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非 常 罪
(美国)海因茨•利普曼
两个月前我来到纽约,和另外两位也是来自德国的朋友合租了一间阴暗破旧的房间,房东是一个身材肥胖、脾气暴躁的爱尔兰人莫菲。我们当时既没有钱又没有固定职业,全靠做点临时工维持生活。莫菲是个鳏夫,独自带着5个小孩,吉米是最小的一个。我们住的房子位于南曼哈顿一个落后、贫穷又拥挤的社区,社区里有许多像这样的大型租赁住宅。   
我们在莫菲那里住了将近三个月的时候,吉米突然一病不起,病情看来不甚乐观。来美前,我的房友古特是柏林有名的小儿科医生,但他表示不能替吉米治病,因为他还没有通过美国的国家医生执照考试。   
莫菲请来的医生是个老态龙钟、瘦骨嶙峋的意大利人,他一共来了两次:一次是上午10点,一次是下午。午夜一过,吉米的热度不断升高,气息渐如游丝般微弱。古特催促莫菲再去叫大夫。一会儿后,莫菲却独自回来了。   
“他不愿意来。”莫菲喃喃说道,无助而愤怒的眼泪在他眼眶里打转, “上次看病的费用我还没付清,他坚持要先看到钱才肯来……”  
此时低矮的房间挤满了人。邻居臃肿的意大利妇人、白胡子的犹太人和波兰的传教士都站在门边,他们窃窃私语并忙着凑钱,最后却失望地摇头叹息。   
莫菲怔怔地望着垂死呻吟的孩子,猛然转过身对古特吼道: “好歹你也是个医生,看在上帝的分上,不要眼睁睁看着我的孩子死掉!”在场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古特身上,古特脸色惨白。   
我了解古特此刻的心情。再过几个月他就可以参加美国国家医生执照考试,开始一个崭新的生活。如果他站在法律这一边,可以看到的是他灿烂的将来;如果站到另一边,他就会辜负这个提供他新家园的国家,违反法律并失信于政府。而且万一被捕,他会丧失居留权,陷入无边的困境中。现在夹在中间的却是一个身患重病的小孩,在发烧和痛楚中瑟缩。他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作出决定。   
古特终于做出决定。他为吉米的小生命奋战了十天十夜,几乎未曾合眼,两眼深陷,面容变得枯槁憔悴。吉米总算过了危险期,捡回一条性命。不过真正的故事才刚要开始。   
正好在吉米可以下床的那一天,警察逮捕了古特,正是那个意大利裔的老医生告的密。这在邻居街坊中引起了骚动,一张张历经沧桑的苍老面孔因愤怒而涨红。隔天这批人当中没有任何一个人去上班,大伙全都赶往纽约市立法院,我们把法庭挤得水泄不通,据我估计大概超过一百个人。古特被传讯时,这些人蜂拥而上,法官坐在法院的高台上,惊讶地望着下面这群奇怪而沉默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   
“有罪还是没有罪?”法官问道。在古特还没来得及开口,一百多个人齐声喊道: “没有罪!”  
“肃静!”法官呵斥道,指着站在古特背后的莫菲说, “你说说看。”  
莫菲开始叙述。孩子生病,意大利医生的见死不救,自己无奈请求古特医生施救……法官专心听着,并环视着一张张老迈的脸孔。   
“……所以我们就来到这里,”莫菲在结束时说, “我们来这里就是要保释我们的医生。如果你判他坐牢的话,我们已经凑足了钱,如果他因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其实只是为拯救一个小孩的生命——而被判罚金的话,我们已经准备好68块美金了。”   
法官面带微笑站起来,举起木槌敲向桌面。“古特先生,您违反了法律!”法官说,“原因是为了要遵循另一个更高的法律。因此我判您——无罪!”  
