂了吧?家里仍然只有我和我爹。”
我更为惊诧,直指那双莲花布鞋。
东南说:“过去,我爹天天写信,写上我家的地址和我娘的名字,邮出去。待收到信,他会放进一个专门放我娘东西的柜子。自打给我爹买了这部手机,他每天都会像刚才那样和我死去多年的娘‘通电话’……”
那天的蟹、酒以及屋里的空气都有点苦涩。
(选自《天池》)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结尾“苦涩”二字,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既指老爷子的“苦”,又指徐东南的“苦”,也与开头的“寒”“凉”照应。
B.小说中的“我”是线索性人物,以旁观者的视角,客观、冷静地介绍了徐东南老父亲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是小说中至关重要的角色。
C.作者多次运用细节描写,精妙传神。老爷子“摊放”相册,“抚摸”,徐东南“踱过来”“庄重地苦笑”“沉重地开了口”便是明证。
D.这篇小说情节起伏,一波三折。主体部分是在徐东南家里发生的事,所以开篇介绍“9654”的含义那一部分,属于画蛇添足。
E. 小说布局精巧:先是“家里有了新的女人”,进而“东南有继母了”,设置悬念,扣人心弦,作者最后才抖开包袱,使读者豁然开朗。
【小题2】小说的中“老爷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多次出现“莲花布鞋”有什么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有人说,徐东南不改变父亲的生活状态,是为了给他营造一个充满爱的生活空间;也有人说,让老人长久地陷入思念的痛苦中,是儿女的不当。把你怎么评价徐东南的做法?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生活实际加以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年,汉民族最后的口头传说
红苇
①为什么说年是“汉民族最后的口头传说”呢?从年的深远的影响上来说,对于过年,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会说出一大堆感受、感想和故事。过年是最能牵动民族情绪、民族心理、民族文化的事情了,进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年文化,而以年文化为代表的节日文化又是构成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年,之所以称之为“最后”,是说其对我们的重要意义。这个传说对汉民族生活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能与之相匹敌的口头传说,几乎没有。从这个意义上说,年的传说又可说成是汉民族“最后”的口头传说。
②就是这样一个有着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却一直保持在民间口头传说的状态,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要揭示年的真相,最为直接的依据只有一个,那就是关于年的口头传说,这是华夏民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口头传说,就其被忽视的程度而言,我把它叫做“最后”的口头传说。
③把年的口头传说当成一个文化问题,就会面对这样的现实,这个现实呈现的景象是:一条细弱的藤上却结出了一个巨大的果子。细弱的藤蔓就是年传说,关于其内涵我们知之甚少,相关的研究也相对较少。巨大的果子是指年传说的直接后果——过年,过年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至今依然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大盛事,两者真是反差强烈。
④透视年传说,首先面对的就是资料、史料特别匮乏的现实。但对于民俗学来说,既有的资料、史料并不是第一位的,民俗学更注重民俗后果的现在性与现场性,也就是说,民俗学更为看重那些活生生的在民俗生活中起作用的事物。正如民俗学家钟敬文所说的,民俗学是一种“现在的”学问,而不是“历史的”学问,这两者的不同,正像“生物学”与“古生物学”的不同一样。这样看来,年传说就完全没有必要为自己的“口头传说”出身而自卑。
⑤以文字为中心的史料观,是社会历史逐渐发展的结果。在这种状态下,口头传说如果不能纳入文字的视野,被文字收编,就难以得到保存,更难以得到知识阶层的青睐。这样看来,年传说真是命悬一线。史学家傅斯年在史料观上却别有见地,他认为“史学即史料学”,并特别看重包括口头传说在内的所谓直接的史料。顾炎武做学问的一个特点,就是搜求直接的史料以修订史文,阎若璩也是以实在地理来订定古记载。傅斯年对他们的做法都特别推崇,他认为“地方上求材料,刻文上抄材料,档库中出材料,传说中辨材料”,花费真工夫,搜求真材料,这样才能做得出真学问。
⑥其实,传说有其独特的意义。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传说又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类学家泰勒通过对前文明状态中南太平洋岛民历史记忆的研究,形成了这样的认识:在文字出现之前,民族历史的传承或多或少是要依靠传说来完成的。传说中可能有后人不能理解之处,但传说的内容并不是无中生有的。这正如李学勤先生在《走出疑古时代》中所说,不能单纯地把传说看成是神话故事,而否认其中所包含的历史的“素质、核心”。
⑦从民俗学的角度看,作为“汉民族最后的口头传说”,年传说的重要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口头传说应该说与资料、史料的地位一样重要,甚至有其不可替代的鲜活性与丰富性。它们之间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从历史上看有许多资料、史料就是由口头传说而来的,有价值的口头传说完全有资格变成资料、史料。据认为,《国语》的即是口说的史料,《左传》的一部分材料也于口头史料,还有战国诸子在其论说中所记的故事也多是如此。司马迁的《史记》,也采纳了相当多的口头传说。即使是被奉为圭臬的《旧约》,在其成为经典以前,也只不过是流传于祭司、土师和民间的口头传说而已。所以,口头传说自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⑧由此可见,作为口头状态的年传说,其在史料上的意义,是不输于任何所谓以文字状态记载下来的材料的。
(选自《年的三幅面孔,中国时间文化的前世今生》,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共5分,选对一项得2分,选对两项得5分,多选不得分)
【小题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过年牵动着民族情绪、民族心理、民族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年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B.对于民俗学来说,重要的是民俗后果的现在性与现场性,已有的资料、史料并不是最重要的。
C.口头传说没有被纳入文字的视野,没有被文字收编,所以难以得到保存,更难以得到知识阶层的青睐。
D.在文字出现之前,民族历史的传承主要依靠传说来完成,传说中可能有后人不能理解之处,但传说内容不是无中生有的。
E. 从民俗学的角度看,口头传说与资料、史料的地位一样重要,甚至有其不可替代的鲜活性与丰富性。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现象不属于“民俗学”研究范畴的一项是()(3分)
A.学者不仅从历代各种书籍中找出记载孟姜女的材料,还关注从民间收集的关于孟姜女的传说、歌谣、戏曲等等。
B.《红楼梦》中为贾宝玉出生后抓周,身上带护身符,订婚“吃茶”,结婚下聘,端午贴符、中秋赏菊等等的叙述。
C.研究“盛唐时期的广东”时,学者主要通过现存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去构建盛唐时期广东的发展状况与历史进程。
D.这里的苗族山寨前竖着一根柱子,上面挂着苗族人演傩戏(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戏曲)的面具。
【小题3】(小题3)作者为什么认为年的口头传说是“最后的”口头传说?(4分)
【小题4】从全文看,传说有何价值?(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