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宗白华先生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诞生于这一时代的陶渊明,从“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的读书闲居的青春岁月,到“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仕隐不定的中年时代,再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回归田园的晚岁光景,他不是没有挣扎,但正是这种反复,让他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正如《归去来兮辞》的结尾说:“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臣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陶渊明窺察了道德的堕落,却无力改变它,只好追求自我品性的完善;他亦洞见了末世的残朽,却无法挽授它,只好执念于自我人性的复归。诗歌史上的陶渊明,真醇、质朴、平静、洒落,为田园诗人不祧之祖;而从心灵史的角度观之,其价值愈加丰盈。他采菊篱下,悠然见山,心齐外物,超然无我,“质性自然”的个体认知与“得意忘言”的生命领悟泯然无间。体知自我、升华人生,而不求见知于人、矫饰炫世,也正是孔子“古之学者为己”的内涵。所以,陶渊明的“东篱风致”不仅是对先秦道家“庄周梦蝶”的直觉,也是对古典儒家“为己之学”的冥合。陶渊明给给予了后代士子乃至中华民族丰富的心灵遗产。

(节选自倪晋波《陶渊明的民族心灵史意义》,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分析魏晋乱世对陶渊明取得伟大思想成就的影响。
【小题2】陶渊明领悟到的人生真谛是什么?
【小题3】陶渊明留给后人的“心灵遗产”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20 02:50: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与教育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北京市海淀区统计学会联合开展了青年创业者调查。调查显示,受访的创业者年龄主要集中在31~40岁(80.8%),他们从最终的全日制学校毕业时多为21~25岁(60%)。在这一群体中,仅有9%选择了在校期间创业或者一毕业就创业,且这些在校创业者多为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历。值得关注的是,接近一半(46.8%)的创业者在毕业4~9年后才进行首次创业。超过半数(55%)的创业者把创业动机归于发现了适合的商机,比如有好的创业项目或有好的政策机遇,另有22%左右的创业者创业是想自己当老板或想出来闯荡一番。

受访者普遍认为,创业时机的选择很重要,创业前还应有一些相关工作经验,尤其是刚毕业的学生应先就业后创业;对创业者来说,在名校学到的东西也很重要,特别是高学历或理工科的创业者,非常认可专业知识对创业的推动作用;在创业后如果不继续学习,创业者比普通上班族更容易被市场淘汰。

附图:

图表数据 受他人影响10%,为了梦想22%,被迫创业13%, 发现商机55%。

(摘编自2017年4月1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国家工商总局对外公布《中国个体私营经济与就业关系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进一步鼓励以及工商注册等领域简政放权力度的加大,全国高校毕业生创办私营企业数量迅速增加,而缺乏启动资金是高校毕业生创业面对的首要难题。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食药监局副局长刘蓉华针对一些学生落入信贷陷阱的现象,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增强大学生的信用意识并普及信贷知识,保护大学生远离非法网络借贷平台。她建议将大学生使用网络金融借贷纳入央行的个人征信系统,从校园开始培养大学生增强诚信意识。

(摘编自中国工商网报《完善信用体系  助力创业创新》,2017年3月20日)

材料三

中国青年报: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您认为政策效果会如何?

杨德林(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以休学创业来说,学生在创办、经营企业一段时间后能够再回到学校,我认为这是一大进步,因为它使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是对学生创新和创业精神的一种保护。我曾与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合作进行过一项研究,在对多种因素进行控制后发现,能给人们提供更多选择的制度,会使处于其中的人们更愿意去创业,创业效果也会更好。允许休学创业等许多新政策就属于这类性质的制度,肯定能够鼓励一部分人去创业。当然,在具体落实上,会有一个磨合和调整的阶段。

(摘自2017年4月6日《中国青年报》)

材料四

陈博群是安徽师范大学2013级空乘专业的大四学生,他发现,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鼓励高校设立专业化众创空间”,这令他振奋。他在校期间经历了数次创业。在这个最好的创业时代,陈博群仍面临着很多挑战。大二那年,他创办了服务合肥市大学城师生的送餐网络平台“点小二”,但不久就以失败告终。

