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麦地  袁有江
老人披一件脏兮兮、蓝白相间的校服,站在雨棚下盯着他。老人脚边放着一个瘪下去的尿素袋子。稍远处有个小化粪池。
临近家门时,他发现走错了路,在离前面村庄百米左右的地方。窄窄的水泥路,突然齐崭崭地断了。没腿肚子的麦苗,隔断了归途。
他沿着麦地间的小径,深一脚浅一脚地朝老人走去。
大叔你好,在忙着给麦子撒肥料呢?
乖乖,我看你那车怕是过不来了。这边路没修通。
这块小麦是你家的吧?长得真好。大叔是好把式啊。
听口音,你就是我们这的人吧?刚从外地回来?
后天清明了。很久没回来,我不知道这路不通。
你是哪庄上的?
袁家湾的。
哦,那就在我们庄后头。老人掖了掖披在身上的衣服问,清明回来上坟?
是啊。大叔,我记得以前这庄上有条跑客车的石子路,还在吗?他朝庄上望去。一条灰白的路梢,隐没在不远处一栋平房的后面。
在倒是在,就是被拉沙车轧坏了,烂得不像样。
应该也还能过车吧?他目测着路的宽度。大叔,我急着要赶回家吃饭。想从你家麦地借过行不?轧掉的麦子,我补你钱。
车开不过来吧?麦子深,地又潮,会陷在里面。老人看看麦地,你只有倒回去了。
大叔,我的是越野车,底盘能升高的。要是陷在里面,我自己负责。
要是陷在里面,这块地就祸害了。  
弄坏的麦子我全赔。好不好?
老人看看麦子,又看看他,一脸的为难。   
你不能倒回去从那边路走吗?
路窄,也怕遇到车。估计倒回去就下午了。就算您老帮个忙,钱我先给你。反正你种麦子也是为了卖钱嘛。
老人目测着车到他跟前的距离,走到麦地边,抓了一把泥土,在手心里碾磨着。你看,土都是湿的。车会陷在里面的。
稀薄的雾纱渐渐散去,阳光普照下来。娘该在家等急了,本来说好回家赶午饭的。兄弟姐妹们今天都来家里,专等着和他一起吃午饭。他正想着,娘的电话就打来了。娘说一桌人都在等他开饭。他跟娘说,我马上就到。
接完电话,他看着老人说,大叔,损坏你多少麦子我赔多少。他掏出钱包,数了一千元钱往老人手里塞。老人像对着一个烫手的山芋,迟迟不伸手。他将钱硬塞进老人的口袋。
大叔你穿校服啊?
小孙女的。老人尴尬地笑笑,丢了可惜,挡挡寒。
大叔,你的孩子们清明没回来?
呵呵,等我死了,他们就回来给我上坟喽。
您小孩都在外干大事,忙着呢。他捏着车钥匙,开始心急火燎起来。
大叔。您就行个好吧。我娘打电话催我了。
唉。你去开吧。老人摸摸口袋里的一沓钱,想着孙女一学期的生活费够了。他又看看那些水绿葱嫩的麦苗说,你尽量走直点,不要轧掉多了。
他启动车子,升高底盘。眼前的麦地,让他突然有种莫名的兴奋。自打买了这辆越野车,他还从来没越过野地。他打到四驱模式,一档,将轰鸣着的路虎开进了麦地。厚重宽大的轮胎。摧枯拉朽地压倒麦苗。车后现出两条轨道般的辙。
他穿越麦地时,老人赤着脚也下了麦地,跟在他车旁边,不停地冲他喊,慢一点,轻一点。那手足无措的样子,好像在呵斥一头闯进麦地的野猪。
总算过来了。他停下车,拿出一包烟,想送给老人。
老人出神地看他刚刚压过的车辙,突然喊住他,你不能走!轧掉太多了。
老人快步走进麦地,蹲在车辙前。他颤抖着青筋暴突的手,从泥土里扶起一根压扁的麦苗。接着又扶起另一根……那小心翼翼的样子,像是在扶起一个个刚被车撞到的娃娃。
大叔。我们不是事先说好的吗?他递过烟。
老人没接他的烟,自顾自地咕隆着,不兴这样祸害庄稼的,你赔我麦子……老人干瘪的眼窝里,慢慢蓄满了泪水。他扶着几根压扁的麦苗,半晌不语。
要不然,我再多给你点钱。反正你种麦子是要卖钱的。
老人终于哆嗦着站起来说,我伺候了一冬一春的麦子,糟蹋了。真心疼啊。老人抹了一把鼻涕,干笑着说,是我答应的。不怪你。你回家吧。都怪我自己。我真混。
清明节的下午。细雨迷蒙。一位披着雨衣的老人,循着车辙,找到了他家门口。他出门一看,正是前天轧过他麦地的老人。老人是来还他钱的。老人说,那些麦子,我一棵棵扶过。一大半都能在这场雨里活过来。小孙女的生活费儿子寄来了。这钱我不能收你的。老人说完。将一沓包在塑料纸里的钱,小心翼翼地递到他的手心,转身走了出去。
