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那一片春光
葛水平
①一年中最值得记忆的喜庆是从秋收后的锣鼓家什开始的。倘若村庄里没有戏台,“不唯戏无以演,神无以奉,为一村之羞也”。一座戏台的出现可以让村庄的天空改变分量,戏台是村庄伸出的手臂。
②戏台,是一个村庄最重要的场所。在家族中,在村子里,戏台总是很显赫地坐落在村子中央。它每年一度的繁华,更是与四周简陋的房屋形成鲜明对比。在这里,很多很多的欢乐都让时间的浮尘,一下一下地拂淡了。走上戏台,我惊讶地发现,一些恍若锣鼓的家伙,一派高亢的梆子腔,都被封在它的木板和廊柱的木纹里了,一起风,咿呀呀似有回放。
③纵观戏曲的发展史,戏台总是与戏曲的产生和发展同步的。戏曲萌生的北宋之前,尚为歌舞伎乐表演,这种表演只是画一块地方,撂地为场,由天性活跃的人在场地中央手舞足蹈。后来出现了露台,把艺人抬高,看个人展示自己。有史记载,这种舞台始于汉,普及于宋,到11世纪的北宋中叶,在北方的农村庙宇内开始出现了专供乐伎与贡品之用的建筑——舞亭。
④我始终不能忘记,阳光总是很鲜艳地照在戏台上,如后来舞台上的灯光。历史被搁到舞台上,人们开始娱乐历史,享乐历史,笑话历史。历史上帝王也有守不住江山的那一天,上天总会让他遭逢对手,于是就有各路英雄死在舞台上,死在锣鼓声里。看他们的人生曲曲折折,坐着,说笑着,看谁有能耐活到今天,天底下还是俺们老百姓有活头啊。看戏的人笑舞台上的人一生都过的是啥日子,心里受的是啥委屈,担的是啥惊慌。当热闹、喧哗过后,这时候,神也变得人性化了。于是,明白自己才是人世间最人性的神,是人操控着神的心力。
⑤戏台,拢着几千年中国的影子。纸上的东西对于老百姓来说总是不太踏实。一台戏,短促的热闹,闲月闹天的阶段,庄稼人看回头,看得情趣盎然那才叫好。这不,天才麻麻亮,汉子就扛着板凳占位置了。女人们傍晚等不及吃饭叽叽喳喳早已在戏台下闹开了,男人允许女人在唱戏期间放松几天。那样的时光,是村庄人潮喧闹的季节。
⑥四方步伴着梆子板眼敲打的节奏,一脸油彩似乎就穿行在了写实与象征的两重世界。人生如果是一场梦,演员演到极致便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前世。人不知舞台上萧何月下追韩信,为何要义无反顾?为何?刘邦说:“母死不能葬,乃无能也;寄居长亭,乞食漂母,乃无耻也;受胯下辱,一市皆笑,乃无勇也;仕楚三年,官止执戟,乃无用也!”有谁知,又有谁知?追来的人到最后落下一段唱:“到如今一统山河富贵安享,人头会把我诓,前功尽弃被困在未央,这才是敌国破谋臣亡,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⑦那样的舞台上,那样的大英雄悲歌。
⑧我看见过山西省万荣县孤山脚下北宋石碑,碑上记录着民间集资建造的中国最早的戏曲舞台。北宋叫“舞亭”“乐楼”,在大都市汴京还被称作“勾栏”“瓦舍”。“山乡庙会流水板整日不息,村镇戏场梆子腔至晚犹敲。”这是一幅来自民间旧戏台上的楹联,当今人想要和历史对话,能找到唯一的活物实际上就是舞台了。
⑨沁河岸边的古戏楼旧了,肉眼寻见它时,它已经失去了俗世快乐,它赤裸在天地间,我感到了悲伤。无人救我。只有那戏台上重檐歇山顶,正脊鸱尾艰难涌动直刺青天;只有那靠旗长枪,等待着大锣亮声好腾空远望。然而都安慰不了我,天地间只活跃着我的喘气声,我清醒地知道:修补是必须的,不修补就是毁灭,但往往修补就是另一种毁灭。一个注定与岁月无法抗衡的建筑,它生或者说它死,真希望有人多问几句!
⑩好在许多美好变成了戏剧财富,成为萧何月下追韩信,成为徐策跑城,成为霸王别姬,成为杨门女将,成为贵妃醉酒,成为王宝钏守寒窑……于是,世界不再是奔跑速度而是一种慢下来的享受。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台坐落在整个村子的中央,它一年一度的繁华与周围房屋形成鲜明的对比,文章如此来写突出了戏台在中国传统农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B.文章写“我”对记忆中戏台的独特认识及“我”走上戏台的感受,以第一人称视角行文,使表现的思想情感更为真实,更易引起读者共鸣。
C.“男人允许女人在唱戏期间放松几天”一句,一方面表明唱戏是村庄人心中的大事,另一方面也隐含有对传统社会中存在的男权思想的不满。
D.文中作者的感情与戏台紧密联系,其中既有对传统戏台的深深回忆与眷恋、对古戏台日渐破旧的悲伤,也有对美好事物以戏剧方式传承的欣慰。
【小题2】文章第③段写到有关戏台的历史,第⑥段引用相关唱词,它们在文中分别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写作的对象是“戏台”,那么作者笔下的“戏台”具有哪些人文价值?请结合文章具体表述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29 08:03: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韩 江

