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题目。(20分)
永远的母亲
北方的季节,说变就变。好像时令就是命令。万物都违抗不得。春天到了,再坚硬的土地也得按时返青;秋天走了,再蓬勃的树叶也得屈尊枯萎。这是老天定下的时刻表,即使在这个弹丸小镇上。它仍然被一丝不苟地执行着。
振青嫂紧了紧身上的旧毛衣,使劲搓搓手,重新操起扫帚,一下下地扫过去。冬天越近,土地就越显得干硬,扫帚划过,响起刺耳的“咝啦”声,振青嫂的手也一阵阵干冷地疼痛。她只能把扫帚握得更紧,仿佛那是她的命一般。
其实,这把扫帚也的确是她的命,就像身上这件脱了线退了颜色的旧毛衣是她唯一的外套一样。这样的生活已经持续了七年。而七年前,她还是一个面庞红润的少妇,一个温婉朴实的母亲。只是后来,与她同来城里打工的丈夫弄丢了孩子,于是她失去了自己唯一尊贵的身份——母亲。她的亲亲的儿子豆豆,那时才只有五岁呢。
“找不到孩子,我就死在这儿!”每次回想这句话,振青嫂都觉得自己是一个无比坚强的女人,就像扫帚下枯黄的叶片,干瘪苦涩但筋骨嶙峋。
现在,一个胖嘟嘟的小男孩跑到她面前,打扰了她的回忆。小男孩有五岁左右,这让振青嫂想起了自己的心头肉,她忍不住暗地里比较:脸盘有点像,都是圆圆的,个头、胖瘦也差不多。不过,豆豆是双眼皮,比眼前这一个要漂亮些,而且,豆豆一边一个小虎牙,没有比他更惹人疼的孩子了。这样想过之后,振青嫂心中竟然略觉安慰。但是,既而她就想起:豆豆离开她已经七年多了。她不禁又将目光投向那个小男孩,这一次,他越看越像小豆豆了。
“豆豆——”振青嫂伸出手去。其实,几年来,她已经习惯于管所有的小孩子叫豆豆。可眼前的孩子显然被这个陌生人吓着了,小嘴一撇,就跑开了。振青嫂叹口气,这种情景她也早就习惯了,岂止孩子如此,这里的大人,哪一个不是经常对她指指点点,有时还甩下一句“神经有问题”,好像丢了孩子并非她的不幸,而是她的罪孽。当然,如果振青嫂有文化,如果她也读过鲁迅的话,她也许会知道,我们中国人是善于淡化悲剧的,尤其是淡化别人的悲剧。
小男孩穿着鲜红的羽绒服,像一团小火球在马路牙子附近滚来滚去。振青嫂很想掉过头专心扫地,可那个可爱的身影像钉在了脑子里,一再吸引她的目光。于是,振青嫂又紧了紧毛衣,想到自己初为人母时的兴奋和紧张,焦虑和不安,这让她心里有些酸涩。仅仅是酸涩而已,也许她已在痛苦中浸泡太久,只能体会出除痛苦以外的感觉了。
也许这个平凡的下午注定要爆发一场灾难,当一辆重型卡车向小男孩驶去时,振青嫂头发倏地竖了起来,浑身酸麻,像要散架一样。而这个胖宝宝显然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直到他被一记扫帚扫到三米开外,直到那个让他害怕的女人倒在车轮下。他才看着地上那一摊暗红的血,“哇”地哭了出来,而他哭的原因,可能是刚才摔倒时伤了自己的膝盖。
振青嫂仰面朝天地躺着,突然发现小镇的天空其实很蓝很蓝,而且并不像她想象中的那么瘦狭,也许她平时只顾低头看地,却忽略了原来世界上最广阔的是天空。现在,躺在地上,她在剧烈的疼痛中感到久违的舒适。围在她身边的,是一张张陌生的逐渐扩大的脸……
“没想到这个女人还挺勇敢!”
“哪儿啊,她肯定把孩子看成自己丢的那个了。”
“可她的孩子,少说也有十二岁了呀。”
“要不怎么说,她脑筋还是不清楚……”
“唉,啥人啥命,这样去了,也算她的造化。”
振青嫂突然觉出自己的伟大了,这些所谓的城里人,哪里懂得她的心思,他们只知道毛衣旧了要买新的,却不知道良心旧了就永远难以洗净。
而她,现在终于躺倒在自己扫了七年的干干净净的大街上了,在蓝天白云下尽情地想念她的豆豆。也许孩子在另一个世界等她,在那个世界里,她有一所房子,她可以在厨房里煮汤、煎鸡蛋,在客厅里看电视、织毛衣,一定要织两件,一件给自己,一件给她的豆豆……
【小题1】找出文章前两段中隐含的自然环境描写,并分析其特点及作用。(5分)


