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机火车
①父亲扒过火车,在浙赣线上。
②他扒的是拉煤的货车。火车经过车站时,父亲挑着一担米糖,身影如风,和火车进行赛跑。他的脚下,像装了风火轮一样,越跑越快。就在火车驶离站台的一瞬间, 父亲纵身一跃,一手稳稳地托住肩上的担子,一手凌空攀上车门边的把手,三下两下, 身手敏捷地上去了。彼时,天边夕阳正在缓缓坠落,在这个背景的衬托下,父亲站在 火车顶上黝黑的剪影,伟岸,如松。
③其实,这是我理想中的父亲,和儿时连环画上的铁道游击队差不多。父亲个子 瘦小,身单力薄,别说是挑一担米糖追赶火车,就是让他在平地上挑稍微重一点的担 子,也是吭哧半天,举步维艰。但是,他确实扒过火车,在浙赣线上。
④我老家丰城以产煤而闻名江南,素称煤海,浙赣铁路特意在这里设了一个小站, 每天挖出山一样的煤炭,从小站的煤场装运出发,过樟树’过新余,过宜春,过萍乡, --路西行到达湖南株洲,然后换火车头,转京广线南下或者北上。我的家,就在小站 二十里地开外的一个小山村。
⑤1997年冬末的黄昏,万物萧条,母亲挑着一对空箩筐,走在去镇子的路上,父 亲袖着双手,缩头缩脑,亦步亦趋,跟在母亲的背影里?寒风凜冽,如刀,从平原那 边一刀一刀割过来。两个人走到镇上时,又冷又饿,几乎要虚脱。母亲娘家的舅舅住 在镇上,开一铁匠铺。母亲带着父亲在她舅舅的店里,厚着脸皮喝了两碗稀粥,仰仗勇舅担保,在镇子东边的糖坊里赊了六十斤米糖。
⑥和往年一样,母亲摸盟又送了五規路,把担子搁下,紧了紧父亲扎在破棉桃上 的腰带,叮嘱道:“小心点儿,一家人能不能过个年,就看米糖能不能卖出去了,澈 指望你了。”黑暗中,父亲点了点头。母亲又从怀里掏出两枚煮熟的鸡蛋,放进父条 里面衬衣的口袋里,说:“明天你生日,带上吧。”父亲又是点了点头,然后在母亲的注视下,挑着六十斤米糖,一步三颇,嘴边呼呼地冒着白气,像只鸭子一样 晃,朝煤矿火车站的方向一路歪下去。   
⑦不远处的村隐在荒凉的山坳间,灯火稀疏,偶尔几声狗吠,在寒冬的夜纪 中,空荡荡地响起,空荡媒地落下。父亲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凌昆四点|终于到了 煤矿火车站。偌大的车站,空荡无人,几盏昏暗的路灯,亮在半空中,异常冷清。
⑧父亲观望了一阵,然后蹲在铁路脚下,从箩筐里摸出两个用针线缝补起来的大蛇皮袋,将箩筐套在里面扎牢固,还特意在外面留了很长的麻绳。忙完这些,他爬上火车尾部的一节露天车厢,手攥住麻绳的另一头,像用水桶在井里打水一样,站在车 顶边沿,将那两个大口袋吃力地拽了上去。
⑨这时,一盏马灯从板道房里游离出来,灯光昏黄如豆?父亲忙猫腰隐在旮旯里, 心里无比恐慌。那盏马灯一路逡巡,从车头到车尾,走走停停,走到父亲这边的车厢 停住了,父亲听见脚底下有男人瓮声瓮气的嘀咕声:“今天老汉我六十岁生日,高兴 哩,每人发六个馒头。”紧接着,车下扔上来一个塑料袋,准确无误地砸在父亲头上。父亲瞬间明白了什么,忙站起身去看   个穿铁路制服的老人,举着马灯,左脚有
些跛,已经踅回身,一髙一低地朝车头摆去,不时往车厢里扔东西。
⑩原以为神不知鬼不觉,没想到还有一群同路人,更没想大家早已在老人的眼皮 底下。父亲看着老人远去的灯光,温暖无比,他想说些“寿比南山,福如东海”之类 的祝福话,但话到嘴边,还是咽了回去。父亲捏了捏自己衬衣口袋里两枚圆溜溜的熟 鸡蛋,踏脚望了望老家小山村的方向,眼泪无声地涌了出来。
