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第后面的题。
出 阁
陈柳金
①大门咿呀打开时,她的眼腺也哗地打开了,泪水装满了紫藤盒。她愣是迈不开步,这一迈,二十年的时光就会拐入另一条河流。父母用爬满老茧的手把爱编进这二十年里,编成了一个俏姑娘,编成了一个紫藤盒。
②入了洞房,没有新被新床和新柜新蚊帐,墙上贴一个纸剪的“红双喜”。二婶操起一个斗,装满红枣、板栗、莲子、花生、稻谷、小麦,边掬一捧朝床上撒,边念起撒帐歌:一撒一世荣昌,二撒爱蜜如糖,三撒三元及第,四撒四世同堂,五撒五谷满仓,六撒六合春长,七撒夫妻偕老,八撒八马还乡,九撒九九长寿,十撒十方同祥。
③她把撒帐歌记到了骨子里,却把新嫁娘的娇宠锁进了紫藤盒。这是一个大家族,八亩水田七块旱地六个菜园五口鱼塘四头耕牛大大小小十五张嘴。她跟着郎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此田头垄背、山头水尾。
④这年,村里来了一位老板,两眼贼溜溜地盯着村前的山岭,仿佛那是一座座金山。他放出话来,愿意高价租赁山下的水田。那老板当然不是来人间施舍的财神爷,他早就请人勘探过,村前的山富含稀土,稀土是啥?工业“黄金”!据说含量高的稀土三四十万一吨。
⑤村民们动了心,纷纷跟老板签了合同。她和郎君却不干,无论老板威逼利诱,硬是吃了称砣铁了心,誓死捍卫田地。
⑥稀土矿还是开了,山上的植被全被铲光,露出血红的肌肤,淘洗后的泥浆血一样漫到山下的水田。唯有她的那块田长着绿油油的禾苗。为了阻挡泥浆,她在田的四周垒起土坯墙,仿佛一座孤岛。
⑦两年后,山岭被挖得七疮八孔,再没有了压榨的价值。老板赚了钱趁夜一走了之,连第二年的水田租金都没付。他娘的,这吸血的禽兽!村民悔恨当初,水田让稀土溶液腐蚀了,以前亩产千斤,如今亩产百斤,吃了上顿没下顿!
⑧一到收割时节,村民们就心如锥刺,她和郎君却脚下生风地挑回一担担黄金似的稻谷。“人哄地皮,地哄肚皮”,她从骨子里记住了这句农谚。土地永远是咱农民的命根子,地里长出的稻麦瓜果,都是飘着黄土味的“金子”啊!有了这些汗水浇灌成的硬通货,咱心里就踏实,“灾荒心不慌,仓里有余粮”。咱不稀罕那些带着铜臭味的钱,咱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就是要守住良心,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地!
⑨只要一闻到泥土的芳香,她的手脚关节就会咯吱作响,像蚯蚓钻进了泥土。忙完田间事,她总要避开家人摆弄那个紫藤盒。郎君突然闯入房来,她红颜一怒,用力把他推出门去。他搜遍房间,也没找到那个盒。
⑩后来有了儿女,一个个长得敦实,这得感谢黄土地,吃五谷杂粮长大,都接了地气。每到收获时节,她仍要悄悄摆弄那个紫藤盒。好奇的崽子们挖空心思,也没能看到盒里装的啥宝贝。据老三说,有一回瞅见是黄灿灿的,正想凑前去,母亲却嘭一声锁上了盖。
⑪六十年后,八十岁高龄的她已做了曾祖母,想不到黄土埋到脖颈的年纪还要无奈地“出阁”。(地势低洼的村子因地处凌江上游,在凌江水库加固扩容工程中被迫全村迁移,村民从此成为失去土地的“裸体农民”。)
⑫“出阁”这天,家家户户鞭炮齐鸣、红烛高烧,拜天神、祭祖宗,却不见村民脸上的笑意,心情沉重得像办一场丧礼。
⑬家人把用得着的家什装进门外的大卡车。她的那张床,是婚后整整睡了六十年的老式四脚床,她要一起搬走,家人不让,要给她买一张席梦思床。
⑭司机按了好几回喇叭,仍迟迟不见她出来。
⑮家人踱回院子,她站在六十年前的洞房里,正一脸庄重地捧着那个神秘的紫藤盒。打开盖,竟是红枣、板栗、莲子、花生、稻谷、小麦!她像当年二婶那样边朝床上撒一小捧,边念起撒帐歌:一撒一世荣昌,二撒爱蜜如糖,三撒三元及第,四撒四世同堂,五撒五谷满仓,六撒六合春长,七撒夫妻偕老,八撒八马还乡,九撒九九长寿,十撒十方同祥。
⑯全家人触电了一样,潸然泪下!
