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吃惯了嘴
赵新
女人们喜欢以花为名,二嫂的名字叫杏花,大嫂的名字叫桃花。杏花和桃花虽然不是亲妯娌,却是隔墙邻家。
杏花的院子里真的有一棵杏树,年年春天一树杏花,满院芳香;桃花的院子里却没有桃树,没有桃花。桃花常常对杏花说,妹子,你嫁人嫁好啦,嫁得名副其实啦,你们院里有棵根深叶茂的大杏树,又能吃杏,又能看花!杏花笑了说,大嫂,我住院里那棵大杏树是我结婚那年栽下的杏树,你也可以在你院里栽棵桃树,又能看花,又能吃桃子呀!桃花说我不栽,费半天劲,它要是棵公树,不结桃子呢?我性子急,就喜欢吃现成的!
杏花嫂那棵杏树品种优良,管理到位,栽在院里18年,年年夏天一树金黄,满院娇艳。那杏个头特大,圆溜溜地像鸡蛋;那杏味道特醇,包了一包蜜一样的汁水,甜到人的心里。杏花热情好客,麦收时节杏子熟了,不管哪位乡亲以什么理由来到她的院里,她都要从树上摘下一把杏子,送给人家品品滋味,尝尝新鲜——直到树上的杏子没有了,送光了,她才心满意足,高兴自己为大家做出了奉献。
这个时候桃花天天来杏花家串门,有时候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有时候早晨加一次,晚上加一次。不管一天几次,每天都要装走一兜杏子。
今年树上的杏子又红了又黄了,又香了又甜了。但是这天早晨男人很严肃地告诉杏花,今年的杏子不能送人了!
杏花很不理解:那是为什么?
男人说:在县城的集市上,像咱家这种品种这样冒尖的杏子能卖四五块钱一斤,咱这一树杏能卖500多块钱,你傻啊?
杏花说:往年咱都送,今年突然不送了,你不让乡亲们说长道短啊?
男人说:往年是往年,今年是今年。谁愿意说什么说什么,咱过咱的光景!
杏花想到了桃花,犹豫半天:左邻右舍也不送了?男人想到了桃花。男人坚定不移地说:不管张三李四白毛淘气,谁也不送了!送给一家,得罪大家。咱已经送了十几年,送的还少吗?
话音刚落,桃花就来了。桃花站在那棵杏树底下,非常认真地说:杏花妹子,你看见你大哥了吗?我得问问他想吃什么,好给他做饭呀!
杏花知道桃花不是找人而是来吃杏的,也就一本正经地说:大嫂,今天早晨我还真没看见我大哥,他是大忙人,你打他的手机呀!
桃花说:他那破手机,怎么打也打不通——妹子,你看你家这棵杏树,真孝顺真出息,比去年熟得还水灵,还鲜活。我在树底下一站,鼻子眼窝都享受!
要在往年,杏花早就该下手给她摘杏了,可是今年杏花没有下手。
桃花说:妹子,你树上的杏得赶紧吃,你看那甜甜的汁水都流出来了。我在树底下一站,肝也舒服肺也舒服!
要在往年,杏花就该往她口袋里装杏了,可是今年没有。
桃花说:妹子,你树上的杏得赶紧吃,你看那甜甜的汁水都流出来了。我在树底下一站,就像掉进了蜜罐里,从头到脚被甜透!
事不过三。桃花已经提醒过三次了,杏花还是无动于衷,还是一块木头。
桃花想,怎么回事呢?要不我再催催她?
桃花说:妹子,我走啦,我该回去给你大哥做饭拉!
杏花说:大嫂你走好,日头出山了,赶紧做饭吧!
半前晌,桃花又来了杏花家里一次,说是寻找她正在下蛋的那只芦花母鸡;半后晌,桃花又来了,说是要借一件什么家什;月亮出山以后,桃花第四次来到杏花家里,说是她家墙上的挂表坏了,她来看看时间。杏花怕她半夜里再来,只好直截了当地告诉她,今年的杏谁也不送了,他们准备明天到城里卖杏子去。
桃花说:啧啧,原来如此呀!我说呢!桃花又说,卖吧卖吧早该卖,这本来就是一棵摇钱树,我同意,我支持!
送走了桃花,杏花踩着遍地的月光,到村南的瓜棚里帮助男人看护那一大片即将成熟的西瓜。第二天早晨回到家,他们惊呆了:那棵树上的杏子已被洗劫一空,遍地残枝败叶,一片狼藉。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2期)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从杏花送杏子到听从丈夫的话不送人杏子,主要揭示杏花丈夫吝啬的性格。
