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音 乐
赵丽宏
①深夜。无月,无风。带木栅栏的小窗外,合欢树高大的树冠犹如张开着巨臂的人影,纹丝不动,贴在墨一般深蓝的天幕上。一颗暗淡的星星孤独地挂在树梢上,像凝固在黑色人影上的一粒冰珠,冷峻而肃穆。
②静。静得使人想到死亡。思绪的河流也因之枯涸,没有涟漪,没有飞溅的水花,没有鱼儿轻盈的穿梭……只有自己沉闷的呼吸,沉闷得像岩石,像龟裂的土地,像无法推动的铁门。难熬的寂静。
③这时,突然有一种极轻微的声音从远处飘来,仿佛有一个小提琴手将弓轻轻地落到E弦上,又轻轻地拉了一下。这过程是那么短促,我还没有来得及品味其中的韵律,声音已经在夜空里消失。世界复又静寂。在我的小草屋里,这响动却留下了回声,一遍又一遍,委婉沉着地回荡着,回荡成一段优美的旋律,优美中蕴含着淡淡的忧伤,也流淌着梦幻一般的欣喜。眼前恍惚有形象出现——一个黑衣少女,伫立在月光下拉一把金黄色的小提琴,曲子是即兴的,纤手操持着轻巧的弓,在四根银弦上自由自在地跳跃滑行,音符奇妙地从弓弦下飘起来,变成一阵晶莹的旋风,先是绕着少女打转,少女黑色的长裙在旋风中翩然起舞,旋风缓缓移动,所达之处,一片星光闪烁。
④渐渐地,我也在这旋风的笼罩之中了。我仿佛走进了一个辉煌的音乐厅,无数熟悉的旋律在我耳畔光芒四射地响起来。钢琴沉静地弹着巴赫,长笛优雅地吹着莫扎特,交响乐队大气磅礴地合奏着贝多芬……也有洞箫和琵琶,娓娓叙说着古老的中国故事……
⑤终于,一切都消失了,万籁俱寂,只剩下我坐在木窗下发呆。窗外,合欢树的黑影被镀上一层亮晶晶的银边。月亮已经悄悄升起……
⑥以上的经验,距今已有二十多年,那时我孤身一人住在荒僻乡野的一间小草屋里,度过了无数寂静的长夜。静夜中突然出现的那种声音,其实是附近的人家在开门,破旧的木门被拉动时,门臼常常发出尖厉的摩擦声,从远处听起来,这尖厉的声音便显得悠扬而奇妙,使我生出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门臼的转动和美妙的音乐,两者毫不相干,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似乎很荒唐,然而却又是那么自然。
⑦我曾经请一位作曲家对音乐下一个定义,他几乎是不假思索地答道:“什么是真正的音乐?音乐是人类的爱和智慧的升华,是人类对理想的憧憬和呼唤。”他的回答使我沉思了很久。这回答当然不错,可是用这样的定义来解释其他艺术,譬如绘画和舞蹈,似乎也未尝不可。但音乐毕竟不同于其他艺术。音乐把人类复杂微妙的感情和曲折丰富的经验化成了无形的音符,在冥冥之中回响,它们抚摸、叩动、撞击甚至撕扯着你的灵魂,使浮躁的心灵恢复宁静,使干涸的心田变得湿润,也可以让平静的心灵掀起奇妙的波澜。音乐对听者毫无要求,它们只是在空间鸣响,而你却可以使这鸣响变成翅膀,安插到你自己的心头,然后展翅翱翔,飞向你所向往的境界……音乐是自由的,又是无所不在的。有什么记忆能比对音乐的记忆更为深刻,更为顽强,更为恒久呢?
⑧我想起了最近欣赏的一场交响音乐会。指挥这场音乐会的是一位个子矮小、性格文静的中年人,当他站到庞大的乐队前面,不慌不忙地举起指挥棒时,就像一个骄傲而威严的大将军面对着他的千军万马……
⑨乐队演奏的是瓦格纳的歌剧《唐豪赛》序曲。小小指挥棒挑出了惊天动地的声音。然而我的眼前既未走来朝圣的信徒,也没有舞出妩媚妖娆的仙姑,那位在盛宴上放歌豪饮的英雄更是无影无踪。我似乎又走到了二十年前我常常走的一道高耸的江堤上。灰色的浓云低低地压在我的头顶,眼前是浩瀚无际的长江入海口,浑黄的江水在云天下起伏翻滚,发出低沉的咆哮,巨大的浪头互相推挤着,成群结队向我扑来。巨浪一个接一个轰然打到堤壁上,又被撞成水花和白雾,飘扬到空中,飞溅到我的身上。我的整个身心逐渐湿润了,清凉了,郁积在心底的忧愁和烦闷在轰鸣的涛声中化成了轻烟,化成了白色的鸥鸟,振抖着翅膀翔舞在水天之间。浓重的铅云开裂了,露出了隙缝,一道阳光从隙缝中射进来,射在起伏的水面,波浪又把阳光反映到空中。我是在一片光明的包围之中了……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回忆和音乐有关的经历,思考音乐独特的价值,全文运用描写和议论结合,想象与联想并用,诗意地渲染出音乐的魅力。
B.住在荒僻乡野的作者听见了附近人家的开门声,误以为是小提琴的声响,进而产生一系列关于音乐的美好幻想,这也算是美丽的错误。
C.第③段“音符奇妙地从弓弦下飘起来,变成一阵晶莹的旋风”,运用通感手法化无形为有形,表现了音乐的灵动和飘逸之美。
D.文章从二十年前的感受写起,最后又联想起二十年前漫步的江堤,前后呼应,由虚到实,表现出音乐给人的强烈而深刻的震撼。
