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散文,回答下列小题。
倾听与诉说
王小妮
80年代末,我到东北的乡下去过,当地的官员说,山东人跑进了关东,都变懒了。东北农民每年11月到2月是“猫冬”的。封门的大雪,把人们关在火热的炕上。北欧和格陵兰岛上的人患有“冬天幽闭症”。白夜和寒冷使人发疯,这种症状,起码在寒冷的中国东北我没有见过!每一扇家门,都结了十来厘米厚的白霜。这种门是永远也不上锁的。任何人都可以裹挟着风跨进门槛,跺去脚上的雪疙瘩,在热炕上随意长坐。拉过笸箩来抽烟,捏一撮带花的茉莉茶叶冲水。人们无休止地说东道西,火炕上永远有绵绵不尽的话题。
中国这么一个大农业国,没有足够的心理医生。许多事情就靠着树下的风和炕洞里的火调解着,疏导着。广大的国土上,有着无数全身投入的诉说人,也自然有无数的倾听者。这是中国人排解忧郁的特有方式。
地球在转暖,北方的风刃,由利变钝。整个国家都搅动起来了。就因为这些,倾听与诉说,都在悄悄减少吗?
去年,从欧洲回来了一对中国夫妇。他们背着大大小小的羊羔皮袋子。他们本想在中国生活一段时间,而且刚回到北京,还曾经去八达岭一带看了公寓楼的销售处。但是一个月后,他们便果断地返回了欧洲。经深圳去香港的时候,在我们家,他们吐露了全部的失望。
那丈夫是我们很熟的朋友,仍保持着他在大陆时的风度和矜持。而他的妻子却因为百感交集而加倍真实起来。她说这次回来非常失望。六年的漫长,使中国成了他们唯一寄托着心思的地方。多少次想回来,坐在朋友当中,温上一坛黄酒,把奔波和悲怆讲给朋友。他们实心实意地把中国当成了一只遥远又温情的耳朵,以为故乡可以盛得下他们满肚子的诉说。人真的回到了中国,才发现朋友们各自东西,繁忙无序。最亲近的朋友,也先问你持有哪一国的护照,然后就问:“在外面,钱好不好赚?”唯一能陪他们坐到深夜的,第二天一早就来敲门,送上个人资料简历,影印了一大包东西,说给哥们儿也想想出去的办法。
朋友的妻子连连摇着两个闪烁的大耳环。她说,这样也好,从此断了再回来的念头。
在我居住的这个城市里,人们不再愿意细说自己的内心,更不想为他人去悉耳静听。
在这里,你想说你没有工作,你想说你的住处已经丢啦,你想说你和老板关系紧张……你的酸甜苦辣是没人想听的。我听你的干什么。谁还不是一样。谁还不是在同一个地球上。我凭什么拿出时间来听你。
倾听的消失,不只在深圳。
北京一个年轻的社会博士,作出了一件令中国人瞠目的事。有一天,一个外省的崇拜者登门造访,想请博士谈谈对当前某某问题的看法。博士说:人的智慧是有代价的。那是我的结晶,你懂吗?你拿走了我的结晶,我要收费。一个小时,你应当付给我200元!
当时我在场,我以为这个场面会非常尴尬,而令我意外的是,来人居然丝毫不犹豫。双方坐定,开始谈。两小时的述说与倾听,气氛平静。临行前,听者取出400元,认真地付给了说者。
在倾听与诉说之间,隔断它们的是今天冰冷板结的世界。仿佛蜜蜂与花朵之间突然立起了玻璃的暖房。蜂、花和玻璃暖房,可能全都是合理的。
在前年的春天,有一个人,站到了我的门口。
我说,你要找的这个人已经不在了。他茫然地看着我,然后在黄昏里不回头地走掉。
我不想同人交谈,更不想谈诗。诗,是比赚钱、比经营策略、比生意门路更加纯粹的个人活动。有人想听全世界的自言自语吗?
现代社会就是不倾听。倾听的,似乎只有弱智;诉说的,只适合于失意者。这孤落的幽灵,徘徊在全世界的上空,郁闷成疾。这是世纪之病。
人的尾巴已经退化了,再过几百年之后,人的发音功能和听力,也会逐渐地丧失吗?
【小题1】文章的开头为什么要写东北“猫冬”的情形?
【小题2】赏析下面两个句子。
(1)任何人都可以裹挟着风跨进门槛,跺去脚上的雪疙瘩,在热炕上随意长坐。
(2)在倾听与诉说之间,隔断它们的是今天冰冷板结的世界。仿佛蜜蜂与花朵之间突然立起了玻璃的暖房。
【小题3】请分点概括“倾听与诉说”消失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17 11:01: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流浪地球(节选)