B.满院芳香的杏花与一树如蜜甜的杏子,象征了美好的情愫;而结尾处残枝败叶与一片狼藉,则象征了人心不古。
C.桃花反复地说“我在树底下一站……”,语言描写生动地刻画了桃花的形象。
D.桃花反复地来杏花家,说找自己的男人,找芦花鸡,借家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那一树香甜的杏子。
E.桃花没弄到杏子吃,厌愤地离开了;第二天,杏花家院中遍地残枝败叶,树上的杏子因此被她洗劫一空了。
(2)请找出文中三处对比的内容,并说说它的作用。
(3)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杏花的形象。
(4)小说以“吃惯了嘴”为题目,有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塑造等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2-05 05:38: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人皮
葛成石
威尔是个官员,他的施政计划简称“H.C.P”,他要通过实施该计划,来换取一座幸福之城。
然而总有一些人热衷于给他人制造麻烦,或是以看他人的笑话为乐,因此,威尔每天睁开眼睛,都会有一堆棘手的问题在变着花样等待着他。威尔视察某地,就有消息灵通人士事先在那儿安排一场集会,无非是要煽动民众抵制“H.C.P”;威尔刚刚在电视上发表讲话,称失业率再创新低,等他走出门来,就会看见一伙人脖子上挂着“我们要工作,我们要吃饭”的牌子,在配合着路人拍照;威尔在任两年,换了三个秘书,漂亮的女秘被说成是他的情人,换个男秘又说是他的“同志”威尔也想置之不理,但制度不允许,他只能浪费大量时间去走完法律程序。
终于有一天,那伙捉弄威尔的人扑了一场空。威尔第一次缺席了。口口声声许诺给这座城市以幸福的官员,怎么能够缺席呢?有些人来劲了,声称一定要将威尔揪出来。可威尔像在人间蒸发了似的,任人掘地三尺,就是不露踪迹。一天,两天,三天……直至一个星期后,才见一个古稀老人出现在公众面前,他自称是威尔。嗓音的确是威尔的嗓音,模样也的确是威尔的模样,但整个人简直成了一只被风干的水果,干瘪瘪皱巴巴的,原本四十来岁的威尔,怎么可能一周内变成七旬老翁呢?起初没人信他。
老人哀婉地说,我也希望这不是真的,常人将衰老带来的痛苦摊薄到一生,尚且难以接受,我又怎么愿意让一生的痛苦浓缩于瞬间?痛定思痛,我能想到的原因无非是,过去的两年,我太累了,而有些人却还把本可以避免的劳累强加于我,为了应对这一切,我透支了生命中的三十年。
老人又深情地说,时间对我来说更加宝贵了,我希望能在无人添乱的环境中快点做完任期内的事,因为我的日子恐怕不多了。一时全国的电视都在播放威尔的这段真情告白,许多人流下了眼泪,包括那些总是制造麻烦的人。
威尔急需招聘一个新的秘书。许多人都愿意接近这位明星兼传奇人物,然而,威尔却在众多应聘者中选择了一个模样奇丑的女子。她叫凯丽,她自我介绍说,一场火灾,让我半边脸是天使,半边脸是魔鬼;在校时没有朋友,毕业后没有工作。威尔说,我们的“H.C.P”会保障你有工作。凯丽成了让威尔最安全的秘书,因为他的政敌不可能说,威尔和凯丽保持着不正当关系——老翁和丑女子,没有联想余地。
给威尔制造麻烦的人突然少了。有人说,威尔已注定是个任期一满就回家的老头儿了,还给他添什么乱呢?很显然,过去添乱是针对他那张年轻且对他人可能构成威胁的脸。当然,有个叫布莱克的人例外,他是当年竞选时被威尔打败的。他依然不时地要鼓噪几声,尽管再也起不到一呼百应的效果了。新秘书凯丽说,这个人交给我来处理,算是我给您的投名状。也不知凯丽用了什么绝招,布莱克果然收敛了。威尔不禁赞叹,凯丽,你是我最出色的助手!
