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莲花布鞋
马犇
落了一场雨,平添了几分凉意,尤其是近几日。更准确地说,此时,用“凉”已不妥帖,应该为“寒”,是平添了几分寒意。
我正打理着窗台上的秋菊,暗想,晚上弄几盅老酒,边饮边赏。岂不是雅事。正思忖间,一阵电话铃声把我从遐想中拖曳出来。
尾号:9654。是老友徐东南。
东南是苏北人,用他们当地方言念这几个数字,谐音是“酒足误事”。
东南自打认识我,就没换过号,他总说“小酒怡情,大酒伤身,酒足误事”。
而这次不同,他让我去他家,我觉得奇怪。
不容多想,我端了一盆秋菊直奔徐家。
东南的娘在他十几岁时就病逝了,而东南的妻子在怀孕6个月的时候遭遇了车祸,两条命都没保住。东南和他那耳朵有点背的爹相依为命也有20年了。说白了,这是一个由两个光棍组成的家。这也是他让我来家里吃饭,我感到奇怪的原因。
一踏入他家门,我的注意力就被鞋架上最上层规规矩矩摆放的一双手工女式布鞋吸引住了——鞋面绣有粉色的莲花,针法细密。这个家里有了新的女人!
我情不自禁地向几个房间环视。
“贤弟,快来,昨天一个同乡带来了无肠公子,所以特邀你来寒舍品尝。”东南故意文绉绉的,以此来彰显他来自南方的“公子才情”。
我没多少话,只是举了举手里的秋菊。
卧室的门半掩着,老爷子坐在床边,腿上放着一本旧相册,静静地翻着,偶尔凑近,小心地轻轻地抚摸着。
我刚想打招呼。东南却向我摆摆手,示意我在客厅里坐下。
东南进了厨房,打开蒲包,里面有十只蟹,公母各半。他在水池里放了些水,把蟹倒出来,那些蟹立刻张牙舞爪来回横行。
“重阳过后,螃蟹无论公母,无不肥大,味道一个赛一个。”
东南话音未落,出来方便的老爷子一眼看见了螃蟹,抬手指点着说:“你娘从来不吃螃蟹,你忘了?咱们吃蟹,你娘她吃什么?”
东南赶紧大声说:“知道,知道。”停顿一下。又说:“她爱吃阳春面,一会儿单做。”
老爷子抬起的手放下了。
我的猜测是对的,这个家有新女人了。也就是说,东南有继母了。
从卫生间出来,老爷子突然一拍脑门,讪笑着自嘲:“瞧我这记性,你娘不是去哈尔滨旅游了吗?”他略带歉意地看了我一眼,说:“咱们吃蟹,咱们吃蟹。”
老爷子回卧室了,不一会儿,卧室里传出了他可以撼动楼板的声音:“喂,老伴儿啊,昨天的电话撂下也没多久,但还是忍不住想打一个。今天都去哪儿了?快给我讲讲。”
话音刚落,老爷子就从卧室出来,抬腿又进了隔壁的另一个房间。
“啊,老头子。”竟是细细的女声,“今天去了中央大街,你当年邮过中央大街的风光明信片给我,所以我瞅着这里什么都眼熟。”
我听出来了,是老爷子在装老太太的声音。
老爷子从隔壁的房间里出来,复又进入卧室:“老伴啊,秋天了。那边早晚凉啊,穿上那件我送你的毛衫,就是右下边有朵莲花的那件。对,对,对了,你走时忘了拿上莲花布鞋,带上它多好啊,走路轻便,和毛衫又配套……”
我完全可以想象老爷子在卧室说这番话时的表情。我的眼睛不自觉地向着鞋架上望了望。
老爷子还在说着什么,东南已经端起泡好的普洱踱过来。他一脸庄重地苦笑。本来就不想解释,略略沉吟,还是语气稍稍沉重地开了口:“老弟,弄糊涂了吧?家里仍然只有我和我爹。”
我更为惊诧,直指那双莲花布鞋。
东南说:“过去,我爹天天写信,写上我家的地址和我娘的名字,邮出去。待收到信,他会放进一个专门放我娘东西的柜子。自打给我爹买了这部手机,他每天都会像刚才那样和我死去多年的娘‘通电话’……”
那天的蟹、酒以及屋里的空气都有点苦涩。
(选自《天池》)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结尾“苦涩”二字,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既指老爷子的“苦”,又指徐东南的“苦”,也与开头的“寒”“凉”照应。
B.小说中的“我”是线索性人物,以旁观者的视角,客观、冷静地介绍了徐东南老父亲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是小说中至关重要的角色。
C.作者多次运用细节描写,精妙传神。老爷子“摊放”相册,“抚摸”,徐东南“踱过来”“庄重地苦笑”“沉重地开了口”便是明证。
D.这篇小说情节起伏,一波三折。主体部分是在徐东南家里发生的事,所以开篇介绍“9654”的含义那一部分,属于画蛇添足。
E. 小说布局精巧:先是“家里有了新的女人”,进而“东南有继母了”,设置悬念,扣人心弦,作者最后才抖开包袱,使读者豁然开朗。
【小题2】小说的中“老爷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多次出现“莲花布鞋”有什么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有人说,徐东南不改变父亲的生活状态,是为了给他营造一个充满爱的生活空间;也有人说,让老人长久地陷入思念的痛苦中,是儿女的不当。把你怎么评价徐东南的做法?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生活实际加以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06 05:27: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白 鹿
