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家宝
候发山
村里不时传来炸响的鞭炮,年的气息越来越浓。
过罢年,我就整整撑了40年。父亲吧嗒了一口烟,很享受地“呲溜”了一口。
春子低着头,怔怔的样子。
我老了,干不动了。父亲一直看着春子,眼光里有疼爱,有欢喜,有期待。
春子瞅着升腾的火苗,没有说话。
因老家遭了大水,你老爷(曾祖父)带着一家老小落脚到这里。感念这里的人好,你老爷会些木工手艺,就自造了一条小船,摆渡,不取分文报酬。你老爷临死立下遗嘱,子孙后代义渡乡亲……父亲不像是自言自语,像是说给春子听。
春子的目光溜出门外,望着眼前缓缓流动的小河,心里生起无端的怨恨。
你老奶(曾祖母)去世时,你老爷上午忙完丧事,下午就到渡口去了……到你爷爷这一辈,他结婚那天,拜了天地后,直奔渡口……轮到我,那就多了。有一年,我下河救人,上岸后发起了高烧,在医院躺了半个月才出院。你打工没回来,我就掏了1000元雇人摆渡了半月……说到这里,父亲的脸上有了神采,连那一道道皱纹里都放出光来。
乡亲们的情啥时候才能还完?春子忍不住说道。
还不完!咋能还完呢?若是当年他们不收留你老爷,只怕早就变成孤魂野鬼了,哪会有我?更别说你了。说到这里,父亲指了指墙角的蓑衣和竹篙,说,还有外面的船,这就是咱的传家宝。从你老爷到我这一辈,先后渡坏22只木船,撑破一百多把竹篙……到你这里,不能断了,还要传给我的孙子。
这有什么可骄傲和自豪的?春子又带气又带笑。他在外面打工,每月四五千块的收入,实在不愿意回来。
这时候,门外传来踢踢踏踏的凌乱的脚步声。有人过河!父亲站了起来,要去拿墙角的竹篙。
“大叔,过年了,陪你喝两盅。”随着话音,门口一暗,进来几个村民。一个个手里都不空,提溜着水果,还有酒和菜肴。春子认得,其中一个是老村长。
看到春子,老村长说道:“春子也在啊,啥时间回来的?过了年不走了吧?”
不等春子说话,父亲呵呵一笑,豪气地说,不走了,不走了,该接班喽。
春子站起来给老村长打过招呼,回家了。娘还在家忙年呢。
回到家,娘刚蒸出一笼馍,有花卷,有菜包,有蒸馍,冒着袅袅的热气和丝丝的香气。家的味道,年的味道,一下子把春子包围了,心里的不快消失得无影无踪。
春子刚要伸手抓个花卷吃,娘拍了一下他的手,说还没敬河神呢,等会儿吃。
听说要敬河神,春子心里又生出隐隐的不快。
娘似乎知道春子的心思,说你爹让你回来就回来吧,有地,饿不死,挣那么多钱干嘛?人这一辈子,名声比啥都重要。
娘,别说了,我这次回来就不走了。春子看到娘的头上一片雪白,心里动了一下。
过罢年,春子真的就接替了父亲摆起了渡。让人万万想不到的是,春子破例收取费用,一个人一次两元钱。
父亲强压住心头的火气说,你到底要干啥?你不是我的儿子!
春子说,我收钱,乡亲们就没有亏欠感了。
放屁!是咱欠乡亲们的!有好多天,父亲都不敢出门,不敢面对乡亲们。
其实,父亲的猜测和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对于春子摆渡收费,有不少村民倒还是理解的。老村长知道父亲的心思,还特意赶来安慰他,说收费是应该的,早应该收费了。
私下里,有人曾给春子算过一笔账,一个人一次两元,一船按10人计算,每天大概30个来回,每个月至少有两三万的收入。乖乖,春子要发大财了。
父亲再出门时,明显感觉到了乡亲们的目光跟先前有很大的不同,见了面也没有过去的热乎劲了。
春子也有类似的体会,乡亲们的眼神。较之以往,少了温度,少了情谊,多了冷冰冰,多了敌意。有时当着他的面,指鸡子骂狗,话也说得难听。
报应,报应啊。父亲没少这样哀叹。儿大不由爹,父亲干生气也没办法。
一年后,村里来了一支建筑队,在小河上架起了一座桥。
没有人再坐船了。春子的小船、竹篙和蓑衣真的成了文物。有村民还幸灾乐祸的,见到春子,还假惺惺地关心,说有了桥,春子要失业了。春子淡淡一笑,没有说话,没有一点失落的样子
当桥竣工那天起,春子又到外地打工去了。那天,父亲忍不住告诉老村长,说那座小桥是春子出资修建的。
老村长的嘴巴半天没合拢,然后哈哈一笑,末了说了一句,狗日的春子。
狗日的春子。父亲自言自语重复了一句,然后嘿嘿呵呵地笑了,眼角里,皱纹里,都塞满了骄傲和自豪。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的标题具有多重作用。本文以“传家宝”为题,既交代了小说的行文线索,又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春子之所以不愿回村义渡,是因为外面打工能挣四五千元,而义渡是不收村民一分钱的;就算渡船收费,也要被人指指点点。
C.“春子看到娘头上一片雪白,心里动了一下”,说明他突然意识到娘已老了,作为儿子,应该回家替父母分担负担。
D.春子摆渡收费前后村民对春子父子的态度迥然不同,有时竟当着他们父子的面指桑骂槐,表现了部分村民对收费的不理解。
E. 作者对塑造人物的手法信手拈来,小说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侧面描写等多种手法刻画了春子这一人物形象。
【小题2】“父亲忍告诉村长,说那座小桥是春子出资修建的“一句照应了前文的哪些内容?
【小题3】父亲的人物形象有何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中“传家宝”的内涵是什么?文中表现了作者对“传家宝”怎样的态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28 10:01: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丰子恺:抒情漫画缘何依然动人