【小题2】从文中看,作者认为音乐“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小题3】作者为什么会写到瓦格纳的歌剧《唐豪赛》序曲?请结合文章,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07 05:02: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誓言无声初心永恒
——记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
1926年3月,黄旭华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祖辈大多从医,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希望他未来能够从医。然而在他颠沛流离求学之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黄旭华目睹了山河破碎、同胞受难的景象,“如果***下令:“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怀着科技强国的梦想,面对“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的严苛誓言,黄旭华一颗火热的赤子心开始熊熊燃烧。在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研制核潜艇谈何容易!没有人见过核潜艇,加之国外严密封锁,没有任何参考资料,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黄旭华和同事们大海捞针般从国外的新闻报道中搜罗有关核潜艇的只言片语,仔细甄别这些信息的真伪,拼凑出核潜艇的大致轮廓。当时国内还没有手摇计算机,大量数据只能用老式算盘和计算尺来计算。每一组数字由两组人计算,获得相同答案才能通过。黄旭华还想出了更“土”的办法——磅秤称设备。为了确保潜艇的重心严格控制在设计范围内,黄旭华要求,所有拿到船上的设备、管线都要过秤,登记在案;凡是拿出船体的边角余料,也要一一登记,几年来天天如此。他还要求记录的重量必须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并逐一检查,不合格的退回去重称。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亘古不变,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情怀和信仰。对于黄旭华来说,他的信仰是祖国的需要。
为了祖国的需要,他和年轻的同事们忍饥挨饿,笑对困难。
三年自然灾害后,中央决定全面上马核潜艇研制工作。1965年,研究所组建,黄旭华任副总工程师。1966年,黄旭华拖家带口,带领同事们进驻荒岛葫芦岛。岛上一年四季狂风怒吼,黄沙肆虐,不仅自然环境恶劣,物资也极其匮乏,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半年见不到一滴油水。
为了祖国的需要,他是父母的“信箱”。
越是有成就,就越需要把自己埋得深,黄旭华就像深海里的潜艇一样,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为了积蓄这撼山震地般的力量,他的割舍超乎寻常。
1957年,黄旭华出差到广东,经组织批准回了趟老家。临别时,母亲叮嘱:“以前战争纷乱,交通不便,你回不了家,现在社会安定,交通恢复了,希望你常回家来看看。”黄旭华含泪答应。但他没想到,这一别就是30年,30年间,他和父母只靠书信往来。再相见时,黄旭华已双鬓斑白,母子对视却无语凝噎,而父亲和二哥都已去世。
为了祖国的需要,他是妻儿的“客家人”。
同丈夫一个单住,妻子李世英对黄旭华的事业多了一份理解和支持,她选择了“不打扰”的相守,独自扛起家庭重担,毫无怨言。
而这一切,黄旭华都不曾知道。他正带领同事们向一道道技术难关发起冲击。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突破了核潜艇中最为关键、最为重大的核动力装置、水滴线型艇体、艇体结构、人工大气环境、水下通讯、惯性导航系统、发射装置七项技术难关,也就是“七朵金花”。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终于成功试航,从此劈波斩浪,邀游在深蓝大洋之中,为保卫世界和平释放着巨大的震撼力。