⑪火车是在第二天下午才出发的。火车一声长鸣,浑厚深沉,惊醒了沉睡在煤堆 里的父亲.他蓬头垢面,全身黑乎乎的,像一个挖煤工。父亲探出脑壳,警觉地看了 看四周。冬天的下午,没有阳光,天幕低垂,病恹恹的,满是阴鐘。远处,是枯瘦的 山水,空旷的田野,还有一排排光秃秃的直刺向天空的甶杨树。火车过掉树,过新余, 过宜春,一路呼啸,向西驶去。火车头喷出的一团团白雾,在暗哑的黄昏里,炊烟一 样袅袅升起.把父亲看得如痴如醉.
⑫父亲心想,家里该喂猪打潲,做晚饭了。
(取材于夏阳的同名小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生活中的父亲跟连环画上的铁道游击队队员差不多,擅长奔跑、跳跃,攀爬火车时身影如风,动作敏捷。
B.母亲娘家的舅舅生活宽裕,但不愿招待亲戚,父母只能厚着睑皮喝了两碗稀粥,这反映出贫困年代亲情的淡薄。
C.母亲精明强干,勤俭持家,小说以母亲这一形象衬托父亲形象,说明贫苦生活能使人由懦弱变为坚强。
D.小说选取冬末的黄昏、夜晚、下午等三个时间点展开叙事,并分别穿插环境描 写,使父亲这一形象丰满,富有感染力。
【小题2】在第⑩段中,火车出发前,父亲的眼泪“无声地涌了出来”,而在第的段中, 火车出发后,父亲又“如痴如醉”。这是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父亲是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03 07:05: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梅葆玖的“保守”意义不输于创新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2016年4月25日仙逝,各界同声哀恸。梅葆玖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与福芝芳最小的孩子,梅派艺术传人,北京京剧梅兰芳京剧团团长,代表作《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等,在青衣、花衫、刀马旦等诸多行当,均有较高造诣。
1934年的春天,梅葆玖出生于上海思南路的梅宅,小时候他喜欢研究机械,喜欢吃牛排、比萨、巧克力,后来还喜欢迈克尔·杰克逊、席琳·迪翁,曾经长期专研录音技术,在“文化大革命”不堪回首的岁月里,梅葆玖负责剧团音响,一管就是十多年,其调音水平之高令人称赞。玩音响是梅葆玖一辈子的爱好。近50岁的时候,还去考了驾照,可驾驶卡车……如果不是父母希望他继承梅派艺术,或许梅葆玖的人生会是另外的样子。作为唯一接过父亲男旦衣钵的孩子,梅葆玖10岁开始学艺,13岁正式登台演出《玉堂春》、《四郎探母》等剧。
葆玖先生曾经说,他一生中对父亲的艺术继承多,自己的创作少。因为父亲梅兰芳大师留下那么多优秀的梅派经典,亟须倾注全副身心于抢救和继承,实在无暇顾及新剧目创作。确实如此,如果说葆玖先生的前三十年主要是向父亲学习,在父亲教导与陪伴下演出梅派剧目,他生命的后四十年则一直致力于表演与恢复梅派经典剧目,以及为他众多弟子传授梅派经典。他正式收入门下的徒弟有49个,其中董圆圆、李胜素、张馨月、姜亦珊都是当下京剧行业的翘楚,胡文阁则是唯一的梅派男旦传人。
在这个意义上,他的一生是“保守”的一生,而不是“创新”的一生。然而,梅葆玖先生的“保守”,是为了要“保”住和“守”住以他父亲梅兰芳为代表的京剧传统艺术之精华,为中华民族保住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保”住这份遗产,“守”住梅派的精华,是京剧,尤其是梅派健康发展的基础,他的“保守”的文化意义,丝毫不输于创排几出新剧目。当然,“保守”的葆玖先生并不僵化,他所做的传承不是机械的复制,而是要让梅派的精神通过新一代京剧演员的身体,实现更好的世代传递。如果说“移步而不换形”是梅兰芳先生对艺术传承发展最好的总结,“保守而不僵化”则让梅葆玖先生对梅派艺术有了最好的传承。