【小题2】联系全文谈谈你对下面这两句话的理解。(6分,每小题3分)
(1)也许她平时只顾低头看地,却忽略了原来世界上最广阔的是天空。
(2)他们只知道毛衣旧了要买新的,却不知道良心旧了就永远难以洗净。


【小题3】他们只知道毛衣旧了要买新的,却不知道良心旧了就永远难以洗净。


【小题4】试分析文章第四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4分)



【小题5】谈谈你对小说最后一段内容的理解。(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26: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千秋正气 一代虎痴
张善子,号虎痴。在民国时期曾风云军政两界,任过少将旅长、县长、总统府咨议等职。
1926年夏,张善子结束政治生涯而回归艺术。
张善子一生与虎有不解之缘,视虎如子如伴,把在苏州网师园所豢养的虎取名“虎儿”。甚至当时投拜大风堂的弟子,除执礼于他及张大千和同门师兄外,还须向“虎儿”行见面礼,为画坛千古奇事一桩。张善子还在黄山寻虎,甚至标新立异将“虎儿”送苏州报国寺高僧印光大师说三皈,并赐得法名“格心”,为佛门及世俗之趣事雅谈。
张善子一生作画无数,精山水、人物、走兽。他的山水画讲究大气魄、大胸怀,多描绘名山大川,尤其是所画的黄山颇具代表性,日本画坛有“近代黄山画派始祖”的评价。张善子的骨子里有一种大忠、大孝、大节、大情、大悯,形成了属于“我之为我”的文化结构,而且不乏体验及表现,故所作人物画除佛教题材外,更多的为古代忠勇之士和孝悌之人,同时颇多理想化的愿景。这当然与其接受孔孟之道有极大关系。他所画走兽多为十二生肖中的勇猛忠孝对象,但最擅长的还是画虎,且通西画表现技法。对此,其师曾熙在《与弟子张善子论书画之问答》中言:“善子弟善画虎画佛,既通西法,又求宋元以来诸大家参证之,自当卓然成家。”
张善子痴痴地把虎作为人文情怀表达的主体,甚至作为人文理想传达的载体,堪称中国绘画史上将虎的物态、情态、理态表现最充分和最深刻的大师.名播东西方。张善子画虎用大笔挥洒,注重以气势取胜;细致工巧处,注重将虎的皮、肉、骨描绘逼肖,甚至入木三分。他笔下的虎汪洋恣肆、纵横捭阖、万千气象,涌动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或庄谐并举,或传虎之母子情深,或表虎震慑群山之威风,或抒虎长啸山林之意气,或显山兽君王之风采,或善谑讥讽事态百相,赋予它种种象征,价值判断总在褒扬与鞭笞、歌颂与痛斥、刚烈与柔情、动物与人类中交替,构成哲学意义上的二律背反。
张善子画虎常常出其不意、异想天开、天马行空,令人叹为观止,甚至不乏冷幽默。其代表作《十二金钗图》,更是构思新颖奇特,反其意而用之,或讽喻当时各路军阀混战,或讽谑当时的苛政,或谐谑世间的人兽不分,构成了其作品鲜明的思想性及哲学思辨意义,不乏社会意识,具有警世现实的价值体系。张善子的虎痴情结超越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位画虎的画家,甚至“意想天开”(曾熙语),不乏浪漫主义理念及行为方式,把虎的艺术表现与千奇百怪的现实奇妙地结合起来。他对虎的认知,实在堪称千古一人。
中国抗战时期,张善子为昂扬中华民族的抗战斗志,特地创作了巨幅画《怒吼吧,中国!》(长2丈,宽1.2丈)。该画面为28只猛虎以咆哮之势直扑向一个落日.即象征当时中国的28个行省同仇敌忾打败日寇。画右角题署的“雄大王风,一致怒吼!威撼河山,势吞小丑”。抗战一周年,张善子又创作了《中国,怒吼了》,即取两大素帛拼巨幅画,上画雄狮怒目狂吼并足踏日本敌国富士山。画势磅礴,诗情万丈,具有艺术与宣传相结合产生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开抗战巨型宣传画之先河,被报刊发表,并印制成宣传画送往前线,广为流传,轰动中国。     (摘编自汪毅《千秋正气一代虎痴》)
相关链接
