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回声
水兵
①五月的麦浪就要在隆隆的机声中倒下,田野里充满新麦的清香,外出的人们回来了,连老人孩子也出动了,村庄再一次因麦芒和成熟的歌唱,热热闹闹,排排场场。可再有一二场夏雨或一二声炸雷,麦客们依次而去,乡村又将空空荡荡。
②在城市的深处,在一幢楼的高层,在一个深夜,我听到了一种隐隐的声响,这声响仿佛发自天边或大地深处,引起一阵沉闷孕育的震荡。
③那是去年,我正走在深秋的乡下,乡下寂静得有些吓人,外出打工的青壮年还没有返回村庄。田野似油画,亮色是那满枝的的棉花、金黄的谷穗和红红的高粱。这些曾被遗弃的庄稼兄弟重又回到了我的村庄,它们羞涩地挂在枝头上。这时,有噼剥的豆荚炸响,几粒忧伤的豆子在我眼前坠落。我听到的那种隐隐的响声,肯定是来自于这个过程,我知道,那是土地发出的回声。一株庄稼在角落里的成长会引来阳光下的回声,这种回声甚至携着土地的名字穿越历史,长久地留在一代一代农人的记忆中。
④土地是能发出声响的,它承载着万物,万物发出的声响,就是它的声响。春耕时,稻田水响,那是冬眠后的土地舒展筋骨的声响;七八月间,原野上一片金黄,风过处,谷穗点头,沙沙作响,土地奏起金子般的乐章。就是这声响,唤醒炊烟,于是,每个清晨,每家每户的主人将大门推开,“吱呀”的一声,震开薄雾,村庄就醒了。老村长燃一筒旱烟走在田埂上,他的咳嗽声在田野里回荡。春天里,我们都能听到杨柳枝条摩挲的声音,听到花苞抽长的声音。而在夏夜,小河泛着月色在村旁流过,叮叮咚咚,那是土地在为我们的梦境伴唱…… 
⑤而现在,你走在乡间,你会惊讶于那红红的大枣柿子为何老挂在枝头,你也许觉得那是风景,根本没有察觉到土地的黯然神伤。我常常在梦里返回村庄,那枝叶问的果实,像一颗颗晶莹的泪珠,欲滴未滴,那其中的一颗,两颗,终于坠落下来时,有谁能倾听到那是来自土地的回响?
⑥有个在城里打工的女孩曾这样告诉我,她一天只要洗脚三个人,就可以挣得六十元,一月两千多,一年可挣几万元,那是她父母种地十年的积累,她家的柿子、红枣都挂在树上,让它红,由它落。即使麦收秋忙,她也不回去。她很热爱城市。我们无法去责怪这个现实的女孩,我们只能垂下头颅,面向土地。从什么时候起,我们越来越淡漠对土地的依偎和亲昵,而把城市崛起作为现代的标志?一座座的城市就要联成一体,城与城之间的土地,一座小桥、一条小溪、一汪水塘、一片草地,就在这机声隆隆中被吞噬;当打桩机将钢筋水泥柱深深地刺入土地时,你听到了土地发出的阵阵呻吟了吗?
