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了悟禅师
凌鼎年
自了悟禅师到海天禅寺后,海天禅寺的平静就打破了。
僧人们不明白,法眼方丈怎么会要求了悟禅师住下来,更不理解他为什么会容忍了悟的反常行为。别的不说,这了悟自在海天禅寺住下后,竟从来没扫过一次地,从来没关过一次门。若轮到他值勤值夜,其他和尚总有些放心不下。
众僧都不甚喜欢这位新来的了悟禅师。所谓先进庙门三日大,比了悟先进庙门的,自认为比他有资历,也就不把了悟放在眼里,时不时斥责他,骂他是懒和尚。了悟不气不恼,一笑了之。过了几天,众僧突然发现了悟在门口贴了一副对联,上联为“空门岂用关”;下联为“净土何须扫”。
众僧看得呆了,一时竟无法驳斥了悟的这种奇谈怪论。有人去禀报了法眼方丈。法眼方丈闻听后,微微颔首,面露赞许之色。他传下话去:“了悟对禅的理解,已非你辈皮相之见,好好向他学道吧。”
僧人们都认为法眼方丈在偏护了悟,甚至认为他法眼有私,多少有些不服。
法眼方丈终于向众僧们说出了压在心底的一件事:那就是半年前的一个黄昏,他匆匆赶回海天禅寺时,因山雨刚止,河水暴涨,木桥已被冲毁,有一年轻山姑为无法过河正发愁呢。
法眼方丈见此,考虑再三,卷起裤管,折一树枝当手杖,一面探底,一边趟过了河。法眼方丈想:男女授受不亲,僧人戒色,自己这样做,既给她做了示范,又不犯寺规,也算尽到普度众生之责了。然而,那位山姑不知是没有领会法眼方丈的暗示,还是胆小,依然站在河对岸干着急。天渐渐暗下来了,一个山姑过不了河,那如何是好?正这时,走来一其貌不扬的和尚,和尚上前向山姑施礼后,就抱着山姑过了河,和尚把山姑放下地后,满脸通红的山姑一脸羞色地向和尚道了谢。和尚说了声:“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就一声不响地继续赶路了。
法眼方丈忍不住上前问:“这位和尚,出家人应不近女色,你怎可抱一个姑娘呢?”那和尚哈哈大笑说:“我早把那姑娘放下了。你怎么反而老放不下呢?”法眼闻之大惭,始悟遇到得道高僧了,就极力邀请了悟禅师到海天禅寺住下。
这件事对法眼方丈震动很大,他深感了悟禅师道行深厚,有心好好观察,让之熟悉海天禅寺后,再作打算。
不久,清兵南下,发生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惨烈之事,善男信女逃难的逃难,避灾的避灾,寺庙的香火一下冷落了许多。
海天禅寺落入清兵之手是早晚的事,胆小的僧人离寺避到了乡下,了悟却天天在大殿念经打坐,仿佛不知大军压境之事。
一个阴霾之天,清军一位大胡子将军率军士冲进了寺庙,其他僧人全逃了避了,唯了悟禅师依然不慌不忙,不紧不慢地念他的经,对大胡子将军的来到视若无睹,大胡子将军见这和尚竟敢如此蔑视自己,厉声喝问:“好大的胆子,竟敢如此目无本将军,你知不知道本将军杀人如刈草一般。”
了悟正眼也没瞧大胡子将军一眼,朗声回答:“将军你大概还不知道寺庙中也有不惧死的和尚吧,既然死都不怕了,还有什么好怕的呢。”
本来大胡子将军想大开杀戒,烧了寺庙,但听了了悟的回答,又从心底里佩服这位和尚的豪气与胆识,遂下令撤退。
海天禅寺就这样免于兵灾。
法眼方丈因此有了把方丈之位传给了悟的念头,了悟闻知后借口自己乃闲云野鹤,执意谢绝了法眼方丈的美意,终于又云游四海去了。临走时,他留下一偈语:“泥佛不渡水,金佛不渡炉,木佛不渡火,真佛内里坐。”遂头也不回地走了。
法眼方丈与众僧们都默默念着这偈语,各人参悟着。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 )
A.小说开头情节的设置有欲扬先抑的效果,结尾又言有尽而意无穷,令人回味再三。
B.作者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综合运用了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刻画了了悟禅师。
C.了悟禅师留下的偈语的意思是所有的尼佛、金佛、木佛都是带有外壳的,而真正的佛是在心里的。外壳会被毁掉,但心中的真佛永远毁不掉。
D.方丈第一次遇到禅师,见识了他的深厚的道行后,就产生了把方丈之位传给他的想法。
E.了悟禅师在门口贴了一副对联,上联为“空门岂用关”,下联为“净土何须扫”这其实是故弄玄虚,为自己的偷懒找借口。
(2)文中法眼方丈讲述的了悟背村姑过河的故事,其作用是什么?
(3)了悟禅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本文题目换为“了悟”更好,你怎么看?理由是什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2:03: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年来,我国在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中身影频现,一系列丰硕成果接踵而来。