威尔倍加珍惜不受外界干扰的工作时光,如期兑现了他的政治诺言。
两年后的一个黄昏,一对男女并肩坐在公园的长椅上。
男的说,人心叵测,世事难料,我卸任后,太太居然会嫌我老,跟园丁跑了,而你呢,居然愿意嫁给我这个“老头子”。
女的说,我最反感别人以貌取人,而您不是,您给了我这个“丑女子”工作,又肯定了我的能力,这就是我要嫁给您的原因,我真替您的前任太太感到惋惜。
谢谢你能这么理解,以后我们只管尽情享受阳光、绿树和其他一切大自然蓬勃的气息了,那些琐碎事儿,就交给布莱克去做了,他应该能赢得这一轮竞选的。
亲爱的您错了,他应该要出现在法庭上了,当年我为了让他闭嘴,搜集了他贪腐弊案的罪证,才把他控制住。如今,我还准备将他“送进去”,要是没有这种人,我们早就可以简单工作,简单做人了。
男的沉默片刻,赞同了她的想法:哦,是的,要是没这种人,我就不必花一周时间定制那张老皮了。
女的说,是的,不过在您为自己的创意沾沾自喜的时候,您是断然不会想到,我脸上也贴了一张皮的,我一直希望别人能看到我容貌之外的东西。
两人相视一笑,之后,两张脸亲昵地贴在一起——男的年轻帅气,女的如天使般美丽。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塑造了热衷于给他人制造麻烦、以看他人的笑话为乐的人物群像,再现了政治生活中的丑恶与无聊,这种无意识的行为破坏着社会发展。
B.威尔为了做点有益于大家的事情,不仅以人皮装饰自己,还在电视上真情告白,以使人们不再干扰自己的工作,看似夸张中有着社会的真实。
C.“过去添乱是针对他那张年轻且对他人可能构成威胁的脸”一句,揭示了一些人生怕个人利益受到损失而不惜破坏公众利益的丑陋自私心理。
D.凯丽搜集了布莱克贪腐的罪证,控制住了他,后来还要将他送上法庭,这是威尔所没想到的,可见,凯丽比威尔更善于斗争,斗争意志更坚定。
E. 小说写了一位官员用“人皮”包装自己、最后兑现造福城市的诺言的故事,以看似荒诞的情节反映了深刻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很有现实意义。
【小题2】小说中的“人皮”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刻画威尔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4】有人认为,小说写到“威尔倍加珍惜不受外界干扰的工作时光,如期兑现了他的政治诺言”故事就已经完整,可作者却又加上那个后面的内容,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工地上的泥人达
建筑工地的工人宿舍,四堵干砖一摆就是墙,篷布捂在墙上,房子就有了。房里的地上铺上两层三层的青砖,铺盖骨碌碌一展,床也有了。这样的“床”上,一溜排睡十几个工人,只是,王达的宿舍跟别人的不同,床上、墙脚摆放了好多的泥人。宿舍门口的地上,也摆放了几个泥人。仔细看去,眉眼不是像宿舍里的张三,就是像李四,都是王达捏的。
王达会捏泥人,工友们都唤他“泥人达”。
有一天,王达捏了一个女人,大嘴,小眼,塌鼻子,笑模呵呵的。他说是他老婆。老赵说。你老婆长得可真耐看。老赵喜欢看书,经常从工地旁边一个废品收购站找书看,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有时人们爱听他说,有时,也笑他酸腐。听老赵说王达老婆耐看,旁边的人跟着哄笑,笑得王达不好意思,只嘿嘿笑着,也不恼,缠着老赵要看老赵老婆的相片,要给老赵捏个“老婆”,说你老婆肯定好看,捏一个看看。
老赵缠不过,就把手机里的老婆相片给王达看,叫他看准,说你可别捏顺手了,给我老婆也捏个塌鼻子。