⑦我庆幸我在城市的一角,在一幢楼的高层大凉台上,还藏有来自家乡的泥土,在一个个深夜,还能听到果坠叶落的声音,并通过我的笔端,把大地的回声传递给外界。
⑧一个人,一株植物,都会有青春和浪漫的季节,但随着时间和岁月,亮色、光泽、力量都会慢慢消失,直到形容枯槁,肢体变得比榆树皮还要皲裂。惟有土地,永远青春和浪漫依旧。哈尼夫库雷在《身体》这部小说中警告:你终究会发现,世间只有一件无价之宝,既非金子,亦非爱情,而是时间。而我要说:世问最金贵的,既非金子,亦非时间,而是土地,能发出声响的土地。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E.作者在文章中不止一处描写了秋天的乡村田野飘香、果挂枝头的丰收景象,是为了告诉我们:养育我们的许多物质都来自于土地。
A.土地上万物发出的声响就是土地的回声,这些回声本应当是自然愉悦的欢歌,但在现代化进程中,却变成了令人闻之垂泪的呻吟。
B.文章的第⑥段写了一个不愿意回乡的打工女孩对城市的热爱,表达了对乡村失落的隐忧,批判了本应回归乡村的人对土地的背叛。
C.由于现代人越来越现实,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越来越淡漠对土地的情感,这种对土地的淡漠很可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恶果。
D.土地永远青春和浪漫依旧。曾经,土地以生长在它上面的农作物养育了我们;如今,又以现代化的城市,给人们提供崭新的生活。
【小题2】文章第①段写五月的乡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3】结合全文,概括“回声”的具体内容。 (6分)
【小题4】现代化进程正在对传统的生产方式提出挑战,土地作为农耕社会赖以生存的根本,其最基本的粮食生产功能正在被人们忽视,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26 07:45: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后母的三巴掌
从6岁至今,跟后母一起生活了30年,烙在我骨血里磨不掉的是后母印在我屁股上的三巴掌。
第一巴掌是我8岁那年夏天,我同伙伴从卖甜瓜的老头儿筐里偷了一只甜瓜,跑回家躲在街门后头吃。
“哪来的?”后母看出不对劲儿了。
“偷的。”我还觉得挺得意,挺能耐。
“啪!”后母二话没说,把我拽过去照准屁股就是一巴掌,又响又干脆。疼得我腿肚儿直转筋,咧开嘴半天没哭出音来。
“做贼!与老鼠一个祖宗!恨死人!把瓜扔了!不许吃!给,给老头儿送钱去!”后母那严酷的表情是我从没见过的,我怕极了,不敢哭,接过两毛钱扔了瓜咧着嘴给卖瓜的送钱去。
从此,别人多稀罕的东西都没动过我的心。
第二巴掌是我10岁那年。
要过年了,父亲交给后母一沓钱说:“准备过年,再给二小买几袋奶粉,别光喝炒面糊糊了。”
二小是我刚出生的弟弟,后母没奶水,老喂他炒面糊糊。
我看见后母将钱压在席底下。
“阿巧”,前邻居二奶奶一大清早叫开我家门,喘着粗气在院子里跟后母说话,“章媳妇要生孩子生不出来得送医院,你手头有钱不?”
“有。”我听见后母只说了一个字便往屋里跑。我赶紧把席底下的钱换了地方。
“嗯?”后母揭开席一怔。“兴许是他爹又换了地方了,你先送人上医院,我去找他爹,随后给你送去,200块整。”
二奶奶小跑走了。我神秘兮兮地把钱给后母看:“过年呢,不借给她。”
后母二话没说,一把把我从被窝里薅出来,照准屁股“啪”就是一巴掌,疼得我直蹦高,她却夺过钱跑出去了。
“小孩子家家的,不学理性,谁还能没个病灾的,等自己陷在坑里就找不着道儿了。
后母回来后并不哄我,还瞪着眼训我。
父亲知道了,说“该把屁股打碎”。
从此,“帮”字在我的理解里有了深刻而特殊的含义。
第三巴掌是我14岁那年。
我考上了县里的重点初中,但吃住自理家里负担不了。
“我不上了,帮娘喂猪吧。借人求人多难。”我吃饭时说。
后母二话没说,把我揪起来照准屁股“啪”就是一巴掌。疼得直钻心,但我没哭,因为我稍懂人事了,知道听后母巴掌后的教训才重要。
“一指头年纪,还没见事就先低头!抬起来!不念书,大了能中屁用!我去求人借,还用你费心!再有这想法眼睛抠出来喂猪!”
我哭了,不是因为屁股疼,而是在我理解后母一片心血之后感动得哭了。我在内心发誓:“等我会写文章时,一定先写后母。”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以“后母的三巴掌”为线索,表现了后母对“我”的无限的爱。
B.文章塑造人物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其中运用最多的是心理描写。
C.“腿肚儿直转筋”“直蹦高”“直钻心”等词语描绘出“我”挨打后的痛苦感受,表明了后母给“我”的教训之深刻。
D.文中后母对“我”的教育方法虽然严厉,但“我”并没有埋怨她,依然理解并感激她。
【小题2】简要概括引出“后母的三巴掌”的三件事,以及三巴掌分别带给“我”的深刻教益。
【小题3】简析文中“后母”的性格特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此心安处是吾乡
徐怀谦
①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还到哪一个乡呢?是自己的出生地还是工作所在的城市?是父母的身边还是妻儿的身边?是旅途中一见钟情的他乡还是魂牵梦绕的故乡?
