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24分)
你若不哭,命运便笑
清风慕竹 
西汉本始二年(前72年),汉宣帝下了一道诏书,想把祭祀汉武帝的"庙乐"升格,以大力颂扬他曾祖父的丰功伟绩。公卿大臣们立刻表示衷心拥护,不料长信少府(皇太后师傅)夏候胜却站出来说:"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用,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结论是"不宜为立庙乐"。这无异于是对皇帝权威的公然挑战,丞相、御史大夫等人立刻行动起来,联合弹劾夏侯胜"非议招书,毁先帝",丞相长史黄霸因为不肯在奏章上签名,也以"不举劾"的罪名一道上报给了皇帝。于是,他们很快被以"大逆不道"的名义逮捕下狱,判为死罪,等待秋后问斩。
在冰凉血腥的监狱中,夏侯胜不免心灰意冷。他素来性情耿直,不会曲意逢迎,如今不过说了句实话,便受此大辱,想想皇上的寡恩,想想人生的无常,夏侯胜的郁闷可想而知。
事实上,那个什么都没说、什么都没做的黄霸应该更冤,可他生性乐观,似乎一点也不在意眼前的一切。他早就知道夏侯胜是个大儒,很想跟他学习《尚书》,只是一直无缘亲近,没想到因意外的灾祸被关进了同一间牢房,他心想:"自己身为官吏,但却没有深入研读过经书,原来天天忙工作没有时间,现在时间也有了,而良师近在眼前,为什么不赶紧补上这一课呢?"
当他向夏侯胜表明求教之意时,夏侯胜不禁苦笑连连,他说:"咱们都犯了死罪,明天就要被处死了,现在读经有什么用?"
黄霸说:"孔子有言:'朝闻道,夕死可矣。'人应该活在当下,抓住现在,学有所得,心有所悟,今天就是快乐的,何必管虚无飘渺的明天呢?"
夏侯胜听了,精神为之一震,内心里大为感动,当即答应了黄霸的请求。从此两个人席地而坐,每天夏侯胜都悉心向黄霸传授《尚书》。黄霸尽心听讲,不懂就问,二人日夜讲学津津有味,研读到精妙处,时不时还抚掌大笑。弄得监狱的看守过来察看,结果是一头雾水,搞不懂两个将死的人为什么这么快乐。
秋天转眼就到了,看到树上的黄叶飘落,有人提醒汉宣帝夏侯胜和黄霸的死期到了。宣帝于是派人到囚狱中调查这两个人是否心中哀痛,有悔改之意,回报说他们每天以读书为乐,面无忧色。汉宣帝心中不满,但也感叹俩人之贤,不忍杀之,以至此案久拖不决。
虽然身在监牢之中,决意活在当下的夏侯胜和黄霸心无阻碍,没有什么能够束缚住他们了。随着时光的流逝,他们的学问研究得愈益精到,思想有了长进,精神更加充实。
两年后的一天,关东四十九个郡突然发生地震,山崩地裂,墙倒屋塌,死了六千多人。对统治者来说,这不仅是自然灾害,而且是上天对世间存在冤狱的警示,汉宣帝不敢怠慢,一边赶紧赈灾,一边宣布大赦天下。夏侯胜和黄霸由此得以出狱,让他们更惊讶的是,他们并没有被逐回老家,而是直接被宣进朝庭,夏侯胜被任命为谏大夫,留在皇帝身边,黄霸为扬州刺史,外放做官。
真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一场意外的地震让两个人获得了新生。后来,夏侯胜以正直博学做了太子的老师,九十岁逝世,为谢师恩太后为他穿了五天素服,天下儒生都引以为荣。黄霸以精明干练、政绩卓著名扬天下,后来官至丞相,史书评价他,自汉朝建立以来,才能卓异的丞相多多,但论到治理百姓,则"以霸为首",是要将他排到第一位的。
谁能想到,夏侯胜和黄霸命运的转折点,竟然是牢狱之灾。只是从风光无限的士大夫,一下子沦落成了监牢中的死囚犯,这个转折也太大了点,大得让人难以适应。一般人可能就此抑郁死了,可他们却懂得人生的意义就是活在当下,从而在黑暗而恐怖的地方,每天都传出了朗朗的读书声。
一个人不可能总能赢,重要的是在跌倒时,自己不要认输。海明威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无法打败他。"在困厄时,只要你选择了坚守,命运的转机说不定就在眼前。 用句流行语说,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成功了呢?
