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忍受快乐

毕淑敏

这个提法,好像有点不伦不类。快乐啊,好事么,干吗还要用忍受这个词?

习惯里,忍受通常是和痛苦、饥寒交迫、水深火热联系在一起的。忍受是什么呢?是一种咬紧嘴唇苦苦坚持的窘迫,是一种打碎牙齿和血吞下的痛楚,是一种狭路相逢听天由命的无奈。如果是忍受灾害,似乎顺理成章。忍受快乐,岂不大谬?天下会有这种人?

环顾四周,其实不敢面对快乐的人比比皆是。最具特征的表现是:对快乐视而不见。在这些人的心底,始终有一股冷硬的声音在回响——你不配拥有……这是过眼烟云……好景终将飘逝……些刻是幻觉……人生绝非如此……我们姑且称这种心绪为——快乐焦虑症。

这奇怪的病症是怎样罹患的?

许多年前,我从雪域西藏回北京探家,在车轮上度过了二十天时光。最终到家,结束颠沛流离之后,很有几天的时间,我无法适应凝然不动的大地。当我的双脚结结实实地踩在土地上的时候,感觉怪诞和恐慌。我焦灼不安地认为,只有那种不断晃动和起伏的颠簸,才是正常的。

你看,经历就是这么轻易地塑造一个人的感受和经验。当我们与快乐隔绝太久,当我们在凄苦中沉溺太深的时候,我们往住在快乐面前一派茫然。这种陌生的感觉,本能地令我们拒绝和抵抗。

常常有人振振有词地说,我不接受快乐,是因为我不想太顺利了。那样必有灾祸。

此为不善于享受快乐的经典论调之一。快乐就是快乐,它并不是灾祸的近亲,和灾祸没有什么血缘的关系。快乐并不是和冲昏头脑想入非非必然相连。灾祸的发生自有它的轨迹,和快乐分属不同的子目录。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乐极生悲。我相信世上一定有这种偶合,在快乐之后,紧跟着就降临了灾难。但我要说,那并不是快乐引来的厄运,而是灾难发展到了浮出海面的阶段。灾难的力量在许多因素的孕育下,自身已然强大。

许多人缺乏忍受快乐的容量,怕自己因为享受了快乐,而触怒了什么神秘的力量,怕受到天谴,怕因为快乐而导致了自己的毁灭。

人是有权快乐的。甚至可以说,人就是为了享受心灵的快乐,才努力和奋斗的,如果这一切只是为了增加苦难,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为此奋斗不息?

不要以为快乐是自私的,当我们快乐的时候,我们就播种快乐的种子。我们把快乐传染给周围的人,我们善待周围的世界,这又怎么能说快乐是自私的呢?

当我们不接纳快乐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不尊重自己,不相信自己,不给自己留下美好驰骋和精神升腾的空间。

对于快乐,如同对待一片丰美的草地,不要忍受,要享受。享受快乐,就是享受人生。快乐是我们人生得以有所附丽的红枫叶。快乐是羁绊生命之旅的坚韧缰绳。当快乐袭来的时候,让我们欢叫,让我们低吟,让我们用灵魂的相机摄下这些瞬间,让我们含着微笑分餐它悠远的香气吧!

忍受快乐,是一种怯懦。享受快乐,是一种学习。

【小题1】文章开头一段有什么作用?
【小题2】“我”从西藏回北京探亲时为什么拒绝快乐?生活中的一些人为什么拒绝快乐?
【小题3】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快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51: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凤凰一去不复返

赵川

好些年前,我跟亲戚开了一辆大车,穿越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沙漠地带,进入亚里桑那州,再绕道内华达州,看过各种奇怪的人类不宜生存的地貌──那样子,我们以为快要到达火星了。然而,穿过一大片亲戚称之为鸟不生蛋的荒凉地方,最后我们突然就抵达了车水马龙、灯火通明的拉斯维加斯。拉斯维加斯对于去过的人已不必细述。对于没去过的,你就想象吧。它像一个普及版的欲望幻象,在购物商厦到处开花的今天,其实已不那么令人惊诧。那里有包裹了大量赌博设施而搭起的威尼斯水城、埃及金字塔墓道,那里要热带有热带,要未来世界有未来世界。但是,种种舞台布景似的主题景观,堆砌起来,不是为了传递文明,也不是出于景仰之心。山寨版的奇观和异域情调是欲望的景观,让人们陡增自信,打开了胃口和征服欲。同时,它们也是项混淆视听的基础工作,将声名狼藉的赌,藏匿在游乐的花花表皮之下。盖在原本印第安人土地上的拉斯维加斯,骨子里的真正文明是赌业,其他大都只是晃动起来的贩售幌子,而且绝对是美式快餐口味。