2018年3月28日,国务院正式印发《积极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方案》,这意味着我国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步入了“快车道”,用中国智慧解决世界性重大科学难题的时代已经来临。

“当前,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是世界科技创新领域重要的全球公共产品,也是世界科技强国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提升本国创新能力的重要合作平台。”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司长叶冬柏在《方案》印发后的4月3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

(摘编自李莉《牵头国际大科学计划正当其时》)

材料二:

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成立,由中国研究员王学求主持研究工作,全球的地球化学调查与研究进入了“中国引领”时代。

王学求表示,“中国在地球化学领城取程的成就,使得集研究与调查、科学与工程、资源与环境一体化的大科学计刻——‘化学地球’成为可能”。“化学地球”是一种数字地球,用地理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空间大数据技术,生成一个虚拟的“化学无来地球”,便于大家从互联网上进行查询和使用。

由王学求主持的全球地球化学基准网是迄今国际地球化学界最大规模的国际合作研究计划。著名地球化学家Clemens Reimann认为,全球地球化学基准网的分析指标是世界最好的,一些元素地球化学图是以前从未有过的。

(摘编自刘晓慧《走进王学求的地球化学世界》)

材料三:

在天线研究领域,曾经很难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看到中国学者的影子,而近些年,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与此同时,中国在天线制造领域也取得了惊人的进步。2018年2月6日下午3时,中国领衔建成的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首台天线样机精彩亮相。这是继2015年中国提交的方案从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胜出,被确定为SKA反射面天线研发的唯一设计方案后取得的又一个重大突破。

作为全球最大的天文学国际合作项目,SKA建成后的运行将会产生空前规模的数据,这就要求建立依赖于超级计算技术的数据处理支撑体系。近年来,中国超级计算机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这为SKA大数据处理作出更大贡献奠定了坚实基础。

(摘编自张保淑 《中国智慧让“天眼”明眸善睐》)

材料四: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俗称“人造太阳”,作为托卡马克超导装置,它将用强磁场约束高温等离子体,最终实现核聚变能量的稳定可控释放,预计在2050年前后实现核聚变能商业应用,从而造福人类。

2007年ITER组织成立,中国作为理事会“七方”成员之一,承担了项目工程建设阶段18个采购包的制造任务。建成并升级改造的东方超环(EAST),2017年首次实现5000万度等离子体持续放电101.2秒的高约来运行,创造世界记录,2018年再次创下了1亿度等离子体运行的记录。这些实验成果,为未来ITER运行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与科学支持。

正式加入ITER组织后,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主任罗德隆带领团队花费三年编制和推演了一套与ITER组织机制完全契合的标准化项目管理体系,这为中方后来在关键时刻解决总体工程难题,提供了机制和时间保证。十一年来,ITER组织中方职员数量持续上升,日前比例已经超过9%,仅次于欧盟。