(选自《穿行在历史丛林中》,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古特医生对是否要救治吉米非常矛盾,经历了准备救治——犹豫彷徨——决定救治的心理变化过程。
B.第一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点明了人物的身份,也为后文吉米生病后无钱医治埋下伏笔。
C.小说刻画古特医生采用了多种描写手法,既有正面描写,如街坊邻居为他辩护;也有侧面描写,如“脸色惨白”。
D.小说中的“我”是全文的线索,是古特医生救治吉米的见证者,更是小说高潮的推动者。
E、结尾法官说的“更高的法律”指的是人们心中对生命的尊重以及作为医生救死扶伤的职责。
【小题2】小说以“非常罪” 为题,体现了作者的匠心,试作分析。(6分)
【小题3】小说中意大利裔医生的出现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法官最后判决古特医生“无罪”,你赞成他的判决吗?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04: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冬严梅劲
梅兰芳避难香港时,卓别林的反法西斯巨片《大独裁者》将在香港上映。当时,“皇后”、“娱乐”、“利舞台”三家影院都想争取这部片子的首映权。因为梅兰芳曾在“利舞台”演出过,所以“利舞台”经理找到了梅兰芳,请他想办法。
梅兰芳给卓别林拍了封电报,不久,便接到了他的复电,说他已电告他的影片代理人照办。过了几天,“利舞台”的经理果然很高兴地跑来告诉梅兰芳:明天上映《大独裁者》。这部影片,梅兰芳一共看了七次。梅兰芳认真地欣赏着卓别林在影片中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和表情,也欣赏着他这位老朋友反法西斯的胆略和勇气。
吸引着梅兰芳的,还有卓别林那卓越的演技和剧本涵义的深刻。卓别林的影片,打破了流行于当时的以大团圆收场的影片模式。他所扮演的角色,也多是喜剧形式、悲剧性格,有些还很像鲁迅笔下的阿Q。每当梅兰芳看到影片中的卓别林一个人越走越远,不知走到哪里去了的时候,梅兰芳总是觉得辛酸,越发理解了他那愤世嫉俗的满腔热血。
一次,梅兰芳看了有“小梅兰芳”之称的李世芳的演出后,非常喜欢这个孩子,便收他为徒弟。他常对李世芳说:“看别人演出,可以看出值得学习的地方,也能看出不足和值得改进的地方,甚至看出错误以及值得总结的教训。你应多看我的戏,就等于给你上课,我每天可以给你一张票。”梅兰芳还暗地里经常去看李世芳的戏。每当他有了一点点的进步,或是看到哪里有点毛病的话,都会随时随地地给他指出。有时看到世芳脸上胭脂抹得太红,或者片子贴得过高,梅兰芳都要给他一一纠正过来。在梅兰芳的悉心教导和自己的潜心努力下,李世芳以“小梅兰芳”的称号大震。
一九三七年的上半年,梅兰芳依旧带着他的《抗金兵》《生死恨》等剧目和萧长华等演员一道,赴南京、汉口进行巡回演出。而中国的形势,却没有因为有这么多热血爱国者的抗争而变得有所好转。这一年的冬天,上海失守了。在此之前,梅兰芳两次赴日演出,在日本有着广泛的影响,在日本,梅兰芳获得了被称音译名字的殊荣。
也正因此,梅兰芳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留在上海,日本人不会把他怎么样;可在日本人占领的沦陷地区演出,无异于与侵略者合作,为民族的敌人粉饰太平。梅兰芳必须做出抉择。面对日本人彬彬有礼的拜访,梅兰芳屡屡谢绝。在老朋友冯耿光、许源来的精心周旋和策划下,梅兰芳度过了几个月惴惴不安的日子后,于一九三八年春天,赴香港演出。演出结束时,梅兰芳送走了其他同来的演员,自己却毅然息演舞台,在于德道八号租了一套公寓留居下来。梅兰芳说:“我有什么理由只管自己,不顾国家呢?”
