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河边的女子
修祥明
这是一个夏日的早晨。天亮得透透的了。日头还没有露脸。女子坐在河边的石蓬上洗衣裳。衣裳有一大堆——爹的、娘的、她的,还有仨门帘、俩被单、三块枕巾、一条线毯。没有云,也没有风,天蓝得像一湾清水似的。女子把一大堆衣裳泡湿和打上肥皂后.日头才从天边冒出了一小块儿来。那红红的一小块日头,像早起化妆的女人剩在那里的一堆胭脂似的。如果那真是一堆胭脂,她会不惜脚步和力气,回家拿一个雪花膏瓶子把它装起来。从河边到天边,看起来只有一两里地那么远,喝碗水的功夫就能走过去。但她明白,不用说这一辈子,就是再活一辈子,她日夜不停地走,也走不到天边。走不到那日头的身旁去。一群喜鹊飞了来。它们呼啦着翅膀在她的头顶转了一圈,然后在河南沿的两棵柳树上落下来。是五只吧?她数了数,是五只。数着喜鹊,她擦了擦前额上的汗,把贴在脸上的几根头发理到头上去。这群喜鹊住在她家天井的那棵老槐树上。喜鹊没有忧愁,成天价快快乐乐的。只要它们愿意,可以长久地在她家里住下去。但她却要走了,马上要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日头又往上冒了二扁指。日光洒下来.河面上像漂着一层厚厚的、闪亮的蜂蜜似的。再过一集,她就要嫁到离村五十里远的南镇去。喜鹊能跟着飞去吗?喜鹊把两棵柳树的柱条压得摇摇晃晃,喜鹊也跟着摇晃着,似要闪下来,却又那么牢靠地立在上面。爹娘对这门亲事很满意,但她真要走了,他们又舍不得了。一群小鱼游到她身前的水面上来。这些日子,爹天天喘粗气。小鱼像线一样细、针那么长,粗一看,像一包针撒在水面上还没沉下去。那天,她和女婿去登了记,回到家,爹拿着那个登记证手抖,胳膊也抖,脸上的肉一揪一揪,嘴搅别来搅别去却说不出话,倒是落下一串比豆粒还大的热泪来。两棵柳树的枝条刚要停下来,喜鹊们跳来跳去又把它们弄得摇摆起来。喜鹊们来回晃着,像荡秋千似的。它们是特意找这种享受的吧?小鱼下面有一条大鲫鱼,比她家水瓮里的那条还大哩。娘对她是另一种疼法和牵挂。鲫鱼吃小鱼吗?娘一天到晚说,女曼,你爱吃什么就说,我一样样做给你吃。今早晨,娘在家里熬小米稀饭,烙锅饼,还蒸了一盘小咸鱼。娘说,女曼,我给你做不了几天饭吃了。大半个日头冒了出来。一只喜鹊落到河套的草丛里。是只老喜鹊,小喜鹊们应该叫它娘。娘还说,女曼,等你走了,我会几天几夜困不着觉、吃不下饭。这句话最让她动心。那四只喜鹊也落到草丛里,几只白色的蝴蝶被撵飞了。娘说,你是我身上掉下的一块肉,一下子走了,我怎么受得了?蝴蝶飞到一片苦菜花上,采着花粉,亮着翅儿。说完了,娘两个就搂到一起哭。她说,娘,我也不想走,让我在家里帮着您干两年活吧。这时候,娘就止住哭,抹着哭红的眼圈说,你已经二十五了,该走了,再不走,就像霜打的韭菜那样不值钱了。娘又给她擦着眼窝说,咱两个这是哭的啥,你出嫁该欢喜才是.你要是嫁不出去,我才害愁呢。喜鹊们高抬着头,大张着嘴,似在甜美地喝着湿鲜的空气。又似在抢着吃香喷喷的阳光哩。小鱼游向哪里去了?鲫鱼还在那里悬着。本来,她不想嫁到那么远的地方去。五十里地,没有一天的功夫,是难回来一趟的。那几只蝴蝶越过河面朝她飞了来。水面上蝴蝶的影子像一群小鸟飞着的样子。去年秋,她差点和东庄的那个小伙定了亲。定亲前的那个晚上,小伙子约她到河边来见面。当时,两个人也坐在这块石蓬上。那时河水没有这么深。小伙子的个头、身架和家境都不错,就是动手动脚的这个德行她看不中。女孩子不是一个耍物.也不是一件家什,不该碰的时候
是万万碰不得的。喜鹊们并排着到河边来喝水。喝一口,咂一咂嘴,好像这是世界上最甜的河水似的。那天晚上,小伙子的毛病又犯了。可能他认为第二天就要定亲了,所以比前几次更撒野,以至于把她衬衣上面的那个扣子弄了下来。喜鹊们喳喳地叫着朝村里飞了去。第二天,她让娘把所有的彩礼退了回去,这门眼看要成的亲事就这么拉倒了。小鱼们又游了回来,只更少了一些,但离水面更近了。过了没几天,后屋的二婶子给她扯上了南镇上的这门亲。这个女婿——可以叫女婿了,登记了嘛。女婿真老实,到现在连她的手都没拉一拉。日头升到柳树梢上来,像个红灯笼一样俊美耐看。其实他不碰着俺,俺也是他的。到了结婚那一天,一个清清白白的俺全是他的了……羞煞了,羞煞了。喜鹊又飞了回来。这遭,它们没有落到柳树上,而是在她的身旁转圈儿。喜鹊通人性,它们是来叫她回家去吃饭。正好衣裳洗完了。她端起衣裳往家走。喜鹊们前呼后应着她。喳喳地叫着,像她的一群姊妹似的。
(选自《金山》2004年第6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E.小说在表达上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一边叙述女子即将出嫁的事,一边对女子出嫁前的矛盾心埋、对父母割舍不开的情感加以议论。