以托卡马克聚变堆为基础的未来聚变能电站假想图

摘编自房琳琳 《中国智慧点亮“人造太阳”)、韩吉辰《探秘“人造太阳”》)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我国在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研究中取得丰硕成果,这与我国科技发展迅猛,已在多个学科领域取得成就有密切的关系。
B.用中国智慧解决世界性重大科学难题可以有不同形式,既可以是由中国人主持研究工作,也可以是中国提供独有的设计方案或实验成果。
C.SKA首台天线样机和东方超环(EAST)之所以能在不同领域开创新的世界记录,这与国际合作及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自身努力是分不开的。
D.未来聚变能电站拟借助超导线圈形成强磁场约束高温等离子体在真空室中运行,释放核聚变能量,输入冷却剂后导出热水,最后用以发电。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在解决世界性重大科学难题中实现“中国引领”,需要我国自主创新,在国际竞争中争取更多的主动权;也需要我国与世界科技强国合作。
B.随着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的实施,诸如元素地球化学图可以在互联网查询和使用,未来聚变能电站造福于民等设想都有望成为现实。
C.生成虚拟的“化学元素地球”和SKA建成后的运行都需要大数据技术作为支撑,而中国超算发展迅速,能为更好发挥中国智慧奠定坚实基础。
D.中国在天线领域的研究有了新突破,就有了SKA首台天线样机;聚变能电站有了假想图后,商用成为可能,这说明理论研究总先于科学实践。
【小题3】我国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有哪些有利条件和重要意义?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杨绛:这个时代最惦记的隐士
苏东坡有诗:“惟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北京三里河的国务院宿舍区,是杨绛居住了37年的地方。院子外国务院部委云集,院子里满是翻新外墙的脚手架,103岁的杨绛静悄悄地隐身在一片喧闹中。
前几年,院子里的邻居还能见到杨绛,她散步、锻炼,尤其喜爱跟小孩子玩玩。近来,邻居也少见她了。杨绛的“隐”并非因为年岁高了,而是她习惯了。“钱钟书先生在时,他们夫妇就常年生活在这种状态里。”朱虹说,“很难把他们同整天跑这个会那个会,到处演讲的‘专家’联系起来,他们跟这些事一点关系都没有。”
杨绛,一向温厚幽默,但容不得假与恶,尤其容不得对丈夫钱钟书的任何冒犯。去年,她做了一件全社会关注的事——通过法律程序,紧急叫停某拍卖公司对钱钟书、钱瑗以及自己的私人信件的拍卖,并且在今年4月最终打赢官司,获得20万元赔偿。她当然不是为了赔偿,而是为了守护已故的丈夫和女儿。
她静悄悄地隐身,又在静悄悄地影响这个时代。
1938年,杨绛一家三口乘坐海轮,从欧洲回国。她与钱钟书都晕船。一次大风浪中,杨绛突然悟出不晕的办法:船身倾斜厉害,舷窗外,一会儿全是水,一会儿全是天,波动幅度大,人自然会晕;她教钱钟书,不要以自己为中心,而以船为中心,让自己随着船倾斜,这样永远头在天之下,脚在水之上,不波动了。钱钟书照做,果然不晕了。他说:为人之道也如此。
