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14分)
①撑一把油纸伞,相约雨巷。
②纵然是红尘之外还有红尘,纵然是路的尽头已没有尽头,纵使我枯瘦如叶,我都要择路而来。只因半个世纪的情缘,我早已相思成疾。还是用当年的纸伞挡雨,却怕你的名字湿成深深浅浅的泪痕,以勾起我心灵的唯一伤痛。从此再也无法紧握你的身影取暖,甚至走尽这雨巷。
③巷已成墟,亦如我破碎的心,有的只是一池雨打芭蕉的寂寞,一地风吹落叶的惆怅,一种对月独酌的凄清,还有一个结着淡淡愁怨的姑娘所勾勒的凄婉,凄婉又迷茫的故事,一段没有结尾的雨中曲。
④不管你是否已化蝶而去,那刻骨铭心的回忆早已在心头择荒而憩,汲取我的血液。待到哪一天我猝然老去,入土而眠,你依然清纯如往昔,倚我灵魂轻盈而舞。日月轮回,斗转星移,哪怕是千年之后的千年,而相遇之初的美丽,那颜色,那芬芳,那忧愁,甚至是那太息的目光仍会如约来袭。如诗,如词的音律在我的心头鸣起。
⑤我相信在那人海茫茫中的邂逅,或许早已注定了我今生的牵挂与等待的维系。我要在生命终结前,了却未竟的心愿——撑一把油纸伞,相守于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你不来,我不走
⑥等待是一种痛苦的欢愉,我发觉我成为一棵枯干的树时,已能听到风吹树皮剥落的声音,仿佛遥远的绝响,那么悲壮,那么凄凉。戛然而止时,我将轰然倒下,将痴情演奏为千古绝唱。待到来世,用我的残骸和灵魂化为一生只能梦你一次的花——丁香,仍在此处为你苦苦守候。
⑦或许你终有一天姗姗来迟,或许会讶异,身旁竟有一花孑然而立。清纯如你,芬芳如你,甚至还带有你忧愁的回忆。那似曾相识的感觉,是否会让久违的怦然心动濡湿于你,隐约忆起那“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
⑧然你终究淡淡一笑之后,翩然离去,不再回首。身后的花在微笑过后,悄然枯萎、隐去,只留下几滴绝望成灰的眼泪和那个紫陌纤尘里不老的回忆在空气中慢慢回味……
【小题1】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至少举出两种? (4分)
【小题2】第②段中“只因半个世纪的情缘,我早已相思成疾”说的是什么意思?(4分)
【小题3】作者说“你不来,我不走”,用大量的笔墨描述了自己“等待”的长久和“你”的形象,应该如何理解作者等待的“你”?请谈谈你自己的看法。(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46: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杨丽萍:用舞蹈养活灵魂的人
杨丽萍,一个用舞蹈书写生命的诗人。她在中国民族舞的大幕下,踏出了40年精湛、优雅、天才绝伦的舞步。她的《孔雀舞》,用一双梦幻般的手传神地演绎了孔雀高傲而孤冷的美,她的《云南映象》把观众带入云南山村的田间地头,把少数民族的原生态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
杨丽萍1958年生于云南,洱源白族人,她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可能是因为出生于小村庄,杨丽萍浑身散发着一种大自然的味道。她说,村子里的人都喜欢跳舞,婚丧嫁娶、种收庄稼、祭祀神灵等无不跳舞,她自然也从小跟着祖辈、父母一起跳。她喜欢观察大自然,看云朵如何变化、孔雀怎么开屏、蜻蜓怎么点水……天资聪慧的她把这些看来的美放进自己的舞蹈中,很快就成了全村舞跳得最好的姑娘。