梅葆玖先生嗓音甜美圆润,唱念字真韵美,表演端庄大方,扮相、演唱都颇有父亲的风范。梅派艺术的传承之所以需要他的努力,是因为梅葆玖先生拥有从幼时起就和父亲同台演唱的特殊经历,加上家庭熏陶和遗传所赋予的身体优势,这让他能够最深切地感悟和体会梅派艺术的分寸和尺度,所以梅葆玖先生是梅派艺术最好的传人,恰逢传统艺术在当代生活回归的大背景,更唤醒了他强烈的艺术责任感,他毅然将后半生奉献给梅派艺术的传承。正是通过梅葆玖先生和他的学生们的共同努力,梅派成为京剧领域发展势头最好的流派,人才辈出,队伍齐整,梅派艺术的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梅葆玖曾说:“我培养了40多个弟子,父亲的艺术没有断层,将来上天跟我们老头儿我也好交代了。”
梅葆玖先生不仅继承了乃父的艺术,也继承了这样的文化自信。即使在戏曲遭遇整体危机的困难年代,他对以京剧为代表的传统艺术的当代价值、对梅派艺术经典的魅力也始终抱有坚定信念。梅葆玖先生曾说,他最大的遗憾就是在自己本应该发展梅派艺术的年龄恰好赶上了“文革”,“文革”期间,男旦和老戏都不许再演,整整14年他没在舞台上张过一次嘴,而是管了14年音响,待到重返舞台,他格外珍惜每一次演出的机会,不会放过任何一次弘扬梅派艺术的机会,基于此,他才有可能在晚年潜心于梅派艺术的传承,并且通过他和弟子们的精湛演出,让无数青年观众回到剧场,通过对梅派艺术令人回味无穷的直接体悟,发现京剧和传统文化的永恒价值与无穷魅力,进而让中华文化成为流淌在一代青年人身体里的文化基因。
如果说文化是一条河流,葆玖先生就是在为防止河流决堤奋力培土的英雄。在文化冲突与交融中,我们这个民族需要更多这样的勇士,这就是梅葆玖先生的一生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梅葆玖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与福芝芳的儿子,在青衣、花衫、刀马旦等诸多行当,均有较高造诣。
B.梅派艺术的传承之所以需要他的努力,是因为梅葆玖拥有从幼时起就和父亲同台演唱的特殊经历。
C.正是通过梅葆玖和他的学生们的共同努力,梅派成为京剧领域发展势头最好的流派,人才辈出,队伍齐整。
D.对于徒弟、同行来说,梅葆玖亦师亦友,有前辈之大成,却没有长者的架子;而在家人心里,他是永远不生气、不较劲的玖叔。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童年时代的梅葆玖并不喜欢京剧,而是喜欢研究机械,喜欢西方文化,如果不是父母希望他继承梅派艺术,或许梅葆玖的人生会是另外的样子。
B.梅葆玖的一生不是“创新”的一生,而是“保守”的一生,但他的“保守”并不僵化,同梅兰芳先生的“移步而不换形”是一样的。
C.梅葆玖在前三十年主要是向父亲学习梅派,而后四十年则一直一生中致力于表演、恢复、传授梅派经典,因此无暇顾及新剧目的创作。
D.在“文革”期间,男旦和老戏都不许上演,整整14年梅葆玖没在舞台唱过戏,而是管了14年的音响,这是梅葆玖最大的遗憾和痛苦。
E. 梅葆玖是梅兰芳最小的孩子,也是唯一继承其男旦衣钵的孩子。他10岁开始学艺,13岁正式登台演出,嗓音甜美圆润,唱念字真韵美,表演端庄大方。
【小题3】文章认为“梅葆玖先生是梅派艺术最好的传人”,为什么?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科学与人文

