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北方,无雪不成冬。每当天降大雪时,乱云便早早落下帷幕,把天空酝酿成一片沧茫。不久,雪花翩跹而至。那一羽羽雪花,是从天籁之际而来的精灵,似凝脂的容颜,    ,盈动着我的心弦。冬雪覆盖的小屋,伫立在原野里,    。原野是动物的天堂,野兔轻盈跳跃,在雪地觅食;狐狸狡黠地四处张望,找寻目标……冬,正在频频为大地着色,描摹着(简单/简约)流畅的线条,用圣洁的飞花,将(喧闹/喧哗)的凡尘冰封素裹。皑皑白雪,是北国“特产”的安琪儿,与北方人溶为一体,共同经营着整个冬季,(所以/只是)与其他地域那些转瞬即融的雪,有着天壤之别。最刺激的是朋友之间,互抛雪球,雪灌满脖颈儿,热闹极了。再看看被我们践踏成一片狼藉的雪地,不禁又黯然神伤,多美多纯的雪地呀,那种怜香惜玉的情感溢满心头缠绵许久。
【小题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帷(wéi)    沧茫B.跹(xiān) 溶为一体
C.黠(xié)    描摹D.藉(jí) 黯然神伤
【小题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简单    喧哗    只是B.简约    喧闹   所以
C.简单    喧闹    所以D.简约    喧哗   只是
【小题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染尘埃的气质,不与世争的品行  如痴痴守望的老者
B.不与世争的品行,不染尘埃的气质  如静静思考的学者
C.不与世争的品行,不染尘埃的气质  如痴痴守望的老者
D.不染尘埃的气质,不与世争的品行  如静静思考的学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23 12:56: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三点半难题”由来已久。据报道,小学生下午三点半放学的规定,至少要追溯到上世纪90 年代。1990 年 6 月 4 日,当时的国家教委发布《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其中第五条明确规定:学生每日学习时间(包括自习),小学不超过 6 小时,中学不超过 8 小时,大学不超过 10 小时。
于是,小学生在校时间不得超过 6 小时,逐渐成为不可逾越的政策红线。 事实上,近年来,不少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都尝试通过“弹性离校”的办法,破解“三点半”难题。据报道,自 2017 学年开始,上海市教委就在全市小学逐步试行放学后“快乐 30 分”
活动,供学生自愿参加,一般每周安排四天,每天活动时间不少于 30 分钟。“快乐 30 分”结束 后,为家庭看护确有困难的学生继续提供看护服务,并鼓励适度延长放学后看护服务时间。2017 年,南京市政府试点“弹性离校”,从主城区向城乡所有小学全面铺开实施。
此外,天津、沈阳等城市均开展了“弹性离校”“课后服务”等相关工作。2017 年 2 月,教 育部也出台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将“弹性离校”课后服务合法化。
《“三点半难题”怎么破?听听部长怎么说》长城网
材料二:

节选自《中国教育报》
材料三:
有记者提问:“有小学下午三点半就放学,这个时间对于家长来说接送孩子可以说是一大难 题,什么时候可以得到解决?小学放学时间早催生了大量校外托管班,这些托管班‘野蛮生长’, 急需规范。请问是否会像近期重拳整治课外培训机构乱象那样来规范校外托管班?”
“三点半”现象之所以成为年轻父母们和整个社会关注的一个难题,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 展、中国教育发展特定阶段的一个产物,这个现象更多地表现在大中城市。
“对于这个问题教育部历来高度重视,去年 2 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解决这个问题的通知,一
年来这个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陈宝生表示,有 25 个省已经下发了通知,制定了符合 各省实际的政策措施,经过这一年多的实践,已经摸索了一些比较可行的解决方法。在解决这 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各走各的路、各出各的高招。”陈宝生表示,对于现在存在的乱象需要进行治 理,比如对记者提到的学校周围的托管班进行治理,加强立法,至少是有行政法规来加以解决。
《人民网》2018 年 3 月 5 日
材料四: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弹性离校”也是一个舆论关注的话题。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课 后服务”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方式给予适当补助。
多位教育界人士纷纷表示:“‘三点半现象’由来已久”,“教育局有规定,小学生在校上课 时间不能超过 6 小时”、“学校不是无限责任主体,万一出了问题学校难辞其咎”、“人手少、没 经费,心有余而力不足”。
杭州市拱墅区多位公办小学的校长表示,“按照相关规定,学校不能办特长班,也不能实行 有偿托管。没有相关政策和专项费用,学校也是爱莫能助。”
记者采访的多位任课老师同时也是小学生家长,对“接孩子”难题深有体会:“有时恨不得 自己有分身术,但老师也是普通人,每天早上 7 点多到校,一周十几节课,课后要备课,要批 改作业,要进行教学研究,有时还要外出学习或者交流。放学后如果要抽出更多的时间来义务 照看孩子,有些力不从心。”
《浙江工人日报》2017 年 4 月 8 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对“三点半”现象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政策上的分析,并列举了一些解决的方法。
B.材料二列举了四座城市放学后托管方面的政策,其中上海、济南把“困难家庭”作为帮扶对象。
C.材料三引用教育部长陈宝生的话说明国家对“三点半难题”的重视,并对25个省的治理方法进行了总结。
D.选文的四则材料均围绕“三点半难题”展开叙述,而材料四重在解说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三点半难题”由来已久,从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虽然各地出台不少措施,但是没有一点效果。
B.“弹性离校”是目前解决“三点半难题”的最佳方法,但各地对于这一方法的运用方式各异。
C.由材料二可知,在四座城市中,只有北京在放学后托管的政策中给予了学校资金支持。
D.“三点半难题”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教育发展特定阶段的产物,是所有城市都存在的普遍现象。
【小题3】请从教育主管部门的角度对于“三点半难题”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成各题

材料一:

当今界处于因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消除矛盾、化解危机,实现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全球治理的大课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顺应时代发展大势向世界贡献的中国方案,其中“坚持对话协商”“坚持共建共享”“坚持合作共赢”“坚持交流互鉴”“坚持绿色低碳”的行动主张直接回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全球治理难题。目前,中国正通过一系列举措将理念落实为现实行动,以自己的实践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展现中国

大国担当,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力量。2014年至2016年,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对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的丰硕成果为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的“中国力量”。

(摘编自任洁《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谭星宇《开放的世界开放的经济》)

材料二: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实现了人类探测器的首次月背着陆和巡视探测,并通过“鵲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

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号”201B车5月21日发射成功

目前运行在地月引力平衡点L2点

为嫦娥四号探测器提供地月中继通信支持

嫦娥四号任务引入了德国、瑞典、沙特等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开辟了我国月球与深空探测国际合作的新范式。这些国际合作载荷将向全世界科学家开放数据,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过去十年,中国向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提供22万幅卫星图像,约8000景卫星图像在成员国得到应用,促进了亚太区域科研、灾难监测与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中国利用优势资源,服务航天领域的博士研究生学位教育,为各成员国培养青年英才;中国提出与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各成员国共同构建“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的倡议,并在第一届高峰论坛期间与各成员国共同发布《北京宣言》,以提升各成员国航天基础能力、共享服务能力、快速响应能力、产业驱动能力和互联互通能力。

(摘编自新华网《“嫦娥四号”月背探索记》、张克俭《坚持共商共建共享 为亚太空间合作页献中国力量》等)

材料三:

2017年5月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试采成功,这是中国能源开发一次历史性突破,对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每立方米的可冰天然气燃烧产生的能量是等量常规天然气的1.43倍,明显高于煤炭、石油,燃烧污染却又比煤炭、石油小,更加清洁环保。神狐海域可燃冰试采攻坚克难获得成功,依赖于“中国理论”的创新。试采现场指挥部办公室主任邱海峻介绍说,我国在全球率先建立了可燃冰“两期三型”成矿理论,创立可燃冰“三相控制”开采理论,应用于试采模拟和实施方案制定,确保了试采过程安全可控。