去年金秋十月我在湘西,因为靠得近,与几个朋友去了趟凤凰古城。车从怀化一路开去,在青绿的山色树影间,山水重叠,层层叠叠,蜿蜒而进。那样的路途算不上辛苦,但也有些远离尘烟的感觉。在那个下午的汽车颠簸中,有关“边城”的种种描述,总像是要在下一个山路拐角后面,陡然落为现实。

然而早已成了“景点”的凤凰出现时,却让人像从内华达沙漠一下子冲进了拉斯维加斯。那晚下着雨,一排排灯红酒绿的食肆商铺,忙碌吃喝的游客,做各种兜售的商贩,着急却又堵在那里的汽车,沈从文家乡的旧事,在那种现场里当然无从着落。后来,落脚的一家腾姓苗家的姑娘跟我讲,当地人多数以出租房子为业,闲着几乎都在搓麻将。如果这时上天有一只手,同时揭开当地人家的屋顶,可以看到家家几乎都在玩着“围城”的游戏。我倒并不是因为凤凰的人都在搓麻将,才将它与拉斯维加斯并提,而是看到这小城,终于人声鼎沸地突兀在万山丛里,煞是奇观。它极尽所能,描红画绿,形态夸张,硬生生山寨了自己,为的是能够便利当场消费。

晚一些,酒吧街上夜店的巨大霓虹灯幌子洋气十足,成排耸起在山前,倒映在沱江里,看起来美轮美奂。想起伊拉克朋友讲,巴格达城边上的底格里斯河,平日里也就是一般的秀美,那阵子美军夜夜来轰炸,爆炸时腾空而起的焰火,倒映在河里,她说那景象也有人欣赏的,那些夜景图片网上便能找到。凤凰城酒吧街每晚发出震耳欲聋的强劲节奏,声声如雷,想必也震动着对岸不远处坡上沈从文的墓石和尘土。

其实,隔了几月,我几乎忘了那个因“市场”了、空间拥挤、甚是无趣的凤凰“古城”。但春节从一位朋友那儿,随手翻到本讲中国重要旅游景观的书,翻到介绍凤凰,那里仍刊印着沈从文的旧话:“若从一百年前某种较旧一点的地图上寻找,当可有黔北、川东、湘西一处极偏僻的角隅上,发现一个名为‘镇竿’的小点,那里同别的小点一样,事实上应当有一个城市,在那城市里,安顿下三五千人口……”看看书里,再没有那地方的其他“真相”,我心里有点儿无名恼火。

那天离开凤凰,在道口塞了个把小时的车,看到沿了山叠了江,成片新的“古城”楼盘正整齐地向城外挺进。招商或正开始,商机已经到来。拉斯维加斯也是文化搭台,商业唱戏。回到我生活的城市,哪儿不都不容争辩地在日新月异?也是在春节里,读到拉贾·舍哈德在《漫步巴勒斯坦》中讲,以色列在西岸山上的开发,“永远摧毁了贫瘠土地和丰饶居民区之间的戏剧性对比,正是这种对比规定了圣城的地理和历史环境。作为人类文明面对荒野的最后边区,耶路撒冷的独特性就于此”。是呀,沈从文先生,如今让我们怎么还能理解那些经济之外的事情?

