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残  弹
吴作望
帕西警官破获过很多棘手的案子,这次,又一个黑社会团伙栽倒在他手上。
没想到提审一个绰号叫“毒蝎”的嫌犯时,这家伙气焰十分嚣张,用挑衅的口气说:“帕西警官,你对待我最好客气点儿……因为只有我知道你这个所谓的警界铁腕人物的虚伪和无耻。”
“还记得奎多斯吗?”毒蝎斜睨着帕西说,“他还活着,但留在他大脑里的那份‘证据’,足以让你声败名裂了。”
帕西警官浑身一震,脸色也倏然变了,“你……你是他的什么人?”
“我是他唯一的儿子。”毒蝎得意地晃了下脑袋,“我想你应该知道如何办我的案子了。”
晚上,帕西警官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到家,妻子吃惊地看着脸色苍白的丈夫一一丈夫可是出了名的硬汉,20多年来出生入死,从没见他皱眉哼一声。但此刻,她听到丈夫梦魇般的呻吟声,他嘴里反复念着一个叫奎多斯的名字。
原来,15年前的一个晚上,帕西警官追捕一名行凶抢劫的歹徒,随着他发出的“乒乓”两声枪响,黑暗中发出一声惨叫。等他冲过去,不禁倒吸一口冷气——躺在地下的不是凶犯,却是一个受伤的无辜者,正抱着头部痛苦呻吟。他赶紧将这人送往医院,经检查,这个叫奎多斯的人脑内嵌入一小块残弹片,无法动手术取出……
帕西警官本该如实向警局禀报这一误伤事件的,但他隐瞒了下来。
“你为什么不向上司禀报呢?”妻子问道。
“因为当时我涉入警界不久,”帕西的眼光黯淡下来,喃喃地道,“我害怕上司的处分影响我的前途,还害怕受到同事的嘲笑……”
“那奎多斯为什么一直没有告发你?”妻子又问。
“子弹不是直接打进去的,而是从某处猛地反弹回来,有一小块嵌入他脑内的。我想,奎多斯并没有看到我开枪,也有可能会认为是歹徒开的枪。可是,事实是无法否定的,这是我人生中难以洗清的‘污点’。”帕西警官的声音变得嘶哑起来,“事后,我曾经多次找借口给奎多斯先生钱,作为对他的一种补偿,但都被他拒绝了。这么多年来,每次看到他,我心里总有一种负罪感……”
担心的事情很快就来了。两天后,帕西警官接到奎多斯打来的电话,说想跟他谈一谈。
帕西警官早早来到约定见面的酒吧,不一会儿,奎多斯来了,他比以前更瘦弱也更苍老了。帕西警官心里难过起来——奎多斯以前是个壮汉子,自从脑内嵌入那块该死的残弹片后,他的头痛病每天都要发作几次,忍受着生不如死的痛苦折磨。而这一切,都是他造成的。
此刻,帕西很希望奎多斯主动开口提到他儿子的事,但对方始终沉默着。
帕西终于忍不住了,轻咳了一声:“奎多斯先生,你是为你儿子的事来的吧,他的问题真的很严重,不过,我会尽最大的努力,设法减轻一些。”
“帕西先生,”奎多斯愣了一下,马上冷冷地开口了,“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减轻我儿子的罪行,真的对你就这么重要吗?”
“就算你这次能保他无事,下一次呢,你还能保他走出监狱吗?”
帕西警官的脸像被人重重扇了一记耳光,涨得通红,“那么请问,你今天找我究竟是——”
“我想我应该告诉你实情了。”
“什么实情?”
“l5年前的那个晚上,知道我为什么蹲在那个黑暗地方吗?”奎多斯露出很痛苦的神色,“因为我起了歹心,想潜入我们老板家中行窃,刚翻上院墙,突然枪声响了,吓得我赶紧跳下来,谁知还没站稳,后脑勺就像被钢锥狠刺了一下……”
说到这里,奎多斯又深深叹出一口气,“由于做贼心虚,所以这么多年来,除了拒收你送的钱外,从来就没有想到要去告发,心里还对你充满了感激之情,因为你和所有的人一样,从没有怀疑过我并都认为我是个好人。”
“我脑袋里内嵌入这么一块残弹,折磨并让我痛苦了15年。但是今天,我才知道帕西先生这些年活得也很痛苦,脑内也嵌入一颗‘残弹’。这是十分可怕的,因为它开始扭曲你的灵魂,影响你的执法天平,而这,将会带给社会更严重的危害!”
