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回答下面小题(20分)
我的老师
贾平凹
我的老师孙涵泊,是朋友的孩子,今年三岁半。他不漂亮,也少言语,平时不准父母杀鸡剖鱼,很有些良善,但对家里的所有来客却不瞅不睬,表情木然,显得傲慢。开始我见他只逗着取乐,到后来便不敢放肆,认了他是老师。许多人都笑我认三岁半的小儿为师,是我疯了,或耍矫情。我说这就是你们的错误了,谁规定老师只能是以小认大?孙涵泊!孙老师,他是该做我的老师的。
幼儿园的阿姨领了孩子们去郊游,他也在其中。阿姨摘了一抱花分给大家,轮到他,他不接,小眼睛翻着白,鼻翼一扇一扇的。阿姨问:“你不要?”他说:“花疼不疼?”对于美好的东西,因为美好,我也常常就不觉得了它的美好,不爱惜,不保卫,有时是觉出了它的美好,因为自己没有,生嫉恨,多诽谤,甚至参与加害和摧残。孙涵泊却慈悲,视一切都有生命,都应尊重和和平相处,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晚上看电视,七点前中央电视台开始播放国歌,他就要站在椅子上,不管在座的是大人还是小孩,是惊讶还是嗤笑,目不旁视,双手打起节拍。我是没有这种大气派的,为了自己的身家平安和一点事业,时时小心,事事怯场,挑了鸡蛋挑子过闹市,不敢挤人,惟恐人挤,应忍的忍了,不应忍的也忍了,最多只写“转毁为缘,默雷止谤”自慰,结果失了许多志气,误了许多正事。涵泊却无所畏惧,竟敢指挥国歌,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我在他家书写条幅,许多人围着看,一片叫好,他也挤了过来,头歪着,一手掏耳屎。他爹问:“你来看什么?”他说:“看写。”再问:“写的什么?”说:“字。”又问:“什么字?”说:“黑字”。我的文章和书法本不高明,却向来有人恭维,我也是恭维过别人的,比如听别人说过某某的文章好,拿来看了,怎么也看不出好在哪里,但我要在文坛上混,又要证明我的鉴赏水平,或者某某是权威,是著名的,我得表示谦虚和尊敬,我得需要提拔和获奖,我也就说:“好呀,当然是好呀,你瞧,他写的这幅联,‘×××××××,××××××春’,多好!”孙涵泊不管形势,不瞧脸色,不斟句酌字,拐弯抹角,直奔事物根本,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街上两人争执,先是对骂,再是拳脚,一个脸上就流下血来,遂抓起了旁边肉店案上的砍刀,围观的人轰然走散。他爹牵他正好经过,他便跑过立于两人之间,大喊:“不许打架!打架不是好孩子,不许打仗!”现在的人很烦,似乎吃了炸药,鸡毛蒜皮的事也要闹出个流血事件,但街头上的斗殴发生了,却没有几个前去制止的。我也是,怕偏护了弱者挨强者的刀子,怕去制伏强者,弱者悄然遁去,警察来了脱离不了干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是一走了之,事后连个证明也不肯做。孙涵泊安危度外,大义凛然,有徐洪刚的英勇精神,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春节里,朋友带了他去一个同事家拜年,墙上新挂了印有西方诸神油画的年历,神是裸着或半裸着,来客没人时都注目偷看,一有旁人就脸色严肃。那同事也觉得年历不好,用红纸剪了小袄儿贴在那裸体上,大家才嗤嗤发笑起来,故意指着裸着的胸脯问他:“这是什么?”他玩变形金刚,玩得正起劲,看了一下,说:“妈妈的奶!”说罢又忙他的操作,男人们看待女人,要么视为神,要么视神是裸肉,身上会痒的,却绝口不当众说破,不说破而再不会忘记,独处里作了非非之想。我看这年历是这样的感觉,去庙里拜菩萨也觉得菩萨美丽,有过单相思,也有过那个——我还是不敢说——不敢说,只想可以是完人,是君子圣人,说了就是低级趣味,是流氓,该千刀万剐。孙涵泊没有世俗,他不认作是神就敬畏,烧香磕头,他也不认作是裸体就产生邪念,他看了就看作是人的某一部位,是妈妈的某一部位,他说了也就完了,不虚伪不究竟,不自欺不欺人,平平常常,坦坦然然,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我的老师话少,对我没有悬河般的教导,不布置作业,他从未以有我这么个学生而得意过,却始终表情木然,样子傲慢。我琢磨,或许他这样正是要我明白“口锐者天钝之,目空者鬼障之”的道理。我是诚惶诚恐地待我的老师的,他使我不断地发现着我的卑劣,知道了羞耻,我相信有许许多多的人接触了我的老师都要羞耻的。所以,我没有理由不称他是老师!我的老师也将不会只有我一个学生吧?
