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有人说,当今社会,有一样东西几乎让所有人都无可逃避,那就是浮躁的风气。这话虽有些偏激,却道出了许多人欲言难言的自我困惑。
②杂乱吵闹是喧嚣的外在表现,喧嚣的本质则是浮躁,是人们内心的急躁、失衡、不沉稳。浮躁,是丧失定力,随波逐流;是心急如火,投机取巧;是虚浮夸张,一片泡沫;是不要过程,只要结果。人生在世,谁都有各种各样的追求和欲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本无可非议。问题在于,面对浮华世界,人们的欲望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由此衍生出浮躁的社会风气。
③浮躁之风盛行,会导致这样的现象:为官者盼望一步登天,为学者盼望一步到位,为商者盼望一夜暴富,为艺者盼望一举成名。也容易出现这样的结果:社会被浮躁之风笼罩,清静的人生、专心的工作、精良的产品,变得稀罕起来;因为求快而忽视了细节和质量,导致一些地方事故多发、反复折腾、劳民伤财。那些整日忙碌赶场子的人,那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人,那些跟风起哄盲目不安的人,看似日理万机,好像勤奋忙碌,到头来往往难成大事,原因就在于他们“心躁”而无法“心一”。
④对于浮躁,古人总结出了“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的道理。今天的社会日新月异,节奏加速,变化更快、更多、更大,人们对变化的感受极为敏感;但同时也不要忘记,变动不居之中也有恒定不变的规律——结果需要过程,成功必得付出。即便是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站到了创新的风口,如果没有扎实稳固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成功终究是短暂而不稳固的。舒服与辛苦,安逸与劳顿,亦有着互相转换的辩证法。
⑤《道德经》里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人活一辈子,要想给社会给后人留下点东西,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祛除内心的焦躁,静下心定下神,扎扎实实、聚精会神地做事,而不要被外界的喧嚣浮躁所裹挟。
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所揭示的,乃是喧嚣之中的宁静心态。内心的宁静,是一种穿越世俗、撇开浮躁的力量。有了它,便可以每临大事有静气,便听不到外界的吵闹嘈杂,便能忍得孤寂、受得清苦、看穿陷阱、看淡诱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有了静的底色,才有达的境界、定的气质、和的格调,才能让人生剧本脱俗雅致。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是“大家”风范,亦属常人能力所及。内心的宁静,是最为深厚的修行。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我们不必超脱凡尘,也一定可以专心致志、成就非凡。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浮躁是当今社会上的一种风气,这种风气几乎让所有人都不可避免,这也是许多人欲言难言的一种困惑。
B.浮躁是喧嚣的本质,它会让人们内心失衡、不沉稳,失去定力,只重视结果而不重视过程。
C.因为一心求快而忽视了细节和质量,导致一些地方工程出现事故多发、反复折腾又劳民伤财的现象。
D.如果社会上浮躁风气盛行,那么这就会使社会中多个行业的人们变得急于求成,最终结果却往往是大事难成。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具有辩证的色彩,作者引用了社会上的某种说法,认为“这话虽有些偏激”,既表明了对这种说法的态度,也自然地引出了话题。
B.文中多处使用引用论证,如③段“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就形象地讽刺了八面玲珑的人,新颖生动,简洁凝练,具有感染力。
C.文中多处使用修辞手法,如④段“即便是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站到了创新的风口”就运用了比喻、排比等手法,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文章结尾的一句话深化了中心论点,得出“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这一结论,号召人们应在喧嚣之中保持内心的宁静。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人们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无可非议的追求和欲望。问题是在现今浮华世界,这种追求和欲望的膨胀会衍生浮躁的社会风气。
B.尽管今天的社会节奏加速,变化更快、更多、更大,但人们不应忘掉的是“结果需要过程,成功必得付出”这一恒定不变的规律。
C.作者引用《道德经》“静为躁君”、“躁则失君”,是为了证明静与躁有着一种相互转换的辩证关系。