13岁那年,杨丽萍被云南西双版纳州歌舞团看中并招收入团。入团后,她游走于云南这片土地上,开始了长达10年的访演生活。每次巡村访演,演员们都是自己背行囊,徒步行进。而村庄之间没有路,几乎都是原始森林。演员们经常得跨过冒着热气的大象粪便,躲过乱窜的蛇、吸血的旱蚂蝗前行……每次访演的时间至少长达3个月,演员们跟村民们同吃同住,白天帮村民收庄稼,晚上演出。这个村子待一段时间,就接着去下一个村子演。这样,她走访了许多村落,见识了许多民族,学习了多种舞蹈。这种“送戏上门”的经历对杨丽萍来说是宝贵的,也为她后来的艺术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杨丽萍多次提到电影《阿凡达》,里面呈现的对大自然的那种崇拜和敬畏她非常认同。“什么族我们都见过,有一些族人,他们就是生活在树上的,太像《阿凡达》了。他们就是共同生活,感觉他们就是一个大家庭。”杨丽萍说少数民族是崇拜自然的,自然也是她的课堂,她的舞蹈大多取材于云南的大自然。
十年的乡间生活让杨丽萍孕育了自己思考练习舞蹈的独特方式。1982年,杨丽萍因为在西双版纳歌舞团的优异表现而被抽调到北京。然而刚到中央民族歌舞团的时候,她却怎样也适应不了这里学习训练的方式。“我就觉得那些动作又是擦着地又是绷着腿的,而我们的舞蹈都是特别感性的,所以我就拒绝这种练法,我觉得练了那个简直浑身都不会动了。”杨丽萍说当时自己就想找到那种站在土地上,找到大自然精髓的感觉,也一直在琢磨怎样才能把这些提炼成一个肢体上的表现。
在杨丽萍的坚持下,她终于得到机会按自己的方式练习,“看看蝴蝶飞翔时翅膀是怎么抖动的,火苗摆动的时候是什么姿态,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动作来,这就是舞蹈。”她的孔雀舞在后来参加的舞蹈比赛中也被称作是“胳膊拧过大腿”的一个表演。随后杨丽萍不断地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出色的舞蹈作品。40年的孔雀舞,已经让杨丽萍成为当之无愧的“孔雀女神”,她无需思索,一举手、一投足尽是栩栩如生的孔雀姿态。
杨丽萍的艺术生涯,始之于孔雀,绽放于孔雀,也将终之于孔雀。四十年舞台经历,即将于2013年完成谢幕巡演。“谈不上什么告别舞台,一切都自然而然。我可以在内心、在排练室,或者在村子里,像婆婆奶奶一样跳舞,继续用舞蹈来滋养生命。”对于“谢幕”,杨丽萍这样说:“我觉得每个人都是舞蹈家,只是我们在不同的地方起舞。”
2003年,杨丽萍推出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云南映象》的演员共有90余人,其中大多数是来自云南各村寨的少数民族演员。这些山野中的年轻人汲水能歌,起火能舞。当时杨丽萍去找他们的时候,他们都还在干着农活,他们身上有着许多专业演员没有的民间味道,在排练时,杨丽萍只需要指导他们习惯舞台表演就行了。他们用不事雕琢的舞蹈技巧,表演蚂蚁走路、青蛙翻身、蜻蜓点水以及这些动物们爱情的游戏,展示生命的自然状态,将高原地区浓郁的民族风情尽情张扬。
2009年推出的《云南的响声》依旧启用原班人马,其舞台上的效果令人震惊,后台的道具量同样惊人,成千上万个葫芦、用硕大的竹筐盛着的稻谷、比人还高的树干鼓……还有各种千奇百怪的乐器:水缸、竹沙漏、独弦拨琴、水烟筒、酒杯、烟盒……每一件都充满着民族风味。这些都是杨丽萍花费了8个多月的时间搜集来的,其中最显眼的当属她从深山里搬来的十几个3米高的大鼓,而这些鼓正是杨丽萍创作《云南的响声》的契机,“少数民族的人为了寻找可以做成这样一面鼓的树,需要全村人出动,然后拿鸡蛋去扔。鸡蛋扔到上面不碎的那棵树才能做鼓。”
在《云南映象》担任领舞的虾嘎,是杨丽萍最引以为傲的徒弟之一。“虾嘎原来是个放牛娃,当时他的牛丢了,他就喊对面的人把他的牛堵住,当时我们正好走路去他们那个地区,就听到了他的那种喊声,我听他的声音那么美,还可以跑得那么远,就看中了他。”
