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四)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老去的木匠
王贵宏
①老一辈的木匠,都渐渐老去了。生活在不断发生变化,工厂可以批量生产,那些靠木匠一斧一刨做出来的手工家具却正在一点点地消亡……
②木匠们几十年的手艺都集中在锯、斧、刨、墨线、凿子等工具上,原本一堆粗糙的木材几天工夫便成了一件件漂亮的家具。木匠们对工具很爱惜,干完活都整齐地放在一个帆布袋里。这些工具轻易不借人,也不允许别人随便动。过去没有电锯、电刨等机器,板方都是木匠用锯“哧啦、哧啦”一下一下地破出来,细碎的锯末在空中飞扬,像细碎的雪花。推刨的木匠弓着腰,前一步后一步一遍遍刨着凸凹不平的木料,薄薄的刨花片片飞散,像木头里开出的花朵。
③木匠同许多匠人一样,靠手艺吃饭,用辛苦赚钱。但也有做木工活不为稻粱谋,偏偏上瘾成癖的。明熹宗时,正是国难当头、内忧外患的时期,明熹宗却不务正业,不听先贤教诲去“祖法尧舜,宪章文武”,而是对木匠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整天与斧子、锯子、刨子打交道,只知道制作木器,盖小宫殿,将国家大事抛在脑后,成了名副其实的“木匠皇帝”。
④木匠的手艺有高低之分,手艺高超的木匠做的家具往那一放,俨然一件工艺品,人见人夸。所以顶级木匠活应该被称作“木器艺术”。一流的木匠都是雕刻大师,不仅能在木料上雕龙刻凤,而且那些手艺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他们做的木器不仅有实用的家具,也有可堪称精美的艺术品,可流传百世。从那些久远年代的木器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某种温和与淡定。它会让人感到:真正的木匠,靠的不仅是经验和技艺,更多的还是情怀与思想。这样的木匠,是真正的手艺人,他的作品镌刻下了自身的语言和立场。
⑤木匠一生,与木为伴。他应该明白树木是有血肉经脉的生命体,他应该听得懂树木生长衰老的声息。对木匠来说,从一棵树到一块木材,那绝对不是生命的消亡,而是生命质地的变迁和飞跃。木匠必须用自己的手艺,让那些记录着树木沧桑年轮的树纹,以实用与艺术的姿态,来展示生命的重生。
⑥木工房有最独特的音乐和令人迷醉的木香,有木头世界里最奇妙的花纹和美丽的雕绘。如今想想,木匠的动作与姿态,蕴含着力量的壮美和灵巧的秀雅。那不断诞生的家具、木器里,有流行时尚的韵味,也有流传收藏的价值;有传统的延续,也有创新的思想。木匠人的手是粗糙的,而作品却是精致的。真正的手艺人生,就是手工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⑦如今,木匠和他们的手艺渐渐远去,让人十分怀念……(选自“新华网”)
【小题1】谈谈你对标题“老去的木匠”的理解。
【小题2】请赏析第②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小题3】如何理解第⑤段中“从一棵树到一块木材,那绝对不是生命的消亡,而是生命质地的变迁和飞跃”?
【小题4】你还知道哪些传统工艺正在消亡?请举出两个例子。针对这种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10 09:25: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 17 题。

夜游者

李雪峰

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匆匆忙忙吃过了晚饭便熄灯睡觉,一盏盏晕黄的灯很快就接二连三地熄灭了。夜幕上银钉似的星粒显得越来越稠,越来越亮。只几支烟的工夫,村庄便沉进那寂寂的梦中去了。这时还没有彻底睡熟的,只有村庄里那几只余兴未尽的狗。它们把耳朵贴在地上,谛听从大地深处传来的更远的声音,些许的风吹草动,些许的云影飘移,它们就会狂叫起来。狗叫声飘出村巷,飘到庄外冥寂的田野里,瞬间便被夜色给湮灭得无声无息了。

