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木匠的女儿
孙犁
这个小村庄的主要街道,应该说是那条东西街,其实也不到半里长。街的两头,房舍比较整齐,人家过得比较富裕,接连几户都是大梢门。
进善家的梢门里,分为东西两户,原是兄弟分家,看来过去的日子,是相当势派的,现在却都有些没落了。进善的哥哥,幼年时念了几年书,也没有多少用武之地。进善幼年就赶上日子走下坡路,因此学了木匠。
他是在束鹿旧城学的徒。学成以后,进善结了婚,就回家过日子来了。附近村庄人家有些零星木活,就请他去做。闲时他还种几亩田地,不误农活。
可是,当他有了一儿一女以后,他的老婆因为过于劳累,得肺病死去了。进善就得自己带着两个孩子,这样一来,原来很是精神利索的进善,就一下变得愁眉不展,外出做活也不方便,日子也就越来越困难了。
女儿名叫小杏。十四五岁的时候,已经出息得像个大人。长得很俊俏,特别引人注目。
贫苦无依的生活,在旧社会,只能给女孩子带来不幸。越长得好,其不幸的可能就越大。在绝望之余,她从一面小破镜中,看到了自己的容色。
她希望能找到一门好些的婆家,但等她结了婚,不只丈夫不能叫她满意,那位刁钻古怪的婆婆,也实在不能令人忍受。
虽然这是一个不到一百户的小村庄,但它也是一个社会。
它有贫穷富贵,有尊荣耻辱,有士农工商,有兴亡成败。
她家对门有一位在县里当教育局长的,她和他好上了。一九三七年,这一带的国民党政府逃往南方,局长也跟着走了。自从成立了抗日县政府,抗日县长常到这村里来,日子长了,和这一家人都熟识了,小杏又和这位县长好上了,她的弟弟给县长当了通讯员,背上了盒子枪。
一九三八年冬天,日本人占据了县城。屯集在河南省的国民党军队张荫梧部,正在实行“曲线救国”,配合日军,企图消灭八路军。那位局长,跟随张荫梧多年了,有一天,又突然回到了村里。他回到村庄没几天,县城的日军和伪军“扫荡”了这个村庄。日本人在各家搜索时,在进善的女儿房中,搜出一件农村少有的雨衣,就吊打小杏,小杏说是那位局长穿的,日本人就不再追究,回县城去了。日本人走时,是在黄昏,人们惶惶不安地刚吃过晚饭,就听见街上又响起枪声来。随后,在村东野外的高沙岗上,传来了局长呼救的声音,他被枪毙在高岗之上。
日本人四处安插据点,在离这个村庄三里地的子文镇,盖了一个炮楼,形势一天比一天紧张,这位不到二十岁的县长,通过亲戚朋友,到敌占区北平躲身子去了。
小杏的弟弟,经过一些坏人的引诱怂恿,带着县长的两支枪,投降了附近的炮楼,当了一名伪军。在一九四三年以后,根据地形势稍有转机时,八路军夜晚把他掏了出来,枪毙示众。
小杏在二十几岁上,经历了这些生活感情上的动乱、打击,得了她母亲那样致命的疾病,不久就死了。在烽烟炮火的激荡中,她几乎还没来得及觉醒,她的花容月貌,就悄然消失,不会有人再想到她。
进善是个乐天派,并没有倒下去。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县里要为死难的抗日军民兴建一座纪念塔,在四乡搜罗能工巧匠。村里推荐了他,他很高兴地接受了雕刻塔上飞檐门窗的任务。这些都是木工细活,附近各县,能有这种手艺的人,已经很稀少了。塔建成以后,前来游览的人,无不对他的手艺啧啧称赞。
回到家来,他孤独一人,不久就得了病,又过了两年,才死去了。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既有行为、外貌、心理等方面的人物描写,也有环境描写,同时叙述、描写、议论相结合,使文章意蕴丰富。
B.进善家没落的原因是他老婆得病去世之后,有两个儿女需要他一人抚养,他外出做木工活也不方便,不能挣钱来养家糊口。
C.文章中说那位局长“又突然回到了村里。他回到村庄没几天,县城的日军和伪军‘扫荡’了这个村庄”,这表明日军和伪军的到来与局长有关。
D.从“她几乎还没来得及觉醒,她的花容月貌,就悄然消失,不会有人再想到她”可看出作者对小杏的惋惜、同情。
【小题2】文章中的进善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从全文看,文章的主人公是“木匠的女儿”还是“木匠”?请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21 09:16: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马克思与恩格斯那一代哲学家还大多惊叹于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将技术看作是人延长了的手臂,20世纪以后,两次世界大战催生出了技术的军事化用途,让诸如海德格尔这一代先贤大哲发现了技术与人的存在之间的内在悖论。时至今日,技术早已不再是社会发展的“工具”和“手段”,而成为人类自己为自己制造出的一个强大对手。自从AlphaGo与AlphaZero相继诞生,人们开始对于技术的自我增长产生了普遍的恐惧。人工智能——人的这个创造物战胜人的神话正在从科幻小说中走出来,变为现实。