范 昕

1910年,在李叔同的推荐下,陈师曾即兴创作的文人水墨画陆续发表在上海的《太平洋画报》上。这应该是中国现代的第一批漫画。其中一幅名为《落日放船好》,简单至极,画中央是一株无叶的柳树,一位身着长袍、头戴斗笠的书生独坐船头,隐于柳树后,仿佛漂浮在无尽的时空中。“即兴之作,小形,着墨不多,而诗趣横溢”,这批画给丰子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于35年之后他仍记得其中一部分的题目。

丰子恺早期的作品中,有大量的古诗新画。图画与诗意的结合,原本不稀奇,宋代以来的文人画即有这样的传统。丰子恺这一系列作品既有对文人画的继承,也有他的特别之处:不是对诗意的简单阐释,而是在技法和意境上进行大胆的创造。

尝试古诗新画以前,丰子恺其实热衷户外写生。上世纪20年代执教于上虞的春晖中学期间,一次他向学校请假寄居在杭州西湖的朋友处。一晚月上柳梢时,他出门写生,想去描绘月光下的西湖,却怎么也无力捕捉月夜微妙的情境氛围,只得徒劳而返。他的朋友观赏过丰子恺描绘的湖光月色之后,脱口而出唐代诗人赵嘏的诗句:“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影依稀似去年。”这诗句让丰子恺豁然开朗。他突然琢磨起,是不是可以放弃对西湖的直接描画,转而尝试去表达由诗句联想到的场景。他想描绘的,其实是关于西湖的诗句引发的想象,而非风景本身。这件事令丰子恺一生难以忘怀,不禁深感“诗人眼力可佩,习画应该读诗”。

1926年,军事冲突在上海蔓延,丰子恺一家从江湾逃离,最终在沪江大学里找到了避难所。一晚,丰子恺随口问骑在自己膝上年仅4岁的小儿子瞻瞻,“你最喜欢什么事?”瞻瞻率性回答:“避难。”丰子恺纳闷,设法探问他:“你晓得逃难是什么?”瞻瞻解释道:“就是爸爸、妈妈、宝姊姊、软软……娘姨,大家坐汽车,去看大轮船。”丰子恺恍然大悟,原来孩子理解的“逃难”是这样的!这样一次对话,激发丰子恺思考关于童年的话题。他写了一篇《从孩子得到的启示》,感叹“仆仆奔走的行人,扰扰攘攘的社会,在他们看来都是无目的地在游戏,在演剧。唉!我今晚受了这孩子的启示:他能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看见事物的本身的真相。”