科学研究表明,与左半脑密切相关的逻辑思维同与右半脑密切相关的形象思维很有差异,与逻辑思维密切相关的科技活动同与形象思维密切相关的人文活动也很有差异。然而,这种差异,正好相互补充,相互支持,不同而和,浑成一体。人为地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割裂,文理分离,学理工的不知人文,学人文的不知理工,就是所学的专业,内容也很窄狭。这势必严重地妨碍、制约、损害乃至扼杀人的本性、灵性、创造性的发展,势必导致培养出梁思成先生1948 年所讲的“半个人”,也就是“非全人”。

表面看来,科学是求真,解决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问题。它要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回答得越符合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就越真,越科学。科学技术活动主要同逻辑思维紧密联系,思维极为致密、严格,步步为营,不能越雷池半步。而人文是求善,解决精神世界的认识问题。它要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应该如何做?回答得越有利于人民就越善。人文活动主要同形象思维紧密联系,思维极为开放、奔放,规矩虚位,妙想天开。但是,科学与人文又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

科学与人文都有着明确而强烈的追求。一个追求真,一个追求善,追求者都在为所追求的美好而献身,一生无悔。诺贝尔奖获得者、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克里克自传的题目就是“疯狂的追求”,曹雪芹在《红楼梦》开始就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切献身于自己所追求的崇高事业的人,都是将一生与事业融为一体,如同苏轼赞扬一位画竹者时所写:“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这是一个人所具有的最崇高的素质。何况,真与善不可分割,真、善与美往往也是浑然一体的,求真、务善、完美。其中也包涵着“新”,发现、发明、创造、创新。《老子》讲得何等深刻:“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一个对自己事业的执著追求者,人可谢世,而精神、事业、价值却万古长青。科学与人文都承认客观实际,努力揭示客观本质,认识与尊重客观规律。因此,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干万件事,格物,致知,充分重视调查、实践、研究。科学技术固然如此,文学艺术也不例外。“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自横”二字准确地描写了无人的小舟在溪流急涌时,是横在溪流中,而不是依水流而纵置,这是水力学原理所致。“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紫”一字不是虚构,不是乱造,而是正确地反映了在一定条件下光发生“漫射”的结果。还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中的“直”、“圆”、“低”、“近”等字,既是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又完全符合科学原理。苏轼说:“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如同科学一样,人文也力求透过现象,揭示客观本质。一个漫画家画某个人,不管如何美化或丑化,不管如何夸张,漫画几笔,确如其人。为什么?关键就是这几笔!这几笔就是现代数学一个分支“拓朴学”中的“特征不变量”。“拓朴学”是研究图形的,研究图形在各种变化中有哪些东西始终不变,这就是“特征不变量”,即事物在此条件下最具有本质的东西。漫画的几笔,在任何夸张即在任何变化下,仍能准确地反映其特色,揭示其本质,即所谓“神似”,不似的最似,而决非“形似”。这不是“特征不变量”是什么?严肃音乐中的主旋律,京剧中所谓“神似”的动作与意境,都是科学中的“特征不变量”。

人文也力求研究、认识与掌握客观规律。科学是求真求是,文艺创作又何尝不是如此?

“文以载道”,“道”就是客观实际及其本质与规律。一部《红楼梦》包含了大量的科学结论与人生哲理;一篇《种树郭橐驼传》揭示了种树的规律,道出了“无为而治”的本质;一篇《游褒禅山记》揭示了达到成功的三个条件:有志,有力,客观条件,多么准确!一篇《阿房宫赋》揭示了一个政权兴亡的规律。至于《徐霞客游记》、《水经注》等是科学著作,还是人文作品,更是难以分开了。

科学与人文共同培育人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事业上的成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占了80%。美国丹尼尔·戈尔曼在《情感智商》中指出,情感智商比智商对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与生活的幸福所起的作用远为重要,所占比例达80%。其实,这里所讲的情感智商就是非智力因素。丹尼尔·戈尔曼在中文版序言中,将情感智商归纳为五个方面,概括地说,就是自我管理与调节人际关系,这正是人文所应解决的问题。只要研究一下《论语》中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就完全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甚至比这更为丰富更为深刻。孔子讲的“仁”,核心就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一方面,“君子成人之美”,“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忠”;另一方面,君子“不成人之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恕”。而这一切应建立在承认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即科学的基础上。《大学》开章明义讲了“大学之道”后,立即指出“格物”、“致知”是平天下、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的基础。格物,研究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致知,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这就是科学。