【小题1】简要分析第二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作者在第三段写到:“凤凰出现时,却让人像从内华达沙漠一下子冲进了拉斯维加斯。”说说作者出现这种感受的原因。
【小题3】下列分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 )
A.第三段刚进凤凰时作者罗列了雨中古城的一系列景物,貌似客观却饱含不解和失望。
B.第三段说“沈从文家乡的旧事,在那种现场里当然无从着落,”是因为作者觉得今天距离沈从文的“边城”已经太久远,再也没有过去贫穷落后的事了。
C.第四段作者写凤凰城酒吧发出的巨大声音“想必也震动着对岸不远处坡上沈从文的墓石和尘土,”是为了突出酒吧的声音过于嘈杂。
D.第六段中作者写了凤凰城外正在建设的大片楼宇,字里行间满是嘲讽又满含悲哀。
E.文章写的是凤凰却多次提到拉斯维加斯,意在通过比较写出对凤凰被“市场化”的悲哀和无奈。
【小题4】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标题“凤凰一去不复返”的妙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日子里的黄河
秦岭
①在我看来,黄河的古老和人类个体的年轻,注定了人类认识事物的局限。现代科学只为我们掀开了黄河文明的一角,唯有文学,才能让我们仰视或俯瞰到黄河文明的表情。文学心灵的视野比我们眼睛的视野要开阔得多,它可以让我们的思想在时光的隧道里扇动艺术的翅膀,不断回首,或者频频前瞻。黄河文明的表情,就是华夏儿女日子的表情,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我文学的视野里,黄河疆域的宽窄与长短,尽收眼底,一览无余,她就是我们日子里的一担水,或者一滴水,蓄满了一个散发着五谷杂粮味道的真实世界。
②“日子,就是一担水。”我从黄河儿女的这句口头禅里,闻到了烟火味儿。小时候,我不懂。“黄河远上白云间”,那滔滔的黄河水,该是多少担水啊!把黄河与日子联系起来,我总是想到扁担、木桶和黄土高坡上的羊肠小道。一位长满花白胡子的老人说:“其实,咱和黄河天天见哩,咱都是女娲蘸着黄河水抟着黄土造出来的,都是黄河的娃哩。”
③当一担水挑回家,炊烟袅袅升起,日子里所有的滋味儿都有了。喝一口黄河水,一种庄严,在我内心伸展、蔓延、弥漫。我有理由文学地断言,黄河的文化源头早已超越了地理意义上的故乡——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的文化空间,同样超越了黄河5464公里身长所辐射的疆域。黄河用数百万年的耐心和胸襟,轻轻拥揽了西北、中原、华北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之后,天下苍生,尽在她温情的怀抱里。
④我忽发奇想,假设百万年前中国西部的地质变化没有为黄河的诞生提供可能,那么,谁来给我们提供一担水的意义,我们还有日子的表情吗?黄河流域的大地之下,到底还有多少超越5000年的遗存,至少当下无从得知。受认识的局限,我们姑且屈从传统定论,把华夏文明封顶到5000年。也许,我们仅仅领受了黄河文明的一角。我们只知道,历史刚刚从史前向殷商走来,从秦汉向唐宋走来,从明清向当下走来。黄河“奔流到海不复回”,似乎时刻在提醒:勿回首,向前走,只要把握好日子,你理想中的前面,就在前面不远的前面,等你。
⑤黄河的支流,数以万计,每一条河,都记录着奔向黄河的步伐;每一条河,都是每一担水的合计,它们的精神系统像血一样在每一个黄河子孙的身体里流淌。一条条跨越时空的、奔流不息的河流,去黄河那里“赶集”。在黄河沿岸的乡村,你侧耳谛听,一定能听到这样的声音:“滴答,滴答,滴答。”那是屋檐水的声音,毫无疑问,它也是黄河的声音,它最终在华北汇入苍茫的大海。她带去的,是所有黄河儿女的表情。
⑥在我心灵崖畔的视野里,古人和今人的艺术联系、传承、根脉如此的密不可分。那史前人类遗址中陶罐、陶瓶、陶盆上镌刻、描绘的艺术符号,那用简单的线条、笔画对河流、鱼虾、白云、牲畜、狩猎、祭祀的表达,那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中的雕塑、壁画……那一刀又一刀,一笔又一笔,一画又一画,分明是一支支反复吟咏的民谣,民谣里蓄满了所有关于日子的歌。这些歌,伴随着黄河的涛声,经久不息。当艺术融入人们的日子,那不就是一曲几千年的黄河大合唱吗?
⑦一直在想,在中国,可与黄河比肩的河流不在少数,可是,每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为什么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黄河?“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岗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也许,社会学家给出的答案是母亲,哲学家给出的是精神,政治家给出的是人民,美学家给出的是气质,历史学家给出的是传统……我的理解是,黄河流域的气候、土壤与地貌,体现了农耕文明更多的特征,“河东河北”密不透风的高粱,既给黄河儿女以日子,同时也为黄河儿女抗击外来侵略提供了天然屏障。“黄河在咆哮”,那是对敌人的怒吼,也是对儿女的唤醒。
⑧毋庸讳言,近百年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创造时代文明的步伐要远远比黄河流域快得多,这得益于现代工业、海洋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源头不会变,风水轮流转”。这不光是一个哲学问题,还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生态问题。变与不变之间,人与自然的作用力,可以海枯石烂,也可以沧海桑田。
⑨我们一定不会忘记这样一段歌词:“我的故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一条时常干涸的小河,依恋在小村周围……”我在黄河流域考察农村饮水现状的时候,再次看到了农民肩膀上的一担水,那,还是我小时候见过的清冽的水吗?那分明是稠泥浆。有个不争的事实是:黄河瘦了,近几十年来,曾频频断流。一条条排污管道,像罪恶的大炮一样伸向黄河。
⑩“保卫黄河”。半个多世纪前的黄河儿女面对列强发出的呐喊,犹在耳畔,只是,如今黄河的敌人隐藏在哪里呢?要我说,就在我们自己的日子里。信不信,一担水的日子里,什么都看得出来。
⑪三十年前,黄河两岸流行着一首叫《黄河源头》的歌,其中的歌词是:
黄河的源头在哪里?
在牧马汉子的酒壶里。
黄河的源头在哪里?
在擀毡姑娘的歌喉里。
⑫我至今仍然想做这样一个梦:自己变成了那个歌声里牧马的汉子,手里拎着酒壶,沿着黄河行走,马蹄悦耳。不远的擀毡房里,有一位美丽的姑娘,在为我歌唱……就这样策马而去,不愿醒来。
2015年1月于天津观海庐
【小题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
B.蔓延:连绵不断。
C.毋庸讳言:指用不着隐讳,可以直说的内容
D.干涸:指水量枯尽,多用于河道、池塘。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文学的角度审视黄河文明,可以帮助人们思考过去和未来,开阔视野,尽情地品尝生活的滋味。
B.黄河流域存在着5000年以上的历史遗存,作者以此为据,得出了华夏文明不只封顶到5000年的结论。
C.黄河流域比东南沿海地区的发展要快得多,这充分说明了“源头不会变,风水轮流转” 的道理。
D.“保卫黄河”是半个多世纪前的黄河儿女面对列强所发出的呐喊,现在的黄河已经不再需要保卫了。
【小题3】(小题3)第③段画横线句子“黄河用数百万年的耐心和胸襟,轻轻拥揽了西北、中原、华北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之后,天下苍生,尽在她温情的怀抱里”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本进行赏析。
【小题4】阅读第⑦段,请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画横线的句子“每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为什么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黄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赏梅,在梅花谢了的时候