(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写老人衣着,表现了老人的贫穷和节俭;写老人“盯着他”,说明“他”的行为引起了老人的注意。这为故事发展作了铺垫。
B.老人的儿子得知麦地的事后就急忙寄来女儿的生活费,使老人得以返还人家的一千元,维护了尊严,说明他很了解父亲,对父亲很孝顺。
C.小说以“麦地”作为标题,。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为人物创设了特定的活动背景; “麦地”也象征故园,以此激发读者对家乡的思念。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老人扶起被压扁的麦苗的细节可以看出,老人把对孩子的爱完全寄托在麦苗上,因而痛恨祸害麦苗的“他”。
E.老人和“他”之间的故事,表现了两辈人对待庄稼不同的情感观念和行为方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生活现状,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小题2】小说在刻画“他”这一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小说以老人还钱作为结局,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小说中“他”驱车从麦地通过,老人的心理前后有哪些变化?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3-29 02:38: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夹克衫   王溱
陈立这些日子燥的牙花子都肿了。
陈立是理发员,在市政府大楼里的理发室工作。
一天,吃了午饭,陈立坐在沙发上刚要眯眼休息一会儿,一个小伙领着一位穿着夹克衫的中年男人走进来。陈立定眼一看,是市长。以前在电视上见过。
这天陈立下班回家得到一个不好的消息,老婆体检发现肺上有块阴影。老婆哭了。第二天复查得知,是肿瘤,假不了,但良性恶性要活检才能最后确定。陈立立马觉得头都大了,无论怎样,手术避免不了。这一做手术,钱就会像流水般花出去。陈立的背上像压上了一尊石磨。
祸不单行,女儿所在的饭店经营不善,闭门歇业。女儿失业了。
陈立有些落魂失魄,拿着推子两眼分神,以至于被剪发的那位科长都看了出来,忙问怎么了?陈立说没事没事,只是昨晚睡得晚了,精神不好而已。人家科长不是好糊弄的,非要刨根问到底。陈立只好如实相告。科长说,我只负责透个信给你,最近市里一家私企马上要上市,他们那里的待遇非常高。你女儿如果能进这样的企业就好了。科长给陈立留下了这个企业的名字,然后说你找找人帮忙,未必没希望。
副秘书长来理发,理了一半,陈立说,不好意思啊秘书长,有件私事我想请您帮忙。副秘书长说只管说来,能帮肯定帮。陈立就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副秘书长听罢摇摇头说,这个私企老板很牛,我在他眼里未必是个人物,开不了这个口啊!  
开口求市长吧,看来只有他能帮上这个忙。陈立又不敢对市长开口。
那天市长突然接到一个电话。但那天市长的声音很大,陈立从言谈中听得出,因为一个属下要市长帮着给他的亲属安排工作,市长正对下属发火。放下电话,市长又对站在一旁的秘书说,以后记住,凡是找我办这种事的统统给我挡出去。八项规定说得多清楚了,还抱幻想。
陈立听了,庆幸自己没开口,否则一顿批评是少不了了。
中午市长又来了,依旧穿着那件深蓝色的夹克衫。陈立发现市长很喜欢穿那件夹克衫,除了炎热的夏天,夹克衫几乎不离身。有一次陈立给市长理完发,拿衣服时发现,衣领都有些发白了。陈立纳闷,市长怎么就不换件新夹克衫?
