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诗眼消解与篇法、句法与字法

葛兆光

(1)“诗眼”的凸现使诗歌意象的物理运动或自然情状染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因而也使诗歌意象赢得了生命力,因此盛唐以后的诗人们似乎都迷上了这种语言技巧,我们在中晚唐诗歌中可以发现不少对偶整齐、诗眼精巧的句子……而“推敲”的故事和“一字师”的传说,分别出自中、晚唐,也说明了“炼字”之风在当时盛行。

(2)不过,这里又潜藏着另一种弊端,当人们纷纷去追求这一字之工、一字之奇的时候,却忽略了诗歌意义的整体建构,诗歌并不能仅由一个或几个字完成意境的创造,把其他意象都当作跑龙套的配角视为可有可无,其结果是把戏剧演成了单口相声,是把明星剧照当成了电影。中晚唐的一些末流诗人过分酌句斟字的结果正是如此有字无句,有句无篇,特别是他们把一些别人用得很精巧的字成双成对地镶嵌在自己硬凑的句子里,而且屡用不厌,就无形中使得“诗眼”成了“俗字”,有生命的“鲜菜笋”变成了无生命的“死鱼虾”,用宋人的话来说,就是“活字”变成了“死字”。

(3)于是,当人们越来越注目于诗歌的意义表达功能,越来越倾心于整体意境的自然高远,而厌倦僵滞呆板的形式拘束时,诗人便开始对“诗眼”冷淡起来了。请看宋人的几段话——“意格欲高,句法欲响,只求工于句字,亦末矣。”“其(指诗歌)用工有三:曰起结,曰句法,曰字眼。”“诗以意为主,又须篇中炼句,句中炼字,乃得工耳。”“炼字莫如炼句,炼句莫如得格。”请注意,这四段话不约而同地把诗歌创作分成了三个层次,借明人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一的话来说即“篇法”、“句法”、“字法”,而他们又不谋而合地认定“篇法”高于“句法”,“句法”高于“字法”,仍用王世贞的话来说,就是“篇法之妙,有不见句法者,句法之妙,有不见字法者。”显而易见,“诗眼”即“炼字”的地位在宋人心目中是大大降低了,所以他们才一再地说“诗以意为主,文词次之。”

(4)是不是“以意为主”,以篇法即全诗整体意境气格为主就一定要把“字法”即诗眼的推敲抛开呢?显然不是。不过,强调同样也意味着忽略,就像眼睛专注地凝视一点必然对其他各点视而不见一样,尽管抱着求全责备的诗论家总是试图篇、句、字滴水不漏,锱铢必较,但事实上却总是十个指头按跳蚤,顾东顾不了西。当宋人注意到诗歌中“意”与“理”的表达的重要性时,他们就必须要对妨碍“意”、“理”传递渠道畅通的字、词百般挑剔,于是,本来三足鼎立,并驾齐驱的篇、句、字,便在出主入奴的心理中分出高下来了。《诗人玉屑》卷六引《室中语》将“命意”当成“主子”,而把择韵求字视为“如驱奴隶”,开了袁枚《续诗品》“意似主人,词如奴婢”的先河……《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论诗一段在香菱夸了一阵诗眼之后,林黛玉劈头说了一段话:“词句究竟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当然是曹雪芹的意思,不过也正是曹雪芹从传统诗论那里贩来的“终审判决”。

(5)“句眼端能敲一字,吟肠何啻着千年”,是不是“诗眼”的推敲有碍于意脉的流动,是不是字词过分地远离了“字典意义”就有可能使意义的传递受到了阻碍,就像“混沌凿七窍”反而失去了生命?很难说。总之,在宋人高举“自然”、“意格”而贬低“字词”之后,诗眼就在自然流畅的诗歌中逐渐消解了。可是,对于诗歌这究竟是幸还是不幸呢?