刘慈欣

在地下城的庆祝集会后,我一个人穿上密封服来到地面。童年时熟悉的群山已被超级挖掘机夷为平地,大地上只有裸露的岩石和坚硬的冻土,冻土上到处有白色的斑块,那是大海潮留下的盐渍。而前那座爷爷和爸爸度过了一生的曾有千万人口的大城市现在已是一片废墟,高楼钢筋外露的残骸在地球发动机光柱的蓝光中拖着长长的影子,好像是史前巨兽的化石……一次次的洪水和小行星的撞击已摧毁了地面上的一切,各大陆上的城市和植被都荡然无存,地球表面已变成火星一样的荒漠。

这一段时间,加代子心神不定。她常常扔下孩子不管,一个人开着飞行汽车出去旅行,回来后,只是说她去了西半球。最后,她拉我一起去了。

我们的飞行汽车以四倍音速飞行了两个小时,终于能够看到太阳了,它刚刚升出太平洋,这时看上去只有棒球大小,给冰封的洋面投下一片微弱的,冷冷的光芒。

加代子把飞行汽车悬停在在5000米的空中,然后从后面拿出了一个长长的东西,去掉封套后我看到那是一架天文望远镜,业余爱好者用的那种。加代子打开车窗,把望远镜对准太阳,让我看。

从有色镜片中我看到了放大几百倍的太阳,我甚至清楚地看到太阳表面缓缓移动的明暗斑点,还有日球边缘隐隐约约的日珥。

加代子把望远镜同车内的计算机联起来,把一个太阳影像采集下来。然后,她又调出了另一个太阳图像;说:“这个是四个世纪前的太阳图像。”接着,计算机对两个图像进行比较。

“看到了吗?”加代子指着屏幕说,“它们的光度、像素排列、像素概率、层次统计等参数都完全一样!”

我摇摇头说:“这能说明什么?一架玩具望远镜,一个低级图像处理程序,加上你这个无知的外行……别自寻烦恼了,别信那些谣言!”

“你是个白痴。”她说着,收回望远镜,把飞行汽车向回开去。这时,在我们上方和下方,我又远远地看到了几辆飞行汽车,同我们刚才一样悬在空中,从每辆车的车窗中都伸出一架望远镜对着太阳。

以后的几个月中,一个可怕的说法像野火一样在全世界蔓延。越来越多的人自发地用更大型更精密的仪器观测太阳。后来,一个民间组织向太阳发射了一组探测器,它们在三个月后穿过日球。探测器发回的数据最后证实了那个事实。

同四个世纪前相比,太阳没有任何变化。

现在,各大陆的地下城已成了一座座骚动的火山,局势一触即发。一天,按照联合政府的法令,我和加代子把儿子送进了养育中心。回家的路上我俩都感到维系我们关系的惟一纽带已不存在了。走到市中心广场,我们看到有人在演讲,另一些人在演讲者周围向市民分发武器。

“公民们!地球被出卖了!人类被出卖了!文明被出卖了!我们都是一个超级骗局的牺牲品!这个骗局之巨大之可怕,上帝都会为之休克!大阳还是原来的太阳,它不会爆发,过去现在将来都不会,它是永恒的象征!爆发的是联合政府中那些人阴险的野心!他们编造了这一切,只是为了建立他们的独裁帝国!他们毁了地球!他们毁了人类文明!公民们,有良知的公民们!拿起武器,拯救我们的星球!拯救人类文明!我们要推翻联合政府,控制地球发动机,把我们的星球从这寒冷的外太空开回原来的轨道!开回到我们的太阳温暖的怀抱中!”

