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去乡下
秦德龙
若是真的没人种庄稼,我们以后吃什么呢?董阳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并为此而担忧。他决定去乡下搞一个调研,看看农民都在干什么,分析以后如何解决口粮问题。
穿过一片又一片茂盛的玉米地,他的脑子还在想着这个问题。这也申遗,那也申遗,要不要把种植庄稼的技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呢?
到了一处乡村,只见到几个老人和一群孩子。类似的报道他在报纸上读过,成年人都到城市挣钱去了,村里只剩下些孤寡老人和孩子。那么,是谁种下了那一片片庄稼呢?
董阳问村里的一位老人。老人告诉他,播种的时候,外出打工的人会回来,回不来的,就花钱找人播种。收割的时候也是这样,总不能让庄稼地荒着。
董阳又问,花钱找人,能找的到吗?
老人肯定地说,能找到。老人又说,总有一些人离不开土地,只要多花钱就是了。
董阳继续问,你能帮我找几个留下来的农民吗?
老人摇摇头,表示不能。老人说,他们忙着呢,哪有闲工夫陪你说话?停了一会儿,老人说,你过年的时候来吧,能见到许多人。这些人都有个新名字——进城务工者。呵呵呵。
董阳也笑了。看起来,老人的笑容里有内容。
从乡下回来后,董阳对一些人说了自己的感受。人们问他,你真的去农村了吗?
董阳说,我到农村去看看。又说,我就是好奇,那一片片玉米是谁播种的?
有人点着董阳说,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城里这么多下岗职工,可以去给农民种地呀。浇水、打药、锄草……什么都干。
这可真让董阳奇怪了,他还是头一次听说,城里的人下乡种地。
人们笑着说,你真的没听说过?你看看,现在城里的多少人包了农村的土地?骑摩托车去,打个来回快得很,不耽误回家洗澡、看电视。有条件的,还开着小汽车去呢!
董阳若有所思地点着头。
以后,他便留心了,果然看见一些人往乡下跑,带着农具,谈笑风生。
也许,日新月异的生活让董阳倍感妙趣无穷,他对身边发生的一切充满着好奇。他决定写完那个调查报告。他想起来了那个老农民的话,过年的时候,再去趟农村,见见那些外出打工回来的农民。
年底,他去了乡下。
在往乡下去的路上,他看到集镇上人口很多,一些青年人正在置办花红柳绿的年货,也有人正在杀猪宰羊,到处是热腾腾的景象。
董阳进了村子,发现村里的人多了起来。可是先前的那位老人,却不知道去了哪里。
他进了一家农舍。几个青壮年汉子正在屋里打牌。董阳没话找话说,正在打牌呢?
一个人看看他说,不打牌,干什么?
另一个人问,你是谁,我们怎么没见过你?
几个打牌的人都乜了董阳一样,他们没有停下来手里的牌。
董阳做了自我介绍,给自己找了个台阶。
一个人说,你真是个闲人,闲得往乡下跑。
打牌的人全都笑了起来。
董阳也跟着他们笑。不过,他的笑,很勉强。
打牌的人让董阳随便坐,还指着花生、瓜子、糖果,让他随便吃,自己拿。
这时候,一个人对董阳说,你别到处瞎转了,过年都这样,我们在外面干了一年,就这几天,休闲休闲!
董阳想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可不能光顾着休闲虚度了光阴。可是,话没说出来,话到嘴边就变成了“回家就打牌,地里的庄稼怎么办?”
几个人都笑了起来。
有个人对董阳说,一看,你就是没种过地。大冬天的,地里有庄稼吗?有,也是麦苗,下场雪就盖上了棉被子,不用管它。
