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雨中岳麓
岳麓的春雨来得早,来得快,还有它独特的韵味,不仅可看、可听、可淋,还可赏可想。春雨像把把细线在空中万簇齐发穿插在大地的物件上。雨除了是乡愁的外衣,它还是天地相接的唯一可感知的细线。这些日子在雨中我品味到的不仅是雨本身由舌入心的真实味道,更多的是站在雨中我领略到了故乡雨的精魂。
岳麓山南接衡岳,北望洞庭,西临苍翠原野,东瞰故水湘江,静若蛟龙潜伏于大地,动如万马奔腾于云间,远视如一天然屏障侧立湘水西畔,与浩浩湘江相呼应,乃我潇湘之大观。第一次走进岳麓山时已是傍晚时分了,走在上山的阶梯上,有晋朝的罗汉松、唐代银杏、宋时香樟、明清枫栗等名贵古树伟岸蓊郁的生于路旁,时近黄昏,再加上山间雾气萦绕让人视野不尽开阔,但是古树的老干虬枝苍劲挺拔直耸入云的身影还是十分清楚的。在很远的地方就能听见山涧泉水潺潺流动的声音,特别是水流撞击石头上发出的清脆声音更是岳麓山上终年不绝的悦耳音符。此时红枫层林尽染,红橘满挂枝头,使麓山充满了诗情画意。到过岳麓山的人如果不细心的话还不见得能发现在山林岳壑苍松翠柏之间还有灵芝异宝的存在,聚山间之灵气、生万物之精魂,却是奇妙景致。此山之间万壑千岩、幽泉千缕,走入其中很有曲径通幽之感,古木绿得幽,在傍晚的景色下幽得让人觉得入骨三分。奇巧的是刚走到半山腰时天空竟飘起了细细雨丝,不觉之中雨还越下越起劲,在雨的滋润下麓山显得更幽了,泥土里慢慢地冒出了雾气,慢慢地漫过我的大腿爬到我的身上来,我一时兴起把上衣脱了让自己的身体浸泡在这灵山雾气之中。
第二次爬岳麓山的时候我们特别选好了一个晴天,可是等我们爬到山顶的时候天还是下起了雨,看来我与岳麓是跟雨有缘了,站在飞来石上可感觉自然的惊奇,放眼望去湘江映入眼帘,秀美传奇的橘子洲抢先吸引众人的目光,“橘子洲”取自***《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词。站在岳麓山顶,俯瞰湘江,而橘子洲更像是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航行于湘江之上,见到此景方知谁人可主世间沉浮了。
在淅淅沥沥的雨中沿山而下到了云麓峰北侧小月亮坪上方时有一座墓坐西朝东,俯瞰着英雄的长沙城,这便是革命军总司令黄兴的墓。此墓地势开阔,且有湘江环绕,四周绿草如茵,“极目楚天舒”衬出了先烈生前驰骋疆场、叱咤风云的壮烈气势和“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坦荡豪情。
在黄兴墓的下面,白鹤泉旁,一处在松柏怀抱中十分清幽肃静的地方躺着那位著名的“护国将军”蔡锷,孙中山在悼念他的挽联中写道:“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把将军比作投笔从戎的班超和东汉的伏波将军马援,足见将军功绩可彪青史。除此之外,岳麓山上有很多革命者的合墓,在风景独秀的山地里安息着革命先烈们,这样的景观在其他地方是不多见,在雨中,更有一种活的灵魂飘飞在岳麓山上。
在山脚舍利塔不远处有一座爱晚亭傲然立于山间,看到此亭就不得不想起唐代诗人杜牧那首“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来。爱晚亭是革命活动的圣地,***青年时代在第一师范求学时,常与罗学瓒、张昆弟等人一起求知于岳麓书院,与蔡和森等聚会于爱晚亭下,纵谈时局,探求真理。站在爱晚亭前抬头便可清楚地看见***的亲笔题词。历经岁月的沧桑,雨中的爱晚亭依旧那么地璀璨。
走到岳麓山脚下,“岳麓书院”四个大字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历经宋、元、明、清时势变迁,延及晚清(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至此标志旧式书院制度向近代新式教育转变,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至今仍为湖南大学下属的办学机构,历史已逾千年,是世所罕见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大门上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道尽了岳麓书院历史上人才辈出的事实。在这里聚集过各朝各代有名的文人墨客,在这里一直流淌着经世致用、敢为天下先的湖湘文化的血脉。千年的风雨也不曾撼动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这就是她引以为傲的地方。
雨中岳麓让人耳目一新,让我流连忘返、永不懈怠,在多次雨的洗礼中我领悟到了故乡雨的精魂,那就是麓山墓、爱晚亭、橘子洲和千年学府!
