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三点半难题”由来已久。据报道,小学生下午三点半放学的规定,至少要追溯到上世纪90 年代。1990 年 6 月 4 日,当时的国家教委发布《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其中第五条明确规定:学生每日学习时间(包括自习),小学不超过 6 小时,中学不超过 8 小时,大学不超过 10 小时。
于是,小学生在校时间不得超过 6 小时,逐渐成为不可逾越的政策红线。 事实上,近年来,不少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都尝试通过“弹性离校”的办法,破解“三点半”难题。据报道,自 2017 学年开始,上海市教委就在全市小学逐步试行放学后“快乐 30 分”
活动,供学生自愿参加,一般每周安排四天,每天活动时间不少于 30 分钟。“快乐 30 分”结束 后,为家庭看护确有困难的学生继续提供看护服务,并鼓励适度延长放学后看护服务时间。2017 年,南京市政府试点“弹性离校”,从主城区向城乡所有小学全面铺开实施。
此外,天津、沈阳等城市均开展了“弹性离校”“课后服务”等相关工作。2017 年 2 月,教 育部也出台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将“弹性离校”课后服务合法化。
《“三点半难题”怎么破?听听部长怎么说》长城网
材料二:

节选自《中国教育报》
材料三:
有记者提问:“有小学下午三点半就放学,这个时间对于家长来说接送孩子可以说是一大难 题,什么时候可以得到解决?小学放学时间早催生了大量校外托管班,这些托管班‘野蛮生长’, 急需规范。请问是否会像近期重拳整治课外培训机构乱象那样来规范校外托管班?”
“三点半”现象之所以成为年轻父母们和整个社会关注的一个难题,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 展、中国教育发展特定阶段的一个产物,这个现象更多地表现在大中城市。
“对于这个问题教育部历来高度重视,去年 2 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解决这个问题的通知,一
年来这个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陈宝生表示,有 25 个省已经下发了通知,制定了符合 各省实际的政策措施,经过这一年多的实践,已经摸索了一些比较可行的解决方法。在解决这 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各走各的路、各出各的高招。”陈宝生表示,对于现在存在的乱象需要进行治 理,比如对记者提到的学校周围的托管班进行治理,加强立法,至少是有行政法规来加以解决。
《人民网》2018 年 3 月 5 日
材料四: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弹性离校”也是一个舆论关注的话题。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课 后服务”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方式给予适当补助。
多位教育界人士纷纷表示:“‘三点半现象’由来已久”,“教育局有规定,小学生在校上课 时间不能超过 6 小时”、“学校不是无限责任主体,万一出了问题学校难辞其咎”、“人手少、没 经费,心有余而力不足”。
杭州市拱墅区多位公办小学的校长表示,“按照相关规定,学校不能办特长班,也不能实行 有偿托管。没有相关政策和专项费用,学校也是爱莫能助。”
记者采访的多位任课老师同时也是小学生家长,对“接孩子”难题深有体会:“有时恨不得 自己有分身术,但老师也是普通人,每天早上 7 点多到校,一周十几节课,课后要备课,要批 改作业,要进行教学研究,有时还要外出学习或者交流。放学后如果要抽出更多的时间来义务 照看孩子,有些力不从心。”
《浙江工人日报》2017 年 4 月 8 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对“三点半”现象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政策上的分析,并列举了一些解决的方法。
B.材料二列举了四座城市放学后托管方面的政策,其中上海、济南把“困难家庭”作为帮扶对象。
C.材料三引用教育部长陈宝生的话说明国家对“三点半难题”的重视,并对25个省的治理方法进行了总结。
D.选文的四则材料均围绕“三点半难题”展开叙述,而材料四重在解说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三点半难题”由来已久,从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虽然各地出台不少措施,但是没有一点效果。
B.“弹性离校”是目前解决“三点半难题”的最佳方法,但各地对于这一方法的运用方式各异。
C.由材料二可知,在四座城市中,只有北京在放学后托管的政策中给予了学校资金支持。
D.“三点半难题”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教育发展特定阶段的产物,是所有城市都存在的普遍现象。
【小题3】请从教育主管部门的角度对于“三点半难题”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15 01:23: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天下第一匠
凌鼎年
朝廷贴出皇榜,皇上重金聘请能工巧匠,要设计、筑造独一无二的天下第一皇宫。坊间传言;一旦宫殿竣工,还将御选天下第一匠人,朝野为之轰动。