另一个人说,你和他啰唆什么,快出牌。
又一个人说,农业上的事,和他说得着吗?
几个人就不再搭理董阳,把他晾在了一边。
董阳摸了摸下巴,钻出了屋子。
这时候,他看见了先前那个老人。老人的身上,套着新崭崭的唐装,正被几个大人小孩们簇拥着,也不知道,是不是老人的儿孙。
老人也看见了董阳,热情地和他打着招呼,来了啊?
董阳说了些给老人拜年的话。老人感动得直笑,伴着欷歔。老人指着身边的人说,这些人,都不是我家的,都是我花钱雇来的。我家的人,都没回来,在外头过年了。
董阳吃惊地张着嘴。
回城后,董阳将调查报告的提纲撕了个粉碎。
他想,开春后,也去乡下打工。
(选自《山东文学》2015年第5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写了东阳两次去乡下的经历,透过董阳的具体言行,充分表现出他对城市和乡村生活现状的深刻了解。
B.看着农村人都到城里打工,董阳心里很想知道农村的土地由谁来种,老人告诉他答案,是城里下岗职工来种。
C.关于调查报告在文中出现了几次,由最初的想要写调研,到决定写完这个调查报告,最后他把调查报告的提纲撕掉,可见调查报告是全文的线索。
D.董阳过年时来到乡下,看到村子里确实有很多人,可是这些人并没有干活,而且对他也不热情,这让他很尴尬。
E. 这是一篇耐人寻味的文章,乡下人去城里打工,城里的人去乡下打工,这种现象有时代特征,但老人花钱雇人陪着自己让人感觉心酸。
【小题2】文章以大量笔墨写到董阳周围的人们,还有乡村那些过年回来的人们,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小题3】文中说,“看起来老人的笑容里有内容”。试分析笑容里包含的内容。结合文意推断作者对“进城务工者”的态度。
【小题4】文章结尾老人告诉董阳这些人都是他雇来的,表现了怎样的时代特征?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51: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碧海蓝天林徽因
韩石山
①谈林徽因,应当抱着一种敬仰的心情,不能光想着她多么的美丽,还应当想到她多么的高大。这个人物,绝对是值得我们敬仰的,可望而不可即的那种敬仰。
②假设这样一种情景:一个中国的杰出的知识女性,在碧海蓝天间,款款地向我们走来,我们感到亲近,感到震惊,也迎着她走过去,然而,不管她怎样不停地走着,也不管我们怎样不停地迎着她走着,我们永远也走不到她跟前。
③在一篇文章中,她的儿子梁从诫说:“母亲也许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多少带有一些‘文艺复兴色彩’的人,即把多方面的知识才能-——文艺的和科学的、人文学科和工程技术的、东方和西方的、古代和现代的——汇集于一身。在许多领域都达到一般专业者难以企及的高度,同时,所有这些在她那里都已自然地融会贯通,得心应手而绝无矫揉的痕迹。”
④她的好友费慰梅在为一本《林徽因文集》写的序言里说:“当我回顾那些久已消失的往事时,她那种广博而深邃的敏锐性仍然使我惊叹不已。她的神经犹如一架大钢琴的复杂的琴弦。她能够以其精致的洞察力为任何一个艺术留下自己的痕迹。”
⑤但我以为,这样的评价,还是不完全的,即使把她惊人的美丽,高雅的气质包括进去,我也觉得远远不够。
