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人与生物圈计划中国有,世界其他国家也有,目的是寻求同一答案。为什么人们在享受自己创造的财富的过程中,会时时受到大自然的种种惩罚?因为在土壤侵蚀、沙漠化、滥伐森林、越来越多的物种灭绝、环境污染等所导致的生态系统的退化中,已经进步到能登月球、造核武器的人类,还没有真正揭开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秘密
也许正是这个缘故,联合国针对全球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挑战,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为宗旨而制定的人与生物圈计划,格外受到世界各国的拥护和支持。这项松散的政府间科学计划自1917年开始实施以来,已经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数千个实地科研项目,有数万人参加了有关的培训活动。
在我国长白山实施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计划,可以说是这种纽带和窗口的一个缩影。中国吉林省长白山,有一个面积20多公顷的林区,这里植被没有经受太大的干扰,从山岩裸露、白雪皑皑的山巅,到针阔混交、林木遮天的山岭,都呈现出十分明显的植被垂直带变化,没有夹杂人为的痕迹,是大自然创造的一个完整的东北亚山地生态系统。这里没有森林病虫害,众多的物种以最佳的形式和谐地生存着。长白山的优化森林结构,正好成为欧洲病态森林结构最佳参照模式。各国专家希望从欧亚大陆北半部山地生态系统中典范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得到启示,以查清欧美“森林死亡”的原因,制定有效的控制对策;中国专家希望通过研究优化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产力,揭开大自然更多的秘密,以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林业之路。中外专家的希望,便成为国际间合作和交流的基础。
【小题1】对第三自然段中画线的“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人类以何种方式开发利用自然会招致大自然的报复。
B.人类怎样开发利用自然才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C.什么样的环境是适合众多的物种生存的最佳环境
D.哪些地区的生态系统状况能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借鉴。
【小题2】对“人与生物圈计划”的具体任务,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针对全球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挑战,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B.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有关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实地科研项目,并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
C.运用生态学方法,研究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并为生物圈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D.参照生态系统典范,弄清环境遭到破坏的原因,制定有效的控制对策。
【小题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与生物圈计划是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和资源日益匮乏的产物。
B.人与生物圈计划标志着人类的科技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C.人与生物圈计划将提高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让人们自觉地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D.人与生物圈计划将揭开大自然更多的秘密,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24: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趁机勒索
乔治·布鲁克斯
被告南方铁路公司的律师林顿·戈尔德疲惫地站起来,瞥了一眼自己准备提出的问题。他知道自己在反诘之前就已经输了。那个女人会得到她要求赔偿的每一分钱,陪审团是站在她那边的。