(摘编自杨叔子《融则利而育全人》)

【小题1】下列对“格物”、“致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格物”、“致知”就是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干万件事,充分重视调查、实践、研究。
B.“格物”、“致知”就是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一切都要建立在承认客观实际,即科学的基础之上。
C.“格物”、“致知”,按照《大学》的观点,是平天下、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的基础。
D.“格物”、“致知”就是要深入探索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推究其原理法则,并把它总结为理性知识。
【小题2】下列对于“特征不变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漫画家在画某个人时,不管如何美化或夸张,寥寥数笔就能确如其人,这就是“特征不变量”。
B.现代数学中的“拓朴学”在研究图形变化时,把那些在一定条件下最具有本质的东西叫做“特征不变量”。
C.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所谓“神似”,不似的最似,决非“形似”,实际上这就是“特征不变量”。
D.严肃音乐中的主旋律,京剧中所谓“神似”的动作与意境,都是科学中的“特征不变量”。
【小题3】文中说:“文学艺术尊重客观实际,承认客观实际。”下列不能作为其证据的一项是
A.“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中的“自横”二字准确地描写了小舟在水力学原理作用下的情景。
B.“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中的“紫”字正确地反映了光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漫射”的结果。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中的“直”和“圆”,既是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又完全符合科学原理。
D.《红楼梦》里包含了大量的科学结论与人生哲理,《种树郭橐驼传》揭示了种树的规律,道出了“无为而治”的本质。
【小题4】下列能够说明“科学与人文都有着明确而强烈的追求”的一项是
A.科学重在求真,人文重在求善,科学家和人文学者都渴望献身于自己所追求的美好事业,无怨无悔。
B.诺贝尔奖获得者、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克里克的“自传”题目就是“疯狂的追求”。
C.曹雪芹在《红楼梦》开头就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D.一切献身于自己所追求的崇高事业的人,都会像苏轼笔下的画竹者那样:“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家与人文学者在思维方式上具有明显的差异,如果能够相互补充,相互支持,就能达到互利双赢,获得成功。
B.真、善与美的追求应该是一致的,求真、务善、完美的同时,自然也包涵着发现、发明、创造、创新。
C.《老子》“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是说一个人只要对事业执著追求,即使死去,其精神也会不朽。
D.“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映了孔子所讲的“仁”的核心。
【小题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逻辑思维与左半脑密切相关,所以一般说来,科技工作者的左脑特别发达,而右脑则相对较弱。
B.人为地将科技与人文割裂,文理分科,学文的不知理,学理的不知文,导致我国学生创造性严重缺乏。
C.梁思成先生1948 年所讲到的“全人”,不仅要具有科学技术的素养,同时也要具有比较深厚的人文素质。
D.丹尼尔·戈尔曼把情商概括为自我管理与调节人际关系,这是人文所应解决的问题, 而与科学关系不大。
【小题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对一件事情的性质和原因,我们要力求符合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对怎样做好一件事情,则要力求利益的最大化。
B.从我国对大学生的调查和丹尼尔·戈尔曼的论述来看,智力因素在一个人的事业和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并不重要。
C.表面上看,科学是求真,注重客观世界,人文是求善,注重主观世界,但二者又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
D.与《游褒禅山记》、《阿房宫赋》不同,对《徐霞客游记》和《水经注》,有人把它们归入科学著作,有人则归为文学作品。