【小题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梅兰芳和卓别林二人的惺惺相惜,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艺术基础,他们追求艺术且都
成就斐然。
B.“我有什么理由只管自己,不顾国家呢?”这铿锵有力的话语,表达了梅兰芳真挚的爱
国情感。
C.文章善于采用侧面烘托手法,如写“李世芳以‘小梅兰芳’的称号大震”,重在突出梅
兰芳的高超演技。
D.从文章内容内容可以推断出,《抗金兵》《生死恨》以金军侵宋为背景,是在通过这些
戏剧激发观众的抗日热情。
E、文章以“ 冬严梅劲”为题,意在突出梅兰芳在当时特定历史背景下所表现出来的鲜明
的爱国情感。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梅兰芳“欣赏”卓别林的原因。(6分)
【小题3】节选的这部分传记,表现出梅兰芳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4】人生也许会面临许多次选择,但关键的选择并不会太多,文章结尾处写的梅兰芳的郑重选择,会引发你怎样的思考?(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①在风光旖旎的川西蒙顶山上,一口千年古井常年被石板盖着,很少用于饮水止渴。因为传说,井盖“板揭即雨,板盖雨停”,神奇无比。据当地人讲,有一年初夏天旱,数十天滴雨未下,人们无法下田耕种。于是,一部分村民上山求雨,另一部分人把牛牵到田地等下雨。求雨的村民把井盖揭开大喊三声后,天上很快下起了大雨,人们在大雨中耕种,田里的活一点儿都没耽搁。
②除了当地人外,一些见证过“板揭即雨,板盖雨停”的游人也对此感到惊奇,迷惑不解。有外地游客曾轻轻搬开20多千克重的石刻井盖,眼前立时露出了一个直径为0.3米的圆形井口,俯视井内,可见井底储存的清澈泉水。井水不多,只有全部容积的1/3左右。揭开井盖后,站在井口等待了约五六分钟,想象中的雨点并没有从空中落下。
③就在游客准备下山时,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山顶上空突然云雾四合,乌云密布,冷风骤起。此时离掀开井盖约20分钟,不一会儿,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大约过了十多分钟,云开雾散,雨滴随即无影无踪,还露出晴朗湛蓝的天空。
④当地民间有一个神话传说:上古时孽龙撞破天宇,四处兴风作雨,人类始祖女娲炼五彩石补天,并捉孽龙囚于蒙顶山井中,上盖大石以镇之,后历千秋万代,孽龙虽困于井中而不得出,但若有人揭开井盖,孽龙必张开龙嘴,呼风唤雨,企图乘大雨飞出井外,继续为恶人间,故千百年来,“雨井”一直被石板所盖,无人敢揭而不盖。
⑤一些专家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井周围一带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十分充足,经常处于饱和状态,人揭井盖时所发出的那一声巨响,引起了空气的震荡,使空气中的饱和水汽分子相互碰撞,迅速造成连锁反应,并很快聚集成雨滴下落。专家同时指出,古井附近的人若高声叫喊,有时也会出现类似打开井盖呼风唤雨的效果。这种现象在四川的甘孜、阿坝等高原湖泊中也较为常见。但这种说法无法解释古井有时揭盖会下雨,有时揭盖却不会下雨的现象。
⑥对古井揭盖后能下雨的现象,还有专家给出了另一种解释:井一般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一方面是打开井盖时产生了声音,震动了空气中丰富的水汽;另一方面,夏天时古井内的气温比井外略低,一旦打开井盖,就会形成对流,湿度很高的冷暖空气相互汇合,从而对下雨助了一臂之力。但这种说法也不能解开人们心中的疑团,因为井口面积太小,不可能影响到整座山的气候变化。
⑦据气象专家介绍,蒙顶山海拔1440米,山顶常年云遮雾绕,湿度极大,降水日数多,自古便有“雅州天漏,中心蒙顶”之说,年降雨量高达2200多毫米,比“雨城”雅安的1800毫米还多400多毫米。专家分析,这么多的降水量导致山顶一带几乎日日雨水不歇。因此,人们揭开井盖时,碰巧遇到山顶下雨的情形也就不足为奇了。
⑧至于为何蒙顶山山顶多雨,而半山腰乃至山下的名山县城却降雨较少呢?专家表示,这并非是古井所致,而是蒙顶山所处的特殊地形造成的。蒙顶山处于气流迎风坡,空气沿山坡爬升时,到山顶一带由于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汽便凝结成雨降落下来。因此,除了蒙顶山的山顶降雨较多外,山下一带的降雨相对都较少。