归国后,抗战、内战、“文革”、改革开放……每一次,杨绛都拿出了当年“不晕船”的见识。抗战时期,知识分子大多面临生活的艰难。一部分人在利诱之下做了汉奸,另一部分坚持抗日的,过着颠沛流离、入不敷出的生活。前者杨绛绝不会做,后者杨绛又不能做。钱钟书是书生本色,不擅生计。为了让钱钟书和女儿过稍微体面的生活,她当过中学校长,给富商小姐做过家庭教师,也做过小学代课教员。后来,日本人接管了工部局北区小学,杨绛立即辞职,跟随几个朋友创作剧本,解决家里营生。
1941年,钱钟书回到上海。一天,他对杨绛说:“我想写一部长篇小说,你支持吗?”杨绛大为高兴,催他赶紧写,这便是《围城》。为支持钱钟书的写作,杨绛让他减少授课时间,又辞掉女佣节省开支,自己包揽所有家务,劈柴生火做饭。杨绛不抱怨,心甘情愿做“灶下婢”。钱钟书每写完一章,她都先读为快,读完又急切地等待下一章。
抗战后期,物资更为匮乏,杨绛不得不精打细算。比如烧煤,煤球里泥掺多了,烧不着;掺少了,又不经烧。为了省煤,杨绛自己和泥,把炉膛搪得细细的。有一次煤厂送来300斤煤末子,杨绛如获至宝,掺上煤灰自制煤饼,能抵四五百斤煤球。她还负责买菜、洗全家人的衣服。钱钟书的婶婶见杨绛一位千金小姐,在家什么粗活都干,很是感慨,对杨绛说:“你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宣哥(钱钟书小名)是痴人有痴福。”后来,公公病重,问婆婆:“我死后,你跟谁过?”婆婆说:“跟季康(杨绛字季康)过。”杨绛之贤,由此可见一斑。
1998年12月19日凌晨,钱钟书身体状况很不好,医生连忙通知家属。杨绛赶到床前时,钱钟书已经合上一只眼,还睁着一只眼等待妻子。杨绛帮他合上眼睛,轻轻在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呐!”
如今,“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她最终逃向了世上最难的学问——古希腊语哲学读本、柏拉图《对话录》中的《斐多》,一头扎进去,忘记自己。2000年,中译本《斐多》出版,被称为“迄今为止最感人至深的哲学译本”。
之后,在那张钱钟书曾伏案工作的写字台上,杨绛完成了整理钱钟书学术遗物的工作。2003年出版3卷《钱钟书手稿集•容安馆札记》,2011年出版20卷《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现在,还有100多册外文笔记等待整理出版。(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我按照自己翻译的习惯,一句句死盯着原文译,力求通达流畅,尽量避免哲学术语,努力把这篇盛称语言生动如戏剧的对话译成戏剧似的对话。柏拉图的这篇绝妙好辞,我译前已读过多遍,苏格拉底就义前的从容不惧,同门徒侃侃讨论生死问题的情景,深深打动了我,他那灵魂不灭的信念,对真、善、美、公正等道德观念的追求,给我以孤单生活下去的勇气。”(杨绛)
②从仲夏到中秋,我们走进杨绛的世界。在杨绛的世界里,我们找到了一些答案。我们惦记她,是在惦记这个时代缺少的美好品质。(采访记者手记)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杨绛先生的晚年生活本很丰富,她散步、锻炼,尤其喜爱跟小孩子玩玩。后来因为年岁高了,身体也不好,就隐居起来。
B.抗战时期,知识分子大多生活艰难。杨绛既不会在利诱之下做汉奸,也拒绝过颠沛流离、入不敷出的生活,凭自己的努力让一家过上稍微体面的生活。
C.钱先生去世后,杨绛先生逃向了世上最难的学问——古希腊语哲学读本、柏拉图《对话录》中的《斐多》,这“逃”并非是逃避,而是矢志不渝的追求。
D.杨绛先生不仅是钱先生最贤的妻,更是钱先生最热忱的支持者和最有力的助手,在生命的最后终于结束了钱先生手稿的整理工作。
 