突然,陈立的手机响了。市长被铃声惊醒了,诧异地抬起头来望着陈立。对不起领导,我接个电话,是女儿的。陈立边说边按下键盘,秘书想上来阻挡,市长挥挥手让他退到一边。女儿的哭声传来了,陈立一下子收紧了心。陈立已经明白,女儿的哭声便是坏消息。果然,老婆的胃部又发现了阴影。
陈立的手颤抖着,声音也在颤抖,眼里的泪水在打转。
市长见陈立扣上电话,忙问,怎么回事?
陈立强忍着痛苦摇摇头说,没事,没事。继续拿起剪刀。
好了,先说你的事。市长一把扯下身上的围布对陈立说。
真的没事。陈立的眼圈都红了。
别忍着。有什么困难说出来,我毕竟是市长,有些忙帮得上。
陈立哽咽着把老婆有病的事告诉了市长。
好了,我知道了。调车送陈立去医院。市长对秘书说。
您的头发——秘书迟疑着说。
我的头发怎么了,比病人还重要?别紧张,也别惊慌。有句话叫车到山前必有路,还有句话叫天无绝人之路。要有信心。市长拍拍陈立的肩头安慰道。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是大圆满。陈立老婆在市里最好的医院,找了最好的医生做了肿瘤切除。女儿如愿进了那家私企。这一切都是市长关照的结果。
陈立和老婆商量,无论如何要感谢一下市长。怎么感谢也犯了难,市长缺什么?什么也不缺。陈立想起市长那件夹克衫。
市长坐在理发椅里看着陈立托着那件跟老婆跑了好几家商场买来的夹克衫,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好啊,谢谢你们。我收下了,我喜欢夹克衫。但要付钱。这是原则。你们帮我买来就是情谊,我收了就是领情。
后来陈立发现,市长还是一直穿着那件旧夹克衫。他悄悄问秘书,秘书告诉他,你知道那件夹克衫是谁给他买的?市长的母亲。老人家已经不在了,但市长一直不肯丢弃。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着力刻画了市长清正廉洁、讲究原则的形象,有正面描写,有侧面描写,有对市长语言、动作的描写,也有对其神态、心理的描写。
B.为了让身患癌症的老婆有点希望,看到曙光,陈立决定替女儿找份像样的工作,就主动向副秘书长寻求帮助。
C.小说开头简洁明了,开头写“陈立这些日子燥的牙花子都肿了”,设置了悬念,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D.小说中的科长形象,虽然笔墨不多,但血肉丰满。他想帮助陈立解决困难,但爱莫能助,便告诉陈立去找市长。
E. 小说以理发室为场景,通过对陈立一家遭遇的叙述,把市长和陈立两个地位悬殊的人物关联起来,塑造了市长一身正气、讲人情的好干部形象。
【小题2】小说中的陈立有什么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夹克衫”作标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骡子不悲伤
刘川北
①无论怎么说,老旦都算得上芦草湾的名人。老旦跟人不亲,见了谁都是寡淡似水,老旦跟牲口亲。生产队的时候,老旦就是调教牲口的好手。生产队有一匹棕色的马驹,贪食任性,曾经在一个驾车的熟手的额头上啃过一口,留下一个月牙形的疤。老旦驯服这匹马驹,那样子威风凛凛,像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一反素日里萎蔫邋遢的老旦,鞭走如龙舞,鞭响如炸雷,几鞭子下去,马驹低下头去,认错的孩子似的听从管教。芦草湾人说一物降一物,老旦生来就是这些畜生的皇上爷。当然仅靠武力和威严还不够,老旦是实打实喜欢。
