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尊严死

聂鑫森

一辆白色的小车,驶出了湘楚大学的校门。深秋上午的太阳光薄而淡,透出一阵阵的凉意。从这里到江南医院,要穿过繁华的闹市,加上红绿灯、堵车,满打满算要一个小时。

开车的是程奋,坐在后座的是郑波。

程奋在校办公室当主任,四十八岁,头圆、腹凸、体胖。郑波比他大两岁,是中文系的教授,戴一副深度近视眼镜,主攻古代文字学,师从程奋的父亲程笃,读硕读博,再当助手,一眨眼过去了二十多年。

两个人久久不说话,在去向医院的这一路上静得只听见车轮摩擦水泥路发出的沙沙声。

古稀之年的程笃肝癌晚期,四个月前住进了江南医院的肿瘤科重症监护室。郑波在上课、开会之余,一个人去得很勤。重症监护室是不能随便让人进去探看的,因为里面的空气消了毒。门上只有一个玻璃镶嵌的小孔,郑波隔一阵就会把眼睛贴上去,打量躺在病床上的程笃:一头银发,满脸愁苦,时而清醒,时而昏迷;鼻子的两孔插着氧气管和胃管,胳膊上插着输液的套管,下面还插着输尿管。

每当这个时候,郑波就会喟然长叹。这种“生命支持系统”,无非是让先生毫无质量地活在限定的时间里,死已是不可避免的了。先生平日曾多次对他说:“人活着,要有尊严。人死去,也要有尊严。”这种比“死别”更残忍的“生离”,身上插着管子,身边没有亲人朋友,像吞币机一样耗费钱财,“工业化”地死去,先生一定是极不愿意的。可惜师母因病已去世多年,可惜程奋夫妇和儿子都太忙,来得少,来了也总是匆匆的。

郑波读本科时,程笃第一次上“文字学”的课,自我介绍说:“我姓程名笃,字顿迟,你们可知道这名和字,来自何书?”郑波站起来说:“来自《说文解字》,笃者,‘马行顿迟’。”程笃眼睛一亮,大声说:“你读书多,记性好,孺子可教!”尔后,郑波本科毕业,再读程笃的硕士和博士,因成绩突出,发表多篇论文,也就留校教书,并当了先生的助手。

在郑波看来,程笃于他是亦师亦父,而程笃也视郑波亦友亦子,不但学问上对郑波谆谆引导,生活上也极为关心。郑波的妻子,就是先生和师母介绍相识并喜结连理的。先生最大的遗憾,是儿子程奋读了硕士以后,改行去搞行政,而且干得津津有味。他对郑波说:“在知识界,第一等做学问,第二等教书,第三等做官。程奋没有定力,只能如此了。”

正在开车的程奋,鸣了一声笛,问道:“郑波兄,睡着了?”

“没有。我在想先生,他太痛苦了。”

“是呵……是呵。早几天大夫找我面谈过一次。”

郑波装作一无所知,问:“谈什么呢?”

“他说……老人肯定没有希望了,家属是否可以考虑停止治疗。我问怎么个停止治疗法?他说,由家属签了字,再在医生指导下拔掉输氧管。” “你怎么说?”

“我明白之所以要这样做,是避免医患纠纷,一切都是家属自愿的。但……我不同意!”

“是只要先生活着,你就可以照领他的工资?”

“绝对不是,那是人性丧尽!我、妻子、儿子,担不起这大不孝的名声,领导、长辈、同事、学生会怎么看我们?今后还怎么做人做事?”

“你担心将来副校长提拔不上?担心儿子将来不好找对象?就不担心老爷子这么受罪!唉!”

“郑波兄,我猜想大夫也和你谈过了,你是做学问的,没什么顾忌,能不能想个两全其美的法子?”