(节选自《意林》2015年第2期)
【小题1】下列关于本文分分析与理解,最恰当两项分别是()(4分)
A.乐观者以逆境为基,选择面朝远方,不畏如今所处的险滩。而悲观者则痛恨于挫折,自怨自艾。前者往往活得很好,而后者则死得很惨。
B.作者通篇以讲述故事的形式行文,为的是能让人们明白一点:无论遭逢了什么,都需活在当下,乐观向上。
C.黄霸与夏侯胜在狱中学习的热情打动了上苍,一阵地震不单没有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厄运,反而因此出狱且都身居高位,这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是每一位成功人士的必由之路。
D.作者借这一典故,表明自己的心志,无论遇到什么,都应该安之若素,而不是一昧逃避,这给了作者很大的精神鼓舞,逆境中的乐观者一定能够有所作为,定能走向成功。
E.通读全文,作者认为:人可以面对险滩,但断不能屈从于磨难,人本就不该被打败,唯有坚守,命运就会出现转机,希望还是会有的。
【小题2】请简要分析夏侯胜与黄霸的人物形象,并结合文章说明理由。(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6分)
(1)今天就是快乐的,何必管虚无缥缈的明天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而在黑暗而恐怖的地方,每天都传出了郎朗的读书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作者于最后一段说:“在困厄时,只要你选择了坚守,命运的转机说不定就在眼前”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31: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袖中藏物
张炜
为什么古人常常要把东西装到袖子里?尽管他们的袖子又长又宽,可是要塞上东西当口袋用,恐怕也十分不便吧?而且这样还不安全,因为一甩手走路东西就会掉到地上。以此来判断,古人的衣装上面可能没有口袋,即没有装东西的地方。
在古人那儿,衣装除了有御寒遮体的实用,更多的大概还是从可观赏的艺术品的角度去考虑,所以一般不再钉上一个口袋。在他们看来,口袋可能更像一个不太雅观的大补丁。如果有一个暗口袋,装上了东西鼓鼓囊囊,也会破坏了衣装的和谐美观。这时衣装的唯美主义,理所当然地排斥了实用主义。一些小东西如果随手可携,也就顺便装到了衣袖里。问题是这样一来也就无法甩着手走路了,而只能抄着手走、背着手走。这样的走法也就无法急匆匆地快行,可见与当时总的生活节奏、人的舒缓步态是吻合的。
用袖子装东西的时代,相对来讲人的行动会安稳许多,不会有匆促的步伐和惯常的那些大动作,这可能也是古人的日常情状。现在即便是讲究的西装,上面也有不少兜子,它不仅是实用的,而且还成了一种装饰,可见实用本身也成了一种美。古人要提走一些大宗东西,文雅一点的话,也不会装到一只布袋里,而是包裹到一个包袱里。身穿长衫,腋下夹一个包袱行走的人,直到“五四”时期还可以见到。今天,在一些东方国家的老派文人那里,也常可以见到夹着包袱登台授课的场景。这不但不被看作土气可笑的举止,还是一种高古文雅的表现呢。
