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小心落叶
唐元峰
⑴落叶是微不足道的。谁能去关注一片落叶呢?只有当它从高高的枝头跌落,那飘荡的曲线,也许会划亮一下你暗淡的目光。
⑵是的,匆忙劳碌,苦苦奔波,早使我们疲惫不堪。我们甚至不知道每个季节怎样来临,从不留意黄叶如花,装点你消逝的年华;甚至惊诧为什么这样快就下雪了呢。
⑶有一位俄国诗人在他的一首诗中提到,每到秋天,莫斯科街心花园里,都挂出一块小木牌,这块小小的木牌上写着四个字:小心落叶。
⑷这四个字久久挤在我的脑子里,我知道这是一个十分友善的提醒。落叶在脚下飘动,那是一种悲壮,一种无言的辉煌。看见那些苍绿蓬勃的枝叶,转眼间枯萎,不禁令人深思。
⑸许多无知和错误都过去了。我生命的绿树曾苍绿如水,我徜徉的脚步曾充满稚气,也漫不经心。在潮润的幼林中我挥霍着,因为我不相信春光能消逝,不相信几阵秋风就能像梳子一样,把树叶捋光。
⑹那是多么让人难以忘怀的时光,而今终于看到它一去不复返了!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时的欢笑是怎样惊散树上的群鸟,是怎样在绿草上滚向无涯的远方。我也记得那透明的欢笑,在清澈的河面上欢跳,在悠悠的白云上飘摇……
⑺但从什么时候起,这一切竟被一团浓重的浊气所取代呢?无法回想,我们生命力所有鲜活的枝杈,是怎样颓败的。如今只剩下光秃秃的躯干,孤零零地呈现着令人伤感的灰暗!
⑻我在丛林中漫步,树林也由此充满灵性,充满了爱与悲哀,美丽与死亡。在许多方面,应该承认我们人类对自身的感悟远不及树木来的灵透。瑞士小说家赫曼•黑塞把居所前后的每棵树都用自己亲人的名字命名,崇敬并爱戴它们。与它们交流,向它们倾诉。他把它们当作朋友、父兄。可见在他深邃的心灵里,有着比常人更悠远的世界,他由此在自然中获得了灵感和艺术生命。
⑨落叶无声,在萧瑟的秋风里,他仍怀有最后一次奋舞的悍勇。当它伏在柔嫩的枝条上,刚刚绽开鹅黄色的初梦时,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浩渺的长天,还是嘈杂的市井?融融春光中,那金黄的季节怎样孕育?又是怎样,一步一步,准确而缓慢地向它移来?在它离开母体的一瞬间,是平静快乐,还是惆怅郁怀?当它完成生命中仅有的一次飞翔。坠入大地无边的怀抱,是否会溅起一次悠远的回声?它在泥土和寒雪的覆盖下,会不会再一次扣响春天的大门,进入那永无穷绝的枯荣?
⑽小心落叶。
⑾这充满着善意与博爱的提醒,也许就是对人自身的一种珍视,一种期望。
⑿对于这片小小的随风飘舞的落叶,假如你投以生命的关注,一股震颤会油然而生。你会感到这片不值一提的落叶实在是你自身的写照。而它却来的比你超脱,比你奔放,比你从容。面对落叶,你的思绪会被扯向生命的极限,跨越千年,包容万里。
⒀可否?让我在岁岁的深秋里,在你生命的花园里挂出一片木牌:
⒁小心落叶。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第2段叙写我们日常匆忙劳碌,以致忽略了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的生活状态,使下文“小心落叶”的提醒具有了现实意义。
B.第9段,作者用诗化的语言回顾了树叶的生命历程,对树叶即将离开母体,飘零枯萎,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和惋惜。
C.结尾三段作者运用第二人称和拟人手法,间接抒情,表达了对落叶的喜爱、对生命的追求以及对读者的期望。
D.面对落叶,作者反思了自己的生命历程,并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全文感情基调低沉落寞,赋予哲理气息和思辨色彩。
E.树叶飘落,其生命即将走到尽头,这与人生暮年相似。作者运用人人熟悉的落叶做类比,把抽象的人生思考表现的形象易懂。
【小题2】第8段中作者提到赫曼•黑塞用亲人的名字给树木命名的作用是什么?(3分)
【小题3】文中三次提到“小心落叶”,“小心”的含义是什么?三次提到“小心落叶”,各自的作用是什么?请分别说明。(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32: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苦涩的复仇

