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
大片的路会不会越走越窄?
尹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
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创造了中国国产电影前无古人,尚无来者的最高票房记录。从那一刻起,“中国式大片”,年复一年,就在媒介的热炒中,在期望与失望的周而复始的循环中,走过了四五年。《十面埋伏》、《无极》、《夜宴》相继粉墨登场,《满城尽带黄金甲》、《墨攻》也接踵而至。中国式大片在国内舆论的普遍性置疑,甚至有些娱乐化的嘲笑中,“坚定地”走着自己的老路。
总结一下这些大片,其基本模式大概可以概括为:古装题材,义侠主题,异恋故事,武打桥段,宏大场面,奇观景致,东方特色,加上以章子怡、巩俐为代表的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众多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明星加盟,还有叶锦添、郎朗等国际知名的华人制作者的组合。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目前这批中国式大片剑指国际市场的典型性配方。
这种配方的形成,当然不是无缘无故的。实际上,2000年李安《卧虎藏龙》在国际电影市场上创造了一个预期之外的奇迹之后,这种配方模式就已经被建构起来了。只不过,这种配方模式变得越来越完整和封闭,以至于逐渐被定型和越来越保守。只要采用这种配方,国际市场就会得到基本保证,甚至影片拍摄尚未完成,就能够以一个“好价钱”成功预售国际市场,而一旦违背这一配方原则,国际发行商都会望而却步。
这样一来,首先,影片都要选择那种容易被不同社会环境的观众所理解的、脱离了具体历史和现实感的人性人情故事。其次,要依赖更多的动作、场面、造型和怪异情感,这样可以减少不同地区观众理解上的差异性。第三,追求场面的宏大、景观的奇异、视听的华丽,为不同观众提供相同的感官刺激。第四,在西化故事中融合东方元素,为西方观众提供陌生的快感,为东方观众提供认同的快感。
这些所谓的艺术特点,是被商业智慧或者说被投资所决定的。大片花钱多,挣钱的欲望就高。这种大片模式是投资方式、制片方式与创作人员共同制约的。投资者具有更大的决定性。影片中的场面、人物、动作,包括演员选择,其实都是为市场而“被迫”选择的结果。在这种钱决定一切的模式中,艺术美学当然要让位于所谓“商业美学”了。不求最好,但求最好卖是大片难以逃避的宿命。
所以,人们看这些所谓的“大片”,除了眼花缭乱、稀奇古怪以外,似乎已经很难记得住里面的故事。传统经典电影所追求的效果,在这些大片中似乎都消失淡化了。所谓大片,其实是一个用金钱堆积起来的奇观化的视听“大拼盘”。大片就是一种张牙舞爪的拼盘化、奇观化的娱乐而已。
这种配方模式已持续了五年,将会使国内和国际市场出现审美疲劳。但是,由于资本天然的保守性,必然导致配方模式的延续,直到有一天,这种实际上不少人已意识到的危机变成了现实,这种大片模式才会出现改变的机会。任何善良的愿望,包括那些最有影响力的导演的愿望,都很难改变电影投资者、发行人对“成功”范例的坚持,最终只有市场才能改变这种模式。
当大片走在一条越来越窄的道路上时,我们有其他导演能够利用更小的投资,走更多样化的电影探索的路线,为未来的新的大片模式提供可能性。只要当我们的其他探索出现任何商机,资本就会像一条嗅觉灵敏的良犬,找到所有可能的美好前途。今天这种大片模式,实际上不也是当年《卧虎藏龙》无意中所开创出来的吗?