丰子恺能够发现孩子心里和成人完全不同的儿童世界,他的很多画都是于儿女的嬉戏,看到哪个孩子有个有趣的举动,就马上画下来。孩子们碰到蚂蚁搬家,不但不去伤害它们,还用小凳子放在蚂蚁搬家的路上请行人绕行。

为丰子恺最早的“儿童相”漫画提供灵感的,则来自日常的温情一幕。一天,丰子恺完成了一天的教务,妻子抱了儿子瞻瞻,携了女儿阿宝,到弄堂门口等他回家。瞻瞻坐在母亲的臂上,口里唱着“爸爸还不来,爸爸还不来!”阿宝拉住了母亲的衣裾,在下面同他合唱。马路上熙来攘往的人群中,瞻瞻一眼就认出了带着一叠书和一包食物回家的父亲,突然欢呼舞蹈起来,几乎使他母亲的手臂撑不住。阿宝陪着他在下面跳舞,也几乎撕破了母亲的衣裾。母亲则在一旁笑着喝骂他们。这时,丰子恺觉得自己立刻化身为两个人。其中一人体验着小别重逢时的家庭团圆之乐。另一个人,则远远地站出来,从旁观察这一幕悲欢离合的活剧,看到一种可喜又可悲的世间相。

对丰子恺而言,儿童的世界更接近真实,更具有自然之美,这正是他希望通过作品努力捕捉乃至置身其中的境地。可贵的是,丰子恺描绘日常,出于感情,也出于自然,其实也是带有诗趣的。恰如他自己所说“这种画表面都平淡,浅率的人看了毫无兴味,深于感情的人始能欣赏”。

(选自2016年02月26日《文汇报》)

(相关链接)有一天,门前来了卖鸡崽的小商贩,孩子们齐声向爸爸呐喊“买小鸡”。丰子恺和小商贩讨价不成,小商贩拔腿就走,孩子们顿时哭声一片。丰子恺再度加码讲价,小商贩还是不依,孩子们的哭声更强了。因为还会有来卖小鸡的,丰子恺就抚慰孩子们,“我们等一会再来买吧,但你们下次……”丰子恺立即把话打住了,因为下面的话是“看见好的嘴上不可说好,想要的嘴上不可说要”。这些成人世界的道理,丰子恺没有告诉孩子们。女儿丰一吟回忆说:父亲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那种对童真的珍视和守护,一言一行都饱含对子女真善美的教育人。