A.这篇小说没有故事情节,它主要是通过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一幅幅色彩艳丽多变而又充满动感的画面和人物的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的。
B.从“爹拿着那个登记证手抖,胳膊也抖,……落下一串比豆粒还大的热泪来”的描写来看,“女子”的父亲是不希望她马上出嫁离家的。
C.小说对女子没有详细交代,只知道她叫“女曼”;对她生活的场所也没有交代,只写她在河边洗衣服,这一切都说明了她生活环境的封闭落后。
D.“日头升到柳树梢上来,像个红灯笼一样俊美耐看”,这种喜庆洋溢的景物描写明显是在象征她对也嫁的满意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小题2】“日头”“目光”的描写在小说中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小说中的“女子”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小说的写法很特别,在写女子时还写了喜鹊、小鱼、蝴蝶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40: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与古文运动的先驱者相比较,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文起八代之衰”的重担会历史地落到韩愈的肩上。韩愈大大超越了他的先驱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他善于展开文学争鸣。西魏的宇文泰和苏绰,隋代的杨坚和李谔,曾依靠帝王之尊,将相之权,采用严厉的行政措施,来反对艳丽浮靡的“今文”,推行《尚书》式的“古文”,并且强制规定“自是之后,文笔皆依此体”(《周书·苏绰传》)。但效果极差,嗣响无闻,终于失败。韩愈则不同。他不依靠行政手段,而是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摆事实,讲道理,深刻地剖析了“古文”与“今文”的功过是非。是非明则方向定,人们容易接受,乐于响应。因此在他的周围自然团结了一大批作家及“古文”爱好者,为古文运动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其次,对六朝文学采取了正确的态度。对于六朝文学,先驱者常是采用简单的一概骂倒、全盘否定的态度,甚至连屈原的优秀辞赋,也被他们斥为“亡国之音”而不顾(柳冕《谢杜相公论房杜二相书》),但谩骂攻不倒骈文。韩愈则不然,他在批判的同时,对六朝文学并不全盘否定,对骈文有益的成分加以吸取,以便作为营养,用来壮大“古文”的新肌体。他虽自称是“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但这只是口号标榜,实际并非如此。他对六朝文学是熟悉而精通的,如他对唐初的骈文典范——王勃《滕王阁序》,称赏备至。他自己的文章如《进学解》《原毁》等,也自然地融骈入散,产生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再次,善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上,先驱者的火力虽猛,却没有在艺术特征及创作实践方面下苦功,因而理论脱离实践,因盲目而无用。柳冕曾感慨地承认:“老夫虽知之不能文之,纵文之不能至之!”(《与滑州卢大夫论文书》)韩愈则不仅有高明的理论,而且有成功的创作经验。他的优秀“古文”典范,自古至今,像磁石吸铁那样,吸引了人们,骈文就很难与它争锋了。韩文的创新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与骈文相比较,创造了适时通用的文学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成败至关重要。韩文之所谓“古”,并非真是要恢复先秦两汉的体制;恰恰相反,他是“惟陈言之务去”,提倡“能自树立不因循”的创造,要求像司马迁写《史记》那样,改古语为今言,创造出比较接近当时口语、适时通用的文学语言,为“古文”形象地反映生活创造条件。韩愈打的是“复古”旗号,实是为文学革新服务。正因为这样,所以韩愈能把先秦 两汉那种堂皇的文字,变为生动活泼、逗人喜爱的日常杂文,极富艺术魅力。一是针对现实,有为而发;发愤抒情,不平则鸣。这样,韩文就具有了充实的内容。如《送孟东野序》,以为文学是“物”(自然与社会)使之鸣的结果;文学反映的是“不平则鸣”之“物”,所以韩文言之有物,现实性斗争性很强。