将物品包入布料中,与投进布袋里,二者之间的感受是有差别的。包裹物品的过程包含了仔细和谨慎,而塞入和投放的对象只会是袋子。棉质和丝质的方巾做了包袱,包裹时要先将物品放到正中,再逐一合上四个边角,会是一种很美好很自然的动作。与袖中盛物相同的是,包袱中的物品也是需要小心夹持的,因为稍有大意就会将东西散落和遗漏。而装在皮包或布袋中的东西就没有这种危险。可见包袱的使用,同样与舒缓的步态、相对平和的生活节奏相协调。古代的意象与风气就这样渗透在举手投足间。如果今天的人一味模仿古人,非要使用包袱并将东西塞入衣袖,那么行动起来稍有孟浪,一定会把其中的物品撒个满地。正像有人刻意地穿上古时长衫上街一样,让人看了觉得十分不自然、也不舒服。这些拟古人士并没有考虑别人的观感,也没有养成那样的温文和习惯,传统的斯文并没有化进血液里,所以另一种滑稽也会滋生出来。
骑马民族的服装和携物习惯与农耕民族区别很大。马的速度和四处驰骋的品性,也决定了马背人的烈性和品质,并会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来。袖中藏物并抄手背手而行,不会是他们的风格。一只衣袖,在今天的人看来是再简单也没有了,在古人那儿却隐含了这诸多的意义,既实用,又雅致。一些常用的汉语词汇,都在反映着过去的实际情形,如“袖手旁观”、“袖珍”、“挥袖而去”、“领袖”、“袖里乾坤大”,等等。
时风大变,宽松的大袖子如今只能见诸戏剧舞台之上了。
【小题1】文章开头的两个问句,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物品包入布料和袖中藏物,有哪些相同之处?(4分)
【小题3】文中画线的句子,其中“这诸多的意义”指什么?(6分)
【小题4】阅读全文,探究文章以“袖中藏物”为题的意蕴。(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焦菊隐与《茶馆》
宋玉珍
说到中国话剧,特别是1949年以后,人们错不开的话题是北京人艺;说到北京人艺,一个绕不开的名字是焦菊隐。
1949年以后,焦菊隐的艺术生命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导演的第一个戏是老舍的剧本《龙须沟》。为了统一这个杂牌军的创作方法,焦菊隐决定运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剧方法,从体验生活、培养“心象”、进入角色、化为形象的途径,建立起他们和谐、一致的新的演剧观念。焦菊隐一面花大力气修改老舍的剧本,一面动员演员们进入龙须沟去体验生活。
在龙须沟,演员们一呆就是两个多月,他们观察、体验、熟悉人物,并根据焦菊隐的要求,写出了很多观察日记和角色小传,每周向导演汇报一次。对于演员们交上来的文字材料,焦菊隐都做了认真、仔细的批示。在排戏时,焦菊隐有意识地要消灭演员演戏的感觉,要求他们从人物出发,进入规定情景,实现舞台的“一片生活”。
最能体现焦菊隐导演功力的,应当是话剧《茶馆》。
提起焦菊隐与老舍的再度合作,还有一段剧坛佳话呢。原来,在排演《龙须沟》时,焦菊隐就亲自动手删改老舍的剧本,舒乙回忆说:“原剧中75%的台词都被焦菊隐给改动过了,剧院里还印了一个白皮的演出本,署上了焦菊隐的名字。这让老舍不高兴了,他坚持要出文学本。老舍说,人家是专家,他把我的戏剧结构给拆了。后来老舍写的《方珍珠》就拿给了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去演。但是,他们最终发现,只有他们两个人的合作才是最合适的。《茶馆》让两个人又走到了一起。”其实,焦菊隐对老舍是很尊重的,他逢人便说:“老舍先生的剧本是一座金山,越往里挖金子越多。”那么对于《茶馆》这座金山,他是怎么挖掘的呢?
