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风倒木
小瞎子坐在风倒木上,发呆。倒木下是溪流,这棵树被风吹倒的时候,心甘情愿地躺在溪流上,变成一座独木桥。小瞎子听姐姐说,独木桥是山神送给咱们的礼物,要不,打猎、采蘑菇,我们怎么进山呢?姐姐是这么说的,她没有说还可以坐在桥上哭泣。姐姐常常一个人偷偷坐在桥上哭。
小瞎子把手里的玉米饽饽掰成玉米粒大小的块儿,摆在风倒木上。他的一双瘪瘪的眼睛躲在薄薄的眼皮后面,受到惊吓的小兔子似的颤动。他偏着头,脸木僵僵的,微张着嘴,下嘴唇紧绷着下牙,上嘴唇似乎被什么硬器撬起,倔倔地翻挺,白而齐的上牙露在外面。除了眼睛之外,他把脑袋上所有的机灵都抽出来集聚在一起,送到耳朵上。
他在听。
黄昏退去了,即便是盛夏,夜晚的大森林里仍然冰冷,山林幽森黑暗。阳光下的骄子们屏息隐遁成无影无踪的秘密,夜游的生命挑起无边而沉重的黑色寂寥,人们啊因此躲在小屋里不敢出来。
可是,小瞎子敢,他怕什么呢?黑暗又有什么可怕的呢?他打一生下来眼前就是黑的,小瞎子最不怕的就是黑。
飞鼠子开始向风倒木俯冲,它们有穿透黑夜的大眼睛。落在风倒木上吃玉米饽饽,窸窸窣窣的声音和小溪流一样动听,和一棵草、一滴露珠弄出的动静一样可爱。
小瞎子挪了一下屁股,玉米饽饽又摆了一溜。又有几只小飞鼠在小瞎子的面前滑翔而过,带来柔软的细风。小瞎子笑了,想,如果自己的头上长了树枝树叶子,那么这会儿必是悠荡起来了。
姐姐悄悄摸来,拉了小瞎子的手往家去。两个人走出了林地,转过山脚,邻人的苞米地黄豆地在月光下静默地沉睡。姐姐的呼吸平缓了,拉着小瞎子的手温热了起来:弟,你不怕吗?飞鼠子都是死孩子的魂儿呢。她悄悄地说,生怕惊扰了什么。小瞎子笑了,脑子里掠过柔软的细风:飞鼠子有什么可怕?一阵风罢了。
姐姐捏了捏小瞎子的手,不知道是责备还是赞许。两个人听着自己的呼吸声和脚步声,半天没言语。大山的后面,月亮底下,传来震颤夜空的长啸,不知道是几只狼。每一次长啸后面都有一段意味深长的停歇,像是某种试探和思谋。姐姐矮了身子贴近他:狼,怕不?小瞎子几乎笑出了声:狼有什么可怕?声音罢了。他使劲握了握自己的手,没想到姐姐“哎呀”了一声,抽出自己的手来,甩了甩,重新牵住小瞎子,叹着气:我知道你想什么呢,你不要做傻事。那冤家的确不是人,可是,再忍熬几年吧,等他上了些岁数,说不定就好了。
谁他妈不是人啦!你这娘们竟然敢合计谋害亲夫!一个高壮的黑影从一棵矮墩墩的山柳树后跳出来,直接扑向了姐姐。小瞎子耳朵里全是熟悉的声音,哭声,骂声,拳头砸、脚踹的劲力似乎只有奔扑死亡的一条路了。小瞎子总是不明白,每一次都不明白,他为什么一定要打死姐姐?他为什么一定要打死我?可是,小瞎子知道自己再也不要知道这个问题了,那个高大的男人抓住了小瞎子的脖领子,他的脑袋、身子于是像狂风中的树枝一样乱颤。小瞎子把手探向腰间,拔出尖刀,“啊”一声惨叫划破了星空,更结束了黑夜。
小瞎子带上锁子上了路,耳朵里满满嘈杂慌乱的声音,他知道是邻人的和乡亲们的。他又那样偏着头仔细听。那些叹息、叫骂、猜测没有一丝遮掩。人们总是那样,他是个瞎子,可是,他们总不经意地又当他是个聋子:完了,小瞎子一定被砍了头了。这次小瞎子笑出了声,他正了正头,大声说:砍了头有什么可怕?脖子冰凉罢了!像是一声炸雷,炸开了之后便是一片瘆人的沉寂,人们都被小瞎子的话惊呆了,蒙在一种似睡非醒的境遇里不能自拔。
这时候,一个女人嘹亮的哭声从林子里传来:哎呀,风倒木断了,我的羊儿掉到水里了,我的羊儿被断木砸死了!我的羊儿啊……疼煞我啦……
小瞎子站住了,女人的声音缭绕在他的耳边久久不去,不知道为什么,他心里暖暖的,静静地想,我断了头,姐姐也会这样心疼的。于是,小瞎子浑身一热,两股热泪就从他瘪瘪的眼睛里流了出来,小溪流一样不断了。
这是小瞎子平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流泪。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开头“姐姐常常一个人偷偷坐在桥上哭”,联系下文,这“哭”不仅体现了“姐姐”悲惨的处境,而且还体现了“姐姐”无力反抗命运,也从来没想过要去反抗。
B.第二段对“小瞎子”的外貌描写,有力地衬托了人物形象。
C.文中关于“狼”的片段,为下文的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D.在“小瞎子”杀人后,邻人的和乡亲们的那些叹息、叫骂、猜测没有一丝遮掩。人们总是那样。表现了作者对“看客”心态的批判。
E.作者非常智慧地设置了小说的结局。在结局发生之前,作者通过艺术地渲染、铺垫,符合艺术逻辑地描述小说结局的因由。
【小题2】文中划线语段有何作用?请结合情节内容分析。(4分)
【小题3】小说为什么以“风倒木”为题,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写的理由。(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30: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世 界