(节选自《百科知识·千年古井之谜》2013年第23期)
【小题1】下列有关蒙顶山“神奇雨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川西蒙顶山上有一口千年古井,神奇无比,只要求雨的村民把井盖揭开大喊三声,天上很快就会下起大雨。
B.外地游客揭开井盖后,并没有马上下雨,但准备下山时,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且持续十多分钟,令人惊奇。
C.千百年来,“雨井”一直被石板所盖,无人敢揭而不盖,因为传说揭开井盖,孽龙会飞出井外,为恶人间。
D.人揭井盖时所发出的巨响使空气中的饱和水汽分子相互碰撞,聚集成雨。这也无法完全解释古井的神奇之谜。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川西蒙顶山上一口千年古井,因为传说井盖“板揭即雨,板盖雨停”,神奇无比,所以这口古井常年被石板盖着,很少用于饮水止渴。
B.专家指出,古井附近的人若高声叫喊,有时也会出现类似打开井盖呼风唤雨的效果。但这种说法无法解释古井有时揭盖却不会下雨的现象。
C.夏天时,井内外气温悬殊,一旦打开井盖,就会形成对流,湿度很高的冷暖空气相互汇合,从而引发降雨。但这只是个别专家的观点。
D.揭盖下雨其实是一种巧合,蒙顶山自古就有“雅州天漏,中心蒙顶”之说,雨量充沛,所以,人们揭盖时,碰巧下雨也就不足为奇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川西蒙顶山,巨大的响声能够导致降雨,这种现象也非蒙顶山所特有,在四川的甘孜、阿坝等高原湖泊中也较为常见。
B.蒙顶山自古便有“雅州天漏,中心蒙顶”之说,几乎日日雨水不歇,年降雨量比“雨城”雅安的1800毫米还多400多毫米。
C.古井位于蒙顶山接近山顶处的一块凹地上,湿度大,因此,除了蒙顶山的山顶降雨较多外,山下一带的降雨相对都较少。
D.专家表示,蒙顶山山顶多雨,半山腰乃至山下的名山县城却少雨,这是蒙顶山所处的特殊地形造成的,而并非是古井所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让传统节日文化“长入”今日生活
清明节等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尤其是传统社会民间大众文化的集中体现,蕴涵着最深层、最生动的民族文化因子,有着深厚的文化、社会意义。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认同、激励文化创造、推动先进文化建设等意义重大。作为全民性的社会风俗,它对于促进多重沟通、融洽社会关系、优化民众生存状态及社会氛围等,意义深远。
但不容回避的是,清明节等传统节日近年来面临一定的困境。一方面,它们面临“洋节”和“现代人造节庆”的冲击和包围,呈现出文化内涵淡化、吸引力下降、年轻人热情减弱等情况。另一方面,传统节日在今天的过节方式存在一些简单化、单调化、异化甚至扭曲化的现象。这些都致使公众对传统节日产生很多困惑。因此,对传统节日文化进行有效重构成为必需。
要对传统节日进行文化上的“正本清源”,明确其文化本质与文化之魂,区分其核心价值内涵跟表象之间的关系,避免表现形式上的迷失与扭曲。如眼下的清明节,它既是一个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人生仪式,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对自然生机的欣赏与赞美、对生命的伸展与激发,是清明节最本质的内涵。端午节、中秋节同样蕴涵着纪念、团聚、沟通、健康、娱乐等突出的“乐生”内涵。从最本质层面上进行探究可以发现,我们的先民一直在通过这些节日有机调整着“生产、生活、生命”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这应该是传统节日文化最为深刻的文化内核所在。
要在传统节日文化与当代民众生活之间建构一种和谐相生的机制与途径。日益全球化、急速城市化是当前生存环境最突出的特征,居住方式、交往方式、文化环境等发生着急剧变化,这是传统节日吸引力下降最重要的社会生态原因。但人们的群居生活没有变,人们面临困境与挑战的状态也没有变。所以我们应该寻找传统节日文化跟当代社会生活契合的价值理念与文化要素,比如“沟通与和谐”——人与自然、人与先祖及历史、人与人、人自身生理心理等多重沟通与和谐。把这些理念与要素跟当代民众精神生活需求特征,以及“健康、环保、节俭、安全、有益于身心与社会”的过节方式取向紧密结合,挖掘新内涵、创造新载体,完全可以对传统节日文化进行“再生产”,增强其生命力和吸引力。
