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科普类文章,完成小题。(9分)
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恒星即使在两个旋臂之间,也像流水一样漂浮在我们的四周——气势磅礴的自身发光的星球,有些虽然象肥皂泡一样脆弱,却又大得可以容得下1万个太阳或1万亿个地球;有些小如一座城池,但密度却比铅大100万亿倍。有些恒星跟太阳一样是孤独的;多数恒星有伴侣,通常是成双成对,互相环绕。但是那些星团不断地从三星系逐渐转化成由数十个恒星组成的松散的星团,再转化成由百万个恒星组成的璀璨夺目的大球状星团。有些双星紧靠在一起,星体物质在他们之间川流不息,多数双星都象木星与太阳一样分离开来。有些恒星——超新星——的亮度跟它们所在的整个星系的亮度一样;有些恒星——黑洞——在几公里以外就看不见了。有些恒星的光彩长年不减;有些恒星闪烁不定,或以匀称的节奏闪烁着。有些恒星稳重端庄地转动着,有些恒星狂热地旋转着,弄得自己面貌全非,成了扁圆形。多数恒星主要是以可见光成红外光放出光芒;其他恒星也是X光或射电波的光源。发蓝光的恒星是年青的星,会发热;发黄光的恒星是常见的星,它们已经到了中年;发红光的恒星常常是垂亡的老年星;而发白光或黑光的恒星则已奄奄一息。银河里大约有4千亿个各种各样的恒星,它们的运转既复杂又巧妙。对于所有这些恒星,地球上的居民到目前为止比较了解的却只有一个。
每个星系都是太空中的一个岛屿,它们与其邻居隔光年之距遥遥相望,我可以想象,在无数星球上的生物对宇宙的模糊认识是如何产生的:他们在开始的时候都以为,除了他们自己小小的行星以及他们周围的那些区区可数的恒星以外,再也没有其他的星星了。我们是在与世隔绝的情况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对宇宙的正确认识是逐渐形成的。
【小题1】下面对“恒星”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恒星是一个能自身发光的星球,它像流水一样漂浮在我们的四周。
B.和地球相比,恒星体积非常庞大,但像肥皂泡一样脆弱。
C.恒星有伴侣,通常是成双成对,互相环绕,有些双星甚至紧靠在一起。
D.恒星自成体系,在太空之中,跟太阳一样是孤独的。
【小题2】(小题2)对文段中恒星发光情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数恒星主要是以可见光成红外光放出光芒。
B.有些恒星发蓝光,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它是年青的星。
C.恒星到了中年以后,它们就会发黄光而成为常见的星。
D.如果恒星发白光或黑光,它就到了奄奄一息的时候了
【小题3】(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下面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些恒星成了扁圆形是因为它们在狂热地旋转着,弄得自己面貌全非。
B.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本身能发光的天体,所以太阳是恒星。
C.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对恒星的了解远远不够,到目前为止比较了解的还只有一部分。
D.因为各个星系之间相隔遥远,所以我们对相邻星系的正确认识是逐渐形成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31: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只鸟
芦芙荭
每天清晨走进公园时,他总要在那位盲眼老头面前徘徊好久好久。盲眼老头是遛鸟的,鸟儿好漂亮,有一个特别令他怦然心动的名字——阿捷。每次盲眼老头用父亲喊儿子般亲昵的口气“捷儿、捷儿”地叫着那鸟儿,教那鸟儿遛口时,他的心就像发生了强烈的地震一般,久久不安。
他是个很古板的老头,并不爱鸟。退休这么长时间,除了每早来这公园里溜溜达达外,几乎没有一点儿兴趣。但自从见了盲眼老头养的那只叫阿捷的鸟儿之后,他就从心底生出了一种欲望——无论如何也要得到这只鸟儿!
之后的日子,他就千方百计地有意去接近那个盲眼老头。盲眼老头很友善,也很豁达。他几乎没有费什么力气,就和他成了很要好的朋友。他简直有点喜出望外。
有一天,他终于按捺不住,对盲眼老头说,他想买下那只鸟。尽管他的话说得很诚恳,可盲眼老头听了他的话,先是吃了一惊,继而摇了摇头:“这只鸟儿,怎么我也不会卖的!”