申 平
杨四和王安,在草原上寻找白鹿已经一个多月了,一心要活捉白鹿,运回城里去发大财。
然而,传说中的白鹿,神一样的白鹿,他们却连个影子也没有看到。
有时候,他们假装成游客,去找蒙古老乡,以小恩小惠的手段,向他们打听白鹿的消息。蒙古老乡都非常肯定地告诉他们,白鹿确实存在。一般大的鹿群都有一只。白鹿往往是鹿群的首领,它聪明无比,迅捷如风,一般人很难看到它。
蒙古老乡还讲了白鹿的故事。传说当年康熙皇帝在草原上被敌兵追赶,眼看就要被活捉。这时忽然冲来一群鹿,把康熙团团围在中间,救了康熙一命。事后康熙感恩鹿群,就脱下身上的一件白色衣服披在头鹿身上,从此,草原上就有了白鹿。
王安听完这个故事,已经变成一只泄了气的皮球。他对杨四说:“四哥,咱回吧。白鹿这么精,这么神,别说咱找不到,就算找到了,咱也捉不住啊!”杨四也有点动摇,但是他一想到那个老板答应给一百万元的钞票,他就狠下心来说:“还是接着找吧。没听说世上无难事,就怕有心人吗!回去,回去你能干个毬!”
他们就继续寻找。
这天傍晚,他们在接近一个大鹿群的时候,竟然隐约发现里面有个白色的身影。他们兴奋异常,不顾雨后草地湿滑泥泞,就像狗一样四肢着地往前爬,近了,更近了,突然,他们发现有几只狼也在一侧匍匐前进,慢慢向鹿群靠近。其中一只狼已经准备跃起,扑向它前面的一只小鹿。不知道是因为恐惧还是心善,反正他俩同时发出了喊叫声。喊叫的结果,当然是鹿群逃遁,几只狼也逃窜了。他们呢,也失去了一次绝好的机会。
后半夜,他们被一阵挠门声惊醒了。跳起来扒门一看,糟了,外面的月亮地里,十几只狼团团包围了他们的小土屋,一定是白天受到惊吓的那几只狼带着“家人”来报复了。二人吓得头皮发麻,急忙从灶膛里掏出没有燃尽的炭火,用木棍夹起来,从门缝里往外扔;还把麻醉枪管伸出去,做出要射击的样子。狼群这才往后退了一些。
然而,炭火的量很有限,枪又打不响。狼群一阵嚎叫,开始组织新的进攻。这一回,它们有的跃上屋顶,有的冲到两侧,开始用爪子轮流拼命刨土,意欲破屋而入。听着周围哗啦哗啦的扒土声,两人叫天不应,叫地不灵,他们感觉到死神正在向他们一步步逼近……
忽然,他们听见外面传来一阵奇怪的声音,侧耳细听,好像是呦呦的鹿鸣之声;随后,他们又听见一阵雷霆之音。扑到门前往外一看,但见在明亮的月光之下,一队由上百只梅花鹿组成的鹿群,正风驰电掣向这里冲来。冲在前边的,是十几只高举犄角的公鹿;而冲在最前面的,竟然是一只威风凛凛的白鹿!
不错,那的确是一只白鹿!这白鹿,个头比别的鹿大,犄角比别的鹿长,全身上下没有一根杂毛,就像一个白色的精灵忽起忽落,又像一道白色的闪电掠过草原,眨眼间已经冲到了近前。只见它把头一低,用鹿角一挑,两只狼已经飞了出去。这时鹿群同时杀到,群狼哀叫着立即狼狈逃窜……
两个人在屋里看傻了,半天他们才反应过来,喊着:“白鹿,我们看到白鹿啦!”急忙打开门冲了出去。
鹿群看到他们,轰隆隆避出去很远。只有白鹿没有跑,它侧身站在那里,两只乌黑发亮的眼睛望着他们。在月亮地里,白鹿好像通体发亮,站在那里就像是一尊神。它的眼神宁静安详,友好地看着他们,好像有话要说。最后它用蹄子刨了刨地,又朝他们点一点头,这才轻快地跑去。跑出去很远,还回头望了他们一眼。
杨四和王安,就像被施了定身术似的,半天才扑通跪倒在地,边磕头边说:“白鹿啊,谢谢你救了我们的命啊!”
第二天一大早,杨四和王安就开着破车,悄悄离开了草原。
(《微型小说选刊》2017年第14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杨四与王安为了活捉白鹿用尽各种办法打探消息,虽然打听到了白鹿的消息,但始终没能捉到白鹿。
B.杨四和王安活捉白鹿的信念始终比较坚定,直到二人在危难时刻被白鹿救了性命,才改变了初衷。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叙述故事情节、刻画动物们的形象,形象生动且细致的描绘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形。
D.小说在情节的处理上注重了恰当的剪裁和精巧的构思,使得整个故事的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小题2】小说插叙了蒙古老乡讲述的有关白鹿的传说,有何用意?请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以“杨四和王安就开着破车,悄悄离开了草原”结尾,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三十几年前,他们在武汉一所大学相遇,一个湖北人,一个河南人,却在毕业时一起去了遥远的丹东。