(选自《汉字的魔方》,有删节)

【小题1】“推敲”的故事的当事人是_____________。
【小题2】第(2)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最后一段作者说:“诗眼就在自然流畅的诗歌中逐渐消解了”。请结合全文,写出“诗眼”“逐渐消解”的过程。(提示:将几个关键阶段列出即可)
a.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对文中论述“诗眼”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将“诗眼”置于“篇法”、“句法”与“字法”中探讨,在正反对比中论述了“诗眼”彼长此消的诸种原因。
B.论述时不仅旁征博引,而且用语形象生动,像“单口相声”、“鲜菜笋”、“终审判决”、“混沌凿七窍”等说法即是。
C.第(3)段引用宋人的四段话,多角度证明了“诗眼”遭到了宋人的冷遇,表明宋人更重视诗意的整体性构建。
D.第(4)段使用了“求全责备”、“锱铢必较”、“百般挑剔”、“出主入奴”等一系列成语,隐含了对宋人冷遇“诗眼”的不满。
【小题5】文章第(5)段开头引用诗句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作者对“诗眼”的“消解”持什么态度?你对“诗眼”的“消解”持什么态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1 11:55: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参考消息网12月6日报道)港媒称,中国官员在广东的一个环保论坛上承认,中国在几乎所有空气污染类别中都排在世界首位,包括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碳排放也是如此。媒体援引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总工程师王金南的话说,要在明年之前实现中国减少污染的目标,需要投资1.75万亿元,但投资缺口给这一行动带来了巨大障碍。

在“2016中国环保上市公司峰会”上,王金南说:“几乎所有的污染物排放指标和二氧化碳排放指标在全世界排放量都是第一,整个大气的压力前所未有。”工业和信息化部某官员说,近10年来,国家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方面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也取得明显成效,但总体来看,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的生产模式并没有得到最根本的改变。中国的工业总产值在2011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是工厂不严格执行环保标准成为污染的主要原因。虽然中国大部分火电站都安装了先进的过滤装置,但工厂的燃煤未受到很好监管,它们继续向大气中排放污染物。工信部下属的赛迪研究院说,2015年非电工业领域耗煤量 约占全国煤炭消费总量的46%,这些工业炉窑的环保标准没有火电行业严格。王金南还说,环保投入不足仍是一个突出问题。中央政府承诺环保投入占GDP的比例为1.5%左右,但近几 年真正投入环境保护的没有那么高,大致只有1%左右。

材料二 

(中新社北京12月18日电(记者阮煜琳),中国新闻网)中国大范围重度污染天气持续,多地采取机动车单双号限行、企业限停产等措施强力应对。环保部表示,各地积极作为,保障各项减排措施落实,应对效果初步显现。

从目前看,北京市实际PM2.5日均浓度比预测值明显下降。由于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减少,污染积累速度变缓,重污染发生过程较预测结果有所推迟,峰值浓度有所降低,启动红色预警的23个城市污染程度均较预测有所减弱,约三分之一的城市污染程度下降。本次空气污染程度最严重的六省市均按照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积极组织开展应对工作。环境保护部派出了13个督查组对各地重污染天气应对措施落实情况开展督查。督查发现,部分企业、工地未严格落实停产停工要求,还存在露天焚烧治理不到位、土小企业违法排污等问题。环保部督促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进一步调查,依法严肃处理。

环境保护部表示,将加大督查 力度,严厉打击顶风作案的违法排污行为,尽最大努力减轻重污染天气影响。

材料三 

(2016年12月18日,新京报)今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重污染来袭。京津冀及周边40个城市发布橙色及以上预警,其中北京等23个城市发布红色预警。17日,环保部通报,13个督查组已分赴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6省份,于16日全部到位,展开督查工作。昨日,本报记者随环保部第四督查组在山西临汾及运城督查发现三家化工、焦化企业存在超标问题。

昨日13时,走出临汾西站,笼罩着灰白雾霾的空气里弥散着微呛的气味,空气质量指数(AQI)342,属严重污染。督查组工作人员指出,微呛气味的形成主要是二氧化硫,作为中国知名的焦煤基地,临 汾坐落着多所焦化厂,虽然大部分已经完成了脱硫改造,但在较差的空气污染气象条件之下,污染物难以稀释、扩散和清除,地方政府仍然面临着企业运转与环境治理的矛盾与压力。