(节选自《清华人》2007第4期)
【小题1】下列对“中国电影典型性配方模式”的理解及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开始构建盛行起来,已经持续了五年的一种“中国式大片”广泛采用的基本模式。
B.影片一旦违背这一配方模式,就没法获得观众的普遍认同,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国际发行商一般都会对此影片望而却步。
C.中国大片只有具备了这种配方模式,如《英雄》、《十面埋伏》等,才可以剑指国际市场,获得国际市场的普遍认同。
D.这一配方,由逐渐定型的基本元素共同构成,并越来越保守,最终只能寄希望于市场方能改变这种模式。
【小题2】下列选项,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张艺谋执导的《英雄》赢得了广大观众的高度关注,创造了目前中国国产电影的最高票房记录,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B.近几年,中国式大片尽管赢得了比较高的票房收入,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一直受到了行内舆论的普遍性置疑。
C.当其他导演利用较小的投资,探索出了其他的电影路线,获得了新的商机时,如今的中国大片模式就会迅速改变。
D.即使是最有影响力的导演、最优秀的演员都无法改变电影投资者、电影发行人关于拍摄某部电影的一些观点和做法,只能是一味地服从。
【小题3】根据原文意思,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英雄》等中国大片虽然都取得了较高的票房收入,但它们只能说是最好卖的作品,还不能都算做是专家眼中的好电影。
B.大片花钱越多,挣钱的欲望就越高,为尽可能地得到更多观众的认可,人们就像配药方一样来配置电影,使之成为了“大拼盘”。
C.本文第四段概括了大片的几个特点,其实大片这样做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艺术的完整性完美性,而是为了市场的覆盖力。
D.中国大片只要再注意老老实实地讲一个好故事,让人们在看大片时能找到过去看经典电影的那种感觉和体验,就可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20: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他代表了一代人的理想
1月4日,是作家史铁生的六十岁生日。可惜他没能等到这一天。在2010年的最后一天,史铁生永远离开了他的亲人、朋友与读者。
4日下午3点,他的亲人、朋友、同学在北京的798“时态空间”为他举行追思会。“请各位亲朋好友不要带花圈、挽联,而是带着回忆与鲜花,在我们准备好的留言卡上写下对铁生的追忆和思念。”这是大家与史铁生的最后一次聚会。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越聚越多,上千人在凛冽的寒风中缅怀一位伟大的作家。
同一天,上海也在复旦大学举行了史铁生追思会,由上海市作协主席王安忆担任主持人,纪念这位“用生命书写生命”的作家。曾与史铁生有过多次合作的《天涯》杂志社也宣布,将举行“铁生之夜”烛光追思会,以表达对他的深切缅怀,学习他一生追求文学理想的崇高精神。
早在二十年前,史铁生就在《我与地坛》中平静叙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但这个“节日”真的来临时,不少人依然泪如雨下。
按照史铁生的遗愿,他的心脏在去世当天便紧急送往天津,大脑和腰椎也捐献给了武警总医院,不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史铁生的夫人陈希米说,以前家住地坛公园附近,他一直很喜欢那里,“所以我想应该有所表达”。据悉,陈希米目前正与有关方面商量,有意将史铁生的骨灰撒在地坛的树林里,不过不留任何的地上标志。