杨丽萍说,当他们要把虾嘎带走的时候,全村的人出来欢送,送了一程又一程。而虾嘎也很努力,在每天的排练结束后,他还会独自练上三四个小时,用了一年的时间去找寻这种民族舞蹈的感觉。他打出的老虎鼓惊心动魄,就像拿自己的命去敲击一样。她要的就是那种纯粹、那种不顾一切、那种原始。
(1)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我觉得每个人都是舞蹈家,只是我们在不同的地方起舞”这句话是杨丽萍对自己艺术生命的高度概括,也表现了她对艺术乃至人生的深入思考。
B.杨丽萍多次提到电影《阿凡达》,是因为这部电影呈现出对大自然的崇拜和敬畏,并且电影中阿凡达的生活习惯让她想到了自己的族人。
C.杨丽萍抵触中央民族歌舞团机械、枯燥、落伍的训练方式,按自己的方式练习舞蹈,最终找到那种站在土地上,找到大自然精髓的感觉。
D.杨丽萍从云南各村寨中寻找一些年轻人来做演员,虾嘎就是其中之一,他用自身的努力回报杨丽萍,在《云南映象》中担任领舞,完成了生命的蜕变。
E.在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的演出过程中,少数民族演员功不可没,他们虽没有太多专业技巧,但民间味道十足,能展示生命的自然状态。
(2)文章以“杨丽萍:用舞蹈养活灵魂的人”为标题有何作用?
(3)“十年的乡间生活让杨丽萍孕育了自己思考练习舞蹈的独特方式。”试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她的独特方式有哪些。
(4)杨丽萍“在中国民族舞的大幕下,踏出了40年精湛、优雅、天才绝伦的舞步”,结合她的艺术生涯谈谈你获得哪些启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面对汤圆与玫瑰的选择题
李弘冰
月满冰轮,人约黄昏。农历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姗姗而来。2月14日,元宵节与情人节碰头。不少年轻人陷于甜蜜的烦恼,面对亲情与爱情选择题:当汤圆遇上玫瑰,陪“佳人”还是陪家人?
鲜红的玫瑰与雪白的元宵迎头撞上,这并非文明的冲突,而是一段东西方节日相互融合的佳话。细看古老的元宵节,两千年来正是在各种文化浸润下才渐渐圆润而璀璨。
元宵节从秦汉的祭太一神发端,佛教称其为参佛吉日,道教以燃灯来愉悦天官,民间信奉元宵节时能散百病,清代加入舞龙、跑旱船、踩高跷等“百戏”元素。“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更是古已有之。平时不出闺门的大姑娘,借上元观灯之机与有缘人互通情愫。玫瑰与元宵,原本就佳偶天成。有网友戏言,今年的2月14日,是十九年一遇的绝佳上门节,何妨带着恋人见父母,捧着玫瑰吃元宵?
值得关注的,还不是洋节与传统节日的交融,而有节日中文化味道的探寻。不独元宵节,像端午节,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如今却几乎只剩下吃粽子。再如七夕,有鹊桥相会的浪漫传说,也是姑娘们乞巧、展示女红作品的女儿节,而今成了商人的促销良机。中秋节在古代更像民间狂欢,深夜弦重鼎沸,儿童连宵游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何等兴奋热闹!
祖先是在用怎样一种轻松的、活泼的、健康的心境,设计并享受节日带来的快意人生。在抢救人类文化遗产正在全球得到高度重视的今天,如果将这样的美妙节日,拱手让给商家设计,让浩然的中国气派、丰富的文化信息精气神,被一个“吃”字填满、一个“钱”字主宰,甚至还成了一些人暗度陈仓的送礼佳期,把个月白风清的雅事,弄成了焚琴煮鹤的荒唐,岂不让人扼腕?