E.全文选取了杨绛先生一生中的典型事例,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杨绛先生。
(2)杨绛找到解决晕船的办法,钱先生说:“为人之道也如此。”如何理解钱先生这句话。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采访记者说:“我们惦记她,是在惦记这个时代缺少的美好品质。”请结合全文,分析在杨绛先生身上体现了哪些美好品质?
(4)作者称杨绛先生为“隐士”,在文中为何专门写到杨绛先生的“不隐”一场引发关注的官司?这“隐”与“不隐”是否矛盾?请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0分)
泥土的声音
樵 夫
①我又听到了泥土的声音。
②匍匐在绿草茸茸的田埂上,我喃喃着,我甚至用手紧紧地攥起一把水涔涔的黝亮黝亮的泥土,我凝视着,几乎是贪婪般地嗅着那久违了的气息,我分明听到了泥土细腻而真实的呢喃声。我合掌,侧耳良久,然后我张开掌,泥土又顺着手心落下,那一捧泥土又漫开去。一阵令人心悸般的惬意透过手心浸入心脾。人,似乎无端地就舒坦起来。
③我抬头仰望着碧蓝的天空,此时,天空一尘不染。而遥远处山峦逶逶迤迤,像一幅写意画,线条像被水墨泼着,渗浸无痕。眼前是一眼望不见尽头的橙绿,近处的稻穗已是摇摇曳曳。满眼的青和橙绿,这是多年已没有过的哦,我的心兀然就颤栗起来。然后,头又俯下去,我几乎是贴在茸茸的草地上,我被无边无垠的橙绿湮没了。我又听到泥土细细的声音,那声音轻轻的,那么幽悠,那样静穆,那般叫人无法言说,只有用心匍匐在土地上才能听到。
④稻穗抽出来了,趋于成熟。我坐起来,我看着西天边那轮爽朗的落日。我抚摸着已有些蕊花的稻穗和叶子,我摇了一下,便搅动了一团幽香,青青的,泛泛的。我狂躁不安的心此时完全安顿下来,久居都市被尘嚣侵扰的心灵,陡地就回归到宁静中,虚空的心被眼前的景象充盈着。
⑤在一轮落日的霞光里两个大叔扛着锄头走过来,他们在不远处停下。我听到他们的对话,他们说,要晒田了,稻要熟了。他们用锄头就给田埂开了一个缺口。我听见他们用脚还在泥土上跺了跺。他们的裤管高高卷起来,然后拄着锄头在絮说着,他们的对话简洁,交谈中有爽朗的和憨厚的笑,我虽然没有听见他们说什么,但我明白他们的交谈绝对与名利、权力无关,我晓得他们多半说着他们眼前的庄稼。
⑥这是我儿时曾有的记忆。这幅景象越发让我感动,我眼里几乎噙着泪水,这记忆使我于艰难苦涩时嚼之如饴。我似乎看到泥土被犁头一浪一浪翻开,跳跃着令人心颤的黑亮黑亮的光泽。牛,是弓着背的;犁也是弓着的;庄稼人也是弓着的。我明白,庄稼人只有当他们的脚踩在泥土上时才会弯下他们的腰。他们不仅仅是对土地接触,而是在亲近生命。父亲就对我说,种庄稼的,只有双脚踩在泥土里,心才会踏实。我想,他们才是伟大的哲学家。苦么?苦;累么?累。但父亲即使在两腿粘满泥土时,只要枕着田埂,他就能心安地睡起来。父亲说是泥土给了他生命。
⑦太阳快西沉了,大叔又用脚在泥土上跺了跺,然后扛着锄头走了。此时,夕阳的余辉与天与地合起来。我再次匍匐在土地上,我又听到泥土细腻中夹杂着的哔剥声,那是泥土在发酵,那是庄稼在抽节,那声音让人心颤,它让人虚空的心充盈起来。
⑧人,狂躁不安时抑或怨忧难解时,你去亲近土地,聆听泥土的声音吧。那声音像天籁之音,它使人宁静使你的心空一尘不染。我又一次趴在田埂上,双手捧着一掬泥土,然后,张开掌,泥土顺手心落下,又浸洇开去。我又听到泥土的呢喃声。
(选自2005年第1期《中华散文》)
【小题1】第4段中作者说“我狂躁不安的心此时完全安顿下来”。结合全文看,他的心为什么会“狂躁不安”?“此时” 为什么会“完全安顿下来”?(6分)
【小题2】简要分析第6段中加下划线的语句。(4分)
牛,是弓着背的;犁也是弓着的;庄稼人也是弓着的。
【小题3】结合全文,分析文章结尾“我又听到泥土的呢喃声”的作用。(4分)   