D.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是一种能穿越世俗、撇开浮躁的力量,进而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让人生脱俗雅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7 11:41: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简”是一种艺术风格,也是唐宋以来我国艺术、尤其是传统绘画的一大审美追求。当代著名画家程十发在谈到中西绘画艺术异同时曾说:“西洋画是加法,中国画是减法。”这“减法”之喻,颇巧妙地点出了传统中国画在意象经营和意境创构上追求“简”的审美个性,这与中西方民族文化的思维方式、思想积淀的差异有着很深的联系。在古代艺术家看来,“画以简贵为尚”。究其渊源,这种以“简”为贵的思想的兴起与产生,在构成我国传统文化之骨干的禅、道、儒三家学说里已昭然可见。
尚“简”的艺术思潮自唐宋兴起,它和当时风靡流行的佛教禅宗多有瓜葛。“自唐宋以来,禅学日盛,才智之士,往往出乎其间。”文人画始祖王维就受禅风濡染极深。他把参禅领悟的意境融入绘画创作,使超然空灵的胸襟和清简萧疏的山水化为一体,在禅心与画意的交响中开创了洒脱、淡简、高远的“南宗”文人画风。自此,五代的董、巨,宋朝的苏、米,元四家,明四家,清六家等,其作画均不用浓墨重彩,而是在绘画技法上从简淡到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之状,尤其在疏简的笔墨中敞亮出一个幽远的境界。禅学精神,影响到我国艺术,在方法论上给后者的重大启示正在于“以经济的笔墨获取丰富的艺术效果,以减削迹象来增加意境。”(钱钟书语)而古人论画语“弄一车兵器,不若寸铁杀人”,就来自禅家话头,乃宋代禅师宗杲的名言。
主张“道法自然”的先秦道家美学,浑身上下都充盈着崇朴尚简精神,与儒家思想一道成为了“简”思想的源流。道家美学、儒家思想比禅宗思想更早出现在我国大地上。《老子》讲“为道日损”,《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诸如此类,无不指向为“简”之道。它们在我国后世艺术里得到了鲜明体现。在道家本体论哲学里,“道”是宇宙的生命本体、造化的本根本源,它“不言”“无为”,既“素”又“朴”,无边无际,无始无终,就其浑整性而言,可谓之“一”。而万事万物皆由它生发而来,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至道不烦”的第一层含义。换言之,世间万物作为各单个存在体,当然是既多又杂的,但是,若超越纷纭繁杂的物象而“以道观之”,则种种差异皆泯然不存,最终“道通为一”。此乃“至道不烦”的又一层含义。“通于一而万事备”出自《庄子•天道》的这一哲学命题实为道家“至道不烦”思想的扼要表述。
与偏爱自然的道家美学相比,儒家美学更重文饰,但也重“文”不弃“简”,主张“简而文”。儒、道两家美学向来分歧甚多,但在推重“简易”这点上,却是殊途同归。事实上,在后世以巨大张力制约我国艺术走向的,恰是这种儒、道合流的尚“简”观念。
在有限的画幅上,一条曲线,即宛若一座起伏的山峦;一块空白,却代表万顷碧波的水面;梁楷画中的人,八大笔下的鱼,白石墨里的虾,用笔用墨极简略洗炼,却气韵生动,跃然纸上。这是一种技巧。“删繁就简”“以少总多”这既是画理,更是哲理,是用于绘画之哲理,是充盈哲理之画理。这是我国传统绘画有别于他国绘画的独到所在。
(摘自李祥林《中国古代美学的尚“简”精神》,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简”作为一种艺术风格,是唐宋以来我国艺术的一大审美追求,源远流长,影响很深远。
B.“以‘简’为贵”思想的产生,可以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禅、道、儒三家学说里找到相关的印证。
C.“简”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与“少”“朴素”“易”等概念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D.“简”的艺术思想,不仅在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中得以体现,也大量存在于其他艺术门类中。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画家程十发关于中国画是“减法”的比喻,点出了传统中国画在意象经营与意境创构上尚“简”的审美个性。
B.因为唐代诗人王维把参禅领悟的意境融入绘画创作,所以后代绘画创作在疏简的笔墨中敞亮出了一个幽远的境界。
C.“通于一而万事备”一语中,既包含了“道”具有的浑整性的特质,也包含着对纷纭繁杂物象差异的超越。
D.道家美学偏爱自然,儒家美学更重文饰,两家美学虽向来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殊途同归,都推重“简易”。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西绘画艺术存在着不少差异,这些差异的出现源自民族文化的思维方式与思想积淀的不同。
B.佛教禅宗在唐宋时期风靡流行,这为尚“简”的艺术思潮在唐宋兴起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C.我国古代绘画理论关于“简”的一些阐释,语言表述既深刻又形象,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独特。
D.在我国传统绘画中,“简”是唯一一种能将技巧、画理、哲理等内容巧妙融合在一起的思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全面两孩政策下的生育姿势,2017—2021年