夏阳
一个春雨飘摇的夜晚,他——一个小说家——坐在一家饭馆里,望着远处的那两男一女,愁眉苦脸地构思他的小说。
饭馆位于一条小街上,对门是一家破旧的宾馆,楼顶上的霓虹灯缺鼻子少眼,在风雨中凄冷地一闪一闪。他点了一盘白切肉,一碟花生米,就着三两老白干,低头吃着。偌大的饭馆,只有他一个客人,还有一个不那么漂亮的女招待趴在服务台前,单手支着下巴,正在打瞌睡。
一阵凛冽的夜风,穿堂而过,慵懒欲睡的灯光,潦草地晃了两下。随后,一切又恢复到最初的沉思中。
不知何时,他偶尔一抬头,发现离他较远处,凭空多了一桌客人,两男一女,仿佛是从地底突然冒出来似的。他们坐在窗户旁,正围着一台火锅,一边吃一边低声说着话,火锅冒出来的腾腾热气,梦幻一样,将三人牢牢地圈在里面。
他点燃了一支烟,在昏暗的灯光下,默默望着那两男一女,生出联想:春雨迷漫的夜晚,大街上空荡无人,陌生的饭馆里,两男一女的三人世界,绝对是个好题材。
怎么写?
一个春雨飘摇的夜晚,他坐在一家饭馆里,望着远处的那两男一女,愁眉苦脸地构思他的小说。
在他抽了几根烟后,那女的站了起来,向坐在对面的男人毕恭毕敬地敬酒,兴高采烈地说着什么。他支起耳朵听了一会儿,由于距离颇远,难以听出个名堂。他又琢磨了一会儿,慢慢明白了:坐在一起的应该是一对夫妻,他们肯定是有求于对面的那个男人。嗯,错不了,绝对是有求于人家。这世界,不就这回事吗?
一对夫妻那样毕恭毕敬求一个男人,求啥呢?
很快,他就意识到自己的滑稽。因为他趁着上厕所的机会,路过那两男一女身旁,特意凑到跟前观察了一下。那对夫妻中年模样,而那男人则年长不少,几乎是一老头了,而且一身破旧。
怎么会有求于这样一个糟老头呢?他哑然失笑。
到底求啥?这样一个糟老头……有了,是借路子。但看那老头一身破旧,怎么会是领导呢?
不是领导,会是啥?如此恭敬,会是啥?他开始有些走火入魔了,口里念念有词。他翻过来倒过去地想,反反复复地想。突然,他正抓着几颗花生米往嘴里送的手停在半空中:不是领导,那肯定是领导心目中举足轻重的人,最起码也是能说上话的人,比如领导远在乡下的父亲、领导二奶的舅舅、资助领导早年上学的村干部,甚至领导家的厨师、领导的领导远在乡下的父亲……他的手禁不住抖得厉害,几颗捏了半天的花生米掉在桌上,咚咚有声。对啊,这样的小说,不是更能反映反腐倡廉的复杂性艰巨性吗?不是更能映射出人性的阴暗面吗?
太有才了!他露出得意的微笑,不禁为自己叫好。
街上的雨,慢慢地小了。两男一女起身离开。
他们没给钱!女招待睡着了!我为什么不可以也白吃一顿!他蹑手蹑脚地离开座位。就在他一条腿将要迈出大门时,那个不那么漂亮的女招待,鬼魅一般出现在他面前,笑眯眯地说:先生,请埋单。
他打了个饱嗝,指着闪入对面宾馆的那三条黑影,自我解嘲地说,我看见他们吃完就走,还以为今晚你们这里吃饭不用钱呢。
女服务员怔了一下,转而不那么漂亮地笑了:那是对面宾馆的老板和老板娘,每年的今晚,都要为那个守夜的老大爷过生日。人家老熟人,月结。
他傻眼了。
他走出饭馆时,手机突然响了。响了半天,他深深叹了口气,接通手机,乌着脸说:宝贝,这段时间我老婆管得特严,你多理解一下。下个月……下个月我保证带你去上海……
(选自《2011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
【小题1】这篇小说采用了双线式结构,请概括其主要情节。(4分)
【小题2】文中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①楼顶上的霓虹灯缺鼻子少眼,在风雨中凄冷地一闪一闪。
②街上的雨,慢慢地小了。
【小题3】小说最后一段是否多余?请阐述理由。(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父亲的难题
(美国)H·拉里森
小保罗是个三年级的小学生。他父亲虽然空闲时间不多,但晚上却经常同他的孩子在一起。父亲喜欢孩子,总津津乐道,不厌其烦给他们讲些富有教益的寓言和别的故事。
一个星期五的晚上,保罗和姐姐玛莎在忙着刷保罗的田径鞋,因为他要参加学校明天举行的一场短跑比赛。坐在沙发里读报的爸爸接下眼镜,凑过身子,又唠唠叨叨地讲起他的寓言来,他讲的是龟兔赛跑的故事,小保罗记得自己已经听过好多遍了,实在叫人腻味。
末了,爸爸对似听非听的保罗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一定要记住,动作缓慢的乌龟之所以能跑赢兔子,是因为它的忠寮和韧性。”然而,保罗还是低垂着头,默不作声地弄他的鞋子,爸爸的口吻变得有点严肃:“难道你不觉得应该从乌龟身上获得一些教益吗?”
保罗神情困惑地朝天花板上呆望了一阵,然后回过头来看着爸爸:“这么说,你是要我指望贝利、托尼、萨里在明天的60米赛跑中会像兔子那样躺下来睡觉?”