【小题4】文章标题叫“泥土的声音”,以听到泥土的声音起笔、收笔,文中又多次提及,仿佛使人听到了泥土深切的呼唤。那么,怎样理解“泥土的声音”呢?(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①20世纪30年代,理论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通过质能守恒原理预言了中微子的存在,之后又经过20多年中微子才被真正探测到,而这项发现直到39年后才为发现者赢得了一项诺贝尔奖。科学家们认为它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之一。它一开始被命名为中子,后来才改名为中微子,意思是极微小的中子,性质类似于中子,并不带电。粒子物理学家们之前一直以为中微子没有质量,后来才发现它有极小的质量,可就是因为质量实在太小,直到现在人们也没有测量出中微子的精确质量,只知道它的质量还不到电子的百万分之一。中微子只与其他物质在极短距离内发生弱相互作用,因此它可以穿越一切而如若无物。这个确实存在却让人难以把握、甚至无法理解的中微子行如鬼魅,科学家们常说它如同“幽灵”一般。
②2011年9月22日,位于意大利的国际研究小组OPERA经过两年多的实验向全世界公布:从瑞士的欧洲核子中心到意大利的约730公里的比赛中,中微子以微弱的优势跑赢了光速;比光快了60纳秒(0.00000006秒),超出了每秒2.99792458亿米的宇宙速度极限。
③大多数物理学家对此仍然持否定态度,这并不是顽固守旧,而是相对论自从诞生以来经受了无数次实验的检验,至今还没有可靠的证据表明有任何违反相对论的物理现象,中微子的速度是否可以超过光速还需要反复的实验来证实。匹兹堡大学的物理学家亚瑟科索斯基说,听说中微子比光速快100倍恐怕都比这个结果听上去更容易让人相信,任何一点疏漏都可能使测量出现如此微小的误差。
④精确测量中微子的速度绝非易事,可以重复这种实验的地方屈指可数。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的MINOS研究组之前也曾经测量到中微子的速度稍微高于光速,但是因为可信度比较低,研究人员认为这是测量系统的误差所致,所以并没有公布他们的实验结果。听说了OPERA研究组的实验结果后,MINOS研究组已经打算尽快重复这个实验。 
⑤爱因斯坦在1905年得出了狭义相对论,这个被人们沿用至今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是光速是宇宙中速度的极限,任何有质量的粒子速度都无法达到或超过真空中的光速。现代人类科技文明全都是建筑在量子力学和狭义、广义相对论这几块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上。如果真的存在超光速粒子,就说明现代物理学理论需要修正,从实验到理论,必将引发出更多基础物理定律的发现。
【小题1】关于中微子,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微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之一。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科学家证明了中微子的存在。
B.顾名思义,中微子是极微小的中子,它的质量非常小,科学家们难以测量其精确质量。
C.中微子可以穿越一切而如若无物,因为它几乎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D.中微子虽然难以把握,科学家对它的了解也还不够深入,但它确实存在。
【小题2】关于国际研究小组OPERA的实验,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个实验的结果表明了中微子的速度超越了光速。
B.这个实验与MINOS研究组实验的结果一样,反响很大。
C.对于这个实验取得的结果,科学界的反应不完全相同。
D.这个实验结果直接向现代物理学基础发出了挑战。
【小题3】中微子的速度超过光速还不太令人信服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条简要作答。(2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吃惯了嘴
赵新
女人们喜欢以花为名,二嫂的名字叫杏花,大嫂的名字叫桃花。杏花和桃花虽然不是亲妯娌,却是隔墙邻家。
杏花的院子里真的有一棵杏树,年年春天一树杏花,满院芳香;桃花的院子里却没有桃树,没有桃花。桃花常常对杏花说,妹子,你嫁人嫁好啦,嫁得名副其实啦,你们院里有棵根深叶茂的大杏树,又能吃杏,又能看花!杏花笑了说,大嫂,我住院里那棵大杏树是我结婚那年栽下的杏树,你也可以在你院里栽棵桃树,又能看花,又能吃桃子呀!桃花说我不栽,费半天劲,它要是棵公树,不结桃子呢?我性子急,就喜欢吃现成的!