“帕西先生,法律在任何一个国家,对待任何一个人它都是神圣的、无情的,更不会怜悯和宽恕曾经亵渎过它的人!”
奎多斯吃力地站了起来,看了呆住的帕西警官一眼,缓缓地走了。
【小题1】结合文意,赏析文中两处画线部分。(4分)
(1)帕西警官浑身一震,脸色也倏然变了。
(2)奎多斯吃力地站了起来,看了呆住的帕西警官一眼,缓缓地走了。
【小题2】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帕西警官的形象特点。(5分)
【小题3】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残弹”为题目有什么好处。(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11: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国内有一些批评家把“现代性”作为一个标尺,以衡量当前中国产生的艺术现象,认为凡是接近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形态都具有现代性,否则与现代性无缘。
我们怎样理解“现代性”这个概念?要不要根据我们的认识赋予它某些新的内容?既然我们正在建设现代社会和走现代化的道路,我们就无法回避现代性的问题。只是必须明确中国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现代性。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现代性的标准,“现代性”是与现代社会物质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精神追求,一种艺术的审美追求。对各民族来说,它既有共同的一面,也有差异的一面,没有什么统一的国际标准。
我们在研究各国对社会和文化艺术“现代性”有关认识的同时,必须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阐发现代性的理论。除了作为推动现代性产生的客观环境和给个人提供充足的自由创造精神外,还必须考虑:中国的文化背景,20世纪中国走过的道路,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
一部20世纪的中国画史,基本上贯穿着传统派与中西融合派之间的争论,且两派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坚持传统路线的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和坚持以西润中路线的融合派大师徐悲鸿、蒋兆和等,都在自己的创作中展现出独特的民族气派。至于稍后出现的“前卫艺术”,在其开始阶段很大程度上是出自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观念和样式的模仿,表面上看它很有“现代意识”,很有“现代性”,但是在精神气质上却距离中国现实很远。这种“前卫艺术”只有扎根于中国土壤,反映中国当代人的感情,适当吸收本土营养,方能有真正的“现代性”。
20世纪中国艺术的发展充分说明,艺术中的现代性并不等于只追求形式的变化,只追求表现语言的新,也不意味着要抛弃传统,抛弃艺术中那些珍贵的恒定性因素——如属于内容范畴的人性、爱、和谐等,属于形式范畴的经过历史冶炼的表现语言。新,关键在于要求作品有时代的感觉和气度,有新的意义。
传统艺术内容中含有的人性、人情等,具有持久的价值,在形式上的创造也有永恒的意义,并会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有所变革以适应新时代的审美需求。今天我们说的“现代性”无非就是当今社会的时代性,历史上每个时代的人们都要求艺术和时代合拍,反映时代的精神。只是人类进入工业化、后工业化时代之后,时代变化的节奏加速,人的异化进程也随之变快,艺术语言发生激烈的变革在所难免。我们只有认真学习和研究历史,包括现代艺术史,研究艺术创作原理,自觉地遵循艺术创作规律,才能为真正有创新意义艺术之出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节选自邵大箴《艺术中的现代性不是只追求形式变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艺术中的“现代性”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凡是接近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作品,都具有“现代性”,否则与“现代性”无缘。
B.“现代性”是与现代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精神追求,一种艺术的审美追求。
C.由于各民族的社会情况不同,所以它们的“现代性”也就各不相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D.“现代性”要求作品有时代的感觉和气度,有新的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抛弃传统。
【小题2】(小题2)下列对中国艺术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派与中西融合派之间的争论,基本上贯串于20世纪中国画史之中,而这两派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B.徐悲鸿、蒋兆和等大师,虽然受到西方艺术的影响,但都在自己的创作中展现出独特的民族气派。
C.“前卫艺术”,表面上看很有“现代意识”,很有“现代性”,但是在精神气质上却距离中国现实很远。
D.20世纪中国艺术的发展说明,艺术中的“现代性”不能追求形式的变化,而是要追求内在精神的创新。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本文以之为例来谈论艺术的“现代性”与文化背景、社会现状等的关系。
B.中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有自己特定的社会现实状况,因此在艺术的“现代性”方面不能参考西方的标准。
C.传统艺术内容中含有的人性、人情等,具有持久的价值,所以我们在所有的艺术作品中都要保留这些因素。
D.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历史,研究艺术创作原理,就能够自觉地遵循艺术创作规律,从而在艺术的“现代性”方面有所突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听泉
东山魁夷
鸟儿飞过旷野。一批又一批,成群的鸟儿接连不断地飞了过去。
有时候四五只联翩飞翔,有时候排成一字长蛇阵。看,多么壮阔的鸟群啊!