说起地坛,人们总会想起那篇著名的《我与地坛》。正如韩少功所言:“《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发表,对当年(1991年)的文坛来说,即使没有其他的作品,那一年的文坛也是一个丰年。”事实上,不仅是那一年,《我与地坛》已成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收获,而其影响也不限于“文坛”。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陈福民参加了北京的追思会。他说,在两个半小时的追思活动中,每一个场面都很感人。大家对史铁生的所有热爱,都是因为读了他的作品而产生的。很少有人意识到,史铁生是1969年作为知青到陕西延安插队,1972年因病致瘫而回京,这一时间距离他写出并且发表《我与地坛》,还有将近二十年的时间。也就是说史铁生是用了二十年的漫长岁月,对生命进行了循环反复的思考咀嚼和叩问,才变得平静从容。
在他看来,史铁生以自己的苦难为我们这些健全人背负了“生与死”的沉重答案,他用自己的苦难提升了大家对生命的认识,而我们没用任何成本地享受了他所达到的精神高度。在这个意义上,史铁生堪称当代文化英雄。
“史铁生的意义在于他代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理想。”作为史铁生的好朋友,王安忆用这句话表达了自己的痛切之情。
史铁生的去世,引发了读者对他作品无限的怀念与记忆,《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命若琴弦》等名作被频繁提起。在某购书网站上,很快推出了史铁生专题,他的作品的重新出版也被提上了日程。
北京追思会上,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感慨地说:“能在过去五年间每年都与铁生见面,是我的荣幸。铁生是一个真正有信仰的人,一个真正坚持精神高度的写作者,淳厚,坦然,诚朴,有尊严。他那么多年坐在轮椅上,却比很多能够站立的人看得更高;他那么多年不能走太远的路,却比很多游走四方的人拥有更辽阔的心。在这个不轻言‘伟大’的时代,铁生也无愧于‘伟大的生命’这样的评价。无论是作为人,还是作为作家,他对中国文学而言都是有着非凡重量的宝贵财富。他个人和文学作品的深厚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充分地彰显出来。”
史铁生去世了,不少人都在哀悼。他是最纯粹的写作者,其想象力与思辨力代表了我们当代文学所能达到的高度。而他沿着悬崖行走,一次次以生命的名义对抗死亡卷土重来的生命奇迹,留给人们更多生活的勇气。(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新闻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韩少功说《我与地坛》的发表在当年(1991年)的文坛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虽是唯一的一篇,但其价值仍使那一年的文坛收获颇丰。
B.“用生命书写生命”,第一个“生命”指的是史铁生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第二个“生命”指的是其作品中对生命意义和张力的探索。
C.史铁生的去世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如为其举行追思会、其作品被频繁提起、某购书网站推出其专题、其作品被重新出版等。
D.文中大量引用了史铁生本人以及亲属、朋友的言论,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显得生动、真实,使情感抒发也更含蓄、真挚。
E.在史铁生追思会上,评论者们从史铁生用苦难提升人们的生命意识以及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方面,给予他极高的评价。
【小题2】文章开头交代了北京、上海两地同一天为史铁生举行追思会,及《天涯》将举行的“铁生之夜”烛光追思会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在史铁生追思会上,陈福民评价他“堪称当代文化英雄”,铁凝评价他“无愧于‘伟大的生命’”,你更倾向于哪种评价?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躲猫猫”事件:舆论不能替代法治

一个年轻的生命因玩“躲猫猫”而非正常死亡,拉开了一场跌宕起伏的网络舆情序幕。为了应对网络上汹涌而至的舆情,消解网民们的质疑,官方史无前例地启动了“网民调查”程序,希望通过草根网民的介入,重塑公信力。然而现在看来,“网民调查组”的面世,虽然在第一时间迅速扭转了舆论风向,但随后“网民调查团”未能得出颠覆性的结论,反而激起又一轮更为强烈的质疑风暴。