林渊液

①每年春天,诗人冷雪总是发来邀约:来看韩江,来看木棉花吧。

②小时候听说韩江,是在一出潮剧里。这出戏叫作《苏六娘》。苏六娘与表哥青梅竹马私订终身,父亲却要她远嫁杨秀才。话说杨秀才见婚期迟迟未得苏家应允,遂带乳娘前来讨亲。经过府城时,她像刚进大观园的刘姥姥,遇山便问什么山,杨秀才答曰“韩山”,问山下那座大厝,答曰“韩祠”,再问山脚下那条溪,杨秀才没好声气地答:“韩江,韩江……”

③就这么把韩江懵懂记住了。

④长长的滨江路,巍巍的古城墙。沧海桑田,水的样貌谅必有了巨变。现如今,江水或潺泼或汹涌,都在堤岸的规范之内。

⑤木棉树有些年岁了,树干挺拔高古,雄奇而有凛凛之气。春风一吹,一粒粒肥厚酣畅的红,便缀上了枝头。花,给人的感觉总是妩媚阴柔,而木棉花,在非生物学意义上,是一个雌雄同体的传奇。我与冷雪坐在木棉树下,眺望江水,有一搭没一搭地聊。我们同饮一江水,口音非常接近。那时,她结束一段旧生活已有年余,过去,已然淡了,在情绪上引不起悲,或者恼;未来,还远着,它也召不来欢,或者歌。一切仿佛迷蒙的,混沌的,打断这节奏的,唯有木棉花坠落的声响。噗的一声,重重地,似一个来自生命本身的叹息。转过身用眼光去看望它,整朵的,不萎靡,如在枝头。

⑥如果说当年从戏文里获得的是抽象的韩江,那么,得识具象的韩江却费了一番周折。孩提时常去的是外砂溪。县城里的孩子只见过井水,那水是圈在井箍里的。而外砂溪是野性的,带着向远方敞开的浩浩荡荡的神秘。我所居住的小城,从南门继续往南走,远远地走过一段荒郊野地才见外砂溪。一见着了大溪,心便与嗓子、手脚一起野了。多年之后才明白,外砂溪就是韩江的支流。

⑦眼前这一段韩江下游,便是当年向往与眺望的地方了。

⑧冷雪写过一首诗《一枚醒着的钉子》:“深夜,地球上的一个国家/国家的一个省份/省份的一座小城/一条江,江边的/一个人,站着,好像一枚钉子!一枚醒着的钉子/冷冷地钉在地球的表面。”

⑨我相信,诗人这一枚探索和打量世界的钉子,不只是向内的,还有一个面向外部世界的无比漫长的半径。这条江,同时也是她建立的参照体系的重要原点。

⑩可是,到了今天我们的眺望又在何方?