②第二年夏天,大女儿出生了。再隔一年,二女儿也来了。那时,这座鸭绿江边的安静小城,天正寒,地正冻,积雪没膝。没有肉,没有鱼,没有新鲜蔬菜,凭了出生证领到五斤鸡蛋。在他的老家,女人坐月子要喝清甜的蛋酒和煮得奶白的鲫鱼汤的。他心疼女儿的哭,心疼她的瘦,却无能为力。

③一次去附近驻军办事,见一个解放军小战士在修收音机, 工具倒是摊了一大桌子,可拆来装去半天也不见好。他实在看不过眼,就说:“我看看。”三下两下完工,喇叭里悠扬传出“我失骄杨君失柳……”小战士喜滋滋地连连道谢。他笑了笑就走了。

④几天后他正在车间里干活,忽然厂办紧急召他。他刚一进门,便有人跳起来指着他大叫:“就是他。”原来是前几天那个小战士。旁边一个络腮胡子,说是营长。

⑤桌上摊了起码十几个各式各样的小收音机。营长有点不好意思,问:“你方不方便?不方便就算了。”他却一口应下。背回家,便开始加班加点、没日没夜地修,还自掏腰包购置零件配上。

⑥一个星期后,营长看着那些漂漂亮亮、嗓门一个比一个大的收音机,简直乐得连胡子都飞起来,高兴地拍着他的肩膀说:“咱们往后就是朋友了,你有困难,尽管发话。别的不说,我们部队上,起码物资比你们地方上要丰富得多。”