①1 938年,张善子在周恩来的帮助下,携与大干共同画的180幅作品赴法国、美国展览,为中国抗战事业举行义卖。张善子精心绘制了几张巨虎图,赠送给罗斯福,罗斯福被它们体现的中国精神震撼,视画为奇珍,特别吩咐将画挂在白宫林肯像侧。这幅珍贵的画作至今仍陈列在白宫大厅。
(摘编自《虎痴张善子的传奇一生》四川新闻网一成都日报2007年05月03日)
②长时间的奔忙劳碌,使张善子的身体日益不支。美国医生诊断后,建议他在美国长期疗养,但张善子却眷念着炮火硝烟中的祖国。他抱着病体,于1 940年9月2日风尘仆仆地踏上了归国的旅程。……回重庆仅十五天,便逝世于歌乐山下的宽仁医院,终年五十九岁。
(选摘自王东伟《“虎痴”怒吼记》)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张善子在黄山寻来老虎,取名“虎儿”,豢养在网师园,还特地请苏州报国寺印光大师为“虎儿”说三皈,并赐法名“格心”。
B.张善子尤其精于山水画的创作,他描绘名山大川讲究大气魄、大胸怀,因此在日本画坛享有“近代黄山画派始祖”的崇高评价。
C.张善子笔下的虎神形兼备,寄托了他自己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理想,通过种种象征手法表达了价值判断,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D.《怒吼吧,中国!》和《中国,怒吼了》两幅力作,均构思新颖,气势宏大,又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产生了巨大的宣传效应。
E.张善子晚年为支持国内的抗战事业和其他艺术家一起远赴欧美,不辞劳苦开展一系列活动,终于积劳成疾,带着遗憾离世。
(2)张善子画虎有哪些艺术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作为艺术家,张善子为中国的抗战事业做出了哪些具体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张善子的一生是浪漫与现实的完美结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医者
周国华
读高二那年,我妈病了,疼得满床打滚。我背着她到赤脚医生那里,医生为她打了针止疼剂,手一摊:怕是大病,赶紧送县医院。
我家离县城远,又没车。我借了辆三轮车,把我妈拉到县医院。医生诊断后,把我叫到一边:你妈得的是癌症,晚期了,花再多钱也没用,你自己决定吧。
癌症?!我好似挨了一记闷棍,眼前发黑。我爸走得早,这些年来,我妈就靠种那点承包田供我上学,如今……
不能就这么放弃!我刚想办住院手续,我妈含笑进来说:医生,给我开点药吧,止疼的就行,我命硬,能挺过去。
拗了半天,我还是按我妈的意思做了。我知道,我妈要是决定了的事,没人能改过来。拉着我妈回家的路上我拼命憋着,不让眼泪掉下来。兜里只有三百块钱,那是全家仅剩的那么一点儿。
救不了妈。我想让她在不多的日子里,尽量过得好点。我去村里小店买东西,无意中听到有人说,隔壁乡有个老中医挺神的,治好过一些大医院都没法治的怪病。我立马找了过去。
老中医家坐着很多病人,得什么病的都有。老中医话不多,而且很轻,只是在搭脉后简单问上几句,就摇头晃脑开起方子,完了,又叮嘱几句,也看不出有啥高明之处。最后一个轮到我,老中医瞅了我一眼:病人呢?
我拿出医院的诊断书,讲了我妈的病情和家里的情况。我说来得急,我妈也下不了地,先来问问。说到最后,我的眼泪扑簌簌往下掉。
老中医瞪了我一眼:这么大了还哭,没出息,走,带我去看看。
老中医给我妈搭完脉,捋着花白的山羊须在屋里踱来踱去。我垂手,惶惑地盯着他。老中医让我把三轮车上的那个蛇皮袋拿进来,一打开,里面全是草药。老中医告诉我,把这几种药分均匀,半年服完,大致就可以了,不行的话,再去找他。
我连连点头,掏出三百块钱:只有这些了,别嫌少。
老中医没接钱,双手把玩着桌上的青花瓷瓶,左看右看,还不住点头:不用了,你留着做学费吧,这个东西卖给我吧。
我妈连忙摇手:不,这是我的嫁妆,几块钱买来的,乡下人没闲心插花,我常说,还不如碗勺来得实用呢。