其实,今天人工智能对人类存在造成的危机与二战期间原子弹爆炸所带来的恐慌并无二致。它所表达的也是技术对于人类生存构成的威胁。在哲学上,我们可以用知识论与存在论的对抗性关系来概括这一危机。技术本质上是哲学知识论的必然后果,其基本的诉求是试图将世界上存在的一切都进行形式化的抽象,也就是说,将一切都还原为抽象的数字,从而适用于可计算性。而存在论,则意味着对于人自身的关照,其中人的情绪、情感成为了关照的重心。大体说来,那些对于人工智能充满信心者,以及那些对于人工智能所产生的威胁忧心忡忡者都不过是知识论的拥趸;而大部分的哲学家们都可能会立足于存在论,而对于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威胁不以为然。原因不难理解:人工智能能够完全替代人的玄想能否成立,关键在于你将如何看待人的属性,如果你认为人的本质可以被还原为一组组数字,如同一部巨大机器上的零部件,他每一时刻的行为都是被规定好的,他未来的每一种可能性都可以被计算出来,那么你当然会觉得人可以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但如果你认为人生就是偶然性事件串联在一起的一场戏剧,其间上演着的每一分钟都包含非确定性,它的精彩是不可预期的,那么你根本不会相信任何一部机器可以完全替代你的存在。
人工智能给今天社会所带来的恐慌,一方面源自于资本的诉求,其有意制造话题。以便敞开新的利润增长点;另一方面,则源自于人的生活越来越多地被知识论的抽象原则所操控。比如人有了身价,成了可买卖的商品,人的工作时间十分固定,以至于一天的生活与一个月每一天的生活毫无二致。这在哲学家看来是一种典型的非人的存在样态。人工智能所代替的,也只能是非人之人,而非人本身。
正是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让人越来越自省于这样一个事实:我们人类活动当中究竟有多少是不可计算的部分,以便将我与机器区分开来。是的,正是人工智能,让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了“人本身”。
(摘编自夏莹《人工智能,让人看到“人本身”》,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恐惧始于AlphaGo与AlphaZero等人工智能产品的诞生。
B.对于人工智能充满信心者和对于人工智能所产生的威胁忧心忡忡者都是知识论的拥护者。
C.大部分哲学家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威胁不以为然是因为他们认为人的本质是不能被数据化的。
D.资本诉求和人的生活被知识论的抽象原则所操控这两大因索导致了人们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恐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不同时期哲人的观点,揭示了人类与技术的关系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变化的。
B.文章用知识论和存在论的对抗性关系,阐释了人类在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惑。
C.文章第二段通过对人工智能是否会对人类存在造成危机这一问题的分析,把论述引向了深入。
D.文章在分析人工智能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时,思维客观、缜密,论证结构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伴随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的创造物战胜人类的情况将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地出现。
B.人们只要立足存在论,以关照自身为重,保持人生的精彩,就不用担心被人工智能替代。
C.如果技术进步到可以将人的情绪、情感数据化,那它将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D.人工智能的发展虽然给社会带来一定的恐慌,但也促进了人类更加深入地省察自身。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
体育发展中的宗教元素
南非“世界杯”再一次向人们显示了现代竞技体育的强大吸引力。随着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包括体育广告业、体育建筑业、体育博彩业、体育旅游业和体育用品业在内的体育产业成为一些国家的支柱产业。2000年,全球体育产业的总产值就高速4000亿美元。深入考察体育的发展,我们能够发现宗教元素在其中深刻而广泛的作用。
关于体育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包括劳动、军事、游戏、教育以及宗教起源说。宗教起源说认为,原始人为求助于自然恩赐,以体育活动方式进行求助祭拜。例如,在古希腊,人们按照自己的意志为神塑形造体,使神拥有人的形体。无论是婚丧嫁娶仪式,还是敬神祭奠活动,都有竞技表演的内容,人们用健美的躯体和强大的力量取悦神灵。当时,具有全希腊性质的竞技大会共有4个,每一个都与宗教祭祀有联系。其中,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为了祭祀众神之首宙斯。直到公元394年,东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立基督教为国教,奥运会才因被视为异教活动而废止。