【小题1】作者为什么觉得孙涵泊“真该做我的老师”?(限20个字作答)(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从外在特征和内在品质两个方面简要概括“我的老师”这个人物形象。(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中结尾“我的老师也该不会只有我一个学生吧”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两项是()(4分)
E、作者通过五个事例,不仅批判了自己,也批判了其他成人的性格中虚伪的成分,是小孩给了作者启示。
A.本文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老师是没有限制的,年纪小,也一样可以当老师。
B.作者是不太喜欢这个小孩的,因为他很傲慢,但是小孩的一些行为和语言引起了作者的思考,使得作者对他的感觉也发生了变化。
C.作者在文中所举的例子,都是对大家习以为常的现象的再思考和反思。
D.通过作者的叙述我们可以知道,往往“童言无忌”“童心无邪”。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26: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永恒的灯光
很小的时候,我住在单门独户的红砖瓦房里。夜晚的时候,周围一片漆黑,出门上厕所还要打着手电筒。每次听到什么风吹草动的声音,都吓得脊背一阵发凉。后来,我家搬到了楼房里,而且周围也全是楼房。每天夜晚,即使熄灭房内的所有灯火,也能被对面楼的灯光照得像黎明时分一样,有着灰蒙蒙的可见度。因此,为了睡个好觉,就不得不在卧室的窗户后面挂上厚厚的窗帘,来抵挡这些入侵的光线。
其实,我从心底里喜欢这些夜晚中来自他方的光亮
我常常在熄灯睡下之后,眼睛半睁半闭地望着那些从窗帘与墙壁之间的缝隙里溜进来的光线。我感到自己尽管在黑暗中独自一人,但那些光线却给我带来了持久的抚慰与温暖。有时候,我闭着眼睛还没有睡着,但突然感到眼皮上方一下子暗下来了,似乎有什么庞然大物快要落下来,我赶紧睁开眼睛,但我什么也看不见,除了黑暗的压迫。那个时刻,我对那片突然消逝的光亮产生了深切的怀恋。我的有着小小失落的内心甚至对提早熄灯的人有了一丝淡淡的怨怒。
或许我是个害怕孤独的人,窗外的灯光让我意识到他人与我同在的时候,我的内心就获得了某种平静。我喜欢在晚上读书写作的间隙望望窗外的灯光,至少有几百扇发光的窗户能够进入我的视野。刚刚进入夜晚的时候,四周的窗户几乎全部都是灯火通明,而且能够看到窗户上的阴影在闪烁和跳动——那是电视屏幕的亮光。这时候的外界的灯光对我而言意义不大,我觉得过于热闹,而我自己的内心也还停留在白天的喧闹之中。等到再晚一些,那些窗户就接二连三地失去了光明,剩下的还亮着的窗户开始显得更耀眼了,也更突出了。它们在我眼里有了明确的方位和坐标,就像一个人获得了自己独特的个性。我望着它们,想想它们后面的主人们都在干些什么。我觉得自己以这种方式和他人乃至人类达成了深刻的精神关联,尽管这个他人是无名的、未知的、想象的、陌生的、虚构的。
我是个喜欢晚睡的人。关心我的人总劝我改掉这个不良的习惯,我自己其实也想改掉,因为我觉得人的生活不能违背天然的规律。但我晚睡成瘾,难以戒除。很多人晚睡是因为城市的夜晚充满了各种娱乐的诱惑和骚动,而我置身在城市的夜晚则是想索取一点属于自己的宁静。由于晚睡,我的整个生活时间和社会的运作时间产生了巨大的错位,我经常要气喘吁吁地从自己的生活时间中赶到社会的运作时间中。这种错位的张力经常让我有种筋疲力尽的感觉。我有时会想起米兰·昆德拉的一句话:“艺术通过对抗时代来取得自身的进步。”难道我就是这样一位“对抗时代”的“艺术家”?我可以这样自嘲,但实际上我是迷恋于一种生活的虚拟的自由,就像一个孩子偷偷脱离了旋转木马的轨道,他获得了短暂的自由,看到了另外的风景。我就是那个孩子,我看到了夜晚的灯光,我觉得那些光线像是特殊的道路:它们通向他人,也通向比他人和自己更大的存在。
(选自《散文》2012年第6期《窗下的事物》,作者王威廉)
【小题1】作者为什么说“我从心底里喜欢这些夜晚中来自他方的光亮”?请联系全文回答。(5分)
【小题2】文章最后一段中,划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本文写了大量“我”在成长历程中对“灯光”的感受。作者这样写在表达文章主旨方面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从礼教院落的文化视野解读中国建筑,可以从孔庙与孔府说起。