(英)奥威尔

①在一个维也纳犹太人带领下,我和另外一位记者参观了这个集中营。这个犹太人负责对战犯的审讯工作。他大概二十五岁左右,一头金发,面容俊朗。集中营建立在飞机场上,围绕牢狱转了一圈后,这个向导把我们带到一个飞机修理库前,其中关押着不同类型的囚犯,用遮板相互隔开。

②飞机修理库是混凝土地面,其中一边躺着一排囚犯,大概有十二个人。这个犹人人解释说,这些是党卫军的军官,他们得和其他囚犯隔离开来。其中一个穿着邋遢的文职官员,双臂交叉遮住脸,显然已经睡着了。他的双脚很奇怪,已经严重变形。两只脚的形状很对称,但是已经变成了球形,看起来不像人脚,而像马蹄。当我们走近这些囚犯时,这个犹太人开始变得异兴奋

③“这是真正的贱人!”他说,忽然,他用穿军靴的脚猛踢一下,正好踢在那只变形脚凸起的部分。

④“起来,贱人!”他大声喊道,被踢的囚犯猛然从睡梦中惊醒,这个犹太人继续用德语重复着相同的话。囚犯匆忙爬了起来,笨拙地立正站好。犹太人忽然变得非常暴怒——说话的时候几乎要跳起来——他向我们讲述了这名囚犯的背景。这名囚犯是“真正的”纳粹党人:他的党员号码证明,在早期他就已经加入纳粹党,职位应该是党卫军政治部门的将军。很明显,他曾经负责管理集中营,负责各种绞刑和拷打折磨。简而言之,眼前这名凶犯就是过去五年我们一直在抗争的代表。

⑤与此同时,我也在端详这名囚犯的相貌。他并不像其他刚入狱的囚犯那样衣衫褴褛。他的样子的确让人厌恶,但并没有想象的那样残忍恐怖,他两眼呆滞,厚厚的眼镜已经使失神的眼睛严重变形。这就是我们想象中的纳粹党,令人毛骨悚然的酷刑实施者,这就是我们这么多年来一直对抗的恶魔,如今却沦落到如此令人同情的境地,很明显,他需要的不是惩罚,而是心理治疗。

⑥后来还发生了更严重的羞辱事件。另外一名身材魁梧,肌肉结实的党卫军官员被命令脱掉上衣,向我们展示腋下党派编号的纹身。我想知道,这位犹太人是否真的愿意利用他的权力来羞辱囚犯,他仅仅是——像初次尝试抽烟的男孩一样——告诉自己正乐在其中

⑦去责备德国犹太人或者奥地利犹太人报复纳粹党.听起来似乎有点荒谬。很明显,这种报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他们的一家人可能都被残忍杀害;毕竟,给囚犯的不经意的一脚和希特勒帝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相比,简直太微不足道了。但是此情此景,还有在德国的所见所闻让我意识到,报复和惩罚其实都是幼稚的、不切实际的想法。确切地说,根本就不应该存在报复。只有在你无能为力时,你才会渴望有朝一日能报复对方,这是产生这种想法的根源。一旦这种无助的感觉消失,那么渴望报复的愿望也会随之消失。

⑧要是在1940年,一想到能亲眼看见党卫军军官被拳打脚踢,被羞辱折磨,谁不会欢呼雀跃呢?但是当这一切变成可能,却只能让人感到怜悯甚至是厌恶。据说,当墨索里尼的尸体被示众时,一位老妇人抢过一把手枪朝他的尸体连射五枪.并且大声喊着:“为我那死去的五个儿子报仇!”我想知道的是,在连射五枪后,那位老妇人到底能从中得到多少满足。很显然,这几年来她都梦想着能有这一天。但是,她能够接近墨索里尼并朝他开枪的时候,跟前的墨索里尼只是一具尸体。

⑨如今,这个国家的人民对德国强制实行这种恐怖凶暴的方案,是因为他们没能提前意识到,其实对敌人的惩罚并不能带来满足感。只有少数几个虐待狂,才会对战犯和卖国贼穷追不舍,从而可以不断地实施暴行。不知何故,当惩罚这些战争恶魔的机会到来时,人们对这种惩罚已经没有兴趣了:因为一旦他们被关押起来,□□□□□□□□□□□□□□□。