⑦下班路上,他一直想着这事,便走了神,一跤跌滚,雪团轰然飞起,像他心里的起落:怎么能向人要东西呢,这成什么了?但是是营长主动说的呀,而且妻子确实在坐月子啊…… 翻肠搅肚,却始终没有向营长开口。雪越发下得紧了。一个陡然放晴的早晨,他醒来,坐在窗边的她笑着说:“嘿,你看那太阳,黄黄的,像个荷包蛋呢。”他整个人僵在已经冰冷的炕上。他不是不想学雷锋,但是雷锋没结婚,也没有一个睡着了嘴巴还在“吧唧吧唧”的女儿啊。

⑧他简直不知自己是怎么说出口的,每个字都像害怕打仗的逃兵,在他嘴里你推我搡,谁也不肯先出去,出了口,也是那么轻,像是随时可以化在空气里。营长答应得痛快:“要什么都行,明天来拿袋子来装。”他却愣半天,仿佛听不懂,忽然中学生似地一个大鞠躬。

⑨第二天,天还没亮就出了门,半路上,只觉得脚下越来越冰冷刺痛,他一低头才发现,他居然忘了换一双出门穿的厚鞋。那零下几十度的严寒,绝不是一双家里穿的轻便鞋可以抵御的,可是他心里念念的是,万一去晚了呢?寒气沿着他的腿向上攀爬,脚底剧痛让他觉 得道路仿佛是利刃铺成。终于走到营地,一把拉住营长的手,他喃喃:“热水,给我热水泡脚。”人已不支地靠在门上。整个连队都乱起来,匆匆帮他脱鞋检视,又拿雪来搓脚——幸好没冻坏。营长急得跳脚:“你看你看,换双鞋再来嘛……”他说:“是我心急。孩子没满月呢。”  

⑩营长问:“是儿子?”他答:“不,姑娘。”长“噢”了一声,又问:“头胎?”他的两只脚轮流收缩,咝咝吸气:“老二。老大也是姑娘。”营长一跺脚:“丫头片子,也值得?”他抬一抬头:“不能这么说,男孩女孩,还不都是我的孩子。”

⑾那天他走的时候,带了一大块腌肉,一个毛扎扎巨型刺猬似的猪头,一捆带鱼,十斤鸡蛋……营长拎来一双石头般厚重的军用皮靴,还有一袋袋动物冰糖,“给侄女们吃。”

⑿“咝啦”一声,他打了一个蛋,想想,又打了第二个,空气中充满荷包蛋的浓烈香气,他颤巍巍端到她面前,她俯下脸狠狠地闻了又闻,再抬起头,眼里满是幸福……

⒀三十年后,她的小女儿问她最心爱的食物是什么时,她毫不犹豫地答:“荷包蛋。”

⒁而我,是他们的第三个、也是最小的女儿。当年他们在校园里种下的小树,都已长大成材,那浓绿的树荫,在我整个的大学时光里,一直温柔地庇护在我头上。

(选自《慧语》,作者叶倾城,有改动)

【小题1】小说为什么花了较多的笔墨写“他”修理收音机这个情节?
【小题2】“雪越发下得紧了”,这句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3】““咝啦”一声,他打了一个蛋,想想,又打了第二个……”,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小题4】请概括“营长”的形象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5】有人认为小说的最后一段是多余的,应该删掉;有人认为这是作者的巧妙安排,有多方面的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白采