老中医晃着头,捻着须,说:实用不实用我不管,家里有一个,正好配个对。
送走老中医,我和我妈还不敢相信天下竟有这种好事,诊费、药费没付不说,还白白拿了一千块钱!
半年后,我陪着我妈去了医院,诊断结果让我欣喜若狂,我妈竟痊愈了!
我拿着锦旗去谢老中医,老中医一笑:有钱了,就把瓶子赎回去,价钱嘛,翻倍。
我点头。
我如愿考上了医学院。用那些钱,我撑过了第一个学期。之后,我勤工俭学,再没用过家里一分钱。毕业后,我凭借优异的成绩,被省城一所大医院聘用。我接我妈进城,贷款买房,娶妻生子,进修深造……
二十多年后的一天,我偶然观看了《鉴宝》节目,一个青花瓷瓶引起了我的注意,那个瓶子,看上去跟我家的一模一样。专家几百万元的估价让我又吃惊又愤恨,原来老中医早就知道瓶子的价值。我想起了老中医眯着眼的神情,哼,狡诈,虚伪!
我憋着满肚子怨气去找老中医。老中医已去世,他儿子接过我的字条,一笑:家父说你定会成为医生,果然没错。
我突然想起,那天我对老中医说,我想放弃学业,赚钱养活我妈。我有点发蒙,是不是自己太“小人”了?
里屋的橱柜上,摆放着两个青花瓷瓶,花纹一样,成色迥异。老中医的儿子取过那个釉色发暗的瓶子:民国的,不过也值几千块钱。
我脸红了。瓶子的内壁上,依稀还能看到我儿时调皮的涂鸦,是我家的那个!我疑惑地望着另一个青翠欲滴的花瓶。
这个是我祖上为一官宦人家就诊时,那家主人给的。
我掏出一万块钱,老中医的儿子执意只收下两千:家父嘱咐,不敢有违。对着老中医的遗像,我郑重地磕了三个头。泪眼婆娑中,我又看到了那双似笑非笑的眼睛,温馨,深邃。
一块匾额悬在壁上,上面的两个字熠熠生辉——医者。
【小题1】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老中医这一形象特征。
【小题2】简要概括“我”对老中医的态度有哪些变化?
【小题3】请简要分析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小说以对 “医者”二字的匾额的描写作结,请简要分析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各题。
乡愁是一种高贵的人类情感。
对一座城市怀有“乡愁”,这似乎是一个悖论。中文语境中,乡愁多关乎乡土、乡情,城市实际上被无情地抛在一边。然而,从希腊词源上说,乡愁(“nostos”+“algie”)并不局限于思乡之情,它是一种对过去的无名的疼惜,城市故土自然也包括其中。时至今日,乡愁语义更有拓展,它既包括对过往的追忆,也包括对未来的向往。
城市可以诗意地栖居,城市也有乡愁。然而,正如有建筑家所批评,中国的城市建设忽视城市生存品质、文化内涵和历史魅力,文化与历史像建筑垃圾一样被清理出城市。一座失去记忆的城市,从此淡漠了乡愁。
无疑,“集体失忆”是今日中国改天换地般城市建设的最大特点,也是最大悲哀。这种对历史的忽略、对记忆的摧残与中国独一无二的“拆迁逻辑”密切相关。
随着城市改造的扩大,各种利益的卷入,过去仿佛是一种可以隔世相忘的东西,它不但没为中国人提供近水楼台的便利,反而成为一种羁绊。历史总是跟不上潮流,每代人都要“白手起家”。在此逼迫下,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成了空洞的说教。创造者们希望自己种下的树木速成屋里的家具、灶底的柴火。毫无疑问,这种急功近利在一定程度上教唆了“拆迁逻辑”。
进一步说,在“拆迁逻辑”的裹挟之下,几乎所有的建筑、文化、历史都难逃朝不保夕的命运,因为中国的城市语法中,没有过去完成时,只是尘土飞扬的现在进行时。后来者以一时短见实践“后来者霸权”,不可挽回地吞噬着先行者,历史创造从此灰飞烟灭。于是,和建筑垃圾一起被清除出城市的,不仅是记忆,更有祖祖辈辈的人生创造,于是悲从中来——我们在创造未来,我们的创造没有未来。
永远需要推倒重来,需要凤凰涅磐,永远要在废墟与火焰中重生,中国城市仿佛失去了历史的恩泽,成为历史的弃儿。当然,这与中国没有西方“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产权制度有关,与此同时更有观念上的原因,即中国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缺少尊重与宽容。否则,我们无法解释为什么在欧洲为了修复巴黎圣母院的外墙,人们宁可花上几年的时间。