1945年

(选自《奥威尔散文》,高新华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有删节)

【小题1】第①段画线句的作用是。
【小题2】第②④⑥段加点词描写了“这个犹太人”的表现,对此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兴奋”表现了犹太人对能够完全掌控德国囚犯命运的自得。
B.犹太人忽然“暴怒”,难以自制,表现了对敌人的仇恨之深。
C.“羞辱”既指犹太人的复仇,也暗指作者对此行径感到羞耻。
D.犹太人复仇时“乐在其中”,作者以类比手法剖析了这种心理。
【小题3】结合第⑤段内容,分析作者说“他需要的不是惩罚,而是心理治疗”的原因。
【小题4】第⑦段两个画线句看似表述矛盾,请对此加以评析。
【小题5】作者认为“复仇”是“苦涩的”,请在本文基础上对此进行探究,提出自己的看法.
【小题6】根据作品内容,续写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尾(限15字以内)。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陈予恕:非线性人生

刘亦凡

上午十点的阳光照进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二层的办公室,照亮陈予恕的白发。

白发丛下,一张微笑的面孔泛着红润。

助手算好了采访时间,提前十分钟赶来办公室开门,却看见陈予恕端坐桌前,已经开始工作了。周围人都知道陈予恕年事已高,变着法儿地想要帮他多分担一些。好像只有陈予恕自己不知道似的,小到打水、泡茶,大到教学、科研,多年里躬身亲为,不知疲倦。

“为什么在应该颐养天年的时候,仍坚持在科研和教学一线?”这样的问题,陈予恕大概已经听到过很多次了。

“国家需要我们这个学科,我有紧迫感。”他一如既往地回答。

陈予恕的研究重点,是非线性动力学里的非线性振动学科。比如,高铁的设计时速要想再提高,它遇到的问题就属于非线性动力学范畴了。特高压输电线的“舞动”也得靠非线性振动理论来解决。

陈予恕打着手势比画,两根杆塔跨山、过河,中间架着输电线,天冷空气潮湿,电线容易结冰,风一吹,它就“忽闪忽闪地振动起来”,幅度一大容易断裂,整个电网停电,损失可就大了。如何减小振动,让机械运行得经济、可靠、平稳、舒适,这就是非线性振动理论存在的意义。

2015年,陈予恕带领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天津大学的两组梯队,共同研究航空发动机运行安全基础问题,承担了航空发动机非线性振动故障机理的诊断和控制研究。

由于发达国家设置技术壁垒,我国能够购进的航空发动机数量非常有限,一旦出现振动问题,只能自主修理。同样是因为技术差距,航空发动机还不能实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局部修理,每次出现问题,都要整机拆开重装,测试振动是否合格,若不合格,就再拆再装,一遍遍尝试。

“航空发动机一万多个零件,拆一次装一次,又费时间又费钱。”在陈予恕心里,这种粗犷的修理方式无异于大海捞针。他希望能通过在非线性振动理论方面的突破,分析出航空发动机出现振动问题的原因,精准定位需要修理的部分。

从招收第一届硕士研究生开始,他看着一批批学生成才立业,像当年的自己一样,走上用非线性动力学服务国家发展建设的重要岗位。

1994年开始跟随陈予恕读博的张伟,如今是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在他的印象里,每名学生交上去的论文,陈老师总会逐字逐句修改,连标点符号、英文注解中的细微错误,都逃不过老师的“法眼”。因为工作完成不及时,张伟在校时没少挨老师批评,但回想起来,“如果当时不是这么严格要求的话,我可能也达不到目前的学术地位”。

陈予恕以自己对科研、教学的严谨标准要求学生,也用紧盯国家重大需求、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风格影响着学生。他的学生、“国青”基金获得者、“973计划”首席科学家杨绍普说:“先生用科学的理论来解决实际工程应用中的技术难题,这影响了我的一生。包括我在内,他的绝大多数弟子都延续和坚持了这种风格。”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为了进一步扩充学科队伍,吸引更多学子选择非线性动力学,陈予恕在从教55周年之际,捐出了自己的40万元积蓄,设立了非线性动力学领域第一个个人奖学金——陈予恕奖学金。