①岭南的梅花,正月十五就已经谢了。或许梅知道春节假期过完,人们不再有暇殷勤探望,它不必在眼光和镜头的追逐中秀丽影了。

②偏偏我在这个时候想去探访梅的消息。

③广州著名的赏梅去处是萝岗,据说从宋代开始,萝岗的农民就开始大面积种植青梅,至今已有800年历史。20世纪60年代,萝岗的梅花以“萝岗香雪”为名,成为“羊城八景”之一。有资料说,到萝岗赏梅的人有过一天16万的纪录。可是上世纪90年代初,我慕名去萝岗寻找这一片香雪,却失望而归。

④记得当时刚刚立春,来到这块梅花栖息多年的传统领地,只见两道山梁如巨大的双臂伸展,怀中一片葱茏。我以为春风已老,梅花谢尽,香雪全消,剩下的全是绿叶。走近才知道,那些根本就不是梅树,而是橙树。橙树个头比梅树略小,但是叶片更厚大更茂密。一棵棵橙树趾高气扬地列成方阵,在春风中不断地延伸,神气地向我这种不合时宜的寻梅者炫耀自己的风采。

⑤跟一位正给橙树培土的老农闲聊了几句。他告诉我,这一片原先确实都是梅树。但橙树的经济效益高于梅树数倍,大多数人家都伐梅种橙,梅树日益减少,橙树迅速蔚为大观

⑥返程之际总算遇见梅树,零星散布在橙树林的边缘。这些刀斧下余生的“君子”,孤独无奈地望着奔涌的橙树绿浪,徒然回味旧时代的盛荣。

⑦花开花落,近30年光阴过去,如今萝岗花事如何?