②其实,精神的故乡并不单指一处,它可能是一种混合了的给人以安宁的精神皈依。当然也有一些人是无所谓他乡故乡的。
③而我,一个在北京有房有车有妻女的男人,混了20多年,却依然觉得我不属于这个城市,这个城市对我也不理不睬。
④我的故乡在山东农村老家,在每一片有着乡野气息的田园村庄,在离大自然最近的泥土中。
⑤老家,承载了我童年的梦。犹记夏夜乘凉时,躺在庭院里的草席上,看繁星满天,听知了鸣唱,长辈们叼着烟袋,火星明灭间,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讲懒婆娘的故事讲孤魂野鬼的故事,也许太有趣了,风也赶来偷听,蹑手蹑脚的,听了几耳朵便窃窃私语着离开了。老家,因了父母的存在,挽系住了一颗游子的心。
⑥然而,老家并不是我唯一的故乡,因为它有很多陌生的地方让我难以走近。比如,鱼肉乡里的村官,污水横流的街道,越来越势利的人际关系,这一切都让我对故乡望而生畏。
⑦于是,我的心灵开始了新一轮的寻根,寻找的结果仍然是乡土,只要那里有和煦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只要那里能让我忘却都市的喧嚣,它们都可以给我故乡般的慰藉。
⑧在都市里我们所见的除了水泥丛林,就是人,我们早已习惯了单调,习惯了远离大自然,习惯了悬浮在空中的无根生活。于是无端地替都市人难过起来——他们的精神故乡在哪里?
⑨人类不能没有故乡。没有精神故乡的人必将陷于虚无。苏东坡获得的关于故乡的最初启悟不是来自儒、释、道的学说,竟是来自于一名歌伎。东坡有一位好友叫王巩,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王巩南下时,其歌伎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1083年王巩北归,与苏东坡劫后重逢,席间请出柔奴为东坡劝酒。苏东坡问及岭南生活的酸甜苦辣,柔奴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东坡听后,大受感动,作《定风波》一首献给王巩:“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想想看,东坡自中进士后,就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宦游生涯。当年近60的东坡听到自己被贬岭南的消息时,我猜想他一定想起了十几年前柔奴说的那句话“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否则,他很难做到“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
⑩与东坡相比,我们的背井离乡算得了什么?泥土中固然有我的故乡梦,而城市中唯我独尊的那间书房、让自己安身立命的写作生活、三两知己的倾心交流,又何尝不是吾心安处?人生无常,我们不过是世间的匆匆过客,如果让自己的心终生流浪,不得安处,岂不是太对不起带我们来世上的父母?那么怎样才能求得心安呢?在我看来,“节欲”是最根本的方法。如果一个人欲望太强,那么即使他身居乡下,也不会领略那些优美的田园趣的,相反,他会认定是噪音,会觉得烦人,会继续因为股票的涨跌而失眠。如果他节欲有方,那么都市的霓虹灯不会迷失他回家的路,别人的豪宅洋车不会打乱他行走的步伐,交际场的纸醉金迷不会让他眼花缭乱,因为他知道这一切浮华都是外在的,进入不了自己的心灵。
○11去年应邀访问澳门,在这个有着“东方蒙特卡罗”之称的地方,一边是各地富豪灯红酒绿,挥金如土,一边是澳门百姓安分守己,安居乐业。当地老百姓有感于自己的前辈大多因赌博而倾家荡产,由此悟到“不赌就是赢”,因而主动远离赌场,只过属于自己的小日子。这样的心安,是比归隐田园更要难能可贵的。
○12“此心安处是吾乡”,就冲这句话,真想回到1083年的那个夜晚,慨然敬柔奴一杯酒。    (摘自《广州日报》,有改动)
【小题1】文中说“心安处”就是精神的故乡,对作者来说,自己的“心安处”又在哪里?(4分)
【小题2】文中画线的句子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和效果?(6分)
【小题3】第⑨段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苏轼写《定风波》一词的经过,其用意是什么?(4分)
【小题4】结合作者的观点,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怎样才能求得心安。(7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暖色的晋塔
孙文珍
转过最后一个山峁,晋塔终于到了。
“快看啊,小羊”第一个下车的人惊呼。
小草与惊呼的人对视几眼,点一下头,算是礼貌地回应了客人。然后将目光望向下一位从车,上走下来的人。就这样注视着三辆车上走下来的十多位来客,一一点头问好,然后,不急不躁地面对着我们或长或短的照相机。风吹过,撩动起小羊白亮亮的皮毛,不由得让人感叹:晋塔的空气好啊,要不单怎么会这么白?