大门咿呀打开时,她的眼腺也哗地打开了,泪水装满了紫藤盒。她愣是迈不开步,这一迈,六十年的时光就会拐入另一条河流。自己用爬满老茧的手把爱编进这六十年里,编成了一个老太娘,却失去了安身立命的黄土地!(有删改)
【小题1】结合上下文,理解划线句子“大门咿呀打开时,她的眼腺也哗地打开了,泪水装满了紫藤盒”的含意。(2分)
【小题2】“紫藤盒”这一物象反复出现,请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4分)
【小题3】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主人公“她”的形象特点。(4分)
【小题4】作者为什么要在结尾处再次完整引用“撒帐歌”?(6分)
【小题5】小说描写今日中国农民命运的变迁,兼写当今之世土地的不同遭遇。请简要概括小说中不同人对待土地的不同态度,并就其中的一种态度,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7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41: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刺客列传》与《游侠列传》写的都是侠肝义胆、急人所难、为知己者死的侠义之士。他们最为可贵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不为名利而改变志节,不为权贵而放弃操守,在他们的心目中,“义”才是至高无上的。他们本着“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为人准则,坚守自己的独立意志,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无怨无悔。

《刺客列传》中以荆轲为代表的义士,思想境界虽有高下、阔狭之分,但他们视道义高于生命、“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的优秀品质令司马迁大加赞扬。豫让宁可让自己承受涂厕之辱、漆身吞炭之苦,也要采取他认为最正当的方式,不惜牺牲生命为智伯报仇;聂政为完成严仲子所托,最后竟“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荆轲为捍卫自己的尊严帮助燕太子丹刺杀秦王,而使自己走上了不归路。

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这样表现朱家的侠义:“终不伐其能,歆其德,诸所尝施,唯恐见之。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他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的助人为乐精神已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为了体现郭解的侠义,司马迁则不厌其烦地列举了数例。郭解姐姐的儿子被杀害的事例,说明了郭解明善恶、辨是非的正直;邻里从傲视他到“肉袒谢罪”的改变,说明了郭解以德服人的豁达……

《史记》中的侠义之士是有着真正作为“人”的意义上的独立意志与高尚人格的。《刺客列传》中的义士,所作所为均是为报答知遇之恩。“士为知己者死”是他们最高的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专诸与公子光、豫让与智伯、聂政与严仲子、荆轲与燕太子丹……他们不是仆与主、臣与君的隶属或等级关系,也不是雇佣或利益交换关系,他们是平等的。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等的壮举不是为了获利,也不是为了谋权,完全是因为他们得到了一份信任、一份赏识、一份重托,就因为这份厚重的情谊,他们愿意赴汤蹈火,他们明知走上的是一条不归路,却无怨无悔,视死如归。

《游侠列传》中的游侠,就是在社会底层的平民中敢于坚持自我、敢于对抗强权、敢于对抗卑鄙与丑恶的侠士与义士,他们因为不代表统治者,所以没有名分,故而被称作“游侠”。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意志不受名分与职责所限,当然也就没有了统治者意志的羁绊;他们的行为不因权势而改变,因为他们既不弄权也不接受权势的约束;他们的操守不因利益的诱惑而改变,因为他们“急人之难,甚己之私”。

侠义之士的人格是独立的、高尚的,但在那样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却因此而注定成为悲剧。《刺客列传》中的刺客,为报知遇之恩,便心甘情愿地去冒险。专诸受公子光所托去刺杀吴王僚。专诸的行刺行动是他高尚人格的悲壮表现。豫让、聂政、荆轲的刺杀行动无一不是如此,他们的人生选择又是惊人的相同,原因就在于他们有着相同的人格基础——悲剧人格。