⑧早就看过有关报道,说梅花又回来了。2005年,广州开始着手恢复“萝岗香雪”景观,那一大片已经果实累累的橙树林被毫不顾惜地抛弃,梅树犹如一个被放逐的落魄贵族高调归来,重新拥有了自己被褫夺的庄园。不过我相信,不是时代重拾了对“疏影横斜”的留恋,不是社会再次兴起关于“暗香浮动”的喜爱,而是在近年各地大兴旅游业的浪潮中,人们另有衡量与选择。

⑨去萝岗前一晚,我上网查询梅的确切消息,满眼是假日花盛之时的赞语。人们纷纷歌颂梅花的美丽,竞相晒自己与梅花的合影。当然也看到这样的抱怨:“说是去看梅花,其实是去挤人和吃东西。”网上看不到梅的近况描绘,没有听到一声关于梅花凋谢的感叹。我由此知道:梅花定然已经衰败。游人只注目于绚丽浪漫,花一衰败,人就星散,无人再有兴趣来说三道四了。

⑩但我还是到萝岗看梅去了。

⑪梅花确是谢了,连树下也不见一瓣落英。地上只有细绒般的浅草,铺开一抹抹淡淡的鹅黄。枝头景象全换成“腮边红褪青梅小”,一捧捧绿叶簇拥着一粒粒小小青梅。

⑫我的眼光从枝头滑落,投向梅树的枝干。梅树的精彩在树枝。它没有独领风骚的主干,几乎是刚冒出地面就开始分叉,枝条各呈个性,形成了旁枝逸出、曲欹疏朗的梅树风格,历来受到中国文人推崇。站在梅树林一眼望去,无数梅树的枝条构成错综蔓延的透视空间。一根根颜色深沉的枝条曲折有致,远近映衬,展开了一幅中国传统的水墨画。那些在阳光衬托下的梅枝,似也有西方炭笔画的风采。

⑬这样的体会和感受,若是早十天八天来,在拥挤的人群、嘈杂的声浪中大约是无法拾取的吧?它们属于在宁静和舒缓中才能打捞到的享受,像喝一杯好茶需要独自慢慢品咂。比起在花树下拥挤不堪,我还是愿意冷冷清清地在花瓣落尽的梅树林中徜徉,仔细体验心灵的漫游。

⑭我也有过为看花而陷入人潮的经历,恰恰也是因为梅花。

⑮那一年春天到南京,正是国际梅花节的最后一天,朋友坚持要陪我去赶节日的一个尾声。是周六,天气晴朗,游人如织。好些市民全家出动来欣赏梅花,一波波欢声笑语在树间滚动,非常热闹。但确实也很是嘈杂拥挤,梅树密集的地方人更密集,说是摩肩接踵,并不为过。

⑯公园里的园圃与平岗满是梅树,可惜它们无力为梅花节的门面坚持这最后一天。大多数梅花已经在和暖春风的反复抚弄中败了,残花坠落一地。有的树依然留有勉力攀附在枝上的花朵,但是花容发黑,花瓣没有了青春张力,无奈地露出一副憔悴模样。好在游客们并不嫌弃,他们的热情眼光全部集中交付给了手机。只要有花,无论容颜如何,总见到有人伫立树下高举起自拍杆,自然流泻或努力挤出灿烂的笑容。

⑰我没挤来挤去凑趣,不只因为残花似无欣赏意味可言,更是担心梅有感知,不免会自惭形秽,不愿以如此面目示人。我实在难以相信,孤高洁净如冰雪的梅花,会甘愿在游人的镜头里留下这样一种尴尬的“倩影”。

⑱置身于这说不清是快乐还是忧郁的梅花节末章,我不由感慨:当赏花成为一种节庆活动,而终极目的又不是为了赏花的时候,各种花卉便共同沦为了欢乐场景的吹鼓手。在娱乐化的洪流中,在好看、欢腾和热闹的统一要求下,桃花的灼灼和梅花的冷艳已经没有多大区别,也似乎没有了区别的意义。寒风中绽放的梅花“不须檀板共金樽”的孤芳自赏,“梅妻鹤子”的布衣闲适而不甘流俗,以无数个春秋酿造、提炼而成的文化醇厚,如今似乎并没有伴随梅花进入大多数赏花人的视野。我们在关于梅的节日里,看到的是物理的彩色,闻到的是化学的香味