郑波一惊,随即平静下来,说:“程奋弟,我知道你想说又不好开口,大夫和我谈话后,想得我坐卧不宁,最后才想明白,为了先生尊严地逝去,由我来代程奋小声说:“谢谢……谢谢……”

……

程笃安然辞世,然后是火化、开追悼会、入土。

不断地有人向程奋和郑波,询问程笃最后的死因。

由郑波签字的医院、家属共拟的协议书复印件,程奋时刻揣在口袋里,有人问即掏出来说:“一切都由郑师兄做主,我听他的。”

郑波则从容如昔,有人来和气地询问或愤怒地责问,他面不改色心不跳,平静地说:“是我签的字,是我拔的管子。”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的开头描写郑波和程奋去医院的路上久久不说话,表明两人之间已经有很深的矛盾,为下文他们在对待程笃辞世问题上的不同选择埋下伏笔。
B.从“程奋夫妇和儿子都太忙,来得少,来了也总是匆匆的”中可以看出,程奋一家虽事业有成,但对亲人却自私无情,也反映出当今社会亲情的淡漠。
C.小说中郑波在重症监护室门前时的心情是很沉重的:既不想程笃受病痛折磨,“工业化”地毫无尊严地死去;又不想亦师亦父的老教授这么早离开自己。
D.这篇小说运用了插叙的手法,进一步介绍了老教授与郑波之间的关系,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同时又为后文做了铺垫,使故事发展更为合情合理。
E.这篇小说叙述平实。作者运用语言、外貌等多种人物描写方法塑造了两个晚辈形象,他们在面对已经走到生命尽头的老人时的不同表现令人深思。
【小题2】小说中郑波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概括并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郑波,有人认为主人公是程奋。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06 12:18: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墨西哥发现提及2012预言的玛雅文字新记录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11月29日消息,古玛雅人预言2012年将是世界末日,无论是考古学家还是普通公众都对这一预言予以极大关注。墨西哥国家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的考古学家承认,他们发现了第二个提及2012年末日预言的古玛雅文字记录。这一记录是在科马卡科废墟发现的,刻在一块砖块上。
科马卡科是古玛雅人建造的砖结构寺庙之一。在此之前,考古学家只发现一件提及末日预言的古玛雅文物,即在墨西哥湾塔巴斯科的托土盖罗发现的一个刻着象形文字的石板。
国家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发言人阿托罗-门德兹表示,这个砖碎片很多年前就已经被人发现,一直在进行深入研究。这件文物一直保存在研究所,并未对外展出。在一些网上论坛,专家们对这个被称之为“科马卡科砖”的古玛雅人文字记录进行了讨论。
很多人仍旧怀疑科马卡科砖上的文字提到2012年12月21日或者12月23日是玛雅人预言的世界末日。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玛雅铭文专家大卫- 斯图亚特表示:“一些人认为这是另一个提及2012年世界末日的文物,但我仍持怀疑态度。”砖块上的铭文记录了所谓的“历法圆”,这是日子和月份位置的一种组合,每52年重复一次。