“我会给你掏大价的,”他有些急了,“万儿八千,你说多少,我掏多少,绝不还价。”
“你若真的喜欢这种鸟的话,我可以托人帮你买一只。”盲眼老头的态度也极为诚恳。
“我只要你这只!”
可是,不管他好说歹说,盲眼老头还是不卖。他打定不到黄河心不死的主意,又去和老头交谈了几次。老头仍是那句话:“不卖!”这使他很失望。一次次失望,他感觉到自己的心像堵了一块什么东西似的。他病了。他心里明白自己是因为什么病的。
几天以后,那位盲眼老头才得知他病了,而且知道病因就出在自己的这只鸟儿身上。老头虽然不舍得,还是忍痛割爱提了鸟笼拄着拐杖来看他。
“老弟,既然你喜欢这只鸟,我就将它送给你吧。”
躺在病床上的他,看到手提鸟笼的盲眼老头,听了这话,激动得差点掉下泪来。病也当下轻了许多。他一把握住老头拄着拐杖的手,久久地不丢。
几天后,盲眼老头又拄着拐杖去看他,也是去看那只鸟。可是,盲眼老头进屋时,却没有听到鸟的叫声。盲眼老头忍不住了,问:“鸟儿呢?阿捷呢?”
许久许久,他才说:“我把鸟放了。”他没敢正眼去看盲眼老头。
“什么?你把鸟放了?你怎么可以放了阿捷呢?”果然,盲眼老头说话的声音变得异常激动。
“是的,老兄。我把鸟放了。你不知道,我这一生判了几十年的案子。每个案子不论犯法的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我都觉得自己是以理待人,判得问心无愧。现在细细回想,这一生,唯一判错的,只有一个案子。当我发现了事实真相后,未来得及重新改判,他就病死在牢狱里了。我现在已退下来了。这事也没有任何人知道。可自见了你提的鸟笼和笼中那只叫阿捷的鸟儿后,我的灵魂就再也不能安宁了。老兄,我错判的那个青年也叫阿捷呀!”他说着说着已是泪水扑面而下。他发现盲眼老头听了这话,竟然变得木木呆呆的,那双凹下去的眼也有泪水流了出来。但他始终没有说一句话。
几年后,盲眼老头先他而去了。他作为盲眼老头的挚友,拖着年迈的身体亲手为盲眼老头操办后事。办完后事,在为盲眼老头整理遗物时,他从盲眼老头的一个笔记本里发现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个身强力壮的后生。他看了照片一眼,又看了照片一眼。他真不敢相信照片上这个年轻的后生,与他记忆中的那个阿捷竟然是那样的相像。他不知道,照片上的那个后生真的就是阿捷呢,还是一种偶然的巧合!
(选自《新中国六十年文学大系·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请概括出情节发展的跌宕之处,并简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后面的题。(25分)
材料一:本报宜春讯(记者胡光华)从今年开始,宜春市群众的幸福感将有一个衡量标准。日前,该市出台了《宜春幸福指数评价体系(试行)》,从工作目标体系(客观指标)、群众满意度指标体系(主观指标)两个方面来反映幸福宜春建设的状况及动态。该评价体系的定位与设计,经过了大量调查研究,并于去年8月通过了国内专家组的评审。
记者了解到,宜春幸福指数评价体系的客观指标属于刚性指标,主要通过年终的统计数据重点反映各级党委、政府及部门的工作业绩。客观指标分为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社会环境、公共服务4个方面,共有27个评价项目,其中生态保护、社会环境、公共服务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评价项目达到19项。主观指标,则设置了收入、住房、公众安全、交通出行、物价水平等13项群众满意度测评。客观指标、主观指标的总分值均为100分。幸福指数最终由“客观指标得分×60%+主观指标得分×40%”综合得出。
幸福指数如何让人信服?宜春市逐步建立四项保障机制促进评价体系的完善。他们建立组织推进机制,成立了宜春市幸福指数评价工作领导机构,抽调相关单位人员组成评价工作领导机构办公室,按评价体系进行核算;建立责任落实机制,各地和各单位都建立和完善了幸福宜春建设目标管理责任机制;建立统计分析机制,每年对主客观指标进行分析,对指标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和研判,及时提出对策和建议;建立指数监督通报机制,对各地各单位情况,按评价体系核算,综合评分后在新闻媒体上进行通报。
(摘自2013年1月31日《江西日报》,有删节)
材料二:【中新网11月18日电】《安吉幸福指数报告(2013)》17日在京发布。发布仪式上,新华社国家金融信息中心指数研究院正式启动了“中国美丽乡村幸福指数”课题研究。