1988年初,我国在南海进行核潜艇设计极限深潜试验。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原本不必下水的总设计师黄旭华决定亲自参与深潜。惊心动魄的深潜开始了:100米、200米、250米、300米……巨大的水压使艇身多处发出“咔嗒”“咔嗒”的声响,黄旭华沉着应对,指挥若定,给了大家无穷的信心。试验成功了,新纪录诞生了,全艇沸腾了!黄旭华笑了,当即挥毫:“花甲痴翁,志探龙官。惊涛驻浪,乐在其中!”
(摘编自2017年12月26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著名的“护校运动”中,黄旭华一腔热血,振臂疾呼;在让国民党当局悚然心惊的“五四营火晚会”中,黄旭华敢为人先,不仅积极参加各种表演,而且竭力维护晚会秩序,阻挡国民党特务的破坏;在“大江歌咏团”与“晨社”里,黄旭华更是身先士卒,机智地与国民党当局周旋,领导同学们坚持对敌斗争。经过一系列的血与火的洗礼,黄旭华终于在1949年春天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完成了从一名进步学生到革命者的蜕变。
(王艳明《黄旭华:许身报国铸辉煌》)
②1994年,因在核潜艇研制方面功勋卓著,黄旭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被媒体誉为“中国核游艇之父”。他却说:“中国核潜艇是在***、周恩来、聂荣臻的直接领导下,由大批科研人员和工人师傅集体创造出来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只是其中一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力做了应该做的事。”
(方凡《“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载 许身报国铸辉煌》)
(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出生在海边,黄旭华对海洋有深厚的感情,后来他又成功考取上海交通大学学习船舶制造专业,所以没有继承祖业学医。
B.我国的第一代核潜艇研制不仅面临着无经验、无资料的严酷现实,而且遭受国外势力严密的技术封锁,因此独立研制非常不易。
C.黄旭华1957年至1987年这30年间从未回过老家,甚至父亲和二哥去世也没有回去,但家人一直理解和支持他,对他毫无怨言。
D.为获得第一手资料,62岁的黄旭华不顾年事已高和深潜试验的危险,大胆做出了与艇员一同下水,亲自傲极限深潜试验的决定。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交大的学习与锤炼使黄旭华不仅成长为一名专业人才,而且成为了一个铮铮的革命者,为他后来铸造国之重器奠定了专业基础和思想基石。
B.在攻克难关的过程中,黄旭华的“土”办法,体现了他高超的技术和科学创新的能力,为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C.黄旭华带领同事们突破了核潜艇中最为关键、最为重大的核动力装置、水滴线型艇体等七项技术难关,因而被媒体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D.文本列出“100米、200米……”的数据记录了核潜艇不断下潜的深度,既体现出传记的文学性,同时也暗含崇敬仰慕之情,增强了感染力。
E.深潜成功后,黄老赋诗“花甲痴翁,志探龙官。惊涛骇浪,乐在其中”,尽显他对核潜艇事业的痴迷、执着以及报效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
(3)支撑着黄旭华几十年如一日“誓言无声初心永恒”的是哪些精神?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艺创作源于生活。我国古人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并对此作了不少论述,其中的代表性观点即“物感”说。如《左传》曰“诗人感而有思,思而积,积而满,满而作”,已将诗人的创作归结于诗人之“感”。班固在评论乐府民歌时,提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观点,将外在之“事”特别突显了出来。《文赋》与《文心雕龙·物色》则强调了四时物色对人情的感发作用,指出物感是文学创作的起源。钟嵘在其《诗品序》中更为完整地将自然物色与社会人事结合在了一起,完善了“物”的内涵。