从二度创作出发,焦菊隐仍旧帮助老舍整理剧本,他根据舞台的动作节奏要求,对台词进行前后顺序的调整,认真挖掘台词背后的动作性和人物的心理特征,力求使每个人物都形象鲜明,气韵生动。在第一幕的开场,焦菊隐增加了20多个茶客,着意渲染大茶馆在繁盛期纷繁、缭乱、熙熙攘攘的场面。第一幕里出现了个吃洋教的小恶霸马五爷,本来不过短短的几句台词,一个明显的过场人物,但焦菊隐却让这个形象在舞台上变得丰富起来:马五爷傲慢地坐在雅座里,他只一句话就让两个泼皮服了软,他目中无人地走过一排茶桌,听见教堂钟声,他立即收住脚步,煞有介事地在胸前画起了十字。就是这么几个焦菊隐加进去的舞台动作,一下子把吃洋教的人的威风尽显无遗。第一幕结尾时,太监娶老婆的丑剧已经演完,这时两位下棋的茶客,突然来了一句“将!你完了!”一切尽在不言中,大幕就此关闭,这同样表现了焦菊隐对艺术韵味的追求。
据郑榕回忆,《茶馆》第一幕,焦先生让演员以茶客的身份去体验生活,在写出了观察笔记和人物小传之后,反复做小品,设计彼此间聊天的话题。有一天排开场的戏,焦先生让大家尽情发挥,后台的音响效果也配合着轰鸣起来。焦先生听着,看着,然后发出指令,让这一桌的声音再大一点,让那一桌的声音弱一点。他像个交响乐的指挥大师一样,让舞台上形成了多个声部,各个声部此起彼伏,在他的调理下,非常富有层次。如果《茶馆》是一部交响乐,那么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声部都和谐地建构着一个整体。
从1958年首演至今,《茶馆》已经演出500多场了,不仅在法、德、美、日、新加坡等国获得了国际声誉,被誉为“东方舞台艺术的奇葩”,而且创造了一台戏剧经久不衰的艺术魔力。
(节选自《传记文学》,2011年第1期)
【小题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说到北京人艺”,绕不开的是焦菊隐,是因为他成功地导演了很多话剧,特别是被誉为“东方舞台艺术的奇葩”的《茶馆》,为中国当代话剧赢得了极高的国际声誉。
B.因为焦菊隐是专家,所以他在导演《龙须沟》时,花大力气亲自动手删改老舍的剧本,把原剧中75%的台词都给改动过,还在《龙须沟》署上了焦菊隐的名字。
C.焦菊隐导演为“马五爷”加上“画起了十字”的舞台动作,使得“马五爷” 这个形象在舞台上变得丰富起来,尽显了吃洋教人的威风,体现了焦菊隐高超的导演艺术。
D.《茶馆》的成功在于作家老舍很好地利用了丰富的生活资源,进行了独到的艺术创作,而导演焦菊隐对于这座金山的挖掘,也显示其二度创作的胆识与功力。
E.如果说《茶馆》是一部交响乐,那么焦菊隐就是交响乐的指挥大师。文中记述他指导排演《茶馆》第一幕开场戏的情景,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其深厚的导演功底。
【小题2】焦菊隐一直把导演看作是一种二度创造的艺术,请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突出表现这一点的。(4分)
【小题3】从本文看,《茶馆》的演出如此成功,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分析。(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史学大师许倬云
魏承恩
在美国读书的时候,我知道了许倬云的大名。因为他的《汉代农业》是在美国攻读中国史博士学位的必读书,我喜欢这部书,于是我找到许先生的好几部著作来读,被他的渊博知识深深折服,最受启发的是他娴熟的使用现代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治史。那时候,只知道许倬云是匹斯堡大学历史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后来到了香港,在中文大学跟金耀基教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有一次提到许倬云,耀基师说和他很熟,并说他每年都会来香港中文大学讲学。
过了几个星期,许先生果然到了香港,我闻讯后就让耀基师的秘书帮我约了时间去拜访他。在许先生的办公室里初次见面,他平易近人,十分健谈,没有一点大师架子,许先生著作等身,除了专攻中国文化史、社会经济史和中国上古史之外,研究领域还涉及社会学、考古学、科技史、台湾史和中外历史比较等。他还对现实政治保持这浓厚的兴趣,撰写了大量政论,结集出版的就不下十余种,在台湾舆论界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好奇地问他何以有如此渊博的学识和广泛的学术兴趣,许先生就和我谈起自己的求学经历。
无锡许家是江南世代的书香门第。许先生的父亲藏书丰富,兴趣广泛。许先生幼年患小儿麻痹而不便于行,就在家里杂读群书。抗战后,他在家乡的辅仁中学读书,这所名校聚集了一批饱学之士。1948年底,他跟随父母到台湾,考取台湾中文大学外语系,第二年转入历史系,本科毕业后又读研究生。当年的台大大师云集,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去接触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学派,也可以选择不同的课题。许倬云受校长傅斯年器重,跟李济学考古,跟李总侗学古代史,跟董作宾学甲骨文,向尹耕望、钱穆、沈刚伯等问学。许先生说:“那时台湾的研究生教育和内地不一样,不是一个导师带一个学生,而是一个由三到五人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共同指导。这样就给我一个想当大的刺激,因为几个指导老师的治学思路都不一样,他们在那里各讲各的,逼得我不得不思考,寻找自己的路子。”
后来他又到芝加哥大学去深造。这所世界顶尖的学府不在意你读什么系,学生的课程可以自己设计。在那里,许先生选课的范围包括经济学、中古史、考古学、宗教学、社会学等。选读宗教学的只有他,老师照样认真上课。他住院开刀,教授及古代史的老教授带着书到病床前去教,一边讲,一边讨论。听到这里,我就想:很多人在讨论现在的中国大学出不了大师,但不是先应该问中国大学有没有这样的教师吗?