鸟儿鸣叫着,它们和睦相处,互相激励;有时又彼此憎恶,格斗,伤残。有的鸟儿因疾病、疲惫或衰老而失掉队伍。
今天,鸟群又飞过旷野。它们时而飞过碧绿的田原,看到小河在太阳照耀下流泻;时而飞过丛林,窥见鲜红的果实在树阴下闪烁。想从前,这样的地方有的是。可如今,到处都是望不到边的漠漠荒原。任凭大地改换了模样,鸟儿一刻也不停歇,昨天,今天,明天,它们继续打这里飞过。
不要认为鸟儿都是按照自己的意志飞翔的。它们为什么飞?它们飞向何方?谁都弄不清楚,就连那些领头的鸟儿也无从知晓。
为什么必须飞得这样快?为什么就不能慢一点儿呢?
鸟儿只觉得光阴在匆匆忙忙中逝去了。然而,它们不知道时间是无限的,永恒的,逝去的只是鸟儿自己。它们像是着了迷似地那样剧烈,那样急速地振翮翱翔。它们没有想到,这会招来不幸,会使鸟儿更快地从这块土地上消失。
鸟儿依然忽喇喇拍击着翅膀,更急速、更剧烈地飞过去……
森林中有一泓清澈的泉水,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悄然流淌。这里是鸟群休息的地方,尽管是短暂的,但对于飞越荒原的它们来说,这小憩何等珍贵!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这样,一天过去了,又去迎接明天的新生。
鸟儿在清泉旁歇歇翅膀,养养精神,倾听泉水的絮语。鸣泉啊,你是否指点了鸟儿要去的方向?
泉水从地层深处涌出来,不间断地奔流着,从古到今,阅尽地面上一切生物的生死、荣枯。因此,泉水一定知道鸟儿应该飞去的方向。
鸟儿站在清澄的水边,让泉水映照着身影,它们想必看到了自己疲倦的模样。它们终于明白了鸟儿作为天之骄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鸟儿想随处都能看到泉水。这是困难的。因为,它们只顾尽快飞翔。鸟儿想错了,它们最大的不幸是以为只有尽快飞翔才是进步;它们以为地面上的一切都是为了鸟儿而存在着。
不过,它们似乎有所觉悟,这样连续飞翔下去,到头来,鸟群本身就会泯灭的。但愿鸟儿尽早懂得这个道理。
我也是鸟群中的一只,所有的人们都是在荒凉的不毛之地上飞翔不息的鸟儿。
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日常的烦乱生活,遮蔽了它的声音。当你夜半突然醒来,你会从心灵的深处,听到幽然的鸣声,那正是潺潺的泉水啊!
