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请把我埋得浅一些

二战时期,在一座纳粹集中营里关押着很多妇女和儿童。他们遭受着纳粹无情的折磨和杀害,人数在不断减少。

有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和她的母亲一起被关押在集中营里。一天,她的母亲和一些妇女被纳粹士兵带走了,从此,再也没有回到她的身边。人们知道,她们肯定是被杀害了。因为每天都有人被杀害,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人。人们谁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活。小女孩不断哭泣着询问她母亲去哪儿了,人们编着各种谎话来哄她。到后来,实在不能回答时,就对小女孩说,你的妈妈去寻找你的爸爸去了,不久就会回来的。小女孩相信了,她不再哭泣和询问,而是唱起妈妈教给她的许多儿歌,一首接一首地唱着,像轻风一样在阴沉的集中营吹拂。她还不时爬上囚室的小窗,向外张望着,希望看到妈妈从远处走来。

小女孩没有等到妈妈回来,就在一天清晨,纳粹士兵用刺刀驱赶着,将她和数万名犹太人逼上刑场。刑场上早就挖了很大的深坑,他们将一起被活活埋葬在这里。人们沉默着,死亡是如此真实地逼近着每一个生命。面对死亡,人们在恐惧中发不出任何声音。

人们一个接一个地被纳粹士兵残酷地推下深坑。当一个纳粹士兵走到小女孩跟前,伸手要将她推进深坑中去的时候,小女孩睁大眼睛对纳粹士兵说:“刽子手叔叔,请你把我埋得浅一点好吗?要不,等我的妈妈来找我的时候,就找不到了。”纳粹士兵伸出的手僵在了那里,刑场上顿时响起一片抽泣声,接着是一阵愤怒的呼喊。

人们最后谁也没能逃出纳粹的魔掌。但小女孩纯真无邪的话语却撞痛了人们的心,让人们在死亡之前找回了人性的尊严和力量。

暴力真的能摧毁一切?不,在天真无邪的爱和人性面前,暴力让暴力者看到了自己的丑恶和渺小。刽子手们在这颗爱的童心面前颤抖着,因为他们也看到了自己的结局。  

  (摘自《做人与处世》2001年第7期)