陈博群此前的不少创业伙伴在毕业后选择就业。他们发现,自己找工作比同龄人要得心应手,实习期也表现得更好。

这些尚未走出校园的学生已经通过创业获得成长。从报税到企业运营,从和人打交道到发掘市场需求,他们都已在创业期间实践过了。

(摘编自新华网《大学生创业,过程比结果更重要》,2017年3月16日)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的调查对象是毕业后创业的大学生,统计数据显示大多数创业者是主动创业,只有少部分是被动创业。
B.材料二表明大学生创业往往面临难以筹到启动资金的困境,对此有关部门应完善信用体系,助力大学生创业。
C.对于大学生创业,政府出台很多扶持政策,材料三指出允许休学创业的政策将促使在校大学生争相创业。
D.材料一表明创业时机的选择很重要,材料四报道陈博群创业失败的经历意在提醒大学生创业需谨慎选择时机。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一项是
A.在政府工作报告发布后,四家媒体关注到大学生创业的问题,进行了相关报道,表现出较强的时效性。
B.材料三是“访谈”节选,针对访问者直截了当的提问,受访者对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效果毫无保留地表明了乐观态度。
C.关于大学生创业的问题,材料一、二、四关注大学生如何进行创业,而材料三关注的则是政府扶持政策的结果。
D.四则材料都呈现了大学生创业的现实状况,直面大学生的创业困境,同时不回避政策存在的问题,客观性较强。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对想休学创业的大学生,你有什么建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如果没有比较发达的农业,没有人口显著地增加并聚集成为城市,那么,农业文明就无从谈起。我们发现,在中国北方,小米是中国北方地区文明起源的重要基础。中国北方地区史前时期的主要农作物是粟和黍,南方地区(长江流域)是稻作农业。所谓粟和黍就是谷子和糜子,都是小米,谷子是一般的小米,黍是黏的小米。
在世界范围内,欧洲、西亚其实也有小米,黍曾被认为最早是在7000年前的西亚地区起源的。但在2003年,我们在内蒙古赤峰发掘的兴隆沟遗址,发现了8000年前小米,包括粟和黍。到底哪儿是小米的原产地呢?中国和西亚欧洲的粟和黍究竟是两个不同中心,具有各自的起源,还是只有一个起源地?这个问题只靠我们考古学家是解决不了的。于是,中外顶级的植物考古专家合作,用科学的办法对中国和西亚、欧洲的小米进行多种分析手段研究。首先,科学“测年”成了解决问题的基础。我国有便利的条件对小米进行“测年”。我们采用浮选法,在从考古发掘的居住址出土的土放在容器里加水,一些植物的种子就会浮起来,再经晾干,就得到了很多当时植物的种子。我国旱作农业的起源区很可能在河北山西一带。近年,在北京市西部的门头沟区遗址发现了距今9000多年前的粟和黍,但量很少,且尚未正式发表研究成果。现在比较确凿的是,我国最早的粟和黍距今8000年。美国、加拿大、日本、中国等国的高精度测年仪器对兴隆洼遗址中浮选出来的碳化的黍进行测年,结果都是距今7600多年。
在兴隆沟遗址出土的这批粟和黍之前,学术界认为世界上最早的黍是西亚出土的,有7000年的历史,欧洲出土的黍有5000年历史。但是,最新的高精度测年研究表明,这两个地区的黍都没有早于“4500岁”的。比我国发现最早的黍晚得多。即使我国发现的黍年代比西亚和欧洲的时间早,也并不能直接证明它们之间有传播的关系。现在我们采取基因考古的方式对小米粟和黍的基因进行研究。基因研究的结果表明,世界上所有的粟和黍都是来自于同一个起源地,这个起源地就是中国的北方地区。所以说分布在世界范围内的小米都是起源于中国的北方地区。
基因研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成果就是发现黍的黏性基因是起源于中国北方之后传到欧洲的。小米被发明之后,在中国的文明形成过程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小米被发现以后,直至小麦传来,数千年来,它一直是北方地区人们的主食。
总之,植物考古和基因考古双重显示小米起源于中国的北方,无论是粟和黍都是这样,小米栽培被发明以后从中国的北方向外传播。考古证据表明,尤其是DNA研究表明,至迟在距今4500年前,黍已经传播到了中亚地区并继续向西传播,大约3500年前已经到达了东欧地区。另外一个品种不黏的小米——粟在距今4000年前向南传到东南亚和南亚地区,但是在那边没有发现黏的黍,可见各地对外来因素的接受、吸收也是有选择的。
(选自王巍《文化交流与中华文明的形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小米早在史前时期就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可以说中国北方地区的古老文明起源于小米。
B.黍曾被认为起源于西亚地区,在兴隆沟遗址中也发现了粟和黍,使小米的起源地问题成了解决不了的难题。
C.我国最早的粟和黍距今8000年,比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测年”距今7600多年的“黍”要早得多。
D.我国发现的黍与西亚和欧洲的黍有传播关系,可以说中国的北方地区是分布在世界范围内的小米的发源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指出小米对中国北方地区文明的重要意义,再论述小米的原产地,最后指出从我国传播的时间和过程。
B.文章在论述粟和黍的起源地时运用大量的数据、科学的论据分析了我国与西亚、欧洲的传播关系。
C.文章运用对比和比喻论证,前者体现在对比粟和黍的出土时间,后者体现在把研究小米的出土时间说成“测年”。
D.文章通俗浅近,从抽象的科学研究中列举通俗易懂的典型事例,论证思路清晰,很容易被读者接受。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北方的黍在4500年前就已经传播到中亚并继续向西传播,西亚出土的黍有7000年历史的说法并不可靠。
B.DNA研究技术的介入,使考古学研究产生了质的飞跃,能够直接证明西亚和欧洲的黍于我国北方地区。
C.小米裁培技术的发明在中国的文明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没有小米中国北方的农业文明就无从谈起。
D.在农业文明发展过程中,对于外来因素的接受和吸收存在着选择性,例如东南亚和南亚地区没有发现黏的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终生是一个布衣,这说明什么?这就是封建社会一个政治斗争具体的体现。