无可否认,现代性里装载着中国人载不动的乡愁,但是现代化并不意味着要用新建筑代替旧建筑,用新潮商品代替旧有文化,用“朝闻名于道路,夕可死矣”的时尚主义代替崇尚理性宽容的现代精神。现代化的真义,更在于以理性的创造联结过去与未来。没有对历史宽厚的接纳和对前人智慧劳动的尊重,忽视人类生活在文化与记忆之中,忽视人对过去与未来的高贵怀想,那么现代化就会淘空意义,沦落为了一种庸俗的拜物教。 (选自熊培云《我们的城市,我们的乡愁》,有改动)
【小题1】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乡愁”的几重语义。(4分)
【小题2】产生中国现代化城市建设进程中“拆迁逻辑”的原因有哪些?试加以概括。(6分)
【小题3】法国漫画家菲利浦·格吕克曾讲了句耐人寻味的话:“过去有比现在更多的未来。”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后面的小题。
中国的谜语源远流长。好谜语的审美标准,移植严复翻译《天演论》时提出的“信、达、雅”三字就很恰当。
“信”,指谜作的内容要求。整条谜作要符合情理、文理和谜语本身的内在逻辑。
“达”,可以依据字典解说为三层意思:一是通达,指谜面文义要通顺,谜思要通明,谜路要通畅;二是全面,达观,扣合妥贴,无断章取义、支离破碎、穿凿牵强等缺陋;三是达到,实现,指谜作的艺术构思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雅”,包含的内容远比前二者丰富和深厚。第一,是正确,合乎规范,所谓“雅者,正也”(《毛诗序》);第二,是高尚,美好,“正而有美德者谓之雅”(《荀子·荣辱》注);第三,才是文雅,高雅,即我们一般人理解的雅致、优雅。这还是第二义引申出来的意思。因此,“雅”不仅指对形式美的追求,还应指对谜作思想性方面的要求:首先,谜作的思想甲(格调/腔调)一定要正确;其次,内容乙(方向/倾向)要健康,立意要积极向上,不能矮化道德水准,放任庸俗、低俗、粗俗的问题存在。
另外,就“雅”所包含的丙(形式/形势)美感这一层,要包括谜面、谜底、谜目以及标注的谜格。如果谜底不“雅”、褒贬失当,谜目拉杂不堪、混浊不清,都将损害谜作的品位。因此,“雅”主要是指对谜作思想内涵的要求。
谜语,其闪光点在于创意,它要求创作者能大胆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势,另辟蹊径,更新理念,变革技法,充分运用汉字的音、形、义等多种变化,以及之间具有的丁(奇妙/微妙)关系和特点,创造新的语境,力求特立独行,成就别出心裁的佳作,使中华谜作不断推陈出新,走入新的境界,迈向新的高峰。
【小题1】文中划线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逻(jì)B.牵(qiánɡ)C.贬(bāo)D.另蹊径(bì)
【小题2】文中划线字的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妥B.支离破C.D.引
【小题3】在文中甲乙丙丁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格调 方向 形式 奇妙
B.腔调 倾向 形势 奇妙
C.腔调 方向 形势 微妙
D.格调 倾向 形式 微妙
【小题4】文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断章取义B.特立独行C.别出心裁D.推陈出新
【小题5】下列谜作的谜面,对仗最为工整的一项是(3分)
A.胸前一钩新月
B.车马炮出击脚底两瓣残花相士将出战
C.有风不动无风动
D.荷展小池静不动无风动有风莲枯风雨喧
【小题6】下列谜作猜的都是古诗文中的语句。请根据提示的内容,在方格内填写相关的诗文。(限选其中四道题)(4分)
 