在石门后沟掌里这个名叫“普塔”的村庄里,远山在明亮的春阳里闪烁着敦厚國润的线条,田里的玉米茬子还在排兵布阵,老人们在自家院里隔着黝(甲)黑的篱笆桩子看着陌生的远方来客。是羊,最大胆热情地挤上前来,跟在我们脚边看热闹,这让我想起童年时欢呼雀跃的村童。而这个村庄。孩子们都去山外了,或读书,或打工。只有老弱孤残,守望着沉寂一片的家园。
我们进村的时候,牛刚离村不远。这些老成特重的高大牲育,缓慢地翻过村前的沟洞,回头看看站在沟畔上朝它们张望的我们,慢悠悠地扭头,一溜儿行是在浑國的山脊上。它们脚步沉稳,不慌不乱,好像这世间的日子永远漫长无期。
晋塔乡村的日子真的是漫长无期的。
购午时分,一群人在村庄里行走。一个个空落的院子围着篱色,萬笆久经风雨。黝黑破败。石头插片箍成的窑洞上,褪色的木门粗糙开裂,满是凤雨剥蚀的痕迹。院子里,坡底下,上了年纪的石碾子、石磨,石马槽、石马材……石头雕琢的一切物什静静地展露在阳光下。山风吹来,雨水打来,冰雪落下,这些被主人们遗弃在原地的家什,固守着惯有的沉默,静待岁月老去。青tái(已)上瓦,尘埃厚成泥巴,依然静静地守着一院子的光阴,一村庄的岁月。而人呢,他们都去哪几了?
虽然有县文联的热心向导,但我们还是像晋塔的闯入者。我们是喧闹的,带着好奇和热情。一群人蹲在一户院落大门口的石狮子前,像考古专家一样仔细地研究石座上的花纹。狮子面相的雕刻刀工,探究曾经的主人家的显赫殷实。而在另一个空窑里,几辆木制的农用风车、粮囤表情肃穆地出现在我们的镜头里。岁月无声,但这些沉默的农用物什依然能讲述出曾经的人畜兴旺、粮食丰收的富足生活。
留在晋塔的人太少了,经历了外出打工、求学、工作等诸多梦想的诱感后,一个曾经热闹的农业村庄,成为背井离乡的人们遗弃的对象。但我坚信,它也成为这些背井离乡的人魂牵梦绕的怀念。只是,面对喧器大都市的诱感,晋塔太渺小太贫瘠了。它的暖意融融的窑洞、质朴直白的乡间土道、篱笆庄院,抵挡不住城市的高楼洋房、花园廊亭;它的慈爱和温情,抵挡不住城市的灯红酒绿、醉生梦死。它是许多人心中愧疚、怀想的地方,却不得不怯怯地藏在心灵最隐秘的地方。想到这里,我为晋塔、为无数个中国式的寂寞的村庄洒下了热泪……
而寂寞的晋塔却注定是要大红大紫的。
农历的年节早已过去了,村庄的大树上,仍然显赫地挂着一盏大红色的灯笼,在风中摇曳,派生出一片喜庆的氛围。离灯笼走不多远,一个彩色的山门拱搭在路上,成为村庄另一个鲜艳招牌。村里人介绍说,这是那些画家们来村里写生、过大年时留下来的纪念。