幸福指数已经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及执政者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国际上,自2008年以来,英国、日本、法国等国家纷纷构建幸福指数,联合国也于2012年发表“世界幸福报告”。统计显示,截至目前,我国超过100个城市政府将“幸福”作为施政理念。
浙江省安吉县县委领导表示,作为以生态立县的长三角城市,安吉在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与民生改善等方面一直在积极探索。安吉幸福指数通过设计科学合理、可操作、符合安吉实际的幸福指数评价体系,评测安吉居民幸福水平与政府转型服务水平。
安吉幸福指数的发布,有利于科学衡量安吉民生幸福工作状况,发现民生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推动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实现安吉居民幸福水平全面提升。
(摘自“中新网”2013年11月18日,有删节)
材料三:【新华网上海11月8日电】(记者李荣)最近,沪郊金山石化街道首次发布了社区幸福指数。街道干部明确说,本社区幸福指数绝不设“年度目标”,幸福不是“凑数”。这个理念很端正。如今的生活中,“凑数”的事情很多,大家围着“数字”展开“数字化”的生活。比如,吃的美味,变成美丽的“表格”;用了好奇心学到的一点知识,最后都变成了学习成绩的“分数表”;长大了上班做事,最后都转换成年终绩效考核的一个个“数目字”,总觉得这不完全是生活的那一股子味儿。
幸福是什么?各人心里都有一杆秤。这种来自心灵的“斤两”,从外面是“放不进去”的。幸福指数的幸福指标,靠“拍脑袋”是拍不出来的,只能问群众、问百姓。把幸福指数中家庭婚姻、身心健康、社会环境等几个大的指标一平均,很多“个性的东西”就会被平均掉。幸福是一种内心的体验,强求一律,势必造成“强扭的瓜”不甜。
幸福指数准不准,谁说了算?谁来“评分”?幸福感只能是居民百姓的真实感受。幸福指数与幸福感受接近了、一致了,指数的指向性才有价值;反之,难免有“被幸福”之嫌。“被幸福”,只会给“幸福”社会减分。
(摘自“新华网”2013年11月8日,有删节)
材料四:物质财富仍是决定幸福程度的关键因素。报告显示,收入或资产越高,幸福指数也越高。家庭年可支配收入最高10%的人群,幸福指数高达142.3;而家庭年可支配收入最低10%的人群,幸福指数仅为122.0,相差近20个点。数据也显示,收入最高10%的人群,若身体不健康,其幸福指数仅为123.0;收入最低10%的人群,若身体健康,其幸福指数为126.7。
那挣够多少钱才可以幸福呢?报告发现,每小时工资为20-30元时幸福指数达到峰值,超过30元后幸福指数便开始回落。有趣的是,小时收入30元以上的白富美与高富帅与小时收入在7-12元之间的屌丝人群幸福指数相当!同时,从每天的工作时间来看,工作时间越长越不幸福,每天工作8小时之内的人群幸福指数在134左右,而超过11小时的人群幸福指数则降至126.8。因此,通过加班熬夜换来的血汗钱并不能增加幸福感。
(摘自“中国经济法制报道网”2015年2月15日,有删节)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两家媒体都对幸福指数的相关内容作了报道,请概括说明它们各自传递的重要信息有哪些异同?(5分)
(2)请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江西日报》和“中新网”对“幸福指数”的报道侧重点有哪些不同?(6分)
(3)根据材料三,作者认为“数字化”的生活有哪些表现?幸福指数被“数字化”有哪些危害?(6分)
(4)材料四中影响幸福感的因素有哪些?结合材料三、四的内容,谈谈你对幸福指数的认识。(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7分)
“有信仰的教育”与朱自清
1924年,一个“微风飘萧的春日”,朱自清来到春晖中学任国文课教员。来到春晖不久,朱自清在《春晖》半月刊上发表了《教育的信仰》一文。他在文章中谈到,教育界中人,无论是办学校的、做校长的、当教师的,都应当把教育看成是目的,而不应该把它当作手段。如果把教育当作手段,其目的不外乎名和利;结果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发荣滋长”,而且还会“两败俱伤,一塌糊涂”。那么,什么是教育的目的呢?“教育有改善人心的使命”。他认为,如果学校太“重视学业,忽略了做人”,学校就成了“学店”,教育就成了“跛的教育”,而“跛的教育是不能行远的,正如跛的人不能行远一样”。所以,他说:“教育者须先有健全的人格,而且对于教育,须有坚贞的信仰,如宗教信徒一般。”