②后来生产队实行责任制包产到户,老旦抓阄分得一头骡子。老旦美得很,老旦说,铜骡铁驴纸糊的马,骡子高大威猛耐力强,拉犁耙地两头牛也抵不过一头骡子。人们揶揄老旦讲,老旦,你有本事,弄个儿子出来,十头骡子也抵不上半个儿。老旦无儿,只有两个丫头。老旦就脸红羞怯了。转瞬又嘿嘿一笑,一脸子的满不在乎。
③有了骡子,麦收时拉麦捆子,轧场,骡子替人受了罪受了苦。秋收玉米,收芝麻,收大豆,起地瓜,往大田里拉粪肥,闲了,就出去拉脚。有一年天冷,骡子病了,老旦把骡子牵到睡人的正屋,让骡子跟人吃跟人睡,两个丫头闻不过骚味,抱着铺盖在邻居家过年。过年,老伴把第一碗饺子敬了神,饺子凉了,端回来,人再吃;老旦把第一碗饺子给了骡子,老旦的饺子有去无回。
④老旦身上发烧,不肯歇息,扛着,去城里拉木料。老旦以为找个清净地喝两盅,烧也就退了。回来的路上,老旦抱着鞭子,从车辕头滚到沟里,不省人事。骡子拉着木料跑回芦草湾,顶开老旦家的木门,用蹄子刨地。骡子救了老旦的命。老旦说,牲口也通人性,你把它当人看,它记着你的好。
⑤老旦的骡子误食了老鼠药,死了。老旦把骡子埋在了地头。老旦的脸阴了一个月,常常袖着手,在地头发呆。这时候,村里的牲口已经销声匿迹,播种机,收割机,旋耕机,机器一统天下。老旦对女儿老伴说,他想再买一头骡子。老旦得手了最后一头骡子,一头和老旦一样老掉牙的骡子。谁也拗不过老旦,就当孝顺老人买了一头宠物吧。老旦成天没事,牵着缰绳,一前一后,一左一右在野地里转。
⑥老旦进了城。他的老伴偏瘫,伺候不了老旦了,老旦也切实地感到自己力不从心,再不似当年,虎虎生威。老伴进了城,由女儿精心照料,老旦孤零零一个人在众人的劝说下也离开了芦草湾。老旦的旧房子塌了,院子也深,夏天雨季一来,成了池塘。老旦把最后一头骡子卖了,临行前,给骡子洗了澡,骡子也懂事似的一脸忧戚,淌下老泪。老旦知道女儿欺骗他,骡子除了进汤锅,不会有人养它。
⑦老旦的女儿和我住一个小区,她对我说,你写写我父亲吧。我找到老旦,说明缘由。老旦核桃皮般的脸抽搐着,摆着手,深埋下头,一句话也不说,喑哑的哭泣被飞沙打磨着断断续续漫开来。
⑧城里多了一个不合拍的老旦。别人打太极,抖空竹,舞剑,跳健身操……老旦一个人推着三轮车,拣塑料瓶子易拉罐,累了,就到护城河边坐坐。老旦的三轮车后车厢外画着骡子的头像,大字不识的老旦把一头骡子画得惟妙惟肖。老旦画的骡子,恬淡宁静,没有一点悲伤之色。这时候,河里的水缓缓流动,把映在河里的云朵也流走了,老人虾着身子,在弥漫的雾气里,成了模糊的剪影。
(选自刘川北《乡关何处(小说二题)》)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讲述老旦与两头骡子的故事,看似恬淡的笔调中饱含深情,充满着浓浓的怀旧情绪。
B.第①段,用侧面烘托、比喻、对比等手法写出了老旦驯服贪食任性的马驹时的威风凛凛。
C.老旦的女儿欺骗了父亲,把骡子做成了汤锅,这一情节表现出了作者对人性阴暗的嘲讽。
D.第⑦段“我”的介入,使读者产生真实、亲切的感觉,也使老旦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