反思过节方式的单调、苍白甚至恶俗化倾向,媒体、商家及公众的文化修养与健康生活理念,都需重新补课。过节,咱要吃美食,也要品味中国人那活泼昂扬奋发的文化气韵,品味那缕来自文化传统中的绵绵远香。我们过着没有线装书、没有长袍马褂的现代生活,但是,我们仍然拥有唐诗宋词、孔子屈原、京剧昆曲、长江长城……
汤圆与玫瑰,国产电影与好莱坞大片,民歌与交响乐,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类似的碰撞与选择层出不穷。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能够安然倚靠上下五千年的厚重历史,稳住改革开放30年的浩荡底气,敞开纵横九万里的广阔胸怀,更借着互联网与掌上移动终端的普及,如此切近、全面、多元地感知世界的丰富、展示自己的独特。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拥有如此众多令人眼花缭乱的节日。解决温饱问题之后的我们,开始享受从容的闲暇时光和快乐节日。我们一方面向老祖宗求取文化薪火,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沐浴着欧风美雨,包括年轻人喜欢的圣诞夜礼物与情人节玫瑰。
上元、端午、中秋,近年来重新被国人仔细端详的这些中国节,承载的是融入国人骨血的天人合一、重情重义、锦绣文章、风流蕴藉……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要有对先人遗泽蹈厉发扬的自信,有对民族文化真正的鉴赏能力,也需有对时代潮流的感知和融入。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2月14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宵节遇上情人节,不少年轻人陷入了亲情与爱情的艰难选择,似乎陪佳人就无法陪家人,这是一种人为的对立,其实两者完全可以统一起来。
B.元宵节是在融合古代祭祀、佛教、道教活动和民间习俗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包含“百戏”元素,也有与有缘人互通情愫的浪漫,这和西方的情人节有相通之处。
C.端午节是除秽祛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如今却几乎只剩下吃粽子,这种将传统节日恶俗化的倾向值得反思。
D.我们向老祖宗求取文化薪火,汲取中国传统节日所承载的天人合一、重情重义、锦绣文章、风流蕴藉,同时也可以喜度洋节,敢于沐浴欧风美雨,感知和融入时代潮流。
【小题2】(小题2)文中说要“感知世界的丰富,展示自己的独特”,请简要阐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小题3】我们应当如何对待传统节日?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世纪30年代,图灵提出计算机能够思维的观点,主张凡是能够通过“图灵测试”的计算机就能够思维。所谓“图灵测试”是说,一个人如果不能判断与之对话的隐藏主体是人还是机器,我们就不得不承认即便是机器也能思维。“图灵测试”能否判断机器的思维,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思维。如果将思维定义为计算过程,那么计算机当然能够思维。这就是著名的“计算机隐喻”,即人是计算机,思维就是计算——这是计算表征主义的核心思想。20世纪中叶,麦卡洛克等为了解释认知过程,提出了心的计算理论,主张心理能力可以通过大脑中所进行的计算得以说明。
如果从理解的角度定义思维,那么计算机就不会思维,因为计算机不能理解它所计算的东西。这正是塞尔的“中文屋论证”要表达的观点。塞尔曾设想某人在封闭的房间里单纯通过符号操作其所不理解的某种语言——比如中文——而与外面懂中文的人交流时的情形。在中文屋系统和计算机系统之间存在一种同构关系,而屋内的操作者不理解中文,说明计算机程序仅通过运算仍不能思维。“中文屋论证”的前提是,思维意味着人对所谈论的东西的理解,而如果一个思维主体不能理解其所思的东西,它就不能算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思维。根据该论证,智能机如不能理解它所操作的东西,便不能思维。