为应对本次红色预警,此时的临汾市区已实行机动车单双号限行,各重点行业工业企业、施工工地、燃煤锅炉等都实施了管控措施,不承担供暖任务的20蒸吨及以下燃煤工业锅炉、茶浴炉一律停运,至2017年3月31日水泥企业一律停产。

督查发现:山西三维瑞德焦化有限公司曾在15日夜间至16日凌晨二氧化硫超标排放8小时,最大超标倍数1.2倍。此外,万鑫达焦化有限公司和山西三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个别时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存在轻微超标现象。

环保部第四督查组组长、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副站长傅德黔要求存在问题的企业加强保洁和煤堆场喷淋设施建设,同时加强运行管理,控制生产负荷,确保达标排放。临汾市环保局责令相关企业立即整改,并决定对山西三维瑞德焦化有限公司实施从重处罚。

今日,第四督查组还将在临汾展开随机督查,随后将前往运城。

(以上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引用港媒对近日举行的“2016中国环保上市公司峰会”的报道,分析了中国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存在的若干问题。
B.从材料二来看,由于北京和启动红色预警的23个城市以及本次空气污染程度最严重的六省市积极作为,措施得力,空气污染程度明显下降。
C.材 料三以临汾市为例,表明大气污染得不到有效治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方政府为了地方经济利益对本地污染企业进行保护,甚至姑息纵容。
D.材料二侧重点在于报道各地应对效果初步显现;材料三侧重点在于报道环保部在对临汾的督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小题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  )
A.三则新闻不一,有新媒体,有传统媒体 ,三家在同一月份,报道了相同的话题,这表明中国的空气污染问题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B.三则新闻均用概括的叙述方式,迅速及时地报道了国民普遍关注的大气污染防治的焦点问题,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C.三则新闻在结构上均是先总述各自的新闻要点,然后具体列举了新闻事实,最后简要介绍了与所报道的新闻事实有关的情况。
D.三则新闻稿都引用准确翔实的数字,给人以专业、负责的印象;分析说理既具体又全面; 语言平实、严谨、准确。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中国大范围重度污染天气持续的人为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修 鞋  摊
左岸
于守桥临近下班的时候,手机响了,是小枣来的电话,说有急事找他。小枣是来自乡下的小姑娘,像一瓶未开封的纯净水,在这个城市的城乡结合部的一个角落,摆了一个三平米大小的修鞋摊。老于天生八字步,两只脚后跟外侧先着地,时间长了鞋就容易磨偏,偏大了,老于就去找小枣修鞋,一来二去就和小枣熟了。
小枣上面有三个哥姐,出生不久都先后夭折。她娘怀她的时候,爹又患病离世:剩下孤儿寡母,家境越加贫寒。小枣一狠心撇下娘,一跺脚来到这里。了解小枣的不幸遭遇后,帮助小枣就成了老于生活的一部分。
孩子出啥事了?于守桥一边寻思一边急冲冲往小枣的鞋摊赶。到了跟前一看,小枣独自坐在修鞋用的马扎子上,泥胎似的,低头愣愣地发呆。“小枣,谁惹你生气啦?”老于迫不及待地问。小枣抬头,见老于像遇到救星,止不住豆大的泪珠往下掉。“俺娘病重了,爬不起炕。俺只有回家。“那,你走后,这个鞋摊咋办?”“我就为这个,找你来出个主意。”老于明白,这个不起眼儿的小摊一个月的收入起码两千元,她一走,铁定就有人占。