【小题1】第4段“纳粹士兵伸出的手僵在了那里”一句中的“僵”是否能换成其他词,为什么?
【小题2】第5段中“但小女孩纯真无邪的话语却撞痛了人们的心,让人们在死亡之前找回了人性尊严和力量”,在这句话中你是如何理解“撞痛”这个词的?
【小题3】请说说第2段中划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0-13 03:07: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木匠的女儿
孙犁
这个小村庄的主要街道,应该说是那条东西街,其实也不到半里长。街的两头,房舍比较整齐,人家过得比较富裕,接连几户都是大梢门。
进善家的梢门里,分为东西两户,原是兄弟分家,看来过去的日子,是相当势派的,现在却都有些没落了。进善的哥哥,幼年时念了几年书,也没有多少用武之地。进善幼年就赶上日子走下坡路,因此学了木匠。
他是在束鹿旧城学的徒。学成以后,进善结了婚,就回家过日子来了。附近村庄人家有些零星木活,就请他去做。闲时他还种几亩田地,不误农活。
可是,当他有了一儿一女以后,他的老婆因为过于劳累,得肺病死去了。进善就得自己带着两个孩子,这样一来,原来很是精神利索的进善,就一下变得愁眉不展,外出做活也不方便,日子也就越来越困难了。
女儿名叫小杏。十四五岁的时候,已经出息得像个大人。长得很俊俏,特别引人注目。
贫苦无依的生活,在旧社会,只能给女孩子带来不幸。越长得好,其不幸的可能就越大。在绝望之余,她从一面小破镜中,看到了自己的容色。
她希望能找到一门好些的婆家,但等她结了婚,不只丈夫不能叫她满意,那位刁钻古怪的婆婆,也实在不能令人忍受。
虽然这是一个不到一百户的小村庄,但它也是一个社会。
它有贫穷富贵,有尊荣耻辱,有士农工商,有兴亡成败。
她家对门有一位在县里当教育局长的,她和他好上了。一九三七年,这一带的国民党政府逃往南方,局长也跟着走了。自从成立了抗日县政府,抗日县长常到这村里来,日子长了,和这一家人都熟识了,小杏又和这位县长好上了,她的弟弟给县长当了通讯员,背上了盒子枪。
一九三八年冬天,日本人占据了县城。屯集在河南省的国民党军队张荫梧部,正在实行“曲线救国”,配合日军,企图消灭八路军。那位局长,跟随张荫梧多年了,有一天,又突然回到了村里。他回到村庄没几天,县城的日军和伪军“扫荡”了这个村庄。日本人在各家搜索时,在进善的女儿房中,搜出一件农村少有的雨衣,就吊打小杏,小杏说是那位局长穿的,日本人就不再追究,回县城去了。日本人走时,是在黄昏,人们惶惶不安地刚吃过晚饭,就听见街上又响起枪声来。随后,在村东野外的高沙岗上,传来了局长呼救的声音,他被枪毙在高岗之上。
日本人四处安插据点,在离这个村庄三里地的子文镇,盖了一个炮楼,形势一天比一天紧张,这位不到二十岁的县长,通过亲戚朋友,到敌占区北平躲身子去了。
小杏的弟弟,经过一些坏人的引诱怂恿,带着县长的两支枪,投降了附近的炮楼,当了一名伪军。在一九四三年以后,根据地形势稍有转机时,八路军夜晚把他掏了出来,枪毙示众。
小杏在二十几岁上,经历了这些生活感情上的动乱、打击,得了她母亲那样致命的疾病,不久就死了。在烽烟炮火的激荡中,她几乎还没来得及觉醒,她的花容月貌,就悄然消失,不会有人再想到她。
进善是个乐天派,并没有倒下去。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县里要为死难的抗日军民兴建一座纪念塔,在四乡搜罗能工巧匠。村里推荐了他,他很高兴地接受了雕刻塔上飞檐门窗的任务。这些都是木工细活,附近各县,能有这种手艺的人,已经很稀少了。塔建成以后,前来游览的人,无不对他的手艺啧啧称赞。
回到家来,他孤独一人,不久就得了病,又过了两年,才死去了。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既有行为、外貌、心理等方面的人物描写,也有环境描写,同时叙述、描写、议论相结合,使文章意蕴丰富。
B.进善家没落的原因是他老婆得病去世之后,有两个儿女需要他一人抚养,他外出做木工活也不方便,不能挣钱来养家糊口。
C.文章中说那位局长“又突然回到了村里。他回到村庄没几天,县城的日军和伪军‘扫荡’了这个村庄”,这表明日军和伪军的到来与局长有关。
D.从“她几乎还没来得及觉醒,她的花容月貌,就悄然消失,不会有人再想到她”可看出作者对小杏的惋惜、同情。
【小题2】文章中的进善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从全文看,文章的主人公是“木匠的女儿”还是“木匠”?请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小游戏“愤怒的小鸟”可谓红遍了全球,与此类似的还有小游戏“切水果”等,几乎老少皆爱。为什么全球人都如此喜欢这类有点“脑残”的发泄游戏?因为“怒鸟”的有些设计和我们童年的回忆有关,比如弹弓,就是对儿童时代的怀旧心理。其实很多游戏卖点都是返回童年,没有理性和道理可讲。每个人的童年都有类似的欲望,似乎这就是人类的天性。

②随着物质生活越来越好,青少年时代越来越长,现代人的儿童期和青年期都在不断延长,人独立的过程延缓了。青年在学校的时间大大增加,并不独立,所以不少年轻人有很多儿童的特性。从这个层面说,可能除了少部分地区,这个时代全世界人大多生存不艰难了,于是成年人儿童化的现象越来越多,越来越久地保留着童年的天性。

③再者,温饱没有问题,但是生活的挑战仍然相当严峻。大学生毕业以后,发现房价高、物价高,而职场里,总觉得自己的价值被低估,达不到期望。大家普遍焦虑,这种苦闷和压力是中产阶层常有的。所以作为减压效应,“轻暴力”游戏,就成为宣泄苦闷的最便捷方式。它有点小暴力,能让心中的苦闷有所宣泄,但是又无伤大雅,毕竟大多数人的苦闷还没达到极端程度,游戏的宣泄就显得恰到好处。