⑲从萝岗回来不几天,应邀去参加一次书法界的雅集。

⑳活动安排在一个傍着公园的会所。我去得稍早,就在公园里漫步,又有了一次亲近春花的机会。过年的热烈气氛还没有消散。公园里那些费了不少财力工夫的节日装扮没有撤去,依然夺人眼球。梅花自然是没有的,本要两个月后开放的郁金香,在花工的精心安排下开得正艳。花丛中还擎起几支巨大的郁金香造型,与真花一起用红黄两色张扬着喜感。花径的每一级台阶都刷成大红或紫红。让我惊异的是,与三角梅的火红花带蜿蜒并行的黄色树丛带,是街边见惯的冬青树修剪出来的。在这热烈的合唱中,绿色声部似乎不受待见,因而也设法改成了黄色盛装。

㉑放眼望去,整个公园的色彩统一在鲜艳和欢快之中。我突然觉得视觉有些疲倦。我知道,公园一心要迎候和欢娱孩子,而孩子需要抢眼的色彩,夸张的造型,喧闹的刺激。但是,他们成长着的生命不需要点别的什么昭示?

㉒那天雅集结束时,会所的一个工作人员拉着我,希望给她写一幅字。

㉓纸墨笔砚都是现成的,我问她想写什么。她说孩子今年高考,鼓励一下吧,就写“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㉔我给她写了,心里却一直在问——

㉕你的孩子真懂得梅花吗?

㉖他知道“苦寒”是什么感受,知道“香如故”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操吗?

(取材于徐南铁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合时宜的寻梅者 不合时宜:不符合时代潮流。
B.橙树迅速蔚为大观 蔚为大观:发展成盛大的景象。
C.勉力攀附在枝上 攀附:依附巴结。
D.欢乐场景的吹鼓手 吹鼓手:捧场助阵者。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悠久的“萝岗香雪”景观的命运变化,折射出时代大潮下人们价值观的变化。
B.作者第二次到萝岗赏梅时错过了花期,但曲折疏朗的梅枝风韵令作者稍解遗憾。
C.第⑳段描绘的公园景象,反映出一种社会流行的审美情趣,作者对此心怀忧虑。
D.文章善用比拟、比喻手法为梅摹形绘神,传递出作者对其际遇的复杂情感与思考。
【小题3】联系上下文,解释第⑱段画线句的含义。
【小题4】文章题为“赏梅,在梅花谢了的时候”,但全文所写四次赏花经历中,只有第二次与题目内容吻合。请结合四次赏花经历,说说作者这样拟题有怎样的作用。
【小题5】第⑬段写道:“它们属于在宁静和舒缓中才能打捞到的享受,像喝一杯好茶需要独自慢慢品咂。”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对这类“享受”的体会。要求:写出具体的“享受”内容以及获得的体验和感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囚 鸟

秦羽墨

我在洞庭湖平原的某片产粮区监督收粮,住处安排在一个叫作白鹤山的粮站。这工作说闲不闲、说忙不忙,闲来无事我四处转悠,我喜欢秋后湖区的这种厚重感。

乌鸦、麻雀、八哥以及未来得及南飞的白鹤,不失时机地占领了大地所有的角落,天上到地上无所不在。有的稀稀拉拉地在田里闹腾,有的整齐地排在电线杆上,它们唯一要警惕的,是随时可能出现的鹰。最远处,小山丘上金黄的橘子等着人去摘。这一切在夕阳的笼罩下浑然一体,像一匹绸子,声色光影成了嵌在绸子上的花纹。这是一幅各得其所、安然自得的景象,扑进眼眶的大地之物都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只是,作为旁观者的我,却是孤独的,不自由的。懒洋洋的。

我准备开门。

先是钥匙转动的声音,紧接着是翅膀发出的“扑扑”声。推开门一看,只见一只比麻雀大一点的灰褐色的鸟,在卧室里挥舞着翅膀。这间卧室空旷无比,是由粮站活动室临时改造而成,腾出来给我住的。两边有十几扇玻璃窗子,其中一扇半开着。显然,这个不速之客是从那扇半开的窗子闯进来的。