在给村庄看青的夜里,我喜欢提着长长的手电筒在庄里庄外踢踢踏踏地走来走去。在月光如水的深夜,在村庄外的野地里,或者在村头的大路上,我常常和一两个孤独的老人不期而遇。他们有的抄着手佝偻着腰身在夜晚里踟蹰而行;有的满腹心事的一个人拖着蹒跚的瘦弱影子,缓缓地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我遇到过村南大柳树下的四大爷,他总是在庄北的山脚旁晃荡,老迈瘦弱的身子甚至踏不出一丁点儿脚步声。还有那白发稀疏、一脸苍凉的六根爷,他总是在庄南的坟地旁,有时停下来抬头呆呆地仰望头顶的星星或月亮,有时轻轻地长叹几声或者轻轻地咳嗽。

我想不明白这些老人为甚么喜欢这样一夜一夜地晃荡,但我并不打扰他们,只是蹲在守青的窝棚里,忍不住一个人反复地揣度:他们如此寂寞地在村庄里夜游,是在怀想曾经的年轻时光,还是在搜寻已逝岁月的影子?是人生暮年的一种不甘,还是灵魂对短暂生命的一种挣扎?是对自己以往生活场景的一种追溯,还是对流年碎影的一种拣拾? … …

生命的苍凉让我对夜晚深处形影相吊的蹒跚充满了怜悯。我知道,在所有的村庄里,在所有村庄冥寂空旷的深夜里,都有这样的老人在默默地夜游。他们在这村庄四周的田野里劳作了一辈子,生活了一辈子。他们曾经在这村庄里朗声大笑或者破声嚎啕过,也曾经在村庄里主宰过卑微过或屈服过,但一切都离他们远去了。他们曾经嗵嗵作响吓得鸡飞狗跳的脚步,现在甚至吓不息那些草丛中叽叽的虫鸣;他们曾经虎虎生生的腰板,现在甚至挟不动夜晚里的一丝微风。他们像一滴即将被泥土涸干的露珠,像一声转瞬就被冥寂消散的无奈叹息,除了在这空旷无人的深夜一个人静静地怀想,他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然而,直到有一天夜晚,当我满腹心事下楼去街上散步时,我才蓦然清楚——夜游是一种多么幸福的寂寞啊。他们的前边,是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庄;他们的身旁,是他们春种秋收了一辈子的小路和田塍;吹拂他们的,是他们熟稔了一辈子的乡野夜风。村庄、田野、山岗、河流,不但是他们细细咀嚼与回想的真实场景,而且是属于他们自己一个人的世界。月亮、星子、流萤、虫鸣,一直都是他们苍老心灵中永恒的生命天幕。

而我们呢?浮萍一样被生活的风左右着,从一个小区到另一个小区,从一个街道到另一个街道,甚至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从一块大陆到另一块遥远的大陆。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拥有月夜里神定气闲地静静踱游,也不清楚有多少人还能拥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村庄,甚至不清楚还有多少人能让自己的思绪穿过小区、越过街道、飞过城市,在山野泥土间默默地踌躇。

但我一直梦想着

【小题1】文章写到了夜游时的寂寞,请问前两段是如何表现这种“寂寞”的?
答: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夜游是一种多么幸福的寂寞”?请简要作答
答:


【小题3】文章是围绕“夜游者”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答:

