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13分)
奥运飞人的追风战靴
⑴ 1960年罗马奥运会上,埃塞俄比亚运动员阿贝贝•比基拉光着脚夺得了马拉松冠军,创造了奥运田径史上的奇迹,成为奥运历史上最著名的赤脚大仙。今天,奥运会赛场上再也难觅赤脚大仙们的踪影,高科技跑鞋成为运动员们的必备武器。
⑵ 高科技跑鞋是利用高科技结合人体运动力学原理研究出来的新一代跑鞋。它们采用各种特殊的材料,重量轻,避震效果好。同时,它们附着力强,易于运动员控制身体,保持正确姿势,避免滑倒。此外,它们还具有回输功能,利用鞋跟中央位置的气垫吸震并同时吸收能量产生反弹力,使运动员轻松省力。穿上它们,运动员如虎添翼,佳绩连连。
⑶ 早在1991年东京田径世锦赛上,美国运动员刘易斯以9秒86的成绩打破当时的百米世界纪录,他脚上的跑鞋轰动了全世界:那双鞋只有115克!它采用轻盈而坚固的陶瓷作为鞋钉材料,陶瓷耐磨并且钉子附近无需任何附粘物,这使鞋的重量得以减轻20克。
⑷ 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美国百米女飞人玛丽安•琼斯的“水晶鞋”一露面,就吸引了全世界运动员的目光。这双跑鞋是科研人员花费了3年时间研究的成果,它由极其特殊的透明塑料制成,像是一件来自童话世界的艺术品。它总重量只有99克,是有史以来最轻的运动鞋设计前,设计师们特意拍下琼斯比赛的英姿——在到达终点线前琼斯的脚后跟从不着地。针对琼斯的这一技术特征,设计师大胆启用了无后跟设计,“水晶鞋”穿到琼斯的脚上可谓天衣无缝,鞋子几乎成为琼斯双脚的一部分。
⑸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一道红色闪电震惊世界,年轻的中国选手刘翔在男子110米栏决赛中跑出12秒91的惊人成绩。刘翔也有着自己的秘密武器——“红色魔鞋”。这双鞋用皮革制成,鞋帮采用了特殊的穿孔设计,足尖处运用了锁定系统。在它绚丽的鞋底里面更是藏着许多高科技秘密:鞋底柔韧的尼龙承拖盘、链接式前掌为运动中的转动提供保护;5根可拆卸式鞋钉,提供更强的抓地力……这双鞋使刘翔的技能得到了最好的发挥。
⑹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又有谁脚蹬新的追风战靴挑战人类的运动极限呢?我们将拭目以待。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小题1】 本文以“奥运飞人的追风战靴”为标题,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2】利用高科技结合人体运动力学原理研究出来的跑鞋有哪些特点?(5分)
【小题3】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请结合文意分析其作用。(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08-23 04:00: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吴晓玲:学者的脾气
①吴先生以研究小说戏曲而著名,这里头离不开语言,所以他也是一位造诣极高的语言学家。说到这里,我倒想起他亲自讲给我听的一件事。那时某年中国书店办书市,我去观书时,恰遇吴先生在店堂的沙发上与店员闲聊,吴先生招呼我过去,问了两句家常,又开始说起旧人旧事。讲到罗常培先生,他说,有年罗常培(语言学家、社科院语言所所长)把我们这些当年的弟子聚到一块儿,聊起来说,这些个学生中谁得了他什么什么(指继承了他哪个方面的学术。罗常培是语言学大师,有多方面学术造诣)。张三得了他这个,李四得了他那个,王五马六又得了他什么,最后拿手一指我,‘吴晓铃得了我这个脾气!’原来罗先生和吴先生都是很有脾气的学者。
②吴先生为人率直,锋芒毕露,绝不修饰遮掩,学界人所共知,文风亦是如此。如他在《燕都》杂志上作文介绍他所收藏的手抄本《石涛见闻录》一书,文中的最后一段写道:”我的聚书,除了本门业务以外,遇到一些有用、有趣的小品也兼容并蓄,但是不讲版本,箧中所藏既不佞宋,也不尊元,都是些考藏家所不屑一顾者。然而敝帚自珍,时或想到辑为一部小丛书尽收之以公诸嗜痂者流。可是,我未请得准许出版执照,擅自印行则有干禁令;交付出版单位,又怕叫我”赞助”,或交给我若干部自行叫卖。万般无奈,只好写写这样不痛不痒的短文,捞几文副食补助,其可也。
③有一回,某红学家要开什么发布会,宣称掌握了新证据,有了新发现。吴晓玲对此人很看不上,认为他做学问不踏实,又一味狂妄自大,决定去教训教训他,因为吴晓玲手里有证据,是外人没见过的古代文献,具有不可动摇的说服力。他头去的前两天和祖父在外边吃饭,吃完饭在我家门道里与祖父说起此事,说”过两天我去的时候要‘内穿铠甲,外罩锦袍’(《甘露寺》里面的一段戏词)”,吴晓玲照京剧念白说完这八个字,还走了两步,做了个身段儿,哈哈大笑起来。