在提出第一个问题之前,他盯着她看了一会儿。在他如针芒般的目光注视下,罗杰斯太太的脸有些发热。
“罗杰斯太太,”戈尔德礼貌地开始发问了,“你声称在那次铁路意外事故中受到了某些伤害。我们承认这一意外事故是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并且按这里所描述的大致情形发生了。事实上,铁路公司答应赔偿你的,仍然会按照承诺赔偿给你。我想,那一大笔钱可以抚慰你的那些伤害了。但是,在你与你的律师商量后,你拒绝了那一笔钱,对吗?”
“是的,先生。因为当时我并不知道我的背部也受伤了。”罗杰斯太太平静地答道。
“依照你的律师的建议,你来到法院要求得到更多的损伤赔偿,也就是要求我的委托人赔偿50万美元,对吗?”
“是的,先生。”
“罗杰斯太太,我这里有记录,对你声称经受过的伤害的一份宣誓记录。在这份记录上,在事故发生超过24小时,你与你的律师经过一番商议之前,你并没有告诉外科医生你的背部受伤了,对此你怎么解释?”
“因为当时X光片还没出来。”
“啊哈!真相怎样只有你自己知道。”戈尔德说道,“今天,在意外事故发生整整一年后,你仍然穿着医用胸衣来支撑你的腰吗?”
“是的。没有胸衣我就不能坐直。”
“检查你的伤情时,你听见了你的外科医生说,如果一个没有受伤的正常人长期被外科胸衣束缚起来就像你整整穿了12个月,一旦没有了支撑,正常人也无法坐直。”
“听过像这样的话。”
“我问完了,法官大人。”
但他知道他的反诘是没有用的。七个陪审团成员中脸上呈现“恨不得吞了铁路公司”表情的人有三个,而其他四个则在想:“可怜的女人!”
但他还是依照程序做总结陈述:“很明显,罗杰斯太太这是在趁机勒索。南方铁路公司拒绝这一非法要求。先生们,我再说一遍,这是趁机勒索。你们今后都要提防些。”
主审法官接着做了公正而简洁的陈述。陪审团随后退庭。40分钟后,陪审团重新回到法庭上。一个陪审团成员宣读他们的决定:“我们支持原告提出的50万美元的赔偿要求。”林顿·戈尔德发出了无奈的苦笑。
第二天早上,戈尔德夹着他的公文包匆匆出了家门。已经是8点整,他得在街上随便买点东西吃,然后赶去办公室。昨天从法庭回来,他受到了律师事务所其他律师的嘲笑,他的委托人南方铁路公司的总经理也打电话来把他臭骂了一顿。
他走进地铁站大楼的大厅时,里面空无一人。他跑向电梯。
电梯下来了,但从一层飞速经过时没有停下来。透过格栅和地面玻璃,戈尔德看到那个老人用力拉着控制开关,但电梯没有停。随着一声巨大的坠地声,三层楼面的玻璃都震动了,电梯坠落到坑底。
戈尔德的脑子突然灵光一闪:“这是一个多好的对大楼管理机构提出诉讼的机会啊!那部老电梯20年前就应该停止使用了。”
他从安全楼梯跑到地下室。残骸躺在那儿,就像纸板盒一样被扭曲、压扁了。他摸了一下那位老人的身体,已经没有脉搏了。戈尔德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幸亏我没在电梯里。”他想。
突然,他想起了什么。50万美元的赔偿,趁机勒索。他笑了。“再想一下,我其实是在电梯里。”
他爬进了变形的电梯厢,慢慢挪到一根主梁下面,让背部靠着主梁,然后闭上了眼睛。
不久,消防队赶到。戈尔德假装大声呻吟起来。当消防队打算把他抬出去时,他喊道:“哦!轻点儿,轻点儿!我的腰,我的腰啊!”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E.整篇小说透露着讽刺意味,同时又不失夸张的表达。另外,无论是情节构思还是人物刻画,小说都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A.文章一开头描写戈尔德“疲惫地站起来”、“他知道自己反诘之前就已经输了”,表明戈尔德准备不够充分,对打赢这场官司毫无信心。
B.小说最大特点是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描写塑造典型人物形象,作者正是综合运用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了戈尔德这一人物形象。
C.罗杰斯太太整整一年的时间都穿着外科胸衣,并且离开了胸衣她就不能坐直,这足以证明她在那次意外事故中受到了巨大伤害。
D.同情弱者是这个社会比较普遍的现象,所以当罗杰斯太太与南方铁路公司对簿公堂时,大多数陪审团成员都非常同情这位可怜的女士。
【小题2】本文构思精巧,情节引人入胜,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特点。(6分)
答:
【小题3】文中两处划线处的“50万美元”分别指什么?有什么作用?(6分)
答:
【小题4】有人评论说这篇小说通过对人物的刻画而暴露了人性的弱点,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8分)
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麦地  袁有江
老人披一件脏兮兮、蓝白相间的校服,站在雨棚下盯着他。老人脚边放着一个瘪下去的尿素袋子。稍远处有个小化粪池。
临近家门时,他发现走错了路,在离前面村庄百米左右的地方。窄窄的水泥路,突然齐崭崭地断了。没腿肚子的麦苗,隔断了归途。