加代子默默地走上前去,从分发武器的人手中接过了一支冲锋枪,加入到那些拿到武器的市民的队列中,地没有回头,同那支庞大的队列一起消失在地下城的迷雾里。我呆呆地站在那儿,手在衣袋中紧紧攥着父亲用生命和忠诚换来的那枚勋章,它的边角把我的手扎出了血……

三天后,叛乱在各个大陆同时爆发了。

叛军所到之处,人民群起响应,到现在,很少有人怀疑自己受骗了。但我加入了联合政府的军队,这并非由于对政府的坚信,而是我三代前辈都有过军旅生涯,他们在我心中种下了忠诚的种子,不论在什么情况下,背叛联合政府对我来说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

美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相继沦陷,联合政府收缩防线死守地球发动机所在的东亚和中亚。叛军很快对这里构成包围态势,他们对政府军占有压倒优势,之所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攻势没有取得进展,完全是由于地球发动机。叛军不想毁掉地球发动机,所以在这一广阔的战区没有使用重武器,使得联合政府得以苟延残喘。这样双方相持了三个月,联合政府的十二个集团军相继临阵倒戈,中亚和东亚防线全线崩溃。两个月后,大势已去的联合政府连同不到十万军队在靠近海岸的地球发动机控制中心陷入重围。

我就是这残存军队中的一名少校。控制中心有一座中等城市大小,它的中心是地球驾驶室。

我拖着一条被激光束烧焦的手臂,躺在控制中心的伤兵收容站里。就是在这儿,我得知加代子已在澳洲战役中阵亡。我和收容站里所有的人一样,整天喝得烂醉,对外面的战事全然不知,也不感兴趣。

(附)《流浪地球》内容简介:

太阳即将毁灭,过去无数岁月中作为人类精神支柱的存在,变成了死亡和恐怖的象征。庞大的地球逃脱计划开始实施。然而人类所能制造的普通人造环境无法承受漫长的逃脱之旅。所以人类只得在地球的一侧安装上巨大的地球发动机,将整个巨大地球环境圈化为移民方舟,以此逃离太阳系,前往新家园。疑惑和猜忌一度在人类当中引发叛乱之火,然而太阳最后的灭亡瞬间平息了一切,人类终于怀揣希望踏上漫长的流浪之旅。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通篇运用第一人称,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种视角的运用能够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使故事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B.“我”童年时熟悉的群山被夷为平地,大地上只有裸露的岩石和坚硬的冻土,冻土上盐渍的白色斑块,这些描写突出了外在环境对地球的毁灭性破坏,表现了“我”内心的凄凉悲怆之感。
C.作品语言极具表现力,如“各大陆的地下城已成了一座座骚动的火山”,该句生动地表现了人们在证实太阳没有任何变化之后的情绪波动之大,突出了叛乱来临前的紧张气氛。
D.为了拯救人类文明,人们发动叛乱,群起响应。“我”认为背叛联合政府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这是因为加入联合政府军队的“我”对联合政府极其忠诚和信任。
【小题2】小说是如何塑造加代子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小题3】优秀的科幻作品离不开科学,也离不开幻想。请结合全文概括,“科学”与“幻想”分别表现在哪里?二者的关系是怎样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的当代艺术应以怎样的姿态走上世界艺术舞台与各民族艺术进行对话?这是我国艺术界近些年思考的重要问题。一般认为,应该强调艺术的文化根性和民族精神的显现,从理论到实践,整体反映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状况。

要确立新的艺术姿态,首先需要从认知上打破桎梏,从艺术发展的规律本身去理解艺术 的价值与意义。“当代”一词不光是一个简单的时间概念,就艺术创作而言,它更应该是一个时代概念,其文化意义不单单指向当下和未来,还应追溯到其文化属性的源头,并筑起传统 与当代相连接的文化之“渠”。唯此,一个国家在艺术上的精神诉求,才能在国际上长久地获得拓展空间。因而,中国当代艺术要在世界艺术之林确立自己的文化身份,展示自己的当代气象,除了要遵循艺术规律,还要坚守中国艺术的根本特性,用中华民族自己的表现方式,表 达我们的审美诉求。正如《美术》杂志社主编尚辉所言:“艺术有不断变革的一面,同时也有永恒的一面。”只有在精神上深植于中华民族、深植于时代,真正表现当代中国人的情感和精神力量,我国的当代艺术创作才能建构起精神高地。