“大叔,俺想好了,你帮俺看个把月的,等俺娘病见强了,俺还会回来。”说着小枣冲老于扑通一声跪下。老于见此景一把将小枣扶起:“别上火,这事包在我身上,赶紧收拾收拾走吧。事发突然,我也没准备,这是随身带的三百元钱,你拿去急用吧。”
回家路上老于心里犯起嘀咕,话好说,事难办。这难有二:一是他有份在事业单位的工作,二是他对修鞋一窍不通。思来想去,直琢磨得脑袋昏沉沉的,也没想出个子午卯酉来。第二天一大早,他向单位领导申请了半个月的休假。
老于开始修鞋了,虽说他是钳工出身,可毕竟隔行如隔山,最初艰难的日子知。有时一天下来,累得头昏眼花,不但没挣到钱,反而还得包赔损失。今天手指磨破了,明天手掌叫改锥扎了。还有一个让他头痛的问题,由于不会修鞋,来的顾客一天比一天少了,照这样下去,小枣回来他怎么交代呢?俗语说“急中生智”,他把小枣的遭遇和临时看摊的原由以及在小枣没来期间他免费修鞋用毛笔字写下,挂起来。这一招果然灵验,顾客非常理解老于,都向他伸出大拇指。
一个月眨眼过去了,小枣来电话告诉老于说她娘的病加重,回不来,叫他再替她看着摊。时光荏苒,转眼三个月过去了,小枣仍然没回来。老于再也没有向单位请假的借口了,他辞掉了工作。老于的老婆发现老于脸晒得黢黑黢黑,手粗糙不堪,禁不住问老于怎么搞的,老于支支吾吾说最近单位搞土建整的,没事。一天,单位的科长给老于家里打电话,老于的老婆接的电话,叫老于抽空到单位领取辞职后的相关补助费。老婆听罢顿时炸了锅,立即给老于挂了电话,叫他立马回家,说个清楚。
而对老婆,老于把自己如何认识小枣,帮助小枣的事情一五一十地交代出来。老婆听完立即气得背了气,老于见状又是掐人中又是捶背。老半天,老婆缓过神来,骂他老不要脸,转而一把鼻涕一把泪,说老于得精神病了。一星期后,老婆与老于办理了离婚手续。
打那以后,老于更加专注于这个鞋摊。尽管这期间,已老长时间打不通小枣的电话。不知不觉,三年时光在老于叮叮当当的鞋锤声里溜掉了。小枣的身影始终没有出现。对于这个,老于似乎习以为常。有些迟钝的他,常常把烟卷燃火的那头误放进自己的嘴里,烫得他傻笑不已。
一天,一辆银灰色的轿车在老于鞋摊不远处停下,从后车座里走出一位着装时尚的少妇,嘴里咬着一根女士香烟。“维娜,那双鞋有必要修理吗,我再给你买一双不就得了。你也不怕麻烦。”叫维娜的少妇没有理会,扭着腰肢朝鞋摊走来,把一只高跟鞋递给了正在埋头钉鞋的老于。老于仰起脸,用他那粗大的手指使劲地揉着眼睛,打眼细瞅,不由惊呆了:“你是小枣?”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的开头写小枣“像一瓶未开封的纯净水”,写出了小枣来到城市之初的简单、淳朴,与后文的维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小枣急着找老于商量办法,是因为在小枣看来,于守桥是唯一可以帮助她渡过难关的人,一定能帮她看着鞋摊,直到她回来。
C.为了向小枣交代,老于把摆摊修鞋的原因和自己修鞋免费写在了纸上,这不仅使他获得了顾客的理解,来修鞋的人也增多了。
D.老于想到了自己的工作问题、自己不会修鞋的问题,却没有及时考虑如何向自己的家人交代,这是老于和老婆离婚的一个原因。
E. 小说的结尾,成为了“维娜”的小枣回来了,小说到此也戛然而止,这样的结局,既出人意料,又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小题2】小说中的老于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为什么老于被烟卷烫了还傻笑?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门卫传奇

陈国凡

老卫,你跟我大半辈子了,也该回老家安享晚年了。你老家还有亲戚哩。

不,团长,我一辈子也不离开你。

哎,真拿你没办法。也就你还一直团长团长地这么叫我,叫了几十年。

星光灿烂的夜空下,二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话。看着对方渐增的染霜鬓发,饱经沧桑的脸庞,二人一时无语,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他们沉默在回忆里,回忆往昔那战争年代,那战争年代里的倥偬岁月,倥偬岁月里生死不离的战斗情谊。