【小题2】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老旦”这一人物形象。
【小题3】小说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蒲公英的歌唱
教育局来信了。
老周拿着那个印着火红大字的牛皮纸信封,如拿着一颗不知道该怎么拆卸的炸弹。作为一个外来民工子弟学校的校长,他从来没有遭遇到如此隆重的事情。此前,教育局要找他,都是一个电话,内容大多是让他协助调查邻校的打架事件或卖花团伙招未成年人上街行骗等事情。或者,就是严斥他那只有半个篮球场的校园体育设施不达标……
他硬着头皮打开信封,以最坏的打算读完那份短短的信。信上说:六一儿童节将至,请贵校组织节目,参加区上的文艺调演。
犹如大牢里的死刑犯,原以为接到的执行判决居然是无罪释放,差点没跳起来。他把信反复读了几遍,确信不是自己眼花了,一颗兴奋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
光高兴没用,当务之急,是得去找老师,弄出个好的节目,才不辜负上级。
他赶紧进城到艺术馆,想去请那里的老师们帮忙。老师们都很忙,一听说连三百元一小时的课时费都交不起,而且还要坐两路公交再转火三轮才能到达他的学校,于是果断地拒绝了。整整一天,他得到的结果都一样,不同的只是有人听他说完而有人只听他说了一半或更少。
晚上,错过末班车的老周走在雨后的大街上,心情像他的影子一样绝望。就在他不知道该向谁说说委曲的时候,从远处桥洞下传来一阵凄凉的吉它声,那声音如泣如诉,令他忍不住走了过去,看见琴声起处,一个犀利哥样的长发男人蹲在桥墩旁,脚边乱七八糟地躺着一堆酒瓶。
他小心地走过去,那人也只当他是一阵风,没有理会,继续弹着吉它并唱起歌,那歌是老周从没听过的,讲的是一个失去女儿的父亲在大地上流浪却再也找不到那个可爱的小天使。老周也是一个女儿的爸爸,特别能引起共鸣,听着听着,不觉已是泪流满面。
因着这几滴泪,他们接上话来,并一直聊了起来,到天明时,老周已大体明白对方是个音乐家,因为女儿得了脑癌不治身亡而痛不欲生,四处漂泊地想挣脱痛苦,而且,老周还知道并坚信,这是天可怜他,给他送来了排练节目的老师。
他扛着老天送来的老师回到学校,等了一整天,老师才醒,虽然说话依旧有些颠三倒四,但大至能明白老周的请求,于是爽快地答应了。几天后,写出了一首歌曲,歌词大意是讲一个不知道父母是谁的蒲公英在星空下寻找人生的答案,并且发出为什么只有美丽的鲜花才有明天的感叹。但最终,蒲公英看到普照的阳光,并寻找到生命的意义,它落地生根,开枝散叶,长成一株美丽的生命。
老周很喜欢这首歌,曲调很美,歌词的意境与学校孩子们的心境相契合,当然,最令他喜欢的还是蒲公英的结局。
没有伴奏,音乐家为他们设计了无伴奏童声合唱。经过几天的排练,杂乱失控的声音,便被天籁般流畅和谐的演唱所代替。仓库改造的学校,有史以来第一次传出了悠扬的歌声。为了配得起这歌声,老周花血本为孩子们订制了一套城里孩子们穿的校服.,浅蓝的裙子白色的衬衣,把小家伙们包装得鲜亮整齐。为此,他推迟了给老师们发工资,但老师们并没像以往那样不高兴,纷纷说,这事,值得支持。
演出那天,一个跑野的家长开着他的金杯车把孩子们送到演出的剧场门口,音乐家也破天荒理了发,换了身干净的衣服,帅气地坐在副驾驶座上。看着二十几天的辛苦终于结出了果实,老周脸红红的,眼亮亮的,微笑着,一语不发。
当老周走进剧场去签到时,负责签到的张科长很困惑地问:你们怎么来了?