2,4,6

 
爸爸心里颇感惊讶,怎么也想不到儿子会突然冒出这样的话来。他沉默了一会儿,略微发窘地回答:“我没有说乌龟会指望兔子在中途睡觉。”

“乌龟一定事先知道兔子在比赛时会睡觉的。”保罗反驳道,“要不然傻乌龟就是不自量力,竟敢和兔子较量。谁都知道,兔子的速度起码要比乌龟快上100倍!”
“乌龟压根儿就不知道兔子会睡觉,”爸爸坚持着,“它是靠坚持不懈的努力,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向前爬才取得胜利的。”
小保罗把两只手的手指勾在一起,认认真真地思忖关。“我可不相信。”他倏地站起身来,“乌龟的胜利完全是靠运气,要不是碰巧兔子中途睡觉,它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跑赢兔子。即使乌龟比你说的踏寮还要踏实100倍,它仍然跑不过兔子!”
爸爸的脸上露出一丝难以名状的笑容,捍着报纸的手颓然落在膝盖上。
【小题1】第四自然段“保罗神情困惑地朝天花板上呆望了一阵”中的“一阵”能否改成“一眼”?为什么?(3分)


【小题2】第五自然段中“我没有说乌龟会指望兔子在中途睡觉”一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不超过30字)(3分)
    