朱自清

①盛暑中写《白采的诗》一文,刚满一页,便因病搁下。这时候薰宇来了一封信,说白采死了,死在香港到上海的船中。他只有一个人;他的遗物暂存在立达学园里,有文稿,旧体诗词稿,笔记稿,有朋友和女人的通信,还有四包女人的头发!我将薰宇的信念了好几遍,茫然若失了一会;觉得白采虽于生死无所容心,但这样的死在将到吴淞口了的船中,也未免太惨酷了些——这是我们后死者所难堪的
②白采是一个不可捉摸的人。他的历史,他的性格,现在虽从遗物中略知梗概,但在他生前,是绝少人知道的;他也绝口不向人说,你问他他只支吾而已。他赋性既这样遗世绝俗,自然是落落寡合了;但我们却能够看出他是一个好朋友,他是一个有真心的人。
③ “不打不成相识”,我是这样的知道了白采的。这是为学生李芳诗集的事。李芳将他的诗集交我删改,并嘱我作序。那时我在温州,他在上海。我因事忙,一搁就是半年;而李芳已因不知名的急病死在上海。我很懊悔我的需缓,赶紧抽了空给他工作。正在这时,平伯转来白采的信,短短的两行,催我设法将李芳的诗出版;又附了登在《觉悟》上的小说《作诗的儿子》,让我看看——里面颇有讥讽我的话。我当时觉得不应得这种讥讽,便写了一封近两千字的长信,详述事件首尾,向他辩解。信去了便等回信;但是杳无消息。等到我已不希望了,他才来了一张明信片;在我看来,只是几句半冷半热的话而已。我只能以“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自解,听之而已。
④但平伯因转信的关系,却和他常通函札。平伯来信,屡屡说起他,说是一个有趣的人。有一回平伯到白马湖看我。我和他同往宁波的时候,他在火车中将白采的诗稿《羸疾者的爱》给我看。我在车身不住的动摇中,读了一遍。觉得大有意思。我于是承认平伯的话,他是一个有趣的人。我又和平伯说,他这篇诗似乎是受了尼采的影响。后来平伯来信,说已将此语函告白采,他颇以为然。我当时还和平伯说,关于这篇诗,我想写一篇评论;平伯大约也告诉了他。有一回他突然来信说起此事;他盼望早些见着我的文字,让他知道在我眼中的他的诗究竟是怎样的。我回信答应他,就要做的。以后我们常常通信,他常常提及此事。但现在是三年以后了,我才算将此文完篇;他却已经死了,看不见了!他暑假前最后给我的信还说起他的盼望。天啊!我怎样对得起这样一个朋友,我怎样挽回我的过错呢?
⑤平伯和我都不曾见过白采,大家觉得是一件缺憾。有一回我到上海,和平伯到西门林荫路新正兴里五号去访他:这是按着他给我们的通信地址去的。但不幸得很,他已经搬到附近什么地方去了;我们只好嗒然而归。新正兴里五号是朋友延陵君住过的:有一次谈起白采,他说他姓童,在美术专门学校念书;他的夫人和延陵夫人是朋友,延陵夫妇曾借住他们所赁的一间亭子间。那是我看延陵时去过的,床和桌椅都是白漆的;是一间虽小而极洁净的房子,几乎使我忘记了是在上海的西门地方。现在他存着的摄影里,据我看,有好几张是在那间房里照的。又从他的遗札里,推想他那时还未离婚;他离开新正兴里五号,或是正为离婚的缘故,也未可知。这却使我们事后追想,多少感着些悲剧味了。但平伯终于未见着白采,我竟得和他见了一面。那是在立达学园我预备上火车去上海前的五分钟。这一天,学园的朋友说白采要搬来了;我从早上等了好久,还没有音信。正预备上车站,白采从门口进来了。他说着江西话,似乎很老成了,是饱经世变的样子。我因上海还有约会,只匆匆一谈,便握手作别。他后来有信给平伯说我“短小精悍”,却是一句有趣的话。这是我们最初的一面,但谁知也就是最后的一面呢!
⑥去年年底,我在北京时,他要去集美作教;他听说我有南归之意,因不能等我一面,便寄了一张小影给我。这是他立在露台上远望的背影,他说是聊寄仁盼之意。我得此小影,反复把玩而不忍释,觉得他真是一个好朋友。这回来到立达学园,偶然翻阅《白采的小说》,《作诗的儿子》一篇中讥讽我的话,已经删改;而薰宇告我,我最初给他的那封长信,他还留在箱子里。这使我惭愧从前的猜想,我真是小器的人哪!但是他现在死了,我又能怎样呢?我只相信,如爱墨生的话,他在许多朋友的心里是不死的!
⑦上海,江湾,立达学园。