许先生说,他选修了那么多似乎和历史学不相干的学科,“但我是拿历史当材料看,拿别的学科当工具看,这样就可以用各种工具处理材料。”
许先生1962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担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台湾大学历史系主任。1970年起担任美国匹兹堡大学史学系及社会系合聘教授,其间多次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杜克大学等校的讲座教授,著有专著十余种,论文百余篇。近年来,又常在中国大陆讲学,被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授予名誉教授。他是海峡两岸和国际史学界公认的耆宿。听了他的自述,我才算是真正明白大师是怎样炼成的。
第一次见面聊天,许先生就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是我研究历史的“一日师”。我去学校上课之余,经常会去他那里拜访,聆听他的教诲。有一次,《明报》编务总裁高信疆听我说起许倬云在香港,就说和他是很熟的朋友,要我帮他约一起吃饭聊天。参加那次餐聚的除了许先生夫妇外,还有耀基师夫妇和哲学家劳思光。我在他们中间算是小字辈了。很多年过去了,当晚吃了什么佳肴美味早已忘记了,但大师的风采则历历在目。
上一次见到许先生已经是十多年前了。我有事去台北,听说他也在,就打电话约了时间去看望。言谈之中,他知道我跟随南怀瑾先生在学佛,就说怀师早年在台湾时,自己曾跟随殷海光去拜访过两次,因他的学问路子和南不合而没有再去,但殷老师对他则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后来他把这段经历写进《许倬云谈话录》里,称南怀瑾是奇人,有吸引力。前年我和老友、中研院副院长王汎森博士聊天。他说,殷门弟子对这一说法大不以为然。我说,十多年前就听许先生说过,事后特地向怀师求证。老人家还兴致勃勃地同忆当年殷海光跟他学打坐的情景。这也算为我尊敬的许先生辩诬吧。
(选自《南方人物周刊》2015年第17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我从9 岁就开始读古文。研究考古学的,古文基础一定要好,这比读近代史的要求要多些。但是有一点,读近代史不如我们舒服。读近代史的会被材料淹死。我们清汤寡面,材料并不多,但你要用心思去组织它,在说不出话的地方砸出话来,挑战性很高。
——专访历史学家许倬云:我以学科为界,不以国家为界
②北宋的张载,曾说过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可以说是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期许,同时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应有的四个方向或维度。
——许倬云:知识分子的四种类型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台湾、大陆,许倬云在史学界的地位和影响都是一样巨大的,他的《汉代农业》更被列为必读书目。
B.许倬云随和健谈,不摆架子,与作者初次见面,就畅谈自己的求学和治学经历,这让作者很受感动,之后多次拜访求教。
C.作者认为大陆出不了大师的根本原因是:没机会向众大师求教,一个导师带多个研究生,课程全由学校或老师设定,学生缺乏自由度。
D.虽然和南怀瑾大师的治学略有不同,见面机会也不多,但是许倬云还是认为南怀瑾是奇人,很有吸引力,并对他的学问钦佩至极。
E. 许倬云认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既是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期许,也是对中国知识分子提出的要求。
【小题2】文章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3】许倬云渊博的知识和广泛的学术兴趣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作简要分析
【小题4】文章说:“我才算是真正明白大师是怎样练成的。”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许倬云成为大师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学有认识、教育、审美等作用,其中认识和教育作用都突出强调了文学的社会价值。近年来,随着文学商业化、娱乐化势头的加强,文学的社会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掩盖了。
文学的价值是一个多样化的统一体,其具体内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丰富。纵观整个中西文学发展史,我们会发现文学的社会价值一直都居于文学价值体系的重要位置,只是不同年代所承担的具体的社会责任有所不同。
在中国,从先秦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到宋代理学家的“文以载道”观,不仅强调了文学对社会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更是让其肩负起了兴国大业之重任。在西方,以柏拉图谈文学的教育作用开始,直至19世纪硕果累累、影响广泛的现实主义文学,文学的社会价值在实践和理论中均备受推崇。