公共管理部门应创造条件有意识地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进行倡导、鼓励和支持。本次节假日制度改革把三个传统节日列入国家法定假日,就是非常积极的举措,为人们亲近传统节日文化遗产提供了最好的契机。但能否充分释放这一积极举措的全部意义,需要公共管理部门、大众传媒、城市社区等作很多的努力。只有从理念、公共服务提供、产业支撑等方面对新增假日进行认真筹划,才可能避免只是增加了一天休息时间而已的尴尬。
【小题1】下面关于“传统节日”的表述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传统节日是传统社会民间大众文化的集中体现,蕴含着最深层、最生动的民族文化因子,有着深厚的文化、社会意义。
B.传统节日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凝聚名族认同、激励文化创造、推动先进文化建设意义深远。
C.传统节日是一种全民性的社会风俗,经历几千年的变迁,近些年受到“洋节”的冲击,在中国年轻人心中的分量减轻了。
D.传统节日本身长期存在着过节方式上的简单化、单调化、异化甚至扭曲化的现象。这些都致使公众对传统节日产生很多困惑。
【小题2】(小题2)关于“对传统节日文化进行有效重构”的方式、方法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正本清源”,就是明确传统节日的真正内涵,不仅要明确节日的形式,更要明白节日的核心价值内涵。
B.不能把传统节日文化与当代民众生活对立起来,而应该在二者之间建构一种和谐相声的机制与途径。
C.尽管不能对传统节日文化进行“再生产”,但是还可以通过一些途径增强其生命力和吸引力。所以我们应该寻找传统节日文化跟当代社会生活契合的价值理念与文化要素。
D.有意识地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进行倡导、鼓励和支持。这是公共管理部门对有效构建传统节日文化义不容辞的责任。
【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统节日本身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的,但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却出现了文化内涵淡化的现象。
B.传统节日文化最为深刻的文化内核应该是通过这些节日有机调整着“生产、生活、生命”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
C.传统节日吸引力下降最重要的社会生态原因是由于居住方式、交往方式、文化环境及人们面临困境与挑战的状态等发生着急剧变化。
D.把三个传统节日列入国家法定假日,为人们亲近传统节日文化遗产提供了契机,但需要我们更加努力才能充分释放这一积极举措的全部意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
阳关月
扬之水
从敦煌城里坐了开往南湖的最后一班车,到阳关下车,已是薄暮时分。汽车在阳关并没有站点,招呼了司机,才在这停了下来。看着汽车呼啸而去,消失在伸向天边的公路上,好像一下子被孤零零抛在旷野中——大漠黄昏,好有几分凄凉。
缘着沙滩,有路没路地往前走。滩上遍生着罗布麻和骆驼草。可爱的是一泓清水流泻其间。四野无人,只觉得那斜斜的残阳,比我脚步更快,一点点遑急地退下去。
此处阳关故址是1974年才确定的,于是有了一块标明身份的碑,成为一个已无阳关的阳关——不过是墩墩山一个汉代的烽燧。在墩墩山周围绕行,烽燧下面的坡地,猛踏一脚下去,空空有声,里面正不知埋藏了何等的秘密。山前的茫茫砂碛,被称作古董滩。据说阳关故址的确定,便是依据滩上发现的大量历史遗物。如今这里仍有不少陶片之类的古物遗存。
距这里95公里,是党水之源的雪山——阿尔金山。在阳关故址碑前极目四望,方圆百里旷无人迹,天地间除几只苍蝇嗡嗡飞着,再听不到别的声音。无名氏的《瓜沙道中》诗这样写道:“阳关古道接大荒,官杨零落不成行。阴沉日色连云白,暗淡风沙入寒黄。鸿觅稻粱衔矢石,人拼骨肉战冰霜。唐蕃汉垒今何在,秦月依依照古疆。”回味诗句,立在空旷中,仍能体味那萧萧的悲凉。暮色四合,视野中只有墩墩山的烽燧兀立在高阜上,守候着一片静寂,天边的最后一抹绛紫,渐渐转作深蓝,一点一点地,黑定了。
想起一个红柳娃的故事:茫茫大漠的红柳树间,有一尺来高的小人叫红柳娃。捉到他,会哀哀叩头求告,放他走,则跑出一段路又折回身,仍是遥遥地叩首。屡奔屡止,直至追不及。这很像是幻觉,而人在极度寂寞中,是会产生幻觉的。