回想走过的道路,多少次在这旷野上迷失了方向。每逢这个时候,当我听到心灵深处的鸣泉,我就重新找到了前进的标志。
泉水常常问我:你对别人,对自己,是诚实的吗?我总是深感内疚,答不出话来,只好默默低着头。
我从事绘画,是出自内心的祈望:我想诚实地生活。心灵的泉水告诫我:要谦虚,要朴素,要舍弃清高和偏执。
心灵的泉水教导我:只有舍弃自我,才能看见真实。
舍弃自我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我想。然而,絮絮低语的泉水明明白白对我说:美,正在于此。
注:东山魁夷(1908—1999)日本当代著名风景画家、散文作家。他的散文在日本与川端康成的作品并称“双璧”。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在文中,鸟儿只是一个意象,它是人类自身的写照,是一个渺小又勤勉,同时又迷惘的形象。
B.作者尖锐指出,鸟儿的飞行虽然是有目标的,但由于它们的领头鸟对此不清楚,有时会误入歧途。
C.作者是著名风景画家,这篇散文其实也如一幅恬淡而意味悠长的风景画,可以带给人们深深的思考。
D.作者认为,“只顾尽快飞翔”是鸟儿最大的不幸,言外之意,人类若与此相似,那也同样很可悲。
E.“只有舍弃自我,才能看见真实”,既是作者倾听心灵之泉的结论,也是全文要表达的主旨。
【小题2】文章开篇三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分析其作用。
【小题3】请分析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①这样连续飞翔下去,到头来,鸟群本身就会泯灭的。
②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日常烦乱的生活,遮蔽了它的声音。
【小题4】请分析这篇文章最主要的表现手法,并结合其主旨,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感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曼德拉的光辉岁月
黄家驹有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叫《光辉岁月》,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这首歌正是黄家驹创作献给南非黑人人权精神领袖曼德拉的一首对自由的颂歌。歌中唱道:“风雨中抱紧自由,一生经过彷徨的挣扎,自信可改变未来,问谁又能做到。”这既表达了黄家驹对曼德拉的敬仰,也诠释了曼德拉的信仰。据说,有人曾经给曼德拉翻译《光辉岁月》的歌词,他听到最后潸然泪下。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于2013年12月5日在南非比勒陀利亚逝世,享年95岁。这位南非“斗士”几乎用自己整个青春和壮年,为抗争不公平的种族隔离奉献了全部力量,并最终获得国际社会的支持与敬意,成功推动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废除。
1918年7月,曼德拉生于南非东开普省一个村庄里的一个显赫家庭。他先是在教会学校学习,然后进入福特哈尔大学,当时这所大学是专门为南非黑人设立的为数不多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但他因参加一场抗议活动而被学校开除,后来他逃到约翰内斯堡,在那里学习法律,成为科班律师。他和他的朋友、同为斗争英雄的奥利弗·坦博创办了南非第一家非洲人合伙的律师事务所。
在约翰内斯堡的日子里,他开始积极参与政治以及反对歧视和种族隔离的斗争。1944年,他参与创建解放运动组织“非国大青年联盟”,并在1961年非国大的武装组织“民族之矛”成立后成为该组织的领袖。
一年后,他因“非法越境”和“煽动工人罢工”的罪名被捕,被判监禁五年。1964年,还在服刑的他与非国大其他活动分子在臭名昭著的“瑞佛尼亚审判”上被控阴谋颠覆,被判终身监禁,随即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铁窗生涯。在监禁期间,他曾与种族隔离政府官员秘密谈判,最终于1990年2月11日被释放。在此九天前,南非解除了对非国大的禁令。
1991年,南非议会投票废除了一系列作为种族隔离制度重要基础的法律;1993年,曼德拉与南非种族隔离制度时期最后一位白人总统德克勒克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94年,南非首次组织不分种族的全国大选,曼德拉领导的非国大获胜,他本人也以62.2%的支持率当选为南非首位民选黑人总统。
曼德拉宽广的心胸,推动饱经种族压迫之苦的南非超越仇恨、走向和解。和平实现了民主过渡。1995年,他签署《促进民族团结与和解法》,宣布成立真相与和解委员会,为南非此后的稳定与和解奠定了基础。
1999年6月14日,任满一届的他履行诺言,功成身退,自此过起了漫长的退休生涯。
南非官方曾用一种独特的形式,将曼德拉的政治生命“法定”为67年。
2009年11月11日,第64届联大通过决议,将曼德拉生日——7月18日定为“曼德拉日”,以表彰曼德拉为“和平与自由”所做的贡献。2010年曼德拉92岁诞辰,成为第一个“曼德拉日”,一个人的自然生命符号,就此和政治、历史戏剧性交织。
即便反对曼德拉的人也承认,曼德拉有感染力、号召力和顽强的斗志。在漫长的67年政治生命中,他不畏挫折,不受威逼利诱,执着地追求和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种族隔离制度在南非已存在了漫长的3个世纪,且南非历史上从未有过统一的、多种族平等相待的国家,他的政治目标曾被认为迂阔而不切实际,不同色彩和谐共处的“彩虹国”,仿佛注定只能存在于幻想中。谁又能想到,他同同时代无数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种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顽强奋斗,竞真的能让“彩虹国”从天上降临人间。
正如《光辉岁月》中所唱的那样,这位传奇政治家“是一生奉献,肤色斗争中”,历尽艰难,为废除种族隔离制度做出了杰出贡献,“问谁又能做到”?