④吴先生脾气有些大,然而在学问上却很谦和。记得”文革”结束不久,大概是原北京教师进修学院在一个礼堂里请祖父给中学语文教师讲古汉语,那日去的人有近千之多,吴先生也去了,坐在下面。祖父一句:”我已十三年没上讲台了。”先赢得一片暴风雨般的掌声。随后主持人说:”台下还有语言学家吴晓玲先生,我们请他上来坐。”又一阵热烈的掌声。只见吴先生走到台上,涨红了脸,两手抱拳,连连向台下作揖,随后坐在祖父旁边。又有一日,他来家闲谈,祖父与他谈起”腌臜”两字,并引证《红楼梦》。谁知第二天一早祖父还未起,吴先生即登门,并携来他所藏的海内孤本《红楼梦》脂批本之一,证明祖父所言不虚,使祖父大为感动。
⑤吴先生也是将作学问视为第一的人。某日,他打电话给祖父,说:”我得向您讨教,我要查条资料,……记得在《淮南子》里头,可我把《淮南子》从头到尾翻了两遍,就是没有。您知道出处吗?”后来祖父帮他查出来,他高兴极了,连声道谢。他还常常嘱咐我,一定要把祖父的学问继承下来,这可是绝学。我有位朋友,其祖父是著名历史学家,因家世关系也认识吴先生。有次吴先生问他现状,他说他在街道办事处搞三产。吴先生听后不以为然,说:”你可要归队啊!”不过我们二人都没能继承家学。我后来转向文字,他至今依然经商,都辜负了吴先生的嘱托。
⑥我最后一次见到吴先生是在一个夏天。那年,非常热,吴先生上身赤膊,直冲我说对不起。当时他身体已很坏,非常消瘦,但手中依然夹着烟卷儿,烟灰缸是个长满绿锈的青铜小鼎,不知是否商鼎周彝,因他喜欢收藏文物。他坐在一个精致的红木大理石心的小凳上,说夏天坐这个凉快。他依然健谈,谈笑风生。先是问我祖父的遗著未出版的还有多少,他要为我联系出版社。然后谈起他藏着一个有黄侃和他父亲黄云鹄二人墨札的手卷,曾请我祖父做过跋。又谈起他前两年访问印度的见闻以及他早年在印度求学的经历,最后谈到侯宝林,言语间对侯先生流露出十分深厚的感情。
⑦不过他似乎还是”爱管事儿”。我们聊天时,他女儿坐在客厅另一头看电视剧《渴望》。声音不大,也未对我们有影响,可他忽然间冲女儿颇不耐烦地说:”关了!破《渴望》,有什么可看的!”女儿很不高兴,嘟囔了几句,但还是关了电视,起身离开。他依然谈兴不减,大讲在美国讲学的经历。
⑧未久,听到吴先生下世的消息。之前有人去看他,他病已沉重,对来人说:”这回我可要交待了!”不久,女儿回来,为他买了想吃的东西,来人一看,卤煮火烧。听至此,我心中一阵感慨,祖父临终前不久,我也去买过他想吃的东西,豆汁焦圈。
原载:《 光明日报 》有删改(2012年04月13日15 版)作者:陆昕
相关链接:
吴晓铃(1914——1995),辽宁绥中人。193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神学院、燕京大学、昆明西南联大任教。建国后,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文学研究所(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民间文艺研究会顾问,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国家文物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吴晓铃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在该校开设本科学生的”中国古典小说”和研究生院的”《金瓶梅》研究”等课程。 吴晓铃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并精通梵文,致力于中、印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主要著作有:《西厢记》校注本、《关汉卿戏曲集》、《大戏剧家关汉卿杰作集》、《话本选》(合编)、《西谛题跋》(七卷)、《马连良演出剧本选》、《郝寿臣脸谱集》等。译著有:梵文剧本《小泥车》、《龙喜记》等。参与编写三卷本《中国文学史》、《古本戏曲丛刊》等。曾先后获法国巴黎大学荣誉哲学博士和印度国际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称号。1995年2月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吴先生研究小说戏曲,在语言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但是脾气不好,把我们这些当年的弟子聚到一块儿,聊起来说,这些个学生中谁得了他什么什么。