【小题4】文章以“但我一直梦想着”结尾,有人认为这样的结尾好,有人则认为这样的结尾不好。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没有地址的信
这是G省,山是大山,村是穷村。
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对蒋晓梅来说,喜悦和愁苦几乎同时挂在她那弯弯的眉梢上。
虽然对于蒋父家的丫头考上大学早有预料,但这一天真的来了,那些七老八十的留守老人还是异常兴奋,他们把蒋父家那又矮又黑的小屋挤得水泄不通。但立即,哀叹声也塞满了屋子。面对接下来四年高昂的学费,不要说一条腿的蒋父,就是把整个小村都抖搂个底朝天,也供不起啊!人们至今还想不明白,为什么蒋父一个人死撑硬顶愣是要女儿读书,还非得送进大学不可。在这个重男轻女的穷山村里,不要说一个丫头,就是男孩,也没几个读完初中的。人们都说他中了邪了……
送走了乡亲,蒋晓梅对父亲说:“爹,我们老师说,现在大学有绿色通道,先入学,学费可以通过助学贷款啥的慢慢解决……”
蒋父猛吸一口土烟,点点头,没吭声。
“爹,我今天……可不可以问你,你到底为啥这样苦巴巴地供我念书?”蒋晓梅怯生生地小声问父亲,因为以前她只要一问这个,父亲就瞪眼,甚至还打过她。
这次蒋父没有瞪眼,更没有打骂女儿,而是转身从床下拖出一个破旧的木箱子,然后从里面抠出一个塑料皮包裹的布袋子,解开,里面是发黄的字条。蒋晓梅接过字条,发现上面有几行字。
“丫头,你念给我听听。”蒋父郑重地坐直腰板,像一个听话的小学生。
蒋晓梅仔细辨认着有些模糊的字迹,念道:“缺衣少食只是一时的贫穷,没有文化,将永远难以摆脱贫困。希望穿上这件衣服的小朋友一定要读书,好好读书直到上大学。如果今后孩子上学有困难,请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全力帮助你!绝不食言!联系地址海光市文昌路建德巷九号,电话2678336……”晓梅念完一头雾水,问“爹,这是哪儿来的?”
蒋父说:“丫头,还记得十年前,咱们这里遭过雪灾吗?全国各地给咱捐钱捐物……那天,我去乡里领救灾衣物,看见那件小孩穿的红色羽绒服,就给你领回来了,你说从没穿过那么暖和的衣服……这张字条就是在那件羽绒服的口袋里找到的,我问村里会计写的啥,他当时念给我听,我……不知道为啥,当时就觉得这城里的好心人说得在理,就……”
蒋晓梅问:“你联系过人家?”
蒋父摇头:“以前从来没有!”
蒋晓梅心头一颤:“爹,那……你留着这个啥意思?”
“我留着它,是在快支撑不住的时候,就偷偷拿出来看看,虽然你爹一个字不认识,但这上面说的话,我都记在心里……”停了停,蒋父说,“但是,今天在镇上,我打了那个电话……”
“爹,你想问人家要钱?”
“不,我是想告诉好心人,我女儿没有像村里的其他女孩那样早早地就嫁人了,然后就像她们的母亲一样祖祖辈辈都这么活下去……我女儿考上大学了,不会跟其他的山里女孩一样了,熬出头了!我要谢谢他……”
“人家怎么说?”
蒋父摇摇头:“电话打不通,说是没这个电话……我想,可能是电话号码错了,或者换了号码,但是不还有地址吗?丫头,给人家写封信吧,告诉他,没有十年前的字条,就没有你的今天……”
对于十年前的那次捐赠,胡美娟几乎没了印象,可当她打开那封由原住地街道辗转而来的挂号信,看到那熟悉的字迹时,心里咯噔一下子。世事沧桑,她的住址已经变换了多次,原来的地址不复存在,更要命的是,那个电话号码不仅升了八位数,当时匆忙中还忘了写区号。她把那张复印的字条拿给老伴儿看,老伴儿也惊愕不已,说:“老婆子,真没想到啊!人家不仅把咱写的字条保留到现在,还真的兑现了我们的期望。人家孩子考上大学了,肯定需要帮助啊!”可老两口反复看信,里面除了说些感谢的话,没有半个字提到钱或者需要帮助。更为奇怪的是,寄信地址一栏写着“地址内详”,可里面却没留下地址。信的末尾落款是:一个即将上大学的山里女孩。
胡美娟说:“老头子,这是怎么回事啊?”
老伴儿说:“怎么回事你还不明白吗?人家十年后才跟咱联系,并且不提帮助的事,不留地址,就是告诉咱,他们接受了我们的嘱托,并且兑现了……这是一个多么倔强而自尊的孩子啊!”
“我刚才上网查了一下,当年发生雪灾的地区,至今还是国家定点扶贫的特困地区,你想想,把一个女孩子一步步送进重点大学,该付出多少艰辛啊!”胡美娟越说越激动,“老头子,我们立即动身,去找到那个家,也兑现我们十年前的许诺。”
“对,就算她不告诉我们地址,也不说是哪个大学;就算找不到那个穿羽绒服的孩子,找不到保留这张字条的家庭,我们也要去兑现承诺,因为,那里还有许多渴望帮助的孩子和家庭……”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蒋父虽没有惊天动地之举,但其倔强的形象十分鲜明,比如,供女儿上大学,从未写信向人求助,十年来一直珍藏着字条。
B.本篇小说以其短小的篇幅展现了广阔的社会背景,比如,在文章开篇描写蒋家“又矮又小的小屋”,蒋晓娟对父亲说“现在大学有绿色通道”等。
C.本文虽然没有华丽、诗意的语言,也没有英雄人物般的豪言壮语,但在朴实的内容里,却藏着动人的温暖,让人感动不已。
D.当蒋晓娟念字条时,蒋父坐得“像一个听话的小学生”;他虽然不识字,但将上面的内容牢记在心里。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字条的珍视和对美好的向往。
【小题2】有人说:“感动是可以传递和生长的。”请结合文本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小题3】小说虽然是围绕“助人”这件小事展开,但内涵丰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文化安全:最有力的维护是创新
艾斐