④自现代化以来,全世界的人都遇到一个共同问题:谁都不敢得罪。在任何组织里,都变得谨慎和压抑,容易心理上失衡。而这些小游戏,则把人生简化和单纯化了,游戏中,只要经过某种努力,就能够迅速达到目标,不像现实中如此复杂,有太多莫名其妙不可控的因素。游戏是可控的,并能在稳步升级中,获得自我的满足。

⑤但是与此并列的另一个现象是,精英文化一直在小众范围稳定发展。比如豆瓣上的影评和书评,网友们看的作品、评的内容,都非常高雅。总体上看,人的知识面肯定比过去宽泛多了,文盲率很低,花三分钟百度一下,立即就能把元朝说得像模像样。技术带来的生活方式,把深度留给专业人员,大众只需高效挪用成果就行。可以说,整个人类的文化思维其实是提高了。只不过知识面无限拓展后,往深里走的愿望就减弱了,不能连贯思考,发散性很强,变得平面化,但未必肤浅。

⑥这些单机小游戏,归根结底,体现的是自我感受,让自我得到了释放。年轻人的社会群体感弱,自我的空间却足够大,房子可能小,但是私密性很强。完全可以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自我、敏感、细腻、轻微神经质,甚至歇斯底里。心里的创痛和不安,需要治愈。也有人把某些小游戏归为“治愈游戏”。从这个角度说,大众文化和游戏,也有积极的力量。