⑥1944年11月,日军北上进入贵州,有直扑四川之势。林徽因做了最坏的准备。抗战胜利后,梁从诫问妈妈:“如果当时日本人真的打到四川,你们打算怎么办?”林徽因告诉儿子:“中国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嘛,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儿子急了,又问:“我一个人在重庆上学,那你们就不管我啦?”病中的林徽因握住儿子的手,仿佛道歉似地小声说:“真要到了那一步,恐怕就顾不上你了。”每次看资料看到这儿,我都有一种想哭的感觉。这才是忠肠侠胆,这才是高风亮节,这才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品质,这才是读书人的气节!
⑦1946年7月,林徽因一家就随清华大学的教授,一起乘飞机回到了北京,住在了清华园里。北京解放前夕,她是很兴奋的。有的教授离开北京去了国外,林徽因在和一些老师学生谈话时曾说:“我深信一个有爱国心的中国知识分子不会选择在这个时候离开祖国的。”后来她与丈夫梁思成一起设计国徽,一起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只是夫妻两个人,绝然没有想到,正当他们满腔热情地投身于新中国建设事业的时候,历史和这个优秀的中国女人开了一个玩笑。
⑧她青年时代的志向是“掌握西方牢固建造理论,使我们的建筑物能够历时更久一些”,而历史偏偏让她目睹,北京的城墙和城门楼,街道上的牌楼,却在她的眼皮底下,叫一段一段地,一个一个地拆掉了。坚固的没有建起来,本来已够羞愧的了,而原有的,虽不坚固却也辉煌,已经耐了几百年怎么也还能耐它几百年上千的古老建筑,没有毁于八国联军,没有毁于日寇侵华,却在自己原先满寄了希望的共和国时代,像风刮一样地从她眼前消失了,这才是让她心如刀搅,生不如死的事情。这才是历史开的天大的玩笑!
⑨1955年4月1日,林徽因去世。逝世前她拒绝吃药。深夜弥留之际,梁思成过来为妻子送行,放声痛哭,喃喃自语:“受罪呀,徽,受罪呀,你真受罪呀!”梁思成说错了,受罪的不是妻子,而是他。梁思成活到了文化大革命,备受凌辱,于1972年在寂寞中去世。什么都不说了,发生在公元1950年代前期的“北京城保卫战”,两位守城名将,或者说保城勇士,是彻底失败了。不管过上多少年,多少代,只要人们知道中国北方有个叫北京的城市,这个城市曾有一圈庄严肃穆的城墙,有若干高大美丽的城门楼,都会知道有两个中国的杰出的知识分子曾为保卫它们而生死以赴,粉身碎骨在所不辞!
⑩林徽因,这个受过双重文化教育熏陶的绝代佳人,没有只留下她的美丽,也留下了她的业绩,成功的和失败的,最终完成了一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杰出典范的形象的塑造。就是作为一个女人,她也是杰出的,她成全了他的丈夫,也成全了她的祖国。
11她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她是天地日月精气凝聚成的一个才女,也是中西文化共同铸造的一个女神。
12什么时候看到碧澄的海水,什么时候仰望头顶的蓝天,什么时候都要想到,在这个世界上,在碧水蓝天间,有过一个叫林徽因的女人!
(选自《民国文人风骨》,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中国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嘛”,“后路”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作者会有想哭的感觉?(4分)
 