他沿着麦地间的小径,深一脚浅一脚地朝老人走去。
大叔你好,在忙着给麦子撒肥料呢?
乖乖,我看你那车怕是过不来了。这边路没修通。
这块小麦是你家的吧?长得真好。大叔是好把式啊。
听口音,你就是我们这的人吧?刚从外地回来?
后天清明了。很久没回来,我不知道这路不通。
你是哪庄上的?
袁家湾的。
哦,那就在我们庄后头。老人掖了掖披在身上的衣服问,清明回来上坟?
是啊。大叔,我记得以前这庄上有条跑客车的石子路,还在吗?他朝庄上望去。一条灰白的路梢,隐没在不远处一栋平房的后面。
在倒是在,就是被拉沙车轧坏了,烂得不像样。
应该也还能过车吧?他目测着路的宽度。大叔,我急着要赶回家吃饭。想从你家麦地借过行不?轧掉的麦子,我补你钱。
车开不过来吧?麦子深,地又潮,会陷在里面。老人看看麦地,你只有倒回去了。
大叔,我的是越野车,底盘能升高的。要是陷在里面,我自己负责。
要是陷在里面,这块地就祸害了。  
弄坏的麦子我全赔。好不好?
老人看看麦子,又看看他,一脸的为难。   
你不能倒回去从那边路走吗?
路窄,也怕遇到车。估计倒回去就下午了。就算您老帮个忙,钱我先给你。反正你种麦子也是为了卖钱嘛。
老人目测着车到他跟前的距离,走到麦地边,抓了一把泥土,在手心里碾磨着。你看,土都是湿的。车会陷在里面的。
稀薄的雾纱渐渐散去,阳光普照下来。娘该在家等急了,本来说好回家赶午饭的。兄弟姐妹们今天都来家里,专等着和他一起吃午饭。他正想着,娘的电话就打来了。娘说一桌人都在等他开饭。他跟娘说,我马上就到。
接完电话,他看着老人说,大叔,损坏你多少麦子我赔多少。他掏出钱包,数了一千元钱往老人手里塞。老人像对着一个烫手的山芋,迟迟不伸手。他将钱硬塞进老人的口袋。
大叔你穿校服啊?
小孙女的。老人尴尬地笑笑,丢了可惜,挡挡寒。
大叔,你的孩子们清明没回来?
呵呵,等我死了,他们就回来给我上坟喽。
您小孩都在外干大事,忙着呢。他捏着车钥匙,开始心急火燎起来。
大叔。您就行个好吧。我娘打电话催我了。
唉。你去开吧。老人摸摸口袋里的一沓钱,想着孙女一学期的生活费够了。他又看看那些水绿葱嫩的麦苗说,你尽量走直点,不要轧掉多了。
他启动车子,升高底盘。眼前的麦地,让他突然有种莫名的兴奋。自打买了这辆越野车,他还从来没越过野地。他打到四驱模式,一档,将轰鸣着的路虎开进了麦地。厚重宽大的轮胎。摧枯拉朽地压倒麦苗。车后现出两条轨道般的辙。
他穿越麦地时,老人赤着脚也下了麦地,跟在他车旁边,不停地冲他喊,慢一点,轻一点。那手足无措的样子,好像在呵斥一头闯进麦地的野猪。
总算过来了。他停下车,拿出一包烟,想送给老人。
老人出神地看他刚刚压过的车辙,突然喊住他,你不能走!轧掉太多了。
老人快步走进麦地,蹲在车辙前。他颤抖着青筋暴突的手,从泥土里扶起一根压扁的麦苗。接着又扶起另一根……那小心翼翼的样子,像是在扶起一个个刚被车撞到的娃娃。
大叔。我们不是事先说好的吗?他递过烟。
老人没接他的烟,自顾自地咕隆着,不兴这样祸害庄稼的,你赔我麦子……老人干瘪的眼窝里,慢慢蓄满了泪水。他扶着几根压扁的麦苗,半晌不语。
要不然,我再多给你点钱。反正你种麦子是要卖钱的。
老人终于哆嗦着站起来说,我伺候了一冬一春的麦子,糟蹋了。真心疼啊。老人抹了一把鼻涕,干笑着说,是我答应的。不怪你。你回家吧。都怪我自己。我真混。
清明节的下午。细雨迷蒙。一位披着雨衣的老人,循着车辙,找到了他家门口。他出门一看,正是前天轧过他麦地的老人。老人是来还他钱的。老人说,那些麦子,我一棵棵扶过。一大半都能在这场雨里活过来。小孙女的生活费儿子寄来了。这钱我不能收你的。老人说完。将一沓包在塑料纸里的钱,小心翼翼地递到他的手心,转身走了出去。
(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写老人衣着,表现了老人的贫穷和节俭;写老人“盯着他”,说明“他”的行为引起了老人的注意。这为故事发展作了铺垫。
B.老人的儿子得知麦地的事后就急忙寄来女儿的生活费,使老人得以返还人家的一千元,维护了尊严,说明他很了解父亲,对父亲很孝顺。
C.小说以“麦地”作为标题,。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为人物创设了特定的活动背景; “麦地”也象征故园,以此激发读者对家乡的思念。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老人扶起被压扁的麦苗的细节可以看出,老人把对孩子的爱完全寄托在麦苗上,因而痛恨祸害麦苗的“他”。
E.老人和“他”之间的故事,表现了两辈人对待庄稼不同的情感观念和行为方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生活现状,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小题2】小说在刻画“他”这一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小说以老人还钱作为结局,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小说中“他”驱车从麦地通过,老人的心理前后有哪些变化?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8分)