【小题3】(4分)对乌龟取胜的原因,小保罗的父亲认为:(2分)  
而小保罗则认为:(2分)  
【小题4】(4分)这篇小说记叙了小保罗父子
    
反映了

(每处不超过20字)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皮影戏诞生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它发祥于中国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顾名思义,皮影是以皮革为材料制成的。在中国,不少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而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以及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如今,中国皮影被世界各国的博物馆争相收藏,同时也是中国政府与其他国家领导人相互往来时的馈赠佳品。由此可见,皮影艺术在中国乃至世界上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但是,皮影戏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当年的制作和表演艺人如今都已年逾百岁,这门精湛的技艺眼看着就要失传。当今越来越多的娱乐方式使得皮影戏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了皮影戏在中国的继续发展?我们怎样才能拯救这门璀璨的艺术,赋予它全新的生命力呢?
无疑,传统的皮影戏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这也是它适应如今快节奏社会的最大障碍。皮影精雕细琢,巧夺天工的色彩造型倾倒了无数的艺术家,却给它的制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一个影人的制作包括制皮、描样、雕镂和上色等十余道工序,这些复杂的工艺足以花去一个手工艺人数星期的时间,还不包括这期间因任何一个小错误而导致无法修改、前功尽弃的可能性。同时,成品的保存也是一个难题,长时间的日晒会使颜料褪色,湿热的变化也会造成皮影的变形。这对强调批量生产的工业化社会来说,无疑都是致命的弱点。
皮影戏对表演者的技艺也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除了要能一人控制三四个影人的动作,还要密切配合场上的配乐,兼顾旁白、唱腔。要练就过硬的皮影表演功底,除了需要师傅言传身教,还需要勤学苦练,积累大量的实际表演经验。由此可见,要培养表演人才,甚至最终能组成一个皮影剧团,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也正因为这样,全中国目前仅存的皮影剧团屈指可数,而且都集中在文化生活较为贫乏的山区及农村。这样的表演方式及传播渠道显然无法让皮影戏走入城市,乃至走向世界。
相比之下,数字化的皮影动画却能克服上述种种局限性。它不仅真实地再现了皮影戏的原理,而且制作相当方便,可以根据观众的需要随意进行修改。我们可以打破皮影戏作为传统艺术的沉重,而给它赋予大量现代的流行元素。我们可以在动画中应用电影中各种长镜、短镜以及蒙太奇手法,可以用皮影戏的方法来演绎现代的故事。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现代网络技术,让皮影戏(而不仅仅是皮影本身)在世界各地流传,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这一切都不需要制作者有多少雕刻、表演手艺,只需要他们有足够的热情、足够的创意即可。这正是我们今天要把皮影戏制作成数字动画的初衷,我们也相信这样的表现手法能够赋予传统皮影戏新的生命及活力。
【小题1】下列关于“皮影戏”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皮影戏历史悠久,它发源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陕西,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派生出中国的地方戏曲剧种。
B.皮影艺术在中国乃至世界上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因此皮影成为中国政府与其他国家领导人相互往来时的馈赠佳品。
C.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以及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D.受皮影戏表演形式和传播途径的限制,加之当年制作和表演的艺人如今都已年逾百岁,所以传统意义上的皮影戏已经失传。
【小题2】下列对阻碍“皮影戏”在中国继续发展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皮影戏对表演的技艺要求很高,培养出一个优秀的皮影戏表演人才很不容易。
B.皮影复杂的制作工艺及其保存的困难使“皮影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C.现代社会电影、电视、网络等众多娱乐方式使“皮影戏”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D.皮影剧团数量少,且都集中在文化生活较为贫乏的地区,不利于皮影戏的传播。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皮影的制作有很高的难度,任何微小的错误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的结果。