去年3月,“陈予恕奖学金”第五次颁发,累计已有46名学子获奖。“60年的工作和学习,虽然说起来,我也够努力,但是总感觉到自己取得的进展和成就不够让人满意。” 85岁的陈予恕谦逊地说,“现在,适逢学科发展的大好时机,我本人将继续努力,一直到我生命最后一刻。”

采访结束时,陈予恕提到了高校非线性动力学授课存在的问题。“我现在不讲课了,但想一想,下学期我还要讲。”言毕,他把正在批改的几份在读博士生论文收入半旧的手提包中,阔步踏出办公室,匆匆消失在过道拐角处。

(有删改)

相关链接

现在,适逢学科发展的大好时机,我将继续努力,一直到我生命最后一刻。——陈予恕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陈予恕接受采访前还在工作,周围的人知道他年事已高,想帮帮他,他却凡事亲力亲为,原因是他想证明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不需要别人帮助。
B.要再提高高铁的时速、要解决特高压输电线的“舞动”问题、要保障航空发动机的运行安全,都离不开非线性振动理论。
C.航空发动机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是指能精准地判断其故障所在,并针对性地进行修理,这是陈予恕追求的目标。
D.文章最后画线句子描写了陈予恕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他工作的匆忙,“阔步”一词刻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概括和评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本开头“上午十点的阳光”与“陈予恕的白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象征着朝气蓬勃,一个象征着衰老。
B.陈予恕用结冰的输电线在风中因振动幅度一大易断裂、造成电网停电作比喻,说明研究非线性振动理论的价值。
C.文本以张伟和杨绍普的事例,从两个角度分别表现了陈予恕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重大影响,事例典型。
D.文本最后一段,陈予恕说“我现在不讲课了”,但“下学期我还要讲”,是为了让自己取得的进展和成就让人满意。
E.文本主要记叙了陈予恕为研究非线性振动而奋斗终生的事迹,兼用外貌、语言和动作等描写方式。
【小题3】陈予恕的一生与非线性动力学紧密关联,请简要概括说明。