布衣的原意就是古代的平民、寒士,属于当时社会的中下层,他们的出身和利益,使其要向统治阶级要求开放政权,要求从那些豪门世族、皇亲国戚、权贵势力的手中夺到一部分政治地位,这就是封建时代实现开明政治的条件,也就是那个时代的民主成分。

李白每提到从政,就多半同时提到准备还山,正是为了表明一个真正布衣的态度,乃是并不恋栈于仕途的。以李白当时的大名,他的交游之广,以及唐玄宗对于他的礼遇,若肯对统治阶级稍事迁就,何愁没有高官厚禄,然而李白却终生是一个布衣,这就使得李白在这一斗争中,成为突出典型的人物。

唐代的政治活动中有一类人就是布衣,他们既非豪贵,又不甘于卑躬屈节地慢慢地熬,因为那样地熬上去就仿佛是进了统治阶级的训练班,等到熬出头,也已失去了布衣的锐气。所以布衣是成则卿相,败则草野的;比起那慢慢熬上去的科举分子要更有新鲜的布衣感,更为鲜明地说出自己的政治态度,这就是政治家的身份。他们在政治活动中,当然也不能不从事交游,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如李白所夸耀的“不屈己,不干人”,是指对别人从来不肯屈服,也不去求别人,这就是布衣的骄傲。李白又说他自己:“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一命不沾,四海称屈。”“一命”是周代最低一级的官(“命”指官阶,周代官阶自一命至九命),他都不想沾染,他要用“四海称屈”的與论,来迫使统治阶级不得不让他参与政治。李白屡以“巢”“由”自比,正因为“巢”“由”乃是布衣,而光却要把天下让给他们。李白当然不会要求唐玄宗把天下拱手让给他,那太不现实了,然而他却毫不掩饰地要求唐玄宗真正让他过问国家大事,要参与一些真正有关人民的国家决策。而事实上李白虽然不能像“巢”“由”那么神气,唐玄宗却到底把他邀请到了长安。可是统治阶级并不是那么大方的,只要求李白作点饰品,替统治阶级捧场,李白不满意这个邀请。这就是布衣代表与统治阶级的矛盾。李白的“名扬宇宙”“四海称屈”,以至于使唐玄宗见到他的时候要“降辇步迎”,正是典型地代表了布衣的胜利。而李白终于“一命不沾”,又正是典型地代表了布衣与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本质,这就都统一为李白的布衣感。