“低渗粉砂质储层水合物矿藏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广泛分布,很多国家对可燃冰有强烈需求。我们现在掌握了这一技术,将来可以进行技术输出,有利于解决一带一路’沿线资源、能源问题,推动‘一带一路’沿线的经济发展和融合。”邱海峻说。

(摘编自吴涛、攀,张旭东《我国可燃冰资源可用百年以上》)

材料四:

新世纪以来,能源、环境、气候变化问题严重制约着全球可持续发展,而中国倡导的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加快清洁能源国际共享,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目前,我国正加快构建清洁能源低碳体系。在核电研究方面,作为四代核电技术的高温气冷堆是一种近乎理想的安全的核反应堆,业内人士将其称为“固有安全性”。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研究院院长张作义指出:“关于第四代核能技术,国际上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都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只做到方案研究,而我们国家是世界上第一个实际建造电站的。2018年10月31右,由哈电集团(秦皇岛)重型装备有限公司承建的蒸汽发生器通过出厂验收,标志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关键设备的研发制造难题已全面攻克。对此,哈电重装董事长王守革自豪地说:“这台高温气冷堆核电蒸汽发生器的研制成功,从设计、材料、工艺各个环节都实现了完全的自主创新,为我国核电在‘一带一路’中顺利走出去开辟了一条全新道路。”

(摘编自王璐、左翰嫡《全球能源互联网顶层设计已完成》,韩维正《低头有勇气 抬头靠实力》)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着力打造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国与国关系,内容涵盖了经济、科技等多个领域,其中又以贸易投资为工作重心。
B.“鹊桥”中继星把接收到的地面站的遥控指令通过前向链路转发给着陆器、巡视器,再经由返向链路把收到的数据以不同的频段转发到地面站。
C.向全世界开放航天数据,中国这一举措不仅能帮助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成员国提升航天科技实力,还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D.“可燃冰”开采和高温气冷堆研制是我国对“坚持绿色低碳”行动主张的具体落实,其技术输出有利于解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能源问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破解“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全球治理难题,要有顺应时代发展大势的清晰认识,也要有相应的实践,在这两方面,中国都量出了表率。
B.无论是提出构建“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还是倡导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都说明中国具有全球治理开放合作的大格局和大国担当的精神品质。
C.在航天科技、可燃冰开来和核电站建设等领域,中国虽然起步比欧美发达国家晚,但都能凭借自主创新全面赶超,取得令人自豪的世界一流业绩。
D.海域可燃冰的开采理论和第四代核能技术的研发成果,都能使我国占领新能源研发技术高地,为推动全球能源消费革命和完善全球治理创造条件。
【小题3】未来,我国可以在哪些方面进一步为全球治理与发展贡献中国力量?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诗眼消解与篇法、句法与字法

葛兆光

(1)“诗眼”的凸现使诗歌意象的物理运动或自然情状染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因而也使诗歌意象赢得了生命力,因此盛唐以后的诗人们似乎都迷上了这种语言技巧,我们在中晚唐诗歌中可以发现不少对偶整齐、诗眼精巧的句子……而“推敲”的故事和“一字师”的传说,分别出自中、晚唐,也说明了“炼字”之风在当时盛行。

(2)不过,这里又潜藏着另一种弊端,当人们纷纷去追求这一字之工、一字之奇的时候,却忽略了诗歌意义的整体建构,诗歌并不能仅由一个或几个字完成意境的创造,把其他意象都当作跑龙套的配角视为可有可无,其结果是把戏剧演成了单口相声,是把明星剧照当成了电影。中晚唐的一些末流诗人过分酌句斟字的结果正是如此有字无句,有句无篇,特别是他们把一些别人用得很精巧的字成双成对地镶嵌在自己硬凑的句子里,而且屡用不厌,就无形中使得“诗眼”成了“俗字”,有生命的“鲜菜笋”变成了无生命的“死鱼虾”,用宋人的话来说,就是“活字”变成了“死字”。