不过,上溯两千年,这里何尝寂寞呢。阳关以南是玉门,那时车辚辚马萧萧,使者、商人,冠盖相望,不绝于道。金戈铁马,汉军挥师西向,更是屡屡打破旷野中的寂寞,那正是汉武帝的辉煌业绩之一。
在汉武帝当政的半个多世纪中,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巩固了;朝纲制度模式化了;儒术正式纳入政治轨道了;疆域的开辟也达于空前。他雄才大略,号令天下,统帅一切,举全国之力不容置疑地建立他所要的非常之功。但后世对汉武帝的评价并不一致。蓬莱银阙、露溥金掌的求仙生涯不必说,就是开西域击匈奴,也有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之讥。只是,仍然要说他是伟大的。不仅在于他有能力成就他的功业,也同样在于他有能力破坏自己的功业。因为他的伟大永远与权力联系在一起,晚年他发布了“轮台罪己之诏”,纠正了方针大政上的失误,但连这种自我批评,也只能用权力的形式表现出来。伟人的时代,常常是伟人一个人的时代。
辉煌的、悲壮的、惨惨戚戚的历史,都融化在古董滩上,又被日精月华铸为荒寂的、苍凉的一片。这一片辽远的寂静,没有虫声鸟语,此刻连苍蝇的嗡嗡声也早消逝了。“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这是王充的求实精神。但所谓知今,也只能知一己目之所及的今;知古,也只能知一己目之所及的古——这“所及”要受多少限制!
天黑很久,渐渐的,才有星星露出来。从坐着的方向看去,北斗星的勺正对着墩墩山的烽燧。只是,怎么不见“秦月依依”呢?那独与大漠、云天相往来的冷寂的月!
“满天星的,没有月亮喽。”守关的老吴说道。不觉憬然而悟。是不是满天星斗的夜空,就一定见不到月亮?那么明月高悬的时候,还能见到星光灿烂吗?
夜宿小屋。从窗帘遮不到的地方,仍能见到一小片天,一小片缀满了星星的天。
阳关今夜,没有月。
(选自《现代散文名家名作选》,有删改)
【小题1】文中今日阳关和古代阳关各有什么特点?采用古今对比的写法有何作用?(6分)
【小题2】 第四段文字在表达上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4分)
【小题3】 分析文中“伟人的时代,常常是伟人一个人的时代”这句话的含义。(4分)
【小题4】 结合全文内容,探究作者以“阳关月”为题的意图。(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藏学大家王尧:为学术而生
王尧早年就读于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中文系,1951年他从南京大学被抽调转学到正在筹建的中央民族学院学习西藏语文。作为中央民院第一批学习藏语的大学生,他住在北长街的班禅办事处后院,有机会跟藏族官员接触,向他们学习语言。那时,整天都能听到的“嘎、卡”“噶、阿”拼读声,回响在北海公园的侧畔。
“文革”前的十余年间,王尧有许多的时间在西藏实地考察、学习,并参与一些与西藏政教事务相关的公务活动。贡嘎寺是年轻的王尧进入藏区的第一站,贡噶活佛是他的老师。贡噶活佛出生于四川康区木雅,博学多才,曾担任十六世噶玛巴活佛的经师。他著有西藏历史、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多部著作,在东部藏区威望极高。
贡噶活佛选用西藏哲理诗《萨迦格言》《佛陀本生纪》作为教材,让学生们逐篇通读精读,这是王尧初次接触藏文古典作品。后来,王尧将《萨迦格言》译为汉语,在《人民日报》文艺版上连载了两个多月,后又结集出版,让内地读者了解到藏文韵文经典著作的魅力。
贡嘎山的生活,王尧至今萦怀:“那段时光,既紧张又活跃。”他们到离寺几十里的玉龙榭村去参加过一次婚礼,第一次直接了解了藏族的礼俗,热烈的场面、送亲迎亲各种仪式,酒肉频频传递,歌舞通宵达旦,尤其是赞礼的人长长地诉说本地本族历史的赞词。刚刚入门的王尧还听不大懂,只能靠着藏族学长斯那尼玛的口译才略知大概。
在以后的几十年中,王尧追随过包括东嘎·洛桑赤列活佛在内的很多优秀的藏族学者,一直努力探索书面语与方言之间的发展关系及异同。 
上世纪80年代是王尧学术人生中最丰收的一个季节。他一生最重要的三部学术著作《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吐蕃金石录》和《吐蕃简牍综录》都先后于这10年间问世。沈卫荣说:“在此以前,王老师更多是从语言和文学的角度来了解、研究和介绍西藏,从80年代初开始,他才转入对敦煌古藏文文献和西藏历史的研究,而这三部著作的问世除了彰显他个人的学术臻至成熟并取得了非凡成就外,它在中国藏学学术史,乃至整个中国学术史上,都具有非同小可的重要意义。”