唐代社会在高度的经济发展中,市民阶层也开始萌芽,并且十分活跃,李白既以布衣自许,又刚巧是出身于市民家庭,因此就具有布衣阶级意识中最鲜明的活力,他清楚地意识到与统治阶级的合作是绝非长远的,因为那矛盾几乎是不能解决的。他说:“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他作为布衣,既不能代替统治阶级,又看出来不能长久与之合作,这也就反映为李白诗中“人生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消极成分原是封建时代的黑暗面在李白诗中的投影,而对于李白来说,在表面上消极的背后,却正是那布衣与统治阶级的对抗性,它因此也就终于表现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那有力的名句。

(摘编自林庚《唐诗综论·李白的布衣感》,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既提到从政,又多半同时提到准备还山,这能够表明他不贪恋仕途。
B.与慢慢熬上高位的科举分子相比,布衣成为卿相后败走草野都觉得新鲜。
C.李白不满意唐玄宗的邀请,是因为他不愿意只作点饰品,替统治者捧场。
D.李白说子胥、屈原的情形,表明他思想意识里对阶级矛盾有清楚的认识。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先提出问题再分析论证的结构,论证了李白作为布衣代表与统治阶级的矛盾。
B.文章主要论证李白是布衣与统治阶级斗争的典型代表,他诗中的消极是与统治阶级的对抗。
C.文章论述李白在与统治阶级斗争中成为布衣从政的一个典型人物时,运用了假设论证。
D.文中多次引用李白的文辞诗句,都是为了表明他傲视统治者,有布衣的骄傲与锐气。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向统治阶级要求开放政权,要求一些政治地位,是在积极追求民主进步。
B.李白请求唐玄宗真正让他过问国家大事,是因为觉得自己气节超过“巢”“由”。
C.李白最后连最低一级官职都没做到,表现出布衣与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本质。
D.作者认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是对之前“人生行乐”思想的彻底否定。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清晨,我漫步在幽辟的小路上,只见两旁梧桐树枝桠斜出,一树树的花朵,像是  ① 。一阵风吹过,飘浮在湿润空气中的梧桐花香便四处弥散,沁人心脾。置身花香之中,一种乡愁油然而生。
老家院子里有一棵梧桐树,像一位安详慈爱的老母亲。每年呢喃的紫燕从南方将春天衔来,别的树都(竞/竞)相开花发芽,(焕发/散发)出勃勃生机。可是,梧桐树却不动声色,单等杏花、桃花、梨花相继凋谢了,它才发出嫩芽,绽放出一树浓郁的紫,   ②   ,引来无数蜜蜂和蝴蝶流连嘻戏其间,给花艳景明的季节凭添了些许风韵。当落霞在天空渐渐(消逝/消失),一树繁花在微风中摇曳,暗香伴着袅袅的炊烟浮动在小小的庭院里。
【小题1】文中加点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幽辟 沁人心脾B.呢喃 油然而生
C.凋谢 流连嘻戏D.凭添 安详慈爱
【小题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竟 散发 消逝B.竟 焕发 消失
C.竞 散发 消失D.竞 焕发 消逝
【小题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小金钟挂在树枝上 ②散发出阵阵香气
B.①小金钟挂在树枝上 ②阵阵香气散发开来
C.①挂在树枝上的小金钟 ②散发出阵阵香气
D.①挂在树枝上的小金钟 ②阵阵香气散发开来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小米不断进军国际市场,小米用户已经遍及全球。小米与微软正在共同探索利用微软智能云Azure平台和服务,Azure能在广阔的国际市场上为小米提供用户数据存储、带宽、计算及更多创新服务。我国风力发电机的提供商远景能源在Azure上搭建起了EnOS智能物联网平台,借助Azure统一开发、灵活部署的优势,迅速打开了日本、欧洲、新加坡等地市场。