年份

新增出生人口(万人)

总出生人口(万人)

总和出生率

2017

339.9

2019.9

1.97

2018

463.8

2188.6

2.09

2019

402.8

2077.3

2.04

2020

352.8

1935.8

1.96

2021

160.2

1689.1

1.77

 

注①总和出生率:指该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

全面两孩政策使老年人口比例略有下降,而老年人口数量不会有任何差异。到2035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将会降低0.5个百分点,而到2050年也仅降低1个百分点,全面两孩政策无法缓解我国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进程。21世纪后半叶,中国将处于超稳定和超高的老龄化态势,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高达40%,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35%。从世界经验看,通过生育政策调整以提升生育率进而改变人口结构和老龄化趋势往往很难奏效。应对中国的老龄社会,需要在长期发展战略的高度,设计一个综合性的经济、社会、人口政策的框架体系。

(摘自《国际视野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

材料二:

《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截至2016年,我国失能(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半失能老年人达到4063万人,占老年人口18.3%。而民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各类养老机构有4万多家,但真正具备医疗服务能力的只有20%。2015年11月,国家卫计委、民政部等九部委联合发文,给出了“医养结合”的时间表——到2020年,所有医疗机构都要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所有养老机构能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按照顶层规划,所谓“医养结合”,指的是通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的有效结合,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其中,“医”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养”则包括生活照护服务、精神心理服务、文化活动服务。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

材料三: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20世纪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步入此行列。

由于有经济实力的支撑和西方居家形态诸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国家养老对策的共同之处是依赖“社会养老”功能:在社会保障体制中,老年人被赋予了独立生活的经济能力;在福利设施、服务体系以及居住环境等方面,针对老年人的生理情况,采用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设计。以美国为例,老年人的居住设施大致分为五类:独立式住宅、老年公寓、养老院、护理院、老年养生社区,每一类辅以相应的服务管理体制。亚洲国家中,日本、新加坡等也逐步进入了老年型国家之列。因为有较雄厚的经济实力,这些国家一方面汲取了西方社会福利养老的特点,充分赋予老年人优厚的社保;另一方面,基于传统东方家庭观念的延续,他们还致力于开发家庭养老的功能,如提倡和鼓励“多代同居”,例如“两代居”集合住宅和“多代同堂组屋”等。