这里还可以提出一种判断智能机能否思维的标准,即自语境化。此判据如下:智能机若能像人那样思维,它就应该能像人那样自主融入新的语境。人类是目前自然界唯一能够使用语言特别是抽象语言的生物。并且人无疑是语境化的,即处于一定的语言、历史和文化系统之中。同时,人也是自语境化的,即能够自己主动地融入另一种语境中。当进入另一个语境中时,尽管这个新语境可能是陌生的,但我们总是能够运用种种手段融入其中,比如,当我们由母语系统进入另一种陌生的语言系统,尽管不懂这种语言,但仍然可以通过声音、图画、眼神、手势等进行简单的沟通和交流。这就是自语境化过程。
人的自语境化显然是包括思维在内的认知过程,而认知是一个“自主融入语境”进而实施行为选择的过程,就是通过自主性将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在语境中加以融合的过程。此过程以语言为媒介,以自寻优、自组织、自学习、自适应、自进化的方式存在。如果我们能通过某种技术,使智能机实现自语境化,那么有自己语境的智能机便是能思维的。
自语境化是未来智能机发展的方向,也是判断其是否能够似人思维的最终判据。目前从技术层面实现这种智能机的自语境化还不可能,但这不妨碍我们从哲学层面对此加以思考。在这个意义上,任何能够自语境化的物体,包括生物体和非生物体,都将具有思维能力。
(摘编自魏屹东《自语境化:智能机似人思维的关键》)
【小题1】下列关于“自语境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语境化是一种判断智能机能否思维的标准。如果智能机能像人那样思维,它就能像人一样自主融入新的语境。
B.人的自语境化是包括思维在内的认知过程。如果智能机能实现自语境化,那么有自己语境的智能机是能思维的。
C.能够主动融入另一种语境中,尽管不懂这种语言,但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简单沟通与交流,这就是自语境化过程。
D.自语境化是自主融入语境实施行为选择的过程,也是通过自主性将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在语境中加以融合的过程。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图灵测试”是判断计算机能否思维的一种观点。它符合计算表征主义的核心思想,即人是计算机,思维就是计算。
B.麦卡洛克等主张心理能力可以通过大脑中所进行的计算得以说明,提出这种心的计算理论是为了解释认知过程。
C.“中文屋论证”是指将人封闭在房间里通过符号操作其不理解的中文与外面懂中文的人进行交流时的情形。
D.思维主体不能理解其所思东西,它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能思维。即“中文屋论证”的前提:思维是理解谈论的东西。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是能够通过“图灵测试”的计算机就能够思维,这种说法是否成立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思维。
B.赛尔“中文屋论证”:如果从理解的角度定义思维,智能机如不能理解它所计算的东西,它就不能思维。
C.计算机的自语境化只是目前哲学层面的思考,从现在的技术层面看,实现智能机的自语境化道路还很漫长。
D.无论是生物体还是非生物体,如果能够实现自语境化,那么它就具有思维能力。自语境化是智能机未来发展的方向。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传记,完成下面题目
凡忠必愚:冯道
刀尔登
亡国降臣固位难,痴顽老子几朝官;
朝梁暮晋浑闲事,更舍残骸与契丹。
这是一首骂冯道的诗。作者是元朝的“思想家”刘因。
冯道的挨骂,在于他历仕四朝十一主,拿丧君亡国不当一回事儿。但说起来,“梁唐晋汉周,播乱五十秋”,一转瞬之五十几年,中原五次易主,如走马灯;便是同一朝里,亦君臣互噬,父子相残,一镇之内,杀帅夺旄,习为常事;各路兵将尽是虎狼之性,称孤道寡者不过沐猴而冠,借《沙家浜》里一句词,叫做“忠在哪里,义在何方”。此时能知些廉耻的,便自谓胜人一筹,哪里还顾得上什么主辱臣死?从后梁的张文蔚、杜晓,到入宋的范质、吕端,一批名声尚好的大臣,都是前朝旧人,岂独冯道为然?