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中国的艺术创作从概念、形态、价值现以及逻辑路径等方面对西方“当代艺术”形成某种依赖,使得中国当代艺术与西方艺术对话,成了跟西方艺术学舌。 近些年,就创作的形态来看,艺术家们已不再仅仅按西方的“当代艺术”观念和形式进行创作,许多艺术家的创作不再追求用新技法、新语言颠覆传统的技法和语言,不再一味强化视 觉的新鲜刺激和内容的晦涩难懂,同时,也不是简单地传承中国传统的艺术样式,而是更多 地从民族文化的母体中获取资源和精神养料。在艺术主题上,追求超越感性欲望而关注心 灵构建;在艺术手法上,重视传统艺术的叙事性特点。这些尝试无疑是对中国传统艺术脉络 的准确把握与合理延展,也是对中国当代艺术形式的合理探索,这些做法无疑会使当代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人民性、创新性和超越性。

纵览各民族的艺术创新过程可以发现,变的永远是形式和技法,不变的是其民族的文化根性。艺术在交流互鉴中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同时也必须植根于本民接的文化土壤,才能保证其枝繁叶茂。

(摘编自王鹤瑾、魯婧《“风凰艺术年展”暨艺术论坛侧记:亮出当代姿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艺术如何创作,一般认为,应强调民族艺术的文化根性和民族精神的显现。
B.我国当代艺术要在国际上确立新姿态,拓展新空间,就要追溯文化属性的源头。
C.就艺术创作而言,“当代”一词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概念,而是一个时代概念。
D.艺术要获得新的发展动力,交流互鉴是主要的,但植根民族文化土壤也很重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一开始就亮出要论述的问题及论点,然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展开论证。
B.文章引尚辉的话意在论证,艺术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植根于时代的特性不应变。
C.作者回顾上世纪90年代我国的艺术创作情况,是从反面论证坚持文化根性之重要。
D.作者概述近年来的艺术创作情况,是用事实从正面论证坚持文化根性是正确出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坚守民族艺术的根本特性,是当代艺术在世界上确立自己文化身份的必要条件。
B.追溯到民族文化源头,并指向当今和未来,我国当代艺术才可能走上世界舞台。
C.当代艺术创作必须从民族文化的母体中汲取养料,才可以摆脱对西方艺术的依赖。
D.当代艺术创作如果能反映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状况,就有资格与各民族艺术对话。