《游侠列传》中的游侠,他们没有显赫的权势,甚至所为有悖统治者的规矩,但却比为官者更坦荡磊落、重情重义。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是与传统的礼法、虚伪的道德相对抗的表现;“义不苟合当世”,是绝不为了官爵俸禄而改变个人的品格、操行的坚守。而这样的游侠,其所作所为却偏偏是违犯当时的法律法规的。可见,游侠们高尚的人格、独立的意志与统治者的专制统治相违背,这也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其人格注定是悲剧人格。郭解为御史大夫公孙弘所害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选自《<史记>侠义之士的独立意志与悲剧人格》,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史记》中对“侠义之士”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侠义之士具有侠肝义胆、急人所难、能为知己者死的精神。他们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坚持操守,不改志节。
B.侠义之士奉行言必信、行必果、不惜死的为人准则。他们有着真正作为“人”的意义上的独立意志与高尚人格。
C.在义士眼里,道义和生命都一样珍贵,“士为知己者死”是他们最高的道德标准。他们为报答知遇之恩视死如归。
D.游侠们高尚的人格、独立的意志与统治者的专制统治相违背,这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其人格注定是悲剧人格。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游侠列传》中的游侠,没有权势,但他们坦荡磊落、重情重义,不为名利而改变志节,不受权势约束,如专诸、豫让等。
B.从朱家的急人所难而不矜其功的处世方式,足可以看出朱家是一位“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的助人为乐的侠士典型。
C.侠士、义士的人格是独立的,也是高尚的,有着相同的人格基础,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却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
D.荆轲为捍卫自己的尊严帮助燕太子丹刺杀秦王,他明知走上的是条不归路,却无怨无悔,在死亡面前大义凛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济穷救急”是游侠之“义”,“报答知遇之恩”是刺客之“义”。他们对道义的尊崇得到了司马迁的极力赞扬。
B.游侠没有显赫的社会地位,没有名分,但他们却坚持自我、敢于对抗现实中的卑鄙与丑恶,他们不代表统治者,代表的是社会底层的平民。
C.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义不苟合当世”的所作所为与当时的统治阶级的法律法规是相违背的,这是他们不受统治阶级欢迎的原因。
D.侠义之士的思想境界都非常高,专诸、豫让、聂政、荆轲、朱家等人对当时社会的道德风尚,以及现代人的思想觉悟都有很大的影响。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微小说的出现至今仅仅五六年时间,它是随着微博的盛行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网络文学形式。关于“微小说”之“微”的具体含义,学界说法不一。“微”若指“微小”,那么马克·吐温《丈夫的支出账单》应该是微小说的开创与经典;若指“微博”,微小说则特指“微博上的小说”。微小说的网络定义则将二者合一,指以微博客形式发表的微型小说,是微博客价值延伸的一种生动表现形式。微小说一般不超过140个字,文本短小精悍、语言简洁、结局出人意料,作者可随时与读者互动,具有相当的网文交互性。

若仅就文本字数而言,微小说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它可说是短篇小说的一个“分支”,早在我国古代的《论语》《世说新语》《阅微草堂笔记》等经典文本中就有实践。事实上,从说唱文学到舞台剧,再到电影、电视剧,传统小说作为一种相对成熟的文体总是借助传播技术手段的发展来实现自身的突破,并由此对叙事艺术形态产生新的影响。尽管很多专家认为微小说的出现是对主流文学的延伸和补充,但相较于传统小说,微小说的文本形态仍具有更“短”、更“简”、“碎片化”、“即时性”和文学“信息化”等诸多不能被主流文学和传统小说的延长线所辐射的新特点。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形态,一方面作为新兴的传播方式为微小说提供了一个空前宽广的展示平台,同时在另一方面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传统小说的某些本质特征与审美倾向。作为新文学样式的微小说在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如今风头正劲,这一结果虽离不开科技的日新月异,但其背后的成因一旦从技术层面转移到价值领域,涉及文学的内涵以及文学在现代社会的转型和发展等问题,它所透露的事实本身便会超越技术的单一向度,乃至引发学界对文学本体的再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始终存在着作为文化秩序中心的“道”统,它垄断文化意识中的权威性并以此来制约文化,文学当然也不例外。千百年来,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们围绕“道”统形成了一个颇具史诗品格的宏大叙事情结。受此思维模式浸染,现实主义作家作为有忧患意识的精英知识分子,肩负着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微小说则在自身字数限制和后现代“碎片化”策略的影响下,不得不从宏大叙事过渡到小叙事,注重个体的话语表达和艺术的生活化。小叙事背离宏大叙事的全面、统一和定性,采取碎片化、拼贴式、反讽式的多种表达来反映当下。在微小说作者那里,记忆的整体性已然瓦解,生活纷乱破碎,即便他们试图在作品中缝合经验世界的片断与零件,展现给读者的依旧多是支离破碎的图景。小叙事里不存在宏大叙事的“典型环境”,人物的性格与命运也并不能归结于某种统一的社会原因及其呈现方式,它在变数与常数的张力拉扯下,探求个人命运的偶然性与复杂性。面对非凡复杂的当下现实,小叙事反映出一种原态真实。