与前人对“物”之感发作用的一般性阐述不同,苏轼对“观物”与“感物”的理解要更为深入,更具层次性,不再仅仅停留在短暂性的感发阶段,而是将其纳入到了创作过程中更为长期的观察阶段。苏轼在《书黄荃画雀》一文中写道,黄荃画飞鸟,“颈足皆展”,而有人认为“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后经观察证明真的是画错了。黄荃在画飞鸟时,并未掌握鸟飞行时的基本形态,因此犯了根本性的错误,苏轼认为这是“观物不审”的结果。所谓“审”,即仔细、周密;“观物要审”即观察事物时,一定要周密,要实事求是,不可想当然。苏轼曾言:“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正是对“观物不审”的批判。
在艺术观察过程中,苏轼认为,不仅仅着眼于对事物表层形态的寻求,更强调要遵循事物的内在规律:“学者观物之极,而游于物之表,则何求而不得?”“尽其自然之理,而断之于中。其所不然者,虽古之所谓贤人之说,亦有所不取。”
苏轼认为,观察事物时,应从其表象的体视入手,进而深入其本质。事物之变乃是常态,要把握这些变化是非常困难的,但若能深入其中,抓住它们内在的“自然之理”,那么各种变化之态也就不在话下了。在寻求这一“自然之理”的过程中,苏轼十分强调“断之于中”,即看重自己的所思所感,自己的决断,而非迷信前人之说。因此,不论是观察事物之态,还是体悟事物之理,实证性是其根本性的原则。惟其“目见耳闻”,并“断之于中”,才能做到真正的“观物”之“审”。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苏轼的“观物要审”说,是与宋代文人发达的“理性”思维密切相关的。有宋一代,学者云集,学者思维渗透入文艺领域,体现出重学识、重逻辑、重实证的艺术倾向。
作为蜀学的代表,苏轼的哲学造诣十分深厚,其文艺观点同样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自身学者思维与时代风气的影响,体现出浓厚的实证论倾向。他所提出的“观物要审”、“尽其自然之理”,都是在这一背景之下生发而来的。然而苏轼并未仅仅停留在实证论的维度上,作为一个天才式的艺术家,他对文艺创作的领悟远超时人,在艺术观察阶段中,他主张艺术家不应局限于用耳目感官去感知对象,用理智去判断对象,更应发挥心灵的作用,寻求更高层次的观察,由此提出了“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和“神与万物交”的观点。
(节选自童庆炳《苏轼文论解读》,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苏轼“观物要审”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艺创作中,古人提出的“物感”说是以观物为基础的。“观物”不仅仅指对自然物色的观察,还包括对社会人事的观察。
B.苏轼用黄荃画鸟一事说明,在文艺创作中要创作出好的作品就要对事物进行周密、仔细地观察,做到“目见耳闻”。
C.苏轼认为,在艺术观察过程中,要重视自己的所思所感,通过自己的探索去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而不要相信前人之说。
D.艺术观察不能仅限于感官感知事物,还要寻求更高层次的观察,运用理智判断分析,进而发挥心灵的作用。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思的一项是
A.班固、钟嵘等对文艺创作源于生活的表述仅停留在短时性的感发阶段,还只能算是对感发作用的一般性阐述。
B.与前人相比,苏轼对观物、感物的理解更深入、更具层次性,并将之纳入了时间更长的观察阶段。
C.苏轼认为,要把握事物之变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只要掌握了事物之理,那么这一困难也就容易解决了。
D.在宋代文人“理性”思维的影响下,苏轼提出了具有实证倾向的文艺观察理论。这体现了他远超时人的文艺创作领悟力。
【小题3】我国古人认为“文艺创作于生活”,苏轼对此提出了哪些看法,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王羲之父子的字,顾恺之的画,戴逵和戴颙的雕塑,嵇康的广陵散(琴曲),陶潜、谢灵运的诗,云岗壮伟的造像,洛阳的寺院,无不是光芒万丈,前无古人,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的根基与趋向。
这是中国人生活史里悲剧最多的一个时期,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南北朝分裂,酿成社会秩序的大解体,旧礼教的总崩溃、思想和信仰的自由、艺术创造精神的勃发,使我们联想到西欧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这是强烈、矛盾、热情、浓于生命色彩的一个时代。