此外,在佛教的少林拳、道教的武当拳基础上直接诞生了传统体育项目。日本的相扑比赛中仍保留着浓厚的原始宗教仪式,如在土裱上撒盐驱邪,祈祷神明保护。日本的剑道练习也有一整套向神致意的礼节。在我国藏族、壮族的传统体育以及许多地方民俗体育的形成中,都可以发现宗教活动与宗教文化所起到的促进作用。
在推动近代学校体育的产生和发展上,西方基督教会的传教活动是一个重要因素。一些教会致力于在世界范围内推行和普及体育,把体育作为在亚洲、非洲等地区推行欧洲文明和基督教理论的工具。基督教会通过在运动场上培养健全的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近代体育教育国际化的积极作用。
当奥运会由地域性的宗教活动转变成世界性的现代体育运动盛会后,奥林匹克精神也转变为“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然而,现代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在《奥林匹克主义哲学基础》中仍然强调“古代奥林匹克主义和现代奥林匹克主义的第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它是一种宗教”。
进入现代竞技体育后,宗教元素并没有退出,而是从多个层面渗透在体育赛场中。以“世界杯”为例,球星巴乔信仰佛教,维斯特是基督教“五旬节派”的著名牧师,卡卡在内衣里面写着:“我属于耶稣!”对此,国际足联已经决定在“世界杯”赛场上禁止球员展示任何与宗教、政治有关的标识。德国队曾经3次获得“世界杯”冠军,其中在1974年和1990年的两届夺冠中,队里都有神甫。最有意思的是,马拉多纳的崇拜者以他的名字在1988年成立了一个新宗教——“拜马拉多纳教”。
然而,体育赛场中的宗教元素也会引起冲突和争议。例如,在2006年的“世界杯”期间,沙特和突尼斯宣布不参加世界杯最佳球员评选,因为赞助世界杯最佳球员评选的公司是一家啤酒公司。再如,某些恐怖组织利用宗教派别纷争制造体育赛场暴力活动和流血惨案。
体育活动也为各宗教的相互对话、了解提供了机会。在“世界杯”中,信奉天主教、基督新教、东正教、伊斯兰教、佛教以及其他宗教的信徒济济一堂,大家以一种文明的方式进行着和平竞争。此外,每逢世界性的体育盛会,赛事举办地的各大宗教组织都会举办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宣传体育运动、抵制赛场暴力、呼吁和平。
体育产业繁荣了竞技体育,但也容易导致竞技体育只剩下商业利益。而宗教则有助于人们在体育比赛中应对压力、困难、失败和竞争中的不确定性,为人们提供。理平衡和精神寄托,更有助于为体育活动赋予超越性的、终极性的目标。
【小题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现如今,竞技体育的发展使得包括体育广告业、体育建筑业、体育博彩业和体育用品业在内的体育产业成为部分国家的支柱产业。
B.关于体育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其中,宗教起源说认为,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为了祭祀宙斯而产生的。不久后,被东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视为异教而废止。
C.传统体育项目是在佛教的少林拳和道教的武当拳的基础上直接诞生的。
D.西方基督教会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教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近代体育教育的国际化。
【小题2】根据原文信息推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作为奥林匹克精神并不是一开始就确立的,而是在奥运会成世界性的现代体育运动盛会后才确定的。
B.沙特和突尼斯在2006年“世界杯”上宣布不参加世界杯最佳球员评选,这一事件和宗教因素有关。
C.繁荣的体育产业导致了竞技体育只剩下商业利益,此时人们借助宗教则可以应对体育比赛中的各种不确定性,更有助于为体育活动赋予超越性的、终极性的目标。
D.体育活动和宗教活动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宗教促进了体育产业的繁荣,另一方面体育产业也为宗教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小题3】宗教元素在体育的发展中具有哪些深刻而广泛的作用,请分条概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秦时月