鲁迅先生曾指出稗官野史和私人笔记中存在着远比“二十四史”等所谓“正史”更为真实的历史。若不恰当地将传统文学比作正史,将微小说在内的网络文学比作野史,以个体经验为基础的小叙事恰可作为对历史真实和叙事的有效保存和有益补充。小叙事作为世界的小小碎片,顽强抗争着遗忘本身,它的种种尝试也就值得我们去留心聆听、仔细阅读、用心体味。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小说是一种新的网络文学形式,它伴随着微博的盛行而产生,其概念含义也引发了各方争议。
B.我国古代的经典文本中也有优秀的短篇小说,从文本字数角度看,它们和微小说有相同之处。
C.传统文化中的“道”统对古今中外所有的文学创作存在影响,宏大叙事情结的产生就是受其影响的结果。
D.小叙事虽不能探求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却在人物命运的偶然性和复杂性的探求上具有一定优势。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关于“微”的两种不同理解在微小说的定义上得到了整合,即微小说的发表形式是特定的,具有相对严格的字数要求。
B.微小说的文本形态具有许多完全有别于主流文学和传统小说的新特点,微小说的发展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C.中国的现实主义作家身上总是肩负着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是一定的文化根源和思维模式影响的结果。
D.微小说的作者采用碎片化、拼贴式等多种表达来反映当下,放弃了对记忆整体性的追求,只能展现出纷乱破碎的生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小说和传统意义上的短篇小说在语言和情节安排上具有某些相似点,但传统意义上的短篇小说在互动性上远不如微小说。
B.对微小说的形成和发展进行深入探究,不仅会涉及科技发展问题,还会涉及文学与社会关系、文学本体等多方面问题。
C.微小说的小叙事注重个体的话语表达,在对纷繁复杂的当下现实的反映中,小叙事显示出一种原态真实。
D.包括微小说在内的网络文学在创作方面所做的种种尝试十分有价值,可以和传统的文学相提并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佩德罗大叔的遗嘱
(巴西)雷东多
佩德罗大叔的茅屋坐落在风吹雨打太阳晒的路旁,周围没有树木,没有菜地,更没有花园,孤零零地呆在干净、几乎荒芜的平原上。这位老汉只有那一间房、一头乳牛、一条生疥疮的狗。那头乳牛,老伴在喂养它的幸福年代挤过奶;那条狗,虽然常常对着月亮叫,可是没咬过人。老汉的家当就这么些。那么,夫妇二人靠什么生活呢?很简单,就靠佩德罗老汉腿上那块脓疮。是那块脓疮养活他们。那块疮总是在具有刺激性毒草液的腐蚀下敞着口儿,红红的疮口满是脓。生疮的腿上缠几块破布,像展品似的摆在门口,让来往的行人观看那又脏又臭的烂疮,那烂疮落满了苍蝇,看了叫人恶心。可是,这就是他们的摇钱树,每天为他们挣饭吃。此外,老汉有一枝旧卡宾枪,可以从邻近的田野里猎取节日需要的美味佳肴,无疑是对他们的乞讨生活的一种帮助。
佩德罗大叔的脓疮,一开始很小,非常小,几乎微不足道。后来,那个小点开始化脓,扩大,不过,不发烫了,一个月后,那个黑点愈来愈大,不久就有两分的小硬币那么大了,看样子像是要结疤了。就在此刻,老汉的老婆向他提了一个建议。他老婆虽然是个瘦弱多病的矮女人,但是头脑比她丈夫精明得多。她看到他那块脓疮那么大,就想出了一个妙主意:用它来展览挣钱。丈夫觉得这个主意极好。于是二人就开始设法使疮口继续烂下去。
靠这种办法讨来的钱,夫妇二人生活了三年,没有挨饿。三年间,老汉的疮伤已经蔓延到膝部,开始向肌肉比较发达的大腿发展,使得老人的身体几乎只剩下皮包骨头了。感到自己的体质如此干瘦,老汉不禁胆战心惊。此刻,他的体重已经轻得可怜,喘气都感到困难了。
于是,他第一次预感到自己快要死了,他要他老婆去见公证人,把他请到茅屋来。
“请公证人!请他来干什么?……”
公证人请了来。病危的老汉对公证人讲了一切,他的老伴儿直到他永远闭上眼睛后过了很久才知道。
原来死者留下了他的遗嘱。遗嘱说:“我身后留下一头乳牛、一枝卡宾枪,还有一条狗;狗,留给我女人;乳牛和卡宾枪卖掉,把钱交给牧师,作为我女人为我安息的灵魂祈祷的费用。”
仅此而已。没有什么比这份遗嘱更简单明了、更慷慨大方的了。
八天后,镇上赶月会,佩德罗大叔的老伴儿像旧时代随军的卖酒女人那样,肩上背着卡宾枪,手里牵着乳牛,由那条狗伴随,去赶集了。到了集上,她找到一个卖这些东西的合适地点。一个购买者走来询问牛价。
“十二比索二十佩塞塔。”佩德罗大叔的老伴儿十分严肃地回答。
“十二比索二十佩塞塔!……”农民惊奇地望着老太婆重复道。
“不错,先生,十二比索二十佩塞塔,不多要,也不要少。不过,还有一个条件。”老太婆说,农民的惊异目光并没有使她心慌意乱。
“什么条件?”