谜面
谜底出处
谜底

倾谈
白居易《琵琶行》第二段
说尽心中无限事

保密
陶渊明《桃花源记》第三段
□□□□□□□

和龙王有深交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颈联
□□□□□

百花争艳
杜甫《春夜喜雨》首联
□□□□□

流星雨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
□□□□

少年不识愁滋味
陆游《书愤》首联
□□□□□□□

心事浩茫连广宇
***《沁园春·长沙》上片
□□□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北京声音
吴越
客居京城两年,印象最深刻的是北京的静。
北京的静,当然不是荒凉的静。这个城市,人口数以千万,商圈喧哗,楼群生长,昼夜有航班起落。然而,所有的声息都如同碎片,顺着风,搅起一些,还没听真切,它们就低下来,着地了;所有含混的响动,像河底的泥草,像茶杯里的渣脚,微小地交织在主体的边缘,反而映衬出静的亘古远大。
北京的静,和城市地理相关。三面雄关,指缝间漏下一个平原,不接水路,气质上与山居相近。北方苦寒,气候干燥,日短夜长,并不适宜欢饮达旦。历史也为北京人留下了惯看秋月春风的稳健。年轻时爱瞎侃吹牛的,倘不是为了谋生,过一定年龄还这样,就教大家都瞧不上。皇城根下的平头百姓,基因里埋着“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地线。
北京的静,使之真正成为北京。
在首都博物馆的非物质遗产展览会上,我得知有“北京声音”这一项,十分好奇。
首博一位女士托人传给我原始素材,包含二十多个各有名字的声音文件:唱京剧,二胡,蝈蝈,花鸟虫鱼市场,空竹,驴,磨剪子磨刀,清扫寺院,寺院钟声……
戒台寺清晨台阶上扫地的唰唰声。扫帚带过落叶,落叶是湿的吧,雾应该还没散,初日照高林。
胡同里磨剪子手艺人的吆喝。磨一阵子剪子,嚓嚓嚓,吆喝一长一短两声,手艺人说:“你先别录,你要听哪种?”又换了一种吆法,更有古意,尾音像能勾魂。又磨剪子,嚓嚓嚓。
驴拉货进城,在墙角不老实,叫唤起来。有大人带着孩子经过,孩子第一次看见驴,咯咯笑了,清脆得像两根花针掉在瓷釉上。
这些声音,每一个的寻找与录制都很不寻常。
例如鸽哨,如今踪迹难觅,如果不是有一户祖传鸽哨手艺的人家,辗转听说首都博物馆在进行声音搜集计划,“找上门来”,这种极具京城代表性的声音也将付之阙如。
看似举手可得的,也不容易。如清晨禅寺扫阶声,得去好几个大清早,反复调试;天坛的风声,因其南侧有火车道,周围有七千多只鸟,早晨六点多就有游客,难以“提纯”……
声音,是形象思维之门。推开这道门,人们跨越时空,与这段声音的“生命”同在。在她的理想中,北京应该有一个“音库”,收藏古建筑的声音,民俗活动的声音,自然四季的声音。
然而,她告诉我,这项收藏并没有按计划继续下去,她为北京建一个“音库”的想法似乎也遥不可及。由于种种原因,它并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和支持。“有一些声音,前两年还有,现在也已经找不着了”。
是的,这些声音很普通,甚至卑微。微小到没有谁觉得要把它们留下来,珍藏之。它们默默地来,默默地走,正如产生它们的市井生活,正如与它们相伴的、多半不会在历史留名的普通人们。有什么必要,为普通到几乎无人察觉的存在与消失的历史立志呢?
可是,当它们如缕地消失,记忆便失去了依傍。
也或许,这些曾经的声音,都已归还给了大历史,无声地滋养着北京的静。
【小题1】作者说:“当它们如缕地消失,记忆便失去了依傍。”这句话的含义如何理解?(2分)
【小题2】文中所写的“北京声音”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5分)
【小题3】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北京的“静”?(6分)
【小题4】试根据文章内容探究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哪些情感态度。(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