B.吴先生文风锋芒毕露,绝不修饰遮掩,某红学家要开什么发布会,宣称掌握了新证据,有了新发现。吴晓玲认为他做学问不踏实,又一味狂妄自大,决定去教训教训他。
C.我对吴晓铃先生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平民作风,比较随意,容易接近,还很豪爽。常受先生教导,对他的为人和学问有更深的了解。而且经常聆听教导,受益匪浅,至今常念念于心,在文学方面有较大成就。
D.吴晓铃精通梵文,致力于中、印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和小说戏曲研究,还在大学开设了“中国古典小说”等课程,著作有很多。
E.文章从多方面叙述了吴晓玲先生的种种轶事,客观全面的反映了吴晓玲先生是一位性格极其温和、治学极其严谨,整天埋首于书本之中,很少与人交流,连自己的女儿也是难得说句话的学者。
(2)第①段“所以他也是一位造诣极高的语言学家。说到这里,我倒想起他亲自讲给我听的一件事。”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有什么作用?
(3)请结合材料,概括吴晓玲先生的形象特点。
(4)为什么说吴晓铃是现代文学领域里的一位著名学者?请结合材料分析,他的成就给你有哪些启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
1936年8月,24岁的吴健雄到达美国加州旧金山时,她对这个国家只有一些耳闻的印象,她的老师胡适、顾静薇曾经在美国念过书,在书报杂志上,她也知道了一些美国的风土人情,就像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对于美国,她的印象是良好的。聪慧过人,对物理科学发展有着极佳眼界,又具强烈成就动机的吴健雄,很快就发现她所在的柏克莱物理系具有无可抗拒的吸引力,这正是她梦寐以求的探索科学知识之地。
吴健雄由于物理才分本就不凡,加上以前在上海的中研院物理所做过X光晶体衍射实验,对于需要相当经验才做得好的物理实验,可说已有一些根基。因此,当时在柏克莱放射实验室任主持人的大科学家劳伦斯,一开始就是她名义上的指导老师。而实际上指导吴健雄做实验的,是一位20年代跟随大科学家费米在罗马做出一些有名原子核实验工作的塞格瑞。塞格瑞在物理上的早期经验和后来他在欧洲的游学研究,使他当时已经是一个相当有分量的物理学家,因此虽然一开始在柏克莱他并没有正式教席位置,薪水也是由洛克菲勒基金会支付,但是却马上拥有不少的合作者。
1938年,吴健雄正式开始其后来成就斐然的原子核物理实验之时,这个科学领域正是一个灿然大起的局面,延续自这个世纪初期以来的许多进展,使原子核物理达到一个空前的盛况。吴健雄的头一个实验工作,由劳伦斯指导,题目是探究放射性铅因产生β衰变放出电子,而激发产生出两种形态的X光的现象。1939年1月铀原子核分裂的发现由科学期刊正式公开之后,全世界在这一领域的科学家,都迫不及待地开展相关的实验工作。1939年吴健雄由塞格瑞指导进行的实验,也正是研究铀原子核分裂的产物。在这一系列的实验工作中,对吴健雄而言,可以说有两大重要意义。其一是这些实验虽有塞格瑞指导,但是大多数是吴健雄独立完成的,另外则是其中的一项结果,对于后来美国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提供了关键的贡献。
吴健雄一开始的实验工作,便有着她后来普受赞赏的风格和特质,是精确而细致的,因此无论是她名义上的指导者劳伦斯,或是实际和她一块工作的塞格瑞,对她都极为赞赏。吴健雄是1940年得到博士学位的。她的研究论文就是前面提到的两项研究,这两项研究不但都写成论文,发表在国际上最重要的《物理评论》期刊上,实验结果在科学上也都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吴健雄得了学位之后,继续在柏克莱做了两年博士后研究。她的实验工作是研究铀元素的分裂产物以及一些元素的放射性同位素,因此经常要利用回旋加速器撞击靶后产生的中子束。那时劳伦斯为了得到支持建造回旋加速器的经费,总要强调加速器应用在治疗癌症方面之功用,因此也确实有一些病人在接受照射治疗。吴健雄通常总是早上六点就去,等病人一停止治疗,她马上就开始工作。吴健雄在原子核分裂和放射性同位素方面的杰出工作,当时已经使她成为奥本海默等许多大科学家口中的“权威专家”,经常被请去,在讨论会上讲这方面的一些专题。甚至后来有人请塞格瑞去讲核分裂时,他都要向吴健雄借她演讲的资料去用。