“条件是:要买乳牛,得连这枝卡宾枪和这条狗一起买。”
“条件就是条件;我说过了,要买牛得连枪和狗一起买。”
“请问,枪和狗都要多少钱?”
“枪,十三比索二十佩塞塔;狗,三百个银币。”
农民愈听愈惊讶,不明白这位精明的遗产继承人玩的什么把戏,不禁把双手贴在屁股上大笑起来。结果,全集的目光都被吸引到了这儿来。
乳牛是新种,是有名的高产乳牛,三百个银币是蛮值的(实际上等于那三件东西的价钱)。农民仔细询问了她这样卖东西的原因之后,跟老太婆成交了:按照她要的价钱付了钱,带走了乳牛、卡宾枪和狗。
佩德罗大叔的遗孀脸上流露着满意的神色,当即赶到镇上的牧师家中问他说:“牧师先生,你这么慈善,请告诉我:交二十三比索二十佩塞塔,你可以为我那进了天堂的佩德罗的灵魂祈祷吗?”
牧师不知道那是怎么回事,便随口回答:
“可以,是的,可以,好心的太太,非常高兴!”
“请把钱拿去吧,牧师先生,请求你安排时间为我死去的丈夫的灵魂举行祈祷仪式。”
然后,她去找公证人,要当着证人的面说明她已经严格执行了她死去的丈夫的遗嘱。
(节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外国卷》)
【小题1】小说两次写到了农民的“吃惊”有什么作用?
【小题2】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1)生疮的腿上缠几块破布,像展品似的摆在门口。
(2)佩德罗大叔的老伴儿像旧时代随军的卖酒女人那样,肩上背着卡宾枪,手里牵着乳牛,由那条狗伴随,去赶集了。
【小题3】请简要概括佩德罗大叔的性格特征。
【小题4】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佩德罗大叔,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佩德罗大叔的遗孀,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前方
曹文轩
⑴一辆破旧的汽车临时停在路旁,它不知来自何方?它积了一身厚厚的尘埃。一车人,神情憔悴而漠然地望着前方。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归家,说明他们在此之前,曾有离家之举。而远行,则是离家而去。
⑵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影。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
⑶因此,这世界上就有了路。为了快速地走向前方和能走向更远的地方,就有了船,有了马车,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
⑷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当然也可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因为,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四野茫茫,八面空空,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
⑸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像: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也出现过这种拥挤的汽车。丰子恺先生有篇散文,也是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的。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⑹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小题1】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⑸段的叙写层次。
【小题2】文章第⑹段引用了众多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小题3】请结合文章,阐述第⑺段划线句的内涵。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老房子与蒲公英
永新人
春节前大弟回了一趟老家。一个族弟的小孩结婚,找到了他,他回去随礼,顺便喝杯喜酒。
说是族弟,其实早在五服之外了,因为我家自曾祖至父亲一辈都是单传。在这个村上没有血缘亲近的人了,远房的邻居也就当族亲来往。
大弟回来说,我家的老房子不行了,长期没人住,年久失修,还多处漏雨,怕是要坍塌了。说着说着,大弟脸色凝重,神情戚然。
我又何尝不是。这栋两层二十间大瓦房,是父母带着几个姐姐像燕子垒窝一样,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用双手垒起来的。这当中他们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只有星星知道,月亮知道。
记得那时候,我只有十岁左右,早上起来,经常见不到大人。他们天没亮就走了,去五十里开外的深山扛木头。回来的时候,我们多半已经睡了,只依稀听到卸下木头的咣当声,然后就是他们像牛一样饮水的咕噜声。
房子建成了,没几年我们姐弟也长大了,一个个像小鸟一样飞走了,只留下年迈的父母守着这偌大的房子。长期繁重的劳作损坏了他们的健康。父亲老了之后经常腰痛,母亲的一个大关节变了形,最后几年无法正常行走。即使这样,他们也不愿意离开老屋。两位老人,守着空荡荡的大房子,叹息着说早知道建这个房子没人住,就不吃这个苦了。父母离世之后,这房子就真的没人住了,空了。
这是父辈用血汗换来的一个家,我们没有理由抛弃她。我们兄弟商量着继续请人维修,请人看护。
大弟说,到我们这一辈,房子还在,我们走了,房子可能也就没了。
他说得很凄然。
岁月无情,会将一切带走,我们又能做什么呢?