冯道另一挨骂处,是奉使契丹,有汉奸之嫌。不过唐代的华夷之防不像后世那么严,安史乱后,更是严也无从严起。陈寅恪曾论河朔藩镇为“胡化集团”;中原五代,更有三代是沙陀人建起来的。石敬瑭父事契丹,固然无耻,但心甘情愿给他人做奴才的,从古代到今天,难道又少了?石敬瑭不过是“皇帝”,当天下之重,格外地没面子而已。将燕云十六州割给契丹,遗患二百年,罪过不小,但他自己就是沙陀人,“汉奸”两字,用在他身上,原本不伦不类。冯道虽是汉人,立身沙陀人之朝,又当极废州裂之季,责他以“民族大义”,是以后世人之所见,责前人之所不见。他在契丹的言语,“哄洋鬼子”而已,“弱国无外交”而已;脸皮厚是真的,但脸皮不能如此之厚,他也不用去了。
冯道不以谄媚事人,而能取容于四朝,可见这个人是很滑头的。逢大事则依违两可,不得罪武人,不预废立,这大概就是他的自全之道。冯道善持大体,若说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倒也看不出来。有个人嘲笑他,如果走得快了,怀里一定会掉出兔园策来,他也不以为愧。他的好处是心胸开阔能容人,得罪他的人,他并不报复。诗人杜荀鹤的才能倒高,但刚在朱温那里得宠,便在家中气冲冲地掰着手指头,算计都有谁得罪过自己,准备尽杀之。这等倾险之徒,不如冯道这样的庸人远甚。
五代兵连祸结,黎民深被荼毒,当此之时,忠为下,仁为上。冯道慈悲为怀,活人无数,然而他的口碑居然还不如史弘肇之流的“好汉”,这只能说是老百姓做刍狗做惯了。史弘肇这种人,不逢其会,杀猪屠狗而已。但人如草芥之时,必有视人如草芥者出,选对主子,多杀人,便可为英雄。史上名气最大的,不是大凶大恶之人,就是大仁大善之人,说明社会出了毛病,不是纵人为恶,就是逼人去做常人所难之事。如冯道者,一平常人耳,以其平常混世界,也以其平常挨人骂。
《宋史》批评五代臣子视事君犹如拿钱干活儿,改朝易姓,就像换个东家,一拍两散,——便该如此!司马光骂冯道为奸臣之尤,理由是冯道“求生害仁”。——在司马光的头脑中,“忠”与“仁”已经分不清了。汉代起,忠的地位上升,成为伦常之首。以忠君为大节,把它像草标一样插在头顶上,倒忘了孔子的仁,孟子的义。只知吠非其主,不问善恶是非。这倒省心,最不堪时,至多落顶“愚忠”的帽子——愚忠愚忠,好像还有什么不愚的忠。其实哪里有呢?凡忠必愚。
评说人物,古人也说“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问题是,什么是大,什么是小?以忠为大,则义为小;以节为上,则仁为下。在司马光、欧阳修看来,冯道所做的善事,只是“小善”——如他的廉俭,如他念诵聂夷中的《伤田家诗》来感悟李嗣源,如他劝耶律德光不事杀掠,如他救下违反买卖牛皮禁令的二十人;如武将把抢来的妇女送给他,他置之别室,访得其家送回去;及随辽北上到恒山,见到被辽兵俘掠的士女,掏钱赎出,设法送归乡里。——在忠字当头的史学家眼里,大节既亏,这些小善也就无足道了。
五代的惨剧,本可换回些出息的。但宋儒纷纷而出,把观念的旧山河收拾起来,重入轮回。此后纷纷攘攘,不出矩。至明亡,才有人认真地琢磨些事情。但——仍以冯道为例——无论是王夫之,还是顾炎武、黄宗羲,都以冯道为小人,批评誉冯道为“吏隐”的李贽为邪妄。在三人者,身为胜国遗老,自然要痛骂不忠之人,好像大家都来做忠臣节士,便有万年不倒的王朝了。见王朝而不见国,见国而不见民,见民而不见人,此其所以翻遍坟典,拍破脑袋,也想不出出路者也。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冯道在历史上为人唾骂,原因之一在于他历仕四朝十一主,不顾君臣之义。但在作者看来,历史上其实还有一批名声尚好的前朝旧人,因此冯道的行为无可厚非。