在文化全球性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文化主体之间的实力不均衡、信息不对称以及文化发展程度的差异和抗冲击能力的不同,很容易使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文化面临安全风险,文化传统、文化资源特别是文化价值观和文化创造力受到压制与削弱,甚至还会招致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殖民。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因此,维护文化安全成为各国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防范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但防范决非封闭自囿。最有效的防范,永远都是自强自律;警惕对民族文化采取虚无主义、把群众文化看做“下里巴人”的态度,更警惕一味崇洋媚外,紧紧盯着国外的领奖台,把文化创造的着眼点一股脑儿放在对奖项的拼争上。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自律自强还要求我们警惕在文化建设与文化创造中的趋利、媚俗、浅薄、浮躁、恶搞、收视率为王、“娱乐至死”等现象,切实回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上来。而最有力的维护,则始终都是开拓创新。因为,对我国文化安全构成威胁的,除了诸多外部因素,内部开拓创新不足也是重要原因。  
相较于中国5000多年的文化积累与文脉延亘,只有200多年建国史的美国为什么能拥有文化强势并称霸全球?关键就在于其始终坚持开拓创新。他们在文化创造中不仅将从欧洲带去的骑士精神、绅士精神和现代科技发挥到极致,还从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东方文化中“猎取”要件和元素。花木兰、孙悟空、熊猫、武术,以及《道德经》《论语》《庄子》《易经》《孙子兵法》和四大名著等,就常常成为其开发新项目和创造新产品的素材。不独美国,日本、韩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在其文化产业的生产链上也少不了中国文化元素。  
面对安全威胁若单纯防堵与抵挡,效力不大。只有不断加大我们自身的开拓创新力度,充分挖掘中华文化资源,创造出足以征服人心的文化产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文化与其他一切“物”的本质区别在于,它只有从被吸引、认同、接受、欣赏、消化与感动的过程中,才能获得生命并产生价值。  
有效的文化安全屏障要在主动进取中而不是被动圈地中筑起,这是由文化的本质特性决定的。  
文化有活力有魅力,是传播、影响和发挥功能的前提,也是维护自身阵地的基础。只有开拓创新,才能把文化资源化成精品佳作;只有精品佳作形成阵势,才能产生文化魅力;文化有魅力、有召唤力,才能在全球化交流中实现自身的壮大与发展,维护文化安全的信心与能力才会不断增强。文化的特性以及文化交流的形势提醒我们,维护文化安全,需要我们有效防范,更需要我们开拓创新,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  
文化安全是民族传承、国家稳定、人民得享文明之光的重要保障,坚决而持久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势在必行。在文化创造、文化建设和文化服务的全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以中华文化为本体,在此基础上进行选择性和包容性的吸纳,进行开放式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文化交流融合中赢得主动权,保持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3月15日24版)
【小题1】下列有关“文化安全”问题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安全问题是指文化传统、文化资源、文化价值观和文化创造力受到压制与削弱,甚至招致发达国家的文化殖民而带来的风险问题。
B.文化安全问题的产生往往缘于文化交流过程中文化主体之间的实力不均衡、信息不对称以及文化发展程度的差异和抗冲击能力的不同。
C.防范文化安全风险,须靠自强自律,发展民族文化,抵御外来文化,警惕各种不良文化现象,让创作导向真正围绕人民这个中心。
D.防范文化安全风险,除了要解决许多外部因素之外,还要立足于内部,实现文化创造、文化建设和文化服务等方面的开拓创新。
【小题2】(小题2)以下对文化“开拓创新”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开拓创新,不仅仅是让民族文化得到充分发展,还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从中获取创造新产品的素材。
B.开拓创新,要靠充分挖掘中华文化资源,创造出足以征服人心的文化产品,而不是靠单纯的防堵与抵挡。
C.开拓创新,要吸收消化有价值的外来文化以发展壮大中国文化,但不能无选择性地全部吸纳而丧失自我。
D.开拓创新,是保持我国文化在世界的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并进一步增强抗冲击能力,始终不受非本土文化影响的关键。