首先,孔子是中国文化集大成者,其开宗之儒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深远直至今天。第二,孔庙与孔府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特点,历尽劫难,一脉不断。第三,孔庙与孔府代表了仪式活动与前衙后府两种典型的院落空间。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与“礼”。“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要遵循“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要克制自己,使举止乃至思想符合“礼”的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他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严格等级秩序;同时,提出“德治”“中庸”“礼之用,和为贵”等主张。
曲阜孔庙位于现在山东曲阜城内,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孔庙,历史悠久。
梁思成先生考察曲阜孔庙后曾说:“我觉得这一处伟大的庙庭……无论朝代如何替易,这庙庭的尊严神圣却永远未受到损害,即使偶有破坏,不久亦即修复,从建筑方面看,由三间的居堂至宋代已经长到三百余间,世代修葺,从未懈弛。其规模制度,与帝王等同。在这两点上,曲阜孔庙恐怕是人类文化史上唯一的一处建筑物。”
元代曾向全国发诏,在各州、府、路、城大建孔庙,兴儒尊孔。各地孔庙在元代重建、改建、新建、扩大,其全称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之庙”。
曲阜孔庙前后八进,重重院宇,柏树成林。在中轴线上依次有金声玉振坊、棂星门、奎文阁、大成门、杏坛、大成殿、寝殿,等等。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殿,建于两层台基上,前连露台,高2米多,东西宽约4.5米,南北深约35米,镌花须弥石座,双层石栏杆,底层莲花栏柱下均有石雕螭首,南面正中有两块浮雕龙陛。殿高24.8米,阔45.78米,深24.89米,重檐九脊,黄瓦飞甍,周绕回廊,和北京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大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大成殿四周廊下环立28根雕龙石柱,均以整石刻成,柱高5.98米,直径0.81米,承以重层宝装覆莲柱础,清雍正二年(1724年)火后重刻。两山及后檐的18根八棱磨浅雕石柱,以云龙为饰,每面浅刻9条团龙,每柱72条。前檐的10根为深浮雕,每柱两龙对翔,盘绕升腾,各具变化,无一雷同。以龙为饰,位尊至极。
或许,孔庙的主要活动内容是从祭祀孔子开始,但并非局限于祭祀纪念。其实,历代孔庙是中国社会重要的公共的文化活动场所,是儒学文化的大院落。
就文化传承而言,除曲阜孔庙外,自北朝开始在全国有关郡县设立文庙学宫,从此有了“学校”的功能,这是一个重大的举措。“学校”这一重要功能对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度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从唐代至清末,庙学不分,规制有前庙后学、左庙右学、左学右庙,还有中庙左右学、中庙周学等。庙学合一的体制使历代文人集中接受儒学熏陶,尊孔读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为各个时期培养了不同层次的学人。这也使儒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逐渐发展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干。