王达看着老赵老婆的相片,不说话,卷起袖筒,一团黄泥在他糙黑的大手里慢慢揉捏着,一会儿工夫,就捏出个大模样了。他端详着面前的泥人,近着看一会儿,站远了看一会儿,然后,这儿加一点泥,那儿又削去一块,等到鼻子眼睛捏出来,披肩长发捏出来,老赵老婆的泥人像就立在王达的手上了。他把泥人捧给老赵看时,老赵的眼睛倏地瞪圆了,嘴也张大了,哑了,说不出话了。
一旁的人早已啧啧称赞开了。有人问老赵,你老婆有这么好看吗? 有人说,不愧为泥人达啊,老赵不理他们,把泥人捧在手上看了又看,突然就猛地给了王达一拳,你这家伙,跟我老婆在一起过过吧,捏得这么像。
大家哈哈大笑。
王达奓着俩手的泥巴,也嘿嘿笑。
夜里,工友们都睡了,王达还在门口捏泥人。月光洒在工地上,洒在那一滩的黄泥上,洒在他黝黑的背上,罩了一层薄的淡的纱衣般,也细腻,也温柔。王达把塌鼻子老婆的泥人托在手心,看着,他觉得老婆也在看他,蔑缝般的细眼里满是柔情,嘟着的大嘴迎向他……这个丑女人啊,你怎么就早早地走了不管我了呢。王达把嘴凑了上去。他眼里含着泪,轻轻地亲吻了一下“老婆”,然后,把“老婆”放到身边,抓起一团黄泥,又捏起了泥人。
工友们有的让他捏自己的老婆,有的让他捏孩子。他们,都想家了,想亲人了。他们说,放个泥人在眼前,比看相片好。
后来,也不知是谁先发现的,王达给工友们捏的泥人,无一例外的,都是一张光洁的脸。高小亮脸上有几粒青春痘,他给高小亮捏的泥人,脸也是光洁的。他说,光光的,多好。大家都知道他的心结,不说是,也不说不是。是不能说啊。王达的脸疙疙瘩瘩的,被烫伤过。那年,在焦化厂上班,王达跌进了凝水池,全身烫得没有一处好皮肤。也是那次事故,他老婆受了惊吓,没有多长时间,就死了。
食堂里的彩仙也叫王达捏个泥人,不是她的丈夫。她丈夫死了。彩仙说,捏我儿子吧。她儿子在另一个城里上大学。王达跟她要相片,她说没有。她说,我儿子长得可排场了,高大,帅气,就是头发留得太长,额头上的刘海都要遮住眼睛了,让剪不剪,说是时尚,时尚就是头发把眼睛遮住啊王师傅?
王达嘿嘿笑,不吭声,三捏两捏的,就捏出一个泥人来,让彩仙看像不像? 彩仙捧着泥人就乐了,太像了,难怪人都叫你泥人达。
王达说,儿子像妈,看见你,就知道你儿子肯定好看。
彩仙不好意思地笑笑,说我可没我儿子好看。她手抚着泥人,叹着气,一年没见面了。一到假期,他就出去打工说要挣生活费。这么好的孩子生在我跟前,苦了他了。
王达安慰彩仙,说年轻人,就该吃点苦。想想,说得好像也不对,赶紧又说,现在像你孩子这么懂事又能吃苦的少。
彩仙笑笑,下巴点着王达手边的泥人,她都没了好几年了,你也该找个女人了,有个女人,家才像个家。
王达用泥手指着自己的脸说,我这样子,哪个愿意?
怎么会呢? 你又没说喜欢啥样的。
王达看着彩仙,像你这样的就好,就怕我配不上人家。彩仙轻轻地说,过日子是过人过心哩,又不是过样子。王达眼里湿润了。
第二天,人们发现王达的床铺边多了一个泥人,短头发,大眼睛,笑模呵呵的样子。人们都说这个泥人的眉眼看着眼熟,好像在哪儿见过。
谁呢?彩仙啊。
确实是彩仙。
人们找王达时,就看见王达从食堂里出来了,不知吃了什么好吃的,很开心的样子。
(取材于袁省梅同名小说)
【小题1】分析第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小题2】文中多次写到王达“嘿嘿笑”。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文中加点的两处王达“嘿嘿笑”的不同心理。
【小题3】请简要赏析文中的画线句。
【小题4】概括王达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及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邮筒旁停靠三分钟