E.孔子在《论语》中对颜回的评价,虽然没有认识到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但比丹尼尔·戈尔曼的论述更丰富,也更深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张颂:留下中国好声音
高靓
①他的名字远没有他的学生们那样家喻户晓。敬一丹、李瑞英、罗京、贺红梅……这些活跃在中国播音主持行业的绝对主力们,心中却都有他的名字。张颂,中国播音学理论奠基人,播音主持艺术教育的重要创始人之一,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第一任院长,在这个冬天离开了我们。
②萧瑟风中,古运河畔,11月28日,张颂的学生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他的追思会。在昔日熟悉的校园里,他们找寻一位白发苍苍、神采奕奕的老者,找寻那个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好声音。循着声音和记忆,寻找一个与中国播音事业同在、因播音艺术教育而延续的生命。
③李瑞英永远也忘不了第一次见到张颂的情景。那是1979年,李瑞英在学校门口看到一位举止温和、衣着随意的长者,认定是传达室的“大爷”,随口问了一句:“大爷,您说我能考广院吗?”“你读一段报纸让我听听。”长者笑呵呵地说。李瑞英顺手拿起桌上的报纸读了一小段。长者对她说:“我看可以。”李瑞英走进考场时,不禁怔住了:这位主考官,不就是在学校门口遇到的那位“大爷”吗?
④“为什么这么多学生,都觉得张老师跟自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想就是因为他慈父般的关爱。”李瑞英说。这种爱,源自他对播音人才由衷的爱惜和呵护。今年年初,被确诊为食道癌晚期的他,向学校隐瞒了病情,坚持给本科生做了最后一次讲座。2011级本科生孙超峰说,先生的叮嘱言犹在耳:“要提高自己的鉴别力,不羡追星族’的狂热,而取‘研究者’的冷静。”
⑤李瑞英播音语言表达课被张颂打了79分,跑去找老师“理论”,因为她当三好生只差一分。“张老师说了一句话,让我一辈子都忘不了,他说‘难道你学习就是为了评上三好生吗’,现在,每当我在工作中遇到一些委屈、困难,我都会想到老师的这句话。”如今,李瑞英也给自己的学生讲这个故事,告诉他们“人如果克服不了心中的小我,就无法做一个大我”。
⑥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教师李凤辉是张颂的第一个博士生。他记得,老师看完他的论文初稿后,语重心长地说:“凤辉呀,你必须站在中国播音学的土地上进行播音学的理论建设。”于是,论文被要求重写,毕业面临延期。
⑦面对当今“明星”辈出的电视荧屏,张颂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对“口语至上”,反对主持人“演艺化”,反对话语权力的萎缩或泛滥。他告诫学生:“电视节目主持人是公众形象,要体现国家形象、群体形象,他们的语言权力是神圣的,怎可等闲视之?”
⑧“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张颂的这条要求,播音专业的学生无人不晓。张颂说,播音员、主持人的创造性,能够催生有声语言表达的典范,要在广播电视中,传播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精品。不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中国普通话测试标准的制定者之一,是普通话推广工作的重要支持者。
⑨让声音带着我们穿越时光,北京广播学院为45周年校庆而搭建的舞台上,一束光照在一位银发飘飘的老者身上,他朗诵着那首《白头发唱给黑头发的歌》,就像他自己的写照:“我的头发白了,是的,可是我是多么爱听黑头发的歌声,我们奋斗了一生,值得!”
(摘编自2012年11月30日《中国教育报》)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点明敬一丹等活跃在中国播音主持行业的绝对主力都是张颂的学生,用事实说明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主持人。
B.学生们纷纷从四面八方赶到母校,以了却重见张颂白发苍苍、神采奕奕的容貌,重温那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声音的心愿。
C.文章第③段详细叙述了李瑞英与张颂第一次见面的情景,这个细节生动地体现了张颂是一个举止温和、衣着随意的长者。
D.文章第⑥段叙述了李凤辉撰写博士论文一事,表现张颂对学生寄寓了立足中国本土、进行播音学理论建设的殷切希望。
E. 张颂不仅是中国播音学理论奠基人,而且是中国普通话测试标准的制定者之一,他还是普通话推广工作的重要支持者。
【小题2】第④段划线的句子“不羡‘追星族’的狂热,而取‘研究者’的冷静”,文中还有哪些内容体现了张颂的这一要求?(4分)
【小题3】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标题“张颂:留下中国好声音”的含义。(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西媒:联合国警告太空垃圾正威胁地球通信