在这篇文章中,朱自清以自己近五年中学教员生涯中的所见所闻,写出了“以教育为手段”的种种行状。教育主管部门以教育为手段,通常会在学校安排自己的亲信熟人,于是学校里就有了许多不学无术的人,蝇营狗苟的人,“又圆又滑又懒惰”的人。学校校长以教育为手段,通常在受命之后,首先忙的是到处拉关系,“串门子”;然后是向什么大学里请几个什么毕业生“装装门面,新新耳目”;第三是算账,看看收入如何;第四则才是“例行公事,所谓教育”。而学校教师以教育为手段,则是“植党”。“有了同类,一面可以辖制校长,一面便可招徕学生”。他们以分数诱惑学生,用好处收买学生,“使本该清净的教育界,成了个浑浊的世界”。当然,教育界的很多问题属于体制的问题,但是任何体制都是通过人来实现的。在一个具体的教育环境中,校长的作为,教师的“师”“范”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教育的品质。所以,朱自清对经亨颐校长的“人格教育”思想深以为然。“教育者和学生共在一个情之流中”,“纯洁之学生,唯纯洁之教师可以训练”。
朱自清在春晖,一反“师道尊严”的传统,要求学生克服见了老师就“矫情饰伪”的毛病,培养做人“纯正的趣味”。无论遇到什么问题,他都和学生平等地讨论。据校刊《春晖》记载,一次,有人报告学生中有几人聚赌。如此公然地违纪事件,朱自清不主张学校处理学生。他和别的教师商量后,采取的做法是:教师先找学生谈话,学生认识到错误后,就交由学生协治会处理。学生协治会是学生自己的组织,他们的处罚方式是,罚犯错误学生写大字和打扫学生宿舍卫生一个月。舍务主任匡互生则认为学生犯错与自己监管不力有关,自罚一个月薪俸并每天和学生一起做劳务。
朱自清的教学,是系统知识的浸润,是现身说法的影响,其方式是民主的、平等的。这一年,俞平伯应邀来到春晖,他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他(指朱自清)去上课,我旁听了一堂,学生颇有自动的意味,胜第一师范(指浙江第一师范)及上海大学也。”
一次,朱自清的学生王福茂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可笑的朱先生》。文章写道:“他是一个肥而且矮的先生,他的脸带着微微的黄色,头发却比黑炭更黑。近右额的地方有个圆圆的疮疤,黄黄的显出在黑发中;一对黑黑的眉毛好像两把大刀搁在他微凹的眼睫上……他的耳圈不知为何,时常同玫瑰色一样。当他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看了他的后脑,似乎他又肥胖了一半。最可笑的,就是他每次退课的时候,总是像煞有介事的从讲台上大踏步的跨下去,走路也很有点滑稽的态度。……”朱自清在这篇作文下面画了许多双圈,并在课堂上读给大家听。他说,我平时教大家怎样写作,王福茂给大家一个榜样,这就是描写人要让人读后如见其人,最好还应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当教育传达出对学生的善意、信任和关爱时,唤醒的是学生的向学之心和向善之志。
(摘编自《过去的教师》)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本文依次记述朱自清的教育实践和教育主张,使读者了解到了当时中国学校教育的某些状况。
B.朱自清主张教育界中人一定要把教育看做目的而不是手段,否则就会给学生和教育部门带来不利的影响。
C.朱自清认为,只有教育者对教育事业拥有如宗教信徒般坚贞的信仰,才能够培养出宗教信徒一样的学生。
D.朱自清反对“师道尊严”,主张师生之间地位绝对平等,学生见了老师不能“矫情饰伪”,可以随意开玩笑。
E.本文通过以叙为主、评论为辅以及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让读者了解到朱自清作为文学家之外的另一面。
(2)朱自清反对“以教育为手段”的理由是什么?请结合原文进行概括。(6分)
(3)朱自清认为教育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
屈原——面向风雨的歌者
鲍鹏山
①屈原,是一本大书,可以让我们代代翻阅而不能尽其义。物质存在的屈原在公元前278年即已死去,但精神的屈原却永在生长,且日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荫庇滋养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