我坐班车回老家,经过石砚湾的时候,车停了下来,司机把门打开,我看见路边有一个邮筒,但却没有一个要上下车的人。

师傅,怎么不开车呢?师傅看我一眼,没有作声,只是按下了喇叭,震耳欲聋地响了三声,然后才关门,启动班车,奔跑在这片交通仍不便利的山间马路上。

但比起二十年前,这条路已经便利多了。师傅终于开口,告诉我,所有的班车都会在这儿停靠,尽管到如今,邮筒已经生锈,荒草已然茂盛。

为什么?令所有路过的车辆,不约而同停靠并为之鸣笛的竟只是一个年轻人。80年代那会儿,年轻人流行南下打工,去广州、东莞、深圳、上海,总之没几个人留在老家。但有一个年轻人留了下来。

他绝不是害怕出门,而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县里邮局要将一批信件送去百里外的乡下,公路不通,村落不熟,年轻人是个热心人,便答应帮衬一把,送完再坐火车南下。结果,当年轻人把一封封信件送到各家各户,老人们感激涕零的样子,一下子触动了他。

信件都是出门打工的年轻人寄来的平安信,年轻人突然生出一个念头,自己应该留下来做一个邮递员,否则,老家的人们便可能收不到这些珍贵的家书。

年轻人说干就干,县邮局更是求之不得。就是从那天起,年轻人每天都会背着一大包的信件,先送完路过的几个村庄,因为老家隔着几座荒凉的大山,他总会在石砚湾的一个拐角处等车,等路过的拖拉机、摩托车,甚至牛马车。而那些赶车的人,得知年轻人是一位邮递员,也总愿意搭他一程。

送的次数多了,所有赶车的人都知道,有这么一位邮递员,每天中午时分,会站在石砚湾等车,乡亲们知道他辛苦,放弃了南下打工的大好时光留下送信,便都敬着他,觉得他是一位平安信使,有时时间对不上,也会故意把车停在石砚湾,等到年轻人上车才走。

这一等便是二十年,开车人都在口口相传,在经过石砚湾的时候,一定要等一个送信的年轻人,直到县里的马路修通到每个乡村,直到每天开通了固定的班次汽车,直到年轻人在一个大雨滂沱的下午,不慎在陡峭的山路上摔倒。

开车的人再也没能等到年轻人,他走了,全身被摔得伤痕累累,但怀里的信件却丝毫无损,连一滴雨水都没能透进去。

但那些写信和收信的人,至今从未忘记有这么一位年轻人。乡亲们特意去县邮局申请了一个邮筒,安放在石砚湾那个年轻人等车的地方,里面塞满了各种信,那都是外出打工的人寄给年轻人的感谢信。