总之,在唐代的古文运动中,不管是理论还是创作,韩愈都能匠心独运,无愧于“文起八代之衰”的称号。

(摘编自蒋凡《为什么说韩愈“文起八代之衰”?》)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们没有承担历史的重任,因此他们没能“文起八代之衰”。
B.韩愈对六朝文学采取了既否定也借鉴的做法,这种做法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C.古文运动的语言复古,并非要以先秦两汉的体制为本,而是改古语为今言。
D.韩愈“文起八代之衰”,是因为不管是理论还是创作,他都能够匠心独运。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韩愈与古文运动先驱者的差异。
B.文章从三方面人手指出韩愈大大超越了他的先驱者,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C.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阐述了韩愈在古文运动中取得的文学成就。
D.文章在论证韩文的创新精神时,从语言的通用和内容的有物两方面展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用行政强制提倡“古文”效果极差,而只要采用百家争鸣的方法就一定成功。
B.倡导“古文”时,古文运动倡导者高水平的实践比高水平的理论更具说服力。
C.古文运动的先驱者柳冕虽然在理论上大力提倡写古文,可惜没有付诸实践。
D.《送孟东野序》反映了“不平则鸣”之“物”,因为内容充实,所以现实性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经济总量中的60%来自港口海湾地带,湾区的概念由此而来。一般来说,湾区都需具备高度发达开放的经济、突出的海洋特征、优质的生活环境、集聚的创新资源以及区域内部高度融合等要素。例如美国的纽约和旧金山两大湾区,以只占全国0.4%的土地,承载了美国约十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国内六分之一的GDP,分布着50余家世界五百强企业,以及“硅谷”等世界科技创新高地。早在2015年,我国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规模就达1.36万亿美元,港口集装箱年吞吐量超过6500万标箱,机场旅客年吞吐量达1.75亿人次,已经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产业体系,是亚太地区最具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这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陈云贤《新格局新引擎》)

材料二:

全球四大湾区的数据对比表

指标(2015年)

东京湾区

旧金山湾区

纽约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

大湾区

内地9市

香港

澳门

人口(万人)

4347

715

2340

6671

5874

732

65

GDP(亿万美元)

1.8

0.8

1.4

1.36

0.99

0.32

0.05

占地面积(万KM)

3.68

1.79

2.15

5.6

5.47

0.11

0.003

港口集装箱在吐量(万TEU)

766

227

465

6520

4494

2011

15

机场旅客吞吐量(亿人次)

1.12

0.71

1.3

1.75

1.0

0.69

0.06

第三产业比重(%)

82.3

82.8

89.4

62.2

54.6

90

89.5

世界100强大学数量

2

3

2

4

0

4

0

世界500强企业总部数量

60

28

22

16

9

7

0

 

材料三:

粤港澳大湾区要赶上国际一流湾区,需要做好创新引领工作。比如寻求大数据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利用大数据改造传统动能,培育新动能,这也都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另外,要把治理规则的制定提上日程。新的技术、新的产业、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都需要有科学的治理规则和标准。要加快各个新业态、新行业的标准制定,否则必然产生野蛮生长现象。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需要新科技,也需要新的生产标准,更需要新的市场规则,粤港澳大湾区离不开新标准、新规则的制定。

(《2017湾区经济发展国际论坛观点集萃》,《光明日报》2017年11月27日)

材料四:

湾区是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以其开放性吸引着无数创业者和投资者,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动力源。通过粤港澳大湾区,民营企业可更好地对接海外先进技术、人才,增强有效供给。同时,国内企业也可以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开拓“一带一路”市场,加速“走出去”。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难点,在于提高协调能力与形成合作机制。要有效地促进各方相互合作,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规划与建设等可以先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王珺说。对于涵盖了9市和两个特别行政区的粤港澳大湾区而言,推动多方形成合力瞄准共同利益寻找增量,形成一套有效的协调机制,是题中应有之义。

广东财经大学副校长邹新月认为,粵港澳大湾区内各个城市的金融发展水平不一,要根据各自特长来发展特色经济。他建议,深圳可以参照旧金山的做法,主打科技金融,而广州最适合打造商贸中心和服务创新中心,建立债券交易平台和贸易平台,对整个湾区的金融资源进行优势补充。

(《83个关键词,寄语大湾区》)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湾区一般经济高度发达开放、海洋特征突出、生活环境优质、创新资源集聚以及区域内部高度融合。
B.海湾经济占经济总量的绝大部分,我国正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机遇,推进内地同港澳的互利合作。
C.早在2015年,粵港澳大湾区就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产业体系,活力与潜力十足。
D.粵港澳大湾区要赶上国际一流湾区,需要寻求大数据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要利用大数据的功能。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美国的纽约和旧金山两大湾区具有湾区的典型特点,土地虽少,但人口总量、经济贡献量却不少,科技创新含量高。
B.东京湾区与纽约湾区相比,人口密度、GDP总量、集装箱吞吐量和机场旅客吞叶量更高,第三产业比重相差不大。
C.粵港澳大湾区中各个地区或城市的发展条件不同,大湾区与内地9市有人口与面积等优势,港澳则有第三产业与大学的优势。
D.在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方面,粤港澳大湾区远远超过其它三个湾区的总和,可见粤港澳大湾区比其他大湾区经济更活跃。
E.粤港澳大湾区是对接国内企业与国际市场的重要载体,也是学习世界上其他湾区的重要窗口,它可以带动全国经济的发展。
【小题3】根据材料内容,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你有什么建设性的建议?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3000多年前,中国人开始在甲骨上一笔一画郑重地刻下字迹,它未被时光磨蚀,反在世界记忆中安放。2017年10月30日,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核,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成为人类文明中共同的记忆。
虽然“上下五千年”对我们来说是常识,但在百年前世界并未对中国投以同样的敬意,因为缺乏文字史料,外国史学家在历数人类文明时,将中国当作了古文明中的小字辈,认为中国文明从周朝起算。而为《封神演义》提供不朽灵感的商朝,在外国人看来不过是神话传说一类,不足为信,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因病的购药,发现一味中药“龙骨”上有刻画的痕迹,似乎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文字。经过研究,他认为这种文字来自商朝。因这种文字记载于龟甲和兽骨之上,便命名为“甲骨文”,中华一时为之震动。通过对”龙骨”的追索,中国考古学家认定在河南安阳附近必定有殷商遗址留存。1928年,中国开始发掘殷墟,除甲骨之外,还出土了铜器、陶器、骨器。在历次的挖掘研究中,逐渐得出了殷墟是商代晚期都城遗址的结论。从此以后,商朝不再是虚无缥缈的传说,而是不容置疑的真实历史。通过甲骨文世界对中华文明的承认向前是延伸了500多年。值得一提的是,王懿荣发现了甲骨文后仅一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城,王懿荣先服毒后投井以殉国。一百多年前,甲骨文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华文明,却没有使中华文明逃几乎被摧毁的厄运。一百多年后,现在的中华文明已经不是坚船利炮能摧毁的了。
文明的起源,承载于一片片甲骨之上。在甲骨文中,我们能看到祖先们的思维方式,从甲骨文上的记载能了解医学、祭祀、科技、生产生活、社会制度。这些事关文明起源、传统由来、文化特质的细节,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东西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哪些东西被摒弃,从而发现中华民族文明的品格,发现文明何以从中原腹地向四周扩散,发现为何在五千年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中华民族能屹立于世界之巅。看起来有些笨拙的甲骨文,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开端,像一个小火苗,在历史中摇曳,同时又在薪火相传。无论字形如何变化,火种没有变,文字的根基没有变。因为,祖祖辈辈传递的不只是文字,更是文字上承载着的经验、智慧、历史和责任。
(摘编自《唯一被解密的世界最古老文字在中国》)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了文字史料以后,外国史学家开始承认中国在人类文明中的崇高地位,使世界认同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说法。
B.王懿荣看到一味中药“龙骨”上有刻画的痕迹,确定它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文字,从此古老的商朝文明就得到了印证。
C.甲骨文的发现,使中华文明向前延伸了500年。这是中国考古学家经过辛勤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
D.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使中国古老的历史得到了世界承认,甲骨文也成为人类文明共同的记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先写了甲骨文起源的时间之早,接着写甲骨文成功人选《世界记忆名录》,起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B.文章第二段写甲骨文未被发现时中外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看法的差异,为下文写甲骨文被发现的过程和意义做了铺垫。