砖块提及的日期为第13个Baktun末期。Baktun是一个大约394年的周期,13是一个重要数字,在玛雅人心目中拥有神圣地位。玛雅长计数历开始于公元前3114年,第13个Baktun大约结束于2012年12月21日。但斯图亚特表示,砖块上的日期同样与过去的一些类似日期相符。他说:“我们没有理由怀疑这是古代的另一个日期,与古典时期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有关。实际上,砖块上的第三个象形文字似乎是动词 huli,意为他/她/它来了。与托土盖罗发现的石板不同,这个砖块上没有采用将来时的记述,更多的是讲述科马卡科的历史,而不是预言未来。”
托土盖罗石板和科马卡科砖上的文字可能是在1300年前刻上去的,从某种程度上说都有隐含意义。托土盖罗石板提到了可能发生在2012年的事情,这些事情与玛雅人心中的神秘神灵——掌握着战争和创造的Bolon Yokte有关。石板上的腐蚀痕迹和一道裂缝导致一些象形文字几乎无法辨认,最后的一段已经遭腐蚀的象形文字似乎可以解读为“他将从天而降”。
科马卡科砖刻有文字的一面朝内并且上面涂以灰泥,说明不想被人看到。墨西哥国家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一再表示2012年12月末将是世界末日或者将发生改变世界事件的传闻不过是西方人对古玛雅历法的一种曲解。他们一再重申西方的救世主想法歪曲了玛雅等古代文明的宇宙观。研究所的专家指出,古玛雅人将时间看成一系列圆圈,有规律地开始和结束,一个圆圈的结束并不代表任何末日灾难。
鉴于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有关2012年末日灾难的流言,国家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将于本周在墨西哥南部的帕伦克考古遗址举行圆桌会议,邀请60名研究玛雅的专家出席。他们将在会上为消除人们对玛雅长计数历中一个时代结束和另一个时代开始的种种疑虑而展开讨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是考古学家还是普通民众都对玛雅人“2012世界末日”预言给予了巨大的关注,并且人们都相信这一预言的真实性,并且为之不断验证和探索。
B.不论是托土盖罗的象形文字石板,还是科马卡科废墟上的文字砖块,都出自墨西哥,所以墨西哥人在“古玛雅文明”以及“2012世界末日”研究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拥有最权威的研究成果。
C.科马卡科是墨西哥现存的最完好的古玛雅人砖结构寺庙,它出土的雕刻有古玛雅文字的砖块,为当代人研究玛雅预言和文明提供了帮助。
D.科马卡科废墟发现的砖块意义重大,它为我们研究玛雅文明提供了信息,但这不是研究玛雅文明的唯一。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国家历史研究人员承认他们已经发现科马卡科废墟砖块很多年了,之所以没有向世人公布,是因为其研究成果还不够成熟,还未获得有把握的结论。
B.关于玛雅人预言,人们莫衷一是,包括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大卫- 斯图亚特在内的很多人都支持“玛雅2012世界末日”的预言。
C.大卫- 斯图亚特对科马卡科砖块上铭文所记录的“历法圆”是非常认同的,但同时他又提到砖块上记录的时间也可能与过去某个重要的历史事件的日期有关。
D.斯图亚特表示:科马卡科砖块上提及的日期Baktun或许可以作为证明“世界末日论”的证据,但动词huli在暗示我们它讲述的是历史而非预言。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墨西哥国家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专家们认为,由于缺少研究资料,再加之学术思想的偏狭,西方学家对玛雅文明的研究存在着曲解。
B.依据石板上已几乎遭腐蚀的象形文字为“他将从天而降”的解读,我们可以判断,科马卡科砖块是在向我们讲述着一段历史往事,而不是在预言后世。