②屈原的代表作《离骚》,简单地说,既是对士之朝秦暮楚式自由的否定,也是对士之“弃天下如弃敝屣”的自由的否定,同时也标志着另一种观念的建立:“忠”。令人稍感吃惊的是,正是这样一位向君权表忠的人,一种桀骜不驯的个性精神却表现得尤其强烈而突出。正是这种矛盾现象,使得屈原几乎在所有时代都会得到一部分人的肯定,又得到另一部分人的否定。
③《离骚》中的句子,充斥着“恐”“太息”“哀”“怨”……骚者,哭也!为时光哭,为生命短暂哭,为短暂的生命里不尽的痛苦、失意哭。注意,他诗中的“民”,也就是“人”,“民生”即“人生”,“民心”即“人心.”。他开始从“人”的角度、“人”的立场来表达愤怒,提出诉求。我们知道,《诗经》中的愤怒,往往是道德愤怒,是集体的愤怒;而屈原的愤怒,虽然也有道德的支撑,但却是个人的愤怒。屈原很执著地向我们诉说着他受到的具体委屈:他政治理想的破灭,楚怀王如何背叛了他,顷襄王如何侮辱他,令尹子兰与靳尚如何谗毁他……从他的诗中,我们读出了人生的感慨,读出了人的命运,读出了一个不愿屈服的个人所感受到的人生困窘,一个保持个性独立意识的人所受到的压迫,甚至迫害。
④如果说,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诗经),其人生感受的尖锐性大有折挫而略显迟钝的话,那么,怒形于色,被班固批评为“露才扬己”的屈原,则以其“发愤以抒情”(《惜诵》),“自怨生”(司马迁)的诗歌,向我们展示了当个性在面对不公平与伤害时,是何等的锋利而深入。这种锋利,当然是对社会的切割;而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内心的血淋淋的开剥。伟大的个性,便从这血泊中挺身而起。
⑤“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叩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在《离骚》《九章》等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泪流满面的诗人;一个时时在掩面痛哭的诗人;一个面向风雨“发愤以抒情”,对人间的邪恶不停诅咒的诗人;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吟泽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
⑥《诗经》的俗世精神很了不起,但从另一方面看这种俗世精神恰恰消解了个人的意义,阻碍了个性的张扬。它入世的深度恰恰减少了个性的深度。而屈原,在以不堪一击的个体面对命运时,他的个性在绝望中显示的高度、深度与完美却是前所未有的。
⑦在中国古代,像《离骚》这样华丽的交响乐实在太少。单从篇幅上讲,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篇。作为抒情诗,能展开如此宏大的篇章,不能不令人叹服屈原本人思想和个性精神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它形式上的特点。正是由于他自设情节,使得一首抒情诗才能像叙事诗那样逐层打开。抒情诗有了“情节”,也就必然是象征的、隐喻的。所以,象征和隐喻也是《离骚》的主要艺术手法,比起《诗经》的比兴,屈原“香草美人”的系统性设喻,与上天入地、求女占卜等自设情节的使用,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⑧不管怎么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诗经》中可考的作者也有多位,但我觉得,《诗经》之伟大,乃是整体之伟大,如果拆散开来,就每一首诗而言,可以说精致、艺术、有个性,但绝说不上“伟大”。“伟大的诗人”须有伟大的人格精神,可以滋溉后人;须有绝大的艺术创造,可以标新立异,自成格式,既垂范后人,又难以为继。应该说,在这两点上,屈原都当之无愧。(选自《天纵圣贤》,有删改)
【小题1】文中说“这种锋利,当然是对社会的切割;而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内心的血淋淋的开剥”,请解说这句话的含意。(4分)
【小题2】把《离骚》和《诗经》进行比较,是本文的显著特色。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的?请纵观全文,分点概括。(6分)
【小题3】请对第⑤节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作简要赏析。(6分)
【小题4】根据本文内容和有关文史知识,请举例作简要阐述:“精神的屈原”“荫庇滋养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