(节选自望秋园《丰子恺是个慈父》)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丰子恺对陈师曾发表在上海《太平洋画报》上的一批画做了深入研究,对陈师曾赞赏有加,以至于丰子恺早期有大量的作品是仿效陈师曾的“古诗新画”。
B.丰子恺寄居杭州西湖,月上柳梢时出门写生,却无法捕捉越野微妙的情景氛围,徒劳而返。后来从朋友吟诵唐代诗人赵嘏的诗句中得到启发,让他豁然开朗。
C.宋代以来的文人画就有图画与诗意结合的传统,丰子恺早期作品中,有大量的古诗新画,这些作品不是对诗意的简单阐释,而是大胆的创造。
D.丰子恺一家从江湾逃离到沪江大学避难,小儿子对“逃难”的喜欢,给他的启示是:孩子能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看见事物本身的真相。
【小题2】丰子恺的抒情漫画至今依然能够感染读者,其原因有哪些?试分条归纳并简要分析。
【小题3】丰子恺“对童真的珍视和守护”,包含着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南开之父张伯苓
1876年4月5日,张伯苓出生在天津一个贫寒的塾师家中。十五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位于天津的北洋水师学堂。1895年,张伯苓成为北洋水师学堂航海科第五届毕业生。就在前一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和打击。不久,当张伯苓去海军的“通济”舰实习时,“通济”舰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舰船设备七零八落,无人整修,船上官兵也个个士气低落,官不官,兵不兵,整日吃吃喝喝,不务正业。张伯苓第一次感到自己军事救国的理想受到严峻的挑战。张伯苓悲愤填胸,深受刺激。他决心从海军退役,投身于教育事业。
天假其时,天津社会名流、曾任清末翰林院编修、贵州学政等职的严修正在为严氏家馆延请塾师,经人介绍,张伯苓和严修结识,受聘到严氏家馆任教。他此后在教育实践中得益于严修之处颇多。他经常对学生们说:“真万幸,遇到严先生。严先生可以说是今之圣人。”
民国初年,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近代工商业城市,天津显示出勃勃生机。张伯苓敏锐地察觉到社会的发展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的渴求,遂下定决心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创办一所大学,也为中学学校的优秀毕业生继续深造提供条件。放眼国内,要么是像北京大学这样的国立大学,要么是得到国外教会支持发展起来的教会大学,并没有较完善的、非常成功的私立大学可资参考借鉴。为此,他远渡重洋,于1917年8月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研修高等教育。著名教育家杜威、克伯屈、桑代克等人指导张伯苓学习了有关教育学、教育哲学、心理学、教育行政等方面的课程。张伯苓还拜访了一些教育学家,如与凯尔鲍德里教授就中美教育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切磋。凯尔鲍德里教授认为中国的学校应该向学生灌输一些共和思想,以树立民主观念和公共群体意识,抵消长期以来封建思想所产生的影响。这番话让张伯苓沉思良久。
归国后,他就雷厉风行地组织起南开大学筹备委员会,负责规划设计校园、宿舍、教学楼等具体事宜,并且开始在外面四处奔波,为创办大学筹募经费。1919年秋,张伯苓的努力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南开大学正式宣告成立。
创校伊始,张伯苓就表现出极强的开拓进取精神和服务意识。早在美国研修教育学的时候,张伯苓就开始留心,在中国留学生中为南开大学物色教师人才。很多中国留学生在毕业归国之后,也直接来到了南开任教。南开大学刚刚成立不久,在张伯苓的周围,就陆续聚集起一个兢兢业业为南开大学发展尽心尽力的优秀教师群体。张伯苓尊重每一位教师,每一位新教师到校,总要举行欢迎茶话会,并由学校拔给一间宿舍,里面各种家具用品一应俱全,每天还派专人清扫,让人产生到家的感觉。
在培养教学、科研人才方面,张伯苓更是想方设法为有潜力的教师提供深造的机会。化学系的杨石先教授,到南开大学之后工作成绩非常突出,张伯苓遂用美国罗氏基金派他去美国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杨石先获博士学位之后,谢绝了德国的高薪聘请,重新返回南开大学任教,成为南开大学理学院的奠基人之一。或许,吴大猷的一番话最能集中表达教师们共同的心声:“张伯苓校长在声望、规模、待遇不如其他大学的情形下,籍伯乐识才之能,聘得年轻学者,予以研教环境,使其继续成长,卒有大成。这是较一所学校藉已建立之声望、设备及高薪延聘已有声望之名家,更为难能可贵得多了。前者是培育人才,后者是延揽现成的人才。”从这观点看,南开大学实有极高的成就。
张伯苓为南开挣下数百万产业,从没有在自己身上乱花过一分钱。在天津市内开会时,他经常以步代车。一次散会时,有服务员询问张伯苓的车号是多少,他随口答道:“11号。”该服务员找来找去也没发现11号车。等他看到张伯苓已经走远的背影,这才领悟“11号”就是步行的意思。张伯苓给教授们修建了宽敞的住宅,但是自己却住在南开中学后面一个羊皮市场的简陋平房里。有一次张学良去拜访他,汽车在附近转了好长时间,最后在那一条晒满了羊皮,散发着恶臭的小路上,找到张伯苓的居所,张学良不禁对张伯苓的简朴深表敬佩。
张伯苓是一位与时俱进的爱国教育家:他创业南开,功在国家,为发展我国近代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节选自《张伯苓》)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是(  )
A.张伯苓尊重人才,尽可能地为教师创造较好的教学条件,提供深造机会,因此很多中国留学生谢绝国外的高薪聘请,毕业归国后就直接来到了南开任教。
B.因为有了严修的帮助和支持,张伯苓才能创办南开大学。所以他经常对学生们说:“真万幸,遇到严先生。严先生可以说是今之圣人。”
C.为了创办大学,张伯苓曾赴美国留学取经。他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师从杜威、克伯屈、桑代克等教育名家,曾就中美教育等方面的问题与他们进行了深入地切磋。
D.成就伟大事业者,必然具有伟大的精神和人格。张伯苓毕生不图私利,开拓进取,一心为南开的发展壮大和国家的富强昌盛而操劳,表现了可贵的责任担当。
【小题2】张伯苓为创办南开大学做了哪些工作?请简要概括。
【小题3】张伯苓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他有远大的理想抱负,有人认为是他有杰出的才能,有人认为是他看高尚的品行修养。请你就对“理想”、“才能”、“品德”三个方面原因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元杂剧之父关汉卿