娄城的古庙镇就有多家世代以造房为生的。其中最出类拔萃、名声在外的是骆家。当地官府、大户人家,或造庙造牌楼造相堂等重要建筑,无不请骆家出山。骆云天被认为是駱家的第六代传人,业内公认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技术已超过其父亲。见了皇榜后,骆云天心里痒痒,跃跃欲试,准备前去揭榜应试。
老父亲知道后,坚决不让去。说:听为父的绝没有错,要不到时你想吃后悔药都没有地方吃。骆云天无法理解父亲,他在想:父亲在担心什么呢,怕我技艺不精,造不好宫殿,被皇上怪罪?或者……
外界有人说:老糊涂,这样建功立业、扬名立万的机会一辈子能有几回,不让去岂不阻碍了儿子的大好前程?
骆云天不听父亲劝阻,执意要去。
“儿啊,你好好琢磨琢磨独一无二这四个字,这是催命符啊。你一定要去,我再拦你,就是对皇上不忠。去吧,可我们父子从此无缘再见面啰!”父亲很是伤感,举起酒杯似乎在喝诀别酒。
这是什么话,儿子又不是去上战场,我是去为皇上造宫殿,名传史册的大好事,怎么就见不了面呢。骆云天很不理解。
骆云天凭着自己的设计才能,设计出当时最大最豪华的宫殿,他的设计渗透了阴阳五行理念、天人合一理念、皇权至上至尊理念,皇上很是首肯,皇上对中轴线、天际线、高墙深院、翼角高翘、抱柱、藻井、多重台基、整石铺地,等等,都颇为满意。还有御花园因地制宜,随地赋形,有山有水,或一览无余,或曲径通幽,可谓美不胜收,确乎前无古人,于是皇上金口玉言,一锤定音。骆云天就此脱颖而出,成了工匠中最大的赢家,被工部委任为督造主管。
春来秋去,一岁一枯荣,树叶绿了黄,黄了绿。骆云天吃在工地,住在工地,没日没夜,真的是兢兢业业,异常辛苦。经过多年的督造,皇宫终于造好了,金碧辉煌,美轮美奂。皇上也认为此宫乃天下第一,无与伦比,遂踢名“太宇宫'
皇上唯一糾结的是,骆云天会不会再造出更宏伟更气势更漂亮的宫殿。
竣工那天,皇上封骆云天为工部侍郎,赏御酒一坛,黄金百两,丝绸千匹?并亲笔题写“天下第一匠”,刻匾賜于骆云天。对一个匠人来说,这等荣耀,古今罕见。
骆云天高高兴兴,衣錦还乡。他要让父亲看看,儿子出息了,儿子功成名就了,儿子荣归故里,不仅光宗耀祖,还可荫及子孙。以后开堂收徒,一定把这营造技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在回娄城的半道上,要经过一片树林,那一带人迹稀少,唯有在树林边上有一家客栈,进去后才知道,整个客栈冷冷清清,除了他们,没有其他投宿的客人。那一晚,厚云遮月,天黑得彻底,寒风呜呜地刮着,鬼哭狼嚎一般。
子夜时分,几个黑衣黑裤黑鞋的蒙面人突然闯入客栈,见人就杀,一个不留,动作快捷,干净利索。杀人后,立马撤走,无影无踪。
等官府发现,已是三天后的事,仵作验尸后,发现全部一刀毙命,且金银财宝并没有掠去,捕快认为杀人者武功高强,不像江湖人士仇杀,也不像草莽盗贼所为,反倒像大内高手所为。因为杀人者几乎没有留下任何有用的线索,查来查去,也没有查出个所以然,最后只好不了了之。
谁也没有想到,那天晚上竟然有一个侥幸活命的,他是骆云天带到京城的一个匠人阿杉,他是骆云天父亲的徒弟。那天他拉肚子,半夜去茅房拉屎,刚拉完穿好裤子准备回房睡觉,就遇上了杀手,吓得他躲在茅房大气不敢出。天亮后,他看到骆云天等都死了,连报官也忘了,慌不择路地一个人急匆匆逃回了娄城。
逃到娄城古庙镇的阿杉,先到了骆云天家,结果意外发现厅堂里供着骆云天的牌位,白布白幔,好像是在为骆云天办丧事。阿杉奇怪了,京城与娄城远隔千里,就算飞鸽传书也来不及通知啊,师傅他们怎么知道的?难道师傅能掐会算?
阿杉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讲述了骆云天被杀的大概过程,问师傅要不要报案?
骆云天父亲摆摆手,面无表情,如老僧入定。沉默片刻后说:“意料之中,意料之中啊!”
(选自《2016年.中国年度小小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历史故事为题材,写的是朝廷张贴皇榜,招募天下匠工,营造天下第一宫殿,御选天下第一匠人的故事。文中虚化了皇帝的形象,说明这个人物不太重要。
B.关于骆云天设计宫殿的细节铺叙,充分体现了他高超精湛的设计才能和他扎根工地、日以继夜的敬业精神,这些都说明他足以担当起“天下第一匠”的美誉。
C.小说在情节安排上别具匠心,文笔古朴清新,情节跌宕有致,揭露了封建皇朝“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行径,有着启迪意义。
D.小说古韵十足,主要使用白描刻画人物,作者塑造骆云天时,还运用了语言、神态、心理描写,描写骆父时则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小题2】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小题3】你认为谁才是真正的天下第一匠?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我讲最后一个故事
裘山山
不知是谁提议的,每人讲一个故事。
当这个提议摆上桌面时,桌前坐着的八个人都已经喝得差不多了。
简班长叫简单,如今早已是简处长了,他醉意浓浓地说,我可是天天看报的,大小报都看,从上班看到下班,谁要剽窃报上的现成故事,我马上就能知道,罚他喝酒!
大家一个个说着自己的故事,引来一阵阵笑声。简单说,严亮,你讲讲吧,让我们也了解了解你。他一边说一边看着米晓岚,米晓岚若无其事的样子,但看得出,她的内心并不轻松。
严亮和米晓岚上高中时就挺要好的,上大学后依然情深意长。没想到严亮从军医大毕业后,一下分到了西藏。两人就此分了手。
孙家杰见严亮不讲,就说,这样吧……没等他说完话,张平均自顾自地说,有一天晚上我和几个朋友在自己的酒楼喝酒,喝高兴了,就站起来大声宣布,今晚所有的客人都免单!这下可好,欢声雷动,夸我是个豪爽的老板……
