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上善若水
张笑天
  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  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好在都江堰有。
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关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
⒒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⒓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⒔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⒕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2:10: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永恒的文赤壁
曹 矞
熟悉文史的人皆知,赤壁有文赤壁、武赤壁之别。武赤壁,自然指的是史上曾发生赤壁之战的武昌赤壁;文赤壁,指的是北宋大文豪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误把黄州赤壁当作赤壁之战古战场,曾于1082年秋冬先后两次游览,写下不朽的诗赋名篇“一词二赋”的地方。
文赤壁自古素有“风景如画”之美誉。至于为何称之为赤壁,说法不一。或许因其山崖陡峭,壁如刀削,犹如城壁一般,且呈赭红色,故称之。或许当年苏轼见当地人把黄州的赤鼻矶叫作“赤鼻”,误把“赤鼻”当“赤壁”,再观其地形酷似,就不曾深究,误认为它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于是,他排遣愁绪,赤壁怀古,寄情于山水之间,撰妙文于笔端,方有了后人击节赞叹不已的千古绝唱。这真是黄州百姓之荣光,实在是个美丽的错误!
如今,慕名而来游览文赤壁的观光客,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驱车到武汉,向东走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就到了湖北黄州的文赤壁。一下车,就可远远望见儒雅文豪苏东坡,那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为他铸造这么一尊高大石雕,是应该的,苏东坡理所应当是这里的主角。大家纷纷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彪炳千古的大文豪,高兴地和苏东坡合影存照。
我凝视苏东坡良久,他英俊洒脱,气宇轩昂,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无不溢出文人雅士的睿智和大度,仿佛他正在拂袖挪步,缓缓走来。正欲上前与之搭讪时,不禁一愣,哑然失笑。
迎面一座山,不高,随同众游人拾级而上。居高临下,山壁下面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在宋代,长江就在这座山脚下拍壁奔流的啊,几百年后已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已盖满了密密麻麻的房子。遥想当年,苏轼就在此地与友人一起两度泛舟游玩,怡情山水,饮酒作乐,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试想,他第一次秋游之后,写下《前赤壁赋》;仅仅三个月后的冬天,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曾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何况他去世九百多年后的今天呢?早已星转斗移,时过境迁,江山易改矣。而今虽依然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去,古时东坡赤壁以及泛舟游览情景,唯有梦里再现了。
黄州之于苏轼,简直太重要了。黄州是苏轼做官时间最长的地方,有四年零两个月之久。他大体上做了四件事:躬耕东坡、放浪山水、修身养性、激情创作。黄州优美的山水风景,他自身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境遇,给了他无穷的创作源泉。谪居黄州期间,苏轼以挥洒自如的笔力,创造了具有开拓意义的新的生活和新的艺术形象,冲破了艺术樊篱,开拓了诗词歌赋反映现实生活的新路子。他一生中最有影响的作品多出自黄州,他艺术上的顶峰是在黄州。据悉,在数量上,在黄州写了753篇作品,其中诗歌214首,词79首,散文457篇,赋3篇。在质量上,文学上的代表作有“一词二赋”,书法上的代表作是《寒食帖》。平均每两天一篇,每周3.3篇。乃至饮食上的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羹等名菜也都是他在黄州时发明的。这些都是黄州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啊。
哦,对了,包括苏轼的号东坡居士,也是他躬耕于黄州东坡之时取的。东坡是营地,长期无人耕种,是瓦砾之场,不适合耕种。又因当年大旱,从未躬耕的苏轼饱尝了开荒种地的艰辛,但是他仍然很乐观,很豁达。一个月夜,苏轼拄着拐杖,走在东坡的田间小路上,诗兴大发,写下著名的小诗《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道:“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反而为他营造了创作名篇佳作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这真是逆境出成果,逆境造就人才的典范。苏轼个人之不幸,命运的阴差阳错,反而成就了黄州赤壁之大幸,更是中国文学之大幸!