同类题3


忍受快乐

毕淑敏

这个提法,好像有点不伦不类。快乐啊,好事么,干吗还要用忍受这个词?

习惯里,忍受通常是和痛苦、饥寒交迫、水深火热联系在一起的。忍受是什么呢?是一种咬紧嘴唇苦苦坚持的窘迫,是一种打碎牙齿和血吞下的痛楚,是一种狭路相逢听天由命的无奈。如果是忍受灾害,似乎顺理成章。忍受快乐,岂不大谬?天下会有这种人?

环顾四周,其实不敢面对快乐的人比比皆是。最具特征的表现是:对快乐视而不见。在这些人的心底,始终有一股冷硬的声音在回响——你不配拥有……这是过眼烟云……好景终将飘逝……些刻是幻觉……人生绝非如此……我们姑且称这种心绪为——快乐焦虑症。

这奇怪的病症是怎样罹患的?

许多年前,我从雪域西藏回北京探家,在车轮上度过了二十天时光。最终到家,结束颠沛流离之后,很有几天的时间,我无法适应凝然不动的大地。当我的双脚结结实实地踩在土地上的时候,感觉怪诞和恐慌。我焦灼不安地认为,只有那种不断晃动和起伏的颠簸,才是正常的。

你看,经历就是这么轻易地塑造一个人的感受和经验。当我们与快乐隔绝太久,当我们在凄苦中沉溺太深的时候,我们往住在快乐面前一派茫然。这种陌生的感觉,本能地令我们拒绝和抵抗。

常常有人振振有词地说,我不接受快乐,是因为我不想太顺利了。那样必有灾祸。

此为不善于享受快乐的经典论调之一。快乐就是快乐,它并不是灾祸的近亲,和灾祸没有什么血缘的关系。快乐并不是和冲昏头脑想入非非必然相连。灾祸的发生自有它的轨迹,和快乐分属不同的子目录。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乐极生悲。我相信世上一定有这种偶合,在快乐之后,紧跟着就降临了灾难。但我要说,那并不是快乐引来的厄运,而是灾难发展到了浮出海面的阶段。灾难的力量在许多因素的孕育下,自身已然强大。

许多人缺乏忍受快乐的容量,怕自己因为享受了快乐,而触怒了什么神秘的力量,怕受到天谴,怕因为快乐而导致了自己的毁灭。

人是有权快乐的。甚至可以说,人就是为了享受心灵的快乐,才努力和奋斗的,如果这一切只是为了增加苦难,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为此奋斗不息?

不要以为快乐是自私的,当我们快乐的时候,我们就播种快乐的种子。我们把快乐传染给周围的人,我们善待周围的世界,这又怎么能说快乐是自私的呢?

当我们不接纳快乐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不尊重自己,不相信自己,不给自己留下美好驰骋和精神升腾的空间。

对于快乐,如同对待一片丰美的草地,不要忍受,要享受。享受快乐,就是享受人生。快乐是我们人生得以有所附丽的红枫叶。快乐是羁绊生命之旅的坚韧缰绳。当快乐袭来的时候,让我们欢叫,让我们低吟,让我们用灵魂的相机摄下这些瞬间,让我们含着微笑分餐它悠远的香气吧!

忍受快乐,是一种怯懦。享受快乐,是一种学习。

【小题1】文章开头一段有什么作用?
【小题2】“我”从西藏回北京探亲时为什么拒绝快乐?生活中的一些人为什么拒绝快乐?
【小题3】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快乐?