C.古玛雅人将时间看成有规律地开始和结束的一系列圆圈的观点可以印证砖块提及的第13个Baktun大约结束于2012年12月21日。
D.在帕伦克举行的会议旨在对玛雅长计数历进科学论证,将会平息互联网上对有关2012年末日灾难的流言。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唢呐王
在桠村,唢呐吹得好的人,就数李三毛和王吹吹。李三毛出道早,全村人都叫他唢呐王。按辈份,王吹吹是李三毛的徒孙,但这个徒孙却有点“大逆不道”。他放话说,当唢呐王可以,赢了我再说。
机会终于来了。张铁匠死了娘,请王吹吹去闹丧,和他搭档的刚好是李三毛。桠村吹唢呐一般是两人合奏,互相补充,互相应和,这样吹出的声音才好听。两人合吹了一曲,引出了一片唏嘘声。王吹吹得意洋洋地扬起头看天,斜也不斜李三毛一眼。
天上,笼一层黑云,像要下雨的样子。王吹吹就看着那层黑云,慢悠悠地说,你敢不敢比,比谁能把雨吹下来?!
李三毛一怔,望了望天,沉思了一会,说,好吧,谁先?王吹吹又看了看天,那云比先前更黑了,黑得像要掉下来。雨马上就要下了,不能让他抢了先机。王吹吹有了主意,笑着说,你是前辈,让我先来吧。王吹吹把“前辈”两个字说得很重。李三毛不介意,大度地说,好,你先!王吹吹吸气、鼓腮……一曲哭丧调,徐徐吹了出来。喇叭对着黑云,黑云开始慢慢翻卷。王吹吹哭了,看热闹的人哭了,但雨却没掉下来。泪眼朦胧中,王吹吹看见李三毛抹了把眼睛,手里的唢呐对准了黑云。李三毛吹的是同一首曲子。一曲没吹完,在场的人全都不能自已,众皆号淘大哭。天上的黑云翻得更快了,一团更大的黑云罩上了头顶。黑云终于掉下来了,变成了哗啦啦的雨,像人们哗哗的泪。
李三毛赢了,但王吹吹心服口不服,说要找时间再比比,谁赢了,才是真正的唢呐王。
不比了,我把它让给你吧!李三毛说。
让给我?你这是臊我脸哩。王吹吹甩下这话,不管张铁匠如何挽留,自顾自收了家伙,回家了。
以后,村里人只能闻其唢呐声,很少见到王吹吹其人了,有时一连十来天也不见他的人影儿。他这是在苦练绝技哩。村里人说。李三毛呢,处变不惊,该干啥还干啥。请他的人,排队成了长队。他经常是走了东家,去西家,很少落屋。这天中午,李三毛从桐村闹丧回来,渴了,环顾四周,没处有水喝。于是,他对不远处一丛杂草说,把水拿来我喝点吧!过了一会,一个人从中走了出来,竟是王吹吹。王吹吹手里拿着一瓶矿泉水。李三毛喝了水,盯着王吹吹的脸,问,跟了我这么多天,有收获了?吹给我听听?王吹吹却扬了扬了头,说,谁跟你了?我也是路过这儿。李三毛知道王吹吹一向傲气,即使是偷艺,也不会承认的。李三毛转移话题,问,还比吗?当然比!王吹吹挺着胸,脱口而出。好吧,你赢了我,我才高兴哩,李三毛笑着说,你还是跟在后面,小心别让人发现了。说完,他快走了几大步,甩下了王吹吹。
没过多久,大槐的婚期到了。他经不住怂恿,有意请了李三毛和王吹吹。大家都等着看好戏哩。
快比吧,今天,你们谁赢了,谁就是唢呐王。
刚扯开场子,村里人里三层外三层就围了过来,大喊大叫。
今天,我们比吹流行歌曲,看谁吹得多,吹得好。王吹吹高声说。
好!李三毛手心揉搓着下巴上的胡茬子,低声应战。
这次,你先来!王吹吹说。
李三毛也不推辞,吹了一首《太阳出来喜洋洋》。吹完,人们鼓掌叫好。王吹吹吹的是《妹妹你大胆往前走》,吹完,也赢得一片叫好声。就这样,二人一言不发,你吹完了,我接上;我吹完了,你接上。大槐院子里满是树,像一片绿云,云朵里,鸟儿飞来了,叽叽喳喳地应和。
天,渐渐黑了。灯光,亮起来了。
王吹吹和李三毛还在吹。
声音,渐渐低了下去。二人的嘴肿了,没力气了。吹到半夜,李三毛接不上了,他含着唢呐,吸不进气。一吸,嘴就痛。还吹吗?李三毛歪着嘴问,吹!王吹吹吐出这个字,使出吃奶的力气又吹上了。可是,他只吹到一半,就瘫在了地上。看王吹吹倒地,李三毛打起精神,一曲吹完,也像散了架,瘫了下去。
李三毛多吹半首,又赢了。
毕竟,李三毛上了年纪,经这一折磨,从此一病不起。不久,他就死了。出殡那天,王吹吹披麻戴孝,把李三毛送到了坟地。