B.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给契丹,冯道作为汉人立身沙陀人之朝,都曾被后人视为汉奸,但因当时本来就是乱世,责之以民族大义,是以后世人之所见,责前人之所不见。
C.冯道虽无特殊才能,却心胸开阔;诗人杜荀鹤虽才能出众,却心胸狭隘。在作者看来,杜荀鹤远不及庸人冯道。
D.《宋史》批评五代臣子事君不忠,司马光骂冯道是奸臣之尤,从此“忠”己成功取代“仁”和“义”,成为儒家的主流价值观。
E.文章以“凡忠必愚”为题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凡是无限忠诚于封建君主的臣子都是愚人;其二是凡以“忠”作为唯一价值尺度来评判古人者也都是愚人。
【小题2】作者刀尔登曾指出“事不宜以是非论者,十居七八;人不可以善恶论者,十居八九。”请结合冯道的有关事迹,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
【小题3】作为一篇人物评传,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
【小题4】作者认为“凡忠必愚”的根本原因是什幺?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答: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年集
赵新
农历腊月二十八,爹去赶集,儿子也去赶集。
爹今年六十二岁了,儿子今年三十二岁。爹骑着一辆自行车,儿子骑着一辆摩托车。爹的车上带着一捆大葱和一个黑色的提包,儿子的摩托车上带着媳妇桂花。儿子在去赶集的路上追上了爹,儿子放慢速度说:“爹,你也去?”爹说:“去,今天是年前的最后一个集日,再不去就误事了。”儿子说:“你去买啥?”爹说:“看着买呗,好容易过个年!像我这把年纪,明年过年不一定有我没有。”儿子说:“你那捆大葱送给谁,咱们家城里又没有亲戚。”爹说:“谁也不送,卖它哩。”儿子说:“那能卖多少钱?”爹说:“你走吧,你带着人哩。”
天黑的时候,爹回来了,儿子也回来了。爹的自行车上带着那捆大葱,儿子的摩托车上带着媳妇桂花。
进了自己的家,老汉就非常高兴地把女人喊了过来,让她看自己从年集上买回来的东西。女人打开那黑色的提包,先拿出来了一件红得十分鲜亮的羽绒服。
女人拿着那件羽绒服看呵摸呵,在灯光下照呵照呵。女人说:“这衣裳可不赖,轻巧、厚实、暖和,不怕刮风下雪变天气,就是没有扣子!”
老汉笑了:“你真憨!你没有吃过肥猪肉,还没见过肥猪走?人家没扣子,人家有拉锁,哧一拉,比扣扣子还省事。你快撂下吧,别弄脏了,这是给孙子买的,一会儿给他们送过去!”
女人又从提包里拿出一双黑皮鞋。皮鞋很光亮,灯光一照,花了女人的眼。
老汉说:“你看这双鞋行吗?”
女人说:“我看着行,模样挺好的!就是没眼儿,怎么绑鞋带哩!”
老汉说:“你真是一个老二百五!如今穿皮鞋,谁还绑鞋带哩?哪有那种闲功夫。撂下吧,可别弄脏了,这皮鞋是给儿子买的,一会儿给他们送过去!”