同类题3

城里人与乡下人
毕淑敏
最近几个月来,吃过的最美味一餐饭,是在乡间的小山村。正午时,背靠着池塘,在秫秸搭成的简易凉棚下,老农端上自家种的玉米和土豆,还有刚刚从水中打捞的半尺长的鱼,架在炭火上烤熟。
那鱼被从中间剖开,平铺在黯哑的火焰上,一条好像变成了两条。浑身披盐挂霜,硬而微黄,好似生了薄锈的盔甲。吃到嘴里,鱼刺和鱼肉都是干脆而火爆的,咯吱吱,似嚼着一袭土色的蓑衣。
我问老农,用了什么调料呢?他嘬着旱烟嘴,含混地回答,盐。盐是不消说的,看得见,而且,无所不在的咸。我说,还有呢?“没有了”,老农吐出一口烟雾,清晰地答。我不相信地反问:没有花椒、大料?没有豆豉、辣椒?没有蚝油香叶?没有……
老农打断我,你说的那些都没有----光是盐。
我说,今天才知道,盐是这样好吃啊。
老农就笑了,说,你这个人啊,整岔了。盐并不好吃,好吃的是我们给自己预备的这些个物产。乾隆年间老一辈子怎么着种,咱现在还是怎么着种。我反驳道,乾隆年间老辈子好像没有这种甜糯玉米。老农笑笑说,你这个人还好较真。种子是没这会儿的好,我说的是种法。我们给自己吃的东西,用的是土法,没有化肥,没有农药,更没有激素。说到这里,他沧桑的脸上露出一点点不怀好意的浅笑,说,有件事,我一直整不明白,总想找个不见怪不爱生气的城里人打听打听。
我说,您打听吧,我不见怪也不生气。
老人家清了清嗓子,以表明他将要询问的题目是多么不同寻常。在咽下了几大口唾沫之后,他说,我们在庄稼和菜叶上,用了那么多化肥和农药,眼看着活蹦乱跳的虫子眨眼间就扑拉拉死了一地,可你们城里人一年到头吃的就是这种粮食和菜,怎么到如今还没有被药死呢?
他原本就有地方口音,因为踌躇加之不好意思,让方言味变得更加浓厚。“药死”这个词,在他的发音里,说成“约死”。
我听懂了他的话,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第一个反应是为自己吞下那么多的农药和化肥加激素却“约而不死”,依然活蹦乱跳地大吃东西而深感惭愧。我说:抱歉啊,我也不知道自己至今为什么还没有被“约死”……
在一旁偷听我们对话的一个小伙子,挺身而出解了我的围。
他说,早年间,有一个广告,唱的是“我们是害虫,我们是害虫……”记得吗?人就像害虫。打了农药,有些人生了癌症等恶病死了,有的就产生了抗药性,不死。你们这些不死的人,就像活下来的害虫,有了抗体,反倒更坚强了。
周围的人偷听到我们的话,七嘴八舌道,是啊,是这样。你看蟑螂,你看老鼠,不是一直被各种药饵毒杀吗?绝了吗?没有!越杀越多。城里人也跟它们似的,毒不死的。”
我拿捏不准自己作为城里人的一员,在农药和化肥的围攻浸淫中,至今活着,是该自豪还是该悲哀呢?
“我们从来不吃给城里人准备的东西。我们把给自己吃的东西和卖给城里人的东西,分成两个地块,绝不掺和。今天给你们吃的,就是平日留给俺们自己吃的东西”,老农非常热情地说。
我望着他善良而沧桑的脸,心中满是惘然。泾渭分明地把种粮的人和吃粮的人齐刷刷分开,给自己留下清洁的食品,然后用慢性毒药去“约”他人,这是生存的智慧还是蓄意的谋杀?
我不敢生出责备老农的意思,倘若自己是农人,很可能也出此下策。面对现今中国的普遍现象,无奈,只得寄希望能变成杀不死的青虫。
前两天看报纸,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达到了62%以上。可否这样说:大部分中国人现在吃的食品,其实是那少部分人不喜欢吃,不屑于吃,也不敢吃的。
想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那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曾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现今在“吃”这个天大的问题上,怎么美德尽失?
分手的时候,老人很开心地告诉我们,他的一双孙儿女,都考上了大学,以后也要成为城里人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文章引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古训,目的只是为了批评老农狭隘自私的小农意识。
B.本文以小见大,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平淡无奇的情节展示了一种社会现象,其所反映的问题引人深思。
C.对于老农的询问,“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一个在旁偷听的小伙子给解了围,“我”对他的回答感到非常满意。
D.“咯吱吱,似嚼着一袭土色的蓑衣”运用了拟声词和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我”吃老农烤鱼时香美可口的感觉。
E.文末老农很开心地告诉“我”,他的一双孙儿女,都考上了大学,以后也要成为城人了。这个结尾具有明显的反讽意味,引人深思。
【小题2】“我”听了老农“城里人怎么到如今还没有被药死”的问题后,内心想到了什么?(5分)
【小题3】请简要分析“老农”的形象。(5分)