第二天,有人说,在李三毛的坟地里,唢呐寂寞地响了一个晚上。一些人不信,就跑去找王吹吹,想问个明白。家里没有,他们就去了坟地。果然,王吹吹坐在地上,一根手指上,全是凝固的血块。嘴里的唢呐,杵在地上,吹出的只是断断续续的“嘘——嘘——”声。他的嘴,已经肿成了香肠。
坟前的石碑上,写着三个血字:唢呐王。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吹吹对前辈李三毛先是不服气,继而是偷师,最后为逝去的李三毛吹唢呐祭奠,这一系列的变化反映了他对李三毛认识的改变。
B.在张铁匠家闹丧时,二人首先一曲合奏,引来众人由衷的喝彩,但这无法分出胜负,于是王吹吹提议比试谁先“把雨吹下来”。
C.王吹吹不屑于李三毛把“唢呐王”的名号让给自己,而是一定要比赛定输贏,这表现他虽然重名,但也不是一味追求虚名。
D.小说大量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李三毛“唢呐王”的形象特点。或是李王二人的对比,或是王吹吹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
【小题2】小说在叙述王吹吹和李三毛的两次比试时,都出现了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分析。
【小题3】请结合全文,分析李三毛作为“唢呐王”的特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陈以胜:培养创新型人才重在“长板效应”
陈以胜,1972年出生于重庆,1993年大学毕业后到广州创业。历任广州新太信息产业公司运营总监、滚石移动中国区助理总经理、亿友网副总裁。现任北京上有阳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
前一段时间,所有高校、职校的毕业生都忙于应聘,有些人参加了很多面试,但至今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近日,就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学生应聘时的注意事项等问题,记者走访了北京上有阳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陈以胜。
“有些毕业生连父母的工作、生日都说得含含糊糊,这样的孩子有可能不太注重感恩。”
记者:作为企业负责人,您在招聘时最注重的是什么?
陈以胜:以我个人而言,招聘时一看品德,二看悟性,三看经验,四看学历。
记者:为什么把学历放在最后一位呢?
陈以胜:从多年的用人经历来看,正规高校特别是名校对口专业的毕业生聘来就能用,但并不好用。他们在工作中不会出现大的失误,但思考问题往往局限于书本上学的内容,创造性不突出。所以有时候我们宁肯招聘中专生和职高生,只要觉得这个学生有潜力、有悟性,就会培养他。这样由企业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一是实用,二是忠诚度高。
记者:品德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在短短的面试中能考查出来吗?
陈以胜:这个确实有一定难度。不过,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品质。比如面试的时候我喜欢和应聘者拉拉家常,问问他父母的情况。有些毕业生连父母的工作、生日都说得含含糊糊,这样的孩子有可能不太注重感恩。
“我提倡的是‘长板效应’,就是说,一定要找到一个人最突出的优势,然后把他安排到最能发挥优势的岗位上去。”
记者:那些应聘失败的毕业生最大的问题在什么地方?