吴健雄专心致力于科学研究,但是她也并没有忘记自己出国的目的。中日战争爆发后,她曾经想过是不是要回到中国去,后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航路邮件断绝,更使她望断乡关。也许是她的心根植于中国,有时在和外国好友谈话时,她会不自觉说起中国话来,而她浓重上海口音的英文,有时亦不易听懂,说话中也不时把“他”和“她”弄混了,不过她书写的英文,却是相当流畅典雅的。吴健雄最出名的一个故事,是有一次她演讲时太过投入,居然将物理公式像中国字一般,在黑板上由右向左写出来。毫无疑问,这时吴健雄已经是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一个传奇人物,当地的报纸都有专文报道,中国国内也有了她是“中国居里夫人”的说法。这时候的吴健雄,已经是科学上一颗耀眼的明日之星了。
(摘编自江才健《吴健雄》)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初到美国的吴健雄对这个国家有着良好的印象,加之她本人的天分,以及具有强烈的求学动机,所以她立即投身于原子核物理实验。
B.吴健雄名义上的指导老师是劳伦斯,而实际上指导她的是另一位物理学家塞格瑞,因为名师的指导,她拥有了不少的合作者。
C.塞格瑞指导吴健雄完成了部分的实验工作,并且在一系列实验中有一项结果,对后来美国制造原子弹提供了关键贡献。
D.吴健雄取得博士学位后为了继续研究铀元素的分裂产物和一些元素的放射性同位素,经常需要利用回旋加速器得到中子束。
E.本文记述了吴健雄在美国求学的经历和在物理科学上取得的成就以及著名大科学家对她的肯定和赞誉。
【小题2】请简要概括吴健雄在美国甚至世界物理学界越来越受到关注的原因。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吴健雄的心根植于自己的祖国?请简要分析。
【小题4】有人说,吴健雄能取得巨大成就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个人主观因素。请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25分)
挑战爱因斯坦的人
王煜
1941年的一天,香港机场,一个年轻人,穿着一件非常臃肿的大衣,他的大衣里面密密麻麻全是插袋,插袋里面全是英文的物理研究书籍和资料。这个毅然抛弃在美国的一切优越条件、和新婚妻子一起回国、用教学和科研来参与抗战的人,就是后来被国际学界公认为“中国核能之父”“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卢鹤绂。11月,卢鹤绂抵达广东坪石镇的国立中山大学,任理学院教授。理学院院长康辛元在迎接卢鹤绂夫妇俩时,感慨地说:“你们从天堂坠入了地狱。”
1942年暑假,卢夫人产期将近,坪石镇没有妇产医院,夫妇俩只得乘小船去火车站,再转火车到湖南某县城。卢夫人出院后,卢鹤绂开始操持家务。每天,他背着孩子劈柴、做菜,地上鸡屎、牛粪满地。一日三餐忙完后,便在油灯下备课。在一座古庙里,他给大学四年级学生讲授理论物理、核物理、量子力学、近代物理等课程。
1944年,卢鹤绂向西逃避战乱。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卢鹤绂还一边讲课,一边密切关注国际学界的动向,能获得的学术杂志,他全部手写抄录下来,学术札记在炮火中也从未间断。他于1942年写成、1944年在国内《科学》上发表的《重原子核内之潜能及其利用》一文,全面阐述了核裂变的实验发现及有关理论,并预言了人类大规模利用原子能的可能性,被学界认为是“第一个给中国读者全面介绍原子能物理知识及其应用”的科学著述。
1955年,卢鹤绂被高教部调到北大技术物理系任教,进入了抽调全国院校教师办起来的、绝密的“546培训班”。在后来的“两弹元勋”中,有7位是卢鹤绂在“546培训班”的学生。当时的北大,教学条件非常落后,有些实验无法进行,教学难度很大。为突破难点,卢鹤绂采用了深入浅出、不看讲稿的讲解,许多本来很难理解的核物理过程,经他讲解,学员们理解得都特别深刻。
在“文革”那段特殊时期,卢鹤绂仍坚持科研。从1970年至1985年,他留下大量科研笔记。他的日记和一般人的不一样,在封面上标着“红”和“专”两类,“红”是记录日常生活的,“专”则记录专业内容。原来,他怕科研日记被人看到抓“小辫子”。
一直到晚年,卢鹤绂从未停止过在科研创新上的步伐。1995年,8l岁的卢鹤绂与他的弟子王世明撰写的《对马赫原理的一个直接验证》一文在美国《伽利略电动力学》上发表,该杂志的主编评价这篇论文:“开辟了挑战爱因斯坦的新方向。”这篇文章之前曾被美国《物理学刊》拒绝刊登,对此,卢鹤绂坦然地说:“一般编辑部都不敢登这种文章,他们迷信爱因斯坦,怕人家说他们不懂物理学。”他不怕自己被人认为是疯子,关于这篇论文,他说:“我不过是把天空戳了一个洞罢了!”正当研究要继续时,卢鹤绂于1997年病故,为世人留下八大提纲和正在进行的44项研究,已发表的论文仅仅是他研究内容的1/10。关于这项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质疑,美国国家科学院在2002年投入巨资,用发射卫星的手段,深入进行这方面的实验。