魏晋人生活上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解脱了汉代儒教统治下的礼法束缚,在政治上先已表现于曹操那种超道德观念的用人标准。一般知识分子多半以超脱礼法观点直接欣赏人格个性之美,尊重个性价值。桓温问殷浩曰:“卿何如我?”般答曰:“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这种自我价值的发现和肯定,在西洋是文艺复兴时的事。
魏晋人欣赏山水,由实入虚,即实即虚,超入玄境。当时画家宗炳云:“山水质有而趣灵(自然山水,既其形质又有灵趣)。”诗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魏晋人欣赏自然,有超然玄远的意趣。这使中国山水画自始即是一种“意境中的山水”。宗炳画所游山水悬于室中,对之云:“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郭景纯题曰:“林无静树,川无停流”,阮孚评之云:“泓峥萧瑟,实不可言,每读之,辄觉神超形越。”这玄远幽深的哲学意味深透在当时人的美感和自然欣赏中。
晋人以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乃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建立最高的晶莹的美的意境。司图空《诗品》里形容艺术心灵为“空潭写春,古镜照神”,此境晋人有之。王義之曰:“从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心情的朗澄,使山川影映在光明净体中。
这样高洁爱赏自然的胸襟,才能够在中国山水画的演进中产生元人倪云林那样“洗尽尘滓,独存孤迥”,创立出一个玉洁冰清,宇宙般幽深的山水灵境。
(节选自宗白华《学术文化随笔》)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B.汉末魏晋六朝是强烈、矛盾、热情、浓于生命色彩的时代,与“文艺复兴”有相似处。
C.魏晋人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解脱了汉代儒教统治下的礼法束缚,尊重了个性价值。
D.魏晋人创作山水面,非常重视意趣,所以他们注重意境的营造,忽视了对山水的描绘。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末魏晋六朝是一个光芒万丈,前无古人的时代,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的根基与趋向。
B.曹操的超道德观念的用人标准是解脱了汉代儒教统治下的礼法束缚在政治上的表现。
C.殷浩“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是对自我价值的发现和肯定,表现出人格个性之美。
D.晋人那最高的晶莹的美的意境,是用他们虚灵的胸襟和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后建立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戴逵和戴颙的雕塑,嵇康的琴曲,云岗、龙门壮伟的造像,都是汉末魏晋六朝艺术精神的具体体现。
B.诗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蕴含着晋人以艺术心灵欣赏自然的玄远幽深的哲学意味。
C.王羲之“从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的境界如司马空说的“空潭写春,古镜照神”,胸襟澄澈空明。
D.元代艺术成就最高的“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的山水面家倪云林是受汉末魏晋六朝艺术影响的代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作为一家代表首都文化、中华饮食历史的品牌企业,不得不说全聚德拥有得天独厚的源条件。不过,如果研究近十年来这家公司的成长数据,就能发现产品单一的全聚德公司自2012年达到19.43亿元的营业收入顶峰之后,此后的2013年-2015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9.02亿元、18.46化元、18.53亿元,2016年-2018年仍在18化元徊。遂水行舟,不进则退,全聚德的售增长问题如果不能解决,这家上市公司难有未来。