苏轼遭遇贬谪,遇厄运而不悲观消沉,失意而不失志,胸襟开阔大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怎不让人敬佩万分?他文如其人,直抒心灵,率直本真,赤壁怀古之赋、之词,皆于悲愤之中更见其旷达情怀。
永远的苏东坡,永恒的文赤壁。《苏东坡传》的作者林语堂曾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作为后人的我们,崇敬仰慕苏东坡如此。我们这些后人的后人,自然还会如我们一般敬仰于他,甚或有过之而无不及。苏东坡千古流芳,文赤壁亦随之而名垂千古。
(摘自《中国散文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苏轼把黄州的赤鼻矶称作赤壁,是因为苏轼见当地人把赤鼻矶叫作赤壁,再看它的地形酷似城壁,于是将错就错,把赤鼻矶当成赤壁之战的古战场。
B.余秋雨认为,苏轼个人之不幸成就了黄州赤壁和中国文学之大幸,使黄州名扬天下,并写下了许多在苏轼一生中最具影响且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极重的作品。
C.作者说苏轼误把黄州赤壁当武昌赤壁是个美丽的错误,是因为苏轼为此写下不朽的诗赋,并使本来默默无闻的黄州赤壁成了游览胜地。
D.文章叙议结合,先叙后议,既叙述了作者游览文赤壁的经过,又叙写了苏轼被贬黄州的生活场景,时空转换自然,使文章事、理、情融为一体。
【小题2】文章用了不少笔墨写苏轼的雕像,有什么作用?
【小题3】余秋雨说:“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结合文本,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音 乐
赵丽宏
①深夜。无月,无风。带木栅栏的小窗外,合欢树高大的树冠犹如张开着巨臂的人影,纹丝不动,贴在墨一般深蓝的天幕上。一颗暗淡的星星孤独地挂在树梢上,像凝固在黑色人影上的一粒冰珠,冷峻而肃穆。
②静。静得使人想到死亡。思绪的河流也因之枯涸,没有涟漪,没有飞溅的水花,没有鱼儿轻盈的穿梭……只有自己沉闷的呼吸,沉闷得像岩石,像龟裂的土地,像无法推动的铁门。难熬的寂静。
③这时,突然有一种极轻微的声音从远处飘来,仿佛有一个小提琴手将弓轻轻地落到E弦上,又轻轻地拉了一下。这过程是那么短促,我还没有来得及品味其中的韵律,声音已经在夜空里消失。世界复又静寂。在我的小草屋里,这响动却留下了回声,一遍又一遍,委婉沉着地回荡着,回荡成一段优美的旋律,优美中蕴含着淡淡的忧伤,也流淌着梦幻一般的欣喜。眼前恍惚有形象出现——一个黑衣少女,伫立在月光下拉一把金黄色的小提琴,曲子是即兴的,纤手操持着轻巧的弓,在四根银弦上自由自在地跳跃滑行,音符奇妙地从弓弦下飘起来,变成一阵晶莹的旋风,先是绕着少女打转,少女黑色的长裙在旋风中翩然起舞,旋风缓缓移动,所达之处,一片星光闪烁。
④渐渐地,我也在这旋风的笼罩之中了。我仿佛走进了一个辉煌的音乐厅,无数熟悉的旋律在我耳畔光芒四射地响起来。钢琴沉静地弹着巴赫,长笛优雅地吹着莫扎特,交响乐队大气磅礴地合奏着贝多芬……也有洞箫和琵琶,娓娓叙说着古老的中国故事……
⑤终于,一切都消失了,万籁俱寂,只剩下我坐在木窗下发呆。窗外,合欢树的黑影被镀上一层亮晶晶的银边。月亮已经悄悄升起……
⑥以上的经验,距今已有二十多年,那时我孤身一人住在荒僻乡野的一间小草屋里,度过了无数寂静的长夜。静夜中突然出现的那种声音,其实是附近的人家在开门,破旧的木门被拉动时,门臼常常发出尖厉的摩擦声,从远处听起来,这尖厉的声音便显得悠扬而奇妙,使我生出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门臼的转动和美妙的音乐,两者毫不相干,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似乎很荒唐,然而却又是那么自然。
⑦我曾经请一位作曲家对音乐下一个定义,他几乎是不假思索地答道:“什么是真正的音乐?音乐是人类的爱和智慧的升华,是人类对理想的憧憬和呼唤。”他的回答使我沉思了很久。这回答当然不错,可是用这样的定义来解释其他艺术,譬如绘画和舞蹈,似乎也未尝不可。但音乐毕竟不同于其他艺术。音乐把人类复杂微妙的感情和曲折丰富的经验化成了无形的音符,在冥冥之中回响,它们抚摸、叩动、撞击甚至撕扯着你的灵魂,使浮躁的心灵恢复宁静,使干涸的心田变得湿润,也可以让平静的心灵掀起奇妙的波澜。音乐对听者毫无要求,它们只是在空间鸣响,而你却可以使这鸣响变成翅膀,安插到你自己的心头,然后展翅翱翔,飞向你所向往的境界……音乐是自由的,又是无所不在的。有什么记忆能比对音乐的记忆更为深刻,更为顽强,更为恒久呢?
⑧我想起了最近欣赏的一场交响音乐会。指挥这场音乐会的是一位个子矮小、性格文静的中年人,当他站到庞大的乐队前面,不慌不忙地举起指挥棒时,就像一个骄傲而威严的大将军面对着他的千军万马……
⑨乐队演奏的是瓦格纳的歌剧《唐豪赛》序曲。小小指挥棒挑出了惊天动地的声音。然而我的眼前既未走来朝圣的信徒,也没有舞出妩媚妖娆的仙姑,那位在盛宴上放歌豪饮的英雄更是无影无踪。我似乎又走到了二十年前我常常走的一道高耸的江堤上。灰色的浓云低低地压在我的头顶,眼前是浩瀚无际的长江入海口,浑黄的江水在云天下起伏翻滚,发出低沉的咆哮,巨大的浪头互相推挤着,成群结队向我扑来。巨浪一个接一个轰然打到堤壁上,又被撞成水花和白雾,飘扬到空中,飞溅到我的身上。我的整个身心逐渐湿润了,清凉了,郁积在心底的忧愁和烦闷在轰鸣的涛声中化成了轻烟,化成了白色的鸥鸟,振抖着翅膀翔舞在水天之间。浓重的铅云开裂了,露出了隙缝,一道阳光从隙缝中射进来,射在起伏的水面,波浪又把阳光反映到空中。我是在一片光明的包围之中了……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回忆和音乐有关的经历,思考音乐独特的价值,全文运用描写和议论结合,想象与联想并用,诗意地渲染出音乐的魅力。