(选自博文,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散文以“雨”为线索,由眼前的春雨引出对岳麓山两次游历的回忆,而两次游览作者都在雨中感受到了岳麓山的魅力。
B.作者按照空间转移的顺序叙述两次雨中游岳麓山的经过,又以时间先后的顺序叙述在岳麓山看到的风景名胜。
C.雨中的景物是散文描写的重点,岳麓山的参天松柏在雨中显得更加庄严肃穆,它们永远在护卫着烈士的英灵。
D.在作者的笔下,岳麓山与橘子洲的景物遥相呼应,山上景物,水中“航母”,互为映衬,成为岳麓山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E.综合全文来看,作者认为雨与“我”有缘,洗涤了“我”的心灵上的私念,让“我”感悟到故乡雨的精魂。
【小题2】散文写到“橘子洲更像是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航行于湘江之上,见到此景方知谁人可主世间沉浮了”,你怎样理解?
答:
【小题3】文中主要写了两次游岳麓山的经历,侧重点有何不同?分别有何作用?
答:
【小题4】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提到“故乡雨的精魂”,请结合全文探究“精魂”的内涵。
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2:02: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伤心事
安徒生
  我们现在所讲的这个故事实际上分做两部分:头一部分可以删掉,但是它可以告诉我们一些细节——这是很有用的。
  我们是住在乡下的一位绅士的邸宅里。恰巧主人要出去几天。在这同时,有一位太太到来了。她带着一只哈巴狗;据她说,她来的目的是为了要处理她在制革厂的几份股子。她把所有的文件都带来了;我们都建议她把这些文件放在一个封套里,在上面写出业主的地址:“作战兵站总监,爵士”等等。
  她认真听我们讲,同时拿起笔,沉思了一会儿,于是就要求我们把这意见又慢慢地念一次。我们同意,于是她就写起来。当她写到“作战兵站总监”的时候,她把笔停住了,长叹了一口气说:“不过我只是一个女人!”
  当她在写的时候,她把那只哈巴狗放在地上。它狺狺地叫起来。她是为了它的娱乐和健康才把它带来的,因此人们不应该把它放在地上。它外表的特点是一个朝天的鼻子和一个肥胖的背。
  “它并不咬人!”太太说,“它没有牙齿。它是像家里的一个成员,忠心而脾气很坏。不过这是因为我的孙子常常开它的玩笑的缘故:他们做结婚的游戏,要它扮作新娘。可怜的小老头儿,这使它太吃不消了!”
