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月光幻想曲
耿林莽
月光的美是画不出的。印象派画家莫奈有名作《日出》,而非月出。摄影、电影和电视也不行。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阿炳的《二泉映月》,都是悠悠的传出了月光之情的。但毕竟只能勾起一点想象,终难有置身月光的视觉与触觉的感受。
秦少游《踏莎行》词曰::“雾失楼台,月渡迷津”,一个迷字便摄住了月光的精灵。阳光明丽、开阔,朗然现一派阳刚之气,却不免有些炙热与烦躁。月光就幽深了,遮遮掩掩,影影绰绰,宁静而悠远。进入月光,便被一种恍惚朦胧的境界所迷:这是我平日生活过的世界吗?我还是我吗?在人间,在仙境,还是在通往地狱的忘川或地下隧道行走?
阳光浴人躯体,月光荡人心魄,进入精神深处,引得离却人间烟火,如在梦里游,长久置身于月光之中,人会“异化”为幽灵么?这或与嫦娥有关。与她的孤独、寂寞、忧郁有关,与她的缠绵乡愁织就的悲剧氛围之网有关吧。
人们灵魂深处潜伏着一种梦想,一经被月光点燃,便“里应外合”地着了迷,身不由己,仿佛坐在一条船上,抑或摇篮中,晃荡着,颠簸着,飘飘忽忽,神志迷糊,完全被月光编织的梦境所环绕,所牵引,所左右。我害怕却又迷恋于此。对于月光,只能在想象中追逐,寄期望于一个“如梦的行者”,让他做我的替身,到月光中去飘忽、去历险、去陶醉吧。
月光是清冷的。水的青色,雪的微寒,且有些颤颤的感觉隐约其间,像一角轻纱,一片叶子,或是失血的嘴唇抖动。月光的神秘在于她似静犹动,在于她的孤独和不安,如同手指握不住的一支残烛,一叶信笺在抖索。而当她依附于什么,笼罩着什么,便与她难以分割地构成一种幽暗的黏合,幻化出万千种迷离之境来了。
寻梦者走着,走着,影子孤单,徒步向前。月光在村庄的模糊的屋脊之上,在匍匐的庄稼地里,在井栏边,在场院的草垛,在深深的沟壑里暗暗流动。光与影此起彼伏,在河的波浪间如蛇影穿梭。没有车辆的路边,黑黝黝的大树,一个汉子在伐木,他挥起巨斧,一下,一下,披在身上的黑衣裳滑落在地,露出了壮健的肌肉、多毛的胸脯。月光给他的肤色镀上一层青铜的光辉,阴森而潮湿。
是吴刚么?伐木者的汗珠在月光里幽幽地闪烁。
寻梦者走着,走着,旷野无垠,前边有绵延的山岭逶迤。“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他念这姜夔的诗句,一个“冷”字该是咏月的千古绝唱了。那些山岭全在月光中半隐半现,冷僻而高远,且有一座古塔倾斜,立体的月光从塔顶滑下,似有丝绸碎裂的声音相伴。
寻梦者仰起脸望月,试着攀上几级塔阶。他听见深山里有犬吠月,他听见远处传出了荒鸡的啼鸣。一个平淡无奇的白昼又将来临,皎月如钩,月光在渐渐地消隐。
(选自《快速阅读》2007.10下)
【小题1】联系1—5段,请概述“画不出”的月光美在哪里?(4分)
【小题2】本文作者颇有大家手笔,能够“状难写之物如在目前”。月光是难以描摹的,为了让读者有“置身月光的视觉与触觉的感受”,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月光?试举例简析。(6分)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我害怕却又迷恋于此”?(6分)
【小题4】简要概述本文的写作思路,说说作者主要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01: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日前发布《2017 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调研》报告。报告调查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印度、哈萨克斯坦、南非、埃及、土耳其、以色列、印度尼西亚、巴西 15 个国家的民众对中国文化符号的认知度。

表一 2017 年度问卷涉及的中国文化符号

中国哲学观念

中庸之道

和而不同

 

 

 

 

中国人物形象

孙悟空

莫言

孙杨

 

 

 

 

中国自然资源

泰山

西湖

川滇金丝猴

 

 

 

 

中国人文资源

中医

丝绸之路

二十四节气

 

 

 

 