B.住在荒僻乡野的作者听见了附近人家的开门声,误以为是小提琴的声响,进而产生一系列关于音乐的美好幻想,这也算是美丽的错误。
C.第③段“音符奇妙地从弓弦下飘起来,变成一阵晶莹的旋风”,运用通感手法化无形为有形,表现了音乐的灵动和飘逸之美。
D.文章从二十年前的感受写起,最后又联想起二十年前漫步的江堤,前后呼应,由虚到实,表现出音乐给人的强烈而深刻的震撼。
【小题2】从文中看,作者认为音乐“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小题3】作者为什么会写到瓦格纳的歌剧《唐豪赛》序曲?请结合文章,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杨一民的一天
杨一民是个菜贩子。
清晨,杨一民骑着空三轮,去城东的蔬菜批发市场批了一车青菜。
杨一民卖菜的那条街叫大华街。大华街上是禁止卖菜的,街里面规划的有蔬菜市场。租不起摊点,杨一民这样的小贩子就推着自行车、三轮车、架子车,甚至挑着两个箩筐在路边卖。对他们的流动卖菜行为,有时城管管,有时工商管,有时没有人管。
杨一民刚把三轮车在路边停好,过来一个买红萝卜的。拣好萝卜,杨一民刚要过秤,街北头传来大喇叭的吆喝声——城管来了。想着城管一会才能过来,杨一民就接着称萝卜。萝卜称完了,买萝卜的掂着走了,杨一民却走不掉了。听见大喇叭一响,街北头的菜贩子老鼠一样闪进了巷子里,城管的车呼一下就开过来了。没有号牌的白色“半截头”停在杨一民小小的三轮车前。从车里下来一个穿制服的年轻人。看着杨一民讨好的微笑,制服什么也不说。
“我不卖了,我回家。”杨一民说。
“那你就回家吧。”制服说。
制服生气了,抓住三轮车车帮,没用劲就把车子掀翻了,红萝卜、青萝卜、土豆、西红柿、辣椒,骨碌碌地在地上滚。
“你赔我的菜!”杨一民抱住了制服的右腿。
“好,我赔你的菜!”制服真生气了,他不管不顾地走着。杨一民像是绑在他腿上的沙袋。制服拖着杨一民走,杨一民拖着地。
看到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半截头”上又下来个年轻人,平头。平头吐了一口痰,弯腰抓住了杨一民的右脚。平头要把杨一民从制服身上拉开。杨一民抱得紧,平头一使劲,拽掉了杨一民的一只鞋。杨一民脚上的鞋太破了,鞋帮和鞋跟拽开线了。差点被闪倒。平头生气了,扔了鞋,一抬脚就踹到杨一民的屁股上。杨一民的屁股受了这一“脚掌”,疼痛通过大脑指挥双手,杨一民乖乖地松手了。
“你别松手啊!治不了你!”平头说。
看到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制服与平头钻进车子,鸣着长笛到别处执法去了。
躺了一会,杨一民站起来,找到鞋子,却穿不上了。杨一民光着右脚,拾地上的红萝卜、青萝卜、土豆、西红柿、辣椒,总还有些没烂的。
杨一民推着三轮车来到汤全喜的鞋摊前。杨一民和汤全喜认识。
“惹他们干啥。”汤全喜说。
“唉!”杨一民叹气,“多少钱?”
“不拿了,你够倒霉的。”汤全喜说。
“唉!”杨一民说。
杨一民骑着三轮车在小巷子里转悠、吆喝。到四点多,菜也就快卖完了,没想到却来了好运。在一个巷子里,三个妇女围着杨一民的三轮车拣菜,过来一个骑电动车戴墨镜的年轻人。连电动车都没下,墨镜递给杨一民一张五十的票子,说称四斤辣椒。接过钱,新呱呱的,杨一民就塞进了褂子兜里。接过辣椒,没等杨一民去找钱,电门一拧,电动车蹿远了。
杨一民无心再给三个妇女讲价,称完菜,骑上三轮车离开了那条巷子。没找的钱就算城管赔弄烂的菜了,杨一民安慰自己。
走到大华街,汤全喜还没收摊。想上午补鞋汤全喜没要钱,杨一民就喊汤全喜去喝两盅。在小酒馆,点了四个小菜,要了两瓶半斤的二锅头,一人一个一次性杯子,杨一民和汤全喜一口接一口地喝上了。喝着喝着,一瓶酒就剩小半瓶了;喝着喝着,杨一民的脸变红了;喝着喝着,杨一民说话了。
“×他娘,今天没白挨打,捡了个便宜。”杨一民把四斤辣椒卖了五十块钱的事给汤全喜说了。
二锅头喝完了,又要了两小碗刀削面,一算账,正好五十。杨一民从褂子兜里掏出那张五十的,递给酒馆老板。老板看了正面,又看了反面,还对着灯光照了照,终于把纸币放进了验钞机。
那个绿色的盒子发出了刺耳的警报声。
“×他娘啊……”杨一民直跺脚。
一阵暮霭袭来,街上的路灯显得更暗了,杨一民拖着沉重的脚步,踉踉跄跄地走在小城的路上。
(选自2012年第6期《四川文学》,有改动)
【小题1】为什么杨一民明知城市街道上禁止卖菜但他仍然在路边叫卖?
【小题2】请简要分析小说结尾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题3】杨一民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小说分条概括。
【小题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是批判城管暴力执法这一“城市之痛”;有人认为,这篇小说是揭示进城农民工这一群体的生活艰难。对此,你所持的观点态度是怎样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古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保护古村落,就是留住中华民族的根,真正走出一条古村落的“活化之路”。多年来,古村落的开发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修复破损严重的古民居需要大量资金;每户村民的意愿各异;建设性破坏严重,有的翻修房屋,大量使用现代的瓷砖、水泥等建筑材料,更头疼的是在村内或周边修建楼房,导致古村落环境氛围的破坏。