卢鹤绂除了是一位全球闻名的物理学大师,还是著名的京剧票友。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更增添了他的人格魅力。
卢鹤绂一生中多次登台演出京剧。在燕京大学求学期间,他和同学一起参加过公演并得到好评。在美国参加宋美龄发起的“抗日捐款义演”,演出《四郎探母》;1945年,再次登台为黄河赈灾义演献唱。他说:“中国的传统京剧蕴含着人生哲学,它对社会安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再说,繁忙紧张的工作之余,吟唱京剧,心情特别轻松愉快,不啻是一种‘醒脑剂’。还有,经常唱京剧可增大肺活量,对一个人的健康长寿很有好处。”
他甚至把京剧带到了物理课堂上。在讲到物理学上的概念马鞍点时,卢鹤绂说:“记得当年诸葛亮六出祁山,那个地方就是马鞍点。”说完竞唱了几句京剧。这样一唱,气氛变得十分活跃,马鞍点的概念也深深留在学生的脑海里了。
正因为在科学和人文上的深厚积淀,卢鹤绂去世以后,美国休斯敦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均为他树立铜像,美国檀香山市还把每年的6月15日定为“卢鹤绂日”。卢鹤绂百年诞辰之际,复旦大学也为他在校园里树立了铜像。在纪念大会上,复旦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玉良说:“卢鹤绂先生不仅是学术上的大师,同时是一个有故事、有情怀的人,这是最为珍贵的,是我们最为敬仰的。”
(摘自《新民周刊》2014年第27期)
相关链接
①卢鹤绂,山东莱州人。核物理学家。在家庭的熏陶下,卢鹤绂从小热衷于钻研理工科学。
②卢鹤绂治学严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他为复旦大学校庆80周年题词“格物致知、运用自如”。并解释说,物就是物质,格就是指探讨寻求它的规律性,把客观世界物质现象规律化。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卢鹤绂1941年11月抵达广东坪石镇的国立中山大学学校本部时,任理学院院长的康辛元在迎接中感慨地说:“你们从天堂坠入了地狱。”表达了对卢鹤绂夫妇无比的敬佩之情。
B.卢鹤绂“开辟了挑战爱因斯坦的新方向”,并为世人留下八大提纲和正在进行的44项研究,因此被公认为“中国核能之父”“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人。
C.卢鹤绂参与撰写的《对马赫原理的一个直接验证》论文是对爱因斯坦理论的挑战,最初却被美国《物理学刊》不懂物理学的编辑拒绝刊登。
D.无论在怎样的特殊条件下,卢鹤绂一方面始终坚持科学研究与创新,另一方面一生致力于物理基础理论的教育工作,取得了卓越成就。
E.卢鹤绂在科学和人文上均有深厚的积淀。基于此,国内外多所大学在校园里为他树立了铜像,卢鹤绂也成为后人最为敬仰的大师。
【小题2】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卢鹤绂夫妇“从天堂坠入了地狱”?请结合材料简述。(6分)
【小题3】卢鹤绂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促使其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6分)
【小题4】复旦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玉良说:“卢鹤绂先生不仅是学术上的大师,同时是一个有故事、有情怀的人,这是最为珍贵的,是我们最为敬仰的。” “有情怀”在文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就其中一个方面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
图一:2012年我国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及贡献率
排放物
排放量(万吨)
贡献率(%)
煤炭燃烧
2179
86.7
炼钢
168.5
6.7
炼油
68
2.6
机动车
99.8
4
合计
2515.3
100.0
 