严亮说,比起你们讲的这些故事,我的生活实在太平淡了。我们团驻守的那个地方,叫察隅,海拔跟成都差不多,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绿色,还有花。
米晓岚插话说,察隅怎么会和成都海拔一样呢?差得太远了。
严亮看她一眼说,你怎么知道?
这是他们俩今晚第一次搭话。严亮说,当然,也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我们那儿有一种毒蚊子,它只要在你手上叮一下,你整条胳膊都会肿,半个月才能好。有一天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蝎子煮熟了吃可以消毒,要是生吃会不会更好些呢?我就决定试试。
简班长说,你小子胆子还挺大。他注意到,米晓岚抬起头来,有些担心地看着严亮。
严亮笑笑说,我找来一个卫生员,让他观察我的情况。结果吃下去后,没有任何中毒反应。我这才大胆地用到临床上,当天就能止疼止痒,三天就能消肿。把我们团长高兴的,给我记了一功。
简单说,严亮,我认为你讲的这个吃蝎子的故事,是今晚最精彩的故事。
大家哄地笑起来,纷纷说,同意!同意!
一个细细的声音突然响起,说,我还没讲呢,你们怎么就评出最精彩的了?
米晓岚笑笑说,我来讲最后一个吧。
米晓岚说,我认识一个女人,读中学时爱上了班上的一个男生。男生也很爱她。他们彼此说了许多山盟海誓的话。后来,男生大学毕业分到了西藏。在家人的坚决反对下,她只好和他分手了,其实坦率地说,家人不反对,她自己也缺乏勇气,也害怕面对西藏……
可是分手后,她怎么也忘不了他,怎么也无法开始新生活。去年暑假,女人终于决定去西藏找那个男生。她想也许见到他,发现他还爱着自己,自己也还爱着他,她就有勇气面对西藏了。
女人坐飞机到了邦达机场,一下飞机,她就被高原反应折磨得像要死掉一样。到分区后得知,去他那个边防团的路被洪水冲断了,而且断了不止一处,正在抢修。她只好住在分区的招待所等。在招待所,她见到了许多要去那个边防团探亲的家属,不少人还带着孩子。那些日子,她听到了太多关于军人家属的故事,那些故事让她非常具体地明白了当一个军人妻子的艰辛和不易,她有些害怕了。
分区司令员请沿线的地方政府协助,先把这些女人送到道路中断的地方,女人们步行走过塌方处后,再由下一段路的地方政府接上,继续往前走。就这样,一段一段地往前移。可是最后来接应她们的拖拉机无论怎么挤,也挤不下所有人。护送她们去的分区干事非常为难。政委的家属见状说,我回分区慢慢等着吧。这时,那个女人拦住了政委的家属,说,还是我下去吧,我不是家属,没道理挤这个座位的,我只是去看一个朋友。她和那些女人分开后,返回了分区,又返回了成都……
严亮直直地看着米晓岚,好像被她的故事定住了似的。米晓岚艰难地笑笑,说,我承认,我没有勇气面对,所以我就……半途而废了。
严亮忽然说,不,不是这样的,这个故事还有个结尾。结尾是,当那些女人到达时,所有的丈夫们都等在路口,他们呼啦一下冲上去,和自己满身风尘的妻子孩子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泪流满面。作为医生,我当时也站在那里等她们。当我看到这一场景时,忽然想,幸好我没结婚。
苗娜忽然大声说,不是说好了不许讲伤心故事的吗?
她的眼泪和话同时涌出。
没有人说话。
(选自《北京文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严亮和米晓岚是一对从中学时就要好的恋人,但严亮从军医大毕业分到西藏之后,两人却分手了,分手的原因是米晓岚缺乏面对西藏的勇气。
B.严亮之所以说他们团驻守的那个地方海拔跟成都差不多,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绿色,还有花,是因为想在同学面前显得体面一些而故意说的。
C.米晓岚专门乘坐飞机赶到西藏去见严亮,是因为她怎么也忘不了严亮,无法开始新生活,她想做一次努力,看自己是否有勇气面对西藏。
D.小说以“每人讲一个故事”开篇,构思非常巧妙,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展现了人物之间的关系,“讲故事”也是全文的线索,串联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
E. 严亮看到战友与他们的家属泪流满面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的时候,想到自己没有结婚,暗自庆幸自己可以不用承受他们的痛苦。
【小题2】这篇小说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严亮“吃蝎子”的故事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在去边防团的途中,米晓岚为什么选择放弃?她的这一举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苗绣,苗族的刺绣。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楚绣、与湘绩、汉绣同流而异源。古代苗族妇女养蚕主要是为了获得制作刺绣使用的丝线。苗绣主要用于装饰衣服,也用在裤脚和鞋面。在衣服上以栏杆形式围在肩膀和袖口。黔东向苗族的盛装刺绣,衣饰部位不是栏杆形式。苗绣针法有平绣、辫绣、结绣、缠绣、绉绣、贴花、抽花、打子、堆花等十几种,其中辫绣、结绣是苗绣中特有。辫绣是先将8根或12根同色丝线纳成“辫子”,然后再回旋缀于底布成花,多用于“男性之衣”(“鸟爸”)的盛装中,绣品风格粗犷凝重。结绣则将丝线在针头挽数结,然后抽针,如此反复插满成花。苗绣图案多是鸟、鱼、花、果子。在盛装的大型图案中,出现庞大、凶猛的动物,如龙、大象、狮子等。龙在苗绣中有虫龙、水龙、牛龙等形态。黔东南苗绣图案中的蝴蝶多被解释为与神话传说中的图腾有关。苗绣一般先在绣布上绘或贴上图案。黔东南苗族妇女不直接在衣物上刺绣,而是先制成与装饰部位大小相同的绣件,再缀到衣物上相关部位,这样一方面便于操作,也便于单独取下来保护或替换。