(摘编自《海底捞的成长与全聚德的困惑),《凤凰网》2018年5月27日)

材料二:

2018年12月15日晚,江苏广电总台光了北京同仁堂蜂蜜的生产商将大量过期、临期的蜂蜜回收的问题。先不管这个问题属不属实,后续如何发展,仅从中华老字号企业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大部分的老字号品牌企业确实存在市场危机。商务部数据显示,已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企业总计118家,但其中仅10%蓬勃发展,不少企业的经营面临着一定的困境。产品创新动力不足、组织架构陈旧、人力资本匮乏成为阻碍老字号发展的前三大障。

(摘编自《百年老字号纷纷遭遇市场危机》,《前瞻网》2018年12月19日)

材料三:

1月22日,由新华社瞭望智库和《财经国家周刊》联合举办的“振兴中华老字号路径探索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工信部、文化和旅游部、商务部、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的专家及一些企业代表与会。

研讨会上,北京箱香村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执行总经理孙鹏说:“如果不传承,我们可能就没有了老字号的根和魂。如果不创新,就没有了竞争力和生命力。”正是基于此,2016年底,稻香村与网红中的“老干部”故宫淘宝团队开始尝试合作。2017年春节,双方推出了主打故宫元素的一款点心,取名메“极好的点心”,在品牌和文化的共同加持下,限量生产的5000盒上线48小时内便宣告售。此后“老老”联手的步伐使愈加稳健,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佳节相关产品陆续推出。

这不是个例。大白兔和美加净的跨界联手也批起了一阵风潮,“看上去很好吃”的大白兔造型湖唇膏销倦火爆。而更进一步的,是跨越国界的碰撞,比如五芳斋与迪士尼的合作,其联手推出的迪士尼经典动漫卡通系列礼金棕子销售轻松破了亿元大关。

有意思的是,对“老”+“老”更为买账的,却是年轻人。根据沟宝剧发布的《非遗老字号成长报告》,2018年淘宝消者人均购买非遭、老宇号商品超过两件,其中80、90后消费者占比超过七成。

这是一个老字号发新生机的时代,这是一个老字号充满多种可能性的时代。

(摘自《电商平台加持老宇号“基因改造”未来还有多少种可能性?》,《中国全融信息网》2019年1月26日)

材料四

日本:专注、精益的匠人精神,支撑着日本“老字号”企业长期经管和稳步发展。株式会社金刚组生存时间达1400多年。金刚家族将建筑工艺的提高与改良作为其生产发展的核心,将工匠精神和工匠事业尊为企业与员工的水恒目标。

德国:果是拥有超过150年历史的“老宇号”企业,始终高度关注技术投入和研发。

目前,果由来自50个不同回家的500名专家组成研发中心,年均托36亿欧元投入进行乳品开发与创新。

荷兰:皇家飞利浦电子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珍国电器企业之一,创建于189年,飞利浦的品牌延仲领城非常广闻,活盖从消費电子到家庭小电器,从安全领域到半导体等行业。飞利浦的产品现在遍布于世界各地。