许多年后的今天,当晋塔只剩下老弱病残、孤独零星的“土著”守望者时,萋萋荒草、石碾石磨、颓败得没有多少生气的遗弃村庄,却以原生态古村落的巨大磁场,吸引了无数艺术家的目光。在著名画家刘文西、靳之林的笔下,晋塔是暖色的,黄土小路充满回归的温情,荒弃的院落发出强烈的召唤,伸向天空的枯枝饱含多情的诉说,石碾石磨石墙石门石槽石桩生动地记录着村庄的往昔,而白发老婆婆手依柴门的守望又令多少人泪水涟涟!晋塔在现实生活中的横遭遗弃,成就了它在艺术作品中的不朽。每一个站在巨幅画作或尺幅小品前的观者,一定能品咂出这个荒僻村庄的苦涩与香甜。
晋塔的历史与文化气息深深地刻进了村庄的一石一木里。
为什么是“晋”?与山西有关?匆匆从延安赶回的70多岁的王老师告诉我,晋塔原来叫靳塔,晋字应该是现代人在某一次不负责任的笔误后将错就错的产物。王老说,晋塔曾是甘泉石门一带少有的大户村落,虽然交通至今不是很便利,但村里的文化人层出不穷,实属耕读传家的儒雅村落。那么,我更相信在这个曾经儒雅的村落里,当年一户靳姓人家的穷小子,鲤鱼一跃跳出农门,多年后衣锦还乡造福百姓……那么,晋塔还是回归靳塔的好些吧?一个村落的文化,只有传承,才会更加源远流长。
晋塔的热情,不只是小羊们捧出来的。村支书家的媳妇早早地叫了两个婆姨作帮手,炖了土鸡肉、压饴烙、烙饼子,葱香肉香在农家小院里浓浓地飘荡着。我们一大群人围坐在两张小炕桌拼起来的长饭桌前,吃着乡间菜,品着乡间酒,聊着晋塔的往普与今后的发展,兴意浓浓中,不觉日已偏西。出得窑门,金色的斜阳正从村庄对面的山染上反照回来,将晋塔映衬得一片金黄。
哦,暖色的晋塔,期望你的明天不只是画家笔下的风景,更是一庄人丰足殷实、和谐欢乐、团圆饱满、暖意盈盈的日子。
(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给(甲)处的加点字注上拼音,(乙)处的拼音写出汉字。(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中两处“显赫”意思不同。第一处写出了村落人家曾经的权势和地位;第二处则写出了作为村落“鲜艳招牌”的灯笼的显著。
B.晋塔偏远、空落、破败、贫拼,只有老弱病残守望着家园,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单调的生活,岁月持久而沉寂,日子显得漫长而寂寞。
C.“但我们还是像晋塔的闯入者”,意思是说我们的“喧闹”“好奇”“热情”,与晋塔沉寂的环境氛围格格不入,晋塔不欢迎陌生人。
D.晋塔曾经丰足殷实,也曾是耕读传家的儒家村落,但是由于大都市的诱惑,年轻的一代相继离开了村落,导致如今晋塔的颓败。
E. 文章通过晋塔的今昔对比,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晋塔的失望和不满。除此,也暗含着作者对守望与回归这一人类永恒主题的思考。
【小题3】文章开篇写了村落中的牛、羊,其作用是什么?