 
【小题2】(小题2)文章在材料组织方面详略得当,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个特点?(5分)
 
 
【小题3】(小题3)文章为什么要以“碧海蓝天林徽因”为题?请结合人物形象和作者情感进行分析。(6分)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很多人都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这被称为绿碳。可你知道蓝碳是什么吗?蓝碳就是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在生态学家眼里,通过增加植物光合作用尽可能除去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之储存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是一个重要途径,这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绿碳,它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被认为是解决全球可持续发展危机的重要途径。而海洋也是固定碳、储存碳的一座大宝库。海草床、红树林、盐沼被认为是3个重要的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研究表明,大型海藻、贝类乃至微型生物也能高效固定并储存碳。2009年,联合国发布相关报告,确认了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蓝碳开始被逐步认可并得到重视。
(摘编自2017年12月04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海洋中碳存储量达3.8×105亿吨,占地球二氧化碳存储量的93%。据科学家测算,尽管蓝碳植物只覆盖不到1%的海床,仅占土地生物量的0.05%,但每年能捕捉大约8700万吨至16500万吨二氧化碳,相当于全球化石能源碳排放总和的四分之一。而绿色碳汇每年抵消同期化石能源碳排放总和的8%~10%。
(摘编自2016年08月26日《浙江日报》)
材料三
目前,全球60%的主要海洋生态系统已经退化,或者仍在被人们强行利用。在过去50年里,红树林的面积减少了30%~50%,珊瑚礁减少了20%,沿海地区生态脆弱性大幅提升,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与此同时,海洋吸收的二氧化碳比例已接近26%,导致海洋酸化,并危及整个海洋食物链以及有赖于此的社会经济活动。而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增加和技术进步等累积的压力使这些现象日趋加剧。此外,位于大洋深处的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栖息地具有的重要价值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和保护。2010年联合国和非政府伙伴发起了“蓝碳倡议”项目,旨在通过沿海和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可持续利用减缓气候变化。
(资料于上海市海洋工程咨询协会)
材料四
“‘中国蓝碳计划’对外服务于我国应对气候问题国际谈判对内支撑海洋生态健康和沿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落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助推器。”近日,中科院院士焦念志在接受采访时说。
该计划的内涵包括了陆海统筹、减排增汇、生态系统健康、沿海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个一揽子系统工程,将直面长期以来的许多难题,比如自然海岸线大量丧失、陆源排放过量、生态灾害频发、渔业资源枯竭等。″在他看来,沿着蓝碳计划这条主线推进,海洋低碳经济就有了具体可行的抓手,陆海统筹的生态补偿机制就有了科学定量指标。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内容丰富多彩,除了经济层面还有更深刻的内涵,如海洋科技。焦念志认为,相对于周边国家,我国有突出的特色和明显的优势,可以在国际交流中起到引领带动作用。“‘中国蓝碳计划’正是这样一个柔性利器。”他说。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岸国家几乎全是发展中国家,同样面临着节能减排的压力和环境问题的困扰,蓝碳是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将蓝碳计划拓展到这些国家,发挥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科技优势,不但有利于对方解决难题,还可以大大增强中国的地区影响力,推动构建和平、稳定、繁荣的周边环境。
同时,焦念志建议,我国可向全世界定期发布《中国蓝碳报告》,宣传中国新常态下的低碳经济成果,提升国际影响力;还可以设立“中国蓝碳计划”国际奖学金,用于南海周边国家优秀青年来华攻读学位或交流合作,“一方面为周边国家培养人才,貢献于南海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另一方面,传播中华文明和现代科技理念,播撒睦邻友好的种子,为亚太地区和平发展作出贡献”。
(摘编自《焦念志院士:以“蓝碳计划”助推“海上丝路”》)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揭示了蓝碳与绿碳的内涵及其对环境的重要意义,并介绍了海洋在固定碳、储存碳方面的作用。
B.材料二通过多方面的数据上的对比,直观地说明了蓝色碳汇捕获、储存、隔绝碳的能力远超绿色碳汇。
C.材料三运用数据列举出全球主要海洋生态系统退化的种种表现,并指出其未受人类充分关注的现状。
D.材料四阐明了“中国蓝碳计划”的内涵及其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助推作用,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措施。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绿碳和蓝碳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人们对蓝碳的认识远不及绿碳。
B.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增加和技术进步等因素使海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酸化,严重威胁了海洋生态系统。
C.红树林、珊瑚礁大面积减少,海洋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蓝碳计划”“蓝碳倡议”旨在解决这一问题。
D.“中国蓝碳计划”有利于解决能源不足、废气排放等问题,这与其陆海统筹、减排增汇等内涵相契合。
E. 我国可以通过定期发布《中国蓝碳报告》,设置专项奖学金等方式,助力“中国蓝碳计划”的实施与海上丝路的建设。
【小题3】(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我国推行“蓝碳计划”的益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动车组车辆保有量快速上升,机车车辆增速减缓。动车组随着高铁建设的爆发而快速增加,2015年动车组拥有量达到1.76万,“十二五”期间复合增速为21.04%。客车保有量趋于饱和。增选减缓。根据国家铁路局统计,2015年我国铁路客车拥有量达6.5万辆。较2014年同期增加4400辆,同比增长7.26%,近5年复合增速为4.23%;铁路货车拥有量达到72.3万辆,较2014年同期增加12900辆,同比增长1.82%,近5年复合增速为2.17%。机车车辆拥有量保持稳定,2015年我国铁路机车拥有量达2.1万辆,与2014年同期基本持平,近5年复合增速为1.4%。