【小题3】(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维护文化安全,最有效的防范是自强自律,最有力的维护是开拓创新。防范是针对外部因素而言,维护则是针对内部因素而说。
B.只有200多年建国史的美国能称霸全球,原因在于其拥有世界上最先进而强势的文化,这种文化既有欧洲因素,也不乏中国元素。
C.文化有活力有魅力,是传播、影响和发挥功能的前提,也是维护自身阵地的基础,还是增强维护文化安全的信心和能力的重要条件。
D.只要始终坚持以中华文化为本体,在此基础上进行选择性和包容性的吸纳,进行开放式的发展,就能在文化交流融合中赢得主动权。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主要由商业需求尤其是互联网需求推动,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广度、深度是前所未有的,同时也面临着与产业发展的广泛结合问题。对传统产业而言,这是推动产业提升的重大契机,通过其深入应用,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互联网作为“传动机”可以将人工智能应用到各个具体行业,为传统产业的效率提升奠定基础。例如跨媒体感知计算技术的发展,将为一系列存在安防需求的行业,停车场、银行、学校、仓储物流等提供人脸识别等智能化应用。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动力机”,人工智能将为各个行业尤其是实体经济的变革提供全新视角。
新一代人工智能将在制造、农业、物流、金融、商务、家居等6个重点行业进行融合创新,在能源、旅游、医疗等各个领域也都有着广阔的创新空间。在看到机遇的同时,也要注意到融合创新面临的新挑战。例如对于传统企业而言,独立开发和应用所需的投入很大并有失败的风险;平台型人工智能和互联网企业会利用技术优势进行垄断;人工智能在观念、政策、法律上的支持还需加强,等等。有鉴于此,未来人工智能与传统行业的融合发展,还应依托各类平台型企业作为应用建设的龙头,利用其技术、数据资源等优势,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传统行业的落地。
对传统行业而言,有必要改变观念,更加主动地寻找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场景,而不是由科研机构单方面将技术向企业推广;通过积极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构造以技术为纽带的产业价值链。例如公路运输业就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主动寻求货源智能匹配和路线规划,降低车辆空驶率。同时,在政府、科研机构和平台型企业共同主导的人工智能产业应用中,要主动利用市场手段来平衡好社会利益和企业效益之间的关系,防止平台型企业利用技术优势进行垄断。
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也需要社会观念的转型,在政策、伦理、法律上为人工智能的应用做好铺垫。目前在医疗诊断、无人驾驶、教育等领域,都面临着人工智能技术实践领先于法律和政策现状的问题。某些传统行业也有可能因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而发生颠覆式变革,例如出租车、零售行业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未雨绸缪,做好预案,从而更好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11月20日 05 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商业需求和互联网需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开始向传统产业进行渗透。
B.防止平台型企业利用技术优势进行垄断要用市场手段平衡社会和企业关系。
C.以技术为纽带的产业价值链由科研机构单方面将技术向企业推广构造起来。
D.在政策、伦理、法律等方面也做好铺垫,新一代人工智能才可能健康发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各段的论证中多处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利于增强文章说服力。
B.文章分析融合创新面临的新挑战,是为了论证新一代人工智能也有负面影响。
C.文章从传统行业和社会观念两个层面分析如何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
D.文章分析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应用带来的利弊影响,并提出要促进其健康发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一代人工智能的运用可能会使独立开发和应用所需的投入很大并有失败风险。
B.人工智能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动力机”,需要互联网将其应用到具体行业。
C.新一代人工智能与6个重点行业进行融合创新,有可能会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
D.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可能带来一系列问题,要未雨绸缪,做好预案。