  她把她的文件交出去了,又把她的哈巴狗抱在怀里。这就是故事的头一部分,可以删去。
  “哈巴狗死掉了!”这是故事的第二部分。
  这是一个星期以后的事情:我们来到城里,在一个客栈里安住下来。
  我们的窗子面对着制革厂的院子。院子用木栏栅隔做两部分。一部分里面挂着许多皮革——生皮和制好了的皮。这儿一切制革的必需器具都有,而且是属于这个寡妇的。哈巴狗在早晨死去了,同时被埋葬在这个院子里。寡妇的孙子们(也就是制革厂老板的未亡人的孙子们)掩好了这座坟。它是一座很美的坟——躺在它里面一定是很愉快的。
  坟的四周镶了一些花盆的碎片,上面还撒了一些沙子。坟顶上还插了半个啤酒瓶,瓶颈朝上——这并没有什么象征的意义。
  孩子们在坟的周围跳舞。他们中间最大的一个孩子——一个很实际的、7岁的小孩子——提议开一个哈巴狗坟墓展览会,让街上所有的人都来看。门票价是一个裤子扣,因为这是每个男孩子都有的东西,而且还可以有多余的来替女孩子买门票。这个提议得到全体一致通过。
  街上所有的孩子——甚至后街上的孩子——都涌到这地方来,献出他们的扣子,这天下午人们可以看到许多孩子只有一根背带吊着他们的裤子,但是他们却看到了哈巴狗的坟墓,而这也值得出那么多的代价一看。
  不过在制革厂的外面,紧靠着入口的地方,站着一个衣衫褴褛的女孩子。她很可爱,她的卷发很美丽,她的眼睛又蓝又亮,使人看到感觉愉快。她一句话也不说,但是她也不哭。每次那个门一打开的时候,她就朝里面怅然地望很久。她没有一个扣子——这点她知道得清清楚楚,因此她就悲哀地呆在外面,一直等到别的孩子们都参观了坟墓、离去了为止。然后她就坐下来,把她那双棕色的小手蒙住自己的眼睛,大哭一场;只有她一个人没有看过哈巴狗的坟墓。就她说来,这是一件伤心事,跟成年人常常所感到的伤心事差不多。
  我们在上面看到这情景,而且是高高地在上面观看。这件伤心事,像我们自己和许多别人的伤心事一样,使得我们微笑!这就是整个的故事。任何人如果不了解它,可以到这个寡妇的制革厂去买一份股子。
(选自《安徒生童话全集》,叶君健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的头一部分是故事的缘起,作者认为删去它将会损害故事情节的完整性。但它对故事主题的表达毕竟并不十分重要,因而是可以删掉的。
B.哈巴狗的坟墓虽没有什么象征意义,却像模像样,孩子们为观看它献出扣子,以致许多孩子只有一根背带吊着他们的裤子,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故事中那位女孩没有因穷困而失去对自己所属世界的热望,她不说话,也忍着不哭,只有在所有人都离去之后才大哭一场,是一个美丽而凄婉的形象。
D.最后一段“高高地”一词,既指“我们”观察这件“伤心事”所在的位置,也有以成年人的眼光观察孩童世界的不幸和俯视人间悲悯的意味。
E.故事写的虽是孩童游戏这样的小事情,题材本身并不宏大,但作者却从中感受到了人类最为细腻的情感世界,表达了作者广及一切心灵的同情心。
【小题2】作者在文中说,故事的“头一部分可以删掉,但是它可以告诉我们一些细节——这是很有用的”。请简要分析故事头一部分“一些细节”所起的作用。(4分)
【小题3】在文末,作者说,“女孩子”的这件伤心事“跟成年人常常所感到的伤心事差不多”,又说这件伤心事“使得我们微笑”。你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请简要阐述。(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林徽因在伦敦留学时就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1928年,这对新婚夫妇学成回国。梁林二人都对中国的古建筑怀有深深的热爱。当时,中国对古建筑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日本学者甚至断言中国没有唐代古建筑。梁思成、林徽因二人下定决心,要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观念来系统研究中国古建筑。
30年代,林徽因经常与梁思成一起骑着毛驴、坐着独轮车,到穷乡僻壤去寻找古建筑。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发现得以为世人所了解,得到了应有的保护。然而,当这项事业刚刚开始不久,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就踏遍了华北的大片地区。战争越来越近,林徽因是北平的太太们中最早表示宁死不做亡国奴的。林家有尽衷报国的家风,林徽因的两位堂叔林觉民、林尹民均在黄花岗72烈士之列。她给8岁的女儿梁再冰写信:“如果日本人要来占领北平,我们都愿意打仗。我觉得现在我们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
八年抗战,物价飞涨,不断的“逃难”和越来越差的生活条件使林徽因旧病复发。从1941年起,她就经常发烧卧床,从此再没有享受过健康人的欢乐。在贫病交加的情况下,林徽因在病榻上仍坚持工作,帮助梁思成反复修改并最后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的初稿和用英文撰写的《图解中国建筑史》,初步实现了他们在学生时代就已怀有的学术夙愿。也许没有人知道,林徽因为了这两部著作耗费了多少心血,在健康方面又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就是在这个时期,她一再谢绝外国朋友的邀请,不肯到美国去疗养,而宁愿留在国内,同自己的同胞共命运。梁思成也支持她的选择,虽然他们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二战行将结束时,虽然梁思成向盟军提出了保护日本奈良古建筑的建议,但奈良附近的军事目标众多,盟军不得不准备对其进行轰炸。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奈良的历史遗迹,盟军需要一张详细标明文物地点的地图。这一次,画这张图的,是林徽因。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林徽因一家两次险些在日军的轰炸中丧命,其三弟林恒和梁思成的弟弟梁思忠均牺牲在与日寇作战的战场上。