(原载1926年10月5日《一般》第10号第2期)

【小题1】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这是我们后死者所难堪的。
(2)我真是小器的人哪!
【小题2】请简要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结合作者和白采的交往经历,说说白采是怎样一个人。
【小题4】朱自清的散文在人物描写上非常有特色,请从人物描写角度对本文作一点赏析,不少于150字。

同类题4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马莲的梦
张全友
从屋内出来,马莲有点蔫,像秋后的茄子。
她走过院里的篱笆,拉开猪圈门,心疼地把大花抱在怀里,又放下,再抱起来。心里说:你这小东西,可得给我刚强些。想到“刚强”这俩字,马莲的心动了一下。一股酸辛的滋味,莫名地涌上鼻子口眼窝。大花真是争气,竟然踉跄地站了起来。大花似乎在对她说:你不要担心,我不会死,我要好好地再活几个月,等把身上的肉膘长够,也就对得起你了。
马莲眼前一亮,笑了。
她到底没有挡住那股酸,哗的一下,就泛滥出许多。
还是在娘家的时候,马莲有个弟弟,人家天生学习好,她不好,爹娘就叫弟弟去读书,让她养猪。那一年,她才十四岁,瘦得像一根细细的麻秆儿,裤腿被风一吹,仿佛一面旗。背上背个草篓子,远远从后边看,就像一步一步往前移动的辘轳,根本看不着她的身子。每天,除了给自家的谷地薅秧苗,她还要从山上打两大篓子的猪草。背回来,喂她的那些猪。
那时候,马莲已经开始喜欢她的那些肉嘟嘟的猪了。后来,弟弟考上大学,家里没啥收入,他去上学的大半儿开销,还是马莲养猪的钱。再往后,马莲也开始慢慢地长高,苗条细秆儿的。还是那个老来她家买猪的临县人,看对了她,就和她爹背地里鼓捣,鼓捣了几个来去,就把她给鼓捣到了吴家窑,给那个人做了儿媳妇。
马莲做了吴家窑村的媳妇后,就开始相信命这个东西。不是吗?进了男方的门,马莲才知道,这个男人,原来是个有毛病的人,医生说是淋巴神经什么症,马莲搞不懂这个。反正是,这男人不顶用,干活没力气,养家糊口就靠她。
马莲喂下了十头猪。她想用卖下这些猪的钱,给男人治病。不管怎么说,凡人和事,既然让你遇到了,你就得承担起来。马莲这样嘱咐自己。
男人已经不能自己行动。马莲要背他走几里路去车站。那天是个大风天,马莲背着枯瘦的男人,走一会,歇一会,满头大汗的。男人说:还是不去了。马莲说:为什么不去?男人说:我想,去也是白去,人财两空,不如把钱留着,给你跟孩子用。马莲说:钱是人挣的,没了再挣,我还能养猪,人没了,就再挣不来了。男人不再说什么,伏在马莲的背上,落了不少泪,和马莲颈项上的汗,混到一起。
马莲并不觉得委屈,那会儿,小志刚已经六岁,为了这个小人儿,马莲已经没有余地回头了。她要救活她的男人,她给医生下跪,也去佛殿敬香。后来,她男人还是走了。马莲哭过了几天。马莲很会往开了想,她要适应这个现实,就开始送小志刚去读书。她一路嘱咐他:你甭像娘这样笨,要学舅舅的聪明伶俐,将来离开吴家窑,也去很远的城市读大学。
邻居家的母猪下了一窝小猪崽。马莲过去借东西,赶巧了,看到了那些小花猪。邻居看着她留恋这些猪崽的神色,想想,这个女人,男人刚刚死了,留下孤儿寡母的,也确实不容易,猪崽卖谁都是卖,就和马莲说:你要是想养几个,就从我圈里捉吧。马莲高兴得摇着身子,脸上却不好意思起来:可是眼下,还给不了你的猪崽钱。邻居说:看你说的,四五个月头上,不就卖了吗,那个时候再还也不迟。