它为我的突然出现所惊吓,不停地寻找出口,情急之下慌不择路,不断传来喙和爪子撞击玻璃的声音,频繁而急促,并发出“叽叽叽"的叫声。我机警地把门合上,并把那扇半开的窗子也关紧。

“今晚有鸟做伴”,这是我的第一个念头。一个多月来,我每天夜里只有孤灯相伴,着实有些寂寞。我尽力摆出一种和平相处、互不干扰的姿态,妄图消解它对我的恐惧。它的逃离行动持续了十几分钟,在屡屡碰壁、毫无结果之后,它终于安静下来。它显然有些泄气,但并未绝望。它一会儿立在椅背上,一会儿又站到窗帘后面,躲躲闪闪的,不时试探着什么。

无疑,眼前这只鸟,在它看来自己是有生命之虞的。它的眼神告诉我,它有着这样的担忧。透过玻璃窗,它能看到那个只剩下一半的太阳,还有在田里自在觅食的众多同类;一墙之隔,它却面对着一个庞然大物:人!

一只鸟飞进了卧室,飞进了一种紧张、恐惧,却要故作平静的等待之中。

失去了天空,空负翅膀,世界广阔,但没有一寸是自己的。地上的子弹和无形的绳索(墙壁),哪一样不致命?鸟之受困在于找不到出口,人呢,明知道路所在,却不敢迈出步子,人的悲哀实在远胜于鸟!

吃晚饭时这些想法一直在我心头萦绕,晚饭味同嚼蜡,毫无滋味。我边想着边推开门,灯亮的时候,看见那个小家伙,立在离我最远的椅子上。显然,此时的它,对我的存在已经习惯,只是对突然亮起的灯感到不适,百无聊赖地飞了半圈,又回到原点。一如往常,我早早地半躺在床上看小说。“孤独即自由”,一个月了,我就这么打发时间,挑灯夜读已成习惯。我想起小时候放学回来,常到田间地头帮大人做事,那时村里还没有通电,晚上做功课点的是煤油灯,母亲借着灯光给我和哥哥做鞋、补衣。在母亲看来,吃尽苦头,终于等到我和哥哥大学毕业,以为将有一个转机,彻底改变眼前的境况。没想到,意外接连发生,先是哥哥的腿受重伤,因为没钱耽误了手术;再是父亲离开了我们。工作不如意,债务烦身,我犹如卧室之鸟,越挣扎越是感到笼子的无处不在。世界宽广无边,天也无涯,出路何在?

一个卧室,一个人,一盏灯,加一只突如其来的鸟,这是一幅完美油画的构成。夜是静的,人是静的,鸟是静的,仿佛连灯光也显出静态来。但,静不是这幅油画的真实底色。画的背面,是烦躁、恐惧、被束缚感,这些像是透过纸背的颜料。一切的不安和恐惧都是由这背后的力量引起的。鸟飞进卧室,这是一场“安静的战争”。

第二天我是被鸟叫醒的。其实每天都是如此,天一亮粮站就被鸟占据。太阳已经把光线搁在我的床脚,我起床,看见那个小东西又在用喙不断冲撞玻璃。窗台上站满了鸟,对面房子上的爬山虎里也有鸟在跳来跳去,其中不少是它的同类。几缕曲折的炊烟将大地摇醒,不远的小山丘上,早起的农民已经在摘橘子。

那只岛肯定比我更早看到这些,我觉得自己有点残忍,在这个飞翔和饱食的季节,将它囚禁了整整一晚。我打开窗子,只听见“嗖”的一声,它就飞了出去。我在窗前愣了一会儿神,它没有划出一条我期待的弧线,我想它可能太急于离开了。

它需要它的天空。我,也需要。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画线部分的句子,既坦陈了我当时的精神状态,又为下文我不“囚”鸟的行为做了铺垫,是作者的匠心之笔。
B.与之前的生活不一样,第二天我更多的是被那只“被囚”的鸟儿吵醒的,我放飞了它,是想让它与同类一起觅食。
C.文章在叙述一只鸟的故事中,融入了作者自己的主观感受,物我紧密结合,寓情于物,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独特的感悟。
D.文章语言朴实,叙事、抒情自然真切,无论从鸟儿角度还是从作者自身角度展开的心理描写,都具有拨动心弦的力量。
【小题2】请简要分析“我”对这只鸟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3】文中的“囚鸟”意蕴丰富,请结合雪莱《致云雀》中的云雀加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