1949年初,林徽因所住的清华园解放了。她和梁思成应解放军的请求,编写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此书后来演变成为《全国文物保护目录》。这一年,林徽因被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一级教授,从此她便把自己的命运同新中国连在了一起。林徽因曾决绝地表示,要与离开祖国大陆及去台湾的知识分子断交。她曾说过,自己从小受欧美教育,但珍视中国;一个有爱国心的中国知识分子,是不会也不该选择这样的时机离开祖国的。
一边是病痛的折磨,一边是繁忙的工作,她就像一支两头燃烧的蜡烛。她发表了大量的有关建筑的论著,并以惊人的毅力参与首都的城市规划工作,设计了八宝山革命公墓主体建筑。她力主保存北京古城面貌,反对拆毁城墙、城楼和某些重要古建筑物,提出了修建“城墙公园”的新颖构想。为了挽救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林徽因在一次会议上与当时的北京市负责人发生了面对面的冲突。她据理力争,甚至指着对方的鼻子大声斥责。
而那时她肺病已重,以致激动时只能发出喉音。今日,牌楼早已随着文化浩劫一同烟消云散,但林徽因当日的金刚怒吼,将永远环绕在每一位具有良知血性的中国学者心头。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设计国徽图案,是林徽因最光荣的任务。连续几个月,她呕心沥血,一次次地参与修改设计,直到方案最后确定。而这时,她已经病弱到几乎不能从座椅上站起来了。1955年3月,林徽因耗尽了最后一点气力,带着许多未完成的心愿离开了人世。她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命烈士陵园一个偏僻的角落里,墓碑上镌刻着一簇有着浓厚民族韵味、丰满又秀丽的汉白玉花圈。这原是林徽因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碑座上的一个刻样,它作为一篇无言的墓志铭,纪念着它的主人。
(摘编自梁从诫《建筑家的眼睛,诗人的心灵》)
材料二:
林徽因(1904 -1955),原名林徽音,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她同丈夫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领域的开拓者。林徽因有着倾城的貌,出众的才,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绘画、翻译等方面成就斐然,早在30年代就有“一代才女”的美誉。
(百度百科《林徽因简介》)
材料三:
徽因的健谈绝不是结了婚的妇人的那种闲言碎语,而常是有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地批评……她从不拐弯抹角、模棱两可。我常常折服于徽因过人的艺术悟性。
(萧乾《才女林徽因》)
材料四:
母亲在融汇材料方面充满了灵感,常会从别人所不注意的地方独见精彩,发表极高明的议论。那时期,父亲的论文和调查报告大多经过她的加工润色。父亲后来常常对我们说,他文章的“眼睛”大半是母亲给“点”上去的。
(梁从诫《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主要内容为记叙林徽因为自己的建筑理想和祖国的古建筑研究事业做出的努力,既有具体事例,又有感性评论。
B.材料三简略、客观地介绍了林徽因的过人之处,语言简洁凝练。
C.材料四回忆了林徽因作为一个才女的独特的、具有灵性的一面,主要是通过侧面来表现的。
D.四段材料从各个方面对民国才女林徽因的才华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反映,充分地让我们感受到了她在建筑事业上的矢志不渝和在文学创作上的独具风采。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    )
A.林徽因和梁思成的个人志趣和爱好完全一致,他们将研究建筑学作为终生追求的事业,二人取长补短,互相支持,可谓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B.古建筑遗存是全世界共同的文化遗产,为了使奈良古建筑免遭战火,林徽因克制住内心对日寇的仇恨,为盟军画出了详细标明文物地点的奈良地图。
C.林徽因集才华和美貌于一身,她不仅在建筑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而且在文学艺术方面成就斐然,赢得了“一代才女”的赞誉。
D.林氏后人传承了家族尽忠报国的门风,先后有多人为推翻封建帝制、为抗击日寇侵略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林徽因从小就深受他们的影响。
E. 战乱时期动荡的环境、恶劣的生活条件、繁重的工作,击垮了林徽因的身体,她所取得的重要成就,都是以牺牲自身健康为代价的。
【小题3】林徽因在建筑学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归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作家缺了什么
徐上峰