(摘编自《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

材料二:

苗绣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从启蒙开始,苗族人就可以从苗绣里学习生活常识,认识草木动物,学习纺线耕田,了解节日习俗,解读神话、宇宙天体等,无所不可。乍一看这本“书”,罗列的事物真不少,率性随意,缺乏归纳,但如果仔细阅读,你便会发现,它所表现的内容也都是经过了严格选择的,而且不乏思想深度。苗族先人把祖祖辈辈获得的人生智慧,都隐藏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苗绣故事中。

苗绣一直无声无息深藏不露,20世纪后半叶才逐渐被发现。有趣的是,它被发现的时间与读图时代几乎同步,苗绣本身的艺术特质和读图时代的美学趣味显然不谋而合。神秘的气息,独特的想象,呆萌的造型,饱满的情感,让我们惊叹相见恨晚。

(摘编自解如光《十指春风 一绣千年》,《人民日报》2019年2月23日)

材料三:

目前,民间手工技艺的主导传播形式多依托出版物或博物馆等相对静态的媒介,传播途径单一。实际上,民间手工艺的文化形态非常丰富。以苗绣为例,其非物质文化形态至少包含三种:苗绣中的图案,苗绣的针法和绣法,苗绣中承载的文化等。这些丰富的内容仅仅依靠静态形式传播显然是不够全面和详尽的。尤其是苗绣的刺绣技法十分复杂,无法仅仅依靠静态形式记录,借助摄像和三维动画等形式能更好地记录和还原刺绣复杂的过程。另外,传承主体的口述记录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的一种重要形式,利用视频记录显然比单纯用文字记录更为方便、生动、鲜活。移动互联网上灵活多样的数字化观看模式可以改变传统出版物和博物馆等媒介相对静态和单一的展示方式,观众能进行个性化的选择,深入、反复地观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摘编自罗丹《民间手工艺遗产基于移动终端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苗绣”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楚绣是苗绣、湘绣、汉绣共同的“祖先”,苗绣主要用于装饰衣服,古代苗族妇女养蚕主要是为了获得制作刺绣使用的丝线。
B.黔东南苗族的盛装刺绣部位特别,妇女先制成与装饰部位大小相同的绣件,再将其以栏杆形式缀在肩膀、袖口、裤脚和鞋面。
C.苗绣日常服饰的图案包括鸟、鱼、花、果子、龙、大象、狮子等,在表现刺绣对象时,苗绣呈现造型上的呆萌特点。
D.苗绣这本“书”罗列事物看似随意,但实际上表现的内容经过严格选择,不乏思想深度,苗族人从小就可以从中学习文化。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苗绣中的一些图案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黔东南苗绣图案中的蝴蝶多被解释为与神话传说中的图腾有关。
B.苗绣在20世纪后半叶逐渐被人们发现,主要是因为它与时俱进,改变了自身的审美特质,契合了读图时代的审美趣味。
C.苗绣的文化形态丰富,它的传播形式也应多样化,除了依托传统出版物和博物馆等媒介,还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
D.借助视频手段记录和还原苗族刺绣的复杂过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的一种形式,其优点是人们可以反复观看。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苗绣的另外两方面特点。
(1)图案:具有丰富的艺术特质.
(2)针法和绣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承载的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25分)
李滨声:远观人生多“趣事”
87岁的李滨声胸前别着一个“蓝精灵”。