中国生活方式

火锅

算盘

汉服

 

 

 

 

中国艺术形态

敦煌舞

古琴

篆刻

 

 

 

 

 

 

图一 中国文化符号认知度比较(得分区间为 0-5 分)

(摘自《2017 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调研》2018.10)

材料二:

如今,武术功夫的对外传播形式更加丰富,融合了现代元素,在海内外获得了很多粉丝。武术功夫类 词汇的广泛传播,关键因为这些词汇有着较为具象的传播载体——电影。即使在南非这样对中国话语的报 道并不频繁的国家,武术功夫类词汇仍有着较高的“存在感”,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功夫片的强大影响力。

中国影视作品在海外热播,生动讲述中国故事,让越来越多的海外民众通过影视剧对中国有了更真实、 更接地气的认知。在一批优秀中国影视节目的推动下,“买单”“麻将”“户口”“关系”等中国特色词汇及“你好”“谢谢”“对不起”等日常生活礼貌用语逐渐被国外民众熟知。

(摘编自《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报告》2018.2)

材料三:

近几年,我国大力开展对外翻译传播活动,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翻译实践中,受众意识不足的现象并不在少数。一些译者在译前准备时没做好充分考证,尚未真正理会典籍精髓就生搬硬套,想当然地选词 用句,不仅缺少受众意识,甚至连典籍文化风貌都难以还原。

时政话语在对外传播时,海外受众的理解或多或少打了“折扣”,存在着不接受甚至不认同的情况;一些民生新闻报道也难以为海外受众所喜闻乐见。除了意识形态不够合拍,受众所惯常的语言表达偏好、舆论导向、传播方式与渠道等差异也都是触发这些不和谐现象的关键所在。

刘慈欣、残雪等作家的作品译介是较为成功的个案。他们的翻译文字特色符合目标受众的文学审美,能唤起目标受众的阅读兴趣。由外国译者主导,中外译者合作的译介主体应是较为理想的结构模式,这样既可以保证译本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同时保证了译本对于原著的尊重与忠实度。相互契合的主体经验促使译者能产出与原作“等身”的佳译,而受众能积极接受译出语的信息,更易于沟通,是顺利传播的保障。

(摘编自陈行舟《受众意识在我国对外文化传播中的重要性》2019.4)

材料四

在跨文化传播中,互联网以其即时、互动、多媒体、海量信息等特性促进了信息的互通互联,对于国 外受众来说,互联网已经成为了解中国文化的最主要渠道。从不同渠道所传播的中国文化信息的可信度上 看,可信度最高的是家人和朋友,其次是互联网,再次是报刊杂志,排在最末的是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国内外民众借由新媒体实现的人际信息活动交流越来越多。

每一个中国人,在与外国人进行工作、学习、日常生活的交流时,也在无形中传播着中国文化。

(摘编自《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与意愿》2017.6)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的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中国文化符号的认知现状来看,外国人对带有古老中国印记的符号认知度相对较高。
B.不同类别的中国文化符号的认知程度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中国人文资源的认知度最高。
C.对像莫言、孙杨、孙悟空等带有当代中国特征的中国文化元素,外国人的认知度不高。
D.中国哲学符号的认知度较低,可能与多数外国人不理解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观念有关。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古琴、篆刻等传统艺术形态具有巨大魅力,然而因为与时代结合度不高而难以吸引外国青年。
B.武术风靡海外离不开传播渠道的多样化,李小龙、成龙等功夫电影明星的出现是武术风靡的关键。
C.文学作品的翻译要以唤起目标受众的阅读兴趣为首要目标,中外译者合作是保证译本可读性的主要方式。
D.根据材料四可知,社交媒体已成为国内外民众的交流媒介,也是中外文化认知的重要渠道。
【小题3】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应该怎么做?请结合材料给出你的建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鲁院里的柿子树

郭严隶

①鲁迅文学院有一座花园,花园里有一棵柿子树。因为我们来的时候是秋天,正属于它的季节,它变成了这里突出的风景。柿子树长在园子的中央,被一些别的树木围绕着,原本跟那些树木一样高大,因为它满枝头缀着柿子的缘故,别的树木都成了陪衬,连它自身的叶子也是陪衬了。