C.三四两段逐层深入,从甲骨文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发展、传承的重要意义到总结中华文化的特点,最后点明全文中心。
D.文章论证方法多样:第2段举例论证,表现中华民族曾经遭受的屈辱和不屈的气节;第3段对比论证,表现被中华文明传承和摒弃的内容。
(3)下列不属于甲骨文产生的影响的一项是
A.一片片甲骨文承载着文明的起源,让我们看到了远古时期祖先们的思维方式,了解到了当时社会的诸多情况。
B.从甲骨文关于文明起源、传统由来、文化特质等细节中可以发现中华民族文明的品格,也能发现中华民族强大的原因。
C.从甲骨文到楷书、草书、行书,虽然汉字形体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文字上承载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没有变。
D.出现于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充满着连绵的生机,它让每个中国人跨越地域,彼此相连,也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年7月28日,中国青少年近视防控名师讲堂在北京举行。据估计,我国近视患者人数多达6亿,青少年为近视高发人群,防控形势严峻。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简称“国家卫健委”)中国教育中心主任李长宁说,全国“爱眼日”主题连续三年聚焦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由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织专家编写的《近视防治指南》近日印发,以引导学生和家长树立正确的用眼意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专家指导、学校教育、家庭关注的科学防控体系正在积极构建。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视光学学组副组长杨智宽认为青少年近视防控需从预防、检查和治疗三方面共同发力。防控的关键在于规范孩子的用眼习惯,通过可穿戴近视防控智能设备对用眼行为进行监测和干预矫正。家长和学校督促孩子尽量减少持续近距离用眼时间,保证每天的户外1小时活动时间,做眼保健操等。
专家认为,青少年由于还在发育,不适合接受近视手术。到有相关资质的医疗机构科学验配角膜塑形镜是有效控制、延缓近视发展、避免成为病理性高度近视的安全方法之一,不建议近视度数大于600或8岁以下的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
(摘编自《专家:青少年近视防控体系待建立)
材料二:
教育部、国家卫健委近日共同起草《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规定,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严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单纯以学生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
征求意见稿明确综合防控目标:到2023年,力争实现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2018年的基础上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近视高发省份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到2030年,实现全国儿童青少年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6岁儿童近视率控制在3%左右,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下降到60%以下,高中生近视率下降到70%以下。
(摘编自《两部门拟规定:将儿童青少年近视率纳入政府考核指标》)
材料三:
在北京一座四层高的眼镜城里,不到半个小时,一副眼镜就配好了。这确实不错,但戴眼镜的中国人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而且多数是孩子。
1970年,中国16~18岁青少年的近视率不到1/3,2014年已近4/5,一些城镇地区比例更高。2014年,近视人数增加最快的是小学生,逾40%的小学生近视,是2000年的两倍;相比之下,在美国和德国,该年龄段人群的近视率不到10%。
问题出在社会而非遗传上面。造成近视的最大因素是户外活动时间少。眼轴长度增加是引起近视的最常见因素,而日光照射有助于视网膜释放一种可延缓眼轴长度增加的化学物质。户外活动缺乏、作业多、近距离读书写字的多重作用,加剧了近视。在中国和澳大利亚,6岁孩子的近视率差不多。但中国孩子上学后每天只有约1小时待在户外,而澳大利亚的同龄人有三四个小时。
视力差往往与收入高和受教育多相关,所以中国农村地区的孩子近视不太普遍。据卫生部统计,中国农村有1/3的小学生近视,相比之下,城镇地区的孩子有近一半近视。但农村同样存在视力问题。斯坦福大学农村教育行动项目发现,由于费用、学校对用眼健康不关注以及认为戴眼镜会加重近视的错误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农村,1/6的近视孩子不戴眼镜。
(摘编自《英媒:中国孩子户外活动少近视率远高欧美》)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材料一可知,中国近视患者人数达6亿,青少年近视高发;青少年不宜接受近视手术,可到有相关资质的医疗机构科学、安全地矫正视力。
B.到2023年,中国力争实现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2018年的基础上逐年最少降低0.5个百分点,近视高发省份逐年最少降低1个百分点。
C.专家认为:不建议近视度数大于600且8岁以下的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患者可通过穿戴防控近视的智能设备对用眼行为进行监测和干预矫正。
D.从材料三可知,2014年,中国16~18岁青少年的近视率是1970年的两倍多,小学生近视率是2000年的两倍,而在美国或德国,小学生近视率不到10%。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青少年近视防控名师讲堂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认为,我国近视高发,青少年近视防控的形势严峻,应尽早建立青少年近视防控体系。
B.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问题引起国家重视,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已将儿童青少年近视率纳入政府考核范围,并分阶段提出明确的防控指标。
C.文章介绍并分析了中国尤其是城镇的孩子近视普遍发生的情况及相关的社会原因,而中国农村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D.中国孩子上小学以后课业负担相对较重,每天户外活动时间远少于澳大利亚的同龄人,自然会拉大中、澳两国儿童青少年的近视率差距。
【小题3】为什么中国的儿童青少年近视高发?怎样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5