【小题4】文章为什么说“寂寞的晋塔却注定是要大红大紫的",请结合内容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柔 和

毕淑敏

 ⑴“柔和”这个词,细想起来挺有意思的。先说“和”字,由禾苗和口两部分组成,那涵义大概就是有了生长着的禾苗,嘴里的食物就有了保障,人就该气定神闲,和和气气了。
⑵这个规律,在农耕社会或许是颠扑不破的。那时只要人的温饱得到解决,其他的都好说。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达进步,人的较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单是手中有粮,就无法抚平激荡的灵魂了。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可见胃充盈了之后,就有新的问题滋生,起码无法达至完全的心平气和。
⑶再说“柔”这个字。通常想起它的时候,好像稀泥一滩,没什么筋骨的模样。但细琢磨,上半部是“矛”,下半部是“木”——一支木头削成的矛,看来还是蛮有力度和进攻性的。柔是褒义,比如“柔韧、以柔克刚、刚柔相济、百炼钢化做绕指柔……”,都说明它和阳刚有着同样重要的美学和实践价值。
⑷记得早年当医学生的时候,一天课上先生问道,大家想想,用酒精消毒的时候,什么浓度为好?学生齐声回答,当然是越高越好啦!先生说,错了。太高浓度的酒精,会使细菌的外壁在极短的时间内凝固,形成一道屏障,后续的酒精就再也杀不进去了,细菌在壁垒后面依然活着。最有效的浓度,是把酒精的浓度调得柔和些,润物无声地渗透进去,效果才佳。
⑸于是我第一次明白了,柔和有时比风暴更有力量。
⑹柔和是一种品质与风格。它不是丧失原则,而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坚守,一种不曾剑拔弩张,依旧扼守尊严的艺术。柔和是内在的原则和外在弹性充满和谐的统一,柔和是虚怀若谷的谦逊和冷暖相宜的交流。
⑺现代人在风驰电掣的忙碌中,是多么期望自己和他人的柔和啊。不信,你看看报上的征婚广告,尽是征询性格柔和的伴侣,人们希望目光是柔和的,语调是柔和的,面庞的线条是柔和的,身体的张力是柔和的……
⑻当我们轻轻念出“柔和”这个词的时候,你会觉得有一缕淡蓝色的温润,弥漫在唇舌之间。
⑼有人追索柔和,以为那是速度和技巧的掌握。书刊上有不少教授柔和的小诀窍,比如怎样让嗓音柔和,手势柔和……我见过一个女孩子,为了使性情显出柔和,在手心用油笔写了大大的“慢”字,天天描一遍,掌总是蓝的,以致扬手时常吓人一跳,以为她练了邪门武功。这女孩并为自己规定每说一句话之前,在心中默数从1到10……她除了让人感到木讷和喜怒无常外,与柔和不搭界。
⑽一个人的心如若不柔和,所有对外在柔和形式的摹仿和操练,都是沙上楼阁。
⑾看看天空和海洋吧。当它们最美丽和博大、最安宁和清洁的时候,它们是柔和的。
⑿只有成长了自己的心,才会在不经意之间,收获了柔和。
⒀我们的声音柔和了,就更容易渗透到辽远的空间。我们的目光柔和了,就更轻灵地卷起心扉的窗纱。我们的面庞柔和了,就更流畅地传达温暖的诚意。我们的身体柔和了,就更准确地表明与人平等的信念。
柔和,是力量的内敛和高度自信的宁馨儿。愿你一定在某一个清晨,感觉出柔和像云雾一般悄然袭身。
【小题1】文中第4段和第9段分别写了作者自己做医学生时的一件往事和一个女孩子的故事,举这两个例子各有什么用意?
【小题2】根据文意,理解最后一段中“柔和,是力量的内敛和高度自信的宁馨儿”这句话的内涵和作用。
【小题3】作者为什么要在文中强调现代人“期望自己与他人柔和”这一现象?
【小题4】联系全文,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要在文章的开始部分从造字法的角度分别对“柔”与“和”作一番解释?

同类题5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春天的巴赫
周卫彬
①自从迷上古典音乐,听得最多的就是巴赫。也许没有人,能够将人类复杂而深刻的情感,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唯有巴赫,创造出一个精神上迷人的乌托邦,就像女钢琴家埃莱娜·格里莫所言,“巴赫,用最真实的情感,俘获了空间,让它成为一条无限的曲线;他掌握着时间,使未来的一切成为可能;他选择一段舞蹈,使之成为神圣的庆典”。
②在这春日融融的午后,躺在沙发上聆听格里莫演奏巴赫的《恰空舞曲》,忽然被一股暖流击中,那种温暖像春日的溪流,逐渐在耳边形成小小的漩涡,它似乎在纯粹而微妙地唤起这个春天隐秘的脉动;一片雾霭氤氲之后,从梦境中醒来,窗外便是一览无余的浓春了。这时候,音乐又仿佛转换为倒映于水中的舞步,人们彼此的步伐在摇曳的波影里,似乎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在和谐而富韵律的节奏中翩翩起舞;而水中的绿藻一簇簇慢慢地生长着、壮大着,随着波光倒影起伏摇曳,仿佛生命永不停歇的呼吸、律动,更像一双温柔的手,抚摸着时间,拂过空间,轻轻地牵引你到那充满巴赫风情的异境他乡。
③在格里莫的演奏中,巴赫的浪漫、伤感,天真、圆融,像一道流光溢彩的背景,凸显而出的是生命沉静而旷远的质感,那种人生中的风雨与星光,相伴而行,有欣慰,也有些许的惆怅。所有的倾诉在节奏的变换和旋律的回荡中,直至言辞难以抵达之处,那是一种存在于内心深处的演奏者与聆听者自在交谈的声音。在只属于自己的春日下午,独自体验着琴声中生命的宁静与辽阔。格里莫指间的巴赫,将她原来的烦躁与不安洗得干干净净,一派空山春雨,如果巴赫再世,不知道他是喜欢古尔德,还是钟意这位貌美如春的格里莫更多一点?