二人是老乡,团长年长小卫几岁,团长带着小卫离开家乡,参加革命,从此战斗一起,生死与共。从班长到团长,小卫一直是他的部下,直至做了他这个团长的警卫员。我要一辈子做你的警卫员,永不分离。小卫说。他笑笑,心说,这怎么可能。

小卫曾经救过团长的命。一次战斗中,小卫把团长推向一边,自己却被那呼啸而至的炮弹击中,好在抢救及时,走了一趟鬼门关的小卫又回来陪伴团长了。

革命胜利后,他主动从部队转业,任职地方机关。小卫大难不死,脑子却受了影响,不重,就是反应不如常人快捷,但也干不了复杂的工作了。他不忍心,就让小卫一直跟着自己。自己的命可是小卫救的呀。他多次托媒人给小卫说对象,没谈几句,女方觉察出他反应迟钝,立马抬屁股走人。他心里苦闷,却无可奈何。小卫倒眉开眼笑了,说:这样最好,我家人都不在了,自己光棍一条,只能一辈子跟牢团长了。是的,小卫一直称他团长,私下里,公开场合,都这么叫,叫他改,却改不了,时间久了,也就由着他了。

他为政一方,官越做越大。小卫一直当他单位的门卫。

小卫把门卫工作做得很仔细,很认真,很负责。

说来也怪,不用几天,小卫就能把单位的所有人弄得一门清,相貌、名字、年纪、部门、职位,从未出错。我看咱单位,属门卫的脑子最好使。都这么说。说这话的人,不带丁点儿歧视的口吻。来访者,不管谁,免不了小卫的一通盘问,要是穿扮不顺他的眼,你就算摊上事儿了。人人都得按规定登记,每个栏目都必须详细填上,连时间也不放过。你出来了,他会认真看看表,让你填上时间,有时,他也会填,那一定是一笔一划一丝不苟郑重其事的。

要是有领导说他干得不错,小卫就乐得不行。要是团长表扬他,他能高兴上一整天。

有次,有人疾步走进,夹着公文包,鼓鼓囊囊的,像藏着什么。说是找县长,有急事。

找我团长啊,也行,不过得先过我这关。他凛凛地把那人拦住了。

团长?那人有些莫名其妙,身子却没来由地抖了下,仿佛不慎闯入了军事禁地。

想让咱团长犯错误吗?那人红了脸,落荒而逃。小卫知道,这阵子,县里有个大工程,各路老板争着找团长疏通呢。

你怎么会在这里?当晚,那老板被小卫吓得半死。小卫估计,那人晚上会来团长家。于是下班后,他早早吃过晚饭,堵在了去团长家必经的楼道口,来了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真怪啊,这阵子办公室、家里都好清静。偶然听到团长和妻子的谈话,小卫心里乐开了花。

慢慢地,二人都老了,小卫就成了老卫。他呢,也快退休了。

快退休的他,住的依旧是单位给的旧房子。同级的领导,甚至下级,都不止一套房,有的暗暗地住着别墅。家人不满且不甘,他也有些失落。隐隐的,对老卫就有了看法,好几次毫无缘由地责备老卫。不明就里的老卫,依旧把门卫工作做得很仔细,很认真,很负责。

一次,老卫冲入饭店雅间,任是把一桩即将达成的“好事”给搅了。第二天,那老板雇人报复,老卫被打成重伤。整个过程,老卫毫不畏惧,拼死抵挡。打手们从没遇见过这么不要命的老头,最终仓皇逃离。