这个可爱的卡通玩具是前来探望他的后辈赠送给他的礼物,正合他意。
卡通漫画,被视为他的专业:他一直顶着“漫画家”的头衔行走“江湖”。但他觉得“漫画家”是世人抬爱的称谓,自报家门时说是“画小人的”就可以了。
事实上,他的漫画曾获首届“中国漫画金猴奖”作品奖,根据他的漫画改编的相声《夜行记》被侯宝林和郭启儒演绎过。而且,“画小人”只是他才华的“冰山一角”。
在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的一座老年公寓的一套房子里,桌子旁边堆放着宣纸,李滨声正在通过画笔追忆什刹海当年的风韵。书柜里摆放着一本《我爸爸的爸爸的爸爸》,作者是在2011年春晚上表演《年年有“鱼”》的魔术师傅琰东,“书是他送的,我跟他爸是老交情”。
跟这本书“并行在岗”的,还有署名为“李滨声”的《我的漫画生涯》和《拙笔留情》,《李滨声画集》一共有三大卷,包括京剧卷、民俗卷和综艺卷。原本还有漫画卷,但不记得是谁借走了,至今尚未归还。
紧挨着书柜的,是个半人高的小架子,上边蒙着一层红色的绸布,扑克牌散落其间,还有其他零星的小物什——这里是“魔术道具”专区。老人家兴致来了,是愿意玩上一把的。
区区斗室,藏掖不了主人的性情与能耐。
“他熟悉群众生活与语言,北京民俗和掌故他知道的多。他曾是热心的京戏票友,上台演过戏,懂得京剧艺术,会画脸谱。他是玩风筝的行家。他会变戏法,而且掌握其中的许多高级技艺。他的写作文笔独有风致。”在1996年3月26日的《光明日报》上,漫画家方成撰文“揭露”他的“玩家”本色,字里行间不乏艳羡之意。
李滨声将心目中的自己都融入到了一枚印章里。乍看上去,阴文是个变异的“声”字,还有点像一头壮牛正扬着牛角,瞪着一双大眼睛,静静地在看你——他恰好属牛。更重要的是,这隐约还是一个“器”字,四个“口”字并没有完全封闭,他的解读是“似器非器”,也就是“不成器”。
他的漫画,时常提供饱满的回味空间。李白就有两次走进他的画里,诉说着他对这个时代的怅惘。《H20》:李白愁眉苦脸地坐在桌旁,正上方摆着一瓶酒、一盏酒杯,毛笔和纸张被放置在一边,画外音写道“李白停杯直发愁,两眼不住珠泪流。此酒哪能助诗兴,竟是埃赤二与欧(H20)”。一画胜千言,如针,似刺。
他画戏。由于懂戏,对此间的门路了如指掌,所以他的戏剧画不仅有画的风情,更有戏的风骨。何况,在他看来,京剧是写意的表演艺术,各种艺术手段都夸张运用到了极点,其本身的唱念做打、服装道具无不有着漫画元素。
他画魔术。身为业余魔术爱好者,他没法像专职魔术师那样拥有大型的道具,可以满台腾挪,尽情展现障眼的魅力。于是,他就用画,释放着内心的渴望。
他画民俗。他画“老北京”喝大碗茶时的情景,他画旧时燕京儿童的发式,包括歪毛、淘气、三星、四喜、马鬃、朝天杵、天齐庙、草帽圈、帽缨子、马桶盖,并著有《燕京画旧》,至今北京文史研究馆编辑的《北京文史》杂志上还经常有他的画作“出没”。
或许正是由于这些,李滨声的人生路上才满是别样的风景:恰似一幅漫画,有锋芒有力度;又好比一出戏,有着纯正的韵致、道地的承传;还宛如一场魔术,色彩斑斓,惊喜不断;更像是一首古老的歌谣,越品越有味道。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李滨声是一个当之无愧的漫画家,但他却认为这是人们对他的抬爱,他对别人介绍自己时只说是“画小人的”。
B.作品介绍了李滨声房子里桌子旁边堆放着的宣纸、书柜里摆放着的书和半人高的小架子上放着的小物什,突出了他知识的渊博。
C.漫画家方成撰文说,虽然李滨声懂得京剧艺术,会画脸谱,会玩风筝,但是这些都是玩物丧志、不学无术的表现。
D.李滨声画漫画,常常借用历史人物来反映现实生活,表达自己对现实的惆怅,这样的一幅漫画胜过一千篇文章。
E. 李滨声对戏、对魔术、对民俗等都爱好,都懂,甚至有一定的研究,并且常用漫画的手法来画戏、画魔术、画民俗。
【小题2】第1段至第3段是文章的开头部分,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是怎样表现李滨声的漫画艺术成就的?请举例回答。(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李滨声的人生多“趣事”,这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碗羊肉汤