(注)二氧化硫与空气中其他污染物进行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形成硫酸盐、硝酸盐等二次颗粒物,由气体污染物转化为固体污染物,这是PM2.5升高的最主要因素,从而导致雾霾天气的产生。
图二:煤炭消费量与年均雾霾天数统计

(注)雾霾不同于自然条件导致的雾现象,它主要是人为排放到空气中的土壤粒子、燃烧烟尘或海盐粒子等气溶胶的集合体。

(数据于国家统计局《中国气候公报》)

材料二:

刚入12月,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再次遭遇持续性雾霾天气。我国此次的雾霾天气,波及城市之多让我们大吃一惊。受雾霾天气的影响,有部分省份中小学及幼儿园停课,学生学习受到影响。雾霾也严重地影响了我们的曰常生活,严重危及公民的人身健康。雾霾像一个恶魔一样在侵袭着我们的身体。

事实上,雾霾的形成与我们每一个人都脱不了干系。比如,企业排烟、工地扬尘、汽车尾气、家庭烹饪等等,都对雾变霾或多或少地产生影响。为了蓝天白云,为了新鲜空气,无论政府还是企业抑或公众,都有责任积极参与进来。

(摘编自2013年12月5日《长江时评》)

材料三:

目前,今冬以来最持久雾霾天气正在影响我国,多个城市已达严重污染,仅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陕西省,就有31个城市维持红色预警,21个城市维持橙色预警,8个城市维持黄色预警。北京、天津、河北、陕西、山东、河南等6省市合力“抗霾”。

专家提示,此次雾霾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强度大,部分时段能见度低,对人体健康和交通等将产生较大影响,需防范雾霾天气对人体健康和低能见度对交通运输的不利影响。另外,今年10月以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扩散条件总体偏差,导致京津冀地区平均霾日数较去年同期偏多,需做好抗霾持久战的准备。

(摘编自2016年12月18日中国天气网)

材料四:

为督促地方政府做好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环保部督查组持续在一线开展督查。督查组发现个别企业存在恶意生产行为,部分企业未严格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措施,还有部分企业超标排放污染物。像这样只顾一己私利不管他人死活,只想我行我素不愿尽责出力的,可以说大有人在。

身处青山绿水,呼吸新鮮空气,是广大群众的迫切心愿。顺应人民的期待,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必须加大力度,对辖区内的企业要加大排查,加强监督。一旦发现企业违规排污,该罚款的罚款,该整改的整改,该关停的关停。总之,决不能用环境污染换取数字政绩,决不能拿群众健康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同时,治理雾霾要有长远的治理规划。面对雾霾天气,一些地方还是“头痛医头”,缺乏治理空气污染的长期规划。

(摘编自2017年1月10日东方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雾霾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煤炭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硫与空气中其他污染物相结合。
B.雾霾天气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强度大,对人体健康和交通运输产生了严重影响。
C.雾霾天气的形成与一部分企业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社会责任意识淡薄有很大的关系。
D.雾霾是一种人为排放污染物造成的空气劣质化现象,而雾是一种自然条件导致的现象。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煤炭燃烧是PM2.5升高的主要因素,因此,控制好煤炭使用量是改变雾霾天气发生的一种措施。
B.由煤炭消费量与年均雾霾天数统计的数据图可知,煤炭用量基本上逐年递增,而每年雾霾天数也有升,有降。
C.雾霾天气的产生与企业生产、民众生活习惯、交通出行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了恶性循环。
D.雾霾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社会的焦虑,治理雾霾对城市管理者而言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小题3】怎样才能更好地治理雾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