躲猫猫”事件是一次典型的公权力信任危机(包括司法公信力危机),这种危机因为网络的渲染而扩散变大。当地政府意识到民众可能对司法调查的担忧,所以转而寻求网络舆论的力量,期望以网民调查的方式求得解脱。然而遗憾的是,官方在讲究网络舆情应对技巧的同时,却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常识,那就是这起事件首先在性质上是一起案件,而查实案件的职责乃在于法律部门。在舆论传播上一味看重网民调查的力量,而未能充分重视司法调查程序,则凸显出法治意识的缺失。

根据警方的调查结果不难认定此案涉嫌刑事犯罪。其既指向另一“躲猫猫”的狱友,更指向看守所执法人员的渎职嫌疑。故而,案件事实的调查,首先应当是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责任,尤其是检察机关。在第一时间介入案件并公布相关信息,乃是法治社会满足民众知情权的基本常识。尽管推出网民调查团的初衷良好,但这种调查却于法无据,由其作出调查结果无论真实与否,也不具有法律上的效力。所以,当调查团网民披露难以接触到核心信息的时候,这种民间的调查其实就已经受到“合法化的障碍”了。

不可否认,网民参与案件调查不失积极意义,但前提必须是在合乎宪政制度的基础上。但令人不解的是,此事件中扮演主持者身份的却并非政法机关,也非享有宪法监督权的人大,而是省委宣传部。从信息发布和舆情应对上看,由宣传部门牵头有其合理之处;但从案件查处的角度分析,却有违宪政常识。众所周知,案件查处由公检法机关职司,即便受党委领导,政法委一般也不宜出面干预,以保障司法的独立性,捍卫宪法对国家司法权的设定。但分析此事件,莫说是宣传部组织调查,哪怕是政法委,如此公然出面直接介入也有失妥当。

据2月24日《新京报》披露,昆明市公安局在案件发生的当天就开始进行立案侦查。而云南省委宣传部和云南省检察院证实,司法调查结果还不能公布。而此前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称,24日前后将公布司法调查结果。这意味着在网民调查程序之外,正常的司法调查程序仍在继续。问题是,如果缺乏足够的信息公开,如果在司法调查中缺乏必要的“质疑-释疑”互动程序,那么这种“闭门造车”的司法调查,一旦结果与网民心里预期的不同,仍然难逃被民众质疑的厄运,甚至引发新一轮司法公信力危机。

不难看出,一面是网民调查带来的种种质疑,一面是体制内种种调查程序的隐退,官方目前面临的此种舆情困境,根源在于体制的积弊。在司法独立不彰、信息公开不明、法治程序不显的体制习惯中,省委宣传部的出面应对不仅未能让官方摆脱舆论压力,反而遮掩了司法或人大调查的宪政功能,更让民众看到地方司法权的惜弱。

在法治社会,应对类似公共危机既要考虑网络舆情,更要考虑现代法治准则。一切绕开制度的做法,从长远看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对法治带来损伤。所以在“躲猫猫”事件中,最佳的出路还在于司法调查归位。以透明、公正的司法调查和信息公开,让网民释怀,并在民众心理上重塑司法公信力。

(选自2009年2月25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一个年轻的生命因玩“躲猫猫”而非正常死亡,官方为了消解网民们的质疑,启动了“网民调查”程序,希望重塑公信力,结果事与愿违。
B.针对“躲猫猫”事件,云南省政府在舆论传播上一味看重网民调查的力量,而未能充分重视司法调查程序,凸显其法治意识的缺失。
C.“躲猫猫”事件在性质上是一起案件,因此负责调查的应该是法律部门,而非“网民调查组”。这个事件折射出的正是一次典型的公权力信任危机。
D.根据警方的调查结果,“躲猫猫”的狱友以及看守所执法人员均涉嫌犯罪。网民调查团的调查因为于法无据,也涉及到是否违法的问题。
E.“躲猫猫”事件之所以导致公权力信任危机,是因为此事件中扮演主持者身份的不是政法委,而是省委宣传部。
【小题2】联系全文看,下列说法不属于“舆论不能替代法治”理由的一项是
A.任何案件事实的调查,首先应当是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责任。
B.“网民调查团”永远难以接触到案件的核心信息。
C.“网民调查团”参与案件调查的前提是合乎宪政制度。
D.一切绕开制度的做法都会对法治带来损伤。
【小题3】为什么说“躲猫猫”事件是一次典型的公权力信任危机?