⑪之前,其实去过三河坝,那个韩江开始的地方,看它到底是由两条怎样的河流交汇的。那两条河流,一条属红色岩系,又多盆地,故江水红而浊;另一条属花岗岩结构,周边植被良好,故江水绿而清。站在桥上,看两条秉性各异的水带,奔赴到了一起。那江水、那泥沙,那水中的鱼和微生物,它们相互进入对方身体的深处时,谅必还是彼此陌生的。我相信,很多不同事物的相互遇见和交融,与人和人之间的感情有着惊人的相似。或许,这场交汇是可以给我们带来神迹的,可是,也是在这一地方,我的眺望又在更远处。这一条红而浊的江水,它是由什么汇合而成的?那一条绿而清的江水又是如何?它们前面复杂的河网,一如庞大的家族背景,到底是羽状、扇状、辐射状,还是网状?它们经历了怎样的迂回,冲撞与交织,才来到了我们的面前?

②只道是见到了韩江的源头,其实,对于一条水来说,哪里才是源头呢?

(摘自《散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②段写了“我”懵懂记住“韩江”这个名字的特定的情境,有人物,有画面,有情节,鲜明形象,生动真切,形象动人。
B.“她像刚进大观园的刘姥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乳娘比作刘姥姥,一是使文章更富有文化内涵,二是使表达形象生动。
C.说木棉花“是一个雌雄同体的传奇”,重重地坠落的却是“整朵的,不萎靡,如在枝头”,暗示了生命哪怕将要凋零也不悲凉。
D.文章以作者和冷雪的重游韩江为线索,写了作者眼中的韩江,表达了作者对于韩江溯源和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独到见解。
【小题2】文章引用冷雪的诗《—枚醒着的钉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请你从韩江溯源及家族溯源两个方面,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小题4】《韩江》和《大地》虽然都是通过一个“我”来完成情感的表达,但是处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方向不同。试结合相关文本加以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在道德人格境界上的理念,首先集中体现为其消解了孔子以来所形成的儒家圣人人格的崇高性和神秘性的色彩,去除了圣人与凡人的等级划分,从而在道德人格境界上赋予人以自由而平等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孟子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显著超越。在孔子的理想人格境界中,圣人作为一种最高的人格类型,具有强烈的神秘性、崇高性、等级性色彩。圣人在孔子的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存在,同时圣人又是“不可见的”,具有极强的神秘色彩;圣人与凡人处于不同的等级序列。孟子则不然,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是可以自由地成圣成贤的,圣人并不是“高等级”的道德存在,而是与凡人处于同等地位的。当曹交问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给出了非常肯定的答复:“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也即是说,尧舜的道德精神是简明的,你只要按照仁义孝悌的道德原则来要求自己,你就可以成为尧舜。在孟子的观念中,圣人并不是异类,“圣人与我同类者”(《孟子•告子》),圣人之心与我之心同然,因为仁义礼智之义理存乎每个人之心。圣人只是先得仁义礼智之心,因而成了圣人。而凡人之所以没有成为圣人,并不是因为凡人比圣人低下,而只是因为外物和欲望遮蔽了本心。只要去除遮蔽、发扬本心,人人皆可以成为圣人。也正因为如此,在成圣成贤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是自由而平等的道德主体,都可以通过扩充和发扬道德本心,从而成为像尧舜一样的圣人。