②那是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饭后我到园子里去散步,一眼就看见了它。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结满果子的柿子树,不由得就看得发了呆。微风起来的时候,突然觉得它根本不是树,因为它能唱歌。北京的秋天,多的是这样阳光灿烂的日子,天蓝得像是要透到天的外边去,这样的蓝里,白云就呈现出最艳的颜色,让人知道这世界上浓丽的极致是洁白。这时候美以不可言说的方式击中了我,恍惚中,觉得那柿子树上缀着的是一团团结晶的阳光,散发着平时难以见到的明亮。

③很多时候我到花园里并不是为了柿子树,却总是不由自主地止步在它面前,难道是因为它 身上有明显的秋意吗?这样想,也许银杏不服。那一棵棵银杏树,所有的叶子都像足透了的金子,在黄昏里闪着朝晖的明亮。有些轻轻地洒落地上,灿灿的,像铺了一层锦,像一幅油画。树上和地上一片金黄,让人觉得这美景可以绵延,可以天长地久。然而就在一个黄昏,寒风起了,银杏的叶子全部被风带走,只剩了树枝。这时候的柿子树一派沉静,虽然它的叶子也被风带走了,但果实仍高高挂满枝头。

④我从小径的回环处走来,抬头看着树上的柿子,就仿佛看着一双双温暖的眼睛,柿子仿似诗句一样精致地悬挂在没有了叶片的枝头,那枝干的光洁就成为诗歌里的留白。我看柿子的时候,柿子也在看我,犹如我看蓝天的时候,蓝天也在看我。这样的惊觉下,内心怎能够不慌张?我有那样足够的澄明吗?有那样足够的灿烂、温暖、殷实和爱吗?

⑤刹那间明白了自己为什么总要到这柿子树旁边来了。它们静静地看着我,无声地与我交谈,说它在那些喧腾的日子里,怎样让自己的心泊于安详和沉静;说它在春天开出并不漂亮的花,在夏天曾经是一颗小小的被叶片遮蔽的青果;说它如何耐心等待秋天的到来,使自己变成阳光的金色,凝成一捧盈硕果实、可摸可触的爱。于是我思索柿子树在来到这里之前的经历,它是长在一群同样的树木中间吗?它是怎样被命运选中,来到鲁院的花园里,成为独特的风景?正如我冥冥之中幸运地来到这里。它的命运之中是否也有风雨和雷霆?它的生命里是否也有春风和清露?它是否也深味了人间的悲喜,才呈现出这一树的殷实和辉煌?

⑥将这些献给生命,所有的挣扎、疼痛、念想便都化为风景。

⑦一天,我清早来到柿子树下,在枯萎的草柯间捡了两枚熟透坠落的柿子。它们的光芒和馨香像音乐一样荡漾。由此我知道了,树木怎样靠果实传递快乐和希望。

⑧这座独一无二的花园里,在树荫和花丛中掩映着一些大文学家的塑像,巴金、茅盾、丁玲、 冰心……他们生命的气息透过那些颜色沉郁的大理石火焰一样在时空中传递,这是永恒的穿透,永恒的温暖和光照。当微风轻拂,花摇影移,四下里充满眷爱的情意,星光、月辉、草木、清波,这些事物轻盈地转化成意象,以审美的方式凝聚成饱满玲珑的主题,那是喜悦和善的思绪,那是 文学的痕迹。