同类题4

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不久前,美国前副总统戈尔针对美国政府和社会在能源和气候变化上的态度大声疾呼:“美国的生存正处于危险之中,更有甚者,人类文明的未来正面临着危险。”戈尔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美国在能源、环境和气候安全方面的尴尬境地——从中国借钱购买波斯湾的石油,燃烧石油的过程中破坏地球。实际上也是大多数国家的困境:高昂的油价,过度的排放,脆弱的经济,紧张的国家关系。戈尔为美国制定的方案是“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并“要求国家致力于在10年内实现电力100%来自可再生能源和真正清洁的无碳能源”。也许这一方案并不适合所有国家,但戈尔“这需要彻底地改变的理念和勇气”值得世界各国学习和借鉴。
尽管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应对能源、环境和气候安全挑战的必由之路,但低碳之路并不平坦,还有很多人对依赖化石燃料抱有幻想,并对气候变化的事实表示怀疑。许多政治家在选票的“诱惑”和“威慑”之下随波逐流,没有承担起应当承担的责任。这些政治家并不缺乏敏锐的战略眼光,只是缺乏勇气!
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低碳,意味着经济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型;经济,意味着要在能源利用转型的基础上和过程中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和可持续性,这种理念不能排斥发展和产出最大化,也不排斥长期经济增长。
从内涵看,低碳经济模式适合中国具体国情,兼顾了“低碳”和“经济”:中国既需要摆脱对碳基燃料的过分依赖,减轻高油价的压力,实现经济转型,又需要保持适度、快速的经济增长,解决发展中的诸多问题。
从现实利益看,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查塔姆研究所(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在一篇题为《气候变化:中国与欧洲能源和气候安全相互依存性》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注重发展和采用先进的气候技术,与中国致力于在全球价值链中提升其地位的目标也是一致的。
问题在于,我们需要立即行动。因为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等待的时间越长,减排的成本就越高。如果将减排的开始年度从2010年推迟至2020年,全球每年所需的减排量将增加一倍。中国应当以长远的战略眼光审视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在全球新的经济转型中发挥“领导者”的作用。通过低碳经济的发展,在国内实现绿色发展,建立低碳社会和和谐社会,并为建设和谐世界作贡献。当然,是否承诺是一回事,怎样承诺、承诺多少又是一回事。任何国家,无论大国还是小国,如果不积极主动地加入全球减排行列,将意味着选择一场公共资源战争,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黑色战争。     (选自《科学时报》,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对“低碳经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
A.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应对能源、环境和安全挑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
B.低碳经济意味着经济发展就是要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
型。
C.低碳经济同时意味着要在能源利用转型的基础上和过程中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和
可持续性。
D.低碳经济不能排斥发展和产出最大化,也不排斥长期经济增长。
【小题2】下列说法中对原文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 3分 )
A.戈尔分析说:美国目前处境尴尬,生存面临危险,这也是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共同问题。
B.戈尔提出一个可以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困境的方案,即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
并要求各国致力于在10年内实现电力100%来自可再生能源和真正清洁的无碳能源。