①关汉卿,元代剧作家,号已斋叟,金末元初人。关汉卿生活在中国历史上一段非常特殊的时期:由蒙古族统治的元朝。关汉卿出身于行医世家,由于医术高明,他曾在太医院做官,但因有志而不能施展,不久便辞官。但关汉卿生性洒脱,并没有沉湎于抑郁不得志的不快之中。

②多才多艺的关汉卿“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在著名的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他是这样描述自己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这篇散曲写得诙谐老辣,笔力横肆,充满自负、自嘲、自乐的情趣,不但是研究关汉卿生平思想的重要依据,也是元代散曲中不可多得的名篇。

③关汉卿长期生活在大都,南宋灭亡后,他到过杭州、扬州等地。他在散曲《南吕·一枝花·杭州景》中写下了他亲眼看到的杭州的繁荣和美丽。关汉卿交游十分广泛,与杂剧作家、演员、青楼女子、官员都有交往。

④关汉卿熟读儒家经典,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所以,他在创作时,对《周易》《尚书》等典籍中的句子信手拈来,运用自如。不过,他又生活在仕进之路长期堵塞的元代,科举废止,士子地位下降,使他和这一代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处于一种进则无门、退则不甘的难堪境地。和一些消沉的儒生相比,关汉卿在困难中比较能够调适自己的心态。他放下士子的清高,转而以开阔的胸襟面向下层,流连市井,受到了生生不息、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的滋养。因而他写杂剧,撰散曲时,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民间俗众的白话、三教九流的行话,而其作品中的那些弱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也时刻流露着下层社会的生活气息与思想情态。

⑤关汉卿不仅常在文艺活动中吹拉弹唱,而且能歌善舞。他口齿伶俐、幽默风趣,经常粉墨登场,是人们公认的“梨园领袖”。关汉卿擅长用文艺形式对人间的不平事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他耳闻目睹大量的野蛮事件,常常义愤填膺,于是,他便把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件编写成杂剧让人表演岀来,有时甚至自编自导自演来揭露黑暗的现实。在关汉卿创作的六十余种杂剧作品中,流传下来的仅有十八种,著名的篇章有《窦娥冤》《救风尘》《蝴蝶梦》《鲁斋郎》《拜月亭》《调风月》《望江亭》等。关汉卿的杂剧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弥漫着昴扬的战斗精神。在人们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情况下,关汉卿写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代表作《窦娥冤》,剧中描写一个弱小无靠的寡妇窦娥被诬告杀人,在贪官桃杌的迫害下,被斩首示众。窦娥的冤案有巨大的典型意义,作家以“人命关天关地”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揭露了封建社会里“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强烈地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与民为敌、残害人民的罪恶。

⑥关汉卿的剧作里,既有皇亲国戚、豪门权要的凶横残暴,“动不动挑人眼、剔人骨、剥人皮”的血淋淋的现实,又有童养媳窦娥、婢女燕燕的悲惨遭遇,反映的生活面十分广阔;既有对官场黑暗的无情揭露,又热情讴歌了人民的反抗斗争。慷慨悲歌,乐观奋争,构成关汉卿剧作的基调。在关汉卿的笔下,写得最为出色的是一些普通妇女形象,如窦娥、赵盼儿、杜蕊娘等,性格鲜明,各具特色。她们大多岀身微贱,蒙受封建统治阶级种种凌辱和迫害。关汉卿描写她们的悲惨遭遇,刻画她们正直、善良、聪明、机智的性格,同时又赞美了她们强烈的反抗意志,歌颂了她们敢于向黑暗势力展开搏斗、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奏出了鼓舞人民的主旋律。