(摘编自田国《国外“老字号”品牌价值借鉴》,2018年7月18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近几年的数据发现,全聚德已经进入了长达六年的成长瓶颈期,一直无法突破20亿元销售收人,全聚德暂时无法进一步増长已成事实。
B.中华老字号企业采用多种方式混合经营,84.1%的企业都会通过网络进行销售,一半以上的老字号企业已经不再采用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了。
C.孙鹏在研讨会上意识到老字号如今面临的图局,因此,稻香村与故宫淘宝团队尝试合作,并双双推出一些与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相关的产品。
D.从日本、德国和荷兰“老字号”品牌发展的历史经验可以看出,这些“老字号”品牌发展各有特点,都值得我国老字号品牌企业借鉴学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很多因素肘了老字号的发展,不少老字号确实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但国家有关部门和一些专业人士正积极助推老字号的振兴与发展
B.“极好的・点心”“大白兔糖造型润唇膏”“迪士尼卡通系列礼盒棕子”等产品,都是老老”联手成功的范例,这也意味着老字号对合作方式的採索正徐徐铺开。
C.电商平台为年轻人打开了传统文化消费的大门,也让传统文化展现出更年轻的形态,抓住时代机遇,让传统文化和年轻人相遇,老字号有製找到传承新路径。
D.四则材料均在谈老字号的困惑与出路问题。老字号是好品质、好技艺的象征,未来虽充满多种可能,但保护和振兴老字号的工作仍任重道远。
【小题3】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我国老字号企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荒见葱茏
路大荒是蒲松龄的同乡。他7岁入邻家私塾,拜在蒲松龄后裔蒲国政门下,后又转投名儒王东生。这两位老师都对蒲松龄存有极深的敬仰之心,蒲国政多讲《聊斋》渊源,王东生则藏有许多蒲松龄的手稿。少年路大荒浸润在这样的环境之中,不自觉间就奠定了他一生的追求方向。
青年时期,路大荒便立志潜心于聊斋文集诗稿的搜集和研究工作。只要获悉哪里有聊斋文稿,他必定积极谋求。为了搜集到遗稿,他常常奔波于淄川城乡,远访章丘、济南,求亲问友,辗转反复。他节衣缩食,不惜重金购买蒲松龄手稿,因此家中拥有的蒲氏著作越来越多。这其中,以蒲松龄手抄的《祭文》最为珍贵。路大荒初见此书,不由欣喜若狂,立即将所有积蓄取出购买。后来他在文章中回忆道:“然在闻号令角声之中,资斧告罄之时,尚恋之一书,人间尚有我之痴耶乎?然能聊慰自痴,何顾后人之讪笑也!”1936年,由路大荒注释、编辑的《聊斋志异外书(磨难曲)》和《聊斋全集》(四册)先后在日本和国内出版,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1937年12月,济南、淄川相继沦陷。路大荒南下杭州学习航空技术,后又返乡参加了抗日游击队。日军得知路大荒藏有大量珍贵的蒲氏书稿,欲行抢夺。事先得到消息的路大荒背起手稿躲进了深山。日军一怒之下,放火烧掉了他家的房屋,并在淄川城四处张贴捉拿他的告示。路大荒辗转来到济南,隐居在大明湖边的秋柳园街。秋柳园街比邻曲水亭街,他安寄于此,乐在访书。1938年的一天,他在曲水亭街上的聚古斋书肆发现了一套《聊斋文集》(六册),大喜过望,但因囊中羞涩无力购买,只好设法将书借回家中,连夜在灯下抄录。治学拓荒,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正是这种几十年不改初衷的执着毅力,成就了路大荒“网罗三百载,集聊斋之大成”的美名。