B.皮影戏的表演手段可以为电影所借鉴,皮影戏也可以借鉴电影的某些表现手法。
C.只要有足够的热情和足够的创意,皮影动画不需要任何技艺就可以制作完成。
D.和传统皮影戏相比,数字化的皮影动画的最大优点在于它利于传播。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在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文体坚持“四分法”,即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与诗歌和小说比较,散文这一文体颇似平淡之水,没有酸、甜、苦、辣、咸五味,却几近于道,而真正的“道”包含在无色之色、无声之声和无味之味中。同理,我们在散文理论的建构中,也应避开各种干扰,去体悟其中的“道”。
②散文是中国最大的一笔文学遗产。如果说,小说是民族历史的再现,诗歌是民族精神的写照,散文则是民族智慧和情感的结晶。从先秦散文到“唐宋八大家”、晚明小品、“五四”白话散文,再到20世纪90年代的“散文热”,散文创作成绩辉煌,不容忽视。古人有言:“读诸葛孔明《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这意味着散文这种文体蕴藏着民族情感的密码。
③散文还是文化传承、传播的纽带。当今的港台散文、东南亚和欧美华语散文蓬勃发展,都得益于中国传统散文的滋养。如果回溯文学和文化历史,就可以发现散文是“文体之母”,中国文化的原典许多是由散文呈现的,“散文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源的基本载体”。
④诗歌、小说分别是意象和故事的审美,而散文主要是感觉的审美。诗歌的沉思给予人们更为梦想的生活感觉,小说的虚构给予人们更为想象的生活感觉,而散文的亲和给予人们更为实际的生活感觉。这个时代的人们普遍倾向于简单易懂,而散文将生活的简单转化为文学的简洁,更直接流畅地进入生活世界,以更贴近身边的方式表达生活感觉。
⑤新时期以来,散文创作热闹异常,却不乏平庸狭隘之作,这是因为散文作者缺乏高雅精致、大气开阔的诗性情趣追求。中国古代散文辉煌,是因为其中常有恢宏之气与壮阔情怀,有为国家、历史、思想、天地而写的情趣,所以有像先秦散文那样汪洋恣肆的气魄,而现在的散文常偏于个人生活一隅,为个人玩味和自我情致而写。
⑥但这并不意味着写“高大上”题材就是好散文。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人们对文学审美的实际需求,已不再是单一性的“载道”或“言志”,更趋于精神生活的趣味提升。现在的读者之所以喜欢散文,就是因为它没有什么历史负载,更没有什么“救亡图存”的宏大志向,它将人们带入到一种恬静而安详的审美世界,去感悟历史、咀嚼人生,以及品味生活,更能够体现出文学审美的基本宗旨:娱乐与享受。
⑦但散文创作不可止步于简单的“娱乐与享受”。要写好散文,作者需要具备卓异的审美素养、从容有致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需要具备有襟怀、有情怀、有高品质和高品位的情思理趣。散文的后面站着一个人,一个成熟、健旺的人,他在思想、在行动,并通过一种朴素的话语来见证这个思想着、行动着的人,这便是散文写作之所以感人的真实原因。而要成为一个真正的散文读者,与这个“人”顺畅地交流,则须放弃分析和阐释,更多地去阅读、感受、体悟。只有会读散文了,才能了悟、阐释散文的精微和妙处。
(选自王国平、吴春燕《散文如水 何以悟“道”》,有删改)
【小题1】联系全文,下列关于散文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散文是文化传承、传播的纽带,是民族精神的基本载体,也滋养着蓬勃发展的华语散文。
B.散文是民族智慧和情感的结晶,蕴藏着民族情感的密码,成为中国最大的一笔文学遗产。
C.散文将生活的简单转化为文学的简洁,以更贴近身边的方式表达作者对生活世界的感觉。
D.散文的发展离不开人们对文学审美的实际需求,而这种需求又与时代前进的步伐相联系。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①段遵照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文体划分,将散文与其他各种文体一一进行比较,从而引出散文文体平淡而几近于道的基本特征。
B.②至④段紧承上文,分别从精神载体、文化传承、传播纽带等三个不同角度,论述了散文文体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主要特征。
C.⑤⑥段首先对新时期散文创作实践进行评价,然后指出现在读者之所以喜欢散文,在于其更能够体现出文学审美的基本宗旨。
D.⑦段分别从创作与阅读的角度进行阐述,指出新时期散文繁荣的原因,在于既拥有优秀的散文作者,也拥有真正的散文读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这一文体看似平淡如水,但我们的散文创作有着悠久的传统,取得了辉煌成就,是不容忽视的。
B.创作散文至少需要具备思想能力和表达能力,而阅读散文则需要放弃分析和阐释,多些感受与体悟。
C.散文既可以“宏大”,有恢宏之气与壮阔情怀;也可以“简单”,将人们带入恬静而安详的审美世界。
D.从文学和文化历史来看,传统四大文体中的散文是“文体之母”,所以中国文化的原典许多都是散文。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戏 痴