(摘编自《网易新闻》)
(1)【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曼德拉年轻的时候,他就开始积极参与政治以及反对歧视和种族隔离的斗争,成为解放运动组织 “非国大青年联盟”的创始人。
B.作为南非黑人人权精神领袖,曼德拉的一生为黑人权利奔走呼号,历尽艰辛,他或许有过彷徨,但他从不退缩,终于赢得了世人的敬仰。
C.曼德拉与南非种族隔离制度时期最后一位白人总统德克勒克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他本人也当选为南非首位黑人总统。
D.曼德拉是新南非的缔造者、非洲人民的骄傲,文章运用插叙的手法回顾了曼德拉的传奇一生,表达了对曼德拉一生丰功伟业的赞美。
E.鉴于曼德拉为“和平与自由”所做的贡献,7月18日从此和政治、历史产生了联系,不再只作为他个人的自然生命符号而存在。
(2)【小题2】请剪要概括曼德拉为追求“光明和自由”所做的努力。
(3)【小题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引用了黄家驹的《光辉岁月》,这样写出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题4】曼德拉的逝世是巨星的陨落,他的“光辉岁月”给了我们哪些人生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①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料之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的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②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诡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找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③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④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小题1】在第②段中加点的“之”字指代的内容是
A.中国女子办事
B.少数中国女子办事
C.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
D.中国女子办事的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
【小题2】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主干分析正确的选项是
A.主语是“这一回”,谓语是“互相救助”,宾语是“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B.主语是“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谓语是“压抑至数千年”,宾语是“明证”。
C.主语是“事实”,谓语是“为”,宾语是“明证”。
D.是二重复句,第一层是递进关系。
【小题3】对文中第③段理解正确的是
A.是对刘和珍等烈士死难意义的高度评价,烈士的鲜血不会白流,对苟活者来说,会使他们日益觉醒,对革命者来说会使他们受到鼓舞。
B.苟活者只能看到一点点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加奋勇前进。
C.苟活者是作者自谦的说法,这里是说自己在淡红的血色中,看到一线希望,只有革命者才能更加奋勇前进。
D.作者将苟活者和真的猛士加以对比,苟活者会看到希望,真的猛士将受到激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劳拉的圣诞节
美弗朗西斯·格雷·帕顿
圣诞节后的第一天,埃米莉一边驾驶着汽车,一边幸福地回味着圣诞节时的美好时光,同时,她扭头看了一眼劳拉——她的女儿,此刻,她正静静地坐在自己的身边,美丽而优雅。
“今天真暖和,真有点儿像是春天了。是不是,劳拉?”她一边收回投向劳拉的目光,一边问道,“不过,这种天气可说不准,明天也许就又会风雪交加了。”
“是的,妈妈。这鬼天气,就像是克劳狄斯王的笑脸,虽然表面上笑容可掬,实际上他骨子里阴险狡诈得很呢!”劳拉面露羞涩,模样可爱极了。
克劳狄斯王是谁埃米莉并没有想起来,直到后来她在劳拉的书中看到一本《哈姆莱特》的时候,她才想起来。那一刻,她更加感到当初她和亨利竭尽全力地让劳拉去接受教育是一个多么明智的决定啊!埃米莉的朋友们几乎都认为把劳拉送去私立学校读书是很不明智的,因为在巴尔的摩,许多私立的女子中学也是很优秀的,收费也相对低得多,甚至就是公立的高级中学也很不错,他们中许多人家的孩子都到这些学校读书去了,而且他们父亲的收入要比亨利的多两倍:更何况,鼓励一个女孩养成其无力满足的品住并不是在帮助她。要么,会把她惯坏,要么,会让她痛苦。埃米莉承认这些看法很有说服力,但只是不适用于劳拉。
由于时间尚早,她的车一直都开得很慢。这时,她的思绪又回到了一个月前那个暗淡的日子。那天,亨利神情沮丧地坐在她的对面,告诉她他失业了。而就在那时,他又收到了住在俄亥俄州的身为中学教师的哥哥的来信,从字里行间看,他们全家已经陷入了困境。严重的胃溃疡正折磨着他:他的一个孩子必须要做一个大的手术;而他的妻子又快要生下双胞胎:他目前已经山穷水尽了,急需500美元。
“我想他确实急需帮助,”听完亨利的叙述,埃米莉说,“我们有必要给他们寄500美元过去。”“这我也想过,如果给他们寄去500美元,我想我们吃饭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亨利面露难色,犹豫不决。沉思了片刻,才阴郁地说,“但是那样的话,我们圣诞节的安排就要被打乱了。我可不愿意挤占我的保险金。”
“哦,不!亨利!”埃米莉惊叫起来,她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睁大双眼,吃惊地望着亨利,“我们会安排好圣诞节的一切的。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压缩开支,把主要精力放在孩子们身上。其实他们只不过是希望能过一个丰富多彩、快快乐乐的圣诞节!”