马莲高兴得不得了,回家找下一条口袋,一下就把人家五个带花的小猪崽,给捉回了自己家。马莲把猪圈的地好好地洗,好好地消毒。等猪圈干了,马莲才把它们一个一个放进去。做完了这些,就给它们熬粥喝。再下来,就去山上挖猪草。
那一晚,马莲还做了个好梦:小志刚也和他舅舅一样,考到大学了。马莲在村里请了几桌,热闹了整整一天。小志刚考上大学,成了城里人,领回来一个城里的姑娘。姑娘懂礼貌,说:妈你辛苦了,喂猪累,你以后就不要再去喂猪了,有我们什么,就有你什么。马莲说:那可不行,我一个能走能动的人,不能给你们添麻烦。说到这里,马莲忽然想起了什么。对了,猪还没有喂呢。她来到猪窝,一看却少了她的大花。她拼命地大喊:大花……
娘,你怎么了?
马莲被小志刚摇醒,环顾了一下四周:没什么,娘做了一个好梦。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马莲想到“刚强”俩字就心酸,这是为大花的病感到伤心,连眼泪都流出来了。
B.马莲十四岁起就参加繁重的劳动,作者对这个形象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读来令人同情。
C.马莲的父母有着浓重的封建思想,重男轻女,不送马莲读书,还包办马莲的婚姻大事。
D.马莲被包办嫁了个身体有毛病的男人,不到几年就成了寡妇,这说明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幸的。
【小题2】小说中马莲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说马莲与丈夫的婚姻是被包办的,是没有感情基础的,而作品描写马莲背丈夫去车站的对话却饱含深情,不合常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鱼的故事
张 炜
父亲也被叫到海上拉鱼了。我沿着父亲的足迹,去海上看那些拉大网的人。
海上没有浪,几个人把小船摇进去。随着小船往海里驶,船上的人就抛下一张大网,水面上留下一串白色网漂。小船兜一个圈子靠岸,剩下的事儿就是拽住大网往上拖,费劲地拖。这就是“拉大网”。
网一动,渔老大就呼喊起来,嗓门吓死人。所有的拉网人随号子“嗨呀嗨呀”叫,一边后退一边用力。
大网慢慢上来了,岸边的人全都狂呼起来。我这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活蹦乱跳的鱼一齐离水。各种鱼都有,最大的有三尺多长,头颅简直像一头小猪。有一条鱼的眼睛睁得老大,转动着,一会儿盯盯这个,一会儿盯盯那个。我相信它懂事。
岸边早排好了长队,都是赶来买鱼的人。他们有的推车,有的担筐。鱼不值钱,买鱼的扔下一块钱就可以随便背鱼。
父亲真辛苦,每天要拉好多网,早晨还要拉“黎明网”,这网最重要。这时也是海上老大最精神的时候。拴网绳了,喊号子了,领头喊的人两手伸得像大猩猩一样长,一举一举大喊,海上老大就高兴这样。父亲也跟上喊,额头冒着汗珠。
父亲学会了做一种毒鱼。这种鱼肉最鲜,可偏偏有毒,毒死的人数不完。母亲一见它就吓得叫起来,说:“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冒这个险。”父亲把衣袖挽起,用一把小刀剖开鱼肚,然后分离出什么,把鱼头扔掉。用清水反复冲洗,又将鱼脊背上那两根白线抽掉,说:“没事了。”母亲喘着把鱼做好。
一种奇特的鲜味飘出。真好吃。这才叫好吃。
父亲从酒葫芦里倒出一点酒,让我和母亲都尝了一小口。这天晚上很愉快,父亲还唱起了一首拉网的歌。母亲为他缝补衣衫。我胆子大了,伏到父亲背上。脊背热得像炕。