在美文中得到感悟,从故事里读出人生。
陌生人的一碗面
一天晚上,晓芬跟妈妈吵架了,她什么都没带就只身往外跑。但是,走了一段路,她发现自己竟然一分钱都没带,连打电话的钱都没有! 走着走着,她肚子饿了,看到前面有一个面摊,煮出的面香喷喷的,一定很好吃!可是,她没钱啊!
过了一段时间,面摊老板看到晓芬还站在那边,一直没有离去,就问她:“小姑娘,你是不是要吃面啊?”
“但是……但是我忘了带钱。”晓芬很不好意思地回答。
面摊老板热情地说:“没关系,我可以请你吃呀!来,我给你做碗面条吃吧,怎么样?”
“太好了!”晓芬已经饿得摇晃了。
不一会儿,老板端来了一碗面条和一碟小菜。晓芬吃了几口,忍不住掉下了眼泪。
“小姑娘,你怎么了?”老板问道。
“哦,我没事,我只是感激!”晓芬边擦眼泪,边对老板说:“您是陌生人,我们又不认识,只不过在路上看到我,就对我这么好,煮面给我吃!但是……我妈,我跟她吵架了,她竟然把我赶出来了,还不让我再回去了……您是陌生人都能对我这么好,而我妈,竟然对我这么绝情!”
老板听了,委婉地劝说她:“小姑娘,你怎么会这样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面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而你妈呢?煮了10多年的面,洗了10多年的衣服给你,你怎么不感激她呢?你怎么还要跟她吵架呢?”
晓芬听了这话,当场愣住了!
是啊!陌生人煮了一碗面,我都如此感激,而妈妈辛苦地把我养大,也煮了10多年的面给我吃,我为什么没有感激她呢? 而且,只是因为一件区区小事,我就跟妈妈大吵了一架,唉……匆匆吃完面,晓芬鼓起勇气,朝家走去,她恨不得飞回家对妈妈说:“妈!对不起,我错了!”
当晓芬走到自家胡同口时,看到妈妈那疲惫而又熟悉的身影,正焦急地左右张望……
看到晓芬回来了,妈妈惊喜地叫道:“晓芬啊!你让妈急死了!赶紧回家吧!饭已经做好了,菜都快凉了!妈以后不再跟你吵架了,好吧?”
此时,晓芬的眼泪不争气地涌了出来,在模糊的视线中,她看到了妈妈一双泛红的双眼……
沉思5分钟 思考几个问题!
如果有陌生人请你吃一碗面条,你会感激不尽吗?妈妈辛苦地将你抚养大,给你煮了10多年甚至20多年的面条,你有过丝毫的感激吗?别人的一点小惠可能令你感激不尽,但是对于父母,一辈子的恩情你可能都视而不见!这就是一生,这就是现实世界。记住,你的子女也可能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