“对小孩子来说也许是这样的,但是……”亨利抬眼看了看埃米莉,“但是,劳拉想要什么礼物呢?”
“她跟我提起过她想要一套芭蕾舞裙,大概需要125美元。她的同学邀请她去参加一些聚会。”
“亨利,你听我说,圣诞节我是这样安排的,”埃米莉凝视着亨利,继续说道,“我们可以带着孩子们到我们的农场去,在那里,我们不需要为款待客人而发愁,我们一家人还可以一起在田野里散步,唱赞歌……”埃米莉情绪有些激动,目光中充满了神往。
“好吧,一切都照你说的做。但是,劳拉那里你去跟她好好地解释一下吧。”
“放心吧,亲爱的,劳拉那里不会有事的。”埃米莉满怀信心微笑着说。
“哦。可怜的爸爸。”当埃米莉把家里目前的情况向劳拉说明以后,美丽的劳拉难过地哭了,“那他今后该怎么办呢?”
埃米莉心头一酸,紧紧地拥抱住劳拉,“孩子,你放心,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圣诞节的前几天,埃米莉一家来到了他们的小农场。那是很多年以前亨利买下来并且一直保留至今的一块土地,虽然只有6英亩。在农场里,埃米莉一家享受着田野的宁静与安详,孩子们对他们的礼物都非常满意:送给男孩子们的礼物有各种球、安装工具、故事书籍,还有许多从出售廉价小商品的杂货店里买来的没有用或没有多少价值的东西;送给劳拉的礼物则是埃米莉从一家出售二手艺术品的店里买来的一幅画和一枚原本属于亨利母亲的小胸针。劳拉微笑地接过她的礼物,说:“谢谢爸爸、妈妈,我很喜欢这些礼物。”然后高高兴兴地把画挂在她的床头,把胸针别在她的胸前。
正是由于劳拉的喜形于色,才给埃米莉全家增添了节日的气氛。你瞧她不是用斧头劈木材,就是和弟弟们一起玩耍嬉戏,或者是帮着埃米莉做饭,给火鸡肉撤上佐料,再就是和他的父亲一起谈论一些最近发生的政治新闻……总之,她看起来显得非常快乐!
埃米莉逐渐减慢车速,把汽车稳稳地停在了学校门口,“我每天都会想你的。”
“我也会想您的,妈妈。这个假期过得真是太美好了,我非常喜欢那幅画和那枚胸针。”劳拉吻了一下埃米莉,转过身,沿着校园的小路,快步向前走去。
在回家的路上,埃米莉在集市上买了一把美丽的花,鲜花散发出阵阵幽香,弥漫了整个车厢。那朵朵盛开的鲜花使她想起了那件芭蕾舞裙,想起了世界上一切纯真的、值得自豪的、朦胧的美,而所有这些,都应该属于劳拉……
(李威译,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采用了插叙的手法,打破了正常的时间顺序,把“圣诞节”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文章一波三折,波澜起伏。
B.劳拉在谈话中自然而然地提到了克劳狄斯王,这让她的母亲觉得欣慰。在女儿的教育问题上,我们可以看到艾米莉的爱和见识。
C.亨利在自己哥哥遭遇困境时,不愿意因为援助哥哥而改变圣诞节计划,也不愿意挤占自己的保险金,他的自私和埃米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比起男孩子们来,亨利夫妇显然更加关心劳拉的感受,就连圣诞礼物,劳拉的那一份也比弟弟们贵重得多,这是因为劳拉是女儿,而且更为年长。
E. 文章用温情脉脉的笔触讲述了一个温暖人心的故事,讴歌了美好善良的人性,也说明了良好的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影响。
【小题2】劳拉有哪些美好的品性?请简要概括。
【小题3】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的主人公是劳拉,还是埃米莉?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