陈 毓

掰着指头算,兵算出自己离开故乡五个年头了。他记得离开的时候,门边硷畔的迎春正爆出星星点点的黄。那黄就摇曳在兵心头这许多年。

兵的爹老了,于是筑长城的劳役,该兵这样的年轻人替代。兵无所谓,北方,是自己迟早都要去的,筑长城、守边,都一样。

兵不停走在路上,就把麦田走到身后,接着迎来了山,又走出了山,然后兵看见无边的枯草,到处都是草,风呼呼吹过时,草低低地伏下,臣服于风的力量之下。兵看见长城时停下,兵看见长城像一条蟒蛇,在平展展的荒草滩上蜿蜒伸展,直到兵目力不能及的地方,兵现在来延展这条蟒蛇的长度。

兵像其他兵那样,被教练着和泥、填土、挖沟,不久兵被固定在和泥的程序上,因为兵最擅长和泥,兵和泥和得又快又匀,同样的米汁被兵和进泥土,就能筑出冷铁一般的墙。将官用铁戈来戳,戳不透,和兵一起筑墙的人因此得到嘉奖,若是被将官的铁戈戳透呢?那筑长城的兵将被填埋进一段新土墙里去。

第二年的时候,兵和一群兵又被选出去种植榆树。那时候,衰草退了黄,添了绿,空气里鲜草的清香一阵阵扑进兵的鼻腔,兵觉得真是好闻极了。榆树有大有小,兵严格按规定的尺距把榆树呈三角栽下。这些榆树阵,阻挡飞一般驰聘的匈奴骑兵的马腿。一个老兵回答了兵的疑惑。

兵早都闻说匈奴兵是一群野蛮人,挥舞大刀,骑高头大马,来如疾风,去如闪电,眨眼就掠走了南人的马匹牛羊、地里成熟的庄稼、屋里煮饭的妇女,河边浣衣的姑娘,简直是一群魔鬼。兵和更多的兵辛苦着筑长城、植榆树,就是为了挡住这疾风,这闪电,和比这疾风闪电更可怕的大刀。在榆树发出呼啦啦明亮响声的时候,兵听说了一个可喜的消息,蒙恬将军打了胜仗,消息是从北方退回来休养的兵带来的。这个缺了屁股的兵倒不在乎丢了一块屁股在匈奴骑兵的大刀下了,他大咧咧地说,权当是喂了饿狼了,命还在,好的很。

兵现在驻守这个叫五里墩的烽火台,和那个缺了屁股的兵,为了区分彼此,下面叫兵为末,叫屁股残缺的兵为老。叫老,叫末,你记住了没?

大批的兵从五里墩烽火台上撤走,只留下叫老与末的两个兵。没有人告诉他俩要留多久,回头会有谁来接替。没人说。时间像草尖上的风,有些摇摆、不定、恍惚。日举烟,夜举火的烽火台有好些日子都是沉默安详的样子,老和末有时候很是诧异,但他们同时说,没有狼烟和火把吵嚷的日子难道不好么?