从社会层面上说,孔庙这一文化场所的设立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与统一。不同地区孔庙的建立,对于推动中华民族的融合与统一功不可没。在封建国家政令的要求下,无论是中原内地,还是边陲地区,都曾设有孔庙,中华民族供奉孔子为“先圣先师”。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它一定程度地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安定与团结。
(选自《中西建筑十五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孔庙”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庙的石雕以龙为饰,雕法讲究,姿态各异,体现了孔庙位尊至极。比如浮雕龙陛、雕龙石柱、浅雕云龙石柱、深浮雕两龙对翔等。
B.祭祀孔子是孔庙的主要活动内容,但却不是唯一,孔庙还承载着举行公共文化活动、传承儒学文化的重要功能。
C.元代大建孔庙,其全称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之庙”,而世界规模最大的孔庙是位于现在山东曲阜城内的曲阜孔庙。
D.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孔庙一定程度地促进了民族融合与安定、团结。从社会层面上说,孔庙对于推动中华民族的融合与统一功不可没。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为仪式活动与前衙后府两种典型院落空间的代表,孔庙与孔府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特点。
B.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以“仁者爱人”为重要内容的“仁”和以“克己复礼”为重要内容的“礼”。
C.在元代,“兴儒尊孔”盛行,各州、府、路、城的孔庙在元代得以重建、改建、新建和扩大。
D.作为孔庙主殿的“大成殿”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泰安“岱庙大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提出的“正名”主张,实际上是“礼制”追求过程中的细化与强化。这体现出儒家思想独有的深刻性与系统性。
B.梁思成先生考察曲阜孔庙后,认为曲阜孔庙恐怕是人类文化史上唯一的一处建筑物的重要原因是孔庙的尊严神圣。
C.“庙学合一”的体制源远流长,庙学规制亦是多种多样。这些特点促使了儒学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干。
D.中原地区及边陲地区,都有孔庙的身影,其背后显示出封建国家政令的畅通,并带来了文化的认同及民族矛盾的激化。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刘方明:扬州八怪传承人
扬州冶春文人荟萃,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常再此消磨时光。一家茶点老店,半在岸上,半出水中,探出水面的部分,屋顶铺着茅草,古意盎然。
室内三五人,是刘方明的好友,彼此聊着诗文、绘画、扬州旧事。窗外烟雨江南,似乎与之应和。身在其中,愈发能感受浮躁社会难寻的“雅趣”。
刘方明是扬州人。浓厚的人文传统浸润,使他自小喜欢写画刻印。上世纪70年代末,他在苏州当兵,巧遇大书法家费新我。费老先生对这个爱好书法、积极上进的年轻士兵深为赞赏,两人结为忘年交。费新我得知刘方明自学篆刻已数年,立刻推荐他向张寒月请教。
张寒月是驰名海内外的艺术大师吴昌硕的高足,时已75岁。张寒月看罢拜帖,爽朗大笑:“没想到我75岁,还收了一个军中徒弟。”转身送给他一方名为“苦铁”的印石做礼物。
“苦铁”,是吴昌硕的字号,意为锲而不舍把刻印的刀都累苦。这方珍贵的印,是吴昌硕所刻的自用印。刘方明激动极了:“从今天开始我就正式成为海上画派的杰出代表、西泠印社首任社长、海内著名的诗书画印大家吴昌硕大师的再传弟子了。”
退伍后,刘方明有近20年任职于扬州八怪纪念馆。而吴昌硕的艺术表现形式,正好可以上溯至扬州八怪,“冥冥之中,命运仿佛为我画了一个圆……我如果早生300年,也许会成为八怪之一吧!”