(3)于是,当人们越来越注目于诗歌的意义表达功能,越来越倾心于整体意境的自然高远,而厌倦僵滞呆板的形式拘束时,诗人便开始对“诗眼”冷淡起来了。请看宋人的几段话——“意格欲高,句法欲响,只求工于句字,亦末矣。”“其(指诗歌)用工有三:曰起结,曰句法,曰字眼。”“诗以意为主,又须篇中炼句,句中炼字,乃得工耳。”“炼字莫如炼句,炼句莫如得格。”请注意,这四段话不约而同地把诗歌创作分成了三个层次,借明人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一的话来说即“篇法”、“句法”、“字法”,而他们又不谋而合地认定“篇法”高于“句法”,“句法”高于“字法”,仍用王世贞的话来说,就是“篇法之妙,有不见句法者,句法之妙,有不见字法者。”显而易见,“诗眼”即“炼字”的地位在宋人心目中是大大降低了,所以他们才一再地说“诗以意为主,文词次之。”

(4)是不是“以意为主”,以篇法即全诗整体意境气格为主就一定要把“字法”即诗眼的推敲抛开呢?显然不是。不过,强调同样也意味着忽略,就像眼睛专注地凝视一点必然对其他各点视而不见一样,尽管抱着求全责备的诗论家总是试图篇、句、字滴水不漏,锱铢必较,但事实上却总是十个指头按跳蚤,顾东顾不了西。当宋人注意到诗歌中“意”与“理”的表达的重要性时,他们就必须要对妨碍“意”、“理”传递渠道畅通的字、词百般挑剔,于是,本来三足鼎立,并驾齐驱的篇、句、字,便在出主入奴的心理中分出高下来了。《诗人玉屑》卷六引《室中语》将“命意”当成“主子”,而把择韵求字视为“如驱奴隶”,开了袁枚《续诗品》“意似主人,词如奴婢”的先河……《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论诗一段在香菱夸了一阵诗眼之后,林黛玉劈头说了一段话:“词句究竟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当然是曹雪芹的意思,不过也正是曹雪芹从传统诗论那里贩来的“终审判决”。

(5)“句眼端能敲一字,吟肠何啻着千年”,是不是“诗眼”的推敲有碍于意脉的流动,是不是字词过分地远离了“字典意义”就有可能使意义的传递受到了阻碍,就像“混沌凿七窍”反而失去了生命?很难说。总之,在宋人高举“自然”、“意格”而贬低“字词”之后,诗眼就在自然流畅的诗歌中逐渐消解了。可是,对于诗歌这究竟是幸还是不幸呢?

(选自《汉字的魔方》,有删节)