(1)西媒称,人类最大的垃圾场之一就位于我们的头顶上方,但肉眼看不见它。联合国警告说,数千吨废金属正在威胁我们星球上的通信系统。

(2)据西班牙《先锋报》网站9月1日报道,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处主任西莫内塔·迪皮波对记者说:“随着太空事务参与者以及向太空发射的物体数量不断增加,这个问题正变成国际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

(3)自1957年太空竞赛开始以来,超过5000次发射活动在轨道上累计留下了大约2.3万个物体。根据欧洲航天局的数据,这些物体中只有约1200个是正在运行的人造卫星。一个大问题是,卫星或火箭碎片等其他轨道设备之间的碰撞会产生更多垃圾。

(4)而且情况在不断恶化,因为这是一种连锁效应,轨道上的物体越多,发生新碰撞和产生更多漂浮垃圾的可能性就越大。

(5)欧洲航天局估计,约有75万个长度超过1厘米的废弃物体正在以极快的速度绕地球飞行,一旦它们撞击卫星或空间站,可能会造成严重破坏。

(6)报道指出,目前还没有针对这个问题的技术解决方案,唯一可行的措施就是防止产生新的废金属碎片。

(7)迪皮波说:“虽然将通信卫星网络送上轨道的新趋势可能会有利于通信技术的发展,但也有可能产生更多的太空垃圾,因为发生碰撞的风险更高,而且每年的发射次数也将变得更多。”

(8)“关于这些卫星网络的另一个担忧是,它们可能会产生光污染,进而使太空观测和研究受到影响。”迪皮波强调:“与任何其他太空活动一样,必须权衡卫星网络带来的好处和风险。令在太空部署卫星网络的程序保持透明和加强国际合作,对于缓解太空垃圾问题和确保未来太空环境安全至关重要。”

(9)地球上的许多活动都依赖于太空环境,因为进行电话呼叫或金融交易时,以及使用地理定位或查询时间等服务时,都需要用到卫星传输的数据。

(10)迪皮波说:“由于存在碰撞风险,通信卫星以及太空中的所有功能性设备,都面临着太空垃圾的威胁。”

(11)迪皮波说,国际社会致力于为子孙后代保护太空环境,这符合人类的共同利益。联合国呼吁各国政府和企业自觉采取措施,减少太空垃圾的产生。目前还没有强制性的国际法规来限制参与太空竞赛的国家和企业产生太空垃圾。

(摘《参考消息》2019年9月6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空垃圾威胁地球通信的问题正变成国际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
B.自1957年太空竞赛开始以来,在轨道上累计留下的物体,只有大约一半是正在运行的人造卫星。
C.太空垃圾不仅包括遗留物体,还包括卫星或火箭碎片等其他轨道设备之间的碰撞产生的垃圾。
D.进行电话呼叫、金融交易、使用地理定位、查询时间等等,都需要用到卫星传输的数据,而卫星传输等许多活动,依赖于太空环境。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三节的数字列举属于事实论据,突出了太空垃圾数量之多,体现了文章的科学性,增强了说服力。
B.防止产生新的废金属碎片是目前唯一的可行性方案,除此之外,目前还没有针对太空垃圾的技术解决方案。
C.缓解太空垃圾问题和确保未来太空环境安全,为子孙后代保护好太空环境,这符合人类的共同利益。
D.目前参与太空竞赛的国家和企业,其行为或多或少会受到限制,限制主要来自致力于为子孙后代保护太空环境的国际社会,还来自强制性的国际法规。
【小题3】根据材料,简要概括为缓解太空垃圾问题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今天中国人的生活中,儒家思想仍不失为颠扑不破的真理,仍然是一股活的力量,还会影响我们民族的立身处世之道。

在西方读者看来,孔子只是一位智者,开口不是格言,便是警句,这种看法,自然不足以阐释孔子思想其影响之深而且大。若缺乏思想上更为深奥的统一的信念或系统,纯靠一套格言警语,而支配一个国家,像孔子思想之支配中国一样,是办不到的。