“我们收到通知来的。”老周既兴奋,又有些惴惴不安地递上通知。
科长把通知捻过来,像检验伪钞一般仔细看了一遍,然后一拍脑门说:“发错了,这是谁干的?明明是通知你们限期关闭学校,怎么装成文艺调演通知了?这不是乱弹琴吗?”老周像被太阳晒过的泡泡糖,软揿她飘了回去。他不知道该怎么向孩子们解释这次不知是自己还是别人犯的错误,他觉得这比让他结束办了多年但终于还是没修成正果的学校更让他难过。
远处飘来一阵蒲公英的吟唱,那是他的孩子们在做最后一次练习,周围路过的人们都感叹:这歌真好听啊!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以“教育局来信了”开篇,看似突兀,实则颇具匠心:不仅交待了事件的起因,还起到了吸引读者的效果。
B.借老周找老师碰壁的遭遇,作者呼吁全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给弱势群体更多的支持。
C.“一拍脑门”这一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出科长在认真检查通知单发现自己工作的疏忽与失误后的尴尬与歉疚。
D.小说有多处精彩的比喻,如“老周像被太阳晒过的泡泡糖,软软地飘了回去”“一个犀利哥样的长发男人”等。
【小题2】小说标题有何意蕴?请简要概括。
【小题3】有人说小说的结局设计得很成功,你同意吗?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理由。

同类题4

阅读小小说《严重问题》,按要求完成后面各题。
严重问题
星期六下午,到任一个月的甄局长主持召开机关生活会。他说,今天他要搞点“特权”,请大家专门给他提意见,越尖锐越好,捕风捉影、道听途说也无妨,就是不要听赞歌。但是,多数发言不过是不痛不痒的“温吞水”,偶尔有几个重锤也是鼓槌举得高,落下来却又变成了蜻蜓点水。
会议进行到两个小时,卡了壳了。偌大一个会议室烟雾腾腾,暖气“咝儿咝儿”地叫得烦人。该说的都说了,不该说的谁也不想说,不冷场才怪呢。有人悄悄地瞟着一直阴沉着脸的甄局长,只等他一发话就收摊撒丫子。
“我提点——”
突然,秘书科的副科长严志广打破了沉默。“唰”的一下,大家把惊诧的目光全都对准了他。这位严副科长年方四十,赤红面子,连鼻子也红得发紫,因而他有一个当年曾令人艳羡不已的绰号——严红,并以长于抬轿而蜚声局内外。开会以来,他一直保持缄默,现在却一反常态,突然也要“提点”,真像甩出一颗氢弹。
“我考虑了很长时间,脑子里公与私也斗争了很长时间,想来想去,我还是要说,不要面子要真理嘛!我给甄局长提点意见,是个严重问题……”
开场白就非同小可。大家的脑神经全都绷得紧紧的,连爱喝茶的人也不敢喝了,唯恐喝茶的声音影响了听觉效果。
“这个严重问题如果不解决,要影响到党的事业,因此我打消了顾虑,本着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
正如视察一颗定时炸弹一样,大家的眼睛瞪得溜溜圆,心都快提到嗓子眼儿了。严副科长神情庄重,往上推了推珐琅架眼镜,停了一下,又一板一眼地说:“甄局长到局一个月来,早来晚走,兢兢业业,身体一天天消瘦下去,长此以往,会影响健康,作为一位老干部,身体并不是自己的,而是党的,是党的宝贵财富,怎么可以随随便便糟蹋党的宝贵财富呢?……
难道这不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吗?……”
关子卖完了,终于亮了相。全部发言充满了严密的逻辑、毫不含糊的推理和丰富的感情……
这回,轮到大家“唰”地一下把眼光对准这位“随随便便糟蹋党的宝贵财富”的甄局长了。 他听着,记着,直到严志广讲完,他慢慢地走到窗前,“哒”地一声推开了窗户,顿时一股加着雪花的凉气涌了进来,烟雾随着慢慢地向外飘散。他咬了咬嘴唇仿佛在痛苦地抑制自己。然后,他把几张记录从本子上撕下来,交给打字员,说:“请把严志广同志的发言打印100份,它也许可以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告诉我们各级领导干部,什么是‘严重问题’……”
【小题1】对文中画线部分所作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大家平心静气,聚精会神,都想听听严副科长究竟要说些什么问题,因为他今日一反常态,格外引人注目。
B.大家沉浸在严志广“充满了严密逻辑、毫不含糊的推理和丰富的感情”的发言之中。
C.这所机关长期以来没有民主作风,今天严副科长敢于当面指出刚到任的局长的“严重问题”,大家自然都感到震惊和不可思议。
D.作者以烘云托月的手法,用大家神情举止的变化,衬托出严副科长高度的政治责任感。
【小题2】本文中所说的“严重问题”实质上指的是什么?