(摘自《世界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及政策实践报告》)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显示人们的生育意愿不强,全面两孩政策下人口生育仍呈下降态势,预计2021年出生人口将进一步萎缩。
B.尽管通过调整生育政策改变老龄化趋势很困难,但是它仍是改变人口结构、遏制我国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最有效举措。
C.“医养结合”旨在通过整合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实现社会资源利用最大化,为老年人提供医疗、生活等方面的便利服务。
D.东西方国家在养老对策的制定上受经济实力的影响并呈现出文化的差异性,养老策略的借鉴与开发应立足于本国国情。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社会问题,不能单靠调整人口生育政策,还需要从长期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设计综合性框架体系。
B.“医养结合”是一种理想的养老模式,政府高度重视,其中的“医”主要是为了满足那些失能和半失能的老人医疗需求。
C.2015年,九部委联合发文推行“医养结合”模式,要求所有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均需立即为入住的老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D.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越发展,技术越进步,人民越富足,人口老龄化问题就越严重。
【小题3】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国该如何应对?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画是以线条为主体的造型艺术。一般来说,除了渲染和敷色之外,中国画的技巧就是运用线条的技巧。这话看起来有点绝对,其实,单纯的线条——直线、横线、曲线,其丰富性全在于线性的变化里,变化全在于提、按、顿、挫之间,因此,线性的变化,可用徐、疾、轻、重和枯、湿、浓、淡八个字概括。扩而大之,提、按、顿、挫也是点的法则,也是大、小墨块的法则。点是线的起始,线也可看作是点的连缀,而面则是线的放大体、扩张状。所以,这种线条的法则,中国画的术语称作为:笔墨。笔墨两字相连,功能是相依、相存、相映。徐、疾、轻、重为笔法,是笔法造成的线条节奏;枯、湿、浓、淡为墨法,是墨法造成的层次和质量的效果。这些,和中国书法的线条完全相似。所不同的是,中国画的线条表现的对象是天地万物、自然造化的形象;而中国书法的线条表现的对象是汉字。前者的线条要依附形象才具备欣赏价值;后者则有着完全独立的欣赏价值。两者都能打开心扉,驱动灵感,畅神酣情,悦性抒怀。
书法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笔法发展的过程。从描到写。甲骨、金文、石鼓是描,隶书有提按,出现了徐、疾、轻、重的变化,由此开了写的先河。正书、行书、草书完善了写的法则,使书法的笔法变化无穷。中国画的发展,也是如此。因为中国画要顾及形象,它要拓展写实的技巧,所以,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为了建立自己的写实体系,它停留在描摹自然的阶段。人物画的游丝描、铁线描等,用力匀称,但单纯的线有时是难以写尽画家的心绪变化的,搞不好甚至还会被误解为是女红描花,因此中国画在对线条的处理上,不仅有描画,同时还有勾勒和书写,它们相互之间又有着内在必然的联系。例如用勾勒的方法有时更能体现出游丝描和铁线描的功力。但不管怎么说,描画总是中国画中线条表现的一种最基本的手法。六朝的山水画,勾勒填色,也是描的状态;五代两宋的花鸟画,曲尽写真务实之能事,同样不免描的倾向。一有了提、按的笔法将写的情致纳入绘画,绘画就神采飞扬起来了。人物画的莼菜条笔法,山水画的各式皴法,勾花点叶式的写意花卉,为线条的变化带来了极大的生机。
这里所说的描,是指和写有着因果关系的一种绘画状态。描有着自己一整套的技巧,它体现写形的功力,一旦寄写于描,将提按之意融入描法,描的魅力就大大增加,李公麟的白描就极具书写性。
描、勒、写再加上绘、画、图,中国画艺术在表现手法上,从一开始就抓住了视觉艺术表现语言中最关键的要素,那就是线条、色彩和造型,而其中富有写意的表现性的线条,及其一系列处理线条的方法,仍然是中国画表现语言中最本质同时也是最具魅力的部分。
(摘自《对比艺术·线条笔法》,作者刘旦宅)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以线条为主体,运用线性的变化来体现线条的丰富性,所以说,中国画的技巧就是运用线条的技巧。
B.书法的发展经历了从描到写的过程,其中,隶书开了写的先河,正书、行书、草书完善了写的法则,使书法的笔法变化无穷。
C.因为李公麟把提按的笔意融入了妙法,所以他笔下的白描极具书写性,作品的魅力也就大大增加了。
D.中国画艺术在表现语言上最本质最具魅力的部分就是富有写意的表现性的线条,及其一系列处理线条的方法。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为点是线的起始,线也可看作是点的连缀,而面则是线的放大体、扩张状,所以,中国画的术语称线条法则为笔墨。
B.中国画和书法都以徐、疾、轻、重为笔法,以枯、湿、浓、淡为墨法,线条完全相似,所以两者虽然表现对象不同,但都能打开心扉,驱动灵感,畅神酣情,悦性抒怀。
C.中国画之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为了建立自己的写实体系而停留在描摹自然的阶段,是因为它要顾及形象和拓展写实的技巧。