⑨而柿子树在这些思绪和痕迹中,从容呼吸着,就像一篇文章在写作着,一幅画在描绘着,一声祝福在传播着。

⑩秋色一日一日深了,霜冻从很高很远的地方砸落了,花园里的一切都沉浸在静寂的灰色里, 只有柿子树还高举着一簇簇火焰般显眼的果子,微笑着,歌唱着……

(取材于郭严隶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 “以不可言说的方式” 击中作者的 “美” ,是在蓝天白云背景衬托下的柿子树的果实,它们在作者的想象中如同 “结晶的阳光” ,异常灿烂、耀眼。
B.第⑤段结尾三个疑问句,层层递进,气势磅礴,虽然用了三个 “是否” 发问,答案却不言自明,蕴含了作者对于生命的深入思考。
C.文章结尾运用反衬、拟人、比喻等手法再次描写柿子树及其果实的形象,呼应前文,传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D.本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紧扣标题 “鲁院里的柿子树” ,由表及里,托物寓意,很好地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 的特点。
【小题2】请按要求完成下列两道小题。
(1)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那一棵棵银杏树,所有的叶子都像足透了的金子,在黄昏里闪着朝晖的明亮。
(2)作者说银杏树叶美得像“一层锦”像“一幅油画”,可是为什么“总要到柿子树旁边来”?
【小题3】鲁院里的柿子树、塑像分别给了作者哪些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在道德人格境界上的理念,首先集中体现为其消解了孔子以来所形成的儒家圣人人格的崇高性和神秘性的色彩,去除了圣人与凡人的等级划分,从而在道德人格境界上赋予人以自由而平等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孟子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显著超越。在孔子的理想人格境界中,圣人作为一种最高的人格类型,具有强烈的神秘性、崇高性、等级性色彩。圣人在孔子的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存在,同时圣人又是“不可见的”,具有极强的神秘色彩;圣人与凡人处于不同的等级序列。孟子则不然,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是可以自由地成圣成贤的,圣人并不是“高等级”的道德存在,而是与凡人处于同等地位的。当曹交问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给出了非常肯定的答复:“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也即是说,尧舜的道德精神是简明的,你只要按照仁义孝悌的道德原则来要求自己,你就可以成为尧舜。在孟子的观念中,圣人并不是异类,“圣人与我同类者”(《孟子•告子》),圣人之心与我之心同然,因为仁义礼智之义理存乎每个人之心。圣人只是先得仁义礼智之心,因而成了圣人。而凡人之所以没有成为圣人,并不是因为凡人比圣人低下,而只是因为外物和欲望遮蔽了本心。只要去除遮蔽、发扬本心,人人皆可以成为圣人。也正因为如此,在成圣成贤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是自由而平等的道德主体,都可以通过扩充和发扬道德本心,从而成为像尧舜一样的圣人。
其次,孟子在人格境界上并不认可人格的单一性,而是坚持人格的多元性,从而给予道德主体更多的道德人格境界的自由选择空间。孔子所形成的儒家传统,往往把圣人塑造为十全十美、超凡脱俗的人格类型,从而制造了圣人的统一模板,它更多的是供人瞻仰,凡人只能接近圣人,而永远不可能学成圣人。但是,在孟子的伦理思想中,圣人不仅是可以自由学成的,而且圣人本身也没有统一模板,并不存在统一标准来界定圣人与非圣人。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由此可见,在孟子的伦理阐述中,伯夷、柳下惠等都是圣人,他们具有多样的个性特征而不存在统一的模板,并且他们的人格也并非十全十美,比如,伯夷过于清高不能与现实社会相融,柳下惠过于随和而缺乏独立性等。但是,孟子依然把他们看作圣人。而对于孔子的评价,孟子虽然认为孔子“得天时”而成了圣人中的集大成者,但是孟子并没有因此而独树孔子一人之人格,而否定其他几位。
(选自《论孟子伦理思想中的自由理念》,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消解了孔子的圣人“不可见”的理想人格境界,所以孟子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超越。
B.孟子在道德人格境界上的自由理念,赋予人以自由平等的权利,使人人都想成为圣人。
C.在孟子的观念中,仁义礼智的义理存于每个人心中,圣人与凡人并不存在等级差别。
D.圣人在孔子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存在,而在孟子心目中却是并非完美的普通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将孔子的圣人观与孟子的圣人观进行比较,把孟子的观点论述得更加鲜明、深刻。
B.文章第二段指出了孟子圣人观的两个基本观:一是圣人没有统一的标准,二是圣人人格并非完美。
C.文中多处引用孟子原话,表明了孟子的思想主张,有力支持了作者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文章两段为递进的结构关系,首先提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然后详细说明怎样才能成为圣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孔子所形成的儒家传统观念,只有具有十全十美、超凡脱俗人格的人才能成为圣人,凡人只能接近圣人。
B.孟子认为:因为外物和欲望遮蔽了凡人的本心,所以凡人无法成为圣人;故要想成为圣人,必须去除遮蔽、发扬本心。
C.伯夷、柳下惠具有不一样的个性特征,人格都并不完美,而孟子依然把他们看作圣人,可见在孟子眼里人格可以有多元性。
D.孔子虽是圣人中的集大成者,但孟子却认为他只是“得天时”之利,并无超出伯夷等人之处,因而并没有独树孔子一人之人格。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
当前,汉字教育遇到两个挑战。一是外语教育的挑战。现在,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二是信息化的挑战。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字越来越便捷;在古人眼中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从这些角度来说,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学习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这种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值得我们深思。
近年来,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适应汉字在海外传播的需要,不少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汉字教学的方法 ,合理借鉴我国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有的教学实验根据“形、音、义”三要素和儿童擅长“形象记忆”的特点,探索“从字形讲字义,从生活讲汉字”和“因形分类、因类施教”等汉字教学的新理念与新途径。让学生对汉字有兴趣、生爱恋、晓逻辑、会思考,甚至实现以字养德。这类教学实验,对完善汉字教育有积极意义。
加强汉字教育,除了不断创新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提升全社会对汉字教育的重视程度。我们要把汉字教育提升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古老的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才能把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植根于一代代中国人心中。
(摘编自王殿卿《汉字教育攸关文化传承发展》)
【小题1】下列对“汉字教育”和“汉字教学”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
B.我国汉字教学将拼音的方法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这种用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利有弊。
C.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的创新,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从而实现以字养德。
D.只有把汉字教育提升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オ能让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植根于一代代中国人心中。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记录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进程与经验教训,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基础。
B.现在一些人鄙视汉语而重视英语,直接冲击和削弱了汉字教育,不利于文化传承。
C.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字母组合,国人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汉字面临危机。
D.我国汉字教学将拼音的方法作为主要的方法,其实忽略了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小题3】下列列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汉字落后”论者、“汉字难学”论者与“儿童识字有害”论者都主张放弃汉字教育。
B.近年来,不少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汉字教学的方法,合理借鉴我国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以此提升国人文化自信度。
C.根据“形、音、义“三要素和儿童擅长“形象记忆”的特点,探索汉字教学的新理念与新途径的教学经验,对完善汉字教育有积极意义。
D.在信息时代让古老汉字焕发新生机,不要依靠创新汉字教学法,而要依靠提升全社会对汉字的重视程度。