你真是不要命了。在医院,握着老卫枯瘦如柴的手,他不禁泪花闪闪。

我当然要拼命啊,这江山可是我们拼死打下来的,哪容人随便糟蹋,团长,你说是不是?那神态,像极了当年那个冲锋陷阵、保驾护航的年轻的警卫员。

心怀愧疚的他使劲点头,任泪水流淌。

他终于退休了,安全着陆。

有次,去监狱看望老战友当年的团政委。和他一样身居要职的老政委,是因贪污受贿而入狱的。

你得感谢你的警卫员啊,就是那个一直跟随你担任门卫的你的那个警卫员。哎,我当初干吗要赶走我的警卫员啊。老政委声泪俱下。

他竟惊出一身冷汗。

他决定即刻去看看他的警卫员。

推门而入,一股呛人的药味扑鼻而来。他惊呆了。大大小小的药瓶满屋都是,老卫直挺挺地躺在地上,一张纸上写着遗言:团长,我终于可以放心走了。我得到那边找我家人去了。祝团长晚年幸福!

抱着老卫早已僵硬的尸体,他大哭一场。这么多年了,他没怎么去过老卫的小屋,也没请老卫好好地吃过一顿。

共和国卫士卫大柱之墓。他亲手写的碑文。

每年清明,他都会带家人来扫墓。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以对话开头,简洁明了,通过称谓既交代了卫大柱与“他”之间的关系,也以一句“我一辈子也不离开你”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B.小说插叙卫大柱与“他”生死之交的事例时,卫大柱表示要一辈子跟着“他”,但“他”微微一笑,这与卫大柱的幼稚形成对比。
C.小说写人们都说卫大柱脑子最好使,但托媒人给卫大柱说对象时,女方觉察出他反应迟钝,这两者之间构成的反差,令人费解。
D.为了不让团长受贿犯错误,卫大柱在团长家楼道口,当看到团长家里清静时,他“乐开了花”,这是对其自豪心态的侧面体现。
E.小说所写的故事内容长达几十年,时间跨度大,但构思巧妙,通过卫大柱一辈子跟随“他”这条主线将各个事件串连起来。
【小题2】根据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卫大柱的形象特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棋里棋外

顾文显

“爱卿毕竟非是当年可比了。”皇上起身,拈了下浓密的胡须,有几分心疼,也有几分无需掩饰之得意。

师傅有些遗憾:“棋输一步。那个车丢得实在可惜。”皇上下棋,曾是他手把手教出来的,而今初登大宝,莫非是棋仗人势,棋风一下子就凌厉了许多。师傅开局还略占上风,但到僵持阶段,不慎被皇上抽掉一车,而后步步苦撑,直到败北。

尚高是个没品级的平民,这是头一回得以亲见师傅与皇上对弈。然而,此夜皇上高兴,竟然下驾到师傅府上,说要与师傅过三招。按规矩,尚高与师弟们都要回避的,可皇上说了一句话:“留一个在身边伺候的吧。”尚高便有了这个机缘。

但尚高这棋看得犯堵。

师傅是何等高超的棋手。师傅当年15岁便杀败过所有敢叫阵的棋手,所以得名“镇京都”。幸遇先皇爱棋,把师傅召在身边,再后来便让师傅为太子师。师傅如鱼得水,竭尽全力把太子调教成仅次于他本人的棋手。

登基后皇上国事繁忙,棋便下得少些,但只要有空闲,定召师傅手谈,皇上把象棋也称作手谈,那一时期,象棋的地位便盖过了围棋。师傅当仁不让,谦逊过后,君臣一番厮杀,师傅被送回来常常敲过三更。回来之后,师傅总是面壁思考,不断复盘,最后遗憾地摇头又昂首:“老了?我还不服气呢。”

这三局厮杀,虽是跪着观看,尚高这种境界的棋手已经历历在目,他暗自替师傅着急,心都要从嗓子眼里蹦出,师傅这是明明白白的昏招,若是换了他尚高,一定杀那得意忘形的皇上片甲不留!

师傅看出他的心结,扫他一眼:“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站着说话,自然不会腰疼!”

尚高只能点头称是。师傅如父。然师傅教诲过,为棋,当场不让父,举手不留情。师傅的对手是当今天子,他肯定是心有余悸,落子时不免手软,如此心境,焉得不败!