【小题3】文中对暖气、烟雾、凉气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4】甄局长是怎样一个人?请概括其性格特点。
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干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完美计划
姜钦峰
这是一栋老式居民楼的顶层,他站在门外,深呼吸,然后敲门。防盗门打开,探出一个小脑袋,是个梳着羊角辫的小女孩,七八岁的样子,长得眉清目秀。
“您好,请问是你们家打电话要修洗衣机吗?”他的普通话并不标准,夹杂着浓重的外地口音,脸上带着职业的微笑,显得彬彬有礼。小女孩扑闪着大眼睛,打量眼前的陌生人,小平头,浅蓝色马甲,胸前印着“专业维修”四个字,右手提着黑色的工具箱,看上去训练有素。她疑惑地摇了摇头,“我不知道。”
“请问你家还有大人吗?”他脸带微笑,语气更加柔和了。
“爸爸妈妈都上班去了,6点钟下班,要不你明天再来吧?”小女孩如实回答,口齿伶俐,条理清晰。
“哎呀,真是不凑巧。”他喃喃自语,脸上露出失望的表情,顺手把工具箱放在地上,右手插进了裤兜,开始考虑下一步该怎么处理。
“呀!叔叔,你手上在流血!”小女孩忽然尖叫一声,把他吓了一大跳,刚插进裤兜的右手像触电般猛地弹了回来。他下意识地伸出右手,仔细看了看,没事,再看左手,果然手背上有一块殷红的血迹。肯定是刚才上楼时太匆忙,不小心在扶梯上擦破了,自己居然浑然不知。    “真该死!”他在心里狠狠地骂了自己一句。“叔叔,你一定很疼吧,我家有创可贴。”小女孩转身跑回了房间。他站在门外,不知道该不该进屋,又看了看手上的伤口,忽然觉得有点疼。
他仔细擦拭手上的伤口,觉得很凉爽,嘴角不由自主地开始上扬。“咱们不认识,你为什么要帮我?”话一出口,连他自己都觉得好笑,干吗跟一个孩子说这些。小女孩也笑了,露出一对甜甜的小酒窝,“妈妈告诉我,每个人都应该互相帮助,不管认识还是不认识。”他蹲下来,摸了摸小女孩的脸蛋,“小朋友,你真乖!叔叔明天再来。”说完,他拎起工具箱,转身下楼。刚走出几步,马上又折了回来,“小朋友,以后你一个人在家时,千万不能给陌生人开门,记住了吗?”
交代清楚,他心里卸下一块石头,步履轻松地下楼。走到一个垃圾筒旁,他忽然收住脚步,看看四处无人,迅速脱下浅蓝色马甲,又从右边裤兜掏出一把尖刀,塞进垃圾筒。
他是个心狠手辣的流窜犯,为了实施今天的计划,他在院内连续蹲守了两天,摸清了小女孩父母的作息时间,然后伺机动手。一旦作案成功,对凡是看清他相貌的人,绝不留活口。即使小女孩不开门,那普通的防盗门也挡不住他。
这是个完美的计划,没想到最后还是落空了。天色渐晚,他必须找个安全的地方过夜,经验告诉他,住旅馆危险。抬腕看表,忽然看到手背上的创可贴,他乐了,今天运气其实不错,居然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半年后,他落网了,主动交代了这个失败的计划。警察很意外,如此穷凶极恶的人,怎么可能自动放弃?他说:“我在外逃了三年,捡过垃圾,睡过桥洞,从来没有人跟我说过一句关心的话。”警察沉默了。“知道吗?那张创可贴其实应该贴在这儿。”他用手指了指心窝。
(节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小说标题为“完美计划”,联系全文,说说“完美”在文中有哪些含义?
【小题2】小说结尾处“那张创可贴其实应该贴在这儿”有引人深思之效,请从句子内涵和艺术手法的层面进行探究。
【小题3】小说三次写歹徒的微笑,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