其次,孟子在人格境界上并不认可人格的单一性,而是坚持人格的多元性,从而给予道德主体更多的道德人格境界的自由选择空间。孔子所形成的儒家传统,往往把圣人塑造为十全十美、超凡脱俗的人格类型,从而制造了圣人的统一模板,它更多的是供人瞻仰,凡人只能接近圣人,而永远不可能学成圣人。但是,在孟子的伦理思想中,圣人不仅是可以自由学成的,而且圣人本身也没有统一模板,并不存在统一标准来界定圣人与非圣人。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由此可见,在孟子的伦理阐述中,伯夷、柳下惠等都是圣人,他们具有多样的个性特征而不存在统一的模板,并且他们的人格也并非十全十美,比如,伯夷过于清高不能与现实社会相融,柳下惠过于随和而缺乏独立性等。但是,孟子依然把他们看作圣人。而对于孔子的评价,孟子虽然认为孔子“得天时”而成了圣人中的集大成者,但是孟子并没有因此而独树孔子一人之人格,而否定其他几位。
(选自《论孟子伦理思想中的自由理念》,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消解了孔子的圣人“不可见”的理想人格境界,所以孟子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超越。
B.孟子在道德人格境界上的自由理念,赋予人以自由平等的权利,使人人都想成为圣人。
C.在孟子的观念中,仁义礼智的义理存于每个人心中,圣人与凡人并不存在等级差别。
D.圣人在孔子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存在,而在孟子心目中却是并非完美的普通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将孔子的圣人观与孟子的圣人观进行比较,把孟子的观点论述得更加鲜明、深刻。
B.文章第二段指出了孟子圣人观的两个基本观:一是圣人没有统一的标准,二是圣人人格并非完美。
C.文中多处引用孟子原话,表明了孟子的思想主张,有力支持了作者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文章两段为递进的结构关系,首先提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然后详细说明怎样才能成为圣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孔子所形成的儒家传统观念,只有具有十全十美、超凡脱俗人格的人才能成为圣人,凡人只能接近圣人。
B.孟子认为:因为外物和欲望遮蔽了凡人的本心,所以凡人无法成为圣人;故要想成为圣人,必须去除遮蔽、发扬本心。
C.伯夷、柳下惠具有不一样的个性特征,人格都并不完美,而孟子依然把他们看作圣人,可见在孟子眼里人格可以有多元性。
D.孔子虽是圣人中的集大成者,但孟子却认为他只是“得天时”之利,并无超出伯夷等人之处,因而并没有独树孔子一人之人格。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他所洞察的“荒谬”恰似我们的当下
①在加缪诞辰百年之际,再来看这位伟大的人物又多了几分意味。尤其是在中国的当下,重新审视加缪,其斑驳的色调更为复杂:一方面,通过时间加缪更加确立了自己的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对于中国作家来说,有一批年轻有为的作家公开承认受加缪影响,这是跟以往更重在哲学上被学院派认可的不同之处;另一方面,“加缪”二字成了一众只是爱好谈论文学的青年人的口头禅,跳出学术框框已经大有显学之意,他们将之符号化,甚至在整日里将“萨特”、“存在主义”、“虚无”、“局外人”作为关键词挂在嘴上的人那里,加缪仅仅是比郭敬明更严肃一点的作家。
②很多事情发生在我们这里,就会诞生出几分荒诞的意味。以存在主义的流行或者加缪的风靡,来彰显自身文化上的脆弱和残缺,这令荒诞瞬间产生了爆炸般的效果,即,以荒诞的现实来呈现荒诞,这实在是太荒诞了。
③可是当一件事物变成大众审美、流行趋势,就难免让人趋之若鹜,正如前不久无数媒体脚碰脚、肩擦肩地争先纪念死去的娄·里德一样,谁让你那么流行和据听说的牛逼闪闪了,那么我将你拉下至大众的泥潭又有什么不妥呢?
④换个角度来想,我们用晚于西方大概五六十年的时间,认识到了“存在与虚无”,以一种新的维度来看世界和人生,晚是晚了点,但也不能不说是好事。即便这里面多少呈现了我们自己本身的一点荒诞色彩,也可以将之看成一种进化意义上的向前走。