就这样,又一个春天来了。

一个漫漫的和风吹脸的春日,靠在土墩上晒太阳,老对末说,你没有打过仗,你没有看见蒙恬将军的弩车从直道上开过来的阵势,你也没扳过弩机。“放——”,老模仿发弩机的动作。“嗡”——老比拟弩飞驰的声音。像是有一万只大黄蜂朝一只羊猛扑过去。人仰马翻,当然是匈奴骑兵。老描述。

匈奴骑兵统统被赶回老家去了。你不信,你笑,你啥也没见过。你当然笑。

我修过长城,我和泥得到过领军的嘉奖,我栽过榆树,树大概都能活哩。末终于想出两件属于自己的光荣。

又一个夜晚,躺在烽火台上吹风,老笑嘻嘻地,神秘地对末说,你连女人都没见过哩,你见过个啥!月洒清辉,虫鸣叽叽。

老的话末早听见了,但他默声,不理老。女人他咋没见过,他离家那年,隔壁喜良刚娶了媳妇,那个名叫孟姜女的新媳妇来到他门前井台上打水,隔着一把辘轳站着,一个人手上的温度,传给下一个人,怎说他没见过女人?喜良去修长城,比他早走一月呢。

末有点伤感,因为从他家的辘轳井台,末想到老娘,和老娘灶台上弥漫的饭菜的香。他多久没吃娘做的饭菜了?他几乎都忘掉大白馒头的麦香气了。他鼻翼抽动,却还是只闻见晴朗月光下青草青寡的香气。

后记:

公元前215年,嬴政以蒙恬为帅,统领30万秦兵北击匈奴。在黄河之滨,以步兵为主的秦军与匈奴骑兵展开了一场生死之战。秦军在蒙恬的指挥下,以弩重创匈奴骑兵,秦军以锐不可当之势力,迫使匈奴远遁大漠。蒙恬修长城,建直道,栽榆树。此后很长时间,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马”。即便秦末,中原陷入战乱,北方的匈奴也长久不敢南犯。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没有刻意去描写壮观的战争场面,而是着力刻画人物形象,比如写“兵”的所见所感,写“老”的战争回忆,兵士群体随遇而安的精神面貌就显露出来。
B.小说景物点染富有特色,比如“门边硷畔的迎春”“边关的枯草”“长城边上的草黄新绿”“烽火台的清辉虫鸣”,三言两语,细腻而含蓄地点出人物的情思。
C.小说讲究叙事用语,主人公上半部分被称之为“兵”,下半部分被呼之以“末”,称呼看似不和谐不一致,但自成一体,传递出兵士们长年戍边年岁渐老的意蕴。
D.小说擅长在平淡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比如“辘轳井台”这一细节,既自然关联历史人物,引人无限遐想,又巧妙引出主人公对母亲的思念,颇具匠心。
【小题2】请结合小说人物筑长城守边关的经历,简要分析他们对待战争的具体心态?
【小题3】文末在虚构故事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后记”,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牵挂你的人是我
李家法
剧团要解散了,韦导演对老萨说,跟我去广东吧,那边开薪两千块,不低了。老萨说,那黄毛呢?韦导演说,嗨,你这人啊,就累死在一条狗身上。老萨说,那你自己去吧。
老萨为剧团吹了二十多年萨克斯,现在却面临失业。树倒猢狲散,剧团的角儿都自谋出路去了,念老萨演奏萨克斯确实出色,那些漂萍落定的角儿都有意拉他一把,但因为黄毛,他全都回绝了人家的好意。
黄毛是老萨两年前从大街的垃圾斗里捡回的一条本地狗。老萨把它抱回来时,它瑟瑟地发抖,站都站不稳,是老萨买回香肠和牛奶把它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此后,黄毛就跟定了老萨。老萨不娶不育,就把黄毛当亲儿子一般看。记得那夜,老萨发急痧,痛得岔了气,黄毛守在他床前呜鸣地叫,后来实在不行了,大门又闩着,黄毛硬是用爪刨开窗户跳出去找到人来救老萨。看到黄毛一双血肉模糊的前爪,老萨便发誓此后和黄毛不离不弃。
老萨失业后的日子枯燥无聊。
冬去春来,街上穿裙子的人多了,县城的舞厅也红火了,有人介绍老萨到舞厅去吹曲,每晚有五十元钱收入。老萨要带狗去,经理不让,他只好把狗放在家里。但是半夜散场时,黄毛又出现在舞厅门口,它是来接老萨下班的,却把一群女舞迷吓得花容失色。舞厅顾客锐减,经理便婉请老萨另谋高就。
到了十月,又有熟人介绍老萨去一住宅小区看门,说那小区住的都是当官的,有钱有势,给这些人看门,不掉价。老萨欣然应允。老萨当守门人兢兢业业,加上有黄毛帮手,把小区门看得严严实实。经常有些面生的人提着大包小袋来找某某局长、某某主任。黄毛从不扑人,但狗视耽眈下,那些登门送礼的人心怯了。不久,一个当官模样的人来到门卫室对老萨说,老同志,这狗眼好凶哩,以后上班不能带狗来了。领导,把它丢在家里没人照顾它。那就宰了它。
老萨只好回家吃低保。这天,他上菜市里转了一圈,肉价又提了。他咬牙买了一节猪简骨,熬了一碗汤。骨头带筋留给黄毛,老萨喝汤,就着一碟黄瓜、一碟豆芽菜喝了二两米烧。黄毛这畜生通灵性,见老萨连续几天喝酒都不见半点荤腥,它竟连骨头也不肯吃了。老萨没理它,吃完晚饭,收拾碗碟,独自取下萨克斯,默默地吹起来。曲声幽幽怨怨,黄毛只好把骨头叼到一边,流着泪慢慢地嚼了起来,吃完后就伏在老萨脚旁。老萨吹门德尔松E小调,吹海顿小夜曲,黄毛听得昏昏痴痴,伸出舌头随着曲子的节奏晃荡着。待到深夜,老萨说,睡觉去吧,黄毛才眷恋不舍地走回它的狗窝。
这天晚饭后,老萨带黄毛遛到一个公路拐弯处,那里人少清静。老萨坐在路旁想心事,黄毛不像往日似的到处撒欢,它蹲在他身边不时用舌头舐他的手,用前爪轻抚他的脚背,老萨觉得黄毛今天有些异常。一会儿,一辆银灰色小轿车从远方飞驰而来,黄毛突然跑向公路,迎着小轿车飞跃而上……黄毛!老萨狂喊着冲上去。黄毛嘴巴和鼻子都在流血,眼睛却还睁着,仿佛在说,我先走了,你好生保重。老萨脸贴着狗头,老泪纵横。
轿车女主人主动赔了一千元钱给老萨,老萨为黄毛买了一块墓地,立了个义犬字碑,刚好花完一千元,算是厚葬。
(选自《广西文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抓住老萨的职业、行为、语言、心理等方面展开白描,在有限的篇幅里表现出人物性格的独特神韵。
B.老萨在舞厅吹曲却因黄毛而被辞退,到小区当守门人又因黄毛而失业。小说暗示了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也表明了现实生活中人性的冷漠。
C.小说的语言生动传神,如“狗视眈眈”巧妙仿用“虎视眈眈”,风趣幽默又耐人寻味;“那就宰了它”则暗示黄毛挡了某领导的财路。
D.剧团解散、舞厅、官员小区等暗示了社会环境,小说把人物放在这样的环境中,引发了读者对社会变革时期人性的思考。
【小题2】小说赋予狗以人的情感把狗描写得富于传奇色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3】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小说标题的含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934年11月,金翔龙出生在江苏省南京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抗战烽火中,年幼的他随父母颠沛流离于武汉、重庆等地,直到抗战胜利后才返回家乡。民族的苦难使他心中种下了爱国种子,在南京就读初中和高中时,他就积极参加进步组织,投身地下斗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祖国急需地质事业人才,金翔龙在1952年毅然报考了北京地质学院,选择了当时冷门的地质专业。1956年大学毕业之际,恰逢国家制定定《十二年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纲要》,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他和很多同学一样,对开发西部充满激情,希望投身到西部的地质工作中。