⑦有人说关汉卿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这话没有任何夸张。他的部分作品,如《窦娥冤》《拜月亭》《单刀会》等不仅七百年来一直上演不衰,而且为我国戏曲里的悲剧、喜剧的关目处理,各种人物的舞台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典范。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出身于行医世家的关汉卿曾在太医院做官,但因其高明的医术不能在此充分施展,他不久就辞官了。
B.关汉卿流连市井,受到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的影响,因而写杂剧撰散曲,能够左右逢源然而其作品中多用“白话”“行话”却损伤典雅。
C.生活在元代的关汉卿,恰逢科举废止,士子地位下降,仕进之路长期堵塞,常常处在进无门,退又不甘的社会状况,因此他意志消沉。
D.关汉卿在创作时,对《周易》《尚书》等典籍中的句子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可见他熟知儒家经典,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关汉卿创作的六十部杂剧作品中,著名的篇章有《窦娥冤》《救风尘》《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等,反映的生活面十分广阔。
B.关汉卿的杂剧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弥漫着昂扬的斗争精神,表现出慷慨悲歌、乐观奋争的基调。
C.文中引用《不伏老》意在突出表现关汉卿倔强独立,豁达自信性格,不向现实低头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表现出了关汉卿的创作倾向;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传记的文学性。
D.关汉卿的作品中刻画了窦娥、赵盼儿、杜蕊娘等正直、善良、聪明、机智而又勇于反抗的普通妇女形象,她们性格鲜明,各具特色。
E.经过七百余年历史的检验,关汉卿在中国戏剧界的地位已被大家公认,其作品为我国戏曲的创作提供了典范。
【小题3】结合文本概括分析关汉卿被称为“梨园领袖”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共建设绿道5.6万公里,其中2018年新增绿道1.4万公里。绿道天生就有“绿色”“健康”的基因。绿道系统部联起城乡的绿色资源,与公交、步行及自行车交通系统相衔接,同时还有助于固土保水、净化空气、缓解热岛效应,为生物提供栖息地和迁徙廊道,休闲健身之外兼具绿色出行、生态环保的功能。

绿道建设延伸的不仅是绿色活动空间,更是绿色的发展观念。浙江嘉兴在环城绿道开展“跑步+捡垃圾+分类”活动;广东江门组织百余名骑行爱好者沿滨江绿道一路宣传节约用水的理念;武汉东湖绿道的建设者组织百人快闪和迷你马拉松活动,倡导健康生活和绿色发展……绿道成为宣传倡导绿色出行、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绿色消费等生活新风尚的天然载体。

下一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还将继续完善绿道工程建设标准,推动形成连接城市生态要素的绿道网络。“同时,引导各地依托绿道开展丰富多彩的市民参与活动,让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更加深入人心,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巡视员赵健溶说。

(摘编自赵展慧《打通绿色动脉 拥抱城市活力》)

材料二:

嘉兴这座城市历史久远,文化兴盛,具有鲜明的城市特色。水是嘉兴的生命。嘉兴绿道依傍嘉兴水路构建城市绿色生态网络,“水都生态绿城”自然是嘉兴绿道标识系统设计的核心概念之一。嘉兴绿道导视系统中的主标识设计紧紧围绕“水都生态绿城”的概念,水、绿色、城市、人文互为条件、互为因果,自然与城市、城市文化相互融合,和谐共生是嘉兴生态绿道视觉形象的核心价值。将水、绿色、绿道作为设计的核心要素,自然而然演绎出荡漾的水波纹、摇曳的树木、弯曲的道路等自然形态,这些视觉元素相互融汇结合,和谐共生,最终构成了主标识的视觉形态。绿道导视系统主标识形象取自倒映在水中的绿色树木,外形如荡漾摇曳的水波,环树木一周的波纹又显示了嘉兴绿道环水而建的特点。造型上线面结合、虚实相生,自然而优美,清新而灵动,体现了绿道的属性和亲水的特征,同时整个标识被赋予自然、灵动、平淡天真的气质,符合嘉兴江南水乡的城市形象。