筒捷地说,孔子的思想是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以伦理为法,以个人修养为本,以道德为施政之基础,以个人正心修身为政治修明之根底。由此看来,最为耐人深思的特点是取消政治与伦理之间的差异。其方法为一个伦理性的方法,与法家以严刑峻法为富国强兵之道截然不同。孔子的学说要求人对人类与社会负起当负的责任,所谓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此点与道家的适世玩世又大有不同。实际上,儒家思想所持的是人道主义者的态度,对全无实用虚无缥缈的玄学与神秘主义完全弃置不顾,而是只注重基本的人际关系,灵异世界神仙不朽又有何用?这种独具特色的人道主义中最有力的教义,是“人的标准就是人”。就凭这条教义,一个常人只要顺着人性中的善去行动,就算初步奉行儒家的为人之道了,并不必在什么观念信仰上去寻求神圣理想中的完美。

更精确点说,儒家思想志在重新树立一个理性化的封建社会,因为当时周朝的封建社会正在趋于崩溃。儒家思想主张阶级分明。要了解这种情形,我们必须回溯到孔子当时封建制度崩溃以及此后数百年内的状况。当时中国领土内有数百大大小小公侯伯子男等级的国家,各自独立,其强者则国土与国力日增,时常与他国兵连祸结。周朝天子名为华夏君王,统治全国,实则徒拥虚名,衰微已极。直至孔子及以后之孟子,虽周游列国,干谒诸侯,求其施仁政,拯百姓于水火,但亦不屑于一朝周帝。这颇与其所主张之建立理性社会,尊崇周王之学说相矛盾。因当时国内情势纷乱已极,周室衰微,天朝荏弱,纵然前往朝见,终无大用。各国间虽订有条约,转眼粉碎,结盟和好,终难持久。养兵日众,捐税日增,强凌弱,众暴寡。国与国间随时会商,真是舌敝唇焦,不见成功。学人智者开始定攻守之计,和战之策。当时国界之分渐渐混灭,学者智士周游列国,朝秦暮楚,亲疏无常。而古礼失,尊卑乱,贫富悬殊,政教乖误,此等混乱失常遂使思想锐敏之士,劳神苦思以求拨乱返治之道。在此种气氛中,更兼以思想之极端自由,智慧明敏之士,遂各抒己见,如百花齐放,竞妍争香,乃形成中国哲学之黄金时代。

而孔子,则如现代的基督徒,他相信道德的力量,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艺术的力量,相信文化历史的传统,相信国与国间某种程度的道德行为,相信人与人之间高度的道德标准,这都是孔子的信念。

(林语堂《孔子思想的特性》,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不仅是一个智者,还以其丰富厚重的思想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立身之道。这是中外学界对孔子的共同认识。
B.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注重人际关系,尊崇人性中的“善”,并以此作为治国理政之道去追求实现理想的完美。
C.在孔子的理性社会里,要实现政治的修明,没有法家之“法”,取而代之的是个人修养、社会伦理和道德力量。
D.儒家思想立足现实,强调人应该担负的责任,既和适世玩世的道家大有不同,也摒弃了毫无价值的玄学与神秘主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点明孔子思想的价值和影响,然后由概括分析到具体分析层层深入地对孔子思想的特质进行阐释。
B.文章由今及古,评古论今,纵横开阖,作者阐析纷繁复杂的史实,语言凝练雅致,句式整散交错,说理透辟深刻。
C.文章第四段立足于时代大背景,分析了孔子思想产生的外部原因,彰显了孔子在乱世中弥足珍贵的信念及力量。
D.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如中西方观念对比,儒家与不同学说对比,孔子的执着与他为执政者不屑对比,揭示了孔子思想的价值和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所代表的儒家主张做人要有社会担当,以天下国家为己任,而道家主张适世玩世,因此儒家是理性的,道家是感性的。
B.儒家把“追求人的标准就是人”作为最有力的教义,这无论是对于过去,还是当今我们民族的立身处世之道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C.对于周室王朝,孔孟在学说上尊崇但实际行为却不屑,这是因为他们认识到,周室衰微对他们实现志向终无大用。
D.当时天下情势纷乱,国运没落,却迎来了思想的黄金期,各路学说精彩纷呈,但百家争鸣也引发了人们对文化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