随着城镇化规模的扩大,出现大量的“空壳村”,导致古村落在逐渐消亡。“如果村子里没了原住民,其非物质文化形态,即原住民生活方式,是谁也无法挽留的。”山西省旅游局规划财务处副处长师振亚如是说。在城镇化、商业化大潮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田园风光不难找到,但“留得住乡愁”却十分不易。

游客对古村落的关注主要着眼于建筑风貌和生活方式两方面,都希望传统的形态能够永远留存。但现实无法将某个时期形态完全原封不动地定格或固定下来供人观赏。村落是活态的传承,传承中有遗传也有变异,在当今时代,变异较为明显。“我们不能自己住在水电气暖齐全的楼房里,却期望古村落中的村民永远点着煤油灯、使用旱厕和烧柴的灶台;我们也不能期望村里的老大娘热情地给你倒着水喝,做着农家饭吃,当按价收费时,内心又生‘世风日下’之感。”师振亚说。

目前,国内有将“空壳村”建成封闭景区的现象。虽然这种博物馆式的保护有其存在的必要,但这种旅游产品越来越不适应市场需求。“这种保护方式仅单方面保存了建筑,而遗失了传统生活形态。”师振亚说,“古今风貌并存、古今生活并存、旅游业与其他业态并存,这是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理想状态。”