【小题1】为什么世界许多人“喜欢发泄游戏”?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些游戏的某些设计是针对人们怀念童年的心理,或许符合人的天性,满足人们返回童年的欲望。
B.物质生活的改善并没有加快人独立的过程,人们的生存大都不再困难,于是成年人儿童化现象频现。
C.小游戏把人生简单化,它具有可控性,只要经过某种努力,就能迅速达到目标,获得自我的满足。
D.人类整体的文化思维确实提高了,但是对知识掌握的深度不够,导致人们沉溺于无意义的小游戏中。
【小题2】文中称网络流行的小游戏“也有积极的力量”,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结合文章内容概括说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机火车
①父亲扒过火车,在浙赣线上。
②他扒的是拉煤的货车。火车经过车站时,父亲挑着一担米糖,身影如风,和火车进行赛跑。他的脚下,像装了风火轮一样,越跑越快。就在火车驶离站台的一瞬间, 父亲纵身一跃,一手稳稳地托住肩上的担子,一手凌空攀上车门边的把手,三下两下, 身手敏捷地上去了。彼时,天边夕阳正在缓缓坠落,在这个背景的衬托下,父亲站在 火车顶上黝黑的剪影,伟岸,如松。
③其实,这是我理想中的父亲,和儿时连环画上的铁道游击队差不多。父亲个子 瘦小,身单力薄,别说是挑一担米糖追赶火车,就是让他在平地上挑稍微重一点的担 子,也是吭哧半天,举步维艰。但是,他确实扒过火车,在浙赣线上。
④我老家丰城以产煤而闻名江南,素称煤海,浙赣铁路特意在这里设了一个小站, 每天挖出山一样的煤炭,从小站的煤场装运出发,过樟树’过新余,过宜春,过萍乡, --路西行到达湖南株洲,然后换火车头,转京广线南下或者北上。我的家,就在小站 二十里地开外的一个小山村。
⑤1997年冬末的黄昏,万物萧条,母亲挑着一对空箩筐,走在去镇子的路上,父 亲袖着双手,缩头缩脑,亦步亦趋,跟在母亲的背影里?寒风凜冽,如刀,从平原那 边一刀一刀割过来。两个人走到镇上时,又冷又饿,几乎要虚脱。母亲娘家的舅舅住 在镇上,开一铁匠铺。母亲带着父亲在她舅舅的店里,厚着脸皮喝了两碗稀粥,仰仗勇舅担保,在镇子东边的糖坊里赊了六十斤米糖。
⑥和往年一样,母亲摸盟又送了五規路,把担子搁下,紧了紧父亲扎在破棉桃上 的腰带,叮嘱道:“小心点儿,一家人能不能过个年,就看米糖能不能卖出去了,澈 指望你了。”黑暗中,父亲点了点头。母亲又从怀里掏出两枚煮熟的鸡蛋,放进父条 里面衬衣的口袋里,说:“明天你生日,带上吧。”父亲又是点了点头,然后在母亲的注视下,挑着六十斤米糖,一步三颇,嘴边呼呼地冒着白气,像只鸭子一样 晃,朝煤矿火车站的方向一路歪下去。   
⑦不远处的村隐在荒凉的山坳间,灯火稀疏,偶尔几声狗吠,在寒冬的夜纪 中,空荡荡地响起,空荡媒地落下。父亲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凌昆四点|终于到了 煤矿火车站。偌大的车站,空荡无人,几盏昏暗的路灯,亮在半空中,异常冷清。
⑧父亲观望了一阵,然后蹲在铁路脚下,从箩筐里摸出两个用针线缝补起来的大蛇皮袋,将箩筐套在里面扎牢固,还特意在外面留了很长的麻绳。忙完这些,他爬上火车尾部的一节露天车厢,手攥住麻绳的另一头,像用水桶在井里打水一样,站在车 顶边沿,将那两个大口袋吃力地拽了上去。
⑨这时,一盏马灯从板道房里游离出来,灯光昏黄如豆?父亲忙猫腰隐在旮旯里, 心里无比恐慌。那盏马灯一路逡巡,从车头到车尾,走走停停,走到父亲这边的车厢 停住了,父亲听见脚底下有男人瓮声瓮气的嘀咕声:“今天老汉我六十岁生日,高兴 哩,每人发六个馒头。”紧接着,车下扔上来一个塑料袋,准确无误地砸在父亲头上。父亲瞬间明白了什么,忙站起身去看   个穿铁路制服的老人,举着马灯,左脚有
些跛,已经踅回身,一髙一低地朝车头摆去,不时往车厢里扔东西。
⑩原以为神不知鬼不觉,没想到还有一群同路人,更没想大家早已在老人的眼皮 底下。父亲看着老人远去的灯光,温暖无比,他想说些“寿比南山,福如东海”之类 的祝福话,但话到嘴边,还是咽了回去。父亲捏了捏自己衬衣口袋里两枚圆溜溜的熟 鸡蛋,踏脚望了望老家小山村的方向,眼泪无声地涌了出来。
⑪火车是在第二天下午才出发的。火车一声长鸣,浑厚深沉,惊醒了沉睡在煤堆 里的父亲.他蓬头垢面,全身黑乎乎的,像一个挖煤工。父亲探出脑壳,警觉地看了 看四周。冬天的下午,没有阳光,天幕低垂,病恹恹的,满是阴鐘。远处,是枯瘦的 山水,空旷的田野,还有一排排光秃秃的直刺向天空的甶杨树。火车过掉树,过新余, 过宜春,一路呼啸,向西驶去。火车头喷出的一团团白雾,在暗哑的黄昏里,炊烟一 样袅袅升起.把父亲看得如痴如醉.
⑫父亲心想,家里该喂猪打潲,做晚饭了。
(取材于夏阳的同名小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生活中的父亲跟连环画上的铁道游击队队员差不多,擅长奔跑、跳跃,攀爬火车时身影如风,动作敏捷。
B.母亲娘家的舅舅生活宽裕,但不愿招待亲戚,父母只能厚着睑皮喝了两碗稀粥,这反映出贫困年代亲情的淡薄。
C.母亲精明强干,勤俭持家,小说以母亲这一形象衬托父亲形象,说明贫苦生活能使人由懦弱变为坚强。
D.小说选取冬末的黄昏、夜晚、下午等三个时间点展开叙事,并分别穿插环境描 写,使父亲这一形象丰满,富有感染力。
【小题2】在第⑩段中,火车出发前,父亲的眼泪“无声地涌了出来”,而在第的段中, 火车出发后,父亲又“如痴如醉”。这是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父亲是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草堂诗魂