【小题4】你怎样看待老农“把给自己吃的东西和卖给城里人的东西,分成两个地块,绝不掺和”的做法?请你表明观点并作分析。(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近代考古学的前身是艺术史研究,主要研究古希腊罗马时期遗留下来的艺术品,这也是文艺复兴精神的延续。近代欧洲经过中世纪黑暗时期,从伊斯兰文明中翻译古希腊的经典文献,从中获取古希腊的科学理性精神、审美观念等。艺术史以实物研究的方式来揭示其中所包含的古代文化内涵。这里实物就相当于文献,也就是所谓的“文本”,但它比文本更加直观、真实,更需要研究者的切身体验与感知。这里所说的文化内涵乃是一种历史的积淀,它不是革新与破坏,而是继承与关联。比如古希腊罗马雕塑所传递的美学原则,它为西方文化所继承。因为具有这样的历史关联,所以今天的西方人能够感受其美。而这种美跟我们中国文化缺乏历史关联,所以中国人,尤其是不懂西方文化的时候,他就不会体会到其中的美,不会被触动,也恰如不懂中国文化的西方人面对唐诗宋词、《红楼梦》一样。
文化的历史积淀形成丰富的文化意义,积淀的形式不仅仅是文献经典,更主要的方式是物质文化,文献也可以说是一种物质文化。中国考古学的前身金石学比西方的艺术史研究更早,它们所关注的内容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金石学的研究宗旨在于:探其制作之意,以追三代之遗风。对于宋代金石学者而言,金石古物之中蕴含着三代时期完善的政治文化理想。对这样的研究而言,古代遗物就是浓缩了古代文化的宝藏,需要后人不断地揭示,从而完成文化的延续。
在西方,在艺术史的基础上发展出古典研究,拓展出埃及学与亚述学等历史学,这些研究都关乎西方文化的渊源脉络。再后,考古学兴起,成为更大规模的历史学分支,但是它们研究考古所秉承的“文化”观念是一致的,即考占学研究的是物质文化,而物质具有丰富的文化含义,恰如历史学研究文本一样,其意义可以反复地阐释,在此过程中实现文化的传承。历史考古强调的正是物质材料是有意义的,是历史的,关乎人类的能动性一文化通过一代代人的阐释而意义得到丰富,意义的存在取决于历史的关联,或称为历史潮流。物质文化意义重要的地方并不是其族群属性,或者说社会历史意义上的心灵共性,而是处在历史关联中的人们的阐释。就好比我们理解一句话需要情境一样,历史关联是理解物质文化的基本前提。我们通常把这种具有历史积淀的文化称为文化传统,它的形态是物质的,但实质是精神上的。
从考古学的发展史与现状来看,不同时期,分支、流派或范式的考古学都是以文化为核心展开的,文化是老古学中罕有的共同理论基础。考古学的目的是通过研究实物遗留来研究人本身。人的诸种存在是高度关联的,并没有独立于精神的生物学存在,也没有孤悬世外的存在。所以,“文化”就成了一个非常合适的概念,它能够很好地表达人的属性,文化即人,人就是文化的存在。(摘编自陈胜前《文化考古刍议》)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过中世纪黑暗时期,近代欧洲从伊斯兰文明中翻译古希腊的经典文献,从中获取古希腊的科学理性精神、审美观念等。
B.实物比文本更加直观、真实,更需要研究者的切身体验与感知,研究实物可以揭示其中所包含的古代文化内涵。
C.文化内涵是一种历史的积淀,是继承与关联。西方人能够感受古希腊罗马雕塑的美,所以西方文化传承了它的美学原则。
D.不懂西方文化的中国人体会不到古希腊罗马雕塑的美,这与不懂中国文化的西方人体会不到唐诗宋词、《红楼梦》的美是一样的。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的历史积淀形成丰富的文化意义,历史积淀的形式除了文献经典,更主要的方式是包括文献在内的物质文化。
B.浓缩了古代文化的金石古物,蕴含着三代时期完善的政治文化理想,需要宋代人不断地揭示,从而完成文化的延续。
C.比西方艺术史研究更早,作为中国考古学的前身的金石学的宗旨是通过研究金石制作之意,探求三代遗风。
D.历史学的各个分支研究考古所秉承的“文化”观念是一致的,即考古学研究的是物质文化,而物质具有丰富的文化含义。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到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通过一代代人的阐释而意义得到丰富,我们通常把这种具有历史积淀的文化称为文化传统,它的形态是物质的,但实质是精神上的。
B.物质文化意义的存在取决于历史的关联,其重要的地方是处在历史关联中的人们的阐释,不是其族群属性,或者说社会历史意义l-的心灵共性。
C.不同时期、分支、流派或范式的考古学都是以文化为核心展开的,文化是考古学中少有的共同理论基础,这是从考古学的发展史与现状得出的结论。
D.通过研究实物遗留来研究人本身是考古学的目的,而人不能孤悬世外而存在,人的诸多存在是高度关联的,因此“文化”成为人的唯一属性。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罗曼·罗兰
徐志摩
①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
②他是一个音乐的天才,在幼年音乐便是他的生命。他妈妈教他琴,在谐音的波动中他的童心便发现了不可言喻的快乐。莫扎特与贝多芬是他最早发现的英雄。所以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而产生最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时候,这位年轻的圣人正在“敌人”的作品中尝味最高的艺术。他的自传里写着:“我们家里有好多旧的德国音乐书。德国?我懂得那个词的意义?在我们这一带我相信从没有人见过德国人。我翻着那一堆旧书,爬在琴上拼出一个个的音符,这些流动的乐音灌溉着我的童心。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快乐与苦痛,想望的幻梦,渐渐的变成了我的肉的肉,我的骨的骨。我是它们,它们是我。要没有它们我怎过得了我的日子?我小时生病危殆的时候,莫扎特的一个调子就像爱人似的贴近我的枕衾看着我。长大的时候,每回逢着怀疑与懊丧,贝多芬的音乐又在我的心里拨旺了永久生命的火星。每回我精神疲倦了,或是心上有不如意事,我就找我的琴去,在音乐中洗净我的烦愁。”