同类题5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美和美的东西

蒋孔阳

  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一朵花、一片晚霞、一首诗、一曲音乐,我们觉得美;穿的衣服,用的家具,我们都会用审美的眼光,来说他们美不美。但是如果认真追问一下:究竟什么是美?我们却往往会瞠目结舌,不知所答。
  在对美进行追问的过程中,首先碰到的,是把美和美的东西混淆在一起,把美的东西当成美。这是因为我们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时候,差不多总是先碰到具体的美的东西,然后再将美的东西概括出来美的概念来。
  古希腊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谈论美的专著。其中苏格拉底向希庇阿斯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美?”希庇阿斯就混淆了美和美的东西,用一位漂亮的小姐、一批漂亮的母马、一只漂亮的汤罐等等,来回答“什么是美”。苏格拉底坚决反对这一回答,说他所要探讨的,不是“什么东西是最美的”,而是“什么是美”。“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为美”。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探讨了许久,最后不得不感叹的说:“美是难得。”
  这个讨论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他要我们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从千千万万美的东西中,去寻找美的普遍规律。关于美本身,所要研究的是作为普遍规律的美,也就是美的本质,而不是芸芸总总的美的现象的美的东西,把美的东西当成美,会造成许多困难。
  首先,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而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例如漂亮的小姐,就只能说明漂亮小姐的美,而不能说明漂亮的母马的美、漂亮的糖罐的美。美的东西千千万万,但它们都各有其美,而不能用以相互说明,更不能相互等同。桃花的美不同于梅花的美,而《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或是唐诗的美,也是各异其趣袀不相同。美事从各种各样的东西当中所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它从现象上升到本质,它能说明任何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原因,但它本身并不就是美的东西。
  其次,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美的东西与人处在某种关系当中,它是美的;处在另外的关系当中,它就可能不美或是另一种美。例如两湖,当晴光潋滟或是山雨空前的时候,条件不同,它就具有不同的美。当时杜甫写到:“好雨知时见,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时的美可以说是美的。可是当杜甫写道:“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表乱少时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时的雨,你又能说是你、美的吗?因此任何美的东西的美,都顺着它与人凡人关系而变化,我们很难把美的东西永远当成是美的。
  第三,美的东西不仅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从自然到社会,从物质到精神,从生活到艺术,无不由美的东西存在,在这样众多的美的东西中,你要把美说成是一种东西,当然不可能。同一种东西,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不美的;不同的东西,它们却可以都是美的;甚至相互矛盾的东西,也可以都是美的。
  第四,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本来不是一种“东西”,我们又怎么能够把美和的东西呢?谈到味,它有酸甜苦辣;谈到色,它有红黄蓝清浊高低。凡此,都是一定的物质因素构成的,它们都表现为某种物质的东西。但是,美却不然,你能说美是有哪些物质的因素构成的呢?你只能说,美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它又不仅仅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例如美必须和味、色、声发生联系,但美又不在于味、色、声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色外之色,声外之声。这样,你又怎么能够用某种固定的东西,固定的味、色、声,来说明美呢?
  美不是美的东西,它是什么呢?我们说它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美的概念需要根据美的东西来总结。
B.不能因为某一种东西是美的,就把与之相反的东西当成丑的。
C.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对话并未解决"美是什么"的问题。
D.美的东西人人都能欣赏,所以没的问题并不复杂。【小题2】(小题2)指出画线部分“味外之味”的两个“味”字的不同意思。
【小题3】一群大学生探险进入一处原始森林,对所见景物的原始美十分赞叹。几小时后,他们迷路了。夜幕降临……他们对周围的景物开始感到恐惧。请从美与人的关系的角度,结合文中的原理,对这种想象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