尚高默默期待,一旦有机会,他会替师傅把这正气扳回来。皇上怎么了?下棋嘛,又不是真的动刀动枪。

这一天终于让尚高等到。太监过来宣召师傅去侍弈,而师傅重病在床。太监又传旨,着昔日在旁伺候过一回的徒弟伴驾。

尚高踌躇满志地跟着太监进了皇宫。

这大半夜真是痛快淋漓呀,尚高杀败皇上两局,和一局。皇上盯 了他半晌,说了三个字:“好,好哇!”

回到师傅跟前,尚高眉飞色舞:“皇上又何足惧哉,你硬他就软。开始想占我便宜,徒儿也让他知道师傅是让着他的!”

师傅的脸惨白得如同身后的石灰墙。他沉吟良久,让尚高师弟们扶他坐起:“尚高,你赶紧换身衣服,混到城门附近。城门一开,即刻出城,从此更名改姓,不得再提‘棋’字!”

“为什么呀,师傅。不就下个棋嘛。”

师傅说,皇上日理万机,管的是国家大事,下下棋无非是歇息脑子,人家岂能天天如我辈等泡在棋谱里?你不知深浅,得意忘形,逞小人之势,已犯下欺君之罪,皇上岂能容你?赶紧走!

尚高还在困惑。

师傅说:“为师是告诫尔等,棋品乃人品。可这棋外功夫比棋局里更是要紧。面对圣上,你怎么可以不守为臣之道。”

正说着,人呼圣驾到!

师傅吐出一口血:“尚高,你小小年纪,只怪为师毁了你这株好苗子。今夜重病,岂非天绝你也……”

而皇上已径自入室,对跪在地上的师徒们笑笑:“老爱卿这次病得好!”

皇上扳着手指,细说深夜驾临的目的。平时他与老师傅对弈时占上风,满以为自己棋艺长进或者师傅年纪渐老,但今夜与尚高对弈,才知道,从前师傅是让着自己的。为什么呢?只因为自己是皇上。

“尚高初生牛犊,性情率真,一番搏杀,让朕意念清醒,大功,当重用;老爱卿委婉侍驾,也是用心良苦,重赏。”

皇上当场立誓,为君主者,理应为万民谋福,分一份心,则毁一份帝德,故从此戒棋。

“下棋的事,应由尔等为之。”

师傅惭愧得无地自容:“老臣只揣摩了棋外,却不知万岁棋(其)内。今日师徒本当一人丢命,却皆大欢喜,是因千载难逢的圣明皇上。此老臣与尚高之福,更是万民之福啊。”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12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前两段向读者展示了师傅与泉上下完棋后的情形,皇上因师傅输棋感到心疼,但自得的神态并没有掩饰;师傅反思自己棋艺不精。
B.尚高终于有机会与皇上下棋,他使出浑身解数,最终赢了皇上,为师傅出了一口气,但在这之前他一直不知道师傅是让着皇上的。
C.师傅所说“老臣只揣摩了棋外,却不知万岁棋(其)内”,用了双关的手法,表达了自己的愧疚之情,同时也是对皇上的高度赞扬。
D.本文情节吸引人,尚高与皇上下棋,不知轻重,赢了皇上,读者很为他捏一把汗;但皇上来到师傅家,表明自己的心意,才让读者放了心。
【小题2】文中的师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进行概括分析。
【小题3】尚高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请进行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世事难料,世事难料呀!”这些天,德旺公反剪着双手,踱着方步,来回走在黄村的石子街上,摇头晃脑地反复说着这句话。

德旺公的感慨,都是红卫、二楞和木根三人引起的,这事还得从头说起。

黄红卫、黄二楞和黄木根是德旺公看着他们穿开裆裤长大的。三人同一年出生,也同一年进的学堂。红卫心眼活,鬼点子多;二楞胆子大,敢闯敢干;只有木根忠厚老实,胆小怕事。那时,三人去偷德旺公(那时黄村人都喊德旺叔)家的桃子梨子。出主意的是红卫,上树摘桃子梨子的是二楞,在路口把风的则是木根。三人屡屡得手,以为配合得天衣无缝。小屁孩就是小屁孩,哪里会知道德旺叔早就知道呢。德旺叔读过几年私塾,又是黄村的大好人,在村里有点威望。有威望的德旺叔,当然不会因为几个桃子梨子被小孩摘了,就像别人一样去孩子爹娘面前告状,甚至骂孩子吓孩子。