陈以胜:在面试中被我们淘汰的毕业生,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个性和特长。我经常问应聘者一个问题:“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你身边的人表扬你最多的是哪个方面?”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应聘者答不出。这就说明他在个性上没有突出的特点,我们就很难判断应该安排他到哪个部门工作。
有些企业强调“短板效应”,认为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木桶中最短的一块木板。因此,他们很重视发现员工的缺点。而我提倡的是“长板效应”,就是说,一定要找到一个人最突出的优势,然后把他安排到最能发挥优势的岗位上去。至于他所欠缺的素质,可以通过企业培训来弥补。
记者:您能举例说明这种“长板效应”吗?
陈以胜:有一次在招聘中,一个女孩来应聘客户服务主管。通过交谈,我发现她有很强的洞察力,沟通和应变能力也不错。于是,我建议她担任销售人员。她当时很迷惑地问我:“销售就是卖东西吗?”这说明她对销售部门一点也不了解。但这不重要,洞察、沟通、应变是一个优秀销售人员最可贵的素质,而这些素质她恰恰都具备。只要有了合适的“长板”,专业知识可以在实践中培养。一年以后,这个女孩果然成了我们公司业绩最好的销售人员。
“我个人不太喜欢那种从不犯错误的员工,不犯错误,说明他在稳妥地沿用旧的工作方式。”
记者:您对初踏社会的毕业生有什么建议呢?
陈以胜:您知道在企业里什么样的员工最容易被提拔吗?那就是工作主动性强的员工。这一点听起来简单,可是做起来是很不容易的。近几年我们招聘的毕业生几乎有同样的特点——大气、看问题有高度,但懒散、不屑做具体事。
我认为,一个优秀的员工,在做基层工作的时候就要思考部门经理应该做什么,做到部门经理就该思考总经理应该做什么。一个员工,最可宝贵的素质就是主动去发现企业的问题,思考并提出解决之道。这样的员工一定会得到提拔。我个人不太喜欢那种从不犯错误的员工,不犯错误,说明他在稳妥地沿用旧的工作方式。我倒宁肯看见员工为探索新的工作方式而犯些错误。在我的企业里,从没有员工因为创新中犯错误而被淘汰,相反,被淘汰的倒是那些优柔寡断、因循惯例的员工。
语丝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孩子,小时候家境非常贫寒。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跟我一样穷的孩子不要自卑,保持阳光的心态,能够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我清楚地记得给我机会的每一个人——为了供我上大学而早早辍学当保姆的姐姐、教我计算机知识的老师、给我第一个工作机会的厂长、把我领进IT大门的总经理……我永远对他们心存感恩。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是句很害人的话。很多人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没有学会主动思考。
一个人是应该有点爱好的。如果生活中没有一件事能点燃你的热情,让你全情投入,那很难想象你会以百分之百的热情投入工作。
【小题1】阅读完全文,你觉得一个胜任企业工作的优秀员工必须具备什么条件?请分点概括,每点不超4个字。(4分)
【小题2】这篇访谈的小标题有什么特点?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5分)
【小题3】有些企业强调“短板效应”,而陈以胜提倡的是“长板效应”,你觉得哪种理论对你更有启发?请结合现实进行分析。(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记鸟语
林语堂