梅 寒

临城面山向水,地处水陆交通要塞,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之地。小城虽然不大,城中有钱有闲的人家却不少,临城的戏园茶馆也就格外多。南来的北往的戏班子,来临城,没有一家不赚个钵满盆满满载而归的。

在临城,余家是响当当的大户,余家老太太一口气连生五子,五个儿子中有四位子承父业开染坊做买卖,只有年纪最小的余五让父母大失所望。余五也生得人高马大、气宇轩昂,却天生不喜欢做生意,倒是对游山玩水、逛街、下馆子挺在行。老爷子看不习惯,软硬兼施,企图把这个最小的儿子拉入商海正途,无奈余五是那扶不起的阿斗,心思全然不在那里。老爷子也只好放手,由了他去。余五自此越发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活得没了章法。

余五爱听戏,临城凡是搭台唱戏的地方,没有一处少得了余五的身影。余五彼时年纪正轻,家世又好,每每出行,华服香车,仆从前呼后拥。所过之处,街里街坊斜睨皱眉,心下慨叹老余家出了这等败家之子。到得戏园茶馆,余五所受待遇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老板笑脸相迎,台上扮戏的演员更是恭恭敬敬地称余五为“五爷”。

这一声“五爷”也不是白白叫得的,别看余五没有经商的天赋,对戏,对台上的戏子们而言,余五可谓知己。当然,余五也不可能成为所有戏子们的知己,他爱戏,捧角儿,只捧自己欣赏中意的人儿。不入他戏眼的,他连正眼都不瞧一下。也怪,但凡入了余五的戏眼,被他着意去捧的戏子,无论是花旦还是老生,最终无一不红,无一不火。也正为此,五爷这个名字在梨园界越叫越响,前来奉承巴结五爷的人也就越来越多。入了这一行,吃了这碗饭,谁不想成角儿?