(摘编自李吉毅《古村落应当怎么“活”下去?》)

材料二:

目前,不少古村落寄希望于通过发展旅游来发展经济,然而记者了解到,一些传统村落对于怎样才能更好地平衡保护与开发,仍停留在“修旧如旧、不会过度开发”的表达层面,尚无清晰、具体地发展思路及路径,相对来说,未来的开发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又显得尤为诱惑。

“一刀切地将所有村落全都关上门孤立地‘保护’起来,日久天长,就难免会走向标本化和景点化。”冯骥才认为,在一些地域内,往往相邻的村落在创建及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共同的历史命运、自然变迁、族群演化中或分或合;在相同的气候条件、自然环境、民族背景和生活方式中,共享着一致的民俗文化。对这种“古村落群”,如果采用单一的个体化保护便会割断它们的历史脉络,使其人文变得孤立而单薄。相反,如果把这些相邻又相关的大大小小的村落作为一个整体对待,则有助于村落人文的相互支持以及历史记忆的传承与传统生命力的保持。

(摘编自宗苗淼《保护性开发,与传统村落共守乡愁》)

材料三:

在旅游开发的很多具体场景下,古村镇的居民往往需要为外来观光客提供供其“发现”或“探险”的“文化菜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就会为应对外部的文化消费需求而不断地“再发现”或重新解释自己的村镇历史传统。在古村镇的保护与开发过程当中,人们一方面津津乐道地叙说它“原汁原味”,把它说成是“原生态”的,总是不厌其烦地美化古村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律;可在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同时对古村镇进行大规模的硬件改造。这些硬件改造均程度不等地重塑了古村镇的风貌,或优化了古村镇的功能和结构布局,其目的都是要让古村镇既适合于向游客开放和进行某些民俗文化或地方风情的展示,同时也能够满足古村镇居民自身的现代化生活及其对发展的需求。有的时候,甚至还不得不对观光区和生活区加以区隔。浙江省的“历史文化名镇”安昌,就是把“街河”开辟为旅游观光区,以便和人们的生活、生产有所区隔。不过,另辟新区的方法,固然可以使古村镇免遭城市新兴建筑浪潮的侵蚀,却又会割裂了居民们的日常生活。因为当把本地的民俗风情等非物质文化也作为资源予以开发时,古村镇的居民们就被赋予了对其随时进行现场演绎、“重现”和担负起表演角色的责任。当他们从新区回到古村镇里向游客展示或解说其过往的“生活”时,正如任何一个旅游景点的工作人员去上班一样。而当他们同时成为自己生活的展示者和表演者时,也就意味着他们原先自在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质的变迁。