中国为什么不能产生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这当然有东西文化差异的因素。但如果仅以文化差异来解读,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我以为,中国作家在世界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缺乏,与中国作家的作品存在两个缺点有关。其一是缺乏人文主义关怀。翻开近年来世界文学中的一些重要作家的作品,会发现他们的作品中都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虽然他们的作品大多数着力小人物、小事件、小地方,但却有很强的时代性以及宽泛的代表性。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作家耐得住寂寞,能够在写作方向以及题材上坚持多年甚至几十年不动摇。
中国作家的另一个缺陷是,作品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小。中国作家写故事很有一套,很多作家写故事酣畅淋漓,但看多了就会觉得,他们几乎把故事写完了,没有留下可想象的空间。文学作品鼓励“合理误读”,从文艺学的角度来看,这也是被允许的。在一定范围内,允许读者有自己的思考,让读者发挥创造性和想象力,将他们的想法带到作品中去,对作品进行解构与再创造。因此,对同一文本的阅读,读者的阅读结果不尽相同。
结合中国当代作家来说,他们喜欢将故事和盘托出,事件和文字传递的意义是单一的,读者看这类作品可以一目十行,并不影响阅读效果。文学批评家认为,“文学文本的背后,总有作者的意义存在,而这个作者的意义是多元的”。遗憾的是,在我们当下的文学作品中,很少看到这样的作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其它元素都是固化的。
海明威在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及“冰山原则”,他认为:“冰山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故事传达给读者的就是“八分之一”,剩下的“八分之七”则是思想性的东西,需要读者的再思考。一部经典作品应该有丰富的寓意。在茨威格的作品《看不见的收藏》里,我们透过那位失明老人在穷困潦倒的际遇中,依然关心自己的收藏品,发现德国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在最为艰难的时候,国民对艺术的追求依然没有丧失。他所收藏的不仅是艺术品,更是一种看不见的财富,即伟大的民族精神——只要信仰还在,民族复兴就有希望。
文学具有相通性,虽然诺贝尔文学奖并不是中国作家证明自己的惟一方式,但不解决上述两个缺陷,中国当代文学在文学史上将是欠缺分量的。
【小题1】从文中看,作者认为具有人文主义关怀的作品包含哪些特点?(6分)
【小题2】为什么说“文学文本的背后,总有作者的意义存在,而这个作者的意义是多元的”?(6分)
【小题3】通观全文,概述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
传统人伦情怀与现代作家的亲情表达(何希凡)
①当人类越过宇宙的洪荒向着社会化、文明化的进程挺进,当人类告别了原初的动物性本能而以独拔于万类的思想和情感在地球上燃起了通天巨火之时,人类便开始拥有了与动物界不可同日而语的人伦亲情意识。作为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人伦亲情意识是在亲情表达与亲情体验和感知之间的双向互动中形成的。当人伦亲情意识由个体拓展成为一种群体性的社会意识并作用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言行方式时,人伦亲情便成为人自我创造而又能以此塑造自我的一种文化表征。正如甘阳先生对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一书的基本思想所概括的那样:“人并没有什么与生俱来的本质,也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永恒人性,人的本质是永远处在制作之中的,它只存在于人不断创造文化的辛勤劳动之中。因此,人性并不是一种实体性的东西,而是人自我塑造的一种过程:真正的人性无非就是人的无限的创造性活动。”“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也只有在文化活动中,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随着世界文明的不断推进,人伦亲情意识已在人类的整体性意识中成为全球化的文化意识,但因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相较之下中华民族的人伦亲情意识所形成的文化传统更为悠久,更具历史的穿透力和现实的生命力。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复杂谱系中,尽管各家各派的文化思想呈现出明显的分庭抗礼之势,但在总体功能上都凸显出对人伦的特别倚重,以至于成为历代中国人自觉的精神追求或集体无意识的族群记忆。作为一种文化传统的审美反映,人伦亲情意识进入中国文学艺术圣殿的历史也同样是悠久而绵长的。在我们最为熟悉的古代和现代文学记忆中,从《诗经》“蓼莪”中的“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到唐人孟郊《游子吟》中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从朱自清《背影》中儿子的凄凉之“心”与父亲的衰颓之“影”,到余光中《日不落家》中的四个女儿跨越北美、西欧的离散之苦与父母固守孤岛的空巢之悲……,这至真至纯的情,至善至美的爱,都把人伦亲情演绎成为一部美不胜收的神话,一部令人心旌摇荡的罗曼史!