到了日月潭,每一个毛孔都舒服起来了。毛孔可以泄汗,泄汗就可以使汗化气,汗化气即减少热度,所以这是一副天然冷气机。人身有三万六千毛孔,就有三万六千架的小型冷气机。所以出得汗,就爽快。避暑要诀,倒不一定在不出汗,是必要出汗时,汗出得来。你穿上洋服,挂领带就有十一层布封在脖颈上,把冷气机堵住,汗出不来,气泄不得,非造物之罪也。(外衣领处必是夹的,故两层,再翻领是四层;衬衫此处又翻领又为四,合为八,领带二,又加当中铺垫一层为三,故为十一,即十一道封条,不许泄气。)假定不被封锁,清风徐来,轻轻吹过毛孔上小毛,就非常适意。若是不居山上而居城市,山风吹不到,是人为的,又非造物之罪也。领带之为物,乃北欧寒带演化出来的服装,与热带最不相宜。有时入乡随俗,不得不戴,真是无可奈何。这且表过不提,单说日月潭的鸟语。
公冶长懂鸟语,这不是不可能,只是常人不大理会而已。语言发源于诗歌,先有感叹吟唱,然后有文字语言。这是语言学上的Sing-SongTheory。世界文学史,都是先有诗歌,才有散文,所谓“诗亡然后春秋(散文)作”,本来是应当如此的。所谓语言,只是传达意思的方法。蜜蜂觅到好花盛开处,回来巢中向他蜂作特别跳舞,报道消息,并指示花园方向,是一种语言。两蚁相遇于途中,交须一会,亦是传达的意思。所以中文说鸟语,不说鸟歌,是对的,是能特别体会鸟类的生活。
新近我家买几只鸡来养。有一早晨一小雄鸡忽然学唱,负起他司晨的责任了。其声音嘶而促,绝不像大雄鸡的响澈。你绝对想不到,这一唱,把笼中的小姐都发昏了,个个心里乱跳,发出温柔缱绻的声音,说“我在此地”。其声音,有母鸡呼小鸡的温柔,而却没有老母鸡的粗鄙。
日月潭有各种野鸟。在晨光熹微、宇宙沉寂,可恶的人类尚在梦寐中之时,众鸟可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开他们的交响乐会。大概日月潭的鸟语可分四五种,而最特别的是一种我所谓时哉鸟,唱的主调是“时哉——时哉!”重叠的唱,而加以啁啾的啭喉音。那天我没听见子规鸟的“思归!思归!”不知有没有。我想春天应该有的。江浙人说子规的叫是弟弟哭他被继母迫死的哥哥,泣血而死,化为杜鹃,因为江浙音呼“哥哥”为“孤孤”。众乌的语式不同,其中也有:
“快起来!快起来!”这是早眠早起很勤谨的一种小鸟,呼其同类,觅好虫吃。
“臊!臊!害臊!”声音非常粗暴。这是一种厌世的岩栖高士,以为举世沉浊,不足与庄语,无疑的,他是黄老派的。
“莫踌躇!莫要踌躇!可别胡涂!”——声音非常轻细而婉约动人。
其余还有仅发唧唧咄咄的短音。时哉鸟,唱的啭音特别多,夹杂别的话,再以“时哉!时哉!”主题为结束。这样此唱彼和,隔山相应,鸟音渡水而来,以湖山为背景,以林木为响声,透过破晓的蓝天,传到我的耳朵来,自然成一部天然的交响曲。这是在庭院内以鸟笼养鸟所领略不到的气象,其自然节奏及安插,连他们的静寂停顿而后再来,都是有生气的,百鸟齐鸣的情形,大率如下。
“啾啾!还不起?快起来!快起来!我说快起来!”忽然天上传来的美乐,SO,MI,RE,DO-SO,SO,MI,RE,DO……TR……TR,TR时哉!时哉……TR,可不是吗?……时哉!时哉!……不起,不起,还不起?SO,Ml,RE,DO-SO,SO,MI,RE,DO…… ……莫踌躇!别糊涂,莫要踌躇……TR……时哉,时哉,时哉!可不是吗?时哉!时哉!时哉!还不起,还不起?臊!臊!害臊!SO,MI,RE,DO-SO,SO,MI,RE,DO,(静默半分钟)……啾!……啾!啾,莫糊涂,莫踌躇……时哉!时哉!时哉!……”
【小题1】文章第一段提到的日月潭有什么特点,写其有何作用?(3分)
【小题2】请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所以中文说鸟语,不说鸟歌,是对的,是能特别体会鸟类的生活。(2分)
(2)在晨光熹微、宇宙沉寂,可恶的人类尚在梦寐中之时,众鸟可以自由自在无忧无
虑地开他们的交响乐会。(4分)
【小题3】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请结文章加以分析。(6分)
【小题4】文章中开篇对于“泄汗”“领带”的描写,被人认为是“走题”之笔。你有何理解?请简要陈述。(6分)