【小题4】联系全文,谈谈如何应对类似“躲猫猫”事件引发的公权力信任危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吐火罗学:季羡林文化成就的象征
高旭东
首先,吐火罗文是一种失落的语文,是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懂的绝学。“为往圣继绝学”是“仁者”的文化使命。如果说学习吐火罗文是由于偶然的机遇,那么,学习梵文和巴利文却是先生的自觉选择。虽然梵文在印度和尼泊尔仍然没有完全消失,但是运用这种语言的人已经很少了,所以梵文与巴利文基本上也属于古典语文。对于中国学者而言,精通梵文和巴利文并且熟练运用到佛教和印度学研究中,以比较语言学的方法对于佛教传播中的历史问题进行创新性的研究,与国际学术界对话,举世并无几人。季羡林也曾学习过希腊语、拉丁文,还有学习古埃及语文的想法,这都表现出一种“为往圣继绝学”的文化使命。先生临终之前,还有一种复兴国学的企图,就是读古书必须读原文,不要读译文,不要读简化字的文本,而且复兴国学要从娃娃抓起。古书用白话文翻译之后,意义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很多古典词汇根本就没有现成的现代汉语对应词汇,就此而言,季先生的提醒具有警示意义。至于复兴国学从娃娃抓起,表现出先生的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忧虑:为什么“五四”之后那一代、包括季先生这一代人,即使是研究西方或印度学问的,国学的功底都很过硬?而现在即使那些研究中国文学、哲学的学子,国学底子仍然不过硬?就是因为没有从娃娃抓起。先生临终之前复兴国学的这几点想法,有没有现实可行性完全可以讨论,但它表现出先生“为往圣继绝学”的文化忧患感,则是很明显的。
其次,吐火罗学作为一种文化纽带,具有联结各大文化的象征意义。吐火罗文作为中亚细亚的语文,在中国境内却属于印欧语系,在地理上与印度、伊朗接近但在语言上却更接近欧洲人使用的印欧语言,这对于季先生的文化成就极富象征意义。先生通晓国学,他曾在哥廷根大学从事汉学的教学与研究,在90年代以后倡导国学,认为中国文化的特色在于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世界观,思维的直观性,审美的品味性。但是,窃以为,季先生对国学的通晓与倡导,乃至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仍和“国学大师”的“牌子”不符,因为先生的主要学术成就不在国学这一方面。即使从所谓“大国学”的角度,也不宜称先生为“国学大师”,因为先生的主要学术成就是运用西方现代的学术方法研究印度学。“国学”这一概念是与“西学”“印度学”等概念相伴而生的,如果把所有学问都囊括到国学之中,实际也就取消了国学。因此,即使是偏重于国学的《季羡林文集》第9卷和第10卷的《糖史》,也具有跨文化交流的学术眼光。他认为世界许多国家的“糖”字有相同的读音,由此推断蔗糖是从印度通过波斯传入欧洲的,所以《糖史》作为单行本出版的时候名为《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通过糖史的叙述展示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亚以及欧洲、美洲、非洲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会,从而具有跨文化研究的意义。季先生通晓西学,他在清华念的就是西洋文学系,留学德国受到了严格的西方学术训练,他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所运用的民俗学、民间文学的视野以及主题学、母题研究的方法,就是从德国学到的。而且先生除了通晓德文、英文、法文、俄文、南斯拉夫文等现代语文,还学习过希腊文和拉丁文,没有人会说季先生不懂西学,但是又不能说季先生是“西学大师”。鉴于季先生精通梵文、巴利文以及在印度学方面的巨大贡献,称他为“印度学大师”“东方学大师”。可能比“国学大师”更恰当一些。但是,他在研究佛教及印度文学对中国影响的时候,经常会注意到中国对印度的影响这一回流现象。因此,注重各大文化之间交流的季羡林,是名副其实的跨文化研究的学术大师和语言大师。如果结合他的散文创作,那么,称他为文化大师也很准确。
(节选自2009年8月9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季羡林学习吐火罗文、梵文和巴利文等“死文字”的动机在于一种文化使命感。
B.季羡林晚年复兴国学的想法和当年学习吐火罗文等文字的动机是一致的。
C.吐火罗学象征着季羡林联结各大文化的成就。
D.季羡林对国学的通晓与倡导及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不能成为其是否是“国学大师”的论据。
【小题2】(小题2)根据文意,为什么作者说吐火罗学是季羡林文化成就的象征?(3分)
【小题3】根据文意,为什么作者认为称季羡林为“印度学大师”“东方学大师”,比称其为“国学大师”更恰当?(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