(摘编自唐娜《基于城市形象的嘉兴绿道导示系统设计》)

材料三:

知名地理人文公众号“地球知识局”推送《超级花园城市》一文,文章提到,成都凭一己之力,修了相当于丝绸之路总长度的绿道系统。绿道所串联的绿化设施面积达到1114平方公里,相当于十个巴黎,其中还有2000多个文体旅游设施。仅以目前的绿化廊道覆盖密度来看,成都已经超越了北京和上海。一座超级花园城市——公园城市成都已粗具规模。网友纷纷评论,感叹成都执行力之高。

城市资本、人口、设施高度聚集,土地空间很紧张,要腾出地皮给这些绿色休闲设施,有时非常奢侈,但又是很有必要的。据《超级花园城市》介绍,19世纪末期,美国西海岸和南海岸城市群还远远没有发展起来,新英格兰(美国东北部地区)具有压倒性的地位,聚集起大量的重工业设施。野蛮发展的煤、钢、化、电工业令环境严重恶化。彼时,美国最著名的规划师奥姆斯特德做出一个先进的规划:用优先于汽车道的人行通道把市内的四个公园和一批次级绿地连通,一共25公里,以供需要运动空间的市民使用。数年后,这个系统受到了市民的好评,一路扩展到了600公里,覆盖了波士顿大部分地区。这便是最早的“绿道”。由于绿道设施同时提供了绿色环境和健身场所两种城市里稀缺的资源,对土地的占用率也比较低,基本是在原有郊区绿化的基础上整合而成,大受各国欢迎,不仅在美国广受好评,德国等欧洲国家也纷纷跟进,绿道系统逐渐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推广开来。