①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②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③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观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④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⑤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夔州——潭州,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⑥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⑦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写景和交代游踪开始,接着点明主旨,然后分别从草堂引发的观感、杜甫人生艺术道路两个方面展开叙述,最后以写景和交代游踪作结。
B.第三段借用顾复初的对联抒发作者参观杜甫草堂的感慨,择取杜甫著名诗句阐述诗人的理想与情怀,引用贴切,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C.文章通过详细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鲜明地揭示了杜甫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不顾个人生活的苦寒,关注国事,心忧苍生的伟大胸怀。
D.文章列举了杜甫的许多著名诗篇,来说明一代诗圣杜甫诗歌写作的巨大成就,从而说明“文章”和“命达”之间的关系。
【小题2】三、四段所说的“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分别指什么?除了杜甫,请你再举出一个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上具有悖反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揭示创作意图。请概括出四组对比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先立德而后文艺
詹福瑞
论才与论德在传统思想中是浑然一体的,古代才与材通用,德的本义即以“材质所得”为主,先秦思想家以德为人普遍的抽象,以才为个体的材质,视全面开掘自我材质为成就德性的手段。
自政治铨选上,元世祖时,赵天麟上策曾云:“选用之法,莫贵于德,莫急于才”,其中“才德兼全者大丈夫”,而“有才无德者”则被命之曰“小人”。文艺审美的尺度亦然,但凡研讨诗文,在才华要求之外,论诚者为言德,论真者为言德,论诗言志、诗缘情、诗出感兴者皆为言德;追求成教化、厚人伦、美风俗者更是言德,文艺瞩望着德才兼美。谢榛《四溟诗话》中曾将文才比作舟船,德行比作舵:“心犹舸也,德犹舵也。鸣世之具,惟舸载之;立身之要,惟舵主之……大抵德不胜才,犹泛舸中流,舵师失其所主,鲜不覆矣。”意思是才与德不可分,就如同船与舵不可分一样。没有德行保障的创作,就如同舟船失去了舵的掌握,既没有方向目标,更无从把控力度,那么船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又如何能够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值得关注的是,对创作而言,德并非出于思想稳定需要而“临时从场外租借的规范”,事实上,在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中,它与文学创作存在着根本的关联。德才兼美是创作传世的重要条件。创作依托文才,但才高八斗也难免千秋淹没,原因诸多,其中道德是作品能否进入主流传播从而获得赏鉴并流传的先决条件。 
德才兼备,也是艺术审美的内在需要。众所周知,文艺作品并非文艺形式与道德内容的机械叠加,道德不会成为低劣艺术毛坯的点金石,文艺自然更不能简化为道德的传声筒。文艺之所以离不开道德,是因为通过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充扩胸襟,能直接影响主体文才的发挥:德修则刚健不馁又葆华养和,才气自然轩举;德修则民胞物与,家国关情,而非风花雪月的自我沉醉,也非讨好“窄众”俗趣的沉湎,才情自然雅正;德修则审己有度,察物有道,能够超越一己功利、超越一时迷障,才思自然阔达……
这并非是今人应景的花腔,而是古人在长期文艺实践中早已勘透的真知,诸如论书:“心正则笔正”“人正则书正”“作字先做人”;论画:“学画者先贵立品”;文学自然概莫能外,刘熙载一言以蔽之:“诗品出于人品 ”。对于具有文才的作家而言,德立则文明不是空洞的说辞,而是“实实在在的艺术臻达顶峰的必由路径”。
当下生活中,不乏禀赋非凡的作家、演员,但其中少数人对一些强化自我修养的忠告不以为然,究其根源,在于他们偏执地认为论修养就是对才华的钳制,没有真正理解才德之间从社会意义到美学意义的深刻关系。无论何时何地,凡为文人,“先器识而后文艺”可以视为才德关系的公论。
(摘自《人民日报》2017 年 3 月 30 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才与材相通,把全面开掘自我材质看作是成就德性的手段。
B.德是艺术审美的内在需求,也是艺术毛坯的点金石。
C.在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中,德与文学创作存在着根本的关联。
D.自我修养是对自我才华的钳制,这一观点带有普遍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认为德与才是浑然一体的,文章开篇就亮出了这一观点。
B.为论证德与才的关系,文章运用了引证、喻证和对比论证等方法。
C.文章针对现实中的偏见多次强调立德在先的重要性。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样式,论述了德对才具有重要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舵师失其所主,鲜不覆矣”论证了德对才的主导作用。
B.道德是一个作家的作品能否流传开来的先决条件。
C.修德至关重要,无论论书、论画还是论诗,均离不开德。
D.“先器识而后文艺”仍是当下文人创作的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