刘方明有四绝:印、书、画、诗。由治印而书法、而绘画、而诗词,正是吴派的正统。
刘方明的印,有着吴门扎实的秦玺汉印功底,又有突破创新。1980年,他因公小住江苏昆山,偶见当地山石纹理或如纤云舒卷,或如蟒蛇穿行,忽然想到君子取象自然而法天,因之而探索出篆刻艺术新的表现方式,自名“山筋石脉法”。沙孟海先生誉为“新格之残缺美”,谢稚柳先生更赞其为“金石之光”。
他的字,用书法家邹正的话说,是“以汉隶强骨、凭魏碑出意、从晋书得韵”,厚重而质朴。
绘画上,刘方明起步较晚,却连连创新。吴昌硕的花鸟画独树一帜,他怕陷于吴派窠臼,则用吴昌硕的花鸟技法画山水、人物;10多年前,他独创“辫子系列”,将扬州八怪的雅趣逸事入画;6年前,又将摩崖石刻作为绘画元素融入画中。
刘方明喜欢写诗,并且爱写古体诗。扬州文化名家韦明铧说他以“三真”(真气、真意、真趣,是前人对于郑板桥的评价)为圭臬。刘方明说自己创作时,纸上笔中要有心灵感应。聆听昆曲演唱,即兴得句:“满堂音粹绕梁啭,疑是仙阁传玉笙。”教导孩子,写下:“善悟多思勤作舵,寒梅开尽喜迎春。”
诗书画印的深厚功底让刘方明在画坛上独树一帜,被同道誊为“扬州新八怪,四艺熔一炉”。
刘方明对扬州八怪有独特的理解和特殊的感情。金农,是八怪中最为刘方明所佩服的人。“金农晚年画佛甚多,每幅均有鲜活的面相,但无一雷同,这符合金农‘同能不如独诣,众毁不如独赏’的审美意趣。每幅佛像都是他自己心中的故事展现。扬州八怪中能达到这一境界的也是独此一人。”
扬州八怪的创作方法深深影响着刘方明。
为大众熟知的郑板桥在《兰竹石图》中写道: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这其实概括了扬州八怪的精华思想,他们在艺术创作上都强调师法自然,直抒性情;在书画风格上,率兴写意,各显特色;在表现手法上,追求诗书画印,浑然妙合。”
突破了“正统”的束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展示自我灵性,不断创新,为刘方明一直所践行。
采访后,一直记得他的《高远无限图》,画中小小的三个人分别立在高高的树上、巨大的石顶上,或盘腿而坐,或直立其上,修禅悟道,有种天人合一的架势。这种孤高肆意的画法,不是扬州八怪,谁敢呢?
(有删改)
【相关链接】
(1)刘方明,1958年生,吴昌硕再传弟子,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姚鸣京教授“山水画语言研究”访问学者。(《“广陵五子”——刘方明)
(2)蒋志鑫深得西北之壮阔,以大写意水墨创造性地表现西部山水的雄浑与壮阔。刘方明则自幼熏陶于江南空灵明秀的雅逸清真之美,“诗书画印”四艺兼融。这次两人用80余件书画精品表达各自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的研摩与参悟,实现了南北书画艺术上的交融互补。(《“南北对话——蒋志鑫、刘方明书画艺术作品展”在京举行》)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刘方明因浓厚的人文传统浸润而自小喜欢写画刻印,他与大书法家费新我结尾忘年交,费先生的推荐让刘方明得到名师指点。
B.以拜张寒月为契机,刘方明得以成为海上画派杰出代表、西冷印社首任社长、海内著名的诗书画印大家及吴昌硕的再传弟子。
C.刘方明师从张寒月看,张寒月师从吴昌硕,吴昌硕师从扬州八怪,而扬州八怪纪念馆则是刘方明任职之处,命运似乎画了个圆。
D.刘方明的四绝为印、书、画、诗,从治印起步,然后精研书法,精进绘画,提高诗词水平,正是吴昌硕画派的正统路径。
E.刘方明用吴昌硕的花鸟技法画山水、人物,不免陷入窠臼,直到独创“鞭子系列”及将摩崖石刻融入画中,才别开生面。
【小题2】文章开头提到郑板桥在扬州冶春消磨时光,提到刘方明和好友在这里的一家茶点老店聊天切磋,这样开头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回答。
【小题3】刘方明在诗书画印艺术方面为何能取得不凡的艺术成就?请结合材料及相关链接简要分析。
【小题4】传统和创新似乎是一对矛盾,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怎样处理两者的关系?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人生树下
王开岭