高铁线路的延伸 ,轨交车辆设备将随之带来增量需求以满足新投产线的铺车需求。根据《“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期间高铁营业里程还将增加1.1万公里,年均增加2200公里。按照我国高铁动车组车辆保有量密度约为1辆/公里,“十三五”期间高铁新线建设带来至少1.1万辆动车组的新增需求,每年带来至少增加2200辆动车组的新建线路铺车需求。

(节选自《2016年中国铁路车辆保有量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

材料二:

动车新增通车里程触底回开叠加运营密度提升,动车需求迎来向上拐点。到2020年我国高铁里程数有望超过3万公里:2009年我国高铁步入自主创新阶段,高速铁路营运里程数开始迅速增长。2016年我国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12.4万公里,居世界首位。其中高速铁路营运里程数为2.2万公里,占世界高铁运营总里程60%以上,2009-2016年均复合增速达34. 95%。同时在2016年国家发布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计划到2020年我国高铁里程数将达到3万公里以上,到2025年中国高速铁路通车里程将达到3.8万公里以上。

货运动车组启动研发,有望成为未来动车需求的一个重要增量:2017年,轨道交通货运快速化关键技术开始改革,包括时速120公里驮背运输车辆、时速160公里快捷货运列车及时速250公里货运动车组的研制,自此铁路货运向着提高速度、方便客户、改善设施的方向发展。2017年10月25日,时速250公里的货运动车组正式启动研发,将搭建货运快速化产品平台与试验平台,形成技术标准体系。中国铁路货运改革越来越明朗,把握“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实现从服务国内市场到运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转变。

(节选自中国产业信息网《2017年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动车保有量及铁路货运量分析》)

材料三:

2018年9月23日,26公里长的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正式投入运营,香港接入通车里程达2.5万公里的全国高铁网络。

从最早的“第一口岸”---罗湖口岸,发展到六个陆路口岸与两个水路口岸,再到如今启用的高铁西九龙站,内地与香港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经济与文化交流也将步入新的时代。而相对高昂的生活成本,让越来越多的香港人,开始选择在临近的深圳置业;与此同时,鉴于更加国际化的环境,不少深圳的年轻人青睐到香港就业……可以说,在几乎相同的出行花费下,高铁成了最好的纽带。

除此之外,则是更多内地城市与香港之间的互动。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开通后,内地将有44个城市与香港直通,原先飞机无法每天覆盖到的内地城市,因为高铁与香港连接了起来。

(节选自东方网《高铁时代:港人的期待》)

材料四:

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问题的日趋严峻,世界各国对于高速铁路的需求愈趋加大。因高铁具有输送能力大,速度快,安全性好,受气候变化影响小,能源消耗低,环境影响轻等诸多优势,近几年以来,美国、俄罗斯、巴西等国纷纷制订了规模空前的高速铁路发展计划。即便是法国等“老牌高铁国家”也相继表示,将延长高铁里程、提升高铁品质。预计未来10年,全球高铁里程将至少增加一倍,全球正步入高速铁路发展的黄金年代。

按照目前各国公布的规划,预计到2023年全球高铁总里程或可达到5.74万公里。另外,据估计,2020年前,海外高铁投资将超过8000亿美元,其中欧美发达国家的投资额为1650亿美元。带动其他产业创造的市场规模达7万亿美元,这一数字同时也意味着,中国高铁已经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出口机遇。


(节选自《2018-2023年中国高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二五”期间我国动车组快速增加,但到2015年铁路客车拥有量达6.5万辆,客车保有量趋于饱和,增速减缓。
B.2009年我国高铁步入自主创新阶段,2016年我国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12.4万公里。其中高铁营运里程居世界之首。
C.2018年9月23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正式运营,香港接人全国高铁网,内地与香港的经济文化交流从此步入新时代。
D.高速铁路具有诸多优势,近几年以来,许多国家制订了规模空前的高速铁路发展计划,以应对日趋严峻的环境问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高铁动车组的动车保有量密度约为1辆/公里,“十三五”期间高铁营业里程还将增加1.1万公里,那么动车组的新增需求至少有1.1万辆。
B.2017年,我国轨道交通货运快速化关键技术开始改革,货运动车组正式启动研发,并将形成技术标准体系,以服务于国内国际两大市场。
C.从最早的罗湖口岸开始,内地与香港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广深港高铁香港段的开通,使飞机无法每天覆盖到的内地城市能够与香港直通。
D.全球高铁总里程从2018年的4. 03万公里,到2023年将可望达到5.74万公里。海外高铁投资巨大,为中国高铁带来了很好的出口机遇。
【小题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高铁应该如何应对目前高速铁路发展的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