D.六朝的山水、五代两宋的花鸟画都把描画作为线条表现的一种最基本的手法,但加入了写的笔法,为线条的变化带来了生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以提、按、顿、挫作为点或墨块的法则,术语称为“笔墨”,笔法造成的线条节奏,墨法造成的层次和质量的效果。
B.中国画的线条要依附天地万物、自然造化形象才具备欣赏价值,中国书法线条表现的对象是汉字,有着完全独立的欣赏价值。
C.勾勒的方法更能体现出游丝描和铁线描的功力,所以画家要想写尽心绪变化,在画人物画的时候就不能单纯运用用力匀称的游丝描、铁线描等。
D.中国画以描、勒、写和绘、画、图为艺术表现手法,这也是视觉艺术表现语言中最关键的要素,即线条、色彩和造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2分)
思乡,为什么不回家?
雷 蕾
1990年,世纪老人张学良在台北圆山饭店公开庆祝90华诞时,特意要求听马思聪创作的《思乡曲》。深沉优美的旋律响起时,张学良潸然低首,哽咽无语。
马思聪1912年出生于广东海丰,11岁时去法国,1928年入巴黎音乐院学习小提琴,他是考入巴黎音乐院的第一个东方人。学成归国后不久,与王慕理结为夫妇,从此,马思聪演奏小提琴时,王幕理总是他的钢琴伴奏。
抗日战争爆发后,受革命新兴音乐运动的影响,马思聪立即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发表文章,激励人民起来抗日救国;他也创作了许多抗战歌曲,还发表题为《我怎样作抗战歌》的文章,鼓励更多的人创作抗战歌曲。在敌人的炸弹声中,他创作了《思乡曲》。曲子取材于曲调质朴而优美的蒙古民歌《墙头上跑马》——早先北方的土城墙都很窄,在上面跑马只能向前,寓意无法回故乡。后来,马思聪又给《思乡曲》填上新词,歌词和着舒缓延绵的旋律,如泣如诉,仿佛游子的无尽乡愁。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马思聪到重庆参加了励志社乐队。那时,他虽然已是著名音乐家,仍然身体力行,携带妻儿,不辞辛劳地辗转于各地进行演出活动,还亲自在电台上广播、教唱抗战歌曲,号召人民起来反抗日寇的侵略。
北平和平解放后,马思聪应邀到北平参加新政协会议的筹备,并作为文化界代表参加了政协第一次会议。此时的马思聪意气风发,参加了大量的音乐交流和演出活动。新中国建立后,马思聪接受任命,出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并当选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他为新中国的专业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和表演,做出了重要贡献。马思聪的儿子马如龙回忆,父亲在国内“最快乐的日子”是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那时,父亲被人们称为‘老周(周恩来)的宠儿’,事业上风生水起,音乐创作达到一个高峰。”
“文化大革命”中,马思聪由于受到严重迫害而含冤流亡国外,并被定为“叛国投敌分子”。此后,马思聪在美国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20年,但他身在美国,心系祖国。他曾说:“国家不是房子,房子住旧了,住腻了,可以调一间,而祖国只有一个。”他拒绝申请政治避难,不去领难民救济金,靠创作和演出来维持生活。他在与好友的见面和通讯中,多次表达自己对祖国、友人和他所热爱的音乐事业的关心。他在美国时的音乐创作,几乎全是中国题材。他晚年花费大量精力创作的歌剧《热碧亚》,也以少数民族的生活为题材。直到去世前一年,他还给中国音乐家协会负责人写信说:“我们都已步入晚年,在个人来说,我希望在有生之年写完几个作品,也算是我为中华民族音乐的发展上所尽的一点微力。”马思聪曾几次想回祖国,但由于种种原因,他至死未再踏上祖国的土地。《思乡曲》结尾的追问——“孩子,你为什么不回家?”亦是马思聪一生最难解的情怀。
1987年5月20日,马思聪辞世。他的夫人在他书桌上发现了一篇未完成的音乐遗作,题为“思乡”。(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我是音乐家,我珍惜恬静、和平的生活,需要适宜的工作环境。我作为一个中国人,非常热爱和尊敬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我个人所遭受的一切不幸和中国当前(指“文化大革命”)所发生的悲剧比较起来,完全是微不足道的。(马思聪《我为什么离开中国》)
②《思乡曲》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深沉优美的旋律表达了一种浓郁的思乡情绪;第二部分变奏,展开,以激情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第三部分用更加抒情的旋律表达了一种绵延不绝的怅惘。(新浪博客)
③马思聪不欠祖国什么。(叶浅予《为马思聪饶舌》)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思乡曲》催人泪下,这是因为曲子所表达的内容,体现了抗战时期人们对故乡深沉的怀恋之情。
B.新中国建国之初,在周恩来的信任下,马思聪的音乐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个时期也是他在国内“最快乐的日子”。
C.马思聪认为,“文化大革命”使中国发生的悲剧远远超过了自己遭受的一切不幸,而这就是自己“为什么不回家”的根本原因。
D.文章以时间为线索,撷取了马思聪人生的若干片段,记述了他热爱音乐、热爱祖国的事迹,表现了一位音乐大师的伟大人格。
【小题2】写张学良听《思乡曲》的故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为什么说“马思聪不欠祖国什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