同类题3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天与一年
侯发山
正月初六一大早,土豆和槐花便悄悄起床了,待一切收拾停当,天还不是十分的透亮,看了看熟睡中的女儿甜甜,槐花犹豫了一下:“要不要叫醒给她说一声?”土豆没接话茬,背上行李就走。槐花见状,不舍地看了甜甜一眼,转身跟了出去。
等走出院门,槐花看着土豆的后背,一边走一边说:“甜甜都六岁了,懂事了,咋着也得给她说一声。”
“她哭死哭活,走得了?”土豆头也没回,没好气地说。
槐花不吭声了。也是,每年他们出门,甜甜都要死死缠着槐花的腿,哭得稀里哗啦。
土豆说:“今年过年不回来,明年才回来。”
槐花还是不吭声。
土豆说:“一年时间太短……一来一回光车票就得三千多,如果不回来,省下车票不说,还能多挣几百。”
土豆说得倒是实情,他们村里的福全,三年都没回来了。跟家里人联系,都是通过电话。去年福全的手机上了,通过村长的微信给老爹老娘拜了年呢。村长说,当时老两口都激动得哭了。
土豆和槐花走到村口,三轮车还没来。土豆随口问槐花:“东西都带齐了没?身份证也带了吗?”
槐花闻听,摸了摸口袋,说了声 “糟了,身份证没带”,然后撒腿往家跑。
“回来!”土豆叫道。
槐花停下脚步,扭头看了看土豆。
“你瞧着行李。”土豆说罢,像头受惊的骡子,尥蹶子似的沿着来时的路跑走了。
土豆跑到家,已是汗水淋漓,呼吸不匀。这时,老娘已经起床了,正在刷洗碗筷。老娘问道:“咋又回来了?”“身份证忘带了。”土豆说着,便翻箱子倒柜子地找开了。怕惊醒甜甜,也是消没声息的。
折腾来折腾去,也没找到。土豆给槐花打手机,让她赶快滚回来。
槐花回到家,直奔床头的箱子。
土豆瞪了槐花一眼:“我都翻几遍了,影儿也没有。”
“我记得回来就放那里了。”槐花小声说着,把手伸了回来,却又没地方放,一会儿拉衣袖,一会儿拽拽围巾。
这时候,甜甜已经醒了,躺在被窝里瞪大眼睛,眼珠子滚过来滚过去。
看到甜甜安静的样子,土豆想起什么似的,问甜甜:“身份证是不是你拿了?”他记得年三十回来那天收拾身份证的时候,甜甜曾经问过他,问身份证是干啥用的,他说没有身份证就不能坐车,不能出门。
槐花忙过去把甜甜的被角掖了掖,抚摸着她的头发:“乖,好孩子不能说瞎话,是不是你拿了?”
甜甜不吭声。
土豆瞪着甜甜,恶声恶气地说:“是不是你拿了?”
甜甜哇地哭了。
“有话不会好好说?瞧你那样子,跟个门神似的,就不怕吓着孩子?!”老娘赶过来数落土豆。
“好女儿,不哭啊,不哭啊。”槐花哄着甜甜。
“我们不打工,你吃啥喝啥啊?你不穿花衣裳啦?你不吃火腿肠啦?”土豆的声音明显低下来。
“我不穿花衣裳,我不吃火腿肠……我不想让你们打工。”甜甜哭得更厉害了。
显然,甜甜把身份证藏起来了。
老娘也过来劝甜甜:“甜甜,你不是想上学吗?你爸你妈不出去打工,你就上不了学,你就背不上新书包……”
嗨,你别说,奶奶的话就是管用,甜甜一边抹着眼泪一边哽咽着说:“妈妈,你们啥时候回来?”
“两……一年时间。乖,听话。”槐花看了土豆一眼,边说边给甜甜擦眼泪。
“一年时间有多长啊?”土豆盯着槐花的脸,好像那上面有好看的花似的。
“不长……你看,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就这么长,多快?”土豆一边说一边掰着自己的手指比划。
甜甜看了槐花一眼。槐花点了点头。甜甜这才从枕头下摸出两张身份证。
等到土豆和槐花风风火火地坐三轮到镇上,然后搭乘公共汽车赶到火车站,不料想,外出的人太多,接连几天的票都没有了。
真是起了个五更赶了个晚集。两个人只好失望而归。晚上八点回到家,甜甜见到他们,跑步迎上前去:“爸爸,妈妈,不是说一年吗?咋现在才回来?我都数了好几年了……”
话没说完,甜甜眼里的泪已经流了出来。
(选自《天池》,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本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槐花想叫醒甜甜,但是土豆没接话茬,背上行李就走,土豆是担心甜甜醒来哭闹,耽误了他们的行程。
B.“今年过年不回来,明年才回来。”听到土豆这句话,槐花没有吭声,说明槐花是反对这个主张的。
C.“尥蹶子似的沿着来时的路跑走了”,这句话是动作描写,形象地说明土豆急切的心情,希望赶紧回家找到身份证。
D.甜甜藏起了父母的身份证,反映了留守儿童对父母的依恋,作者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引起人们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
【小题2】本文的题目“一天与一年”意蕴丰富、设置巧妙,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技创新引领人类生产生活技术变革,科学普及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二者缺一不可。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决定知识流动的效率,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科学素质成为当代人基本素养的一个标志,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队伍,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科学普及是一项打基础的工程,要注重科学知识的普及、科学思想的传播,通过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增强公众科学素质。科学普及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有久久为功的劲头,加强制度建设,弘扬科学精神,培育崇尚的文化环境。