同类题5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章

构建公民文化:面向21世纪政治学研究的主题

丛日云

政治学是一门与社会政治生活紧密关联的学科。从一定意义上说,政治学研究就是政治的一部分。从历史上看,政治学的主题总是时代要求的产物。政治学随时代的要求而转换着主题,政治学的研究因为和入政治生活的主旋律才显示出其价值和生命力。

在上个世纪的转折点上,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派清醒地认识到了世界历史的潮流,把握住了中国政治变革的趋向,以他们的摸索践行书写了中国近代史的传奇。中国传统政治学向现代政治学的根本转变是从他们开始的。今天,我国的政治发展又进入了特殊的历史转型时期。在我们这一代政治学者的心头,需要有沉重的历史责任感和光荣的历史使命感。改革开放以来,以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为基本驱动力,以对外开放为催化剂,带来我国政治结构和政治文化的解构与变迁。

瞩望21世纪初到中叶,构建健全的民主制度,将成为今后数十年我国政治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也是我国政治学研究的主题。新世纪中国政治学的历史使命就是为构建健全的民主制度做理论上的准备和为培育成熟的公民文化提供理论支持。

现代国家权力制度化的阶段已经过去,在当代社会,政治权威要获得合法性和有效性,必须使社会上具有政治参与要求和能力的部分参与到政治体系和决策过程中来;政治稳定的实现和政治秩序的建立,有赖于社会各种利益得到制度化的代表和表达并参与公平合法的竞争。总之,提高政治效率的关键在于建立一种机制,保障公民能够对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进行有效的选择和监督,这绝不是“镜花水月”的痴人说梦。

现代政治学的研究,最终会落实到指导体制改革的实践中,将上述构建公民广泛参与的政治结构的理想逐步变成现实,公民文化也会因此而逐步形成并走向成熟。同时,现代中国式公民文化的成熟还要经历中西政治文化的冲撞与融汇的复杂过程,而政治学的研究对此具有特殊的启动和催化等作用。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二段为什么要插入对康梁、孙中山等人事迹的回顾,说说你的想法?
【小题2】.依据文本,说说作者认为构建公民广泛参与的现实条件以及未来愿景是什么?
【小题3】政治学研究对公民文化的形成和成熟有哪些作用?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