【小题1】“推敲”的故事的当事人是_____________。
【小题2】第(2)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最后一段作者说:“诗眼就在自然流畅的诗歌中逐渐消解了”。请结合全文,写出“诗眼”“逐渐消解”的过程。(提示:将几个关键阶段列出即可)
a.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对文中论述“诗眼”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将“诗眼”置于“篇法”、“句法”与“字法”中探讨,在正反对比中论述了“诗眼”彼长此消的诸种原因。
B.论述时不仅旁征博引,而且用语形象生动,像“单口相声”、“鲜菜笋”、“终审判决”、“混沌凿七窍”等说法即是。
C.第(3)段引用宋人的四段话,多角度证明了“诗眼”遭到了宋人的冷遇,表明宋人更重视诗意的整体性构建。
D.第(4)段使用了“求全责备”、“锱铢必较”、“百般挑剔”、“出主入奴”等一系列成语,隐含了对宋人冷遇“诗眼”的不满。
【小题5】文章第(5)段开头引用诗句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作者对“诗眼”的“消解”持什么态度?你对“诗眼”的“消解”持什么态度?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②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③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 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④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小题1】文中加点的“自私的念头”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是“自私”的?
【小题2】节选第②段,“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怎样理解“生的欢喜”?
【小题3】节选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常春藤“固执”?这表现了常春藤的什么精神品质?
【小题4】节选第④段中,作者一方面说自己“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另一方面却又称“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这是一种怎样的矛盾的心理?请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有人说,当今社会,有一样东西几乎让所有人都无可逃避,那就是浮躁的风气。这话虽有些偏激,却道出了许多人欲言难言的自我困惑。
②杂乱吵闹是喧嚣的外在表现,喧嚣的本质则是浮躁,是人们内心的急躁、失衡、不沉稳。浮躁,是丧失定力,随波逐流;是心急如火,投机取巧;是虚浮夸张,一片泡沫;是不要过程,只要结果。人生在世,谁都有各种各样的追求和欲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本无可非议。问题在于,面对浮华世界,人们的欲望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由此衍生出浮躁的社会风气。
③浮躁之风盛行,会导致这样的现象:为官者盼望一步登天,为学者盼望一步到位,为商者盼望一夜暴富,为艺者盼望一举成名。也容易出现这样的结果:社会被浮躁之风笼罩,清静的人生、专心的工作、精良的产品,变得稀罕起来;因为求快而忽视了细节和质量,导致一些地方事故多发、反复折腾、劳民伤财。那些整日忙碌赶场子的人,那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人,那些跟风起哄盲目不安的人,看似日理万机,好像勤奋忙碌,到头来往往难成大事,原因就在于他们“心躁”而无法“心一”。
④对于浮躁,古人总结出了“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的道理。今天的社会日新月异,节奏加速,变化更快、更多、更大,人们对变化的感受极为敏感;但同时也不要忘记,变动不居之中也有恒定不变的规律——结果需要过程,成功必得付出。即便是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站到了创新的风口,如果没有扎实稳固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成功终究是短暂而不稳固的。舒服与辛苦,安逸与劳顿,亦有着互相转换的辩证法。
⑤《道德经》里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人活一辈子,要想给社会给后人留下点东西,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祛除内心的焦躁,静下心定下神,扎扎实实、聚精会神地做事,而不要被外界的喧嚣浮躁所裹挟。
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所揭示的,乃是喧嚣之中的宁静心态。内心的宁静,是一种穿越世俗、撇开浮躁的力量。有了它,便可以每临大事有静气,便听不到外界的吵闹嘈杂,便能忍得孤寂、受得清苦、看穿陷阱、看淡诱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有了静的底色,才有达的境界、定的气质、和的格调,才能让人生剧本脱俗雅致。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是“大家”风范,亦属常人能力所及。内心的宁静,是最为深厚的修行。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我们不必超脱凡尘,也一定可以专心致志、成就非凡。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浮躁是当今社会上的一种风气,这种风气几乎让所有人都不可避免,这也是许多人欲言难言的一种困惑。
B.浮躁是喧嚣的本质,它会让人们内心失衡、不沉稳,失去定力,只重视结果而不重视过程。
C.因为一心求快而忽视了细节和质量,导致一些地方工程出现事故多发、反复折腾又劳民伤财的现象。
D.如果社会上浮躁风气盛行,那么这就会使社会中多个行业的人们变得急于求成,最终结果却往往是大事难成。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具有辩证的色彩,作者引用了社会上的某种说法,认为“这话虽有些偏激”,既表明了对这种说法的态度,也自然地引出了话题。
B.文中多处使用引用论证,如③段“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就形象地讽刺了八面玲珑的人,新颖生动,简洁凝练,具有感染力。
C.文中多处使用修辞手法,如④段“即便是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站到了创新的风口”就运用了比喻、排比等手法,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文章结尾的一句话深化了中心论点,得出“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这一结论,号召人们应在喧嚣之中保持内心的宁静。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人们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无可非议的追求和欲望。问题是在现今浮华世界,这种追求和欲望的膨胀会衍生浮躁的社会风气。
B.尽管今天的社会节奏加速,变化更快、更多、更大,但人们不应忘掉的是“结果需要过程,成功必得付出”这一恒定不变的规律。
C.作者引用《道德经》“静为躁君”、“躁则失君”,是为了证明静与躁有着一种相互转换的辩证关系。
D.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是一种能穿越世俗、撇开浮躁的力量,进而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让人生脱俗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