女人从提包里拿出一块蓝头巾。老汉说:“你包上,你包在头上我看看好看不好看,合适不合适。你一年四季,风风雨雨,针线伙房,场里地里,活儿没少干,苦没少吃……我脾气不好,动不动就吹胡子瞪眼,对不住你!他娘,帕子不大,暖暖心吧,多少是个情意……”
女人又从提包里拿出一个小方盒,摸索了半天才勉强打开。
老汉说:“知道吗?这叫坤表,坤表就是给媳妇们戴的,一会儿给桂花送去。”女人又被那块坤表照花了眼,那小小的玩意儿竟然光芒万丈。女人说:“他爹,她有表!”老汉说:“我知道她有表,可是她老在我面前说她的手表不如别人的好,走得不准,样子难看。”
女人说:“老头子,你这一趟花多少钱?咱前天才卖了那口猪,今天你就……”老汉说:“该花的就花,好容易过个年哩,只要孩子们高兴就行!像我这样的岁数,明年过年还不一定有我没我……你快把饭端上来吧,不管好歹,只要咬得动,只要热乎就行。”
女人知道这是他没在城里吃饭。女人把饭端上来说:“他爹,你没在城里吃饭也行,你总得给自己买顶帽子呀!你看你的耳朵都冻裂了,以后还怎么出门干活儿?你也该给自己买瓶酒喝,好容易过个年哩!”
女人的眼泪落了下来,一滴,一滴……老汉说:“你哭什么哭,我又没死,你再哭我就恼了哩。你再哭我就不吃这个茄子了!我本来想给自己买顶帽子,可是咱大葱没人买,我也就没钱买酒了。不过不要紧,你放心,儿子今天也去城里赶年集了,他会给我买两瓶酒喝的!”女人说:“你说给他了?”老汉说:“你真混,这样的事还用告诉吗?好容易过个年哩!”
老汉吃完饭后,儿子果然来了,不过儿子没有提着酒,儿子手里拿着两把葱。儿子把葱放在地上以后,就看到了床上的羽绒服,那双黑皮鞋,那块坤表。儿子的眼睛很亮,满脸欢心鼓舞的样子。
老汉说:“你吃啦?”
儿子说:“手里没钱,什么也没买,只买了一套家庭影院,花了几千块钱!”
女人说:“你就没买瓶酒喝?”
儿子说:“没有没有!酒是毒药,喝酒有什么好处?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喝醉了伤害身体。”屋里静极了,爹不说话,娘不说话,儿子也不说话;谁也不说话,气氛很尴尬。
儿子说:“娘,我走了。我先把爹给我们买的东西拿回去,叫桂花看看。”女人把两把葱塞回儿子怀里说:“你把葱拿回去吧,我们家有!”
儿子说:“娘,别啊,这两斤大葱是桂花叫我送来的,她说如果爹卖了葱你们就没了……”
女人说:“拿走!”
儿子说:“留下吧,留下吧,好容易过个年哩,我爹说了,他老了,明年过年还不一定有他哩!”
女人把脚一跺:“叫你拿走就拿走!”
儿子说:“急什么,等下我们一家三口还来吃饭哩。”
【小题1】下列句子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故事是在过年前发生的,又是围绕赶集来展开的。年集既是整个事件的线索,又是事件发生的背景,作者以“年集”为文题,耐人寻味,很有感染力。
B.在人物设置上,小说中往往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本文中的女人是关键人物,也是主要人物,她引出了老汉和儿子的话,从而展示出他们不同的人物心理和人物性格。
C.“酒是毒药……上了年纪的人,喝醉了伤害身体。”儿子的这些话实际上是为自己狡辩,他意识到自己没给年迈的父母买一点什么,有些心虚。但是他还是理直气壮地主动拿走了老汉买的东西,这个细节,把儿子只有索取没有汇报的自私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
D.“像我这把年级,明年过年不一定有我没有”,类似的话,前后出现三次,每次的画外音都不一样,第一处折射出老汉“人逢过年精神爽”的面貌,第二处是对老伴的解释同时也是对自己花了这么多钱的安慰,第三处则是儿子想留下两把大葱来换取心理平衡时随意的一个理由。
【小题2】本文在写作上使用了哪些技巧,分别有怎样的作用?请分条简要分析。
【小题3】你认为儿子的做法对吗?为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