目前,国内云计算领域领军企业同样在积极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当前,中国电信国际有限公司选择了由华为提供的IT基础设施硬件、云平台软件以及运营支撑服务,以助力其快速拓展全球企业云服务市场。胡志强表示,华为拥有强大的研发能力及创新的ICT(信息和通信技术)产品与解决方案,中国电信拥有在网络、IDC等领域资源优势及丰富运营服务经验。“我们‘走出去’的天翼云愿与华为‘翼’路同行,为走出国门的中资企业提供更优质的平台和服务。”

(摘编自崔国强《云计算产业:在企业转型和政务拓展中大显身手》,2018年9月11日《经济日报》)

材料二: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是世界著名的研究机构,也是万维网的诞生地。这里正在构建欧洲最大的科研云——“螺旋星云”,以支撑CERN、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和高能物理研究所等多家顶级研究机构的工作。由于利用超过1000台虚拟机出色完成了对高能量子对撞结果的分析,CERN选择由华为云提供技术支持的德国开放电信云(OTC)来参与“螺旋星云”的建设。

“云服务本身是没有边界的。”华为公司副总裁、华为云总裁郑叶来认为,云服务海外布局的关键在于做到“两化”,即全球化和本地化。“所谓全球化,就是要建立通达全球的网络,为客户提供各种低时延、高可靠的云服务;而本地化,则是要遵守当地的法律规章和监管要求,适应市场环境。站在中国看世界和站在世界看世界,视角是完全不同的。”

(摘编自谷业凯《落子全球,“中国云”触手可及》,2018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云”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基础设施。“中国云”出海,让数据和信息更好地实现互联互通,更重要的价值是以云平台托举起更多企业发展。在现实中,“中国云”扮演着“一手托两家”的角色,既可以帮助中国企业更好走出去,也可以帮助外国公司走进中国市场,从而实现数字经济的时空压缩能力。

云计算涉及数据的整合与安全,走出去面对着更为复杂的挑战。管理数百万台服务器,既需要大规模的运维能力,也需要全球化的运营能力;面对世界各国不同的国情和文化,既要有“全球化”的格局,也要有“本地化”的眼光。事实上,克服这些挑战、拓展全球市场,最重要的还是提升服务质量,能够用“中国云”为当地发展创造价值。比如说,肯尼亚政府运用中国云计算企业的物联网技术,建设一套保护野生动物的数字化系统;中国云计算企业“不让客户的需求过夜”的理念,树立了中国云计算企业的良好形象。

对于“中国云”而言,无论是开拓国际市场,还是深耕国内市场,其核心竞争力仍然是坚持自主创新,通过云计算、大数据持续提供高效的数字服务,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提升经济效率,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回首过去,中国的大数据和云计算主要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驱动与手机APP模式的泛化。展望未来5—10年,中国的大数据和云计算将结合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由消费端倒灌到生产端和供给端,通过“工业大脑”“农业大脑”等数字服务大幅提升生产效率、提高供给质量,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摘编自刘松《“中国云”,为世界发展创造价值》,2018年12月06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微软Azure是一个开放且灵活的企业级云计算平台,“小米”和“远景能源”分别借助Azure平台提升服务、搭建平台,在国际市场打开了局面。
B.“天翼云”走出国门,一是凭借华为在IT基础设施硬件、云平台软件以及运营支撑服务方面的先进技术,二是依靠中国电信自身的资源及运营优势。
C.由于利用1000多台虚拟机完成了对高能量子对撞结果的分析,CERN选择华为云参与“螺旋星云”的建设,来进行世界级科研机构的研究工作。
D.作为数字经济时代基础设施的“云”,通过压缩时空的先进技术,助力企业发展,既帮助了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也帮助外国公司走进中国市场。
【小题3】“中国云”走向世界,需要做好哪些具体工作?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