①“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语出《诗经·小雅·小弁》,意思是说:桑树、梓树乃父母所栽,见之必肃立,心生敬意。父母者,为何要在舍前植这两种树呢?答案是:“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即让子孙有衣裳穿、有家具使。后来,“桑梓”便成了“故里”的代称。
②树,不仅实用,还意味着福佑、恩泽和繁衍;不仅赐人花果和木质,还传递亲情和美德,承载光阴与家世。树非速生,非一季一岁之功,它耐受、持久、长命,春华秋实,像一位高寿的家族长者,俯瞰儿孙绕膝。所谓“荫泽”“荫蔽”“荫佑”之说,皆缘于树。有祖必有根,有宅必有树。再穷的人家,也能给后人撑起一大片树荫。这是祖辈赠予子嗣最简朴最牢固的遗产了。
③幼时,父亲带我回乡下祖宅,院子里有一棵粗壮的枣树,上住鹊窝,下落石几。逢孩子哭闹,祖母便将房梁上的吊篮钩下,摸出红油油的干枣来。后来,老人去世,老屋拆迁,“老家”便没了。虽非桑梓,但我知道,此树乃祖辈所植,在其下纳过凉、吃过枣子的,除了我,还有我的父亲,还有父亲的父亲……它是一轮轮人生的见证者,见证了他们从跌撞的蒙童、攀爬的顽少,变成拄杖的耄耋……
这样的树,犹若亲属。
⑤老人们讲,闹饥荒时,都是树先枯、人后亡,因为果腹的最后一样东西,是树皮。人,只要熬到春天就不会饿死了,因为这时候,树抽芽,野菜生,槐花、榆钱、椿叶、杨穗,都是好食材。
⑥几千年来 ,凡户居,必在一棵大树下;凡村头,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树。民谣中唱,“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树,是家舍的象征,是地址的招魂幡。它比屋高,比人久。离家者,最后一眼回望的是它;返乡者,远远眺见的也是它。
⑦游同里古镇,听到个说法:江南殷实人家,若生女婴,便在庭院栽一棵香樟,女儿待嫁时,树亦长成,媒婆在墙外看到了,即登门提亲。嫁女之际,家人将树伐下,做成两只大箱子,放入绸缎做嫁妆,取“两厢厮守”之意。多美的习俗!女儿待字闺中时,对该树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树啊,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想想吧,像儿伴一样耳鬓厮磨,像丫环一样贴身随嫁,多么暖心,多么私密,多么亲昵。
⑧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
⑨如今的家业里,少了样东西:树。没有了庭院,没有了户外,没有了供树根深入的大地,只剩下盆栽、根雕和花瓶。这个时代,可稳定传续的东西越来越少,“不动产”越来越少,“祖宗”的符号和痕迹越来越少。“家”失去了树荫的覆护,光秃秃曝于烈日下。
⑩我们的家什、器皿、陈设,包括果蔬稻粟,几乎无一源于自产和自制。我们的双手不再沾染泥土,我们不再是播种者,不再是采摘者,我们最大的身份是购买者,是终端消费者,我们彻底“脱农”了。不仅如此,我们解除了与草木共栖的古老契约,我们告别了在家门口折朵撷果的劳作和浪漫,我们放弃了对一棵树一株花的亲近与认领,我们失去了对四季和年轮的辨识……大自然里,不再有我们的一方蒲团、一幅凉席、一具竹榻。
树,在马路上流浪。我们只是乘车迅速地掠过它们,透过玻璃扫视它们。它们身上,没有我们的指纹和体温,没有儿童的笑声和攀爬的身影。人和树,亲情已断,形同陌路。
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
(选自《古典之殇》,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标题《人生树下》既点明了文章所写的内容——树与人生,又提示了全文所用的手法——象征。
B.“后来,‘桑梓’便成了‘故里’的代称”一句中的引号起强调的作用,以此突出家园与树密不可分。
C.“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一句表达的不是作者对香樟树的喜爱,而是对女儿美好人生的祝福期盼。
D.为了表达对树的敬畏、感恩,作者行文时采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咏物抒怀便是其中之一。
【小题2】联系文章,简要概括哪些内容能体现“这样的树,犹若亲属”一句的内涵。
【小题3】文章结尾说“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情感?请试着结合文章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教” 一词,最早出现于《礼记·经解》之中:“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温柔敦厚”作为孔子诗教的目标,是指用“以诗化民”的方式,来培育平和、理性、通达的人格,并由个体上升至国家、民族、天下,意在构建一种雅正中和的社会范式。