④我不是一名猎奇者,只是偏好同一支乐曲因为不同的改编、指挥、演奏,而带来的不
同体验。一样的曲调,不一样的听觉,难道是我们耳朵的结构发生了改变?我从格里莫这里听到的,完全不同于古尔德(虽然有时候,你会感到古尔德仿佛巴赫的化身,所谓最忠实诠释者),听觉被她的纤指牵引,来到春天记忆的最深处,那些旧日的诗句网获了此时所有的情绪,让人很快坠入美丽的深渊,犹如坠入爱河;她那种奔放的抒情就像汩汩的流水,注入月光下的池塘,有种经历了漫长的跋涉与等待之后,终于找到归宿,一吐为快的感觉。那泠泠的琴声循环漫步,翩翩舞动,时而舒缓安详,时而热烈奔放。你会感觉她从巴赫身边的绿荫下出发,却在路上经历了旷野、沙漠与河流。那自在的弹奏与完美之风里有着郁结和愁闷,也有着明媚与轻灵,以及仿佛置身于别处的回忆与思考……闭目游神间,不远处,仿佛格里莫就坐在那里,正在用她的身体和心灵演奏巴赫,    
⑤我很喜欢格里莫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演绎巴赫的“恰空”,毫不顾及他人对巴赫的习惯聆听方式,在复杂多义中揭示音乐的内涵深度,却以一种最简单的诠释传递音乐最真的美感。这样一位天才的钢琴家,拥有让天使嫉妒的容颜及缪斯青睐的才华,而她在演奏中依赖的或许只是一种直觉,就像在星光下走夜路的人,哪里是田野与山坡,哪里是道路与河流,一切都历历在心。没有取媚于人,也没有所谓的权威评判,她希望得到的仅仅是一支令人享受陶醉的乐曲。你因此也会理解她何以会对保护野狼情有独钟,甚至一度为此中止了自己钟爱的音乐事业。
⑥一种特殊的人生经历,成就了一位天赋异禀的音乐家,并塑造了一个具有特殊意味的巴赫。仅就这个巴赫版本而言,几乎是不可复制的。格里莫不仅提供了一个具有重要价值的巴赫演奏,而且在不断寻找更为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方式。史怀哲在评价《恰空舞曲》时说:“巴赫,用一个简单的主题,呼唤出一个世界。”而这个世界,在格里莫的演绎中,时而层峦叠嶂、繁花如锦,时而轻盈似水,跃动如金,闪现着心灵舞动的微光,如梦似幻,却定格在人们心灵深处永恒的记忆里。这是我们无限渴望接近的世界,就像这静美无垠的浪漫的春天……
【小题1】教材中选入关于巴赫音乐作品《小溪巴赫》,其作者是____________。
【小题2】对第⑥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结尾扣题,突出格里莫演奏巴赫音乐的特点。
B.与第①段引用的内容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C.史怀哲的话引出对格里莫的赞美,有助于情感表达。
D.运用通感、排比等修辞手法,极大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小题3】联系第①段引用的内容,赏析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4】本文构思别具一格,试结合文章题目加以分析。
【小题5】根据文章内容,在第④段横线上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表现格里莫演奏巴赫音乐时的形象。(80 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