王尧的藏族朋友常说:“听王尧老师说藏语,就像是听一位来自拉萨的老贵族在说话。”王尧对西藏的热爱和他出色的藏语能力,不但赢得了众多藏族朋友对他的尊敬和爱戴,而且也为他日后在国际藏学界赢得了崇高的声誉。
1981年8月,王尧首次应邀到维也纳参加“纪念乔玛国际藏学研讨会”,这是新中国学者首次参加西方世界组织的藏学会议。
在这次国际会议的发言中,王尧脱离手上的英文讲稿,用藏语致辞约三分钟,全场为之愕然。当时,国外藏学界很少有人能讲藏语口语。“中国藏学与国外的交流,始于于道泉先生,接力的是王尧先生。在他的带动下,中国藏学研究逐渐为国际所瞩目。”陈庆英说。
整个80年代,在国际藏学舞台上王尧是中国藏学唯一的一个品牌,成为连接中国与海外藏学界开展交流合作的一座不可或缺的桥梁。
1994年,王尧作为大陆第一个学者到台湾政治大学讲学,开启了海峡两岸藏学界交往的时代。台湾星云大师评价王尧为“有情有义、风趣可爱之人”。
王尧尤其称道西藏的经学教育传统,认为现代教育理当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在他看来,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乃是人生最大的快事。关于青年藏学人才的培养,他曾这样劝导已为人师、前来就教的座下门徒:“教学生就好比编草鞋,编着编着就像样儿了!”
“先生的去世,是藏学界的一大损失。他一生未有一官半职,但他靠过硬的学术影响力和正直谦恭的人格魅力,获得了世人的尊重和赞誉。他是为学术而生的,他的一生也在致力于推广学术,将中国藏学研究推动、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陈庆英说。
相关链接:
(王尧)先生一生勤恳耕耘、胸怀浩然,哺育桃李、甘为津梁,为推动中国藏学走向世界不遗余力。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
王尧青年时期多次为十世班禅大师、阿沛·阿旺晋美等僧俗上层担任翻译:见证了***主席接见十四世达赖喇嘛和十世班禅,三人共迎藏历木羊新年等历史事件,尤其与十世班禅结下不解之缘。陈庆英回忆说,十世班禅大师非常关心藏学研究,和王尧有较多交往,曾送给王尧照片,并在背面题字。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01月18日第07版)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1951年,王尧从南京大学被抽调转学到中央民族学院后,学校安排他住在北长街的班禅办事处后院,得以便于向藏族官员学习藏语,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民院第一批学习藏语的大学生。
B.“文革”前的十余年间,王尧在西藏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师从贡嘎活佛,学习藏文古典作品《佛陀本生纪》和《萨迦格言》,并将《萨迦格言》译为汉语,在《人民日报》刊载。
C.王尧最早期的藏学研究开始于藏族民歌、民问故事、民间戏曲,这些研究素材来自于他在贡嘎山那段既紧张又活跃的生活,玉龙榭村的那场婚礼上鲜活的生活知识给了他很大动力。
D.由于熟习藏语文,王尧青年时期多次为僧俗上层担任翻译,并亲历了***主席接见十四世达赖喇嘛和十世班禅等历史事件,成为中央西藏工作的重要历史见证人。
E.作为老师王尧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事是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王尧尤其称道西藏的经学教育传统,认为现代教育必须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
【小题2】文章说“先生(王尧)的去世,是藏学界的一大损失”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尾段在全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王尧是藏学大家,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王尧是如何在他的专业领域里运用藏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