C.尽管已有很多人认识到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但目前仍困境丛
生,还有很多人对依赖化石燃料抱有幻想,并对气候变化的事实表示怀疑。
D.政治家们没能承担应有的责任主要是因为目光短浅,片面迎合大众发展经济的要求。
【小题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
A.如果实现低碳经济,势必影响经济的发展速度,所以经济可能出现负增长,从而挫
伤人们环保的信心。
B.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上,长时间的等待,换来的代价将更大——减排量增加,国
际关系更为紧张。
C.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国内绿色发展,建立一个低碳社会和和谐社会,是一条适
合中国经济发展的路。
D.在全球新的经济转型时期,无论是从现实利益角度看还是从长远的战略眼光看,发
展低碳经济都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良心的故事
梁晓声
①那是一头漂亮驴子,三岁多,能干不少活了。
②驴子属于牲畜。
③牲畜是世界性叫法;“牲口”是中国的特殊叫法。特殊就特殊在,视它们为册中的另“一口”。在过去,评估一个农村大家族时,每言人口多少,“牲口”多少。牛马骡驴,在四类“牲口”中,驴子的地位排在最后。通常情况下,驴的工作是拉磨。怕它晕,人要将它的眼罩上。秋季,须去壳的粮食多,一两个月内,它从早到晚被罩着眼,拉着沉重的磨扇,一千圈一千圈地转。壮年决不会用欣赏牛马骡的眼光来看驴的,但那孩子却经常以欣赏的目光望着自家的驴,在他眼中,驴好漂亮啊———一双大“兔耳”;长睫毛大眼睛;不宽不窄的头;不厚不薄的唇;肩部一条深色纹路;直直的腿……总之,他家的驴没有一处不耐看。
④小村在大山深处,几十户农家围着一片可怜的耕地散居着。不论人们多么勤劳,打下的粮食从没使人们吃饱过。
⑤然而那少年却有自己的梦。他家的驴是最好的,他的梦想是它每年都会生下小驴,一头头送给别人家,于是全村有很多驴,家家有小驴车。大家都可以进县城了。十六岁的他,还没进过县城。
⑥首先听他说过梦想的是他父亲。“不许你再做那种大头梦!你也是驴脑子呀?还梦想着家家都养驴!人不喝水啦?!!”父亲生气地一训,他就再也不在家里说他的梦想了。
⑦对于一个少年,心有梦想是憋不住的。不久,老师和同学们也知道他的梦想了。同学们对他的梦想都持嘲笑态度,老师却鼓励他写出来。他就写了。几个月后,他家的驴出了名,他也出了名,因为他的梦想登在县里的文学刊物上了。
⑧但是对那头驴,他父亲的既定方针并没改变―――尽快卖掉。
⑨老天似乎也容不下这头驴了。
⑩全村唯一的水井井水忽然变浅了,只能每家轮流用水。轮到谁家,谁家都全家出动,轮一次要一周多呢!轮到少年家时,他母亲将驴子也牵到井边。拽上的第一桶水先让驴子饮个够。但那水量毕竟有限,驴经常处于渴而无水可饮的情况,有几次都闯入邻家找水喝,为此引发了邻里之间大吵了一架。
⑪自从发生了吵架事件,父亲卖驴的想法更急迫了,只不过一时还找不到出价合理的买主。两年过去了,他家的驴却没卖。真相是——每天夜里,少年将驴牵到井边,将长绳的一端系在驴身上,另一端系自己腰上,一手拎小桶,缓缓下到十几米深的井里。驴也听话,命它在哪儿站定,就老老实实站在哪儿,一动不动待拎上半桶水,看着驴一口气饮光了,再下井,因为半夜饮足了水,那驴干起活来格外卖力。某夜下雪,留下了蹄印和足迹。天亮后,一些人聚到他家门前,指责家偷水。母亲臊得不出屋,父亲当众扇了他一耳光,保证杀驴,驴肉分给每家谢罪。少年流泪不止。驴也意识到大祸临头,在圈内贴壁而站惴惴不安。
⑫村里出现了军人,是招兵的。为首是位连长,被安排住到了他家。天黑后少年进了连长住的小屋,他哀求连长走时,将他家的驴买走。连长从枕下抽出两期杂志问:“这上边的散文是你写的?”他点点头,连长说:“你对你家的驴感情很深啊!”他说:“它是我朋友。它为我家干了那么多活,人得讲良心。”么多活,人得讲良心。
⑬十八岁的少年成了新兵。既将离村时,唯独他迟迟不出家门。连长边进他家院子,见他抱着驴哭呢。父亲值他,他就跪下了,对父亲说:“爸,千万别杀它!也别卖它!我走了,它喝我那份水!”连长为之戚然,也说:“老乡,回去我就号召捐软,争取能为你们再打一眼井!”
⑭连长和他刚走出院子,驴圈里猛响起一阵驴叫,听起来像是放声大哭……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很有特色,一共两句话却各自独立成段,一褒一贬,看似案兀,实则引起读者兴趣。
B.“驴子的地位排在最后”是因与牛马骡相比,驴子的体型和力气最小,不能负担太重的农活。
C.少年眼中驴子之所以最漂亮最好,是因为驴子是自己家里的,而且全村有少车家有一头驴子。
D.“老大似乎也容不下这头驴了”是指下文“全村唯一的水井井水忽然变浅了,只能每家轮流用水”。
【小题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小题3】文章并没有写驴子最后的结局,它或是被杀了,或是被卖了,或是因为某种原因死了。结合全文分析,你认为哪种结局最好?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