——摘编自社论《共促科学素质建设,共创人类美好未来》《科技日报》2018年9月28日)

材料二:

2006—2016年我国国家级区域科普能力发展指数走势

(注:)科普能力发展指数是根据科普人员、科普经费、科普基础设施、科学教育环境、科普作品传播秋普活动共6个指标,采用基于标准比值法的综合评价而得出的。

——(摘编自王康友《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报告(2017-2018)》)

材料三:

中国北京首届昆虫艺术科普展开放首日,观展人次就突破5000;重庆科技馆人气高涨,趣味科普实验《无形的力与吹出来的科学》《给你点颜色看看和神奇的指纹》和《魔术背后的科学》场场爆满……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全国多地的文化科普类场馆深受广大游客青睐,科普出游人流暴涨。在丰富多彩的科学普及活动中,科学、文化、艺术、旅游等元素交相辉映,打开了科学素质建设的广阔空间。国庆科普游的火爆,一方面说明目前我国公众的科普意识正在增强,科普氛围日益浓厚,公众对于科技知识的需求旺盛,需要有更多高质量的科普活动来满足需求。另一方面,VR、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展大量举办,恰恰证明了我国的创新能力正在逐步提高。

——(摘编自谭敏《国庆科普游火爆说明了什么》广州日报》2018年10月10日)

材料四:

公民科学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到公民个人的生活,同时也在不断影响和改变公众的价值观和对许多公共事务问题的看法。尤其在新媒介和微传播繁荣兴起的时代,互联网已成为公民参政议政的重要平台,公众理解科学已经成为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的前提和基础。今后需要借鉴科学知识和思维才能解决的社会公共问题无疑会越来越多,涉及领域也会越来越宽泛。但是,以往科学普及侧重民众科学知识的补给,而对公民应用科学能力的培养相对不足。当然,这与当时我国科学发展所处阶段以及公民科学知识水平整体偏低有关。现在需要厘清的问题是,公民科学素质是一种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表达,能力应该是素质建设的最终落脚点。因此,当前科普工作的重点应当促进公民从“知识学习”向“能力应用”转化。显然,这种转化是一个由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变的复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文化建设可以借助“润物无声”的文化渗透力,有效激活民众亲近科学的自觉自发性,有利于为这种转化构建理想的场城条件和社会氛围。

——(摘编自郑念《科学文化建设:现实需求与未来走向》,《科学与社会》2017年2月)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指数呈递增趋势,2016年发展指数达到最高,是2006年的两倍多。
B.西部地区和全国水平的差距近两年在缩小,说明西部地区越来越注重提升科普能力。
C.中部地区科普能力指数呈总体增长偶有下降的特点西部地区指数特点与此相同。
D.东部地区科普能力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但中西部地区科普能力指数自2014年后增速加快。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不断推动科学普及工作,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才能提高全民的创新能力,壮大科技创新力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B.国庆期间科普出游人数的猛然增加,既与公众对科普活动的需求、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关,又与我国科普能力的发展有关。
C.人们通过新媒介和微传播获取科学知识,虽然方便快捷,但因信息的开放多元,并不能使公众理解科学,正确看待公共问题。
D.随着对民众崇尚科学的文化环境培育的重视,科学应用能力培养成为科普工作的重点,这证明当前我国科普工作重心已经转变。
【小题3】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不断提升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禅宗的“悟道”不是思辨的推理认识,而是个体的直觉体验。它不离现实生活,可以在日常经验中通过飞跃获“悟”,所以它是在感性自身中获得超越,既超越又不离感性。一方面它不同于一般的感性,因为它已是一种获得精神超越的感性。另一方面,它又不同于一般的精神超越,因为这种超越常常要求舍弃、脱离感性。禅宗不要求某种特定的幽静环境或特定的仪式规矩去坐禅修炼,就是认为执著于外在事物去追求精神超越,反而不可能超越,远不如在任何感性世界、任何感性经验中“无所住心”——这即是超越。