⑤加缪作品的数次再版,以及我们更加大众化的阅读,从未来有可能的意义上来讲,这是件提升一个民族文化和审美的事情。你没法想象假如所有持汉语的人,都是荡漾在《小时代》、《一座城池》这样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中,那会是一副怎样的荒诞和廉价;你更没法想象,当汉语作为一个语种要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文学成就时,仍然搬出来还是唐诗宋词--曾经,莫言、阎连科以压榨花生油般地学习过马尔克斯,苏童、余华被卡夫卡、博尔赫斯影响着改变了汉语文学,那么今天为什么不能有一批受加缪影响的作家成为中坚呢?
⑥从因物质的严重匮乏进而着迷给物质世界披上一层魔幻色彩的叙事,到因置身于现代性之外而对技术的迷恋和对精神的过于依赖,中国当代文学已经走了一条完全不同于世界文学主流的道路,如今从意识到现实困境,我们有理由想当然地以为,未来可能会看到存在主义的风靡。那些困扰现代人的障碍,以及对现实所呈现的荒诞无能为力的状态,实在太贴近我们每天刷微博看到诡异的社会新闻时的心理状态了。
⑦而加缪此时此刻的意义就在于,他早在数十年前就已经洞察了人类的荒诞和虚无。这种洞察依然可以让今天的中国作家和读者一次次张大嘴巴恍然大悟。
(选自《洞见》2013年第1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第①段中的人们对加缪的认识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加缪是伟大的,在中国的当下重新审视依然可见其受重视程度,很多年轻有为的作家和爱好谈论文学的青年人对加缪的看重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B.加缪以往的影响力更多是在哲学上,是被学院派认可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渐渐显现 与以往不同的在文学史上的崇髙地位。
C.很多爱好谈论文学的青年人将“加缪”作为口头禅,将其符号化,好像已使“加缪”跳出了学术的范围而成为社会显学,但这只是一种肤浅理解加缪的表现。
D.整日将“萨特”“存在主义”“虚无”“局外人”作为关键词挂在嘴上的人,对郭敬明持不认可的态度,他们认为郭敬明是一个不严肃的作家。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我国,存在主义的流行或者加缪的风靡,恰恰彰显了我们自身文化上的脆弱和残缺,这是令作者感到极其荒诞的一个文化传播效果。
B.加缪的流行,就和前不久无数媒体竞相纪念死去的娄·里德的情形一样,都是因为人们有一种将名人拉下到大众的泥潭的心理。
C.尽管加缪和萨特等人的思想用了比较长的时间才被国人接受,但这种文化传播有其进步意义,因为人们由此获得了看世界和人生的新维度。
D.莫言、阎连科、苏童、余华等作家对西方作家的借鉴和学习为今天的作家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未来存在主义可能风靡,受加缪影响的作家可能成为中坚力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缪所洞察的“荒谬”和我们当下的一些现象极其吻合,这既显现了加缪的伟大,也显现了当今社会文化发展的不健全。
B.从作者的角度看来,不是所有的流行都是进步的表现,像加缪的流行、《小时代》的流行以及人们每天刷微博看社会新闻的流行让人感到的都是荒诞。
C.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审美水平的提升固然要从传统文化里吸收营养,但更要摈弃廉价肤浅的文化、引进接受像加缪这样的外来先进文化。
D.中国当代文学之所以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于世界文学主流的道路,与中国历史上曾经历物质的严重匮乏期和置身现代性之外等因素不无关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夏、商、周三代实行分封制,每座城几乎都是大小不等的国。尽管这些国名义上都从属于王和上级诸侯,但都有一定的独立性,所以无不将行政功能置于首位。由于人口稀少,土地富余,城的范围可以划得很大,城内不仅有手工作坊,还可能有农田。相比之下,普通居民的住所和活动场所反而显得微不足道。