父亲把海上的欢乐带回,又差点全部抵销。这次父亲又捎回几条毒鱼,扔在地上就睡去了。母亲仿照父亲上次那样把鱼剖开,从头全做一遍。还是鲜气逼人,美吃一顿。
一个多钟头过去,我有点晕。真的晕了。接着我看见父亲全身抖动,手指像按在一根琴弦上,又颤又挪,嘴里吐出了白沫。母亲比我们好一点,脸也黄了。
母亲摇晃着过来,我们扶在一起。母亲说:“到外面采一点木槿叶,采一点解毒草。”
我往外连爬带跑。草地上全是一样的草,根本分辨不出有什么不同。这些草像是向我伸来,抚摸我。我低下头,它们就像火焰一样烧我的脸。
母亲已经采到了一株解毒草,她先嚼碎一些,吐在我嘴里。原野在眼前变成一片紫色,又变幻出更奇怪的颜色。整个原野覆盖着一层紫幔,下面像有一万条蛇在拱动。它们不停地抖、舞,升上来,眼看就要把我覆盖了。我不能挣脱。我想起了妈妈,睁大眼找,四周一个人也没有。我喊,不知喊了多久,才听到一阵脚步声。
我躺在小茅屋里,旁边是父亲。母亲坐在那儿,旁边的碗里是捣成稀汁的解毒草。她说:“孩子,你说胡话……”
吃毒鱼后一个多月的晚上,外面起了大风。风很大,搅弄得整个荒滩不得安宁,各种大声使我害怕。我睡着了,接着就梦见一条小鱼,好俊的小鱼。它打扮得像一个小姑娘一样,走进了茅屋。母亲把她抱到怀里,给她梳理透明的头发。真漂亮,除了有两个鱼鳍,到处和人一样。我扯着她的手在院里玩,一起逮蝉。
后来我才知道,母亲想让她做我的媳妇。我不好意思,不过,幸福啊。
她说她要走了,但是还会常来小屋。走前她告诉我:她的爷爷、奶奶、哥哥、弟弟,所有的亲戚都给海上老大逮来了,他们死得惨。她让我求求岸上人,求求他们住手吧。如果他们做得到,她就可以嫁到岸上来。
我哀求母亲去找海上老大,母亲答应了。
小鱼姑娘又来了。她哭着,告诉我,他们还在捕鱼,海里那么多姐妹再也看不到了。她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所以刚才路过鱼铺的时候,给好多睡觉的拉网人腿上胳膊上都扎了红头绳:“我把他们扎住了,他们就不能下海了。”
梦做到这儿就醒了。我觉得像失掉了一个真正的朋友,竟然哭了。
母亲赶紧把我抱到怀里,问:“怎么了?”我就告诉了母亲这个梦。天亮后父亲要到海上去,母亲让他小心一点。她把我的梦告诉了他,说:“孩子梦见好多拉网人都给扎上了红头绳。”
父亲瞥了母亲一眼,走了。
后来我才知道:那天父亲把我的梦告诉了海上老大,老大只是一笑。
那天傍晚风息涛平,老大就让小船出海。想不到一场风暴突来,出海的五个人就在人们的眼皮底下跌进了狂浪。他们无一生还。
父亲跑回来时嘴唇都紫了,双手抖着跟母亲讲了风暴。
母亲一句话也没说,只盯着我。
这就是鱼的故事。我再也忘不掉,一直没忘。尽管许多人都说那只是一次巧合……
(原文有删改)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以一个小孩子的视角,叙述了捕鱼人因拒听鱼姑娘的劝告,捕鱼过多而遭到大自然的惩罚,最终都坠海而死的故事,警醒人们要敬畏自然。
B.小说的语言富有特色,抒情色彩较浓。在作者的笔下,捕鱼生活虽然艰辛却充满了乐趣,而鱼也带有灵性,甚至还化为人来向人类报信。
C.作者在文中强调拉网拉上来的鱼很多,其用意在于告诉读者:人类捕捞已经过度了,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已经到了没有节制的地步。
D.在“我”的梦里,鱼姑娘说给拉网人扎上了红头绳,让他们不能下海。母亲因此提醒父亲,但父亲却不以为然,结果发生了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