那么,进一步的根本问题便是,禅宗这种既达到超越又不离感性的“顿悟”究竟是什么呢?禅宗讲的是“顿”悟。它所触及的正是时间的短暂瞬刻与世界、宇宙、人生的永恒之间的关系问题。这问题不是逻辑性的,而是直觉感受和体验领悟性的。即是说,在某种特定条件、情况、境地下,你突然感觉到在这一瞬刻间似乎超越了一切时空、因果,过去、未来、现在似乎融在一起,不可分辨,也不去分辨,不再知道自己身心在何处和何所由来。这当然也就超越了一切物我人己界限,与对象世界完全合为一体,凝成为永恒的存在,于是这就达到了也变成了所谓真正的“本体”自身了。在禅宗看来,这就是真我,亦即真佛性。超越者与“此在”在这里得到了统一。可见,这并不是“我”在理智上、意念上、情感上相信佛、属于佛、屈从于佛;相反,而是在此瞬刻永恒中,我即佛,佛即我,我与佛是一体。要注意的是,瞬刻即可永恒,却又必须有此“瞬刻”,否则也就无永恒。

这永恒既超越时空却又必须在某一感性时间之中。既然必须有具体的感性时间,也就必须有具体的感性空间,所以也就仍然不脱离这个现实的感性世界,“不落因果”又“不昧因果”,这也就是超越不离感性。重要的乃是,经此一“悟”之后,原来的对象世界就似乎大不一样了。尽管外在事物并无任何改变,也不需要任何改变,但是经此“瞬刻永恒”的感受经验之后,其意义和性质却似乎有了根本的不同。

在我即佛佛即我的真正超越里,一切混然失去区分,而这也就是那个不可言说的“存在”。消除了一切欲求、愿望、思虑、意识,“无念”“无心”,“心”“境”也就两忘。既已超时空、因果,也就超越一切有无分别,于是也就获得了从一切世事和所有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自由感。从而,既不用计较世俗事务,也不必故意枯坐修行:饿即吃,困即眠;一切皆空,又无所谓空:自自然然地仍然过着原来的生活,实际上却已“入圣超凡”。因为你已经参透禅关——通过自己的独特途径,亲身获得了“瞬刻即可永恒”=“我即佛”的这种神秘感受了。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禅宗认为,执著于特定幽静环境或仪式规矩等外在事物的坐禅修炼,不可能达到超越,远不如在任何感性世界、感性经验中“无所住心”。
B.禅宗“悟道”不离现实生活,是透过日常经验的表象,通过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获得“悟”,是在感性自身中超越。
C.在我即佛佛即我,我与佛一体的瞬刻永恒中,永恒需瞬刻而存在,必须有此“瞬刻”才能完成“瞬刻即永恒”的顿悟。
D.禅宗的顿悟是在某种特定因素下瞬刻发生的,它所触及的瞬刻与永恒的关系不遵循逻辑,而是带有直觉感受和体验领悟的特点。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禅宗所说的“不落因果”又“不昧因果”依旧不脱离现实的感性世界,因为这必须有具体的感性时间和空间,即超越而不离感性。
B.仿佛超越了一切时空、因果的瞬刻突然而至,这一瞬刻中过去、未来、现在不可分辨,也无需分辨,你不再知道时空和因果。
C.禅宗的“悟道”不同于一般的感性和精神超越,因为它不仅是一种获得精神超越的感性,更是一种不要求舍弃、脱离感性的超越。
D.超越时空因果,超越一切有无分别,尽管外在事物没有任何变化,也可从一切世事和所有束缚中解放出来,获得自由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顿悟的一瞬刻完成了对一切物我人己界限的超越和与对象世界的完全融合,一切混然失去区分,达到“心”“境”两忘的境界。
B.经过“瞬刻永恒”的感受经验之后,外物的意义和性质似乎有了根本的不同,由此可知“瞬刻永恒”的“悟”是修行的关键点。
C.无特定条件修炼,不凝滞于外物,不计较世俗事务,不枯坐修行,自自然然地仍然过饿即吃、困即眠的生活,就已“入圣超凡”。
D.通过独特途径参透禅关,在我与佛一体的真正超越里,你可以亲身获得“瞬刻即可永恒”=“我即佛”的这种不可言说的神秘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