自秦以降,中央集权制度越来越巩固,城市的政治功能和等级制度也越来越明显。每座城都设有政府机构,实行逐级管辖;都筑有城墙,宫殿与城墙成为一座城市不可或缺的主体。作为地区性的行政中心,相应的衙署和其他行政、军事机构也会占较大面积,居民能享受到的设施很有限,城市生活的质量很低。

在一个农业社会,多数人从事农业生产,离不开自己的土地和家园。除了不得不住在城里的皇帝、贵族、官吏、将士、商人、工匠等,其他人往往选择乡居,因为城市生活未必比农村生活更美好。

东汉末年分裂割据,饥馑反复,战乱频仍,宫殿毁坏,朝廷无力建造新的宫殿和衙署,民居在城市中比例相应增加;人口流动增加了移民,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佛教传入后,寺庙成为城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首都与大城市中形成特殊的景观。

唐都长安由外郭城、宫城、皇城和各坊、市等构成,是中国里坊制封闭式城市的典型。五条干道宽百米以上。街道将城内分为110坊,各坊建有坊墙、坊门,坊内为居民住宅、宫衙、佛寺、道观等。两市筑围墙,市内店铺、作坊密布,商业繁荣。三渠引水入城,满足宫苑和景观用水,汇成曲江池等风景名胜。唐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范围最大、人口最多、设施最先进的城市之一,但封闭性结构还是对居民的生活有所影响,对商业和经济的发展有所限制,这些局限到宋代才得到突破。结合《清明上河图》的描绘和文献记载,可以肯定,至少在经济发达地区,“清明上河图”的模式长盛不衰。明清的江南,以经济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市镇,以天然河流和人工运河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以精细农业和商业、手工业和服务业组成的复合经济,形成了崭新的城市、集镇和城市生活。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态与功能》)

材料二:

表一    2006-2016年中国城镇与乡村人口数量变化

(图表国家统计局)

表二    2008-2015年中国城市建设变化情况

(图表国家统计局)

材料三:

中国的城市建设经历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高速发展,逐步进入城市转型发展的新常态。城市建设目标从追求规模和经济效益为主开始转向对生态、人文、社会公平和可持续性等立体的价值追求,尤其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城市向着“智慧化”建设发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条件越来越成熟,城市管理形成以数据为驱动的城市决策机制,使城市功能和产业的转型更加显著,为城市创造以技术为驱动的商业价值,最终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有机生态城市系统。

早在90年代,IBM首次提出“智慧城市”概念后,中国也在1995年启动数字城市建设,这是中国智慧城市的1.0版本;随着2008年“智慧地球”概念的提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再次进入到3.0感知智慧城市时代;在2013年,WiFi、3G/4G的网络传输与云计算、大数据的后端数据存储、处理与分析的技术进步下,4.0认知智慧城市时代开启;在不久的将来,数据积累以及传输带宽和速度的再次腾飞,使得智慧城市达到整体架构协同管理,“人工智能城市”的时代也将到来。

中国城市的政策方向则回归以人为本这一本质和核心,城市的发展都围绕着“高效、惠民、可持续发展”理念,让城市建设迎来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但是,近年来“大城市病”——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日益严峻,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创造更高的城市效率、更优的城市运作、更适合居住的城市环境……成了国内城市管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摘编自艾瑞《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城市展望研究报告》)

【小题1】下列对中国城市建设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早期,中国城市的主要功能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对居民生活关注相对较少,使得人们更愿意生活在乡村。
B. 复合经济的发展使城市建设突破封闭性的局限,建设模式在逐渐改变,并进而促进了城市生活质量的提升。
C. 新型城市建设追求生态、人文、社会公平和可持续性等立体的价值,在城市功能和产业的转型方面更为显著。
D. 随着城市建设的升级,“人工智能城市”建设引起的“大城市病”逐渐成为国内城市管理亟待解决的难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材料一显示出中国古代立足于政治功能的城市建设模式具有封闭性,而以经济为基础的城市建设模式则更具有开放性。
B. 材料二揭示了在当前城市建设过程中,增加城区面积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应将建设的重点放在改善基础设施上。
C. 材料三所描述的“人工智能城市”时代的到来是对传统城市建设模式的颠覆和终结,它必将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D. 从古至今,从传统城市建设到“人工智能城市”建设,虽然城市建设的功能和模式在不断变化,但其本质是相同的。
【小题3】如何才能在中国未来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真正实现“以人为本”这一核心?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内容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