就在此时,金翔龙了解到,我国的辽阔海域还是一片神秘的处女地,而在国外,蓝色海洋早已成为一个热点,他感受到海洋对自己的召唤:“对,就是她,海洋!”
1957年,金翔龙走进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面对我国海洋地质学科的一片空白,他决定白手起家。
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石油资源及技术主要依赖苏联援助,但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刚刚起步的中国工业遭受重创,几近瘫痪。
对此,金翔龙除了愤慨外,更多想到的是要尽快在辽阔海洋中找到石油,为国分忧。而当时的海上调查,仅仅是沉积物取样、水深测量等工作,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对海洋资源的迫切需求。
“学地质、搞勘探,最终目的不就是为了找矿吗?”有了明确的目标后,金翔龙开始翻阅大量文献,恶补地球物理学知识,数学、物理、无线电、工程机械一样不能少。同时,他马不停蹄地奔波于北京和青岛之间,调动一切力量,寻求地震勘探设备。
金翔龙即刻赶到石油部,调出了我国刚研制出来的第一台地震仪。有了地震仪,他和同事又赶制出近两公里长的电缆,改装了检波器,培训操作人员,组建起了我国第一个海洋地震队。
海上作业条件恶劣自不待言,能够使用的工具和材料也很有限,但金翔龙他们的想法是无限的,土办法和新设备一起发挥着作用。
为了保证海上每两分钟一次的快速爆炸,来不及用铁钳,金翔龙就用牙齿咬,不断地剥离起爆线。如今,这位老院士满口假牙,他笑着说:“后来,我的牙齿都松动了,引起牙周炎,吃东西都不行。所以说真的是咬着牙把这个事干下来的,地地道道地‘咬牙’。”
就这样,金翔龙带领我国第一个海洋地震队成功地完成了中国海上第一条地震剖面,实现了中国海上勘测“零的突破”。
“文革”期间,受到迫害的金翔龙并没有放弃学习。他在“牛棚”里偷偷地温习数学,学习当时刚问世的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方面的知识。而此时的坚持与不放弃,为其日后的厚积薄发奠定了基础。
经历了动荡的岁月后,“科学的春天”终于来临。自1980年起,我国采用了新的地球物理勘测系统,金翔龙重点研究了冲绳海槽和东海陆架的地壳结构,编制出1∶200万比例尺的冲绳海槽构造图,为维护我国大陆架权益提供了重要依据。
海洋的探测与开发非常依赖技术,而从困境中走出来的金翔龙,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技术控”。1996年,在金翔龙大力推动下,海洋“863”项目启动,他主持的相关工作打破了国外软件的长期垄断局面。这些成果,对我国海底探测、海洋调查、海洋测绘和海底科学等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国的海底科学的发展欣欣向荣,一代代年轻的海底科学生力军跃然而起,为此金翔龙倍感欣慰:“我年逾八十,已是夕阳西下的时候,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只想尽量多做点工作,为年轻人铺铺路,海洋广阔而精彩的舞台真正属于你们。”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24日刊文《对,就是她,海洋》,作者方银霞、王攀)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了解我国辽阔海域还没有开发时,金翔龙说:“对,就是她,海洋!”他的话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他对海洋的亲近和热爱。
B.“学地质、搞勘探,最终目的不就是为了找矿吗?”这句话运用反问句式,表达出金翔龙对自己的目标非常明确。
C.文章第十段,引用金翔龙的话,风趣机智,使读者更真切地体会传主对事件的感受,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D.面对海洋科学生力军的涌现,金翔龙表示,自己老了,不能再为海洋事业做贡献了,海洋舞台属于年轻人,这反映了他的谦逊。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金翔龙虽出生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但幼年生活曲折。他小时候遭遇战火,被迫中断学业随父母离开家乡,四处漂泊,抗战胜利才返回家乡。
B.金翔龙大学毕业之际,碰上国家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他和很多同学响应国家“向科学进军”的口号,于是他投身到西部的地质工作中。
C.中苏关系恶化后,刚刚起步的中国工业失去援助,陷入困境,因此,金翔龙进入海洋生物研究室工作,决定填补我国海洋地质学科的空白。
D.金翔龙利用、改装仪器,培训人员,组建了我国第一个海洋地震队,努力克服海上作业的困难,带领地震队实现了中国海上勘测“零的突破”。
E. 在“科学的春天”到来之时,启用了新的地球物理勘测系统,金翔龙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为维护我国大陆架权益提供了重要依据。
【小题3】作为著名的科学家,金翔龙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这与其自身的内在精神是分不开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