人走了,但信还在。每一辆路过的汽车都会在这里停靠一会儿,他们希望搭上年轻人的灵魂,带上他的那股精神,走遍千山万水,只为告诉你,邮政在,希望就在。

我想问,年轻人叫什么名字?刚开口,却已泣不成声,终究是没有问成。有些遗憾,但又有些许安慰,至少我知道,像他这样的年轻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唤作邮递员,如果可以,我想再加两个字,邮递员哥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面对“我”的询问,司机师傅只是“看我一眼,没有作声”,因为他认为“我”作为一个石砚湾人竟然不知道年轻人的事迹,他为此而恼火,懒得理“我”。
B.“但怀里的信件却丝毫无损,连一滴雨水都没能透进去”,这一细节描写凸显出年轻人的责任意识,他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
C.文中的年轻人是一位不知名的乡村邮递员,80年代主动放弃南下打工的机会,留在交通闭塞的家乡送信,给千家万户送去温暖和欢乐,其事迹可谓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D.文章结尾表达了对这位年轻邮递员的敬仰、怀念、感激之情,并由年轻人而想到“像他这样的年轻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唤作邮递员”,可以说本文是作者奉献给这些绿衣使者的一曲赞歌。
【小题2】文章塑造了一位怎样的年轻人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在文中多次写到班车在邮筒旁停靠、鸣笛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文本探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虎啸震千山
聂鑫森
年逾古稀的老画家高昌,阔别故乡虎山县三年后,欣然归来了。不是应县委、县政府的邀请,而是主动打电话要来,声明路费、住宿费、餐饮费都由自个儿掏,绝不增加公家的任何负担。
虎山县在本省的西南角,从省城坐火车去也就十几个小时,高昌居然三年没来。以前,每年他必来两三次,都是县委、县政府邀请的。虎山县一直戴着顶“贫困县”的帽子,属“老、少、边、穷”地区。
为了稳稳地戴牢“贫困县”的帽子,省城、京城若有掌实权的大人物下来视察,县里没有什么稀罕东西款待,就提早把高昌接来,现场画张指画相赠,不算是行贿,但画的名贵明摆着的,于是便会不断得到各级部门的扶贫救助款。除此之外,高昌只要听说县里有建希望小学、救灾、助残的消息,便会慷慨地寄钱过去。尽管他出来读书、工作几十年了,老家也没什么直系亲属。
“著名指画家”的头衔没变,对桑梓之地岂能不关心?”
三年前,虎山县新换了县委书记和县长。一个叫荒薪,一个叫魏艾。都是三十岁不到,是名副其实的“80后”。他们到省城开完会后,特地来看望高昌。
荒薪说:“高老,这么多年来,家乡真的麻烦你了,又是画画,又是捐款。我们上任后,下决心带领全县人民脱贫致富。”
“好。你们需要我做什么?尽管提。”高昌一捋花白的胡须,说。
魏艾说:“在没有摘掉‘贫困县’这项帽子前,我们绝不邀请您回家乡,也绝不麻烦您去作什么应酬画。靠国家拨款扶贫,那是庸人之举,得苦干、实干、巧干,把经济搞上去!”
高昌说:“画画,捐钱,我愿意!更佩服你们年轻人,有胆有识,敢想敢干。好,我在省城的家里静候佳音。”
末了,荒薪说:“高老,我们想最后麻烦您一次,请你画一张画,就挂在县委常委会议室里,让我们一看见画,就脸红,就心跳,就不敢有丝毫松懈。”
高昌一笑,说:“你一定想好画题了,快说,让我画什么?”
“远景是家乡的虎跳山,近景是花树丛中的一个鹞窝,襁褓中睡着一个婴儿。题款为:‘靠国家财政哺乳,贫困县永远是贫困县。’”
高昌蓦地站起来,向内室喊道:“老伴,快拿酒来!这幅画我想了好多年了,只是怕冲撞了‘父母官’,没有画。你们有这种心怀,老夫要谢谢你们了。”
这三年,虎山县没邀他回去画过应酬画,也再没上门来求画去送人。
高昌看报看电视,或者打电话找熟人打探消息,虎山县真的甩开膀子干得热火朝天:发展多种经营,培育规模产业,种粮、造林之外,开辟了中草药园、水果园、蘑菇基地、蔬菜大棚、野猪和野兔养殖场。并引进外资、内资,办工厂进行深加工,家具厂、竹器厂、罐头厂、腊制品厂、酱菜厂、石料厂、中药厂……“贫困县”的帽子摘掉了。
可荒薪、魏艾没有邀请高昌回老家来。
高昌心想:这两个年轻人野心不小,还想好上加好,要让他真正地刮目相看。他等不及了,打电话通报一声,自个儿就来了。
到车站接车的,只有两个年轻人,他们说,书记、县长交代了,由他们陪高老参观,想去哪都行。高老满意了,书记和县长才敢来拜谒,否则,无脸见人啊。
高昌扎扎实实参观了四天,走工厂,访园圃,看基地,问农家,虽然有些累,却心花怒放,不是一朵两朵,而是成团成簇。
高昌用手机联系上了书记和县长,说他要设晚宴感谢县委常委全体同志,人必须到齐。吃完饭,他要当众展示他带来的一幅指画新作。有一个不来吃饭的,他就立马回省城去!
晚宴设在高昌下榻的五星级“虎山宾馆”,是由一位虎山县籍的台商开办的。
荒薪说:“高老考察了几天,您说满意了,我们才敢来。”
“旧貌换新颜,我太高兴了。”
魏艾说:“您请客,怎么行?我已通知办公室的人去埋单。”
“我是代表老百姓,谢谢你们。这点钱,我还出得起,早把款付了。来,我敬各位一杯,你们辛苦了!”
酒过三巡。
高昌拿起放在身边的一个长条型木盒子,从里面取出一轴画来。
“荒薪、魏艾二位小友,请你们一个人拿住一端,展开来。”
这是一幅四尺整宣的横幅,画的是一只立于山岗上的老虎,仰天长啸;身后是青松、翠柏、杜鹃花。画名为《一啸震千山》,还题了一首小诗:“方兴未艾致富忙,放眼故乡着新装。襁褓不留哺乳虎,雄风卷过万山岗。”
宴会厅里响起一片掌声。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老画家要回故乡看看却声称自己掏钱,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虎山县还是那么贫穷落后,不想再增加公家的负担。
B.高昌虽然对县领导用自己的名气换取救助款的事深恶痛绝,但只要家乡需要建学校、救灾、助残,他还是会慷慨相助。
C.新任县领导请高老画一幅“襁褓”图,用心良苦,是希望可以借此激励自己奋发图强,带领家乡人民摆脱贫困。
D.虎山县实现了脱贫,县领导却没有主动邀请高老前来,他们是想让老画家不请自来,以便给他一个惊喜。
【小题2】小说中的老画家高昌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叙事采用双线结构,线索分别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试做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聂耽