五爷却有五爷的标准,不肯轻易出手,也决不轻易放弃。他不看好的戏子,哪怕将相王侯携了金玉满堂来找他,他也不肯叫一声“好儿”;他看好的,哪怕两手空空,他也场场都会准时前去捧场叫好儿。

有时,城东城西,两边的戏班子摆开擂台,同时开唱,刚好两个戏班子里都有五爷要捧的角儿。这下可就忙坏了五爷和他手下的那些人,城东听一半,赶紧勒马上车,急匆匆往城西赶,城西听过了紧要处,再匆匆忙忙往城东赶。因为对台上的戏了然于胸,哪里出彩儿,哪里该叫好儿,五爷把握得恰到火候,一个晚上在城东城西间穿来穿去,竟然也不耽误五爷为两边要捧的角儿叫好儿。这也是一种本事。

那年,邻省有一个戏班来临城搭台唱戏,其中有一个唱花旦的少年,十四五岁,生得儒雅俊秀,唱腔深情婉转。五爷坐在台下,搭眼一望,侧耳一听就觉得他是一块唱戏的料。自此,每有少年的戏,五爷一场不落。等那戏班在临城唱到第二十五天的时候,五爷同往常一样前去听戏,却发现台上的少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个陌生脸孔。五爷急了,匆忙去后台打探,方知唱戏的少年嗓子出了问题,那会儿正神情落寞地在给班主烧水沏茶呢。看到五爷前来,少年的眼圈儿一下子就红了。

五爷去找班主,让少年继续出台唱戏。班主面露为难之色:“孩子的嗓子坏了,怕是祖师爷没赏他这碗饭吃啊……”五爷不知怎么的,就认定这少年日后必成大器。那晚与班主商议不成,五爷竟然做出一个有生以来最疯狂也最大胆的决定。他花了几百两银子将少年从戏班里赎出来,又花了几百两银子带着少年去求名师:“孩子,只要找对师傅,别看你嗓子坏了,你仍然能成名成角儿。”

五爷的这一举动差点把家里的老爷子气得吐血。

少年对五爷的举动,却是感激涕零,在五爷面前长跪不起,要认五爷为义父。五爷没应承,扶起少年就俯身去掉少年膝盖上的土:“演戏有三境,一要演‘准’,二要演‘美’,三要演出‘味儿’,这就好比‘三级跳’,一跳要比一跳难啊,难能可贵,你小小年纪,就已悟得演戏的第三境了。好好唱吧。”

自此,五爷与少年以朋友相称。少年仍旧称五爷为“五爷”。

五爷大半辈子只爱戏、捧角儿,无心商海仕途,无心娶妻生子,家中所有积蓄几乎全部被挥霍在这上面,父母在时还好,等到父母归西,家里四分五裂,五爷自己的生活都变得困难。五爷仍旧痴迷于戏,那份痴迷却仅仅局限于自己家里那台老旧的唱机。唱机嗞嗞啦啦,当年他捧红的那些角儿,在咿咿呀呀地唱。年迈的五爷眯着眼睛,摇着纸扇,半躺在院中的摇椅上,听到至情处,手上的纸扇“啪”地一合,“好!”那一声,气息不减当年。

却再也没有如潮的“好——”来附和了,只有院角的一树洋槐叶子在“唰啦啦”地响……五爷病危,想念自己昔日捧红的那些角儿,老生,花旦,小生……却无一个前来。除了那个他曾为他赎身的少年——彼时,那少年已是红透大江南北的名伶。

看到五爷老态龙钟,病体恹恹,身边唱机里依然在放着师兄师妹们的唱片,名伶的眼眶儿就湿了:“五爷,这些年,为这,可苦了你哇……”

不苦,不苦,苦因是迷,乐因是悟,五爷好的就是这一口儿哇……

五爷长叹一声,欣然闭目……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余五年轻时未能继承家业,但每每出行,仍然华服香车、仆从前呼后拥,这在一定程度上注定了余五晚年悲剧命运出现的必然性。
B.余五在梨园界影响巨大,只要是被他捧过的戏子,无论个人条件如何,最终没有不红的,唱花旦的那位少年便是典型的例证。
C.余五为了赎出已经被戏班子淘汰的少年,竟然花了几百两银子,这把其父气得吐血。这一细节暗示了余五的父亲是被气死的。
D.烘托是这篇小说的突出特色。有关余五的父亲以及街坊的眼光和态度等侧面描写的文字虽然不多,但是它们对突出余五对戏的痴迷作用明显。
【小题2】小说中的余五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中的余五是个缺乏责任感的人,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