(摘编自《成都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官方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新建设绿道1.4万公里。而现有的绿道正对人民健身休闲和串联城乡风景、生态环保等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B.绿道建设不仅要给居民提供绿色活动空间,而且要在居民中传递绿色的发展观念,让人们于绿道中逐渐养成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等习惯。
C.作为历史久远的城市,嘉兴文化兴盛,具有鲜明的城市特色,因此,“水都生态绿城”自然是嘉兴绿道标识系统设计的核心概念之一。
D.美国波士顿600公里的绿色通道是最早的“绿道”,因其设施提供了城市里的稀缺资源,设计理念好,不仅在美国广受好评,还被别的国家模仿。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目前我国绿道工程的建设标准还不是很完善,但各地都在紧锣密鼓地持续增加绿道的长度,城市之间生态要素相连的绿色网络业已构建。
B.嘉兴绿道导视系统中的主标识有机融合动态的水波纹、树木及弯曲的道路等自然形态元素,凸显出绿道环水构建的特点,给人清新灵动之感。
C.奥姆斯特德规划绿道系统理念先进,在土地空间紧张的城市中,先期修建长达25公里的绿色休闲设施供有需求的市民使用,很有必要。
D.成都绿道建设执行力让人惊叹,靠自己的力量竟将相当于十个巴黎的绿化设施串联起来,打造出两千多个文体旅游设施,俨然成为公园城市。
【小题3】三则材料都以“城市绿道”为核心话题,但主要内容各有不同,请简要概括说明。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雪域青稞
次旦多吉
①久在江南读书,一日独坐阳台,竟忽而想起家乡的青稞地来。那苍茫的图景,连带着些许心绪,竟一股脑儿地填满胸壑,不能得解。
②也许你会觉得奇怪,青藏高原上的青稞地,不就和北方的麦子地是一模一样的吗?不就是如此平淡吗?看上去不如南国的稻田秀丽,不如西北的胡杨壮观,我只能这样告诉你,那是因为你还没有登上过巍峨的青藏高原,在如此恶劣的环境看它们是如何坚强地生长。
③在我老家的东面,就有一块不大的地,每到播种季节,母亲都会找人把青稞播种到地里。这块土地的土质很差,而且已经让先前的作物生长了一季,营养早已被上季的作物用光,再种青稞不是白白地浪费种子吗?有时,我会禁不住向母亲提出这样的问题,不过母亲每次都是微微一笑。说:“青稞可不像你想的那样,只管种下去,不论怎么着,到了明年也能收,这样咱们就可以做青稞饼,也可以做青稞酒了!”原来如此!就像母亲对我说的,青稞真像她小时候一样,养孩子和养牲口一样,只要有能吃的东西,哪怕是糟糠窝窝头,只要有能穿的衣服,哪怕是几片破布头,他们一样可以长大成人。现在想起来,可不是吗,青稞不就是庄稼中的牲口吗!
④于是,渐渐地喜欢上了青稞,这种低调却又顽强的草本植物。闲暇时候,我仿佛是受到了某种诅咒似的,总是会在不经意的漫步中,走进齐腿深的青稞田之中。那些青稞刀切似的整齐,看上去异常壮观,偶尔地会有几株从整齐的队伍中冒将出来,饱满的果穗倔强地想要触摸天空。也许是因为贪婪生长,所以它们才会这么突出,而我更愿意将它们看成是田中的佼佼者。
⑤严冬过后,正是青稞返青、继续生长的时候,然而这个时候却是高原多风的季节。强劲的北风一旦吹起,就连杨树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植物都要断条手臂下来,可是青稞呢,它们凭借根须,紧紧地抓住脚下的土壤,在猎猎北风中集体舞蹈!我似乎正在慢慢参透这其中的玄机,飞翔并不单单那么一种,鸟儿张开翅膀,翱翔于蓝天白云之上的,叫做飞翔;然而像青稞这样,乘着劲风,在地面上恣肆舞蹈的,也是一种飞翔。只有一个完全的自由者,才会拥有这种飞翔。怪不得,会有那么多诗人热衷于描写青稞,这其貌不扬的青稞,真倒像极了海明威笔下的圣地亚哥,活脱脱的一个硬汉,活脱脱的一个精神象征。
⑥犹能记起初见稻子时的情景。因为读书的缘故,那是我第一次离开家,离开生活了二十年的西藏。火车一路驶向江南的土地,当我还沉浸在长江的壮观时,一抹重重的绿色映着敞开的车窗扑进来。我心想,这就是稻苗吧。它们整整齐齐地拥簇在一起,绿得发亮,绿得耀眼。如果说家乡的青稞地是一尊富有内涵的雕像,那么初见江南的稻田,真觉得它们像极了由色彩取胜的泼墨画。雕像凝重,饱含着思想的力量,而泼墨画则精致,细腻,让人想起“草长莺飞二月天”,让人想起那争抢暖树的几只早莺。
⑦如今,久在南国,我已切身感受到江南文化的典雅和细腻,然而不论它是多么迷人,即便是每天都在看那一片片的稻田,我却总也忘却不掉西藏的青裸。虽然没有那么精致、典雅,却也别有一番率性而为的美。
⑧某一个暑假,我专程赶回老家,想去看看久违的青稞。这个时期青稞和油菜花一样长得茂盛而碧绿。回到家后,母亲先为我打点好餐饭,我心里就一直默默念叨:我已经有一年的时间没有吃上青稞。我一口气吃了四个热乎乎的青稞饼。紧接着就独自一人跑向青稞田。当我爬上一座山头,一边啃着母亲做的青稞饼,一边放眼辽阔的青稞田时,我的情绪变得有些难以控制,仿似一下子扑进了母亲的怀里。
⑨到这里,我觉得,我真是一个孝顺的孩子。不但孝顺生我养我教诲我的母亲,而且更加孝顺生我母亲养我母亲教诲我母亲的青藏高原。
【小题1】请说出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请说出第⑥自然段中画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小题3】“像青稞这样,乘着劲风,在地面上恣肆舞蹈的,也是一种飞翔。”作者这样说合理么?为什么说“这样也是一种飞翔”?
【小题4】作者为什么说青稞是“低调却又顽强的草本植物”,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5】简要概括本文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