③要认识罗兰不仅应读他神光焕发的传记,还得读他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在这书里他描写他的音乐的经验。
④他在学堂里结识了莎士比亚,发现了诗与戏剧的神奇。他早年的朋友是克洛岱尔等近代法国三大诗人。瓦格纳是压倒一时的天才,也是罗兰与他少年朋友们的英雄。但在他个人,更重要的一个影响是托尔斯泰。他早就读他的著作,十分的爱慕他,后来念了他的《艺术论》,那只俄国的老象,走进了艺术的花园里去,左一脚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莎士比亚,右一脚又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贝多芬。这时候少年罗曼·罗兰走到了他的思想的歧路了。莎氏、贝氏、托氏,同是他的英雄,但托氏愤愤地申斥莎氏、贝氏,说他们的艺术都是要不得的,不是真的人道的艺术——他早年的自己也是要不得的。对罗兰这个热烈的寻求真理者而言,这就好似晴天里的一个霹雳;他再也忍不住他的疑虑。他写了一封信给托尔斯泰,陈述他的冲突的心理。他那年22岁。几个星期后的一天,罗兰接到一封写满38页纸的长信。那六旬老人说:“我接到你的第一封信,我深深的受感在心。我念你的信,泪水在我的眼里。”下面说他艺术的见解:我们投入人生的动机不应是为艺术的爱,而应是为人类的爱。只有经受这样灵感的人才可以希望在他的一生实现一些值得一做的事业。这还是他的老话,但少年的罗兰受深彻感动的地方是在这一时代的圣人竟然这样恳切地同情他,安慰他,指示他,一个无名的异邦人。他那时的感奋我们可以约略想象。因此罗兰这几十年来每逢少年人写信给他,他没有不亲笔作复的,用一样慈爱诚挚的心对待他的后辈。这样一来受他的灵感的少年人更不知多少了。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我们从中可以知道凡是一件不勉强的善事就如春天的熏风,它一路散布着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
⑤但罗兰那时离着成名的日子还远,虽则他从幼年起就不懈地努力。他还得经尝种种精神的苦痛,才能实受他的劳力的报酬——对他天才的认识与接受。他写了12部长篇剧本,3部最著名的传记,10卷本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时代里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但他的名字还是在灰堆里掩着——直到他将近50岁那年,这世界方才开始惊讶他的异彩。贝多芬有几句话,我想可以一样适用到一生劳悴不怠的罗兰身上:“我没有朋友,我必得单独过活;但是我知道在我心灵的底里上帝是近着我,比别人更近。我走近他我心里不害怕,我一向认识他的。我从不着急我自己的音乐,那不是坏运所能颠扑的,谁要能懂得它,它就有力量使他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恼。”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作者认为贝多芬的话同样适用于罗兰,是因为罗兰能够像贝多芬一样,以音乐作品的力量来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恼。
B.罗兰在生病危殆时听莫扎特的音乐,在怀疑与懊丧时听贝多芬的音乐,这主要说明罗兰对他们音乐的接受是有选择的。
C.罗兰把自己的音乐经验融入到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中,这表明他对音乐的热爱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帮助。
D.第④段中以老象进入艺术花园踩倒花盆作比,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给罗兰带来的思想冲击和精神影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E.“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意指:罗兰传递了托尔斯泰的火炬,以慈爱诚挚的心来散布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更多的年轻人因此受益。
【小题2】为什么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时,罗曼·罗兰却醉心于“敌人”(德国)的音乐艺术?请结合原文第②段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3】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请结合原文作简要概括。(4分)
【小题4】罗曼·罗兰的经历说明,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英雄”的影响。我们从中可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