同类题5

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走进腾格里(节选)
学群
①这是我第三次走进沙漠。每一次,沙漠总是让我变得跟一个小孩子似的。
②先是骑在骆驼上往沙漠里走。就这样,沿着沙地的起伏一路走下去,把身后的那个世界远远地甩在沙漠以外,甩掉人身上一切多余的东西。
③晚餐就在沙地上进行。两只馒头,一瓶水,再加上一点取自沙漠的野菜,就这样几样东西。面包、水和盐,人的生活,最基本德无非就这几样东西。几千年几万年,真正支撑起人类历史的,也就是这几样。
④晚饭之后,夜色渐渐从沙地的低凹处爬上来,漫过沙丘,将天空也浸入其中。这不是一般涂抹在物体上的黑色,这是幽邃深远的晦暗,是亿万光年的未知领域。满天星光在闪烁。多少年不曾见过如此繁浩的星光,仿佛天空把这么多年的星光一齐拿到这里来闪耀。
⑤暗黑中,身子下面的沙丘仿佛在不断隆起,直到接近天空的高度。我仿佛是在地球的最高处,静静地、静静地面对浩瀚的星空。幽邃的夜空下,整张大地剩下来的就只有宁静,原来这宁静中有着永恒的东西。、
⑥月亮升起来。这曾在千里之外照亮过童年的月亮,在李白的吟咏里传递千年的月光,有着嫦娥和桂花树的月亮。我们大老远地赶来,来到沙漠中间,就是为了这轮月亮!
⑦就像沙漠一样简单地面对,面对月亮,面对天空,很多年不曾 这样静静地面对。天空是灵魂一样的蓝色,一轮明月就悬在灵魂中央。与身后无垠的宇宙相比,它是多么渺小。可是从那里传过来的光辉,却把大地照亮——对于我们来说,是这么辽阔的大地。月光就像浓情的乳汁,在地面上流淌。这喂养灵魂的乳汁!
⑧月光牵动人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早在生命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海潮;早在我们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母性的血液。现在,它是如此深刻地牵动我。我感到,我所要表达的,全都在那月亮上。你没法把你心里的东西说出来,月亮静静地把你要说的全部都铺在你面前。你一动,就有一道道逶迤的线条跟着你。你每走一步,都把沙漠、把大地的起伏、把遍地月光牵动。
⑨在我驻足的沙丘上,月光显得特别明亮。明晃晃的沙地上,一只甲虫爬过的痕迹显得格外醒目,六条腿,每一条都拖着一道带痕。在我的眼里这就是一部沙之书,一部自然的圣经。在这里,一只虫子的吟咏,一缕风,一一株草,还有这充骞天地间的宁静,都带着哲人的意味。
⑪沿着沙地的起伏往回走,人类的世界在地平线以下闪烁。城市就像大地上吵闹的星群。我知道,我还得会到那个世界里去,用自来水冲洗身上的汗渍和沙粒,然后把袜子和鞋穿上,用汉堡包、用啤酒填满肠胃,用灯光和电视照耀空余的生命。我没有办法像那些虫一样一直生活在这里,不能像一根骆驼刺把根扎在这里,甚至不能像一匹骆驼。我只能回到刚刚诅咒过的物资中去。不能留下,就把这里的天空,这里的沙漠,这里的夜装进胸间,带回去,让它照亮我的精神,让灵魂有一个呼吸的地方。
(摘自《生命的海拔》,有删节)
【注】腾格里:位于内蒙古西南部和甘肃中部边境交界处,面积4.27万平方公里,为我国第四大沙漠。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②段“身后的那个世界”是指喧嚣的物质世界,不包括被扭曲的精神世界,因此,“一切多余的东西”指的是物质的东西。
B.第④段连用“爬”、“漫”、“浸”三个动词来写沙漠夜色渐渐加深的过程和个人的个人的感受,形象生动,让人有亲临其境的感觉。
C.第⑦段写月亮与无限的宇宙相比虽然渺小,但它的光辉却可以照亮大地。作者借此暗示,人和大自然相比虽然渺小,但可以创造世界。
D.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写月光,突出了在宁静中,对大自然的永恒、人类历史文化的悠久以及生命意义的思考,内涵丰富。
E.文章以时间为顺序,依次写了作者进入腾格里沙漠、沙地晚餐、月夜静观、从沙漠返回等片段,每个片段都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悟。
【小题2】文章第⑧段划线的句子“月光牵动人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这“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有哪些?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

【小题3】文章第⑪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