②然而,中国现代文人毕竟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实质性的分野,中国现代文学毕竟也逐渐挣脱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母体而建构了崭新的文学工程。虽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中国现代作家出于对中华民族当时所面临的具体历史情境,也出于现实的文化策略的考虑,提出了今天看来不无偏激和偏颇的一系列革命性主张,对传统文化作出了过多的否定性评价,但历史的车轮既离不开激进的推动力,也离不开保守的摩擦力,不到百年的时间,来势凶猛的文化保守主义又卷土重来,把昔日炙手可热的文化激进主义逼到了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
③我无意自沉于保守和激进、现代与传统之争的学术陷阱之中,只是想尽可能直面现代作家进行文学创造的事实,尽可能超越非此即彼的二元判断而着力于对现代作家与传统关系真相的窥探。透过这组现代作家的亲情散文,我们将会真切地看到这样的文学情境:不论现代作家在与传统文化分手时的外在风姿是决绝还是暧昧,当他们进入自己的亲情场景时,他们的笔下都会萦绕着来自他们天性或文化传统的人伦眷怀,有的甚至难以自抑地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人性养成的价值认同和礼赞。这不仅说明传统文化对于现代作家始终是一种挡不住的诱惑,也不仅说明人伦亲情本身并不存在传统与现代的时空暌隔,而且还更生动地表明现代作家的实际文学创造并非是他们外在的文化宣言和主张可以简单涵盖的,实际的生命创造远比外在的文化姿态复杂得多,生动得多。从另一个角度讲,现代作家之为现代作家的一个重要素质,绝不在于他仅仅酣眠于传统的温情和沉醉于古典的诗意,而在于他把自己的现实生命体验和传统文化积淀整合为他进行现代独创的必备资源。
(选自《名作欣赏》2009年第7期)
【小题1】下列有关“人伦情怀”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是否具有亲情意识,是人类和动物最重要的区别之一。
B.人伦亲情意识是人类与生俱来、永恒不变的一种本能。
C.亲情表达对亲情意识的形成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D.人伦亲情意识是由人创造的,又反过来塑造人类自身。
E.比较而言,中国具有更为悠久的重视人伦亲情的传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引引用材料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恩斯特•卡西尔认为,唯有人类的文化创造活动,才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B.作者认为,甘阳对《人论》基本思想的概括可以涵盖人与亲情意识的内在关系。
C.引用《诗经》“蓼莪”是为了证明先秦时期的中国人就已经有了人伦亲情意识。
D.《日不落家》说明中国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一样,都很善于表现人伦亲情意识。
【小题3】作者对文化激进主义的态度是一分为二贬中有褒的。请根据第2段内容,从两个方面概括作者对文化激进主义的褒扬。(4分)

【小题4】第3段中,作者说“现代作家的实际文学创造并非是他们外在的文化宣言和主张可以简单涵盖的”,这句话实际上指出了中国现代作家身上存在的一个矛盾现象。请根据文意,具体说明这是一个怎样的矛盾。(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