金光

就在县里准备树立脱贫致富的典型时,长岭乡建起了一个大牧场。刘乡长说,这个大牧场完全采用孟加拉式的养殖办法,从新疆、内蒙古和西藏各地购进优质绵羊2000只。虽然乡里在农发行贷了100万元的款,但望着潮水般的羊群,大家心里很踏实:这钱不出两年就可赚回来。

县委张书记亲自到牧场察看,拍着刘乡长的肩膀说:“不错不错,因地制宜。这才是真正的脱贫项目。”回到县城,张书记当即打电话召集开会,谈了到长岭乡察看天然牧场的感受,他要求从县委班子开始,轮流到长岭乡牧场去参观。

县委办的同志不敢怠慢,连夜排出参观者的顺序:从6月8日起,当天是常委班子成员,9日是县政府领导,10日扶贫办,11日县委办,12日县委组织部……一直排到了第二年的3月19日,把县直各单位、各乡镇、村组都排上了,要求所有参观单位要认真学***沮丧地说:“刚才市里来了电话……牧场暂时关闭。”

(选自《最好的小小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特别是运用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描写方式,准确巧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B.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市扶贫办领导对刘乡长他们的做法不满,就是通过老领导表情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C.这篇小说描写了长岭乡建牧场,由脱贫致富典型发展为为接待参观者,牧场羊快被吃完的过程,故事情节曲折新奇,小说结尾出人意料
D.这篇小说运用典雅凝练、风趣幽默的语言,反映了农村脱贫致富深层的问题,具有较强的讽刺意味,艺术感染力强,能引起读者的深思。
【小题2】结合全文的内容,分析文章的标题“一碗羊肉汤”的作用。
【小题3】文章中的刘乡长是农村干部的典型,你对这一形象如何评价?请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