在当下,新的社会问题、时代主题,又为文学的社会价值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文学作为一项特殊的精神活动,能够重塑人的价值观念,丰富人的精神世界。通过文学作品.我们能够形象生动地认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也能够多层次地把握当今社会生活的各个维度,这样既能以史为鉴,又能充分认清当前社会的基本问题。
文学的认识又不是纯粹的理论说教,它并非枯燥地为我们呈现当下的社会面貌,而是通过审美化的语言和艺术化的形象来展现时代风貌。文学能够带给人奋发向上的正能量,人能够将这种能量转化为实践的动力,规范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感化他人,从而更好地改造大众的精神世界,这样一来,势必也会对社会其他方面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塑造出血肉饱满的人物形象,刻画出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营造出优美动人的意境,活灵活现地展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一方面会被引人入胜的故事所触动,一方面又会在精神上备受鼓舞,这将会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加深读者对人生、历史的深层感悟;读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会受到积极影响并得到重塑。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会对社会实践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文学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正是在读者阅读、感悟、实践的这一过程中得到充分实现。
但近年来文学社会价值的地位却有所下降。随着大众传媒业的发展,以电影、电视、网络等新型媒介为载体的娱乐文化活动蓬勃发展,文学的读者变少了,对社会的影响力也有所下降,文学渐趋小众化。文学创作本身在适应商业化、娱乐化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忽视社会价值的现象。有些作家陷入盲目虚构和大玩文字游戏的怪圈,他们的文学创作完全脱离了时代和社会;有些作家则一味迎合市场需求,机械地生产出毫无道德内涵,仅是满足感官享受的媚俗作品;还有些作家为了快速适应商业化的运作模式,盲目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忽视了文学的社会效益。
总的来说,一个社会有一个社会的主体价值,当今社会,大多数人还是在消费文学的社会价值;大多数人还是希望能在文学作品中看到实现梦想的希望,获取启迪心灵的智慧,得到振奋人心的力量。
(摘编自高玉、陈茜《重申文学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文学商业化、娱乐化势头在加强,但文学的认识和教育作用仍突出强调了文学的社会价值。
B.文学价值的具体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丰富,只是在不同年代它所承担的具体的社会责任有所不同。
C.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新的社会问题和时代主题,赋予了文学社会价值新的时代内涵。
D.文学能够重塑人的价值观念,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它是一项特殊的精神活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孔子到宋代理学家,他们不仅重视文学对社会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而且让文学肩负兴国大业的重任。
B.文学的认识是通过审美化的语言和艺术化的形象来展现时代风貌的,而不是纯粹的理论说教以及枯燥地呈现当今的社会面貌。
C.我们要想以史为鉴、充分认清当前社会的基本问题,就必须通过文学作品认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把握当今社会生活的各个维度。
D.读者在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仅会触动情思,鼓舞精神,而且其人生观、价值观会受到积极影响并得到重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的“兴观群怨”说和“文以载道”观体现了文学的社会价值居于文学价值体系的重要位置。
B.近年来文学社会价值的地位有所下降,所以文学的读者变少了,对社会的影响力也有所下降,文学渐趋小众化。
C.-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具有饱满的人物形象、扣人心弦的情节、优美的意境并能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近年来,有些作家一味迎合市场需求,机械地生产出毫无道德内涵的媚俗作品,这是忽视文学的社会价值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