孔子把诗教作为一种人文教化的途径,对《诗》之义理加以阐发,奠定了儒家诗教观念的原初意蕴。孔子不但在教育主张上提倡诗教,而且身体力行地从事诗教传播活动。《论语·泰伯》云:“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教在礼乐教化之先,是通向礼乐教化、成为仁人君子的基础和起点。孔子之贡献在于,使记录了敬神祭祖、讽诵王德的王官之诗同时成为开启后世思想观念的学术之诗。儒家学人在以诗为教的论诗、释诗的传播活动中融入了儒家的道德理想,诗教遂成为一种学术和思想观念。

以情感为立足点的诗教不同于仅化教条的政治说教。情感教化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最能深入人心。王一川说:“从‘诗教’的提出和目的,还应当看到中国古代对文化软实力的认识。有关社会和睦、忠信、孝悌等伦理训诫,不宜直接以强制方式或生硬方式去实施,而需要借助以诗歌为代表的艺术的魅力感染方式来委婉地传达,也就是在‘温柔敦厚’中达到伦理劝诫的效果。”春秋时期的孔子已经有了初步的“文化软实力”的认识。

孔子评价《关雎》时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中可以看出诗教所秉持的情感,认为“哀”与“乐”都是正常合理的情感,但不是个人欲望的无度宣泄,而是合理情志的理性表达,更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启发。“诗”不仅是一种语言艺术,更是营造诗意人生与趣味生活、培养高尚人格与高雅情调的资源和途径。如《论语·先进》中,孔子对于曾皙所描绘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人生理想尤其赞赏。相比出将入相的人生价值追求,孔子的教化观念更强调的是把生命价值落实到对宇宙人生的真实生活场域的体验和感受之中。

正因如此,先秦儒家文化从诗教出发,并由儒家后学们于社会、文化、政治领域对此不断阐释与生发,民族和家国的文化走向才不至于失范和堕落。

先秦儒家以诗为教、以诗怡情、以诗修身的诗教观念可以为学诗者在人格修养和审美趣味方面起到导航作用。诗教的教化方式符合人类终极关怀的情感需求和美善合一的审美观照,时至今日,儒家诗教的传播和推广需要更加理性地对待文化传播中的“变”与“常”之关系,同时更应明确当今诗教文化发展在继承与革新上所应当遵循的原则,正如《文心雕龙·通变》中赞语所言:“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趋时必果,乘机无怯。望今制奇,参古定法。”这种融通古今的对待文学发展的观点,仍可为今日的诗教传播导航指引。

(摘编自杜婕欣《以诗为教——论先秦儒家的诗教途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教”由孔子提出,主张用“以诗化民”的方式达到“温柔敦厚”的目标。
B.孔子特别重视诗教,把它放在礼乐教化之先,认为成为仁人君子应该由此做起。
C.诗教以情感为立足点的教化说明“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在孔子时代已经确立了。
D.诗教并不压制情感,但强调情感宣泄要有度,注重自我价值的启发和怡情修身。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阐明先秦诗教的理念,确定了全文的总纲,为下文的论述奠定了基础。
B.文章三、四两段分别从诗教的方式和诗教的作用两个角度对诗教进行了阐述。
C.作者引用曾晳的话语,是为了强调诗意人生的营造,否定出将入相的人生追求。
D.文章阐述儒家的诗教途径,目的是为学诗者和今日的诗教传播提供方向和借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教先通过《诗》培育个体的人格,再扩大范围,从而构建起理想的社会范式。
B.王官之诗成为学术之诗,儒家道德理想才传播开来,诗教遂成为一种思想观念。
C.我们民族的文化从没有失范和堕落,是因为从孔子时代就开始的诗教起了作用。
D.如果我们能够遵循诗教在继承与革新上的原则,当今的诗教文化就能兴盛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