德旺叔被黄村人喊成德旺伯时,红卫、二楞和木根长成小伙子了。红卫是村长的儿子,理所当然被推荐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理所当然地成了镇干部,前些年还当上镇长了。德旺伯常对人说:“世事难料呀,红卫镇长他爹也就是个村长,他却当上了镇长,如今是儿子管老子了。”德旺伯又说:“我是看着红卫镇长长大的,小时候就心眼活,做事机灵,就知道他长大一定会出息的。这不,果然就出息了。”

二楞也不赖,虽然不是官二代,但继承了造反派老爹敢冲敢杀的血统,挖空心思想着发财。改革开放后,打工潮卷进黄村的第一年,二楞就单独一人走出了黄村。在外吃了不少苦,这几年总算时来运转,发大财了。德旺伯也常对人说:“世事难料呀,二楞这小子胆子大,别人不敢做的事他敢。”德旺伯又说:“我是看着二楞长大的,小时候没少上树摘我的桃子梨子,看上去就不是普通的人。这不,发财了不是。”

只有木根没变。小时候忠厚老实、胆小怕事,长大了还是忠厚老实、胆小怕事。白天死守着那一亩三分的责任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唯一变化的,就是小时候那白白净净、细皮嫩肉的脸蛋,如今成了一块皱巴巴的“包公脸”。年年窝在黄村,同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每天相见。德旺伯也常对人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木根这一脉,祖上以来一直没有出过什么大人物。”德旺伯又说:“话又说回来,木根在家里也好。这些年来,村里的后生、闺女和媳妇,哪个不是奔外面的花花世界挣钱去了。倒难为了木根,村里哪家的老人小孩没有得过他的帮助!”

德旺伯被黄村人喊成德旺公时,红卫、二楞和木根也是年过半百的人了。二楞发财后热衷于炒股票,后来越炒越大,越炒越亏,去年连县城居住的一幢房产也抵了债务。风韵犹存的老婆在县城的房产抵了债务的第二天忍无可忍,义无反顾地弃他而去。二楞只得独自一人回到黄村的那几间老屋。一双儿女也一个月难得回黄村乡下看他一次。德旺公叹息说:“行时都要运,二楞这辈子看来就这样了。唉,世事难料啊!”

红卫呢,官当得好好的,前段时间还传说要升副县长呢,想不到说双规就双规了。德旺公摇着头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放着官不好好当,要那么贪干啥!唉,世事难料啊!”

只有木根一如既往过着平常的日子。地里干活回家时,顺手从自己的果园里摘几个桃子梨子,回家哄着孙子和邻居的小孩。二楞回黄村后,木根有空就去他家坐坐,不时带些蔬菜什么的给他。前些天,田里收割完了,木根还想去看看红卫。村里人说,都关外地的号子去了呢,你老实兮兮的去哪里找?木根只得作罢。德旺公常说:“木根笨人有笨福啊。”

“世事难料,世事难料呀。”这些天,德旺公反剪着双手,踱着方步来回走在黄村的石子路上,摇头晃脑地反复说着这句话。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一项是
A.小说写红卫、二楞和木根三人偷果子的故事,预示三人日后将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B.从德旺叔到德旺伯再到德旺公人物称呼的变化,德旺客观上成了红卫、二楞和木根三人人生轨迹的见证人。
C.二楞发了财,德旺伯说“小时候没少上树摘我的桃子梨子,看上去就不是普通的人”,语带讽刺,暗示其结局。
D.小说通过德旺对红卫、二楞和木根三人从小到大的不同人生的观察和评论,真实的反映了现实生活,表达了作者的感慨。
【小题2】小说把三个人、三个不同的阶段、三种不同结局结合着写,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
【小题3】小说开头和结尾安排有何特点?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