聂鑫森

聂耽性格内敛,不喜欢疯跑乱叫,好静,尤好静中读书。初中毕业,他选择了去读中专技校,是“家有万金不如薄技在身”的古语对他起了作用。

技校毕业,聂耽分配到一家国营纺织厂当保全工。保全工就是维修工,哪台纺纱机、织布机出故障了,一个电话打过来,他和他的工友便提起工具包,立赴现场去处理。待机器重新运转,他们便如鸟儿归巢,回到保全班的值班室里。

四十多年过去了。聂耽退休了。

但在聂耽临近退休时,突然发生了一件大事。全国纺织系统的保全工,经过层层选拔,十个优胜者再参加决赛,聂耽居然蟾宫折桂,夺得了冠军!中央电视台进行了现场直播:在一个巨型车间里,几十台纺纱机、织布机一齐开动,机声喧闹;被蒙上眼睛的聂耽,坐在车间的上端,他能在嘈杂的机声中,听出哪台机器有了毛病,毛病出在什么地方,百分之百的准确。

现场直播的事,是聂夫人失口说出去的。正好是星期天的上午,全巷的男女老少都在看。很多特写镜头,都停留在聂耽的耳朵上,又大又长不说,而且在聆听时,耳廓会敏感地扇动,忽快忽慢,让人啧啧称奇。

当决赛结束,评委主任宣布聂耽排名第一时,巷子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鞭炮声。湘潭曲曲巷出了这样一个人物,太了不起了!