我想起小时候经常拔猪草的一个地方,就在我们村庄后山的背面。早年这里也是一个村庄,叫老背村,有几十户人家。母亲说,在我们出生前的几年,这个村子的最后一位老人死了,整个村庄就没人了。房屋坍塌之后,宅基地陆续被我们村庄的人开垦出来,成了肥沃的菜地。我们在菜地里拔猪草的时候,还经常可以捡到一些钱币、瓷片什么的。而倒塌房屋的墙基,还都规规矩矩地围着,似乎在证明着这里曾经有人生活过。破败的墙基边上,到处是蒲公英花絮,飘飘洒洒。夕照的余晖里,漫天飞舞的蒲公英花絮一路追逐着,渐渐离了这宅基地,越飞越远。
小时候懵懂,不知沧海桑田的无情,只是看到那些黑乎乎的墙砖有些害怕,不敢一个人到那个地方去。只远远看着,蒲公英花絮如毛茸茸的薄云的碎片,在墙基边,在菜地里,散散漫漫,飞向不知哪里的远方。后来长大了,离开了那个山村,加入到滚滚红尘当中,就再没想起过这个消失了的村庄。
今日兄弟俩说到自家房子不可避免地败落,我不由心生悲哀。多年以后,我家的房子必定也会像老背村的房子一样,坍塌,然后由邻居们开垦那些房屋,种上辣椒、茄子、南瓜和玉米。墙基边上,也会有大片大片的蒲公英,也会有漫天飞舞的蒲公英花絮。
就这样,一年一年,宅基地坍塌的墙基渐渐矮下去,直至消失。唯一不变的,或许就是土地上那自生自灭的
蒲公英,仍旧在晚风中启航,开始未知的旅程。
只是,不知后来的乡亲们会怎么跟他们的子孙说起这个房子的主人。
我们小时候以为村庄没了,人也就没了。后来知道,村庄没了,这里的人可能还在,这些人的后代可能还在,只是不知道迁徙到哪里去了。一个家族,真的可以像蒲公英,随风飘扬,飘到哪儿哪儿就是家,然后落地生根,在一个新的地方繁衍生息。多少年之后,他乡就是故乡,而故乡却是他乡了。
我们这一家,就像蒲公英,如今飘散到许多地方了。
花语说,蒲公英的飘洒不是孤独的流浪,而是生命的延续。我们的老屋可以坍塌,宅基地也可以让乡亲们耕种,只愿未来的乡亲们知道,从这里走出去的子孙,正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繁衍生息,茁壮成长。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回忆了自家老屋的建成,叙写父母的辛劳付出和积劳成疾,对父母离世之后自家老房子的日渐败落,作者既伤感又无奈。
B.如作者一样远离家乡的游子,就像蒲公英一样,在新的地方繁衍生息,将他乡当成故乡。
C.作者回忆了“老背村”的命运,由此联想到我家老房子可能也会像“老背村”一样,渐渐坍塌,以致消失。
D.“多年以后,我家的房子必定也会像老背村的房子一样,坍塌,然后由邻居们开垦那些房屋,种上辣椒、茄子、南瓜和玉米。”这句话写出了邻居们对别人坍塌房子的再次利用,表达了作者对他们做法的不满。
E.本文对“老背村”坍塌的墙基边的蒲公英进行了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老家的老房子败落的伤感以及对蒲公英的喜爱。
【小题2】文中交代“老背村”的命运,有何深刻含义? (6分)

【小题3】蒲公英在文中有何含义和作用? 结合文本进行分析。(6分)

【小题4】文章最后说“多少年之后,他乡就是故乡,而故乡就是他乡了”,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