新中国成立了,先生欣喜万分。政府十分注重文物与文化遗产的整理、抢救和保护工作,这更加激发了路大荒的研究热情。1953年,山东省整理蒲松龄著作编辑委员会成立,路大荒担任副主任。他亲自带领研究人员,或深入淄川在乡间广泛征集蒲松龄的著作版本、手稿、佚文和遗物,修葺整理蒲氏故居;或远赴北京、上海、广州、沈阳等地,查询点滴资料,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1962年,在中外众多专家学者的多年支持下,一部更大规模的《蒲松龄集》终于问世。这本由中华书局出版的《蒲松龄集》,凝聚了路大荒的毕生心血,总共收集了聊斋文稿120余万字,奠定了路大荒“聊斋学”研究第一人的学术地位。学界认为,《蒲松龄集》是聊斋学的基石,在聊斋学发展史上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是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喜爱蒲松龄小说的人,饰演聊斋剧目的人,还有“聊斋学”研究的后来者,都十分感念路大荒,正是由于他艰苦卓绝地收集、研究、整理蒲松龄的著作,读者得以捧卷饱赏,学者得以利用钻研。与此同时,路大荒把最心爱的《聊斋文集手稿》一并捐献给了国家,其后又出版了《蒲松龄年谱》和《聊斋俚曲选》等著作,在《东岳论坛》上发表了“聊斋遗文”12篇,实现了他的“聊斋学”人生。
路大荒天资聪颖,悟性极高,在聊斋学以外的诸多领域也有很深造诣。如绘画,曾赢得张大千、黄宾虹、陈半丁等名家的赞许。尽管博学,但他始终清醒地知道,该深挖哪口井。他从不认为自己是天才,深知真正厚实博大的学问,必然要经过极大的努力才可获得。为此,他读书、治学、从艺从不敢懈怠,无论是默存自守,还是荣名加身,他都宠辱不惊,专心于学术。在他人生的最后五年,由于患有脑中风后遗症,身体活动受限,经常卧床,但仍然不忘“聊斋学”研究。他曾让孙女打开事先藏好的《蒲松龄集》,告诉她某页某段还有些必须修正的问题要记下来,并叮嘱她,此书以后如能再版,一定要把这些问题改过来。学问做到完全忘我的境界,令读书人叹服。
路大荒是中国文化熏陶出来的纯正的人文学者,他的身上闪烁着令我们亲近的精神气质和思想光芒。
(摘编自徐忠志《大荒见葱茏》、陈明超《“蒲学”研究第一人——路大荒》等)
(相关链接)
爷爷青年时期,正值国内军阀混战。当时邓恩铭的叔父邓国瑾是淄川县长,他劝告爷爷说:“人生行为如黄河流水奔泻千里,决之东则东流,决之西则西流,若受制约可流人大海,希望你对事业有所抉择,好自为之。”爷爷深有感悟,从此潜心于聊斋文集诗稿的搜集研究中去。
(路应和《怀念我的爷爷路大荒》)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路大荒对聊斋作品的最初接触,始于幼年时期的两位老师,蒲国政多讲《聊斋》渊源,王东生则藏有许多蒲松龄的手稿。
B.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非常重视蒲松龄著作的整理、抢救和保护工作,路大荒为此欣喜万分,并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工作之中。
C.《蒲松龄集》在中外众多专家学者多年的支持下得以问世,路大荒凭借此书确立了自己“聊斋学”研究第一人的学术地位。
D.路大荒在绘画领域也有很深造诣,无论是默存自守,还是荣名加身,他都宠辱不惊,因而赢得了张大千、黄宾虹、陈半丁等名家的赞许。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大荒见葱茏”这个标题运用双关、比喻等手法,使文题寓意丰厚,形象生动地将传主姓名、生平及其事业追求结合起来,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B.文章的题目既概括了路大荒历经坎坷最终实现梦想的人生之路,又指聊斋学发展和兴盛的过程,还指路大荒所处社会环境由黑暗到光明的时代变迁。
C.“资斧告罄之时,尚恋之一书,人间尚有我之痴耶乎?”这句话显示出了路大荒对金钱的蔑视,对有关资料的极度痴迷。
D.日军放火烧掉了路大荒家的房屋,并在淄川城四处张贴捉拿他的告示。这是因为日本人知道他学习航空技术参加抗日游击队是为了抗击日本。
E. 路大荒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挂念着“聊斋学”研究,由此可见传主工作之忘我、做学问从不懈怠。
【小题3】路大荒为什么能成就“网罗三百载,集聊斋之大成”的美名?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