聂耽把获奖的十万元,全捐给了市里的“爱心救助工程”,一个子儿都不留。

可获奖后的聂耽,和从前没有丝毫的不同,别人当面和背后的议论、赞扬,他似乎都没听见——耳朵直愣愣地矗着,一动也不动。

不同的是,在休息日,常有本单位和外单位的青年工人,来曲曲巷拜访退休了的聂耽。院门是紧关的,他们在说什么、做什么,没有人知道。有时,聂耽会领着这些年轻人走出巷尾,到雨湖公园去游玩,笑语声一路撒落,滴溜溜转。

与聂耽隔着巷道门对门住的是刘聪。

刘聪四十岁出头,留过洋,现在是一家大医院五官科的主治大夫,在治耳鸣、假聋、耳膜破损等方面名声远播。他对聂耽的超常听力很感兴趣,希望从中找出什么奥秘,或许会有助于他对耳疾的治疗。可聂耽不乐于与人打交道,令他束手无策。现在他有法子啦,可以跟在聂耽一群人后面,也看风景,也听他们说话,不会没有斩获。

 秋日的午后,聂家的门打开了,聂耽领着七八个小伙子和姑娘,朝巷尾走去。刘聪知道,这群年轻人是上午来的,眼下吃过了午饭,聂耽领着他们去雨湖公园溜达,他便悄悄地跟在后面。游柳堤,看水中游鱼历历。过花坞,嗅清苦的菊香。倚八仙桥的红栏,看天上雁字横斜。然后他们坐进周家山的听风轩,听秋风飒飒。

聂耽的耳廓忽然动了起来,然后用手一指,说:“那阶边的一颗小石子,压住了一只蝈蝈的腿,它叫得很痛苦。”

大家感到很惊异。一个小伙子飞快地跑过去,扒开一块小石头,蝈蝈嗖地跳起来,很快乐地呜叫着。

有人问:“聂师傅,你是怎么听出来的?”

聂耽说:“因为听多了,听熟了。”

坐了一会儿,他们又朝湖心亭走去,有一条宽宽的水上石栈道通向那里。年轻人簇拥着聂耽,又说又笑。还有三三两两的游人跟在后面慢行,老人的拐杖声,女人的高跟鞋声,孩子的喊叫声,此起彼落。

走在最后的刘聪,忽然从口袋里摸出一个一元钱的硬币,让它垂直落下,硬币掉到石板上,清脆地一响。几乎所有的人都听见了钱币落地的声音,都停下脚步回过头来,目光搜索着发出声音的方位。

只有聂耽什么也没听见,依旧向前走去。

刘聪抱歉地对大家笑了笑,弯腰拾起硬币,然后转身走了。他知道,聂耽只听见他想听见的声音,想听见的声音就一定能听见!

(选自2016年12月31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部分,先介绍聂耽在纺织厂当保全工的身份,又介绍他的工作性质,为后面小说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B.小说特意安排了参加全国纺织系统的保全工比赛的情节,运用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写    出了聂耽独特的技能。
C.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比赛,这对于湘潭曲曲巷而言自然是大事,小说用“聂夫人失口说出去”的方式告知巷子里的人,十分自然。
D.聂耽领着七八个小伙子和姑娘去雨湖公园,通过看游鱼、嗅菊香、看雁字、听秋风等活动,显示了他的本领,同时对年轻人也起到了良好教育作用。
【小题2】小说中聂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结合文章,分析作者在塑造聂耽这一人物形象时运用的对比手法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