杏花嫂那棵杏树品种优良,管理到位,栽在院里18年,年年夏天一树金黄,满院娇艳。那杏个头特大,圆溜溜地像鸡蛋;那杏味道特醇,包了一包蜜一样的汁水,甜到人的心里。杏花热情好客,麦收时节杏子熟了,不管哪位乡亲以什么理由来到她的院里,她都要从树上摘下一把杏子,送给人家品品滋味,尝尝新鲜——直到树上的杏子没有了,送光了,她才心满意足,高兴自己为大家做出了奉献。
这个时候桃花天天来杏花家串门,有时候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有时候早晨加一次,晚上加一次。不管一天几次,每天都要装走一兜杏子。
今年树上的杏子又红了又黄了,又香了又甜了。但是这天早晨男人很严肃地告诉杏花,今年的杏子不能送人了!
杏花很不理解:那是为什么?
男人说:在县城的集市上,像咱家这种品种这样冒尖的杏子能卖四五块钱一斤,咱这一树杏能卖500多块钱,你傻啊?
杏花说:往年咱都送,今年突然不送了,你不让乡亲们说长道短啊?
男人说:往年是往年,今年是今年。谁愿意说什么说什么,咱过咱的光景!
杏花想到了桃花,犹豫半天:左邻右舍也不送了?男人想到了桃花。男人坚定不移地说:不管张三李四白毛淘气,谁也不送了!送给一家,得罪大家。咱已经送了十几年,送的还少吗?
话音刚落,桃花就来了。桃花站在那棵杏树底下,非常认真地说:杏花妹子,你看见你大哥了吗?我得问问他想吃什么,好给他做饭呀!
杏花知道桃花不是找人而是来吃杏的,也就一本正经地说:大嫂,今天早晨我还真没看见我大哥,他是大忙人,你打他的手机呀!
桃花说:他那破手机,怎么打也打不通——妹子,你看你家这棵杏树,真孝顺真出息,比去年熟得还水灵,还鲜活。我在树底下一站,鼻子眼窝都享受!
要在往年,杏花早就该下手给她摘杏了,可是今年杏花没有下手。
桃花说:妹子,你树上的杏得赶紧吃,你看那甜甜的汁水都流出来了。我在树底下一站,肝也舒服肺也舒服!
要在往年,杏花就该往她口袋里装杏了,可是今年没有。
桃花说:妹子,你树上的杏得赶紧吃,你看那甜甜的汁水都流出来了。我在树底下一站,就像掉进了蜜罐里,从头到脚被甜透!
事不过三。桃花已经提醒过三次了,杏花还是无动于衷,还是一块木头。
桃花想,怎么回事呢?要不我再催催她?
桃花说:妹子,我走啦,我该回去给你大哥做饭拉!
杏花说:大嫂你走好,日头出山了,赶紧做饭吧!
半前晌,桃花又来了杏花家里一次,说是寻找她正在下蛋的那只芦花母鸡;半后晌,桃花又来了,说是要借一件什么家什;月亮出山以后,桃花第四次来到杏花家里,说是她家墙上的挂表坏了,她来看看时间。杏花怕她半夜里再来,只好直截了当地告诉她,今年的杏谁也不送了,他们准备明天到城里卖杏子去。
桃花说:啧啧,原来如此呀!我说呢!桃花又说,卖吧卖吧早该卖,这本来就是一棵摇钱树,我同意,我支持!
送走了桃花,杏花踩着遍地的月光,到村南的瓜棚里帮助男人看护那一大片即将成熟的西瓜。第二天早晨回到家,他们惊呆了:那棵树上的杏子已被洗劫一空,遍地残枝败叶,一片狼藉。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2期)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从杏花送杏子到听从丈夫的话不送人杏子,主要揭示杏花丈夫吝啬的性格。
B.满院芳香的杏花与一树如蜜甜的杏子,象征了美好的情愫;而结尾处残枝败叶与一片狼藉,则象征了人心不古。
C.桃花反复地说“我在树底下一站……”,语言描写生动地刻画了桃花的形象。
D.桃花反复地来杏花家,说找自己的男人,找芦花鸡,借家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那一树香甜的杏子。
E.桃花没弄到杏子吃,厌愤地离开了;第二天,杏花家院中遍地残枝败叶,树上的杏子因此被她洗劫一空了。
(2)请找出文中三处对比的内容,并说说它的作用。
(3)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杏花的形象。
(4)小说以“吃惯了嘴”为题目,有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塑造等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