(摘编自周星《古村镇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再发现”》)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从古村落保护的意义入手,分析了古村落保护中的问题及其成因,最后提出了建成封闭景区的解决办法。
B.材料一说,村落是活态的传承,在传承中有变异,我们不能为了保护古村落而要求村民回到原始落后的生活状态中去生活。
C.材料一作者认为,既有美丽的田园风光,又有原汁原味的原生态生活,还能够承载起人们的乡愁,这才是理想中的古村落。
D.材料三谈到古村落旅游开发中,让村民表演、展示、解说过往的生活,这既展示了村落文明的“形”,又蕴含了它的“魂”。
E.三则材料都围绕“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这一问题展开,材料一和材料二采用访谈的形式展现了受访者的观点。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古村落应该怎样正确保护与开发。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尽心尽性 智圆行方——追记杨敬年先生
1908年11月,杨敬年出生在湖南省湘阴县一个农民家庭。幼时因父母不和,母亲只好抱着他投靠外祖父黎贞。黎贞是湘浙两省的秀才,在私邸开设经学堂,不但讲授“四书五经”,而且还传授一些新思想。一天,外祖父对杨敬年说:“你文理精通,可以在乡间教书糊口了,不过还是要到城里学校戴个帽子回来更好。”1924年春,杨敬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7年毕业。恰逢大革命时期,他考进黄埔军校长沙分校,准备参加革命。谁知仅仅过了3个月,许克祥在湖南发动了剿灭共产党人的“马日事变”。出身贫苦的他出于对共产党朴素的阶级感情,自动离开了黄埔军校。
1932年,杨敬年又考上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行政系。他选择去那里读书只是因为大学四年不用自己交学费。毕业时,学校分配杨敬年去江苏省民政厅工作,但他拒绝了,这在此前尚无先例。杨敬年“不想当官”。1936年秋,28岁的杨敬年成为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第二届研究生。按照杨敬年自己的规划,本打算读完研究生就去考庚款留学,不料“七七事变”爆发,他不得不中断学业。1944年,杨敬年终于考取第八届庚款留学,于1945年10月到达英国,进入牛津大学圣体学院,攻读“政治学哲学经济学专业”。1948年,杨敬年获授哲学博士学位。
获得博士学位时,杨敬年已经40岁了,随后他立即回国。杨敬年觉得,施展才华的时候终于到来了。可是,谁能想到,迎接杨敬年的,却是长达22年的多舛之途。
1957年8月3日,杨敬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一年后,被以历史反革命罪判处管制3年,撤销教授职务。原本207元的四级教授工资,降为每月60元的生活费,维持家用常常需要依靠变卖书籍和衣物。家里实在没啥东西可卖了,杨敬年就把他从海外带回来的英文原版书拿到了劝业场内天祥市场的旧书肆。杨敬年终究不舍得卖掉,又把书带回了家。最后,他把打字机卖了,因为“打字机在国内能买到,而书不是有了钱就可买到的”。
在被迫离开讲台的22年间,南开大学经济系资料室里大量的外文著作成为抚慰杨敬年心灵的“好朋友”。他先后翻译了《垄断资本》《银行家》等8部著作,共计230多万字。1974年,杨敬年的妻子因脑溢血瘫痪。1976年,他唯一的儿子又因急病辞世。他回顾这段住事时总爱引用左宗棠的两句诗:“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
1979年3月,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的杨敬年得到“改正”,他自言“获得新生”。此时他已年逾古稀,早该退休了,可却抱着“欲为国家兴教育,肯将衰朽惜残年”的心情,决心有所作为,他似乎要将憋了20余年的劲儿都使出来。
平时勤于阅读、翻译西方学术书刊的杨敬年,发现了一门中国急需的学问——发展经济学。1982年,杨敬年率先在中国的大学里开设“发展经济学”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杨敬年一边授课,一边编写教材。他编写的54万字的《西方发展经济学概论》终于出版,并获得教育部优秀教材奖。
20世纪90年代末,陕西人民出版社策划出版“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十本书”,其中经济学方面约请杨敬年翻译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此后,他每天凌晨3点起床,历时11个月,终于完成了74万字的书稿,后来又陆续补充了6万字的索引。杨敬年翻译的《国富论》于2001年出版后,十多年间连印16次,发行十多万册。
曾有许多好奇者问起杨敬年的“长寿秘诀”,他总是回答说,因为自己有所追求,追求新的东西可以让一个人精力集中,生活有目的。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杨敬年先生在经济学研究领域有两大突出成就:一是将发展经济学引入国内,填补了学术空白;另外一项成就,则是翻译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并且成为畅销书。
——南开大学教授王玉茹
②生命的永恒追求,就是追求无所不知和无所不能,追求更多的知识和更大的力量。这是我们所有的人都在追求的,即使危及我们的生命,牺牲我们的快乐,亦在所不惜。
——杨敬年
杨敬年的经历是如何体现“智圆行方”的“行方”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